清初“四王”名满天下,吴历何人也?两趟朝圣之旅改变其人生轨迹
发布时间:2023-11-15 04:10:14作者:佛缘网近日,“传心之美——梵蒂冈博物馆藏中国文物展”于故宫神武门开幕。本次展览中,除了梵蒂冈博物馆首次带回中国展出的78件中国文物,故宫博物院也精选出相关展品共同参展,其中便有清代画家吴历的山水画,引起了广泛关注。
作者 张天慜
清代吴历《柳村秋思图》(局部)
吴历何许人也?明末清初之际,中国的文化圈子顺势南移,时有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四人水墨淋漓,被誉为“清初四王”。四人中以苏州人王时敏年龄最长,位居“四王”之首,王翚、吴历、王原祁等皆出于其门下。多年之后,随着吴历和恽南田的成长,前后六位大师早已不分伯仲,“四王”也逐渐被“清初六家”或“四王吴恽”所取代。
吴历祖籍江苏常熟,相传他家院内有一口老井,井内常有黑水溢出,故自号“墨井道人”。先祖吴讷在宣德朝官至左副都御使,任内严惩贪官,百姓敬如神明,明史载:“继按贵州,恩威并行,蛮人畏服。”由于父亲早亡,吴历便由母亲抚养长大,此时吴家虽已败落,但祖训却未曾改变。也正是因为吴母对孩子的谆谆教诲,才奠定了吴历此后的高洁品性。
士大夫自古以仕途为正道,但在特定的背景下,士大夫亦会“不为五斗米折腰”。清军入关时,各路文人聚集南方,他们大多辞官退隐,选择出家、经商或是云游的生活,这其中就包括王时敏与太仓人王鉴,吴历遂得以拜于门下,专心研习山水。《墨井画跋》中就常有“拙修堂观画”等题字,此处的“拙修堂”正是王时敏的画室。
万历年间,意大利人利玛窦抵达广东,西学东渐正式开始。中国士大夫们对于欧洲的天文、算术等学科产生了浓厚兴趣,时常与洋人学习探讨。至明末北方大乱,包括商人、传教士在内的大批洋人又随着士大夫南下避难,正是这段时间,吴历开始广结善缘,逐渐变得“洋气”起来。须知“二王”以临摹宋元古画为主,倡导“一意摹古,反对创新”。而在多年之后,学生吴历却别出心裁,他的作品中既有中国传统元素,又兼备欧洲的整体布局,后人评价为:“作画每用西洋法,云气绵渺凌云,迥异平时。”著名的《湖天春色图》就是典型的西方透视之作。
改变吴历人生轨迹的,是两趟“朝圣之旅”。第一次发生在康熙初年,时任钦天监监正的德国人汤若望因被指责新历有假,于是整个西洋团队均遭罢黜,但此后中国监正推闰失误,洋团又得以复职。常州人许之渐与汤若望等人交好,闻讯便立即要去北京贺喜。长路漫漫,许之渐力邀吴历同行,后者欣然应允。
在北京,吴历的思想与事业统统得到了升华。许之渐曾是顺治进士,他本想将吴历推荐入仕,可吴历却反被一些西方事物所吸引。在汤若望平反后,京城的欧洲学者备受尊重,通过许之渐的介绍,吴历结识了很多外国友人,并能融入其中,怡然自得,继而打开了自己心中的另一扇窗。此外,他用空闲时间观摩了很多古书字画,且从中获得了不少灵感。在北京的这段日子,吴历开始步入创作的黄金期,在中国的文化圈内也逐渐有了名气。
若不是得知默荣离世的消息,吴历或许会长留北京。默荣是常熟兴福寺僧人,同时也是吴历的学生,两人实为莫逆之交。此番生死永别,吴历以一幅《兴福庵感旧图》来纪念挚友,随后又自题了“自惭浪迹,有负同心”和“云看无限意,何事即浮沉”等一些文字,流出一股对世界的无奈与敬畏之心。在之后的几年中,他的儒学老师陈瑚,以及恩师王鉴、王时敏也先后离世,这时的吴历已年近半百,陋室空堂,满目凄凉,是时候开启那第二次“朝圣之旅”了。
《湖天春色图》作于吴历45岁那年,作者以爽朗明快的线条绘出了一幅早春的南国美景,图中既采用了西洋画法,也毫无一丝忧郁。原来,这幅画是吴历赠给欧洲友人远西鲁(鲁日满)的礼物,画中题跋就有:“丙辰春从游远西鲁先生,得登君子之堂,诗酒累日。”难得吴历如此开心,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与外国朋友的会面或许成了他的寄托。就在王时敏去世后的第二年,吴历决定跟随比利时人柏应理前往欧洲生活,但当俩人抵达澳门时,吴历却染上了疾病,无法承受大海的颠簸,旅行最终也未能如愿。
一年后,柏应理独自回到了欧洲,他将带回的汉文书刊献给了罗马教皇,这批典籍随后就被收藏在了梵蒂冈图书馆,并对以后的中欧文化交流起到了关键作用。而吴历也彻底离开了家乡那口墨井,开始了第二段旅程。
在“清初六家”中,王翚因与吴历同龄又同门,世人就常把二人拿来比较,各自褒贬不一。直到他们71岁那年,胜负似乎有了定论,王翚在吴历的《凤阿山房图》上留下了一段颇有深意的题跋:“墨井道人与余同学同庚又复同里,自其遁迹高隐以来,余亦奔走四方,分北者久之,然每见其墨妙,出宋入元,登峰造极,往往服膺不失。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tf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