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塔下的亲历 一位兴教寺僧人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3-11-01 04:10:45作者:佛缘网
编者按:本文作者“南山听梦”是兴教寺的一位常住僧人,虽然他曾努力远离兴教寺事件的漩涡中心,但玄奘塔下的震荡却让生活于此的僧团无法回避。“南山听梦”是兴教寺事件发生以来,首次公开发声的僧人亲历者。基于某些因素的考虑,本文作者选择使用笔名“南山听梦”发表文章,对此,我们深表理解。该文为我们还原了玄奘塔下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人和事,以及这些人与事背后的思考。
其实申遗不申遗,拆除多少建筑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谁对这些事情有决定权,至少也应该是有话语权和知情权。
一、2013年4月24日 此时是零晨两点,失眠——基于对“拆庙”一词进行思考。 兴教寺事件我只是一个围观者,甚至有意回避。对于一个千年古刹来说,因为兵事、匪祸,火灾、地震,政治,外教等等,拆毁几栋房子,就像小儿学步,跌跌撞撞都是过程。祖师早有说法——山前一片闲田地,叉手叮咛问祖翁;几度卖来还自买,为怜松竹引清风。 2013年3月28日早晨,兴教寺外围被挖坑,兴教寺开始了关门限入的状态。兴教寺僧众的生活被彻底打乱了。信徒不知所措四处询问奔走。其实僧团已是束手待命。这天下午来了一位***的著名学者,在拜谒玄奘塔时,他听到了游客白热化地议论着塔后三藏院要被拆除。他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解读和践行给了兴教寺一点指导。信徒开始自发诵经祈祷。不知哪位菩萨发了兴教寺的公开信。这些偶然的信息开始碰撞,我去了南方…… 有些事明明知道结果,却常常被过程羁绊。兴教寺事件,暂时得到一个对峙的搁置,这时我们需要冷静思考。其实兴教寺的事没有结束,这只是从唇枪舌战变成了暗流涌动(政府在山下那片刚平出来的庄稼地上,已经在修停车场了,但现实的情况是,备受争议中的兴教寺仍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从具体的突发公共事件,变成了全方位地审视…… 二、2013年4月26日 滥充僧伦,尽当恪守,兴教寺僧团一致沉默的态度。 对“兴教寺事件”本身不做介入式说明,只是对一些相关的概念不由自主地思考,其实与禅无关,因为努力远离人间烟火,所以戏谑为“禅思”。在教言教,先说“什么叫拆庙”。
其实申遗不申遗,拆除多少建筑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谁对这些事情有决定权,至少也应该是有话语权和知情权。
一、2013年4月24日 此时是零晨两点,失眠——基于对“拆庙”一词进行思考。 兴教寺事件我只是一个围观者,甚至有意回避。对于一个千年古刹来说,因为兵事、匪祸,火灾、地震,政治,外教等等,拆毁几栋房子,就像小儿学步,跌跌撞撞都是过程。祖师早有说法——山前一片闲田地,叉手叮咛问祖翁;几度卖来还自买,为怜松竹引清风。 2013年3月28日早晨,兴教寺外围被挖坑,兴教寺开始了关门限入的状态。兴教寺僧众的生活被彻底打乱了。信徒不知所措四处询问奔走。其实僧团已是束手待命。这天下午来了一位***的著名学者,在拜谒玄奘塔时,他听到了游客白热化地议论着塔后三藏院要被拆除。他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解读和践行给了兴教寺一点指导。信徒开始自发诵经祈祷。不知哪位菩萨发了兴教寺的公开信。这些偶然的信息开始碰撞,我去了南方…… 有些事明明知道结果,却常常被过程羁绊。兴教寺事件,暂时得到一个对峙的搁置,这时我们需要冷静思考。其实兴教寺的事没有结束,这只是从唇枪舌战变成了暗流涌动(政府在山下那片刚平出来的庄稼地上,已经在修停车场了,但现实的情况是,备受争议中的兴教寺仍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从具体的突发公共事件,变成了全方位地审视…… 二、2013年4月26日 滥充僧伦,尽当恪守,兴教寺僧团一致沉默的态度。 对“兴教寺事件”本身不做介入式说明,只是对一些相关的概念不由自主地思考,其实与禅无关,因为努力远离人间烟火,所以戏谑为“禅思”。在教言教,先说“什么叫拆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