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二十)~H 第552经~555经(诃梨经)
发布时间:2023-10-13 04:08:10作者:佛缘网第552经~555经(诃梨经):
552经与553经大略相同,是诃梨长者以佛告帝释之语而请教迦旃延:“若沙门、婆罗门无上爱尽解脱,心正善解脱,究竟边际,究竟无垢,究竟梵行,毕竟清净”。迦旃延对此回答是:“谓眼、眼识、眼所识色相依生喜,彼若尽、无欲、灭、息、没,于此法、律究竟边际,究竟无垢,究竟梵行,毕竟清净;耳、鼻、舌、身、意、意识、意识所识法相依生喜,彼若尽、灭、息、没,比丘于此法、律究竟无垢,究竟梵行,毕竟清净。”其回答与551经大体相同。
在554经、555经中,讲述四不坏净与六念处。诃梨长者身遭病苦,迦旃延尊者前去探望。诃梨长者见尊者前来探视,就“从座欲起”。迦旃延尊者忙说“长者莫起!幸有余座,我自可坐于余座”。这里的“座”,是既可坐也卧的那种,与中国古代的“胡床”大体相同,而与今天“床”之含义略有差异。
迦旃延尊者坐定后,就开始询问诃梨长者的身体情况——好像长者此次病得不轻,“我病难忍,身诸苦痛转增无损”。迦旃延尊者以佛法之义予以宽慰开导:“是故,汝当修佛不坏净、法不坏净、僧不坏净、圣戒成就,当如是学!”此处所说的就是“四不坏净法”,也就是对佛、法、僧、戒,树立起坚固的信心或信念。其中的“僧”,是指证得四双八辈果位的圣僧,并非指普通的僧人。不仅如此,还要常存于六念处,即佛、法、僧、戒、施、天。
佛,自然是指佛陀;法,是指佛所说之正法、律,“于世尊正法、律现法离诸热恼,非时通达,缘自觉悟”;僧,是指四双八士,他们皆“具足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供养、恭敬、尊重之处”,以僧为念,可以“堪为世间无上福田”;戒是指佛制戒律;布施的目的是对治悭贪;天之功德在于居家人士,命终之后可以“生彼天中”,不再遭受人世间的种种苦难。第556经~558经(无相心三昧经):此三经主要是讲述何谓无相心三昧。
何谓“无相心三昧”?众比丘尼不太明白,请教了佛陀,又请教了阿难尊者。结果令大众有些惊讶,原因是阿难尊者的回答与佛陀的回答竟是出奇地一致,所谓“同句、同味、同义”。从字面上理解,无相心三昧就是以离一切相(不著于相的涅槃)为专注对象(所缘)所成就的禅定。
诸比丘尼分别请教佛陀与阿难道:“若无相心三昧(不被一切相所执的定),不涌(不浮动)、不没(不沉睡),解脱已住,此无相心三昧,世尊说是何果、何功德?”
佛陀对此的回答是:“若无相心三昧,不涌(不躁动)、不没(不昏沉),解脱已住,住已解脱,此无相心三昧智果、智功德。”
阿难对此回答是:“若无相心三昧,不涌、不没,解脱已住,住已解脱,世尊说是智果、智功德。”
从阿难的回答可以看出,他的回答未必是他自己亲身参悟所得出的结论,有可能是闻佛所说,也就是佛陀曾经回答过类似的问题,阿难在一旁听闻默记。因为阿难在佛涅槃之前,并未获得彻底的解脱,他不可能知道“无相心三昧”会是“何果何功德”,这是一种“记说”,已经达到了“第一句义”的高度,故而阿难不可能知道得这么彻底。不过阿难十分坦诚,他的回答是“世尊说是智果、智功德”,明确说这是世尊说的,不是他本人的发明。
第558经稍有差异,有异比丘请教无相心三昧何果何功德,阿难反道:“汝得无相心三昧耶?”该比丘回答说“我未曾有”。当时阿难没有回答这位异比丘的问题,但是异比丘又很想知道答案,怎么办呢,于是“彼比丘即随尊者阿难,经六年中”,目的是想假如其他人以相同的问题请教阿难,阿难尊者一旦回答,这位异比丘不就是可以不费力气地听闻得法了吗?可是结果却令他很失望——六年之中,竟“无有余人问此义”。不得已,他只好又再次请教道:“若比丘问无相心三昧,不涌、不没,解脱已住,住已解脱,世尊说此是何果、何功德?”阿难又一次反问道:“比丘!汝得此三昧?”一句话问得这位比丘哑口无言。为什么?该比丘压根就没有证得无相心三昧。没有证得的境界,问之何益?就好像我们现在是凡夫,却一个劲地追问“佛境是何境界”一样,根本是不得要领,弄不好还会落下谤佛谤法的罪业。不过最后阿难还是回答了该问题,即“世尊说此是智果、智功德”。
最后浅说一下无相心三昧。
有的人说原始经典中的无相心三昧,与大乘佛教的“空”观思想十分接近。我本人比较赞同这种观点,但是二者还是有所区别。作为一种修持法门,它总有一个对治的对象,比说空是对治有,苦是对治乐,等等。相既是实在物(山水自然景观人物),也可以是虚幻之物(念头、梦想、意识)。我们平常人喜欢“取相”,结果我们的脑海中,为各种各样的“相”所充斥。“相”本身并不是什么坏事,可是执迷于相,就会很麻烦。如此时间久了,我们的思想就变得复杂了,种种烦忧就此而生起,故而“相”便成“相患”,以相为患。
取相是想蕴认知一切事物的作用,而这个相,又往往是颠倒的,不真实的,因而《金刚经》中的破四相(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就是对治我们的种种不净之想,以清净想来取代不净之想、染杂之想。无相心三昧,便是建立在破四相基础之上的一种修禅对治法门。修行此禅定法门,其次第大致分为八个,即村邑想、同修梵行想、森林独处想、大地想、空无边处想、识无边处想、无所有处想、非想非非想处想。每一个次第都是后一想取代前一想,一个一个地见味、见患、见离。不仅如此,还要观照一切法唯是名言,无有实性(假名无实故)。如此一来,即于法不起所缘想,进而能缘心想也不可得,能所空性无所对立,见性绝对,由此而入无相心三昧。(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