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灯佛舍利塔简介及历史传说
发布时间:2021-04-02 09:44:38作者:佛缘网
简介
舍利子一般超不出以下几种来源:结石骨头牙齿死者携带的随葬品或人为放入骨灰中的东西。一些学者认为,舍利子可能是一种病理现象,类似胆结石、肾结石之类。这种解释也难自圆其说,不少患结石症的病人,死后火化,无一例有舍利子存在,况且出舍利子的高僧生前几乎都是身体健康、安详自在的长寿老人。
还有,如:舍利为何有大有小?有多有少?舍利为何色泽不一,五光十色?更让人百思不解的是心脏久焚不化,由软变硬,成为一个巨大的舍利子。这在佛教史上时有所闻。
舍利子可能一种能量所化,大家都知道舍利子是高僧圆寂的产物,而且是佛法高深的高僧才有,我们不妨假设佛法是一门功法,长期修习佛法能够产生一种特殊的能量。这就像武侠小说里的修习出内功一样。但是由于环境的变化,机遇不同或功法有缺陷而不能把它修到开山裂石,移山填海的地步,因此这些能量留在人体内,待高僧死后火化,煅烧出来后就成了舍利子,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只有高僧才有,而每位高僧由于修习的佛法不同,造诣各有高低,使得燃烧出来的舍利子有不同的颜色和大小。
历史与结构
燃灯塔为砖木结构,密檐实心,八角形13层,略有收分。原高48米,围44米,须弥座,双束腰,每面多嵌精美砖雕,下腰置二龙戏珠,上腰设三壶门,内镶仙人,各角雕力士披甲顶盔。此塔距潞河数百米,然其影垂映河中,故乾隆帝有“郡城塔景落波尖”诗句。 康熙十八年(1679)地震,其身倾圮,发现一颗佛牙与数百粒舍利;1900年,八国联军占据通州,对塔进行破坏;1976年唐山地震受损。1985年9月重修,塔刹增高5米,添相轮二、圆光一、仰月一、宝珠四,添设避雷针,重修塔顶莲花座及各层塔檐,补铸铜铃,按原色油饰。 燃灯舍利塔俗称“通州塔”,位于北京市通县西北白河岸边。塔的建造年代,国内学术界尚有争议;一说建开北朝梁太平二年(557年),一说建于唐太宗贞观七年(633年)。两说相差76年。但不管何种说法成立,均意味着该塔建造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该塔因大地霞损坏,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重修。该塔系砖结构,平面八角形,高53米,十三层密檐式宝心塔。塔下部为高大的须弥座式基座,束腰部分雕刻精细。第一层塔身很高,正四面辟门,其馀则辟直棂假窗。每层每檐每角都悬有铜制风玲,共计2224个,成为国内古塔中悬挂风钤最多的一座,而且每个外表都镌刻“信男信女”的姓名,真、行、隶等书体兼有,与众不同。塔顶还有铜镜,也是至今古塔中发现最大者。“古塔凌云”曾为通州八景之一。 燃灯舍利塔已被列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该塔与佑胜教寺相邻,成为京杭大运河北端之胜景,亦是通州古城之象徵。
历史和传说
燃灯塔(全称燃灯佛舍利塔,又有俗称通州塔)位于北京市通州区城西北京杭运河源头岸边。燃灯佛舍利塔是古通州八景之一,位于通州区北端运河西岸,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是通州的象征。塔共八角十三层,高约49米,塔基须弥座呈莲花形,塔内原有一尊燃灯佛石像。塔原高48米,基围44米,砖木结构,密檐实心,八角形十三层,须弥座,双束腰,各面均嵌砖雕,塔身各角雕有佛像104尊,每椽悬风铎(铜铃)一枚,共2248枚,每枚外壁刻有善男信女的姓名。在十三层正南一面斗拱间有一块砖制诗碑由修塔僧撰刻七律一首。塔顶自生榆树一株,树干直径17厘米,高3.7米,树龄200余年,塔顶长树实为罕见。现该树已移植到塔下葫芦湖畔。燃灯佛舍利塔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其建筑结构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人称古塔凌云。相传燃灯佛舍利塔是为了珍藏燃灯佛的舍利而建的,塔内供奉着燃灯佛祖的遗骨,并珍藏有佛祖舍利子。据载,塔始建于北周,后历代多有维修。燃灯塔为砖木结构,密檐实心,八角形十三层,略有收分,是须弥座,双束腰,每面多嵌精美砖雕,下腰置二龙戏珠,上腰设三壶门,内镶仙人,各角雕力士披甲顶盔。又因塔距潞河数百米,影垂映河中,乾隆曾谓之“郡城塔景落波尖”。古籍记载它是辽代的遗物,但在1987年的修建中发现了新的证据。在第13层的灶门砖刻上,有古诗一首:“巍巍古塔镇潞陵,时赖周唐人建立”等句,专家确认为北周的建筑,1979年它已经成为北京市的文保单位。这座古塔有悬铃2248枚,塔悬铜铃之多为世界之最。尤其的古塔的倩影垂映在200米外的大运河上,云飞水流,绿树环拥,美不胜收,为古代文人墨客来到通州吟诗舞墨之处,留下美好传说无数。塔身13层横出一株榆树,想必是小鸟衔来种子,在凌云处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为保护古塔,将榆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