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旻法师:法华大意.第二集
发布时间:2024-10-30 04:05:28作者:佛缘网浙江天台山高明讲寺 -- 净旻法师 主讲
讲于2010年5月10日(本集时长59:44分钟) 根据讲座视频整理
莲花呢,清净无染,花中最大,没有花朵比莲花更大了。那么它是用来形容和表达本经的重要的内涵,三层内涵,《法华经》。
第一,莲花呢,它是花果同时的。最漂亮的这个花瓣,我们就叫它花;当中的这个莲蓬哪,里面结的莲籽呢,我们就叫它果。这个莲花在最小的花骨嘟的时候,如果你去把它掰开来看,其实它里面已经有一个嫩嫩的莲篷在里面了。因此这个花的特性很奇怪,它是花果同时的,内有果外包花,所以「莲」「花」两个字啊,大家不要搞错了啊,它的意思实际上是相近而不等同的。莲,是指它的莲蓬和果实叫莲;花,是指外围的花瓣。所以天台宗会讲,花开莲现、花落莲成。所以花和莲是两个概念,花瓣叫花,果实叫莲。那么莲花它具有花果同时的特性,所以足以表达《法华经》的第一层思想,叫权实不二。什么叫权?权者,权宜之计也,权巧方便也,它不是真实之法。与真实相对应的,就叫权。那么这个权相对应的是什么呢?就是这个外表的花,这个花瓣是代表权。而这个内在的实,这个果实,这个真实的义理,我们就用这个莲蓬来表示,就是果。所以呢,花果同时代表的是《法华经》的第一层意思是「权实不二」。
那么第二层,莲花呢是花开莲现,当它的花瓣长到一定程度,它张开的时候,里面的莲篷就明确地展示出来了,花开莲现。那么它要表达的,就叫「开权显实」。这个开,是除去的意思,所以现在有一句话:我要把你开除掉,你不好好听话,你犯错误了,要把你开除出去。这个开除,开与除啊,它有这样的等意。所以大家如果不理解这个「开」表何意,你可以仿佛用除去,这样去理解它,也算靠边了,有点到边了。那么这个开权显实的第一步,就是把这个,用权法来托,来烘托,烘托实法。
那么第三个层次,就是花落莲成。当花开的时候,这个莲虽然现了,但这个莲的果实还是稚嫩的。那我们从世间法上讲啊,这个莲篷里面的果实还是嫩的,什么时候这个果实真正可以受用了,我们说可以煮莲子汤了,可以把它采莲蓬可以煮莲子汤了?那必须是这个莲花的花瓣都落的时候,叫花落莲成。这个果实才可以享用了,可以收获了。那么这个表什么呢?表「废权立实」。把这个权法彻底地废掉了,完全地唯有一实之法,没有任何的权法在、附着在它的身上的。
所以这里头有多种辩证关系,一个是权实不二的,一个是开权来显实的,最后是废权来立实的。这三层《法华》的妙义,恰恰都能在「莲」和「花」的身上,莲花身上找到一个恰当的一个对应,所以我们要用白莲花来形容这个妙法。
那么「经」呢,圣贤立言谓之经。所以,放之四海而皆准,历万古以常新,有天经地义之意。所以凡是能够、让人能够超凡入圣的门径,我们都把它称之为经典。所以儒家有四书五经、基督教有《圣经》、伊斯兰教有《古兰经》,等等。
那么《法华经》说法的处所在哪里呢?泛泛而言在灵鹫山中。但是,《华严经》有所谓的七处九会,《法华经》呢是两处三会,这个可能很多人不会注意到。它是在两个处所讲的,一个在灵鹫山的地面上讲的;一个是在多宝塔中的空中讲的,不但佛自己本人到了多宝佛塔中,跟多宝如来并坐、二佛并坐,而且让所有的灵山听众通通升到虚空之中,听闻妙法。所以呢,这个最前的、在这个山中讲的,我们把它称为灵山会;等升到这个,到了《见多宝塔品》,升到这个,嗯嗯,《如来神力品》,升到这个多宝佛塔当中了,我们就把它称为虚空品(会);那么到了《嘱累品》的时候,佛又离开了这个宝塔,重新回到灵鹫山的地面上,所有的听众也全部回到地面上,继续把这部经听完,这已经是第三会了,叫做什么呢?就是说,复灵山会,就是重、重新,复员军人的复,复灵山会。所以称为二处三会,讲了一部《法华经》。
那么《法华经》的全经的架构,一个结构。华严宗,他把它分为四个段落,把整部《法华经》分为四大段,用开、示、悟、入四个层次来分。从哪一品到哪一品是开,开佛知见;从哪一品到哪一品是这个悟,悟佛知见;开示悟入。比如说憨山大师的《法华经》注解,他就使用了这样一个分法。
那么我们天台宗,以智者大师为代表的,他的分法就与众不同。他首先要把《法华经》二十八品,拦腰切开来,前十四品叫迹门,足迹的迹,留下了光辉的足迹,迹门;后十四品呢叫本门。所以我们很多法师诵《法华》的时候有一首偈啊,「本迹开二门 法喻谈真秘」,这个,本迹开二门,讲的就是智者大师把《法华经》分成两大段落,前十四品迹门,后十四品叫本门。
那么,这个,智者大师还创造性地作了一个两重三分法。首先跟大家讲一下什么叫三分法?就是说,东晋有一个道安法师,他这个无师自通作了一个原创,一切经典他都可以把它划分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这个我们都知道,一切经典都可以划分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
那么智者大师呢,自创体系,他有两重三分法,一种叫全经三分,就是将二十八品作为一个整体来划分,常规划分,第一品《序品》是序分;然后从这个第二品方便品,到哪里是正宗分;后面的十几品统统归流通分,这是一种分法。那么第二种分法呢,叫两门三分,他不是把《法华经》分为迹门和本门了吗?那么他把迹门分一个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把本门十四品,又把它作为一个完整的一个整体,来分一个序分、正宗分、流通分。这种分法可以讲,是空前绝后,也只有智者大师这样的。我们把他称为东土小释迦,以他精湛的智慧和独特的视角,才能够对《法华经》作这样一个淋漓尽致的发挥,作为我们后人啊,也只能叹为观止,这真是一个思想家。
那么,什么叫迹?前十四品叫迹门,什么叫迹?迹,就是一种非彻底的、带有权益性的表现形式。打个比方讲,就像我们在沙滩上留下的那一行足迹,不管它有多么的清晰,在你看来多么的真实,但它毕竟只是脚印而已,并不是脚的本身。脚印跟脚两个概念,有连贯,但是脚印非脚。那么在这里,这个足迹就代表着权的、权宜的、非彻底的;而这个脚呢,那就是本,才是根本,才是真实之物。因此这个巧 、计(迹),它是姑且这么说、姑且这么做,带有点临时的这种举措。
那么这个本呢?是事物不折不扣的真实状态。《法华经》前半部的迹门哪,是说明众生的根性啊有大小之分,成佛涅槃哪也有时间可谈。但是后半部分,到了本门,就说明一切众生、一切佛法皆是一味。佛在无量劫前久成佛道,而并不是在二千五百年前的菩提树下,而才初成正觉,也从来不入涅槃,不生不灭,所以这些都是本门的真实。
那么迹门的核心思想,我们如果用四个字来表达,那就叫「开三显一」,这个三是什么?就叫三乘,有这个缘觉乘、有声闻乘、有菩萨乘,这个叫三乘;显一,是什么?一佛乘。所以说也叫开三显一,也叫会三归一。
那么本门的核心思想,如果用四个字表达,就叫「开近显远」,就说,正式告诉你,几十年前,在菩提伽耶成佛的,菩提树下成佛的那一位,降魔成道的释迦牟尼佛,只是大权示现、果后行因,其实无量劫前早成正觉了,叫开近显远。非常遥远无量劫前,早已经是佛了,怎么是、才这几十年前才刚刚出家、修道、六年苦行、菩提树下睹明星见性?不是,这都是表演出来的。所以我们说释迦牟尼佛的一生啊,是自编、自导、自演,和他的这一拨神圣团队共同演绎了一出教化众生的千古大戏,佛是当中的主角。很多东西,拨开之前,你把它认为是真实的,就像一个人表演得入目三分的时候,你就仿佛把这个演员和他所表演的角色已经合二为一了。呃,这个和坤真像个和坤耶,可能三百年前和坤就这个样子吧,其实是王刚入目三分的表演而已,王刚是王刚,和坤是和坤,根本就两个人。所以开近显远,也可以称为开迹显本。
那么整部《法华经》的核心思想,我们通常也用四个字来表达,那就是著名的「开权显实」四个字,这个在下面我们还会谈到。
那么按照这个顺序讲,《法华经》的开篇呢叫《序品》。唉哟,场面呢,非常的壮阔,可以说是圣贤毕至。当时释迦牟尼佛刚刚讲完《无量义经》,所以说讲完《无量义经》,释迦牟尼佛就入定,叫入无量义定。入定之后呢,释迦牟尼佛的眉间有一个白毫,眉间白毫照东方万八千佛土,喏,就放光,旋转的光,佛的光不是直照的,他的眉、眉是一个白毫,「白毫宛转五须弥」,宛转的,旋着就照东方,而且呢,把东方世界的诸佛菩萨、弟子修行、弟子证道,方方面面,就像一个宽银幕的展现一样。就时空啊,时空就完全就像太空馆一样的,现场就展示给大家看,在白毫光中哪历历分明,就像一个太空影院一样的,展示给所有听众看,这一幕呢称之为「放光现瑞」,现出祥瑞、放出光明、现出祥瑞,放光现瑞。
当时灵山会上的四众弟子啊,唉哟,看傻了、看楞了,这怎么回事啊?这场面这么壮阔,表示什么啊?不解其意,而心生疑惑。这个时候呢,我们的弥勒菩萨就出来了,他来担任一个这个发起众,他就来请问。因为佛在入定,不便打扰,所以他不敢直接问佛,而问了一位佛弟子当中的,我们佛经当中称为上首菩萨,现在讲就是一位资深的一位菩萨,最资深的、资格最老的,谁啊?就是大智文殊师利菩萨。所以叫弥勒启问、文殊领答,文殊菩萨来答复他。啊,今天释迦如来放光现瑞,照东方国土,意欲何为啊?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啊?哦,这个文殊菩萨说啊,以我过去所见的经验,我可以这个 负责任地说,佛马上要说无上圣典,《妙法莲华经》了,哦,从而拉开了序幕。
那么这里头还有一个插曲,《法华经》二十八品当中,一共有十一品的内容,涉及到对《法华经》的推许和赞叹,极言啊、奉持弘扬本经的胜妙功德,那这个、叹到了极致了。我们来念两个小小的片段,大家就可以知道,佛是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二十八品当中十一品都在那里赞美推许《法华》。
嗯,两个片段大家可以看看,佛是怎么推许《法华》的?「佛告药王 又如来灭度之后 若有人闻《妙法莲华经》 乃至一偈一句 一念随喜者 我亦与授阿搙多罗三藐三菩提记」。佛说我灭度之后,哪怕我们任何一位众生,能够读到、看到、听到《法华经》当中的任何一个片段、一个偈颂、一段文句,能够生起一念的随喜、欢喜之心,我释迦牟尼佛都要给他摩顶授记了,要让他明了,你决定会成佛,啊,我要给你一个成佛的时间表。这个授记,就是有了成佛的时间表。你想想、一偈一句,已经佛要为你摩顶授记了。你想想、如果我们终身奉行、全力护持这部《法华经》,那么又将如何呢?
好,第二段,「多有在家出家 行菩萨道 若不能得见闻 读诵 书 持 供养是《法华经》者 当知是人未善行菩萨道」。这句话讲得很厉害,他说天下那么多在家人出家人,都在学佛,都在行菩萨道,都在发菩萨心,如果你啥都做到了,就是一辈子没有见到《法华经》、没有听到《法华经》,也没有去读《法华经》、书写《法华经》或者供养《法华经》,任何一项你都没做到,那么我坦白地告诉你,你虽然号称是个菩萨行者,你虽然一生都在致力于修菩萨行,但是你的菩萨行修得不够完善,所以叫未善行菩萨道,不够完善。那么怎么样的人才叫善行菩萨道了呢?那么根据经意很明白地你一定要读诵、书写、供养、修持法华经,哪怕一句一偈,你才能够称得上是一个完满的菩萨行者。
好,那么就是这么一部无比神圣而又备受赞美的《法华经》,佛却跟舍利弗尊者有过一段啊三止三请的序曲。嗯、这么好的经么,那你快点讲啊,是不是啊?这个,时不再来啊,机会难得啊,这么好的经典马上要讲出来啊。不,释迦牟尼佛居然跟舍利弗尊者啊,一个请讲,一个拒绝讲,叫三止三请。佛拒绝三回,舍利弗尊者要求三回。那么佛为什么要拒绝呢?嘿,佛有一个理由的,他说「一切世间诸天及人」,听到这部《法华经》啊「皆当惊疑」,听到《法华经》的妙义呀,会怀疑、会吃惊,既然会怀疑、会吃惊,那我不如不讲,所以我不讲。呃,而你越是不讲我越要请你讲,呃,三止三请。
那么就在这么个请与止的过程当中,呃、这个会场的人很多啊,我刚才讲圣贤毕至啊、场面壮阔啊,结果有五千比丘比丘尼啊,退场了、不听了,你不讲了、不讲了,我还不听了,走了。你看看,这个好玩吧,所以这个五千啊,称为增上慢人,非常傲慢。所谓增上慢,就是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还没有得到,他说我得到了,没有证到,他说我早就证到了,就这么这样的人,他眼睛放在额头上的,叫增上慢人,在佛弟子当中呢有这么一批人。
我刚才讲过,释迦如来的一生,是自编、自演、自导的一场教化众生的千古大戏,所以在这里,有人演主角、有人演配角,有人演正面角色、有人演反面角色,包括提婆达多、包括我们的五千退席,都是为了促成如来演讲这部《法华经》,所表现出来的一个场景、一个情节,所以这五千人就走了。结果释迦牟尼佛看着他们走,不加制止,换成我说很没面子,没有讲怎么走了,不予制止,默然听之,你们走吧。结果等这五千人一退呀,唉呀,佛说了,「我今此众 无复树叶」,啊,我这个大众啊就像一颗树,光剩下好树干了,这种叉枝烂叶都没有了。「纯有贞实 舍利弗 如是增上慢人 退亦佳矣」,他们能够退席啊,未必不是件好事啊,就很佳啊、很好啊。「退亦佳矣」,今天能够退走,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好,「汝今善听 当为汝说」,你现在好好听,竖起耳朵听,我现在就开始给你讲《法华经》了,就等这五千人、这五千人快走吧,他们不堪受此大化,退了。那么,我们说,在讲这么神圣的一部法华经当中,佛不是急于要把他的这个无上的境界和盘托出,还要来这么一个插曲,要三止三请,表示什么呢?阿,一个,是表示啊无上妙法得之不易,有他殷请劝请,有这么个意思。阿,这个得来全不费功夫啊,你就往往不珍惜了。所以我们有时候说,这个结缘的书啊,也不能一分不收,不要钱不要钱的、他什么都要,最后不加珍惜,结果拿回家就往抽屉里一锁从来不看,为什么?白拿的嘛,不拿白不拿嘛。所以结缘既是好事,是法布施,同时一分钱不要也会有弊端,生起贪心,本来出钱请的,只要一本够了,因为一双眼睛看一本书,说是白送的,拿一摞去,拿个五本九本去送送人、送送人,其实没有送人,就永远搁在那里,束之高阁,束在那里,啊、这是题外话。所以、无上正法得之非易,要殷勤。第二要诱发,他这么三止三请,把大家的积极性、兴奋感都调动起来了,眼睛也瞪开了,耳朵也坚起来了,这下面将要表达的,将是什么样的一种场景啊,将是什么样的一种妙法啊,精神头都出来了,这也是诱发之意,所以要有这么一个插曲。
那么这个时候呢,佛就开门见山,道出了诸佛出世本怀。他怎么讲呢?「诸佛世尊 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啊,一切诸佛,过去诸佛、现在诸佛、未来诸佛,诸佛世尊,就为了一件大事,才来到你这个世间,为了哪一件大事呢?他说,「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 使得清净故」,让众生开佛的见、得佛的清净,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好,这里大家记住有四个关键字,一个叫开佛知见、一个叫示佛知见、一个叫悟佛知见、一个叫入佛知见,就是【 开 示 悟 入 】。
那么我用一个很简单的比方跟大家讲讲,什么叫开?什么叫示?什么叫悟?什么叫入?比如说,你是一个大家族的子弟,这个大家族里头有一个祖传的一个紫檀木的一个、一个一个箱子、一个大柜子,祖上传下来的,传了多少年也不知道,一直啊里三层外三层地锁在那里,钥匙呢在、在那个管家那里。呃、在这个家族当中长大的这个、这个这个少爷啊,一辈子不知道这个柜子里面装的是什么?呃、也不知道这个柜子将来是归谁的,花落谁家也不知道,柜子里装的些什么,到底值多少钱,好玩不好玩,一直是个迷。有一天,因缘成熟了,呃、把你叫到柜子跟前,首先拿出钥匙,帮你把这个柜子打开,这是第一步,就是「开」,就是很重要的,因为它原来是闭的,所以必须要有一个步骤,叫开,要把这个里三层外三层的这个锁都打开,像保险柜一样,把保险柜打开,这就叫开。那么接下来他就开始跟你讲了,阿、呃、上层摆了这些东西,中层摆了那些东西,下层在这里,呃、这里还有两个抽屉,抽屉里头装的什么也给你看看啊,呃、这种更加进入的导引,导引,就叫「示」。示完了之后呢,就告诉你,这个呢是唐伯虎的画,这个是颜顛卿的真迹,哦、这个和田玉,这是乾隆皇帝的墨宝,值多少钱,全国一共才几件,就开始讲它的价值、讲它的文化含量、讲它的来历,让你对这个东西有一个非常清晰的了解和、和、和这个认识,这里所谓的了解和认识,就是「悟」。最后讲完这一切之后,把钥匙给他说,你看傻了吧,你明白了吧,好,从现在开始,我给你办移交了,这一柜子东西都是你的,我今天转交给你了,你才是它的真正主人,你爱怎么用就怎么用,爱怎么、爱怎么这个这个、处置就怎么处置。你说这个人听了会不心花怒放吗?会不开心吗?啥都搞清楚了,通过开、示、悟、入这样四个段,啊,拥有了、得到了、明了了。呃、那么佛到人间,他要把高妙的佛法,把你众生自性的佛性宝藏,就要这样不厌其烦的、苦口婆心的、微妙善巧的,开给你、示给你、悟给你,最后帮你入进去、得到它。开示悟入。
那么《法华经》,我们说将近七万字,七卷二十八品,要读一遍不容易,要学一遍更不容易,那么我们今天就要掌握它的脉络,刚才推荐了几本书。这里要讲《法华经》的中心脉络在哪里?我们唐代,天台宗有第九代祖师,天台九祖,叫荆溪尊者湛然大师,也来过天台山。湛然大师有一部名著,叫《法华文句记》,是专门这个解释智者大师的《法华文句》的,他在这个《法华文句记》当中,提出了所谓法华四要品。这今后我们就、就抓住这个脉络,这四要品就集中体现了法华的精髓。哪四要品呢?前十四品,叫迹门品当中,有两品最重要,《方便品》、《安乐行品》,这两品,是迹门的这个眼目,一对眼睛。那么在本门后面的十四品当中,是《如来寿量品》和《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是本门的眼目。所以前两品加后两品,一共叫《法华》四要品,今后我们可以多读多诵多学,抓住这个精华。
那么,这个《方便品》是《法华》之教,法华的微妙教义,都体现在《方便品》当中了。《安乐行品》呢,是《法华》之行,法华所要宣扬的菩萨行、实践、修持,全部都体现在了《安乐行品》当中。那么《如来寿量品》是《法华》之体,那是本,是根本,是本体啊,好,这是法华之体;《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呢,随类应化、寻声救苦、有求必应,讲的是什么呢?《法华》之用,《法华经》的自在的应用,都体现在《普门品》当中。
四品大家如果觉得还是有点、有点篇幅有点多,那么精中之精、要中之要,就只有两品,就是,迹门的精华就是《方便品》,本门的精华就是《如来寿量品》。所以如果我们无暇研究法华经的这么多、二十六品,我们只研究两品,大家就抓住重点,研究《方便品》、研究《如来寿量品》,因为现在是快餐时代了,我们什么时候都喜欢快餐喽。
那么我们现在就来看看,《方便品》当中,它的重点思想讲什么?我在这里给大家作一个简要的这个解读。
第一段,有这么一段,「舍利弗当知」,这是佛对舍利弗说的。「我本立誓愿 欲令一切众 如我等无异 如我昔所愿 今者已满足 化一切众生 皆令入佛道」,这句话实际上是释迦牟尼佛的一个终极宣言,什么宣言?就是说,佛教之所以在人间,我之所以要来建立佛教,教化众生,我之所以要说《法华经》,归根到底一个字、呃两个字,就是「成佛」!所以,法华思想就是成佛思想,佛教就是成佛之教。
你说这个很重要吗?这样一句话很重要吗?非常重要!我们大家都知道中国有三大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这叫世界三大宗教,也是我们中国的三大宗教。那么在这三大宗教当中,一切众生皆能成佛,只有佛教才有的。基督教,叫你信上帝可以得救,可以升天堂,但从来没有告诉过你,信上帝最终可以成上帝,上了天堂你也是上帝了,不会有这回事,所以上帝永远是唯一的。那么伊斯兰教呢,也是这样,你要信奉安拉,信奉真主,你可以得救,可以上天堂,但是到了天堂之后,安拉是安拉,你是你,你不可能成为第二位真主。所以真主是唯一的、上帝是唯一的。唯有佛教,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当成佛。所以《法华经》是成佛之经,它在《法华经》的《方便品》当中,就一定要告诉大家,我之所以要成佛,就是要立一个根本的誓愿,是「欲令一切众 如我等无异」,要像我一样,最终都成佛。所以呢,我现在已经成佛了,所以我要化一切众生「皆令入佛道」,成佛之经。
第二段,「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 无二亦无三 除佛方便说」。大家记住,这个也是非常重要,四句话。「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就是成佛法,教众生成佛的法,这是一乘法。「无二亦无三」,什么叫二?菩萨乘、声闻乘喽。什么叫三?菩萨乘、声闻乘、缘觉乘喽。这些二乘、三乘的种种的法,都是佛方便而说,这是佛教化众生的一种预热,是为实施权,我为了讲今天的真实之法,不得以施设的权巧之教。告诉你、学声闻法,告诉你、学缘觉法,声闻法以什么为根本,以四圣谛为根本。什么叫缘觉法门,叫大家学十二因缘法。什么叫菩萨法门,叫大家修六度法门。阿,所有讲的四谛、十二因缘、六度,虽然都被认为是佛教的根本教义和重要法门,但是到了法华会上他告诉你,都是佛陀方便之教,都是为了今天宣讲《法华》成佛思想而提供的前期准备而已,都是为今天讲《法华》服务的。所以要开三显一,要会三归一,把这个三乘之道,方便权巧的开除出去,今天就立一实道。因此,「诸佛出于世 为此一事实 余二则非真 终不以小乘 济度于众生」,大家记住最后两句话,在佛的本怀当中,我终不愿意用小乘之法来济度众生,我要给大家讲的是大乘,是一佛乘。
所以《法华经》有「法华七喻」,大家知道,有这个穷子喻、有化城喻、有药草喻、有火宅喻、有医子喻、有系珠喻,一共有七个喻。在这七个喻当中,其中有一个火宅喻,讲得很生动,讲有一个大富长者,家里头有一大帮孩子,非常疼爱,然后他们住在一个非常古老的、年久失修的老房子里头。这个老房子呢,结构很不合理,几百间房子就一个通道,现在肯定不符合消防规范喽,通不过的。它就这么比方讲,所以呢这么多人住在这个老宅子里头啊,先前都相安无事,过得很快乐,也没有感觉到有什么不安全。因为它只有一个通道,结果由于年久失修啊,不小心这个房子着火了,这个火一着啊,不得了。就剩下一个门了,更恐怖的是这些小孩啊都很幼稚,从来、出娘胎没见过着火,觉得很好玩哪,光辉灿烂的跟放焰火一样,在那看热闹,也不害怕,而且呢更不知道夺门而出,不知道从哪里逃到安全地带。这个时候他父亲着急了,父亲懂事啊,“快逃,快逃到门口去,从这个门往外逃,因为这房子马上要烧塌了嘛”。小孩子们嘻嘻哈哈不着急,也不逃。这个时候怎么办?你说他爸爸一个个把他抱出去,来不及了,要靠他们两条腿自己跑啊,父亲一个人哪里抱得过来啊。没办法,急中生智编了一个谎言,这个谎言很美妙,怎么说呢?“孩子们啊,我有三件好玩具放在门口,有羊车、有鹿车、有牛车,好玩哪!谁跑出去都送给你们啊!”,作了这样一番鼓动。大家知道小孩子没在不喜欢玩具的,可能在印度的时候大老板就专门送羊车鹿车给孩子玩,我们现在小汽车、小飞机,都是小的,人家印度人大方,都是大的、都是真的。结果小孩子一听,高兴了,哎哟,争先恐后啊,都跑出去。没多长时间,就出离苦海、出离火宅、跑出去。跑出去之后啊、到了门口啊,啥都没有,他因为还来不及准备羊车鹿车牛车嘛,都是急中生智的嘛。最后怎么办,你说这父亲是不是骗子,他舍不舍得让他的孩子们失望?没有失望。他心里想,既然这些孩子们都平安地出来了,我要实现我的诺言,我要兑现,但是我的兑现已经不停留在羊车、鹿车、牛车这样低层次的玩具上了,我有钱,这些孩子都是我的亲生孩子,我要给他们最高级的玩具,什么玩具?大白牛车!那比三车高级多了。
所以,这个大富长者,就是我们的如来,就是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这一批调皮的孩子,就是在六道轮回打转转的无明众生啊。用常规的佛法教化我们,就是用了这个声闻乘佛法、缘觉乘佛法、菩萨乘佛法,就像是羊车、鹿车、牛车,把我们诱哄到出离、出离,先能够破迷开悟,先能够出离这个六道轮回,能够融入到三宝的这个慈航当中,生起出离心,进入解脱道。那么,最后要让你解脱的,已经不愿意用低级的三乘佛法让你解脱了,一定要把佛的出世本怀,最根本的无上大道,成佛的法门,和盘托出。所以就讲《法华经》,所以就给大白牛车。
第三段,「若人散乱心 入于塔庙中 一称南无佛 皆已成佛道」,呃,这句话在《法华经》当中,非常有名,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就刚才我们讲到了,第一个层次,佛的最高宣言是什么?就是要让天下苍生皆成佛道;第二个层次告诉大家什么?以往说法告诉大家的任何法门,都是佛的权巧法门,今天在法华会上告诉大家,只有根本的法门才是一个真实的法门,那就是成佛的法门,是一佛乘。其他的都是权宜之计,我在法华会上开权显实,会三归一,告诉他们成佛。那么怎么成佛呢?成佛是好啊,我是很想成佛,成佛太难了!人家说,神仙都是凡夫做,只怕凡夫心不坚。做一个上八洞神仙,都要吃尽苦中苦,方成人上人哪。成佛这么容易吗?好,我们居然,佛在这里讲「若人散乱心」,还不是虔诚心,也不是恭敬心,「入于塔庙中 一称南无佛 皆已成佛道」。你想想,这成佛难道很、很难吗?所以,说难也难、说易也易,关键是窍门有没有找到。
所以,这个唐朝的时候,三论宗的祖师,嘉祥吉藏大师,作过一部《法华经》的注解,叫《法华义疏》。他在里面讲,等将来弥勒菩萨降生人间成佛,释迦牟尼佛一生,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弥勒菩萨简单,三会、讲三次,叫龙华三会。那么弥勒菩萨的龙华三会,第一会是度什么人?是度在释迦佛法当中受过五戒的人,只要我们在释迦佛的、我们现在这个,无论是正法、像法、末法,只要在这个娑婆世界,释迦佛法当中受过五戒的,无论你是持戒清净的、还是犯戒肮脏的、还是受了戒又破戒的,只要你受过五戒,初会得度,弥勒菩萨一定包、保证你在龙华初会的时候你得解脱。所以大家要发心受五戒,就冲着这个就要受五戒。
第二,第二会度什么呢?度在释迦佛法当中受过三皈依的人,所以我们一定要发心啊,要皈依三宝,这是学佛初步。就像信基督必须要到教堂去受洗礼,那么我们学佛信佛,不要说我会打坐、我会念经、我会烧香,这个都是准佛教徒。这只能说是佛教爱好者,编外人士,没有登记注册,真正的登记注册,是从皈依三宝拜师父的那一天开始。那么凡是皈依三宝的人,即便这一辈子没有往生、没有解脱、没有生西方,保证在弥勒菩萨出世,龙华三会当中的第二会得度。那么第三会度谁呢?第三会要度九十二亿人,这个九十二亿人都是些哪些人呢?是「一称南无佛」的人。就像过去我们看完《少林寺》,见了谁都善哉善哉、阿弥陀佛,半开玩笑地喊一声阿弥陀佛。若人散乱心,若人嘻闹心,都可以。开玩笑地念一句阿弥陀佛,最终哪怕你不信佛不学佛,到了龙华三会的最后一会,弥勒世尊也要把你度解脱了。因为如是因得如是果,这就是种微细善根,因此我们今天有缘,在我们的天台山的宝地,能够听闻无上《妙法莲华经》一句一偈呀,这就用不着等到龙华三会了,所以要恭喜大家。那么接下来就是讲一下第二个重要的品《如来寿量品》,《如来寿量品》我们看一个重要经文,「一切世间天人及阿修罗 皆谓 今释迦牵尼佛 出释氏宫 去伽耶城不远 坐于道场 得阿搙多罗三藐三菩提 然善男子 我实成佛已来 无量无边 百千万亿那由他劫」,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告诉大家,你们在场的所有天人八部,一切出家人、在家人,都以为我是几十年前从迦毗罗卫国逃出去,先六年苦行,后来在菩提树下成道,成道之后度五比丘,然后初转法轮,然后再教化众生,一直到今天讲法华经。你们大家以为我到人间,也不过今年七十来岁,佛是在七十二岁讲《法华经》,那么,以为我也就三四十年前才刚成的佛道。其实不是,我是无量阿僧祇劫以来久成佛道,然后倒驾慈航、果后行因、从本垂迹,叫天上的月亮,是体、是本,倒映在江河湖海之中的是迹、是权、是月影。所以呢,在这个时候他才告诉大家,我本来就已经是一位古佛了,不是今天才成的新佛啊!所以这就叫开近显远、开迹显本。因为当时啊,会场大众看见从地涌出无量菩萨,那么《法华经》讲得这么好,会上就有他方菩萨来发愿了,说释迦牟尼佛,你这个《法华经》这么殊胜微妙,我们大家一起都来护持《法华经》,帮你推广《法华经》。释迦牟尼佛怎么说,不用不用,我有很多很多人在帮我弘扬《法华》、帮我护持《法华》,你们看,这些从地涌出的无量菩萨,都是久经考验的,长期接受我的教化的人,他们都是弘扬《法华》的菩萨。那人家一看这些菩萨都是,说实在的都是多少年多少年的大菩萨摩诃萨,你释迦牟尼佛才成佛几十年,人家已经是无量劫来都已经是大菩萨了。那么《法华经》里头就出现了一个疑问,「父少而子老 举世所不信」,说一个二十岁的爹,儿子八十岁了,谁相信啊?是吧,父少而子老,老子很年轻,说儿子很年老,谁相信呢?所以释迦牟尼佛在这个时候,他才把自己的真实的“本”显出来了。所以叫如来寿量品,如来的寿量,在这个时候,真正地开显,久远实成。
那么第二段,讲灵山、灵山这个净土,他说「神通力如是 于阿僧祇劫 常在灵鹫山 及余诸住处 众生见劫尽 大火所烧时 我此土安隐 天人常充满」,也就是说,你们大家看到,我这个灵鹫山就这么一座山,我今天在,过几年,我在这个拘尸那国双林树下要入涅槃了,是吧,八王要分舍利了,就没有了,我就不在了。那么实际上,这个灵鹫山会毁掉吗?等将来这个劫、劫难来的时候,烧火的时候,会把我灵鹫山烧掉吗?我会离开灵鹫山吗?我会入涅槃离开大众吗?都不会的。
所以,我们智者大师,他到了河南光州大苏山,去亲近慧思大师的时候,慧思大师跟他说了一句话,唉呀「昔日灵山同听《法华》 宿缘所追今复来焉」。我当年哪,嘿嘿,二千多年前,我跟你一起,都在印度的灵山法会上啊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你今天,你我成为师徒关系,你又来看望我,我们又共同来弘扬《法华》了。那么,智者大师呢就在那里呢诵《法华经》,诵《法华经》诵到《药王菩萨本事品》当中有一句话,「是真精进 是名真法供养如来」这一句话的时候,忽然就入定了,智者大师在定中就照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那么这一段记载,记载在这个智者大师别传,是章安灌顶大师记录的,呵,是智者大师亲口告诉他的弟子,由弟子记录在案。那么证明当年释迦如来在《法华经》中所讲的,我是「常在灵鹫山」、「常住此说法」,都是真实不虚的。虽然我们肉眼凡胎,就算你坐飞机到了印度去参观灵鹫山,你也见不到释迦牟尼佛。但是在智者大师的定境当中,释迦如来确实住在灵鹫山。因此我们人心当中都要有一个灵鹫山,我们要把释迦如来接到我们的心中。
那么,《妙法莲华经》的开篇,是以大智文殊师利菩萨来解答弥勒菩萨的疑问开始的,而《法华经》的终篇又以普贤菩萨的劝发来作为终结。这象征着什么呢?大家贯穿前后来看,象征着法华经教导我们,要以文殊的广大智慧为修学的导引,要以普贤菩萨的无尽愿行作为实践的楷模。这样呢,解行合一,教观双美,才能够有所成就,才能够对得起我们这一辈子啊。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今天我们要把这个改一个字:人身难得今已得,妙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
那好,所以今天由于时间关系,我也只能把《法华经》介绍到这个程度,希望有机会再看到大家,阿弥陀佛!
回 向 偈
愿以此功德 消我业障海
全家得安乐 身心皆康宁
所行合正道 所求常如意
增长诸福慧 圆成胜善根
六亲蒙福利 先亡获超升
三宝常住世 人间永和平
信解佛法藏 不舍菩萨行
临终无障碍 同生极乐国
智者文化
生命电视台监制
www.lifetv.tw
谢谢收看
【摘抄】
卍新纂续藏经第 31 册 No. 0609 法华经大意
No. 609-A 法华大意序
法华大意乃广陵大虚相师谈经结案之语也。其所谓大意者。述诸佛之本怀。显众生之妙性。会偏圆之一致。廓宗说之通途。盖以一大事因缘。愚小莫能顿契。诸法之实相。深妙难以言宣。故大觉初生。辄露真机于指顾。法华后唱。全彰妙体于白毫。眇目难窥。徽猷曷隐。然则启方便于九部。开实智于三乘者。特以知音辽旷。未遇当机耳。若夫潜通秘键。妙叶玄枢。则曲唱傍提。无非胜行。尘缘刹境。等一妙心。是故举手低头。均蒙印记。譬犹都会大城。随得一门而入。则八达皆通衢矣。惟师衣珠不昧。宝所亲登。既阐义以发金文。复征心而提如意。夺妙解于思惟之域。洞玄旨于威音以前。我执既忘。妙圆斯应。是则开塔户于举指。顿见古佛全身。观龙女之献珠。疾往无垢世界。河沙之界不隔。尘墨之劫匪遥。入无量义三昧。坐不思议道场。灵山一会。俨然未散。斯言信不诬矣。
嘉靖丁巳岁孟冬天池沙门法聚谨序
No. 609-B 法华大意开经叙启
夫妙法莲华经者。十方诸佛之极证。一切菩萨之真行。六道含灵之所迷。众子不识之甚谤。然谤也迷也行也证也有四之不同。本也体也性也理也无四之不一。以四之皆一。故东方有圣人生。其道同。其体同。其言行行藏教化。乃至纤悉云为。无不同也。南北方。上下方。尽空有二界。有圣人生。其道同。其体同。其言行行藏教化。纤悉云为。无不同也。以四之不同。故古时有异端出。其言不一。其好恶不一。乃至忧患恐惧忿懥取舍。皆不一也。今时未来时。尽世代万变有异端出。其言不一。其好恶不一。乃至忧患恐惧忿懥取舍。皆不一也。以不一故。车不同轨。书不同文。乌得大道不生谤而甚疑。所以不难于先觉。难于后学也。以同一故。天常同覆。地常同载。未尝大道不同行而极明。所以不难于后学。难于先觉也。难于先觉。故先觉明道。克苦修行。如雪山六年。少林九载。皇皇如丧家之犬。汲汲如怀渴之鹿。或解人之惑而作论。或洗人之非而上书。或为道而戮身。或扶道而去首。或大辩而 有万言。或深隐而言无一发。甚至于奴之狗之草之芥之。为一言之不明也。极至于割之屠之囚之煮之。为半偈而可学也。呜呼。所以难于先觉者此。不难于后学。故后学有大圣人之经明如日。有大贤人之注朗若星。解惑有高僧至论。破疑有大土宏辩。指入道之径路。弦如也。开见性之大门。豁如也。肯信则直下成佛。皆居无垢世界。肯行则即俗超凡。皆证清净法身。况今夙承善力。际遇大明。车同轨而书同文。天同覆而地同载。异端息而大道明。谤毁消而圣教显。欲明斯明。日中观手掌。肯入即入。家里拜爷娘。何艰险之有。但不肯入。实容易而不难。但不肯信。今日肯信。今日入佛之界。吾曰不难于后学者此。相质实愚鲁。幸入诚明之室。学固浅狭。旱逢觉悟之师。既蒙尊众以推行。敢不罄怀而阐演。伏惟尊众。念吾佛大圣人欲正法久住之心。各各起难遭之想。盖百年如电影。万物人最灵。人而不明此道。百年后。虽欲人身。其可得乎。生生之理。乾坤固无止息之时。必得人身。恐造化不能专制。惟愿众悉一心回向。听说偈曰。妙法莲华七卷经。此心暂离便难明。爱憎取舍千分别。人我是非万不平。大海本非鱼障碍。长空元任鹤飞鸣。今朝良遇真如教。惟愿相携入大乘。
太虚自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