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缘网

净界法师:净心与净土 二

发布时间:2024-10-28 04:09:29作者:佛缘网
净界法师:净心与净土 二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四面。丁二、别示。

佛法的生命观叫诸法因缘生。因缘观,佛陀曾经讲出一个譬喻说,生命就像无止境的水流,从过去流到现在,它也会从现在流到未来。我们现在每一个人面对因缘,我们有两种选择。第一个、我们活在一种束缚性的、被动式的人生。就是我们完全不用我们的思想来创造智慧,我们活在过去的业力,就是说这个人是“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你完全活在过去的业力的轨迹当中,你内心的思想完全只是一种直觉性的感受跟想象。你遇到快乐的环境你就快乐,你遇到你不如意的环境你就痛苦,你生命永远被你的心中的感觉跟想象来引导,而这样的感觉跟想象完全来自于外境。外境是由业力来主导的,所以你的生命非常地被动、非常地束缚,你的生命没有开创性,你今生来一趟,只是把过去的业力享受完就算了。这个人我们看不到他的未来,他是活在过去。这是第一种人,他是一种被动式的人生、一种束缚性的人生。第二种人是一种开创性的、主动性的人生,他的生命是活在一种心中的思想的光明智慧的引导,不管我遇到什么环境我说了算。我们开始用自己的思想来观察人生的道理,用这个道理来试着引导我们的行为,而不是由外境的刺激来引导我们的行为。我们生命当中透过智慧的观察产生坚定的信仰、产生一种坚定的愿力。这种人是活在未来,他是开创性的人生,他开始摆脱过去业力的束缚。我们看到这个人即便现在不是非常好、即便现在充满了烦恼、即便我们现在具足无量无边的杀盗淫妄的罪业,但是我们已经开始改变了,我们的黑暗当中出现了一道光明,我们每天在进步当中。这个人虽然现在不是非常好,但是我们看到他美好的未来,因为他已经做出了一些改变,他已经创造一种改变的因缘,他的生命的水流已经开始改变了,往好的方向改变,我们说这个人活在还灭门。所以我们现在有两种选择,第一个,你还是活在你的颠倒妄想,你过去喜欢打什么妄想你现在还打什么妄想,那你的生命就看不到未来,我们看不到你的未来。你临终的时候只有一种情况——随业流转。当我们现在开始培养一种善念、一种正念,用这个正念来引导我们,虽然刚开始我们对这种正念不熟悉,但是我们强迫我们不能念要他念,慢慢慢慢地你就习惯这样一种善念,临终的时候我们叫做——随念往生,而不是随业往生。所有的临终的正念都必须你平常点点滴滴的观照培养出来的。你临终的善念绝对不会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可能是突然间出现的,不可能!违背诸法因缘生。那你缺乏临终的正念,即便念佛,那个佛号是个空壳子,它缺乏一种美好思想的引导,这个佛号不能产生感应的力量,非常可惜!我们没有好好地去操作这句佛号,这个佛号没有生命力。所以说,我们在念佛之前,我们心态的准备是非常重要的。你把心态准备好了,你跟佛号接触,水到渠成,感应道交。

所以说,我们在生命当中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准备,我们看讲义的戊一、受用与造业。

首先我们看, 在大乘佛法当中把生命分成两块,第一块是由上而下,我们看这叫“受用果报”,这部分我们现在不能改变,我们只有认命。就是说我们首先有个阿赖耶识,这个阿赖耶识叫 “异熟识”。熟就是成熟,它可以把我们过去所造的所有的善业、恶业的种子把它转成果报、把它成熟,就像米经过电锅煮以后把它转成饭。阿赖耶识就像电锅一样,我们过去所造的业力经过阿赖耶识的酝酿,它会把内在的思想变现一种外在的环境。阿赖耶识就是有这样的功能,它有异熟种子的功能。因为种子是不能受用,它把我们过去所累积的潜在的种子把它变成果报。换句话说,诸位我们今生有一些受用的正报、依报,你的色身、你所接触的环境、还有你内在的思想其实就是在你过去,可能是前生、也可能是前三生、也可能是前五生、也可能是前一百世,在某一个时间、某一个空间你依止某一种美好的思想造了一个五戒十善的善业,然后这个种子经过阿赖耶识的酝酿,它成熟了,啪——表现出来,就变成你的今生这个样子,完全是阿赖耶识的酝酿。那么阿赖耶识它在变现果报的时候,它从两个方向,第一个,它变现内在的思想,第二个,它变现外在的环境。外在的环境这块我们不谈,我们谈内在的思想。

首先,它变现的第一个思想叫第七意识的思量。思量就是一种自我的执取。我们过去的业力变现一个果报的时候,我们会有一种思想,会把它捏造为自我。比方说,你变成一只蚂蚁,你就会捏造自己、你就会想象自己就是一只蚂蚁,以蚂蚁为自我:我就是一只蚂蚁,我的工作只有一个——每天搬东西;当你变现一个男人的时候,你就会以男人为自我;你来生如果变成一个女人,你来生就以女人为自我。所以,第七意识的思量就是我们五蕴里面的行蕴,一种恒审思量,一种自我意识,这个是所有颠倒习气的开始,我们过去生的习气就完全由自我的恒审思量来掌控。但是恒审思量是一个很微细的活动,它不能攀缘外境,它必须跟前六识合作。所以,第七意识跟前六识两个是兄弟。第七意识叫做根,前六识叫花果。树根的滋润才能产生花果。所以,自我意识的主导就创造了前六识的了别。第六意识开始攀缘外境、开始受用外境,产生很多的感受、产生很多的想象。那么我们一般人在第八识变现内在的思想、变现外在果报的时候,我们别无选择地又创造另外一个业力,又回传到自我意识,又回传到第八识,产生一种生命的恶性循环,所谓的惑业苦三障。过去的烦恼创造某一个业力,这个业力又创造今生的果报,我们面对今生的果报又起相同的烦恼,又创造一种新的业力,又得到来生的果报,就有一种惑业苦的恶性循环,一般人就是这样。当我们受用果报的时候,我们根据我们果报所传递给我们的感觉、产生想象,又回传到阿赖耶识,一般人是活在过去的业力、活在过去的思想。比方说佛陀在经典里面讲出一个公案。佛陀在经典里面讲到他自己的本生经,他过去的一段因缘。他曾经做过一个雀王,就是孔雀里面的王,他带着很多孔雀在森林中过活。在森林当中同时有一只很凶猛的老虎,这只老虎个性很凶暴,它除了肚子饿以外,有时候为了发泄自己的脾气它也会去攻击其它动物。有一天这只老虎吃了一块肉以后,有一块骨头就刺进它的牙缝里面去,牙齿非常疼痛,三天当中都不能吃东西。因为它一咬东西牙就痛,所以它精神很虚弱,心里也很沮丧。这个时候雀王在树上看到这个老虎这么样的悲伤、这么样的苦恼,它起了慈悲心,就飞到地上去跟老虎说:你嘴巴里面那个骨头,没有人敢到你嘴巴里面去帮你把它拔出来,我愿意帮你拔出来。那个老虎就把嘴巴张开,这个孔雀王就不断用那个小嘴巴慢慢慢慢把这个骨头慢慢拔、慢慢拔,拔到最后,经典上讲,这个孔雀的嘴巴旁边都流出很多血,但是那只雀王他还是不放弃,终于经过很久以后把那个骨头从牙缝里面拔出来。拔出来以后,雀王就劝告那个老虎,它说,你身为一个老虎,过去的罪业嗔心重,你今生还这样子嗔心,你很难跳脱这个老虎之身。你要用慈悲心来面对你的生命,你生命才能够从老虎里面跳脱出来。但是这只老虎并不接受这个孔雀王的劝谏。他说,你有什么了不起,你就是帮我拔牙缝而已,我才不听你的话。早知道,我在你拔我牙的时候我就把你吃掉了。它还是起嗔心啊。佛陀说,当时的孔雀王就是我释迦牟尼佛,那只老虎是谁?提婆达多。你看它以前嗔心重、不听劝谏,他今生出家做比丘,还是这副德行,习气不改。就是这个人他活在过去的等流习性,他不能够接受佛法的教育,不能接受佛法的思想教育去做一些生命的改变。也就是说呢,我们一般人即便学佛以后,我们也是在三宝当中护持三宝、修习善业,但是很可能我们内在的思想并没有做一些改变,那么这个时候,其实我们还是活在第八识变成第七意识、第七意识变第六意识、第六意识又回传到第八识,构成受用跟造业的流转门,就是轮回的等流性。直到有一天我们开始听闻到佛法,开始产生一种发愿——我一定要创造美好的来生,我不要再活在过去的等流性里面,那么这个时候我们产生止观的观照,而产生空观的力量,空观产生清净的力量、假观一种庄严的功德,产生空假中三观,然后我们的生命就从过去的等流性里面跳脱出来。

空观的智慧是比较出世的,它是无为的;假观是比较入世的,是有为的。比方说,我们看有为诸法里面当然在中国文化当中最有代表的就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很有作为,齐家治国平天下。你看,在儒家思想当中生命产生最大转变是谁?子路。子路本来是一个乡间的野夫,是个野蛮人,虽然心地善良、他也很孝顺父母。有一天,孔夫子在讲道理的时候,子路就质问孔子说,我们学礼节有什么用?他说“南山有竹,斩而射之,入于皮革”,南山的竹长得又直又好,它也不需要怎么去修饰,直接拿出来一射就能把皮革射穿。孔夫子说,你说的没错,但是如果这个竹子前面把它削尖一点,后面加上羽毛 ,“其入之不亦深乎”,是不是射得更深呢?就是说你即便心地善良,但是你要接受礼法的教育,你不是更好吗?后来子路就接受了。后来,在跟孔夫子学习了几十年以后,子路到临终的时候,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子路后来做魏国的一个士大夫的家臣。

魏国发生政变,那个士大夫、他的家主、他的主子也受到牵连,他很忠,为了救他的主子被三个勇猛的壮士围攻。其中有一个人把他头上的冠、帽子打落到地上,他为了去拿这个冠就被杀死了。杀死之前,他把帽子戴在头上,说:“君子死,冠不免”,身为一个君子,要死之前帽子要戴正、衣冠要端正。我们要想这个问题,子路没有遇到孔子教化之前,他是一个非常野蛮、粗狂的一个乡村的农夫,后来被教育成一个翩翩的君子,在临终之前都能够产生这么一个美好的作意,要知道要把衣帽端正。诸位想想看,他生命产生这么大的变化,他来自于什么样的力量?当然你说来自于他智慧的观照,他在临终的时候都能够观照自己,不能够把衣帽弄乱。这个观照力其实包括信仰跟愿力。虽然我们有时候遇到可怜的人,我们也会起慈悯之心;虽然有时候我们遇到三宝的境界,我们偶尔也会布施;虽然有时候我们遇到恶因缘,我们会要求自己不要造恶。但是这样的思想不一定产生强大的力量,因为这有时候只是一时的环境的刺激产生的善业,这个在佛法里面这个不算,这个思想对临终没有主导力量。一个强大的思想它必须有两个条件,第一个、它有坚定的信仰,第二个、它有坚定的愿力。就是说,当你在做一个善事的时候,你是以一种坚定的信仰,你相信这样的善法是成就安乐的果报的,第二个、你希望能够透过这样的修学成就来生的功德,你造的业特别强。所以,凡是有信仰、有愿力所产生的思想才对我们生命产生坚定的影响,这叫做正念,这个才算。不是说你偶尔在佛堂,心很散乱,今天特别劳累,你就开始想到佛号,把佛号念一念,然后遇到顺境的时候就把佛号丢掉。那你偶尔想到佛号,念佛的时候只想用佛号来安定身心或者遇到障碍的时候把佛号拿起来念一念,这样子念佛是不能产生强大力量,因为你缺乏长时间的信仰,缺乏一种对来生一种美好愿景的一种愿力。你佛号的背后没有一种信仰跟愿力的推动,这个佛号是没有力量的。世间法如是,佛法也是这个道理。所以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是继承过去的业力、继承过去的思想,这个我们是无可奈何,但是我们可以做出改变,我们透过今生的教育可以创造一个美好的思想,从这个地方产生生命的转变。就像子路一样,他本来是一个野蛮的凡夫,结果变成一个翩翩君子,因为他对儒家的教法产生信仰,他对于成为一个君子产生一种希望,他希望成为一个君子,所以他能够产生生命的改变。

好,我们看戊二、一心具足二门。这个意思就是说,生命的转变,关键在你的第六意识,“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第一个、它的变化性特别大,第二个、它造业力特别强。那么第六意识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产生一种了别的功能,这个时候,我们生命有两种选择:第一个、我们活在过去的流转门,也就是说我们活在过去的妄想。什么妄想呢?第一个、唯识所现。引导我们妄想的第一个就是唯识,这个“识”是第八识、业力。我们看到的人是什么情况、看到外境是什么情况,是由过去的业力决定的。你看一水事件。你看,水,有些人看到是水,鬼道众生看到的是火。所以我们觉得哪一个人是好人、是坏人,其实他跟你因缘怎么样,这跟你过去的业力是有关系的,因为它本身是无自性的。那么当我们过去的业力把外境变现出来的时候、我们去受用这个外境的时候,我们会产生一种感受跟想象,然后我们就住在这个感受跟想象,这个是很麻烦的问题。所以我们被过去的业力牵着走,变成一种流转的因缘,我们从此以后就活在一种生命的恶性循环、所谓的轮回性。

那怎么办呢?还灭门,就是说我们从这个地方开始觉悟、修学佛法、开始修习止观。从这个当中产生空观的智慧来去除我们对过去的执取,从假观的智慧来创造一种顺从弥陀本愿的一种信仰跟愿力,那么这个时候我们从一种三界的生死凡夫慢慢慢慢地跟弥陀产生感应道交。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要透过一种智慧的观照。

在智慧观照当中首先第一个,我再强调一下,我们在修净土的信仰跟愿力之前,一定要先修空观,很多净土宗的人他忽略了空观的重要性。我们上次也讲过一件公案,就是过去有一个上海的林居士,诸位可能还记得。这个林居士他是一个生意人,福报很大,他晚年的时候把他的所挣的钱盖了一个佛堂来大家来共修,他自己也念佛。临命终的时候很多人来帮他助念,他跟佛号接触的时候启发他以前念佛的善根,他也随顺念佛,然后脸色非常的安详、红润。但是他有两个太太,他对他小太太的感情特别好,结果他小太太赶过来的时候开始哭泣,说你不能走啊,你走了以后我怎么办呢?他听到他太太声音的时候,触动他过去的感情,所以破坏他的正念,结果脸色开始变化,后来死掉,死掉以后变成一只狗,托梦给他儿子,把他找回来以后到寺庙去放生。林居士的失败在哪里呢?他不是没有念佛,我相信他对阿弥陀佛也是有信仰、也有愿力,否则他不可能临终的时候听到佛号马上产生这么大的一种善根、这样的一种感应。因为他没有好好地处理他过去的妄想!

我们今天一个杯子,这个杯子就是我们的心,它已经受到很严重的染污。它受到很严重的染污,你不能直接装甘露的法水。你要怎么样?先把它洗干净,对不对?才能装甘露的法水,否则你会变成善恶的夹杂。就像憨山大师《念佛篇》的开示,他说,很多人修行念佛法门,他不修空观,结果呢,佛号只听念,烦恼只听长,平常对儿女的感情、夫妻的感情也不断地增长,这个时候他心中是两股力量,一个是对三界情感的爱取,一个是对阿弥陀佛的一种信仰跟愿力,两个同时存在。临终的时候你们猜猜看哪一个力量比较大?(前一个)它是熟境界,它是多生多劫熏习的;你这个是小孩子,今生才栽培。小孩子跟大人打架只有一个结果,小孩子失败。他在念佛之前没有做好空观的洗涤,没有真正用空观来洗涤过去的妄想。从临终正念的角度,很多女众对子女是有感情的牵挂的,这个地方诸位要提醒自己。夫妻的感情容易断,子女的感情相当难断,他会生为你的子女,事出必有因,多生多劫的这种感情的纠缠。诸位你们知道该怎么办吗?你要观想你本来没有这个孩子。诸法因缘生。我们从空性而来,我们也还空性而去,人生只是一个过程。我希望你平常就要养成这样的观照,你不能说你平常念念之间都栽培一种强大的爱取,而你也栽培一种净土的信仰跟愿力,这两种力量到临终的时候,这两种力量是汉贼不两立,肯定会产生对峙。我们在培养正念的时候,我们必须要消除那种往生的障碍,你平常就要注意。日常生活,起心动念,你开始动念的时候、产生感情的时候,提醒自己——不可以!念念之间告诉自己——诸法因缘生,人生只是一个过程,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我今生尽我该尽的责任。当然我们佛法也不能要你否定因缘,你该有的责任、该面对的责任,你还得去面对。但是你应该用一种空性的智慧来面对缘起,就是用出世的精神来面对入世的因缘。这个地方很重要,这个观念很重要。我们不相信平常把世间的有漏的因缘抓得紧紧的,临终会突然间所开,不可能!

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们一点要提醒自己——你一定要以不生灭心、以一种清净的不生灭心来建立你的信仰跟愿力,这样的信仰跟愿力才能够坚固。也就是说,佛法一定安住空性,才能够从空出假,来面对未来的因缘。因为你不跟过去切割,你不跟过去切割这表示什么意思,诸位知道吗?你不修空观。我不想修空观,我只想忆佛念佛——你讲这句话代表什么意思,诸位知道吗?代表你要用你今生几十年的功力来挑战你过去生无始劫来熏习成的妄想,你要用短短的今生几十年来跟过去抗拒——就代表这个意思。不修空观,你的过去的业力跟思想就饶不过你。这个地方要注意。所以佛法说,一个人不修摩诃般若波罗蜜,这个人不知善巧,没有方法,硬干,结果变成黄花岗七十三烈士。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当我们在修习禅净双修是有道理的。永明延寿大师说,你在念佛的时候,你一定要有空观做基础,扫除对三界的爱取,才能够从这个一念的不生灭心里面建立信愿。

好,我们看最后一段,那么我们把它做一个总结,心灵的力量做一个总结:戊三、一心修三观。首先,我们看“一心三观”的第一个——真妄不二。这段经文很重要,我们把它先念一遍,请合掌。

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初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

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

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

好,我们解释一下。佛陀在《楞严经》里面对生命描述说,阿难,你虽然出家这么多年,但是你还不能够真正地通达生命它只是一时的空中飘浮的灰尘,它也是一时魔术师所变化的一个假象,生灭变化,而且你做不了主。也就是说,它是“当初出生,随处灭尽”,当业力成熟的时候,你会看到你的家人、看到你的眷属,看到你今生所受用的一切;但是当你过去的业力消失的时候,你回过头来你又发觉什么东西又觅之了不可得,而这样的一种虚妄的相状就是你生命的假象,是暂时的假名假相假用。在这个假相的背后,它真实的本性是一种清净的“妙觉明体”,也就是说,我们的生命只是一种清净心透过因缘的力量创造一种暂时的假相,等到这种业力结束以后,它又恢复到本来无一物。那么这是一个总说,这以下别示。

我们先看这个假相是怎么来的: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为什么有这个假相呢?为什么我就能够跟我的家人重逢、为什么我今生有这样的事业呢?那是因为因缘的和合。因为你过去生在某一生当中曾经有某种业力、某种思想的造作,在今生的因缘成熟,所以它虚妄地出现。虚妄就是暂时地出现,不是永久的。等到这个背后的业力的能量释放完以后,你会发觉它又慢慢地消失掉。所以,生命的产生完全是因缘的力量。

我问大家一个问题,佛陀灭度了两千五百多年,很多人问我一个问题说,那我们今天这个佛像有没有加持力?我们现在是以佛像代表佛陀,对不对?它是一个木雕的佛像。我问大家,这个佛像你对它礼拜、赞叹,它对你有没有加持力?答案是:很难讲!很难讲!你要是对它产生信仰,它对你有加持力,因缘和合嘛!如果你认为它是一个木雕佛像,它对你来说就是一个木雕佛像。所以,很多人说,佛菩萨到底在不在?答案也是一样:很难讲!对有些人来说,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是不存在的,我讲实在话。像上次我们做那个咒牌,咒牌有没有加持力,挂在身上有没有加持力?也是因人而异。你把咒牌很恭敬地挂着,上厕所的时候很恭敬地拿起来放在口袋里面,你心中对它产生一种善意的忆念、产生一种信仰,它对你就有加持力,这个咒牌的佛功德就释放出来。如果你认为这只是一个玻璃做的东西,它对你来说真的变成一个玻璃做的东西,它变成对你完全没有加持力。这个叫做“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我们要慢慢知道一件事情:佛力的感应,它不是绝对性的感应。如果你认为它是绝对性的感应,那你跟上帝的思想完全一样。它是建立在诸法因缘生。一切法本来是没有的,但是因为因缘,所以它才出现——这是基本的佛教概念。跟弥陀感应道交亦复如是。阿弥陀佛是一种平等地释放他的功德,但是你要释放一种相对的信仰跟愿力,他才能够跟你感应的,这叫做“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

那么在这个假相的背后我们看它的真实相是什么?前面是假相,是暂时的。那到底生命的本来面目是什么呢?殊不能知,在整个生命的假相当中它的本性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就是一念的清净本性,它是常住不变的,它是不动而周遍法界的,它是微妙不可思议的一种真实的体性。在一念的真常的体性当中,求于生命的去来、得失,凡圣的迷悟或者是生老病死,了无所得——这个思想很重要。如果你要保证你临命终的时候的每一句佛号、每一个正念都不受你妄想的干扰,也不受外境、别人哭泣的干扰,你要把这句话好好地参透——“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你本来没有生死、你本来没有烦恼、你本来没有罪业。从本来无一物当中提起你的正念,这个正念才是一个坚固的正念,你才能够不为外境的干扰,很正确地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否则你就很难摆脱你过去的妄想。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知道,这两个——空假二观都很重要。当然我们从明天开始的课我们偏重在假观,就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就是我们透过怎么样的观照来培养对弥陀的信仰跟愿力,但是这个信仰跟愿力一定建立在空观的基础。

我最后讲一个故事作为总结。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天女,她是一个忉利天的天女,她有一天早上跟很多天女要到一个花园里面去游玩,她走着走着在路当中她碰到一个石头就跌倒,就死掉了,死掉以后就从天上,当然她死掉表示她福报享尽了,就掉到人世间,做一个少女,这个少女十六岁就结婚了,生了三个小孩。但是这个少女很奇怪,她一出生的时候,她就知道她是从忉利天而来、而且她正要去花园里面玩,所以她觉得很不甘心,我都没有到花园就死掉了。她心中有种愿力,她要赶紧回到忉利天去。她不但是有愿力,她还有坚定的信仰,她知道必须到三宝当中积集她回到忉利天的功德。所以她长大以后,她结婚以后,她除了把家务做好以后,她每天到僧团里面去,为出家人打扫房间、打扫马路,临走之前把所有僧房里面所需要的水把它打满,她才回去。她每天这样子做,到了晚年以后,她死掉以后,她果然马上又生到忉利天、回到忉利天她以前的地方去。诸位要知道,忉利天一天、人世间一百年,她活了五十几岁,所以忉利天刚好过了半天。她回去以后,天王说,你一个早上跑哪里去了?她说,我到人世间走了一趟。这个少女死掉以后,当然很多比丘很怀念她,因为她几十年来护持三宝。有人就问佛陀她到哪里去了。佛陀说,她前生从忉利天来,她又回到原来地方去了。比丘说,她怎么能做到这一点呢?她为什么能够设定目标就能够回到她原来的位置去呢?佛陀说,她修善业的时候有两个特点:第一个、她有信仰,第二个、她有愿力。所以她产生的善业力特别强。第一个,她相信三宝是功德相,她有这样的信仰。第二个,她设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她来生一定要回到她过去的团体,她从忉利天而来,她也要回到忉利天而去,她有坚定的愿力。所以她达到她的结果。

所以说,我们今天没有建立坚定的信仰、没有产生坚定的愿力,我们这个善业力就缺乏一个主导者,我们的善业没有主导者,就没有力量。佛陀说,缺乏马车的引导。虽然这个车子庄严得很华丽,善业力很强,但是缺乏前面引导的马车,不知道要去哪里。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知道,观一切法空,一切法本来是没有,那怎么有呢?本来无一物,就是由你的坚定的信仰跟坚定的愿力来创造你的来生,就是所谓的因缘和合虚妄有生。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做生命的改变,我们就必须培养一种坚定的信仰跟坚定的愿力,然后你再去造善业,这个善业才有明确的方向,是这个意思。

有关于怎么样培养坚定的信仰跟坚定的愿力,我们从明天开始再来解释,我们先讲到心灵的力量。好,阿弥陀佛!我们回向。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