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缘网

净界法师:净心与净土 六

发布时间:2024-10-28 04:09:01作者:佛缘网
净界法师:净心与净土 六

第六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八面,丙五、闻法欢喜。我们在思维、观察极乐世界的国土的时候,我们分两部分来观察,一个是极乐世界的安乐道,第二个是极乐世界的解脱道。极乐世界的正报的身心跟他所受用的整个外在环境是安稳快乐的,他没有痛苦的感受。这种安稳快乐基本上不同于娑婆世界的地方有两个差别。第一个,它是增上的。我们娑婆世界在受用快乐的时候,我们是堕落的,我们是在耗损我们的福报,是在退失我们的善根,所以我们在娑婆世界享受快乐是要付出代价的。也就是说,我们今生受用了快乐,我们一定牺牲来生。所以你今生享受快乐,你一定是使令来生堕落,这叫三世冤。没有一个人在娑婆世界是你今生活得很快乐、来生也很快乐的,没有这回事情。你选择享受今生,你来生就要付出代价。因为你快乐,你肯定就会放逸;放逸,你就会造业。所以我们娑婆世界一旦你今生享受了,你要付出很多很多生的三恶道的代价来弥补你今生的快乐。所以我们今生娑婆世界的快乐,是犹如刀上的蜂蜜,不足一餐之美而有割舌之患。你就在娑婆世界享受快乐,好像刀上的蜂蜜,这个蜂蜜你也吃不饱,但是你吃完蜂蜜以后你肯定把石头割伤了。极乐世界的蜂蜜不是刀上的蜂蜜,是桌子上的蜂蜜,它没有过失,它没有堕落的过失、没有放逸的过失。所以我们在观察安乐的时候,你要知道,极乐世界的安乐道,他享受快乐的时候,他的善根是增上的,是正面的,这是第一点;第二个,极乐世界的快乐是自在的,随念即至。我们娑婆世界的快乐要很多的条件具足——你福报大,你想要享受快乐,你家人当中其中有一个家人不配合,他就破坏你的快乐,他的情绪就会影响到你。所以娑婆世界的快乐要很多很多外在的条件跟你配合了,你才有快乐的感受出现,不是你操之在我,不可能你说了算的,那是一种共业的和合。所以我们觉得娑婆世界福报再大,总也觉得不得自在——就是这个问题。极乐世界的快乐是思食得食、思衣得衣,你完全不必跟别人配合,自在的快乐。你的衣服不必别人帮你做,这个人做得不好,他肯定伤害到你的快乐。所以,你完全独立自主的快乐。所以当我们在观察极乐世界快乐的时候,你要知道这个快乐是增上的、是自在的。这个地方我们一定要把它跟娑婆世界的快乐区别出来。

好,我们再看极乐世界的解脱道跟我们娑婆世界在行菩萨道去增长善根有什么差别。我们看第五段的丙五、闻法欢喜。看经文,大家请合掌。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随其志愿,所欲闻法,自然得闻,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在我成佛以后,极乐世界的这些菩萨想要去增长他的智慧、善根,怎么办呢?他要去听佛法。那么他听法是什么样的相貌呢?随其志愿,所欲闻法,自然得闻。就是说,每一个人成佛的过程是不一样的,因为我们的根基不同。有些人在佛法的规划,在《法华经》上说,有些人是要人天种姓的,他的成佛之道,他一定要先成就人天的果报,他才愿意发菩提心、成佛的。你要让他直接发菩提心,你说,你天上不要去了,不可以!他一定要去那么几回。有些人是他一定要成就二乘的涅槃,他才甘心发菩提心——二乘种姓。有些人可以直接“正直舍方便,但修无上道”——这种人是菩萨种姓,他不必经过人天安乐的安抚,他也不要经过二乘涅槃的休息,他直接可以直趋大乘。所以我们过去生的生命的经验所造成的善根不同,所以我们在修学佛法的过程就有所不同。这是《法华经》上说的。佛陀虽然是想要开示悟入佛的知见,但是,“良由众生根基不一,致使如来巧说不同”。佛陀为什么讲五乘法呢?因为众生有那个需要。那么到了极乐世界,我们虽然都依止信仰、依止愿力到了极乐世界,但是我们要面对我们过去的根基。有些人可能到了极乐世界,他还是喜欢听一些四谛、十二因缘;有些人还是喜欢听人天善法;有些人喜欢听大乘的圆顿法门。虽然发了菩提心,但是都有过去的习气。那么到了极乐世界,随其志愿,所欲闻法,自然得闻。你愿意听什么法门,你都能够在极乐世界的环境当中,比方说你在树下经行——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之心。微风吹动,产生音乐,都能够让你听到你相应的法门。也就是说,你不一定要到佛堂去,也不一定是阿弥陀佛,他是一个五尘说法,而且是随顺你的根基、随顺你心中的愿望而很自然地听到相应的法门。

我们一个人的善根要增上,只有一种情况——听法。我们不可能从人生的经验当中累积佛法的智慧。你有可能累积一下世间的智慧——我知道怎么跟人家做生意,我知道怎么样去医疗病人,有可能。假设你不听闻佛法,你出世的善根不可能成就,因为那是日常生活所接触不到的东西。所以我们在三皈依当中其实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正式所皈依的是法宝,因为唯一只有法宝能够开启我们的智慧,法有开慧之恩。你看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大国王叫波斯匿王,他有很强大的军队,所以有很多小国家就要巴结他,隔壁的邻国就送他五百只白雁。波斯匿王就把白雁这么大群的鸟放在哪里呢?就把它放在佛陀祇桓精舍的隔壁的树林当中。这些白雁平常白天就在空中里面盘旋、飞翔,等到佛陀带着诸位比丘中午去应供以后,佛陀应完供、洗完脚、把双腿一盘,佛陀按照规矩要先说法,然后再入定。所以,过午以后佛陀说法,五百只白雁就飞到佛陀的前面很恭敬地听法,听完法以后又很欢喜地飞回自己的树林。经过几个月以后,有一天,这些白雁要早上从树林飞出来的时候,遇到一群猎人,就被网子网住,全部被杀死。杀死以后,那一天下午的说法就没有现前。诸位比丘就起疑惑,就请问佛陀说,为什么这五百只白雁净土没有来听法呢?佛陀说,这五百只白雁今天早上被猎人所杀死,因为听法的善根而往生到忉利天去了。当天晚上,因为往生到天上的人刚开始前半段的时间他还会忆持他为什么升天,所以他们就对佛陀产生感恩心,所以到晚上的时候,五百个忉利天的天人、那五百只白雁就来到佛陀的精舍的地方,跟佛陀顶礼、向佛陀感恩,绕佛陀三匝,赞叹佛陀的功德。那个时候,佛陀为他说四谛法门,这五百只白雁证得初果。证得初果以后,阿难尊者作为佛陀的侍者就问佛陀说,这五百只白雁是畜生道,为什么听法以后那么快地增上而且成就初果呢?佛陀说,这五百只白雁是迦叶佛时代五百个修行的居士,他们虽然受了戒、也听闻佛法、也修持佛法,但因为心中的贪欲烦恼很重,破坏了五戒的戒体,堕落到畜生道。但是我们知道,善根是不可以破坏的。福报会破坏,你做了一个错事,折损你的福报,有可能。你做了一件错事,折损你的善根,不可能!我们每一次听闻佛法的善根,一旦进入到你的心中,在你未来的生命它永永远远不会消失掉,一入耳根永为道种。你今生所听的法,即便今生不能让你成就圣道,但是它永远不会失掉。因为善根是一种根,强大力量的根。所以,这五百只白雁为什么,同样是畜生道,它们能从那个地方很快跳脱出来而成就初果呢?因为它有善根。

我想我们慢慢地学佛久了,要把善根跟福报区分出来。你去做义工、你积集一个善业、成就一个福报,但这个福报有什么样的不足呢?它对你的烦恼没有对治力。你以前的贪爱烦恼很重、你的脾气很大,你做一辈子义工,你修了很大福报,你的脾气还是这么大,不可能改变。善业不能对治烦恼。但是你听闻佛法产生的智慧观照,它对烦恼有对治力。所以,善根是解脱分。在经典上说,福报不是解脱分,它是一个安乐,但它没有解脱,因为它不能对治烦恼。在佛教里面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说有一个商人,这个商人一年长时间在外面做生意,到了过年除夕的时候他就把他赚的钱希望回家能好好过个年。他走着走着,回家的时候,他就想:我长时间在外面工作,家里面的事情、家里面的子女都是我太太照顾。他觉得他太太很辛苦,应该慰劳一下,他就没有直接回家,到城市去买一些他太太喜欢的东西。买完以后,正当要离开城市回家的时候看到一个老头,那个老头就在卖一张纸。这个时候,这个商人说你卖这张纸是干什么呢?他说,我这张纸是我祖先留下的智慧,我要卖这个智慧。这个时候这个商人他本身很欢喜,要回家过年啊,又对这个老头很怜悯,就说,好,你把这张纸卖给我好了,就给他十两银子。他要走的时候,等到这张纸拿到手上一打开,它里面写了四句偈,他祖先留下的四句偈:“向前三步想一想,退后三步想一想”,就是你遇到事情的时候不要反应太快,向前三步想一想,退后三步想一想;“嗔心来时善思量”——发脾气的时候你要好好地思惟思惟前因后果;“调伏嗔心最吉祥”。四句偈值十两银子。他就对这四句偈就很好奇,这是他祖先留下的法宝,他就不断地、不断地默诵这四句偈颂。回到家以后,因为他到市集去买东西,到家就已经晚了,天黑了,一看他太太已经睡着。他就摸黑进去,到她的床铺一看,哎呦,床铺底下除了一个女众的鞋子还有一双男众的鞋子,他就很生气,他太太可能做出一些羞耻的事情。他一气之下就要到厨房去拿刀子去杀他太太跟那个另外一个男人。但是他拿刀子的时候,突然间他手上的纸掉下去。他就把那纸拿起来一看,“向前三步想一想,退后三步想一想”。他想,有道理,不要这样冲动,干脆把事情弄清楚再说。他就把电灯打开,一看,只有他太太一个人在里面睡觉,他把他太太叫醒。他说,你一个人睡觉,怎么床下放两个鞋子呢?他太太说,我等你很久都不回来,今天除夕,我们的习俗啊,旁边放一双鞋子这样比较吉祥,所以我就把你的鞋子放在旁边了。这个先生因为这个偈颂的救拔而没有酿成大祸。也就是说,其实我们在烦恼起现行的时候,我们的福报救不了你,你修的福报再大救不了你;但是,你所听闻佛法的智慧在那个时候会产生一种抗拒烦恼的力量,就是善根。只有善根可以对抗烦恼,福报没有办法。所以一个人要增上,你不说只有做义工。做义工叫修福报,做善事、做慈善事业是修福报,但是你内心的烦恼是原封不动的;但是你听闻佛法、如理思惟产生了一种智慧的观照,它会消灭你这种颠倒烦恼。所以在极乐世界我们能够“随其志愿,所欲闻法,自然得闻”,也就是说在极乐世界你会不断地增上,增上你的善根、消灭我们的烦恼。这是闻法欢喜。

我们看第六个,丙六、具足五通。我们看经文,请合掌。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神足,于一念顷,下至不能超过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极乐世界国中的天人,每一个人都必须要成就五通,这当中特别谈到神足通。这个神足通的力量,在一念顷,就是很短暂的时间,他的最低的程度一定要能够超越百千亿亿诸佛国者。

我们看佛陀在讲事情的胸量都是很大,他那个单位都是以佛国做计量。我们给大家一个概念好了。在阿罗汉的神通当中,比方说,目犍连、舍利弗这种大阿罗汉,具足三明、六通、八解脱的阿罗汉,这些阿罗汉他们的神足通是三千个大千世界,一个佛国。你看目犍连尊者有一次他听佛说法,这个时候他突然间起了一念分别心,他说佛陀的音声这么的美妙好听,它到底可以传多远啊?他就以他的神足通一直飞、一直飞、一直飞,还听到佛陀的声音,结果飞到了三千大千世界以外,超越了三千大千世界出去了,还听到释迦牟尼佛的音声。飞出去以后他到了另外一个国土,那个国土的人特别地高大庄严。这个时候那个国中的人说,这个人好像一个小虫啊,从什么地方过来?那边国土的佛陀说,你们不要轻视他,那是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的弟子目犍连尊者,他为了测试佛陀的音声跑到这个地方来。结果目犍连尊者要回去的时候,回不来了,因为超越他的范围。这个时候,另外一个国土的佛陀说,你要忆念释迦牟尼佛的名号,仰仗佛的加持,你才飞得回去。结果他就忆念释迦牟尼佛的圣号,又飞回去了。所以,一般的阿罗汉、大阿罗汉,他的神足通只能到一个佛国。那么我们到极乐世界我们的神足通是在很短暂的时间超越百千亿亿诸佛国者。为什么在极乐世界他必须有这种神足通呢?在《大智度论》里面讲到说,菩萨发菩提心,修习摩诃波罗蜜,云何修学五通?一个菩萨,你具足菩提心、又具足空正见,为什么还要修五通呢?这个地方龙树菩萨提出两个理由:第一个,要坚固菩提的善根,因为菩萨发了菩提心、具足空正见以后,他有神通,他就能够照见众生的苦果而厌离苦因。有神通的人他能如实地看到众生造了什么杀盗淫妄的罪业堕落到地狱去受什么样的痛苦,所以他亲眼看到这个罪业招感痛苦的果报,他对于这种苦因、这种罪业的过失会深深地厌离。以前我们是听佛陀说法,产生一种比量的了知,比度量知的了知,但是你用神通你是亲眼看到,你的感受、你的整个理解会更深刻。这是第一个,照见众生的苦果而厌离苦因。第二个,照见众生的乐果而欣求乐因。我们神通也会看到众生因为布施持戒忍辱的关系而生到天上去享受种种的安乐,所以我们对于整个善法会产生欣求。这种厌离痛苦、欣求安乐的过程就增长我们对无上菩提的追求,坚固菩提善根。第二个,它可以积集福慧的资粮,能够游诸佛国、广做佛事。我们在发菩提心的时候,我们只有愿力,我们希望能够到十方世界、广度众生、满菩提愿,但是我们凡夫的菩提心只有愿菩提心,没有行菩提心。我们的菩提心是一个空愿,不能付诸行动。到了极乐世界,你所发的愿你都可以实际付诸行动,因为你是五种神通。也就是说,修学神通可以把菩萨的理想转成一种事实。它可以从愿力而转成行动,而这个关键就在于五通。也就是说,你到极乐世界那个果报体它有强大的功能,它可以亲近十方诸佛、广学佛法,它也可以到众生的世界广度众生,而这样的功能来自于弥陀本愿的摄受,具足五通。

我们看第七的丙七、寿命久远。我们看经文,请合掌。

设我得佛,寿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亿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觉。

这个地方讲到时间的问题。前面的受用包括安乐道、包括解脱道都是讲空间的问题,这个地方讲时间的问题。设我得佛,极乐世界的整个天跟人的寿命假设是有限量,当然,寿命是有为诸法,它肯定是有限量,但是他的寿命,下至百千亿那由他劫者,就是不能少于百千亿亿的劫,假设不如此,不取正觉。

寿命在我们的修行当中扮演重要角色。如果是一个颠倒凡夫,整天只知道享受,那寿命对他来说意义不大。但是你一个人开始发菩提心以后、开始修学圣道对你时候,寿命对你来说极为重要,因为它决定你的功德是小是大,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凡夫众生一旦经历死亡,我们的善根就产生中断。中断,叫隔阴之谜。我们在娑婆世界里面打滚,所有的障碍最严重的就是分段生死,叫报障。你得到果报体,你就要面临死亡的障碍。我们今天在末法时代、五浊恶世,我们还愿意拨出宝贵的时间来听闻佛法,我相信诸位过去一定有善根,而且是生生世世都听闻过佛法、都学习过佛法,但是我们现在为什么还是这副德行呢?因为我们的善根不能累积起来,死亡使令我们一加一不等于二。这是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善根会退转。我们看到很多西藏的上师,我们不要指名道姓,但事实上,事实证明在西藏上师的转世当中有些人的今生比不上他前世的成就,这个是一个现量的事实。为什么?因为他死亡以后,他产生退转,他忘失了前生的善根。所以死亡是个严重的问题,是我们要面对的问题。你好不容易从一个颠倒众生你开始读书、工作、结婚,然后遇到人生的痛苦,开始启发你善根去学佛,好不容易学段时间以后——“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你的业障也忏悔到一个程度,你的智慧的善根发扬光大的时候,死掉了;死掉以后重新开始,又颠颠倒倒,又开始善根发现,又死掉了。所以分段生死使令我们的善根不能够相续,这是个严重的问题啊。所以在极乐世界,我们在极乐世界听闻的佛法、所栽培的善根,因为它提供一个无量无边的阿僧祇劫的生命,所以他的善根能够不断地增上。这个地方很重要,寿命久远,它使令我们善根能够相续地累积。一般来说,我们成佛是需要三大阿僧祇劫,极乐世界是无量无边的阿僧祇劫,所以它有足够的时间让我们成佛。

我们看丙八、功德圆满,这个地方是最后的。这个愿主要是讲什么呢?就是说,前面的极乐世界的安乐道、解脱道都是因地的过程,就是你到极乐世界你的生命的受用是怎么回事,他没有痛苦,很多的安乐、又有神通、又能够随时听佛法。这个愿是说,你到极乐世界你最后的结果是什么。你到极乐世界一趟,在那个地方享受快乐、在那个地方增长善根,那你最后是什么结果呢?这个愿是讲最后的结果。我们来以恭敬心把它读一次,请合掌。

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好,我们来看看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最后是什么结果。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十方的众生,发了菩提心、具足正知见的菩萨,以坚定的信仰、以坚定的愿力忆持圣号临终往生到极乐世界,这个人呢,往生的人当然刚开始可能是凡夫、也可能是圣者,不管是凡夫或者是圣人,他到极乐世界有两种情况的选择:第一个,究竟必至一生补处。这种人大部分都是智增上的菩萨,智增上的菩萨一旦到了极乐世界,他就不想再来到娑婆世界、凡夫的世界了,那么他就以极乐世界那个果报体,比方说身心安乐、比方说神通具足、比方说寿命久远,他就用那个果报体亲近十方诸佛,也可能用那个果报体偶尔来到人世间广度他有缘的众生,但是他不舍弃他极乐世界的那个果报体,他不舍掉他的寿命。这种人他永远不离开他极乐世界的果报体,他最后能够修到等觉菩萨,因为他要成佛,他一定要舍掉极乐世界的果报,来到人间,才能够示现八相成道成佛,但至少可以修到一生补处,还差一生成佛。这个是指的你到极乐世界以后,你一直地、相续地保存极乐世界那个殊胜的果报体。第二个,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第二种人是属于悲增上,这个人是悲心非常地重,当他到了极乐世界以后,他的心中随时想到回入娑婆度有情。所以他一旦证得法身以后他就舍掉他极乐世界的果报而到娑婆世界来投胎,或者到其他世界的有漏世界去投胎。就是他把极乐世界的果报体舍掉了,就是说寿命没有尽,但是他自己有这个愿力,除其本愿,他愿意减短他寿命。这个人离开了极乐世界以后,他有三种功德:第一个、“自在所化”。他具足教化众生的方便。这个地方包括了辩才、智慧的辩才,第二个、具足神通。他有这种自在力而以智慧、辩才和神通来教化众生。第二个、“为众生故”,他有大悲的利他心。第三个、“披弘誓铠”,他有广大的誓愿力,以这个誓愿力的铠甲进入到众生的生死魔军当中,做两件事情:第一个、从自利的角度,积集福德智慧两种资粮;从利他的角度,广度众生,跟众生结缘。一方面积集自身的资粮,一方面跟众生广结善缘。他采取什么行动呢?游诸佛国,修菩萨行,来到十方的佛国当中,一方面供养十方诸佛如来,一方面到有缘的众生去以善巧方便来开化无量的众生,使令众生成就无量的菩提心,而他在度化众生的过程当中、在供养诸佛的过程当中他有一种殊胜的功德——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在所有的菩萨的功德当中,最为殊胜、最为难得的就是普贤之德。普贤之德的殊胜来自于这个功德是时空无尽的。你看我们拜八十八佛最后的回向——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礼敬诸佛无有穷尽,乃至于十大愿王无有穷尽。我们一个菩萨修菩萨道,我们今天修菩萨、修布施,但是我们不可能明天、后天继续布施,我们凡夫的心会有疲厌,在时间上会有疲厌。第二个,我们空间上不可能普遍。我今天针对新加坡人布施,我不可能同时对另外一个国家的人布施,空间不能圆满。所以在一般的成佛之前的整个菩萨道是很难时间、空间圆满的,只有一个例外,就是普贤之德。所以,佛陀在《华严经》特别赞叹普贤德说:“十方诸佛有长子,其名号曰普贤尊”。就是说,一个人一旦成就普贤之德以后,他就表示即将成佛了。那么这个地方是说什么事呢?就是说你到了极乐世界,你的慈悲心特别重,可能你跟娑婆世界的众生有约,所以你到了极乐世界一证得法身以后你就赶紧地想要回入到娑婆世界来度化你过去的亲人、你过去的有缘众生。即便你没有长时间地呆在极乐世界,但是你一旦回到娑婆世界,你跟其他的菩萨还是不一样,你能够超越常伦,就是一般的十地菩萨的功德,而能够现前成就普贤之德。为什么?弥陀本愿摄受。你的行力、你的善巧都超出一般的菩萨。这个是讲最后的结果,就是你一旦离开极乐世界,你就能够依止弥陀本愿摄受而成就普贤之德。这个是整个极乐世界的收尾。

我想我们在改变我们心中的希望的时候,如理思惟是很重要,这个我们叫做功德联想;当然也包括过失的联想,也就是说,我们不是一张白纸,这个地方要很清楚,我们修行人我们现在不是一张白纸。我们是在世界里面打滚了很久很久很久、累积很多很多很多的烦恼罪业、而且产生一种错误的想象、产生一种错误的希望以后才来学佛。所以我们的心态是要调整。如果我们今天是一张白纸,我们一接触佛法,马上就成就了。我们要永远记住,我们是一个罪恶生死凡夫,我们是从一种内心已经弄得乱七八糟了才来学佛的。所以,我们第一个、一定要对娑婆世界产生过失的联想,娑婆世界是有过失的,今生有很多的无常败坏的过失、来生有三恶道的引诱的过失。我们必须通过娑婆世界的过失的联想、极乐世界的功德的联想,慢慢地、慢慢地调整我们的心态,调整我们心中的希望。所以佛法的修学,我们在观照的时候、在如理思惟的时候,古德说,如理思惟有潜移默化之功。虽然你看不出你在变化,譬如草里的冬瓜,不见其大,但是每天在长。冬瓜你今天看它这样,明天看它还是一样,但是它每天在长。所以我们一定要透过如理思惟,因为我们如果不如理思惟,根据我们过去的生命经验,我们今生念佛的因缘肯定在三界里得果报,因为我们心中是有很坚固强烈的三界的爱取,从我们的生命经验累积很多的爱取,所以我们要透过思惟——极乐世界是安乐道、是解脱道,而整个安乐当中它是自在的、它是增上的,而且更重要它是永恒的,它不会退失掉。我们花了几十年时间成就这样一个安乐解脱,我们是一劳永逸。拼个今生,永做闲汉。好过你去天上。我们到了天上,天福享尽的时候回到娑婆世界,什么都没有。但是你到了极乐世界,你从今以后你就走上了一个坚定的菩萨道。也就是说,只要你成功一次,你以后永恒成功了,你不可能再退转回凡夫,不可能。

这个地方是很重要的事,也就是说你必须在你临命终之前做好你往生心态的准备,而不是等到临命终别人再给你开示,来不及了,因为你来不及思惟。我们必须把一个念念贪恋娑婆世界的这棵树往西方慢慢地慢慢地把它扳过来,变成欣求极乐,而这个只有透过智慧的观察才可以做到,因为我们不可能从现实的经验里面得到欣求极乐的愿望,不可能。所以这个地方是很重要的,调整我们的心态比你念佛的多少还重要。如果你的心态没有调整,你念的佛变成有漏福报,因为你的心是造业之主嘛,心为业主嘛。你心染污,一切法染污。那个佛号本来是无漏的功德,被你染污了。心净一切法净,心染一切法染。不是说佛号功德救不了你,而是你那个能念的心、那个推动佛号那个心有问题。你以有漏心来念佛,变成有漏福报,很可惜。所以我们在观察极乐世界的时候,这件事情是很重要,你平常要慢慢点点滴滴地告诉你自己,你要试着很平静地用佛法的道理跟你自己的妄想沟通。也就是说,现在的你跟过去的你要做沟通。我们无量劫来在三界打滚,我们产生一个很坚固的妄想,我们一定要面对它。第二个,我们在佛法当中产生一个强大的如理作意智慧。你要用你现在的智慧跟你过去的妄想沟通,好好跟它沟通,用道理来开化。我们不一定要去改变别人,但是你用你的智慧好好跟你心中坚固的妄想跟你自己开导,慢慢慢慢地当你心中的妄想跟你的智慧统一的时候,妄想跟着智慧走的时候,你就成功了。用智慧来化解你的妄想,这个是我们在学习这个课程主要的目的。

我们看最后一段,乙三、依摄心专注以立行持。前面的思维名号的功德产生信心、思维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产生愿力,都是心态的准备。当我们信愿准备好以后,我们就开始念佛了,开始摄心专注来念佛。那怎么念佛呢?我们看经文,请合掌。

佛问圆通,我五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念佛法门它的目的是一心不乱,执持名号、一心不乱,但是一心不乱的前方便就是摄心专注。为成一心,先求成片;为求成片,先求点状的专注。专注力一定有一个所缘境。诸位知道念佛法门的所缘境是什么吗?音声!色声香味触法,六尘里面音声闻。我们念佛不能够看“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不能以色尘为所缘境,极乐世界法门是以音声表达弥陀的功德,是音声佛事。以音声来代表弥陀。“一心皈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谁代表阿弥陀佛呢?就是你自己创造的音声。佛在哪里?佛就在你的音声当中。我们怎么去忆持这个佛号呢?我们看这段经文。

首先,都摄六根产生专注力,净念相续产生相续力。一句弥陀念诵听。这个音声首先要念。念从心起。念佛的人,第一个,你自己要创造音声。不管你用念佛机或者你跟别人打佛七也好,你自己要出声。你是跟着你的声音走,你不创造声音,你要怎么跟啊?我们不能听别人的音声,听别人的音声你越听越散乱,六根无主,没有主人。六根没有主人,盗贼就做主了,烦恼就活动。所以,第一个,念从心起。第二个,声从口出。你嘴巴要震动,创造音声。第三个,音从耳入。你要把你自己创造的音声再听回去。自己念自己听,自念自听。一句弥陀念、诵、听。这个时候就是所谓的一念相应,你跟阿弥陀佛的功德产生相应。当你听到佛陀的声音的时候,表示你跟弥陀的本愿功德相应,这是一个最简单的判断方式。当你听不到声音的时候,表示你跟妄想相应。所以它完全以音声在不在来判定相应部相应。

第二个,我们必须有一个节奏,以三三四的节奏来创造这个韵调。念佛是要有韵调的。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停顿一下,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停顿一下,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十句,三、三、四,三、三、四,三、三、四……你要以这个十句佛号当作一个循环,透过这个循环你在你的音声当中创造一个三三四的韵调,这样产生一种摄心的力量,把点状的佛号拉成一个成片的佛号。这个就是念佛的方法,先求专注,再求成片,慢慢地一心不乱。

念佛要带一点气势。你要把信心放进去。以前我们在讲唯识的时候经过,你要把念佛变成一种增长业。当然这个地方跟我们前面讲的道前基础——你的心态的准备,包括你对弥陀的信仰、对净土的愿力有关系。念佛的人你不一定要念得很多,但是,以前我们老法师常说,要把佛号的味道念出来,要带一点气势。如果你念佛是越念越没有气势,你去年念一千声,今年念八百声,明年变成五百声,那个气势越念越糟糕,这样不好。我们念佛的因缘要保持增长,越来越大比较好。念佛是要有气势的,那种意乐要经常在。我们不一定要说念得很多,但是你佛号在念的时候,你是有很明确的意乐。你佛号是今年念得比去年多,明年念得比今年多,它必须要保持增加。这个地方很重要。所以这个地方,在修行的时候,你怎么调心?如果你念佛念得比较没有味道,表示你的道前基础有问题,可能是信心出了差错或者愿力有问题,你要重新地再加以思惟观察,调整你的心态。

总而言之,念佛人他必须是有一种坚定的信仰和坚定的愿力而带有气势地念佛,就是以观照力来带动专注力。

我们看最后的甲三、结劝。我们把这个课程——《净心与净土》分两部分来做结劝。

乙一、具足皈依之心。这个是我们花很多时间在讲的信愿——道前基础。所以我们在念佛之前就应该要深深地相信一句佛号具足无量光、无量寿。无量光,所以它具足智慧的庄严,它能够成就我们未来的出世的解脱;因为无量寿的缘故,它具足无量的福德庄严,能够创造我们在极乐世界种种安乐的功德。比方说,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请;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浊水就是我们的颠倒妄想,佛号进去以后,它就可以把颠倒妄想转成极乐世界的安乐的功德、解脱的功德。就靠一念的信愿持名,转妄想成功德。

我们看乙二、培养专注之念。当我们具足了皈依的心以后,我们念佛——一句弥陀法中王,无边妙义广含藏;十念往生成正觉,不在世间论短长。”念佛人一定要把佛号的味道念出来。所以在念佛的时候,它有无量无边的无量光、无量寿、福德安乐的资粮,你要把那个资粮念出来。什么叫把味道念出来,诸位知道吗?我们在念佛之前是培养缘故信愿,对不对?你用信愿来念佛,但念完佛以后,你又增长你的信愿;信愿又想念佛,又去念佛,念完佛以后又产生另外一层信愿。所以,信愿跟持名是互相辗转增胜。依止信愿来念佛,念完佛以后更有信愿。以愿导行,行又来引导这个愿,所以产生一种辗转增胜、相辅相成的力量,所以“无边妙义广含藏”。你要把那里面的安乐道、解脱道念出来。临终的时候,“十念往生成正觉,不在世间论短长”。我们念完佛以后,正常的念佛人你要是方法正确、心态准备做得对,你要对娑婆世界越来越淡薄才对,正常人。如果你念完佛,你对娑婆世界还是很贪爱,表示你的信愿的资料不具足,你没有正确地念。“不在世间论短长”就是说你知道人世间是暂时的、如梦如幻的,你只是在应付当下的因缘。所以念佛人如果你真实地照着我们前面所说的,有名号功德的信仰、有净土庄严的愿力来念佛的话,慢慢慢慢产生一定的力量的时候,你应该念佛人对娑婆世界的名闻利养、各式各样的五欲的快乐会慢慢淡薄,就算不断,也应该慢慢地淡薄下来,这才是正确的,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往生的信仰跟愿力。这个是一个判定标准。所以我们修行,我们可以从因来推出果,我们也可以从果来推出因。从果证来判断、检查因地的方法对不对。如果你念佛到现在你还没有产生一种对娑婆世界看破、放下的功德相,表示你的因地方法有问题,否则这个功德相不可能没有出现。如是因,一定有如是果。如果你念完佛以后,你的心态还是跟以前一样,看到什么事情都很当真,该贪爱的你还是贪爱,该发脾气的你还是发脾气,那这个佛号它的方向就是人天福报。所以我们其实可以从每一年当中的内心状态来检查你的方法对不对,因地可以推出果报,果地功德可以判定你的因地对不对。所以讲,“十念往生成正觉,不在世间论短长”,这是一个果地的判断。念佛以后,你一定要对娑婆世界的所有因缘淡薄,对极乐世界的往生更有希望、更有愿力,这个就是修行上路了。

我们这堂课跟大家研究到这里。阿弥陀佛!谢谢大家!

我们把这三天听经的功德回向法界众生离苦得乐、回向无上菩提。回向!

讲经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有情,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全文圆满!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