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发布时间:2024-10-12 04:09:20作者:佛缘网撰文、摄影:姚力
佛教自汉朝传入中国以来,历经数百年的演变,在南北朝迎来了发展的高峰。佛教寺院群起而立,达官贵人舍宅为寺为一时之风。在南朝这一变革时期,许多我们今天认为的传统寺制还未真正确立,佛教建筑往往因地制宜,布局较为自由,不讲究严整的中轴对称,别具一格。“秋山春雨闲吟处,倚遍江南寺寺楼”,我们不妨从六朝古都南京开始,寻访那些精美的南朝古寺。
鸡鸣寺:南朝第一寺
鸡鸣寺山门
南朝时期梁的国都建康即为今南京所在,南京城墙旁的鸡鸣寺被称为南朝第一寺。
在中国历代帝王中,没有谁比南朝的梁武帝更痴迷佛教。在位47年间,仅都城建康(今南京)就有佛寺数百座。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皇家寺院同泰寺。梁武帝经常到寺里说法讲经,甚至三次出家于同泰寺中,为善男信女开讲《涅经》。有了梁武帝的垂青,同泰寺俨然成为当时南方佛教中心,天竺高僧达摩从印度来建康时就居于此。
药师佛塔 来自网络
史志记载,同泰寺在台城北垣外,与台城隔路相对。找到了台城,也就找到了同泰寺。而直到今天,南京解放门临玄武湖的一段明城墙依然被称为台城,和这一段城墙隔路相望的恰恰就是鸡鸣寺。“赫赫同泰寺,萋萋玄武湖”,这是醉心佛学的大师苏曼殊在游览鸡鸣寺后留下的字句。他相信脚下的鸡鸣寺便是号称“南朝第一寺”的同泰寺。
从同泰寺到今天的鸡鸣寺,寺名的更迭饱含着无奈。同泰寺建成后短短二三十年间,寺院两次遭受雷击,损毁严重。梁武帝发愿重建,未如愿,即国破身亡,同泰寺亦毁于战火,此后寺院荒废多年。明初,朱元璋着意整理佛教,南京寺院大多迁往城外,唯独保留了同泰寺寺址上的普济禅师庙。1387年,在普济禅师庙故址之上重建寺院鸡鸣寺,后世又多有修缮,成为金陵城内的重要景观。
玄武湖长堤上遥望鸡鸣寺
漫步在玄武湖落日的长堤上,隔着一片湖,城墙上是那座金黄色的寺,与夕阳的温柔光线相得益彰。穿过解放门便到了鸡鸣寺的山门,若是赶上三四月樱花盛开的季节,雪白的樱花与黄色的建筑相映,一时间似乎穿越到了异国他乡。鸡鸣寺的主要入口已经不在山门处,而在今天的大殿之前。寺院依山而建,层层而上,整体格局为前殿后塔的样式,药师佛塔在寺院的后方。1992年,《新白娘子传奇》拍摄之时,杭州雷峰塔已毁,重建工作仍未完成,因此剧中关于雷峰塔的场景实际上取景于此。
樱花盛开的鸡鸣寺 来自网络
然而,历史与这座寺院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判断鸡鸣寺与同泰寺联系的基础其实是建康城台城北垣的位置。随着考古发现的进行,学界对于台城的位置有了新的见解,认为珠江路才是台城的北垣所在,同泰寺应当位于今天珠江路附近,鸡鸣寺则可能是另一座古刹栖玄寺的延续。学术上的争论并没有影响到这座千年古寺,鸡鸣寺仍然继续享有着“南朝第一寺”的声名。或许在佛的眼里,不论胭脂井之耻辱或是皇家寺院之显赫,都终究会有消散的时候,人心所在,就是寺之所在。
灵谷寺:民国往事
灵谷寺无梁殿
鸡鸣寺是南京城香火最旺的寺庙之一,而相距不远的灵谷寺似乎就没有那么幸运,人们知道这个地名总是因为其他原因。比如每到夏日,会有许多人在夜间聚集在灵谷寺,观赏萤火虫。又或是游客参观完中山陵,坐上电瓶车,顺道继续来灵谷寺参观烈士陵园。真正为了灵谷寺而来的人,少之又少。
从正门进入灵谷寺,穿过写着“灵谷胜境”的大牌坊,第一座建筑便是灵谷寺最早的建筑——建于明洪武十四年的无量殿。殿内原本供奉着无量寿佛。全殿用砖石砌成,内部为拱券结构,不用一木一钉,因而得名无梁殿。这是我国现存五大无梁殿中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一座。如今的大殿已经与佛教没有多大关系,殿内正中三个法圈内嵌入三块黑色石碑,正中一块上书“国民革命烈士之灵位”。殿内四周均是辛亥革命名人蜡像,展示了孙中山为首的57位民国名人,再现了重要的历史场景。殿后的花坪草坛是明代灵谷寺五方殿旧址,现为公墓墓地。
灵谷塔
再往前则是松风阁,为明代灵谷寺律堂旧址,现为游客购物场所。穿过松风阁便到了灵谷塔所在,建于1931年至1933年的灵谷塔为是为国民革命军烈士纪念地的一部分。走到灵谷寺塔,基本也算穿越过了整个灵谷寺景区,一样的前殿后塔的格局,不过灵谷寺的佛寺显然不在这一条轴线上。这又必须从灵谷寺的历史谈起。
石栏上的佛像
灵谷寺原名开善寺,初建于钟山第三峰天堡山的独龙阜,为南朝梁武帝为纪念宝志禅师(济公和尚原型)而修建。钟山在六朝时期就是佛教圣地,梁武帝时周围已经有大小寺庙七十多座,灵谷寺却是其中唯一流传至今的寺院。朱元璋为修建孝陵,将寺迁至今址,赐名“灵谷禅寺”,封“天下第一禅林”。1928年,国民政府将灵谷寺改作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将寺迁至一旁的龙神庙,规模不复当年。建国后将这一带改名灵谷公园,不过习惯上仍然称之为灵谷寺。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曾经灵谷寺的主殿建筑却不在灵谷寺中。重建后的灵谷寺已经找不到一座标志性的佛塔,后来新建的灵谷塔算是填补了这一空缺。一座佛寺,最重要的几个建筑竟然在世俗的世界中发挥着纪念的作用,不过这也表现了佛教的包容性吧。
灵谷寺地宫
灵谷寺内的最深处有一座地宫,地宫内供奉着玄奘舍利,也是灵谷寺的镇寺之宝。唐朝之前,汉族地区主要信奉小乘佛教,崇拜唯一的佛。玄奘西游,带回了大乘佛教,将更为包容博爱的佛教思想带回了中国,佛教也迎来了新的巅峰。灵谷寺能成为今天的模样,不局限于佛门的修行,宽容地与世俗的纪念相融,或许就是对佛最好的诠释。
栖霞寺:红叶下的众生向佛
彩虹明镜
每到了秋季,南京总会有这么一条新闻:从某月某日起,各大风景区将停止打扫落叶。于是人们知道,赏枫季到了。在南京,说起红叶,人们第一个想起的必然是栖霞山,栖霞寺位于栖霞山脚下,是入口之所在。
然而就佛教本身而言,栖霞寺有着自己的独特魅力。山门前的彩虹明镜是栖霞寺的经典景观,所谓彩虹明镜是彩虹桥与明镜湖的合称。今天的模样为1991年重建,明镜湖呈方形,湖中有六角亭,亭前有观音像,湖边有一碑上书“彩虹明镜”,此处也是最佳的观景点,红叶之下,云雾缭绕间,湖中的观音像透着庄严的气息,宛若仙境。
栖霞寺舍利塔
南朝成为佛教盛世,不尽是帝王之功,在梁武帝登基之前,人们对于佛教的信仰已经十分狂热。“舍宅为寺”便是这一历史时期的独特产物:达官贵人们捐出家宅作为佛寺,以示虔诚。为了利用原有房屋,佛寺多采取“前厅为大殿,后堂为佛堂”的形式。“舍宅为寺”大大推动了原有佛教建筑格局的改变,打破了旧有塔院式的格局,同时也摧毁了刻板的教条,推动了佛教在民间的发展,人们得以通过自己的力量为信仰添砖加瓦。
始建于南齐永明七年(489年)的栖霞寺是中国四大名刹之一,原为南齐隐士明僧绍的私宅,是一处舍宅为寺的实例。初齐,明僧绍隐居于此,与栖霞山的法度禅师交好。明僧绍常在家中听法度禅师讲《无量寿经》,内心深感钦佩,因而舍宅为寺以奉之。这样的情况在当时蔚然成风。
大多数私宅之中当然不会有佛塔,最初的栖霞寺也是如此。今天所见寺内的舍利塔始建于隋代,是长江以南最古老的石塔之一,南唐时重建。石塔为八角五级密檐塔,高约十五米,是我国最大的舍利塔。首层塔身雕刻精美,密檐间亦刻有小佛龛。整座塔图像严谨自然,韵味古典,是五代时期的杰作。栖霞舍利塔的规模显然已经及不上先前的佛塔,位置仅寺后一隅。及至此时,塔在寺中的地位已经逐渐滑落,成为了佛殿的附属。
千佛岩
如果说舍宅为寺是一种巨大的财富施舍,是权贵者的特权。璀璨的石窟艺术则是信徒们不分贵贱,带着虔诚之心共同努力的结果。如今被广为称道的龙门石窟、天龙山石窟、敦煌石窟、云冈石窟等大都位于北方地区,从地理位置上看,栖霞寺中的千佛岩可算的上是石窟中的异类。作为中国唯一的南朝石窟,千佛岩有“江南云冈”之称。千佛岩位于在舍利塔旁的山中,内有佛像500余尊。其中最大的佛窟当属三圣殿,内供无量寿佛,高达10米,左右有观音、大势至菩萨立像,是为西方三圣。明僧绍曾梦见千佛岩所处岩壁上有佛光,于是立志在此造像,未能如愿,即病故。永明二年(484年),其子与智度禅师完成了他的心愿,开凿了“三圣殿”,这也是千佛岩最初的佛像。梁大同元年(504年)又传佛龛顶上出现佛光,因此凿石造像为一时之风,千佛岩亦于此时得名“千佛”。之后的1500年间,历朝历代均对千佛岩有所增修,留下了大量题刻。正是这无数人的添砖加瓦,造就了今日千佛岩的规模。根据南京市博物馆1994年的调查,共发现大小石窟佛龛250个,造像520余尊。
栖霞寺的佛教建筑有着极高的造诣,却总是被红叶的盛名所盖。如果说同泰寺作为皇家寺院,代表了佛在统治阶级中的地位,那么栖霞寺则代表了普罗大众对佛自发的信仰,于是才有了后世千百年间对佛寺不断的增修传承,或许正是对“众生向佛”的最好诠释。
隆昌寺——律宗第一寺
隆昌寺山门
栖霞寺往镇江方向半小时车程,便到了宝华山,宝华山上有一处隆昌寺,是佛教律宗祖庭,有着律宗第一寺之称。隆昌寺又称千华寺或宝华寺,相传由济公的原型宝志禅师(418~514年)始建。宝志禅师曾于镇江宝华山结庵传经,名为“宝志公庵”。宝志禅师虽然行止与常人有异,但屡显神迹,在民众中有着极高的声望。因此,宝志公庵即便地处深山,仍然在佛教界举足轻重。明神宗为其赐名“护国圣化隆昌寺”,于是寺名改作今日的隆昌寺。隆昌寺又称千华寺或宝华寺,是佛教律宗祖庭,有着“律宗第一寺”之称。康熙曾多次驾幸隆昌寺,足见隆昌寺在佛教界之地位。
隆昌寺坐南朝北,山门朝北,打破了中国古代主要建筑坐北朝南的传统格局。律宗寺庙讲求戒律,于是出现了寺大门小的景象,僧人不得随意进出,也便免去了世俗之烦恼。过了山门,可见一小天井,一束天光倾斜而下。若说过山门时,心中不免有所压抑,此处便有了一丝清明。再穿过回廊,到了开阔的大雄宝殿前,则是另一番景象,心中之积郁一扫而空。如此由空间之变化,带动人心之变化,欲扬先抑的手法颇得中国传统园林之意境。正殿之外,有一释迦牟尼初生之铜像,正对殿内的主佛像,这在寺院中较为少见。
戒台
隆昌寺规模在南朝诸寺中可谓宏大者,院落众多,多有回廊,平面布局多变,又不失轴线,设计十分巧妙,这与律宗道场传戒之规矩相关。律宗最重要的仪式是受戒,大雄宝殿东侧有一处小院,即为戒坛所在,这也是律宗寺院之标志。隆昌寺戒坛原为木质,康熙年间建成第一座石戒坛,光绪年间第一次开戒,受戒者达1200余人。取得戒牒者在全国名山古刹都能得到热情接待,即便在东南亚都有一定影响力,对日本的影响更甚。
寺中巷道
今天所见隆昌寺主要为明清建筑,寺内多见青砖为墙,少有粉饰,也与之前黄墙为主的寺院有所区别。
马头墙的设置也与徽派建筑有着一定渊源。走出戒坛,穿过狭长的巷道,仿佛漫步于戴望舒的《雨巷》之中。眼前出现一拱门,上书“圆通示观”四字,由此门而入,可见三座大殿。中间一座为铜殿,不过似乎看不出纯铜所铸之痕迹,而殿前石狮却别有一番趣味。私下揣测,这三座大殿所处位置该是原南朝寺院中设佛塔之处,只是后世佛寺以殿为主,因此改设佛殿。正殿
初入时或许只觉隆昌寺与其他寺院之通达开阔不同,多有曲折道路,颇具江南园林之古风。细细品味,寺庙的布局之自由即便在南朝都较为少见。通常寺庙将山门与大雄宝殿等主要建筑串为一条轴线,这里山门却故意偏于一侧, 藏经楼、大雄宝殿、方丈室成“一”字形排列, 又与左右厢楼及正面的大悲楼组成一四合院,结构方正, 是另一种独特的布局方式。外又有一层四合院相重。这种重叠方形布局, 人们称锁式结构。整座古寺,院中套院,楼台亭阁安排巧妙,相互有机联系,院与院相通,处处有门道回廊相随, 可说是独一无二,又或许是对江南园林艺术的一种迁移。
千华古村
山下有一千华古村,以隆昌寺旧名千华为名,也是为了纪念“千华派”这一重要的律宗流派。当雪季,漫步宝华山,便仿佛回到了千百年前,听着隆昌寺的钟声,慢慢循回那最初的简单生活。
甘露寺——历史的回音
甘露寺倒影
唐代诗人王湾写过一首《次北固山下》,写出了北固山下冬末春初之美景。北固山上有一处甘露寺,登甘露寺而望长江,顿时能领略到“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景象。无怪乎当年刘备在山上留下了“天下第一江山”的感叹,梁武帝亦在甘露寺题此六字为念。只是如今,梁武帝的题字已经不见踪影,能见到的是南宋书法家吴琚摹刻的。
牌坊
甘露寺千百年来一直是江南名刹,三国演义中也将刘备与孙权联姻的场景放在了甘露寺。如今从山下往甘露寺攀登,要经过一条长长的廊道,据传为当年孙权埋藏刀斧手意图暗算刘备之地。甘露寺北侧有一石羊,名为狠石,看似普通,却是当年孙刘联盟的见证者。唐代诗人罗隐在《题狠石》中便描述了孙刘二人凭踞狠石共商大事的场景。
楼阁
甘露寺后有一多景楼,凭楼远眺,四面风景各不相同,城市与自然风光在此交汇,无愧楼名。据传此处为孙夫人的梳妆楼。楼东的祭江亭是当年孙夫人听闻刘备病逝白帝城后,投江自尽之处。镇江人感于其真情,用面粉做皮,内包猪肉茸、蟹黄等馅,投江祭之,是为后来蟹黄汤包之由来。
铁塔
长江乃兵家必争之地,甘露寺位于长江之畔亦不免多受战火波及,仅存两三处殿宇,为清代所建,不过几经战火洗劫,其中的佛像已经不存。有意思的是,如今在甘露寺大殿保留下来的匾额“甘露寺”,据传竟为张飞所书,不禁让人对张飞一个粗鲁猛夫的形象有了全新的认识。不过甘露寺中保留了一处铁塔。南朝流传下来的寺庙中的塔并不少见,但多数塔为砖石塔或木塔,而此塔为铁塔,便极为罕见了。塔原为唐代李德裕所建,名为卫公塔,乾符中毁,北宋时期在石塔基础上改建成铁塔,铁塔原有七级,现仅剩塔座及一二两级,三四级为明代复制品。
铁塔局部
除了孙刘联姻的故事,北固山下还有太史慈及鲁肃墓,三国文化极为深厚。今天的北固山顺势将这一段故事当作最大的文化品牌来打造。不过或许许多人并不知道,1932年,国民党海军由于党派之争,在淞沪会战中作战不利,让蒋介石下定决心组建自己的嫡系海军部队,因而筹办了电雷学校,这一学校也被称为海军中的黄埔军校。其最初的校址便是利用了甘露寺的僧舍。只是不久后,电雷学校迁往江阴黄山脚下,结束了在甘露寺的短暂驻留。遗憾的是,今天的甘露寺中已经找不到一点属于电雷学校的痕迹。站在甘露寺的山门前,望着那略带风霜的墙面,心中不由记起那句“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纵使千种风情,终负于岁月之逝。
寒山寺——枫桥夜泊的浪漫
寒山寺入口
1000多年前的那个夜里,落第书生张继在月光中沉吟,枫桥之畔满是一个异乡人孤寂与失落,于是有了那首千古绝唱《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宗教之外,寒山寺在这首诗的加持之下,成为了苏州乃至整个江南地区最知名的寺庙之一。寺已不再只是佛的寺,摆脱了过去高处不胜寒的模样,走进了市井生活之中。
寒山寺始建于梁武帝天监年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在唐代改名寒山寺,北宋时改名普明禅院,南宋年间称枫桥寺,元代又复称寒山寺,并沿用至今。
藏经阁屋顶
始建于梁武帝天监年间的寒山寺坐落于今天苏州枫桥古镇旁,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唐贞观年间,高僧寒山和拾得来到这里住持,寒山寺得名于此。北宋时改名普明禅院,南宋年间称枫桥寺,元代又复称寒山寺,并沿用至今。与寺名的多变一样,寒山寺自身亦命途多舛,屡建屡毁于战火,现在的建筑乃清末重建。有趣的是今天藏经楼屋脊上的装饰出现了唐僧师徒取经归来的形象。唐僧师徒取经归来,有一老龟驮师徒四人过河。行至河中,老龟问四人,拜托询问佛祖的事件是否已经详询?四人得经之后,欢喜之间竟将此事忘记,此时只得如实相告。于是老龟大怒,四人与经书一同落入河中。打捞起来之后,经书已经有几卷落入鱼腹之中。于是,后人制出木鱼,击打之时,木鱼便将吞入腹中的经书吐出。这一典故显然暗合了藏经楼之主题。《西游记》的故事人们耳熟能详,只是其中唐僧师徒四人西行取回大乘佛经的主线模糊了小说本身佛道两教并存的事实。取经的四师徒,除了唐僧,三名徒弟其实都是道教神仙皈依。在某些读者眼里,《西游记》甚至是一部道家的修真小说。如此看来,《西游记》中的元素出现在了藏经楼的屋脊之上,可说是佛教兼容并蓄的产物,打上了中国世俗文化的烙印。
辽代经幢
寒山寺之佛塔称普明宝塔,位于后院中心位置,在中轴线之上,与其他南朝流传之佛寺不同,寒山寺塔在寺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登塔远眺,整座寒山寺尽在眼底。众所皆知的是寒山寺的历代碑文石刻极具价值,可是极少有人注意到寺墙旁的经幢。经幢始出现于唐,多见于宋辽,元代之后较为少见。大多寺院经过破坏,重建,经幢早已不知所终。而寒山寺经幢为辽代古物,历经战火洗礼,竟然完好保存至今,只能称为奇迹。
观音峰
清规戒律让佛寺保持着自己独有的审美体系,与外界无涉。而在苏州这座以园林闻名的城市里,寒山寺终于不可避免的染上了尘世的偏好。当然,园林的多变,并不适合于佛寺的严整布局。因此,寒山寺吸收的是园林造景手法中的奇石。寺的后门有一块太湖石,称为观音峰。整块石头高达7米,重35吨,堪称姑苏之最。因“玲珑剔透、琉璃娟秀、姿若观音临驾”而得名,与留园之中的冠云峰遥相呼应,展示了苏州园林奇石的魅力。石名“观音”,仍在佛家之内,而这一审美形式实际已与世俗之眼光相接,可谓有了一丝尘缘。
寒山寺中有一碑廊小院。最为著名的当然是张继诗碑,可惜原刻已经失传;明代才子文征明所重书的诗碑亦因火灾而残缺不全;保存完好的是晚清朴学大师俞樾的手笔。碑廊里亦有岳飞“三声马蹀阏氏血,五伐旗枭可汗头”的题刻,展示了一代名将的情怀壮志。还有许多文人墨客的手笔都可在碑廊中找到,这些家国情怀的杰作就这样与《金刚碑》石刻等佛家经典一同在碑廊中展示着,流传至今。从对其他宗教文化的吸纳,再到与世俗的交融,这座南朝的佛寺似乎愈发显得尘缘未了,模糊了佛与世俗的界限,同时也愈发包容多变,拥有了全新的生命。
古枫桥
寒山寺山门前,有一座半圆拱桥,是所谓的枫桥。桥头有一关口铁铃关,据说是苏州城内唯一遗存的明代抗倭遗址。过了枫桥,就到了枫桥古镇,古镇号称苏州十大古镇之一。只是如今已是一处全新的商业街区。枫桥之下,被标识为枫桥夜泊之所,与张继搭上了线,也算拉近了与历史的距离,为这座现代造物添加了一丝古意。枫桥本为京杭大运河的重要航道,只可惜“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年的客船。”枫桥也跟着那首诗,一起成为了绝唱。
南朝的变革与动荡意外造就了璀璨的佛教文化,南朝的寺流传千年,至今仍旧绽放着光芒。南朝是佛法昌盛的时期,也是最为纯粹虔诚的时期之一,寻访南朝古寺,从那些最初的历史中重新思考佛与众生的关系,或许能离佛的本心更近一些,为佛教的灿烂文化所触动,真正在物质之外有所凭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