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缘网

天竺一梦:外派汉语教师详尽记录《我在印度的701天》

发布时间:2024-08-13 04:05:03作者:佛缘网
天竺一梦:外派汉语教师详尽记录《我在印度的701天》 《我在印度的701天》 郭菲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14 年,笔者参加国家汉办/孔子学院外派汉语教师项目,于2014-2016学年在印度顶级大学印度理工学院甘地分校担任汉语教师,成为该大学第一位中国教师。

出发之前,笔者便希望能够利用这两年的时间,在较高的平台上,体会到普通旅游看不到的印度,结合自己的思想,写出文学性、学术性、市场性兼顾的作品。

两年已至,印度朋友圈子中已积累起了富人老板、学界精英,也有贫民窟里的底层民众。作者面对面采访了30 余人,透过他们听到了各种各样的印度声音。

此外,在漫长的印度生涯中,笔者游历了24 座城市(艾哈迈达巴德、甘地讷格尔、阿嫩德、乌代布尔、大布山、第乌、果阿、阿姆利则、斋普尔、昌迪加尔、西姆拉、达兰萨拉、孟买、科泽科德、班加罗尔、金奈、印多尔、乌贾因、德里、阿格拉、瓦拉纳西、菩提伽耶、那烂陀、拘尸那迦)。探索印度的教育问题、贫富差距问题、宗教问题、民族问题、种姓制度问题、性别歧视问题、巴基斯坦问题、甚至板球、婚礼……

除了耳熟能详的德里、孟买、泰姬陵等,笔者去过印度巴基斯坦的边境,也考察过原始佛教和玄奘西游;去过甘地的修道院,也去过郑和去世的“古里国”;亲临了板球比赛的现场,也融入了排灯节、洒红节等主要节日;拜了瑜伽老师,也在旅行途中重病涉险;参加过四场婚礼,也采访了两端刻骨铭心的爱情;亲历过犯罪,亲历过暴乱;至于混乱得让人啼笑皆非的街道、交通、糊里糊涂的印度人性格,更是少不了的题材……

作者简介

郭菲,男,四川乐山人,生于1981年8月,四川大学法律硕士,现就职于乐山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8月外派印度理工学院甘地分校从事汉语教育两年,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在天涯文学连载纪实文学《天竺一梦》,广受关注,更名为《我的印度701天》出版。曾出版小说《蚁族救赎》。

《我在印度的701天》目录

序言

着重介绍本书的创作背景,阴差阳错赴印度的故事。

上篇 人生若只如初见

一、孟买一夜

初到印度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在孟买机场转机遭遇大延时,印度人为何不慌不忙?

二、风雨守望者

在印度居家是种什么感受?餐饮符合中国人胃口吗?印度的雨季有多么狂暴?印度人为什么这么欢迎狂风暴雨?

三、千分之一的荣耀

印度理工学院有多么光辉?作者所在这一所印度理工学院甘地分校什么样?这个学术圣殿有多难考?学生在这里可以获得什么?

四、街道随想

走在印度的街道上是一种什么体验?印度的贫民窟是什么样?那里面的穷人有怎样的生活和心态?

五、围墙、动物、朋友

学生、老师为什么都翻墙进学校?印度人身边为什么有那么多野生动物?印度人怎么对待异国朋友?

六、发达,还是落后?

在印度的用网体验怎样?“印度最发达的古吉拉特邦”和中国有多大的差距?印度为什么有些面孔酷似中国人?

七、艾哈迈达巴德

艾哈迈达巴德是座什么样的城市?和印度的学生一起出行是种什么体验?

八、万家灯火

为什么没有一种语言叫做“印度语”?印度全国点灯的节日是什么节?

九、人心

印度理工学院的职工怎么看待印度?其他和作者一样来IIT 访问的专家学者怎么看待印度?

十、巴别塔通向何方

印度到底有多少种语言?为什么印度人那么重视英语?为什么印度人英语那么好?

中篇 梦里不知身是客

十一、莲花与泥淖

在印度怎么处理签证问题?作者的八万卢比为什么被盗?

十二、凡尘一醉

印度大城市的夜生活怎么样?富人和穷人过着如何阶层分明的生活?

十三、罪恶之手

为什么总有交警要为难出租车?为什么印度街上可以看到很多拥着熟睡的婴儿贩卖气球或乞讨的人,背后有什么隐情?

十四、印式婚礼

印式婚礼有多么冗长繁琐?参加印度人婚礼是种什么体验?印度传统女性有多么保守?

十五、最美的二重奏

美籍华人音乐家黄顺豪夫妇来印度理工学院开音乐会谈了些什么?

十六、乌代布尔的狂欢

印度的火车票有多难预订?“最浪漫的城市”乌代布尔什么样?印度把全身涂得五彩缤纷的节日是什么节?

十七、与你同行

印度的医药怎么样?印度如何开发旅游景点?印度的乡村路上为什么有那么多兜售野果的孩子?

十八、阿嫩德舞夜

印度人说话为什么老是放鸽子?和印度人一起彻夜跳舞是种什么体验?

十九、大自然的馈赠

修炼原滋原味的瑜伽是什么感受?著名的瑜伽教练背后有什么故事?第一届国际瑜伽节,印度如何庆祝?

二十、一个人也要出发

印度人的承诺可信吗?在印度坐通宵长途汽车是什么体验?为什么印度海岸线那么长却没有国际知名的旅游海岛?

二十一、朋友的秘密

外国人可以通过什么特殊渠道买到特供火车票?印度人的婚姻为什么要父母来包办?可以违反父母愿望吗?

二十二、逃离果阿

在印度坐火车是什么体验?印度最迷人的海滨城市果阿什么样?在印度病倒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二十三、怒吼

种姓制度在印度人的婚姻中扮演着什么角色?作者的朋友为什么不喜欢他的家?

二十四、真理与爱

印度为什么有一批人永远包着大头巾?他们有些什么信仰和光荣传统?印度为什么有全世界最大的免费餐?

二十五、一墙之隔

阿姆利则这座城市在印度近代史中扮演着什么角色?为什么在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边境有一场对外国人开放的表演?

二十六、粉红记忆

印度旅游城市斋普尔什么样?作者的朋友在这座城市有着怎样浪漫的回忆?

下篇 从此不复梦承恩

二十七、你们的使命

印度理工学院的毕业典礼有什么特色?领导对这批印

度的精英学子有些什么寄语?

二十八、八月围城

在印度经历游行示威是种什么体验?2015 年8月,这场中国媒体都报道了的暴乱背后有什么隐情?

二十九、冷山

炎热的印度也有凉爽的山区?西姆拉是什么样的城市?

三十、米兰的梦想

印度新兴城市昌迪加尔有什么样的规划?岩石花园有多环保?印度理工学院的优秀毕业生对国家有什么样的期待?

三十一、喜马拉雅的浪子

印度人为什么对板球那么狂热?达兰萨拉是座什么样的城市?在印度生活的藏人如今怎么样?

三十二、圣雄

圣雄甘地的修道院是什么样?甘地是个什么样的人?对于当代印度有什么功过?

三十三、那座城,那片海

印度第一大城市孟买什么样?印度人如何看待传统和发展之间的矛盾?郑和的去世地-科泽科德如今还受到中国文化哪些影响?

三十四、印度的女儿

“印度硅谷”班加罗尔是座什么样的城市?印度当代的女性地位如何?

三十五、莉祖的梦想

印度理工学院毕业的女同学对印度怎么看待?她有什么样的梦想?

三十六、戈雅一家子

印多尔是个怎样的城市?乌贾因的婚礼什么样?一个突破了印度陈腐观念的家庭,为什么能培养出三个博士?

尾声二则

双城,无双

作为印度最知名的景点,泰姬陵背后有怎么样的凄美故事?印度人怎么看待莫卧儿王朝的穆斯林统治者?

最后的朝圣

印度的三大佛教圣地如今怎么样?印度人怎么看待玄奘西

游?圣地瓦拉纳西的恒河烧尸、恒河夜祭,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精彩文摘:

我迷迷糊糊地看着这一切,如同提取着印度电影中那些触目秾丽的桥段。在这块光怪陆离的次大陆上,或许一切都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场盛大的冒险。

那是一所什么样的大学?我在印度的“家”会是什么样?我会遇到些什么人、什么事?

太多问题,就像那些埋藏了数千年的秘密,就在那美丽的莎丽之下,如同羞答答的少女,等待着我去掀起她的盖头。——《孟买一夜》

从他们花钱的方式,我分明看到的是:一个有抱负的国家,对于教育的重视,对于未来的投入,可以不惜血本。他们尊师重教,求贤若渴,把老师和学生奉上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他们可以为任何一个老师合理的需求提供人力物力的支持,让老师们专心任教,他们也可以为任何一个学生的时间冲突而调整教学安排!虽然他们的人均GDP只有中国的四分之一,可是他们真正印证了那句话:“再穷不能穷教育。”——《千分之一的荣耀》

繁华与破败,在印度,永远只有咫尺之遥。

堪堪接近,那原本昏暗的贫民窟,轮廓也渐渐清晰了起来。一片断垣残壁,被老旧的砖墙或人为的布帘隔成了很多间,一眼看过去像是给建筑物打了很多补丁。屋子有深有浅,分别住着不同人家,细细数来,约摸有十来家。还有十米左右,剧烈的粪便味便主导了空气。

有的屋顶还在,可以装个吊扇,没有屋顶的,就在上面搭个棚子倒也可以遮风挡雨。周围全是浸泡在水里的瓦砾、垃圾,几乎无从下脚。两头牛、一只大狗和一群小狗趴在一侧胡乱搭起的棚子下酣睡。

小贩的家是从右数过去第三家,门外堆满了鼓鼓的麻布袋,不知里面装着些什么东西。由于隔着雨幕,灯光又昏暗,我让眼睛适应了好几秒才看清了他们家里的情况。他们牵线用上了电灯,由于没有屋顶,家里放了个座式电扇,这两样是他们唯一的电器。也许是怕棚子放不稳滑下来,又用一大堆饱满的麻布袋放在棚子上面压重。然而,在瓢泼大雨面前,这棚子显得无比徒劳,雨水从缝隙里渗透下来沿着墙壁,浸透到他们的家什上。

说是家什,其实也不过就是两张粗糙的木床和一张弹簧床。

床脚浸泡在水里,乍一看那仿佛不是床,而是浮在水面上的小舟。其他的多是些如出土文物般的瓶瓶罐罐,和很多说不清用途的工具、零件。一条绳子悬挂在墙的两端,上面晾晒着各种暗色的布条。不知是灯光的缘故还是长期未清洗,床上的床单都呈现黄灰色。唯一有强烈颜色对比的,是墙上的一张神像,那神像全身碧蓝,手持弓箭,活像电影里的阿凡达。那是印度诸神中重要的一位——毗湿奴的化身:罗摩,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的伟大英雄。

栅栏的一头,是整洁的院落,明亮的大堂,宽敞的车库,还有盆景、有秋千,人们在凉爽的雨夜悠游卒岁。

栅栏的另一头,是满地的溪水、渣土、牛粪,以及那望不到边际的幽幽混沌,人们在岁月的无声处栉风沐雨。——《街道随想》

这是印度让我快慰的表情,动物和人的距离近在咫尺,共同生活却各安天命。

可是那速度,我不知道该怎么形容。你说它不能用吧,它确实又是有流量的,可是你要用它来完成各种需求,大部分的时间就都得花在网页的跳转上了。要想用这网,得学会时间管理,统筹安排。比方说,我今晚要打开哪些网站,想清楚以后,最好就一次性全部在浏览器各标签中点开,然后去洗个澡,完了再回到电脑前,大概就打开十之七八了;接下来,准备看具体的页面了,又一一点开,不急不慢去泡壶茶,回来看几页,看完了,又打开一批,做做眼保健操,回来接着看;还想看一批,实在不行再打一套太极拳,折腾几下瞌睡也就来了,一晚上也就交待了。——《动物、围墙、朋友》

管你什么三星、苹果,或者小米、华为,管你是笔记本电脑、平板还是手机,全部变成小霸王学习机。

总之,在印度,有困难要过一天,没有困难制造困难也要让你过一天。接受也好,不接受也好,我必须在这样的环境下开始生活和工作。

不知道历史上印度东北人和我们中华民族到底有什么关系,但每每在印度看到他们,还是忍不住想多看两眼。“自作多情”的背后,有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体悟,叫人回味无穷。——《发达,还是落后》

艾哈迈达巴德,就如同独立之后印度的一个缩影,时尚与传统、虔诚与反叛,如影随形,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在进行着激烈的争夺,然后在矛盾与冲突中,像个步履蹒跚的孩子一样,跌跌撞撞地长大成人。——《艾哈迈达巴德》

有朋友问我,为什么不学一点印度语?到一个国家,有了语言环境,只要找一本教材,花一段时间练习一下,应该很快就可以做到日常沟通。我想说,在大部分的国家,这绝对是可行的,比如到韩国学韩语、到泰国学泰语,这没有问题,教材也很好找,可是,唯有在印度,不行。这世界上,就没有一个叫做“印度语”的玩意儿。

《圣经》里面有一个故事,讲地面上的人类为了到天上去找上帝,就在地面修建了一座通天塔,又叫做巴别塔,越修越高。于是上帝为了阻止人们去见他,便将人类分成无数个族群,说无数种不同的语言,让他们无法沟通,于是修塔的工作就被迫停止了。这就是关于世界上为什么有那么多种语言的传说,以至于,“巴别塔”渐渐成为了语言障碍的代名词。

世界各国之间有巴别塔,任何国家,也都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形成的巴别塔,比如中国有很多少数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哪怕同一民族同一语言,不同的方言口音之间也会形成交流障碍,比如普通话和粤语。巴别塔无处不在,唯一的区别只是交际障碍的程度而已。

然而,没有一个国家的语言问题,可以有印度这么复杂这么严重。曾经有印度同事跟我开玩笑:“印度有多少人口,就有多少种语言。”只有亲自来印度走一走看一看,才会明白这句话虽然夸张,却又那么贴切,如果真有上帝存在,那通往上帝的巴别塔一定建在印度。——《万家灯火》

我经常浏览《印度时报》的网页,其中有专门的中国板块新闻,评论留言的印度网友很多,可以看出印度人对于中国有一种特别复杂的情结。其中有一篇关于中国各种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成就的文章,让印度网友煞是羡慕,有一个愤青的评论就很有代表性:

但有一个问题,印度狗们(原文确实是Indian dogs)常常问:中国人可不如印度人那么懂国际语言,但他们怎么做到了?我觉得吧,这恰好是他们成功的原因。 如果他们也集中精力搞英语奴化教育,那么有才华的中国人就会移民美国,中国则停留于一个弱小的第三世界国家,就跟印度一个鸟样。

另一个印度网友则写道:

中国有能力达到如此伟大的高度,因为他们有统一的人口政策,这使得他们各方面都有凝聚力,不像印度文化这么多元。治理中国就像治理一个国家,而治理印度就像治理一个大陆。

多元印度永远无法达到中国的高度,因为在中国,中华民族第一。我们印度呢?马拉地人、古吉拉特人、泰米尔人、旁遮普人、孟加拉人……个个都以为自己才是老大!

虽然目前汉语还没有被国际社会所普遍接受,甚至离那一天还很遥远,但只要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躬耕不懈,或许有一天,当我们华发纵横,遨游四海,会蓦然发现,那些不同肤色的人们,不会再对我们说“Hello”,而是——“你好”!——《巴别塔通向何方》

我忽然想起了印度人常念叨的一句话:印度,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凡尘一醉》

“这是一个犯罪团伙干的事情……也可能有好几个不同的团伙。在印度,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婴儿,他们的父母实在太穷,又嫌他们多余,就被父母租给这些团伙,他们一般只有一到三岁。这些团伙给孩子们灌药,让他们一直昏睡不醒,博得路人的同情,再雇佣一些最底层的穷人,把昏迷的小孩交给他们,让他们去乞讨,或者卖些气球之类的玩意,然后双方分成。

“就算人们不同情这些乞丐,也往往会同情这些孩子,所以讨到钱的几率要比自己去乞讨容易得多。特别是遇到像你这样的外国人,或者有钱人,一给就是几百甚至几千卢比。所以,父母——人贩子——乞丐之间,就形成了稳定的生意关系。我并没有怪你的意思,不过,给他们钱,难道不是在纵容犯罪吗?”

我突然想到了《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里那个被人贩子烫瞎双眼,逼着去乞讨的小孩,那是电影里的印度。现实的印度,竟然和电影如此相似,它就在我的身边这么发生了。

我问:“这些孩子,长大以后会怎么样?”

“有一些等不到那一天,就夭折了;有些长大了,但是身体和智力会严重畸形;最好的情况,长大了,身心也会不同程度地受损。”

我顿时联想到了尼廷店铺中那个身高一米的畸形女客服,尼廷也曾经告诉过我,她小时候被人灌过毒药,所以长成这样,他看她可怜,就收留了她。

“这么明目张胆,警察不去抓他们吗?”

“警察当然可以救出一些小孩,可是……”达亚说,“如果警察都这么厉害了,什么案子都破,印度还会是现在这样子吗?”

“那我们说说他们的父母,天下哪有父母会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退一万步说,他们就算不怕警察,难道不怕神惩罚他们吗?”

“神?神在哪里?这世界上的神有两个,一个在心里,一个在庙里,他们或许拜着庙里的神,却从来不怕心里的神。一个人,如果连神都不怕,那么,他还会在乎他的孩子吗?”——《罪恶之手》

突然我犯愁了,该不该和新娘握手呢?

在别人上台的时候,我真没留意这个。要在中国,这压根不是一个问题,可这是保守的印度,而且是最保守的古吉拉特邦……要是该握手我不握手,那就是失礼;可要是不该握手我去握了……

于是我在新娘面前停顿了一下,想看她是否主动伸手,她尴尬地笑笑,没有伸手的意思。既然这么封建,我也只好表达祝福后走下了台。

我重新望着台上那位准新娘,此刻的她,穿红色华丽服饰,满身的漂亮坠饰,是我印象中最典型的印度美女装扮,优雅而神秘,她依旧笑容满面地招呼客人,相机和摄像机都会记录下她今天的一颦一笑,可是和那堆坐在角落的古吉拉特女性一样,将来,她也会渐渐地沦为老公的陪衬吧。——《印式婚礼》

我曾经问过在巴基斯坦执教的老师,旅游是否方便。他们回答说,“巴铁兄弟”对我们中国老师可好了,上街要保镖全程陪同,夜里要查寝室,恨不得“五加二”“白加黑”地陪着他们一直到天荒地老,至于旅游,放弃这份工作再加入巴基斯坦国籍或许可以考虑。我问如果直接走回如何,他们说会立刻报告给中国大使馆某某教师已经失踪,造成外交事件。所以,他们只能在校园周边待到任期结束。

对外国人来说,印度旅游的交通工具主要就三种:飞机、火车和汽车。飞机最快也最贵,和国内的价格差不多。火车和汽车便宜许多,汽车又分空调和非空调两种,非空调车异常便宜也异常锻炼人的意志;火车则比较复杂,车厢分很多等级:1A、2A、3A为空调卧铺,区别在于1A、2A为双层卧铺,但2A多出两个侧铺稍显拥挤(部分火车没有1A,直接从2A开始),3A为三层卧铺,CC为空调无卧铺,SL为无空调三层卧铺,2S无空调,有木椅、双层卧铺和塑料皮椅、无卧铺两种。

估计没有哪个国家的火车可以像印度这样把千千万万人的贫富阶级切割得如此泾渭分明——如果有兴趣从1A一侧走到另一侧的尽头,看到乘客的造型变化,会有一种从21世纪走回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感觉。

至于大家耳熟能详的“开挂的火车”,说实话,我很想见识一番,但别说我,就是IITGN那些来自印度各地的学生也没有亲身经历过。他们说,只是在特定的路线上,特定的时间段内,由于大量人口必须同时赶往一个地方朝圣,才会“惊鸿一挂”。

他们的表情中透露出毫无杂质的开心与狂欢,尽管在乌代布尔依然有破旧的贫民窟,有肮脏的老街,但是那又如何?节日就是节日,与金钱无关,只与快乐有关,正因为如此,人类才从不曾忘却嘴角上扬,从不曾排斥喜上眉梢。我们陪他们大喊霍利节快乐,然后,变得“体无完肤”。

我的衣服上、皮肤上都沾染上了这七彩的粉末,在陌生的乌代布尔宫殿迷情中,仿佛置身于延绵了千年的历史流香。那些色彩,就像天上的彩虹,赤橙黄绿青蓝紫,又犹如人世间的不同肤色、不同阶层,在这一天,都平等地汇聚在了一起。

这是最斑斓的印度。——《乌代布尔的狂欢》

有人问:“瑜伽这么盛行,是不是印度人都会做瑜伽?”这个问题其实就和是不是中国人都会功夫一样以偏概全。瑜伽是什么,印度人都知道,但不会做瑜伽的大有人在,那些瑜伽爱好者,水平也因人而异。

一个民族复杂、各自为政的印度,实在太需要一个统一的文化元素,来增强印度民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

印地语也好、印度教也罢,显然都无法肩负起如此重任,唯有瑜伽,方能打破语言和宗教的藩篱,团结起12.5亿印度人民。他们气势磅礴地向世人宣告,一个统一的印度,正在成为世界上又一头不可阻挡的巨象,将挑战21世纪的霸主地位。——《大自然的馈赠》

有时候我很感兴趣,印度人说的话,到底有几分诚信度,所以每次他们跟我承诺了一些事情,不管轻重缓急,到了时间我一定要回访他们,看看兑现的概率有几成。这虽稍显得有点恶趣味,却也是研究印度不可或缺的视角。

经过将近一年的统计,我得出了结论——除了生死攸关的必须学习必须考试必须上班必须结婚之类的大事,其他的事情说了和没说差不多,尤其是以下几个重灾区:旅游、请客、还钱、售后服务。但凡是私人性质的或者不是必须马上做的,这一年,所有的人、所有的话,一次也没有兑现过,兑现概率为0!

印度的每一个角度都有丰富的宗教故事,正如第乌的海边,一块突起的岩石上,孤零零地伫立着一座印度教的神龛,它的背后就是无垠的阿拉伯海。一个古老的文明、广袤的次大陆,就在此处终结。

如此凄惶,却又如此庄严。她的旗帜随风飘扬,诉说着天涯海角的沧桑。——《一个人也要出发》

在保守封建的印度,小小的弹丸之地——果阿邦,完全是个异类,这和它的历史有关。从1510年被葡萄牙殖民起,到1961年回归印度,这四百多年的历史,给果阿打上了鲜明的西方印记,域内基督教堂林立,冲击着印度教和伊斯兰教这传统两强。更奇特的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越来越多的俄国人选择逃离寒冷的俄罗斯,把定居果阿作为一种潮流。如今的果阿,街上到处可见俄语招牌。

海滩、印度教、耶稣、葡萄牙、俄罗斯,这些元素纷纭杂糅,拼凑出了一个不伦不类的果阿风情。这灯红酒绿、意乱情迷的果阿,正在以叛逆者的形象,逃离着印度。这种叛逆感如此鲜明,以至于我甚至在晚餐时点到了我在印度吃到的唯一一份牛排。

印度药果然名不虚传,那种感觉……就好像小时候玩格斗游戏,被打成干血以后吃了一个大补,顿时感觉起死回生。

第二天退房,前台给我一张表,友好地请我打分、写评语。我不忍心给差评,借口说,我只会说英语,不会写英语,不好意思。

前台说,没关系啦,随便写几个单词吧。我想了想,没给他们打分,写下了三个单词:

“This is IIIIIIIIIIIndia。”——《逃离果阿》

“从今以后,你们永远不许剪头发和胡须,且必须包头。”戈宾德?辛哈去世之前如此要求族人,以便他们时时刻刻清醒:我是锡克人。

人一旦有了历史使命感,便不再凭本能过日子。他们不断地强化自身与众不同的民族属性,将师尊的遗训奉为圭臬。直到21世纪的今天,他们的特性丝毫不减,依然是世界上最难征服、最难同化的民族之一。

锡克族无畏的战斗精神为他们赢得了广泛的美誉,然而,同样是这个民族,却同时具有非同一般的正义感和仁爱精神,他们慷慨解囊、周济天下,不管你来自地球上的哪个地方,一旦到了他们的家乡,就可以无限制地享受他们提供的免费美餐。

在印度的西北方,有个小邦叫做旁遮普;在旁遮普邦,有个中等规模城市叫做阿姆利则(Ameritar);在阿姆利则境内,有个纯金打造的寺庙,俗称“金庙”;在这个寺庙处,有个食堂向全世界人民提供免费餐。这一次,我和尼廷要去的地方便是此地,它离印度巴基斯坦边境,只有短短三十多公里。

当你企图征服他们的时候,他们一定会众志成城,用生命来捍卫民族尊严;当你觉得他们过于刚毅高不可攀时,他们却又热情好客,来者不拒,让天下所有富人穷人都一律平等地、永久地享受他们的免费美餐。他们就这么践行着圣典《阿底格兰特》中的箴言:“我不自称为善,也不看人为恶。”

真正的男子汉大丈夫,从来不只诉诸于暴力,唯有将真理与爱,一刚一柔,牢牢地抗在肩上,傲然挺立于天地之间,才使得一个人、一个民族可以如此具有独特的魅力!正如金庙四周,那洁白的大理石和鲜红的鲤鱼,刚柔并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他们的气节,是印度宝贵的精神财富,与金庙同辉,与天地同寿。——《真理与爱》

我彻底明白了,为什么不管在大城市还是在乡村,不管在IIT还是在贫民窟,总能看到,他们都把手中的那根球棒视为生命,至于重大的比赛日,更是会引得万人空巷。因为板球已经远远不只是一项体育运动,对印度人来说,它是超越所有语言的世俗信仰,象征着幸福、奋斗和大国崛起。和瑜伽一样,它昭示着印度从来没有失去过站在世界之巅的梦想,他们将唤醒一头更加强壮勇猛的巨象迈向21世纪。

印度文化的骨子里面就对以喜马拉雅山为代表的雪域高原充满了原始图腾般的景仰,从四五千万年前两大板块撞击开始,印度地图的最北端便生生出现了高矮拼接后形成的不协调,如同在细腻的皮肤上割开了一道伤口。

高山带来仰止,伤口的地理坐标逐渐内化为印度人的心理坐标——那里一定是世界的中心,那里必须居住着最伟大的神灵。他们把这一信念寄予了最伟大的湿婆。

中国西藏著名的冈仁波齐峰以其冠绝群伦的金字塔造型挑动着世人的心魄,黑白相间在蓝天之下,如同一粒斑驳的琥珀洒落人间。古耆那教、西藏原生的苯教、藏传佛教均把它列为圣山,印度教也加入了这一阵营,梵文中,它被称为“吉罗娑山”,意即“湿婆的天堂”。《罗摩衍那》显示,三千年以前,印度人便认为冈仁波齐峰是世界的中心,也是湿婆的家。

这么一来,这里一定是信仰杂糅、香客不断的熙攘之地。令人惊叹的是,与世界上其他宗教圣地之争不同,尽管众多宗教纷纷申明拥有对它“无可争议的主权”,却从不曾听说彼此间对它大打出手。它承载了各自的信仰,又把非暴力的古老东方智慧牢牢镶嵌在无暇的雪域世界。

过去印度人朝圣冈仁波齐峰必须要经过中国签证和西藏通行证的重重阻碍,2015年6月22日,中国政府向印度香客开放了边境口岸,让他们朝圣冈仁波齐峰的旅途大大简化。这一新闻在中国引不起关注,却让印度舆论一时炸开了锅,网民们在网上少有地一致对中国表达了正面情绪。我则一不小心幸运地代表中国承接了一份感激。

车渐渐驶出了达兰萨拉,深紫色的袈裟也愈发稀疏了。他们本就不属于这片灼热的黄土,更不该在这方大日如来遗忘的角落踽踽独行、浪迹一生。在时间的旷野里,于亘古不化的雪域中霜行草宿,于漫山遍野的牦牛群中喜上眉梢,再于远方的客人献上香醇的青稞酒、洁白的哈达,那才是我在家乡四川最熟稔的圣洁画卷。——《喜马拉雅的浪子》

1431年1月,60岁的郑和第七次下西洋,两年之后,终因疲劳过度,在印度次大陆西海岸的古里国逝世,享年62岁。

古里国,即是今天的科泽科德、卡利卡特,位于印度喀拉拉邦。

我无法向印度的朋友讲诉这一切,所能做的,只是默默地只身前往科泽科德,去寻找炎黄血脉留下的气象万千。——《那座城,那片海》

即使到了21世纪的今天,我仍然能明显感到这种不平等,在印度城市的大街小巷上,放眼望去,总是清一色的男人在活跃着。偶尔有女性出现,通常都会有男人陪伴,或者包着脸部低头前行。极其偶尔地出现个别正常走路,不包头又落单的女人,那么那些零落于街头的小商贩、突突车司机、还有大批的闲散汉子便会齐刷刷地望向她,甚至连那些慵懒的牛儿也忍不住朝这与众不同的生物多看几眼。

她们不会轻易对陌生男子说话,也不会回复陌生男人的网上寒暄,她们试图躲避着每一个男人的目光,坚守着自己单调的人生轨迹,和中国街头巷尾洋溢着青春气息的花花朵朵判若云泥。我因此常常用那部电影的标题跟尼廷开玩笑:“这是个没有女人的国家。”然后尼廷就会用一种戏谑的唱腔对我唱:“是的,是的,这就是印度。”——《印度的女儿》

印度很大,这种大的概念盖不源于其国土面积——它只有中国的三分之一,而是根植于它的森罗万象。地域、种族、语言、信仰、种姓的纬度与传统未来的经度纵横交织,纷纭杂糅。从大是大非,到鸡毛蒜皮,概莫如是。有人说,厕所最先行,有人说,寺庙最重要;有人说,应清心寡欲,有人说,湿婆本就是性爱的象征;有人说,要多给小费,有人说,小费文化不可取……时间越长,我便越在这左右抵牾的环境中随遇而安,陪着他们虔诚,陪着他们叛逆,时而陈陈相因,时而小逆不道,糊涂而清定,死去又活来。

提到乌贾因,印度人都知道它是著名的宗教之城,有座远近闻名的寺庙叫做马哈迦尔(Mahakaleshwar) ,这座寺庙据说起码存在了七百年以上,后被穆斯林摧毁,十八世纪又得以重建,专职供奉湿婆。我进过众多印度教寺庙,不过像这里连手机、硬币和皮带都不允许带入的还是头一遭。不让拍照不让乱投硬币尚可理解,我问为什么不能带入皮带,他们说:“因为无法判断你的皮带是不是牛皮。”

在寺庙最核心的一个小屋里供奉着一尊湿婆的神像,人们转着圈进行祭拜,不过有工作人员总是不停地推动人流迅速顺时针转动,那动作非常粗野,像是齿轮在绞杀某种东西。戈雅妈妈说:“他们是不会推女人的,因为湿婆喜欢女人,不喜欢男人,所以工作人员要尽快把男人赶出去。湿婆是性爱之神,更是毁灭之神,一旦惹他发怒,他就会张开第三只眼,那么世界末日就来了。”我耸耸肩,礼节性地在这位性别歧视大神面前放下一朵门口买的莲花,随即被无情地推了出去。

出门后我问阿比蒂:“你真信这世界上有神吗?”

她说:“这个问题好难回答,不过我们家人观点是一致的,我尊重妈妈的意思。”

戈雅妈妈很愿意同异域人分享这份心得:“这个世界上没有神,那只不过是一座雕像而已。可是……”她话锋一转,意味深长地说:“有没有神,信不信,有那么重要吗?我不信这个世界上有神,然后呢,我对大家宣布‘我什么也不信’?这没有任何意义。对神的祭拜已经成为一种印度的生活方式,对有些人来说是宗教,对有些人来说是一种社会活动,不管怎样,它能带给我们宁静愉悦的生活、工作,这就够了。”

我问过无数的人,你信神吗?戈雅妈妈的回答,是迄今为止最让我舒心痛快的答案,不做作、不偏激,坦诚而辩证,让我看到了印度的智慧,连任督二脉也瞬间畅通了。——《戈雅一家子》

“玄奘实在是中国的骄傲。”导游带领着我到“学生宿舍”查看,“这最靠近讲坛的一间宿舍,被广泛认为是玄奘当时的居住地,因为玄奘在所有学生中最优秀,而最优秀的学生按照惯例会最被安排到最靠近讲坛的房间。玄奘在那烂陀大学一共待了六年,前五年是留学生,最后一年是老师。”

“当时一共有多少留学生?又有几个留学生最终成了老师呢?”我好奇地问。

“当时一共有56个留学生,而最终成为老师的……”他赞许地说,“我们只发现玄奘一例。”

“真是了不起!”

“而且后来评选的那烂陀大学十佳讲师中,玄奘也是唯一的外籍教师,其他九位都是印度人。别忘了,他还必须首先学会说梵语,他早在巴基斯坦就开始学习梵语,这需要一种多么执着的精神!”导游赞不绝口,仿佛他才是玄奘的同胞。

两公里之外,是一座崭新的玄奘纪念馆。其中有一座中式风格的展馆,一尊玄奘旅途中的雕像,门口有若干门卫把守,也有若干印度人前来瞻仰。

“在印度首任总理尼赫鲁和中国首任总理周恩来的倡导下,决定在那烂陀这个地方修建了这座纪念堂,用以纪念玄奘西行的壮举,以及中印两国之间的友谊。”导游说。

“来这里的中国人多吗?”

“我在这里当导游十年了,过去日本人来得多,最近几年中国人也多起来,这和中国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关系。”

步入展馆,迎面又是一尊玄奘打坐的雕像,四周立着很多橱窗,图文并茂地展示着玄奘的历史事迹,几位印度年轻人正在细细品味。高处还悬挂着几十幅巨大挂毯,从玄奘的出发,到玄奘在大雁塔中翻译经文,于内墙四面形成一个循环,如同连环画提炼了玄奘的一生。洁白的布条上,用中文和印地语共同书写着说明:“玄奘西出玉门关”、“玄奘在王舍城竹林”……

“还是有一点可惜。”我说,“虽然在中国,玄奘家喻户晓,可是印度很多年轻人似乎并不知道他的存在,包括我IIT的学生,跟他们讲这段历史,只有少数人知道玄奘是谁。”

“一切都会改变的。”导游微笑着说,“虽然中国现在和巴基斯坦关系很好,但是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和印度才是真正的朋友,可惜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政治观念。玄奘的故事,可以暂时被埋没,但绝不会被忘记。”

圣域——瓦拉纳西(Varanasi),一个印度教徒一生必到的城市,它为印度教而生,用恒河水把城市输送进印度教数千年的魂魄。

漫步于瓦拉纳西东侧恒河岸边,无数的底层本地人会“邂逅”你,出于信仰、出于生计。他们陪伴着外国游客,用自己练就的英语、积累的人脉带领你走街串巷,参观印度教形而上的不可思议,事后外国游客出于礼节给他们数百卢比的小费——没有明码标价,大家心照不宣。

我选择了信任其中一位,他叫贾尼(Gany),又黑又矮,看着他饱经风霜的肌肤,我猜他大概三十岁,他自豪地说:“我刚满二十二。”

“我在这里的主要工作是照顾那些垂死之人。”他指着远方一幢建筑物说,“有些印度人希望死在恒河边,但在那之前就住那儿,需要有人送他们最后一程。”

“你喜欢你的工作吗?”

“我父亲、爷爷、再上上代……一直都做这份工作,我们对此觉得很神圣,别看我是达利特(低于四种姓的不可接触者),但是只有我们才可以做与死亡有关的工作,哪怕你官再大、再有钱,死后也要由我们来亲自火化。”

河灯在目光所及之处渐行渐远,由喧哗漂往孤寂,我的视野也像拉远的镜头开阔起来。这里是恒河,是瓦拉纳西,是印度,是那个最纯正古老文明的核心体验。无论佛陀、穆斯林,还是英国人,无论历经了多少兵燹饥馑、黍离之悲,都未能改变的一个民族的滥觞。

诺贝尔奖得主保奈尔说:“印度会继续。”恰是此刻最好的旁白,如同脚下的恒河水,世事沧桑,一笑而过,生死皆趣,亘古不变。——《最后的朝圣》

(责编:小题)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