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缘网

妙慧法师:《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讲解

发布时间:2024-07-30 04:08:58作者:佛缘网
妙慧法师:《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讲解

讲解:妙慧法师

笔录:李春城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是由地婆诃罗翻译的一部经典,地婆诃罗的翻译,常常一部经翻译两次,比如《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他就翻译有两个版本。但是通常来说,我们要取官方翻译的版本,因为唐代官方译经,程序非常严格,有很多佛学上的宗师和开悟者组成的译经团在一起参考,字斟句酌,反复修改,直到完全契合经义。而地婆诃罗个人的翻译,多少会有一些他个人的见解在里面,所以,我们要取官方的翻译,那么就是这部《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了。此经出自《乾隆大藏经》大乘五大部单译经。《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汉文有四译。第一是元魏菩提流支于永平元年至天平二年间(508~535)译出,名《无字宝箧经》,一卷,僧朗笔受。第二是元魏佛陀扇多于元象二年(539)在邺都译出,名《无字宝箧经》,一卷。第三是唐地婆诃罗于永淳二年(683)在长安西太原寺归宁院译出,名《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一卷。第四是唐地婆诃罗重译出,名《大乘遍照光明藏无字法门经》,一卷。此四译中,第二译本阙佚。前面说了《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因是皇家下旨的官方翻译,翻译程序严格,被认为是最出类拔萃的翻译版本,历代受持感应也最强烈。今天我们讲这部经主要是因为目前市面流行的讲解《大乘遍照光明藏无字法门经》的人多堕入了顽空见,这部经不是一个简单的缘起性空四个字能概括得了的,其内容与缘起性空并没有多大的关系。

大乘佛学有三个体系:第一是如来藏体系,第二是中观体系,第三是唯识体系。学大乘必须三个体系都要系统去学,以免受一非余。通常只学中观的人很容易执顽空见,排斥如来藏体系和唯识体系的经典,而只学如来藏体系和唯识体系的人又容易执成神我,所以,学佛最好是三个体系都要学。这部经属于方广类经典,什么叫方广,所谓方广就是最上乘之通称,讲一乘佛道的。我们知道《华严经》就是方广类的经典,其意义弘富、博大,所以遇到方广类经典需要比较大的福报。在碰到方广类经典字句时,我们要不惊不怖不畏。密宗那边也有人宣传这部经,说这部经:“其功德和效果即完全等同于念诵50万金刚萨埵心咒加上供真金纯银37堆曼扎3万四千次,此经是密中密,只要念,破瓦法、拙火定、妥噶现世都可不求自得。”有人听到这句话就惊疑,就怖畏,这都是福德资粮不够所致。因为他没有福德接触这种最上乘的佛说,所以在惊畏的那一瞬间,福德就减了,我们学佛人积累福德都是一点一滴,从放生、布施、持戒开始,好不容易积累了一点福德资粮,这一惊怖,福德就没了。如果再说出谤佛谤法谤经的话,那业障就非同小可。所以,我们对待方广类经典一定要恭敬,要不惊不怖不畏。有人看见《度一切诸佛智严经》中说,持此经,功德胜发菩提心,他就大吃一惊,开始反驳,拿什么来反驳,拿《华严经》来反驳,来质疑,因为《华严经》已经将发菩提心的功德讲得无以复加,怎么还会……这些都不是一个有福德的修行人的行为。而不惊不怖不畏,一下子就能积累很多福德。如果你今世能碰到方广类经典,记住,一定要以不惊不怖不畏的心态去读,这样你会积累很大的福德资粮。这部经也是。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这是经题。普光明藏就是空如来藏,空如来藏又叫第九识,又叫庵摩罗识,又叫中道,又叫实相。《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四:「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說言,欲求常住,要與果位名目相應,世尊,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菴摩羅識、空如來藏、大圓鏡智,是七種名,稱謂雖別,清淨圓滿,體性堅凝,如金剛王,常住不壞」。空如来藏离言离相,所以说是离文字。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菩萨无量百千亿那由他数

如是我闻,是经文开端的发端语,是阿难在复述经文的时候说的,他说,这些内容都是我听到的。现在一些人喜欢考证伪经,最后考证下来,这个也不是佛说,那个也不是佛说。其实佛弟子转述佛和菩萨的说法,都是佛说,另外就是符合三法印的内容。是不是佛说不能靠考证,要用三法印去印,学佛人一定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就是三法印,否则落入外道而不自知,大乘实相印属于三法印中的涅槃印。耆阇崛山是佛陀说法之地,在王舍城东北面。巴利文Gijjhakuta的译音。智度论三说:“是山顶似鹫,王舍城人,见其似鹫故,共传言鹫头山,因名之为鹫头山。复次王舍城南,尸陀林中,多诸死人,诸鹫常来啖之,还在山顶,时人便名鹫头山。此山五山中最高大,多好林水,圣人住处。”

皆是大智精进善巧,证无言法获妙辩才,是处非处不相违反,善调身心具诸解脱,常游三昧不舍大悲,惭愧为身智慧为首,多所饶益如大宝洲,了知诸法善不善相,不著文字而有言说,于真俗门洞达无碍,深明实际不住其中,善能分别而无所受,虽厌生死常护世间,周遍十方有大名称,于真妙藏寂然宴息,虽现受身永出三界,而行诸有勉济众生,平等教诲志常贤善,平等怜愍心无染著,能令自他莫不清净,成就如是无量功德。

证无言法,就是离言法,就是证得了法身,证得一分法身即是圆教初住,就是大菩萨了。是处和非处属于二边,证得了中道就是离二边,离二边但是与二边又不相违反,这才是真正证得了中道。善调身心,故能常游三昧,三昧就是禅定。什么叫禅定?《坛经》说:“外离相为禅,内不动为定。”大珠慧海禅师说得就更清楚了:“云何为禅?云何为定?答:妄念不生为禅,坐见本性为定。本性者,是汝无生心。定者,对境无心,八风不能动;八风者: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是名八风;若得如是定者,虽是凡夫,即入佛位。”这里仍要求无生心,《华严经》说:“一念不生,是如如佛。”有人见禅宗说坐进一念不生是鬼窟窿里做活计,就害怕。禅宗参话头参到一念不生,其实还有一念,就是思维这个一念不生的念,是说这个是鬼窟窿,抱着这个:“啊,我已经一念不生了。”这个念头不放,似乎没有其他念头了,这个不是真正的一念不生。真正降服内心,达到一念不生,离开悟就差不多了。菩萨常游三昧,还有一法不舍,就是大悲,这个法也是法执,有人说菩萨一无所执,那么菩萨如何度众?所以菩萨开悟之后要留惑润生,就是保留一分法执。这两句是讲菩萨的戒定慧,惭愧是戒,智慧是慧。饶益众生,我们知道,菩萨入初地的时候,三千大千世界,珍宝尽有之,但是菩萨有而不取。用来做什么呢,饶益众生,不光是财,还有用佛法来饶益众生,使众生解脱。菩萨虽常住实相,但是对于世俗的善恶,还是能了别通达。不著文字而有言说。言说属于妄,不著文字这里是真,第八识是真妄和合,第八识的体和第九识是一样的,这个体是离文字的,但是一切言语都不离第八识,因为第八识是有为法的根本因。菩萨离妄证真,于真俗门洞达无碍。洞就是透彻的,清楚的意思。菩萨证得实相真如,也就是普光明藏,也就是实际,所以说菩萨深明实际,但不住其中,因为要出来度众,参加法会,菩萨在证得普光明藏的时候,照见五蕴都是真如,是中道空,受阴也是,受,就是受蕴,接受的意思,受分为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菩萨是无所受,就是连乐受也没有。我们常常听见有人说菩萨是无分别的,那么他既然无分别又如何加持你这个念咒的人呢,无分别如何保证不加持错了呢?这里,我们看经文,菩萨是善能分别啊。虽厌恶生死,但是又常常护念众生,这是正是菩萨的慈悲所在,其名称在法界中是周遍十方,十方就是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菩萨证得真如实际,将第八识处于不从缘起的平静状态,所以说宴息,宴就是安静的意思。菩萨见性即解脱生死,不再轮回,但是为了度众,所以现受色身,虽然菩萨已经证得无为法,但是仍行于有为法中,有,是十二因缘之一,就是业力因果,菩萨示现色身和因果为的是努力地度众。后面两个平等,都是讲菩萨度众时的慈悲之心,贤善而无染着,菩萨是无染着的,不会求回报,不会有贪爱,不会说这个众生我多度一点,那个众生我少度一点,菩萨最终是自度度人,自他同得清净。

其名曰胜思惟菩萨、法震音菩萨、妙身菩萨、法辋菩萨、辩积菩萨、持地菩萨、持世菩萨、大名称菩萨、具诸辩菩萨、千容相菩萨、功德山菩萨、莲华眼菩萨、莲华面菩萨、珠髻菩萨、妙音菩萨,如是等菩萨摩诃萨,皆如童子色相端严,于此众中而为上首。

这些菩萨只是举例,列举法会当中最主要的几位大菩萨。属于法会中对嘉宾的介绍,包括了财尊、辩尊、寿尊等,每个菩萨都有自己的特长,比如持世菩萨善于财施,观音菩萨善于救苦救难,普贤菩萨为延寿之尊,你看,我们《普贤行愿品》里有一句话:“此人善来胜寿命。”而虚空臧菩萨擅长开智慧。文殊菩萨是智慧第一,地藏菩萨是大愿第一。各个菩萨都有自己的特点。

尔时观自在菩萨与恒河沙等绍尊位者诸菩萨俱。殊胜见菩萨与无央数天帝释俱。虚空藏菩萨与无量菩萨及无量四天王众俱。大势至菩萨与无量亿梵天众俱。遍吉祥菩萨与无量婇女俱。普贤菩萨、不空见菩萨、星宿王菩萨、离疑菩萨、息诸盖菩萨、药王菩萨、药上菩萨,各与无量菩萨众俱。其中亦有无量诸佛,自变其身作菩萨像。尊者舍利弗、摩诃目揵连、摩诃迦叶,如是等大阿罗汉,各与无量声闻众俱。那罗延等无量天众,乃至恒沙国土日月诸天,威光照耀悉来佛所。至佛所已。彼天威光不能复现,犹如聚墨对阎浮金。婆楼那龙王、德叉迦龙王、阿那婆达多龙王、美音乾闼婆王、无扰浊迦楼罗王、各与无量诸眷属俱,来入此会。十方世界如恒河沙所有菩萨,咸于本土启请如来,与诸四众同时到此,各持种种出过世间殊好供事,奉上于佛诸菩萨已。即于会中坐莲华座。

这里描述法会的盛况。从菩萨到诸天,天神虽有威光,但是相对于佛来说还是属于暗,法界中所有的光明相对于佛来说都是暗淡的,虚空粉碎时,只有佛光,其他全是暗淡的。龙王也来了。天龙八部都有护法。

尔时胜思惟菩萨摩诃萨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我今欲请二字之义,惟愿如来垂哀见许。”

这是法会祈请,佛经常常用这种方式引出佛法的真正内容。这里的二字,是如来二字。以前的行礼都是胡跪,或五体投地,古代僧人跪坐致敬的礼节﹐右膝着地﹐竖左膝危坐﹐倦则两膝姿势互换。又称互跪。是古代外族行礼的规矩,我们今天也要多对佛胡跪,或五体投地,又叫五轮顶礼,这是标准的行礼方法,有人拱拳或匍匐或像日本人一样直立低头礼都是不规范的。关于如何拜佛、供佛,我们上次已经讲了,上次没来的同修可以请教一下学过的师兄,三人行必有我师嘛,谦虚是很重要的。谦虚,你才能学到东西。拜佛,是基础,必须会。

佛告胜思惟菩萨言:“善男子,欲有问者随汝意问,如来不为一众生故出现世间。为欲利益无量众生而出现耳。”

刚才胜思维菩萨请问如来二字,这里佛作答,佛界就是众生界,心、佛、众生是三无差别,众生本空性,与佛同体,没有佛就没有众生,没有第八识的体,就没有这些如幻如梦的众生。这里引出下面的继续提问。

于是胜思惟菩萨即白佛言:“世尊,何者一法,是诸菩萨所应永离?何者一法,是诸菩萨应常护持?何者一法,是诸如来现所觉了?”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以如来威神之力,乃能问我如是深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

这里问了三个问题,第一是询问断结的事,要成佛,需要断哪些结,众生不能成佛,全因真金被秽花所缠,众生皆有如来藏,只是被缠缚而不自知,这些缠缚就是结,结一断,真金就显出来了,就好比从金矿离提炼金子,把矿石去掉,就自然得真金。第二问是问持戒。有人说成佛了或者成菩萨了就可以开戒,读了这部经,我们就知道这是邪说,是特权思维,佛是圣人不是特权者,菩萨也不是特权阶层,特权属于落后的野蛮文化,佛教不是,佛是以戒为师,如果佛认为自己成佛了就可以开戒,那不是欺师灭祖吗?大家不要笑,初地菩萨就要达到降服性障如阿罗汉,而初果阿罗汉就已经于戒不坏净,更不要说四果了。二地菩萨就能绝对不犯戒。所以谤佛谤法很深细,有时候你认为自己是在赞佛,其实是在谤佛。第三个问题就是问如来证得了什么。这三个问题直指开悟直指成佛,这部经就是一部成佛的总纲。你说这部经重要不重要。

“善男子,有一种法菩萨应离,所谓欲贪。善男子,如是一法是诸菩萨所应永离。善男子,复有一法菩萨应离,所谓瞋怒。如是一法是诸菩萨所应永离。善男子,复有一法菩萨应离,所谓愚痴。如是一法是诸菩萨所应永离。善男子,复有一法菩萨应离,所谓我取。善男子,复有一法菩萨应离,所谓疑惑。善男子,复有一法菩萨应离,所谓憍慢。善男子,复有一法菩萨应离,所谓懈怠。善男子,复有一法菩萨应离,所谓惛眠。善男子,复有一法菩萨应离,所谓爱著。善男子,如是一法,是诸菩萨所应永离。

这些都是成佛最基本的结使。佛学中有最基本的五下分结和无上分结,五下分结,五种低层次束缚五下分结是什么?第一是自我观念身见,因为身见就会有我取,再就是对佛法的不确定感,也就是疑,然后是执取戒律与修持教条戒禁,、还有感官欲望、恶意:这是五种低层次的束缚。五种高层次束缚五上分结是什么?这五上分结就是对色界的贪欲、对无色界的贪欲,然后就是自满,自满也就是憍慢,还有掉举包括焦躁,还有无明,因无明所以颠倒,所以愚痴:这是五种高层次束缚。然后懈怠和昏睡也属于盖,是结使,障碍我们解脱。所以也要断掉,断掉的概念要注意和降服区分开来,降服表示还会再起来,而断就是永断无余。

“善男子,汝复问我,何者一法,是诸菩萨应常护持?善男子,谓诸菩萨非己所安不加于物。若诸菩萨守护此法,即是能持诸佛如来一切禁戒。何以故?自爱身命不应杀生。自重资财不应偷盗。自护妻室不应侵他。如是等行皆名一法。善男子。若有敬顺如来语者,于此一法常当忆念。何以故?无有众生爱乐于苦,凡有所作悉求安乐。乃至菩萨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为自他皆得乐故。善男子,以如是义我说此言。非己所安不加于物,如是一法是诸菩萨应常护持。

这里讲要持哪些戒,五戒是基础

,一切解脱无不依三皈五戒而成。五戒是哪五戒?知道吗?看来大家都知道。这里列举了五戒中的三戒。佛教为何要受戒?受戒不是为了维持纪律。守戒的目的是为解脱。依照因果定律,甲给乙造成了烦恼,甲会受报应,那么我不造成烦恼,不就完了吗?如果你真要是把戒守到一丝不犯,你就是二地菩萨了,直超二地,但是“南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难啊。因果的规则是自然规则,不因人的意志而转移,所以学佛,一定要遵守因果的规则。

“善男子,如汝所问何者一法是诸如来现所觉了。善男子,无有少法是如来觉。何以故?如来觉者无所觉故。善男子,一切法无生是如来觉。一切法无灭是如来觉。一切法离二边是如来觉。一切法不实是如来觉。善男子,诸业自性是如来觉。一切法从因缘生,是如来觉。因缘之法犹如电光,是如来觉。以因缘故而有诸业,是如来觉。善男子,一切法性普光明藏,是如来觉。善男子,何故法性名普光明藏?善男子,世出世智依之以生,如母怀子故名为藏。若智生时反照其本,如是法性为般若波罗蜜之所摄藏,是故名为普光明藏。善男子,一切法如幻如焰,是如来觉。善男子,诸法实性一味解脱,是如来觉。一味解脱是即名为普光明藏。善男子,一相法是如来觉。云何一相?所谓诸法不来不去、非因非缘、不生不灭、无取无舍、不增不减。善男子,诸法自性本无所有不可为喻,非是文辞之所辩说。如是一法,是诸如来现所觉了。”

这里讲成佛要证悟些什么。证悟即无所悟,有所悟,就是有所得相,就是我相,这个不是悟,连初果的证悟四圣谛的要求都没达到。佛是无所悟,无所觉,无有少法是如来觉,觉无所觉。因为禅修是要将第六识安住在无所得、无相不相,无所住的境地,所以说觉无所觉。一切法,就是所有的法,都是无生无灭的,为何我们看见的世间万物是生灭的呢?为何阿罗汉在证悟四圣谛之前看见所有的名色都是生灭的呢,因为那个是幻,不是真,就像做梦,梦里花开花落,其实没什么在那里生灭,其实是没什么在生灭。一切法离二边,这个二边指的是相对的二边,比如有和无、多和少,大和小,这些都是分别心导致的,离二边,就是要离分别,安住好第六识不去分别,就能粗略地离二边,离二边才能到中道,是这么个意思。一切法如梦如幻,自然不实,那么无为法呢?法身呢?法身离分别,非有非无,所以也说不实,后面又说实性,就是离实和不实二种。觉了自性就是开悟的基础。一切法都遵从因果的定律,有人说法身不从缘起,无因果,所以开悟之后可以杀人、邪淫,这不对,法身不从缘起,但是也遵守了因果的规律,因果的规律是有因必有果,无因则无果,遵循的是后者。我们上次讲过《稻杆经》,这部经讲十二因缘,十二因缘的变迁速度很快,如同电光,所谓如梦亦如电,念念变迁,一直在生灭,因为有因缘所以就会有业障这么回事。法性就是佛性就是真如,就是实相,就是普光明藏,开悟的时候是要亲证此法,是现量亲证,不是经教量。如果没有诸佛法身,就没有第八识,没有第八识就没有世间万法,出世间的智慧是依普光明藏而进修的,世间万法更是离不开阿赖耶识。第八识和第九识识什么关系,这个以后我们会详细讲。当安住好了第六识,使之处于无所得、无所住、无相不相、不相无相的境地,因为普光明藏又恒常寂照功能,这个是法尔如是,正因为有这个恒常寂照的功能才会分出闻性、见性等六种性,产生六种识,这个具体要到我们讲《楞严经》的时候再讲,这里先提一下。安住好第六识,使第八识处于平静状态,因为普光明藏有恒常寂照的功能,自己照自己,会照出一个类似于眼见的东西,称为“见性。”所以这里说“若智生时反照其本”。如幻如焰,就是不实,菩萨成就如幻观,虚空粉碎,什么东西都不实在,当然这是大菩萨的成就。诸法实相,是大乘一实相印。人法二空,全部成了实相。这个实相是法不来不去、非因非缘、不生不灭、无取无舍、不增不减。这是实相的特征。因为实相是无分别时所见,那还有什么自性呢?自然也就是离文字,离言离相。这一段讲佛学要悟什么,全部内容就都在这里。

当佛说此庄严王离文字普光明藏法门之时,有十地菩萨所见微尘数众生,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复有如是微尘数众生,皆发声闻辟支佛心。复有如是微尘数众生,在地狱者皆得离苦生人天中。无量菩萨得入初地。无量菩萨得百千三昧。无量众生悉蒙利益无空过者。

这部经讲得如此精深,你们听懂了没有?没有,没有是正常的,如果听懂了,你就开悟了吗?但是暂时没开悟也不要紧,仅仅是听一听,就功德无量,我们看参加法会的这些师父,他们都得到了利益,没有一个人空过,所以我以后要多讲这部经,越讲得到的利益越多,你们也要多听,虽然我们比不上在耆阇崛山法会中得到的利益多,但是听一听,功德也是很大的。

尔时佛告罗睺罗言:“善男子,我此法要汝当受持。”说是语时,会中有九十亿菩萨摩诃萨,承佛威神即皆避座,白佛言:“世尊,我等誓当受持如来所说法要,于此娑婆国土最后时中,见有其人流通为说。”

罗睺罗是佛的嫡子,在胎六年,生于佛成道之夜,十五岁出家。二十岁就觉悟证果,是当时僧团里的密行第一。他生性柔顺,所以他先说要受持此法。不仅是他,还有90亿菩萨摩诃萨都出面要守护此法,有90亿菩萨保护的法,我们是不是要勤加修行啊?

尔时四天王白佛言:“世尊,若有能持此经典者我当拥护,令其志愿皆得满足。所以者何?能持此经是法器故。”

四天王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和北方多闻天王,又称四大金刚,是佛教重要的护法,有护法神的保护,我们自然更应该持此经。何况还能所有志愿都令满足,所有自愿,什么求官啦,求财啦,求学业啦,都是小事啦,关键是解脱,解脱的志愿,他自然也能帮你办到。

尔时世尊,普观众会而作是言:“诸仁者,我此所说甚深方广希有法门,非诸众生有少善根而能听受。能听受者即为承事供养于我,亦为荷担无上菩提。是人当得辩才无碍。决定生于清净佛土。是人临终定得亲见阿弥陀佛菩萨大众而现在前。我今在此耆阇崛山诸菩萨众所共围绕。彼临终时亦如是见。当知是人即为已得无尽法藏。当知是人得宿命智。当知是人不堕恶道。善男子,我今说此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设有众生作五逆罪,闻是经已书持读诵为人解说,所有业障咸得消除,终不受于恶趣之苦。斯人即为诸佛菩萨之所护念,在在所生诸根具足,蒙佛灌顶五眼清净。善男子,取要言之,我见是人已成佛道。”

前面说了何谓方广法门,属于稀有法门,为什么稀有,因为善根福德不足的人还听不到,那么我们今天接触了这个法,是不是要多听一听啊。因为听一听,还要受,所谓受就是接受,不能惊畏,不能拒绝,完全接受,不管懂是不懂,那么你就是真实供佛,你就是荷担了佛的家业,你不得了啊,继承了佛的家业,佛有多大的家业,三藏法无穷无尽,富有整个法界,福德大不大?辩才属于口才之一种,你只有有了一定的智慧才会有辩才,这部经真实福慧双修,无上法宝啊。这部经就是法供养。法供养有多殊胜?《普贤行愿品》说:“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谕分。优婆尼沙陀分。亦不及一。”可见法供养之殊胜。《优婆塞戒经》说: 善男子,施有二种:一者法施,二者财施。法施则得财、法二报;财施,唯还得财宝报。菩萨修行如是二施,为二事故:一令众生远离苦恼,二令众生心得调伏。 这还不够,我们临终时还能得阿弥陀佛来迎,这部经还能消除一切业障,所有的烦恼障、报障、业障都可以消除,殊胜不殊胜?我们继续看下面这些好处:“知是人即为已得无尽法藏。当知是人得宿命智。当知是人不堕恶道。善男子,我今说此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设有众生作五逆罪,闻是经已书持读诵为人解说,所有业障咸得消除,终不受于恶趣之苦。斯人即为诸佛菩萨之所护念,在在所生诸根具足,蒙佛灌顶五眼清净。善男子,取要言之,我见是人已成佛道。”最后这一句是不是不可思议,如来看你都成佛了。读到这里我们要不惊不怖不畏,刚才已经说了。

佛说此经已,胜思惟等一切菩萨,及诸声闻天龙八部,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自然,有这么多功德,大家自然乐意奉行此法了。今天这部经,我们就简单地分享到这里,剩下的就是大家回去要念,要思维,如何思维,多看看方广类的经典,特别是《楞严经》啊《大般涅槃经》这类经典,争取把这部经弄懂。我弄不懂的时候都是到经文中去找答案,经文就是我们最好的老师,今天我这里讲的有什么不对,你们也可以纠正,毕竟这是方广类的经典,我们需要终身去学习和探讨。现在我们集体回向,合掌:仅以此功德,一者回向,普光明藏,现量实证;二者回向,佛果菩提,速疾圆满; 三者回向,法界众生,同生净土。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