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缘网

妙江法师:净土修行必读故事集第一册下

发布时间:2024-07-30 04:08:46作者:佛缘网
妙江法师:净土修行必读故事集第一册下

佛法里面对于回向非常重视,为什么要回向?回向是破执着,你就晓得这个很重要!

我们要把自己修学的功德、布施的功德,一生当中所作大大小小的善业,都回向给“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

“上报四重恩”是回向给对我们有恩德的人,“下济三途苦”是回向给我们累劫的冤亲债主。 -

常念三宝恩、常念众生恩、常念父母恩、常念国家恩,这是我们回向偈上天天念的“上报四重恩”。 -

一个人能常常念恩,德行就会愈积愈厚,我们常讲积功累德,这是累德。

这个“下济三途苦”,是叫我们看现代的人,造了这个业因,但还没有堕落下去的,我们可以帮他忙;已经堕下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去的,就没法子了。

回向偈我们天天都念,从哪里下手?要怎么做法?上报四重恩就要从“孝亲尊师”这里做起,下济三途苦就要从“慈心不杀”做起。 -

做的善事统统回向,就是还无量劫来一切众生的债。把自己所修的一切福德、功德,都送给一切众生,这叫回向。“普皆回向”,是把心量拓开;心量拓开,就可恢复自性。“普皆回向”,心量拓开跟虚空法界一样,这样的功德才是圆满功德。 -

回向给一切众生,这其中已经包括了你的父母和儿女了。这比单独回向给他们,所得到的功德、善根更大。能做到回向给一切众生是最好的,如果实在做不到,心里实在放不下,就先回向给一切众生,再单独回向给父母、儿女,这样也可以。

为什么要把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呢?很多人还是没有真正明白这个道理。若是明白了,你的功德、善根、福德就都变得不可思议了,对父母、对儿女就更有利益了。

回向的意义是“作而无作”,我所作的这个无心,就当作没作一样。如果你做桩好事,常常念到做了多少多少好事,那功德又没有了,又迷了,愈迷愈深。回向是帮助你觉悟,所做的一切功德统统不要,统统把它忘掉。

福报、善行,是一切众生的,不是“我”的;把“我”给忘掉,这叫做回向。

人生很短!在这极短的时光当中,我们要能忍受,纵然有福,不能享尽!我们要认真修福报,所修一切善根福德统统回向求生净土,这样才能保住我们临终时候清清楚楚。福报享三成就够了,其余的布施给一切众生,回向无上菩提,这才是求生净土唯一正确的方法。

普贤十愿,实在讲只有七个誓愿,从礼敬到请佛住世这七条,后面三条是属于回向。

回向里面第一个是“常随佛学”,这一条就是回向菩提;“恒顺众生”,这是回向众生;“普皆回向”是回向实际,实际就是法界,就是真如本性。“常随佛学”是回向菩提;菩提是觉,菩提是智慧,菩提是大彻大悟。

学佛一定要找一个榜样,最好的榜样是佛。一切诸佛当中,阿弥陀佛是最殊胜的榜样,本师释迦牟尼佛对弥陀的赞叹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

我们跟谁学?跟阿弥陀佛学。我们学佛要以佛做标准,我们要跟佛学。

佛不在世了,那我们依靠什么?各位要知道,就是依靠经典,经典就是佛的法身。

很多念佛人虽然天天念回向偈,“愿生西方净土”,那是口皮上的发心,心里是实在不想去。他们发的是凡夫心,没有发菩提心。要真正发心愿生西方,那才是无上的菩提心;这个心很难发,为什么?真正发菩提心的人,贪瞋痴慢、是非人我统统舍掉了,他一心一意就想西方极乐世界。

佛教故事:回向的故事

有一个农夫,礼请无相禅师到家里来为他的亡妻诵经超度,佛事完毕以后,农夫问道:“禅师!

你认为我的太太能从这次佛事中得到多少利益呢?”无相禅师照实的说道:“当然!佛法如慈航普渡,如日光遍照,不止是你的太太可以得到利益,一切有情众生无不得益。”
农夫不满意道:“可是我的太太是非常娇弱的,其它众生也许会占她便宜,把她的功德夺去。能否请您只单单为她诵经超度就好,不要回向给其它的众生。”
无相禅师慨叹农夫的自私,但仍慈悲的开导道:“回转自己的功德以趣向他人,使每一众生均沾法益,是个很讨巧的修持法门,『回向』有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回小向大的内容,就如一光不是照耀一人,一光可以照耀大众,就如天上太阳一个,万物皆蒙照耀,一粒种子可以生长万千果实,你应该用你发心点燃的这一根蜡烛,去引燃千千万万支的蜡烛,不仅光亮增加百千万倍,本身的这支蜡烛,并不因而减少亮光。

如果人人都能抱有如此观念,则我们微小的自身,常会因千千万万人的回向,而蒙受很多的功德,何乐而不为呢?故我们佛教徒应该平等看待一切众生!”
农夫仍是顽固的说道:“这个教义很好,但还是要请法师破个例,我有一位邻居老赵,他对我可说是欺我、害我,能把他除去在一切有情众生之外就好了。”
无相禅师以严厉的口吻说道:“既曰一切,何有除外?”农夫茫然,若有所失。
人性之自私、计较、狭隘,于这位农夫身上可以完全看出。只要自己快乐,自己所得所有,管他人的死活?庶不知别人都在受苦受难,自己一个人怎能独享?如论世间,有事理两面。

事相上有多少、有差别,但在道理上则无多少无差别,一切平等。等于一灯照暗室,举室通明,何能只照一物,他物不能沾光?懂得一切的人,才能拥有一切;舍弃一个,就是舍弃一切。舍弃一切,人生还拥有什么?阿弥陀佛!

忏悔是人格的清洗剂

「忏」是梵音忏摩的简称,发露先前罪恶;「悔」是华语,改往修来,后不再作的意思,华梵合起来名为忏悔。惟有修忏悔,才能消业,业障消了,才能透出本性上的智慧光明。所以行人在发心修学褝定智慧之前,应当先修忏悔之法,「所以者何」?为什么呢?「此人宿习恶心猛利故」,因这位修行人,宿生习气太重,造作罪恶的心,非常猛利,这样的缘故。

不肯忏悔的人,千佛出世都救不了他,现在贤劫千佛,过去庄严劫千佛,未来星宿劫千佛齐出来度他,也没有办法。

忏悔,是每个修行人每天的必修课,甚至是每时每刻,每分每秒,每刹那每刹那的必修课。只要没有成佛,就要不断地忏悔,一直到你成佛为止,才圆满。忏悔就是改过,不断地改习气,消业障。业障消完就成佛,习气改完就成佛,忏悔忏到极点,就成佛了。 为什么说不忏悔的人,佛都救不了。佛无时无刻不在度众生,但哪些众生得度呢?肯忏悔的那一部分众生得度,肯回头的那些人。

忏悔过失和罪障。若是错了不改,好比船到江心补漏难。人生一世,不过百年。纵然富可敌国,名闻远方。也不过一世而已,从中为名为利而造罪,实在是不值得。

所以,我们要了解人生的因果定律,造恶犯错就会减少。

我们要深刻地了解到,我们衣食住行所有供具不能如意,六亲眷属不能相亲。都是过去生中所造杀生、偷盗、邪淫、妄语所造成的。故此,佛教导我们要学会忏悔业障。一方面要迷途知返,不再复犯。另一方面要忏悔过去恶业。

一错再错,就会有无量报应。故佛菩萨要我们至于今日,所有现在及过去业障都皆忏悔。

「于今现在,必多造恶」,在今生现前行为上说,必定多造作恶业,「毁犯重禁」,毁犯根本重戒。根本重戒,就是杀盗淫妄四种重罪,若是犯了,就被弃舍于法外,情形很严重,所以修行人应特别注意。

「若不忏悔令其清净,而修褝定智慧者」,假若是不把宿世所造种种恶业发露出来,至诚忏悔,使本身得到清净,遽而修学褝定智慧。

「则多有障碍,不能克获」,因本性上所染恶业习气,既多又厚,恶业多,行为常被烦恼缠缚,心绪纷乱,障碍褝定。习气厚,心理多被欲念迷惑,神识不明,障碍智慧,有这两大障碍,自然修行不能很快成就。

「或失心错乱,或外邪所恼」,或有自信心较强的行人,不相信不忏悔就不能修学褝定智慧的论调,而勉力去用功修学,但多因距离太远,用功过猛,也常常会发生失去正常心理,形成神经错乱的现象。

或者侥幸没有错乱,而因知见上发生偏差,容易为似是而非的外道邪说困绕,而起烦恼。

「或纳受邪法,增长恶见」,或者竟接受了邪法,放弃原有的正知正见,增长了邪知邪见。

「是故当先修忏悔法」,基于以上的理论,所以在修褝定以前,必定要先修忏悔法。「若戒根清净,及宿世重罪得微薄者,则离诸障。」

如果你修行忏悔见了功夫,戒的根本得到清净,心地除了不被新的恶业习气染污以外,而且宿世所造恶业重罪,也渐趋微薄,这样就离开了一切影响褝定智慧的障碍,做到这样地步,再来修学褝定智慧,自然容易成就。这段经文是介绍忏悔的重要性,使学人知道在修法前应当先修忏悔。

[如何消业障]要具足四种力量:①要有改正过失的力量,有惭愧心。②依止三宝的力量,内心要依止自己的菩提心。③要有决定力不再犯,譬如现身体不好,要决定不吃肉、不杀生。④多点灯、放生、诵经。最快的方法,真发菩提心,一直做好事,业障就在身后跟不上你。

忏悔业障,为普贤菩萨的第四大愿。忏悔,是修学的重要环节。无始以来,众生由贪嗔痴所缚,造作种种罪业。这些罪业招感的果报,会成为修行的极大障碍。化解之道,就是忏悔。我们所要忏悔的障碍有三种:一是烦恼障,二是业障,三是报障。

一、烦恼障,包括贪心、瞋心、愚痴、我慢、嫉妒等等。因为有贪心,使我们处在永无止境的追逐中,不得安宁。哪怕是在座上,也会受到贪心干扰,一会儿想着这笔钱还没赚到,一会儿想着那件东西还没得手,心中七上八下,妄想纷飞。

因为有瞋心,又会使我们陷入极大烦恼中,一会儿想着这个人对不起自己,一会儿想着那个人伤害了自己,越想怒火越盛,恨不能立刻给对方沉重打击。

这样的话,不要说得定,连轻安都不可能得到。

愚痴,就是缺乏智慧,不明事理,听佛法怎么也听不明白,看经教怎么也看不进去,也是修行的重大障碍。

懈怠,则是懒惰放逸,打坐时瞌睡一来,或腿部有些酸麻,就立刻退却。此外,缺乏自制也是懈怠的一种表现,经不起外界干扰,一有风吹草动就给自己放假。以上种种,一旦形成习惯,再想改就非常困难了。所以我们不能轻易纵容自己,更不要执著那些对修行无益之事。这样,打坐念佛时,妄念自然减少。

二、业障。业是梵语羯磨的意译,是佛法核心理论之一,主要包括身业、口业和意业。身业,即身体行为;口业,即语言行为;意业,即起心动念。

身口意的行为发生后,将转化为具有潜在力量的种子,直接影响未来生命的走向。无始以来,我们曾做过许多不该做的事,由此积累的业力,便会影响今生修行。

有些人想学佛,但身体不适,经常卧床不起;有些人想修行,但经济困难,整日奔忙劳碌;还有些人虽然时间充裕,生活无忧,却生于不闻佛法之地,没有机会接触正法。全世界六十多亿人中,有缘听闻佛法又有机会修行的人,实在少而又少。所以,我们要珍惜这份难得易失的福报!

为什么有人能听闻佛法,有人却没有机会呢?正是业力使然。有些人想出家修行,但因是家中独子,父母拼命阻拦,以死相逼,使其无法达成愿望。相反,也有很多父母欢天喜地地送子出家。比如我,从小生在佛化家庭中。十几岁时,虽对佛法没什么认识,就因种种因缘际会而决定出家。

其实,起先并未真正了知出家意义,随着修学深入,才知佛法如此殊胜。我觉得,我来到这个世界,好像就是为了出家,不仅没有什么障碍,反而有许多顺缘在推动。

当我们在人生旅程遇到任何障碍时,不要埋怨环境,也不要责怪他人,而要反观自身,明白障碍来自过去所造业障,并在佛菩萨前至诚忏悔。世间因缘固然错综复杂,但任何因果都是真实不虚的,由如是因,方才感得如是果。

我们无论遇到什么逆境,都不是别人的错,而是自己曾经造作的恶业显现。所以,不要抱怨,而要处之泰然,并积极予以改善。

三、报障。因为烦恼就会造下种种罪业,一旦造业后,就会成为种子,埋藏在阿赖耶识中,待时机成熟必定受报。

或许有人会说,世间许多人虽干尽坏事,却能飞黄腾达;有些人虽一生为善,却处处碰壁,这又是为什么呢?其实,这就是常言所说的“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农民春天播种,要到秋天才能收获。而佛教的因果观是三世论,贯穿着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我们现在的人生境遇,是过去业力所感。但这个过去,未必是前一世,可能是前几世,也可能更早。

而现在的所作所为,又会招感未来境遇,可能是下一世,也可能是再下一世或更远。但有一点确定无疑,那就是“业不作不得,业作已不失”。所有业力,哪怕是再微细的善恶之行,若非采取对治手段,必定招感业报。

忏悔的意思是什么呢?忏,忏除过去所犯的过错;悔是后悔,改过自新永不再犯。

忏悔是对自己所犯的错误,生起悔过自己的心灵,痛改前非,保证不再犯第二次了。

忏悔,并不是佛教特有的法门,像基督教、伊斯兰教都很重视忏悔,共产党也讲批评与自我批评。

佛教的忏悔跟其他宗教不同:其他宗教如基督教、伊斯兰教忏悔,他们向谁忏悔呢?向上帝、教主忏悔,求得主的宽恕、饶恕。主宽恕了你,你的罪业也就消除了。

佛教的忏悔主要是面对自己,虽然有时也在佛的面前忏悔,主要是自我谴责。

1、忏悔是佛法修行最重要的一个科目。

2 、说实在话,所有一切修行法统统是忏悔法。

3 、不隐瞒自己的罪过这叫忏,悔是后不再造。

4 、再重的罪业都不怕,只要能够觉悟、能够回头,能够忏悔,都能成就。

5 、不要以为忏悔是念念想着你的恶业,那就错了。为什么?你想一遍就又造一次,天天想就天天造,你这个恶业怎么能断得了?

6 、那怎么样叫忏悔呢?念“阿弥陀佛”就是忏悔。我心里现在只有“阿弥陀佛”,恶念没有了,这是真忏悔,各位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

7 、千万不要在佛像面前诉苦,我造了什么什么罪业,佛菩萨你原谅我;你这么做,在佛菩萨面前又造一次业。你一天念一遍,就一天又造一次,你这个恶业永远消除不了。

8 、佛教给我们,不要去怀念过去那些恶业,要常想佛菩萨,使这个恶业的印象慢慢淡掉,慢慢没有,这就消除掉了。

9、忏悔,是能改过自新、后不再造。

10 、真正忏悔,是非常稀有难得,这是诸佛如来都赞叹的。

11 、我们以前迷惑颠倒,造了许多的罪业,我们现在真心忏悔,我们改过自新,这个罪业能够忏除。

12 、真修行,不是念多少经,或念多少佛,而是能真心悔过。

13 、假如念佛的功夫伏不住烦恼,贪嗔痴慢这个念头还会常常起来,我们应该要有大惭愧,要真正痛切忏悔!

14、我们只要有一念回头,佛菩萨就会来帮助,真的是“感应道交,丝毫不爽”。

15、我们在《观无量寿经》看到阿闍世王,这个人在生的时候是造五逆罪,杀父亲、害母亲、破坏佛法,这个罪非常非常之重,那是决定堕阿鼻地狱。
16、阿闍世王也算是过去有善根,临命终时忏悔,念佛往生。释迦牟尼佛给弟子们讲,阿闍世王往生,他的品位是上品中生,可见得那个品位非常非常之高;极重的罪,也能够有这么高的品位,他是真心忏悔,彻底忏悔。

忏悔是人心的清洗剂。佛陀在经中说:有两种人在修学佛法上能有所成就,第一种是能如理如法的修行、在工作与生活中不会犯错误;第二种人是犯了错误之后能忏悔。

一个人有缺点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错误,没有悔过之心,这种人才是最可怕的。所以,当我们犯了错误之后,一定要诚心忏悔,痛改前非,保证以后不再犯了,这样在修学佛法上才能有所成就。

消业障是修行人第一条重要的功课。佛在《大悲经》上说:“所有世界是业所作,是业所化。一切众生,是业所作,是业所化,业力所生。”

佛又在《佛说第一义法胜经》的重译本上说过:“不离众生有业。不离业有众生。众生是业。业是众生。汝当知之众生界者不增不减”

什么是业障?障就是障碍,障碍了真心,障碍了本性,什么是障?业就是障,业是事业,人都希望自己事业越大越好,业越大,障越大,烦恼也就大了。

人出不了六道轮回,就是造业从来没中断过,拼命在造,作恶有障碍,作善也有障碍,果报都出不了三界。造善业,三善道投胎,造恶业,三恶道受报。佛教我们断一切恶,修一切善,而不著相,就是净业。著相,业就不净,就会产生障碍。

没事想事,这是业障。妄想分别执著是业障。

最大的业障是自私自利,自私自利里最严重的是贪心。贪得了就吝啬,贪不到就生瞋恚、嫉妒,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

业障不除,障碍你的智慧、福报。

求佛菩萨不灵,没有感应,你有业障,把业障消除,就有感应了。

如何消除业障?忏悔。

每天很认真的反省,把毛病找出来,改掉,叫忏悔。

平常的人都知道把生活的环境打扫干净,然而很少人注意到打扫自己心灵的环境、清洗自己不良的行为,清除自己思想和言行上的污垢。

由于无始以来,我们有很多烦恼,造下了很多罪业,我们被贪瞋痴污染得一塌糊涂,如果不用真心忏悔去清洗自己被烦恼污染的心灵,那我们的心灵将是一个什么样子呢?如:就像一件十分漂亮的时装,本来很干净,如果穿一段时间,穿脏了,脱下来也不洗,往那里一放,过几天再穿,再脱;再穿,永不洗;过一段时间,拿出来闻闻再穿,时间长了,已经脏得不能再脏、臭得不能再臭了,然后就这样一直穿下去,一次也不洗。你想这件衣服将会是一个什么样呢?

我们的心也像新衣服一样,本来很干净,因为有了贪瞋痴的原因,使我们造下了许多罪业。《业报差别经》曰:“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罪。谓悔谢罪过而请求宽恕。即作罪或犯罪时,皆应忏悔,始得除罪而清净。”

忏悔,是一个清洗过去心灵的污秽,以获得净化和再生的不间断过程。

一个不忏悔的人,是无法在心灵上有所进展和进化的,因为不忏悔,意味着心灵的停滞和继续染污;不忏悔,意味着以前的过错没有消除,而新的过错又将源源不断的产生。烦恼污染我们的心灵,罪业带来生命的痛苦。

因此,我们现在学习普贤菩萨的第四大愿“忏悔业障”,真正忏悔了觉悟了,增长愿力和正知正见,就会少造业。如忏悔完了还是以前那样,忏悔也是假的,白忏。

故事:忏悔要勇猛精进

1、乡里有一老妇姓张,自称曾经做过阴间的走无常,现在已经告免了。她说昔日到阴曹地府,曾问冥吏:“事佛有益处吗?“冥吏说:“佛只是劝人行善,行善者自会有福报,不是佛降福。如果出供养想求佛降福,那么廉洁的官吏都不受贿赂,佛会受贿赂吗?”张老妇又问:“忏悔有用吗?”冥吏说:“忏悔必须勇猛精进,力补以前的罪过。现在的人忏悔,只是磕头求免罪,又有什么用呢?”这些话不是一个乡下老妇能说出来的,似乎是冥冥之中有神授予的。 2、一个恶少偶感伤寒,昏迷糊涂中魂已离体,茫然不知去哪里。

见有人来来往往,就跟随同行。不觉间到了阴曹地府,遇到一个冥吏,是他死去的朋友。吏替他检视生死簿很久,皱眉说到:“您经常忤逆父母,按阴司的律法当下油锅进汤狱。现在您的寿命还没终,可以先回去,等寿终再来受报。”恶少惶恐害怕,磕头求解脱。吏摇头说:“不孝顺父母的罪很重,别说我难帮着解脱,即使释迦牟尼佛也无能为力。”

恶少哭泣流涕一直恳求。吏沉思说:“有一个故事,您知道吗?一个禅师登座,问:‘老虎的脖子上挂着铃铛,谁能解开?’众人不知道,一个小和尚说:‘为什么不让系铃铛的人去解开?’得罪父母,还向父母忏悔,也许有希望可以免除罪过?”少年忧虑罪业深重,不是一时间忏悔就能解开的。

《百业经》里有个例子:佛在世时,有位罗汉弟子到一个地方去教化。有一次,国王打猎经过,带着随从来见他,他没有起身,国王当时就很不高 兴。 国王打猎返回时,发了恶愿: 我再去,如果他还是那样,我就砍掉 他 头。 尊者知道国王发了恶愿,就向前走了六步去迎接国王。这时,大地 一瞬间裂 开,国王的身光也立即消失。国王非常害怕,马上向尊者顶礼并求 忏悔。当时 地缝闭合,国王的身光也复原了。尊者说,您的生命没有危害,但因为我走 了六步迎接您的缘故,您将在六个月中失去王位,但因为您忏悔 的缘故,王位会失而复得。后来都应验了。国王是有大福德的人,尚且受不起尊者的迎 接,要是没有福德的人,可能命都保不住。阿弥陀佛!

“洒净”有什么作用

“洒净”有什么作用?家中需不需要洒净保平安?洒一次净管多长时洒净是仪式,真正的是要清净心。如果你常常保持着清净心,洒净作用就很长;如果没有清净心,洒了以后也没有用,这个道理要懂。

据《大日经疏》卷四载,犹如香水洒地,为净除污秽故,如来亦尔,以性净之戒香,和合性净之悲水,遍洒法界众生性净之心地,为令一切戏论皆净除故。

当今佛教界,于授戒、佛七、拜忏等法会之前,即以净水散洒道场,为结界清净之仪式。

净是清净心,我们心清净,我们的周围环境就清净,这个道理现在我们了解的愈来愈深刻,愈来愈清楚。我们的心地、行为清净,整个磁场都会产生变化,这叫真正的洒净。

故事:佛法感化虫蚁,不撒农药,庄稼收成第一

二○○七年八月十四日的《天津日报》等媒体就报道了中国内地的一个例子:中国农业正日益向典型现代农业靠拢,也就是用杂交或转基因种子,加化肥,加农药,加除草剂,再加大型机械化。

可是河北省枣强县马屯镇东紫龙村的安金磊却反其道而行之,他在一片荒地上起家,用自己培育的种子,而不用转基因种子、化肥、农药和除草剂。他不仅不杀虫、不驱赶来吃他作物的鸟,还专门种了一块地的谷子给住在地里的五百多只麻雀吃,他家养的狗都是吃素的,很多人不理解他。

结果呢?多年来的结果对比证明,安金磊的有机农业的棉田长势良好,产量较高,成本低,生态平衡;而村民的现代农业棉田则生长不好,经不起干旱,产量不高,成本高,生态恶化。

更为重要的是,没有使用农药,安金磊农田里生态平衡、平和,一片生机,不像其他农田充满杀机。于是,在自己生存也让他人生存的原理下,所有的生物都感恩似地帮助安金磊农田里的庄稼增加产量。

安金磊没有使用杀虫剂和化肥的棉花在质量上不仅高出他人,在带来高收入的同时,也赢得了人心。

由于在绒长、抗拉性能等方面,安金磊的棉花明显优于其他棉花,今年他的棉花已经被一家纺织厂商全部订走,准备做成内衣出售,收购价是每斤4.5元,而市价是每斤2.7至2.8元。不仅如此,他种植的谷子和其他庄稼也是高产量和高质量,而且生态极好。

无独有偶,我在河南也碰到一个叫国安的青年农民,他向我讲述了自己种玉米的故事:“当所有种玉米的人都开始打农药灭虫时,我决定为自己的两亩玉米地里的虫子念大悲咒,每天二百遍,希望它们健康地活着。

往年都大量喷洒农药,杀虫无数,现在学佛懂得因果了,我宁愿两亩玉米没收成也不杀生了。

后来地里的虫子越来越多,邻居们怕好不容易没了虫子的玉米地里再招虫,纷纷提意见。不得已的情况下,我也背上了药桶,其实里边装的是水。

一边喷一边继续念大悲咒,再念叨着希望菩萨加持,不要让虫子到人家地里去。

过了一段时间,突然在一夜之间所有的虫子都无影无踪了,玉米的长势开始恢复,最后收获时我的亩产是全村最高的!我学佛的信心更坚定了。”

看到这几个故事的农民朋友们,你也不妨试试?诚心忏悔自己原先杀生的过失,誓不再杀,发心持戒,用大悲水代替农药喷洒农作物,诵经回向所有来找麻烦的众生,初期可能有些反复,但一定要坚持下去,很快你就会发现世人认为不可思议的事居然发生了——佛法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良药。阿弥陀佛!

超度牌位能得利益吗

你说我们祖师用这个方便来超荐鬼神、超荐祖宗、超荐冤亲债主,这个可以!一年有那么两次,顶多三次就够了,那是附带的,真正的是要自己有功夫,真正自己有功夫超度就有效果;自己没有功夫,光做那个仪式超不了。

有一些学佛的同修,有一个很大错误的观念,认为佛菩萨靠得住,我靠他就行了。佛在这里讲得很清楚,「无谁代者」,「谁」包括佛菩萨,佛菩萨也不能够代替!《楞严经》上就说了一个很鲜明的例子。

阿难尊者是佛的堂弟,释迦牟尼佛的堂兄弟一共八个人,世尊是老大,阿难是老八,最小的小弟。阿难多闻第一,不修行,脑子里打妄想,「你们要修,你们不修不行,我老大哥是佛,到时候他就把三摩地、奢摩他给我了,我不要修的,有靠山」;遭到摩登伽女之难后,才晓得大哥靠不住。这就说明了一定要自己修,所谓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就不得,没有人能代替的!

《地藏经》上给我们讲修福、讲超荐修福,那是怎么一回事情?这要搞清楚,若不搞清楚,就变成迷信。经上讲得明明白白,这是我们家的老人过世了,我们给他念经;他要不过世,我们就不念经了。

念经谁得?自己得;所以说七分功德,六分自己得,他只得一分。他那一分是怎么得的?是因为他走了,给你这个缘分叫你念经,他就沾这一点光,其他的都得不到。所以你念七遍了,他算得一遍的福。实际上是不是真的得一遍的福?不见得。

他只得个缘而已,叫你念经、叫你修行、叫你成就的,是这么一个道理。你念的人还要诚恳、还要真心,他才有利益。所以超度佛事有理论、有方法,确确实实能使恶道的家亲眷属,脱离恶道,生到人天善道,这是真的。

设一个累世冤亲的牌位能把多生多劫的积怨彻底消除?消除不了!你想消除他,他还想来消除你。

立一个冤亲债主超度的牌位,这是在形式上,最重要的是你要懂得理论。这要看修行人是不是真修,若是真正修行,他就得利益,都在一个‘诚’字,诚则灵!

印祖以前跟我们讲,用至诚心,所以真诚就能起感应。什么是真诚?做超度仪式的时候没有一个妄念,这诚心。如果夹杂着妄念,你就破坏了,仪式就不管用。

所以这个道理一定要懂。诚则灵,中国古人讲,「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们出食纵然不如法,你的心真诚就行,鬼神就得利益。要依照仪规,照着仪规念,最重要的要随文入观,鬼神才能得利益。

再就是我们一生中不为自己,为社会的安定繁荣、为世界和平,为人民幸福,只要发这样的心,无往而不利,真得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拥护。

我们常讲:“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如果我们遇到这样的人,我们也由衷的敬佩他,纵然曾有什么过节,我们也不敢存报复的念头。因为他为社会做了许多善事,他做的善事等于我们做的一样,所以鬼神也懂得修‘随喜功德’。

但是如果说是超度到西方极乐世界,你们各位想想看,我不必说了,能不能做到?如果要能做到,我们还要修什么行?念什么佛?佛菩萨大慈大悲,天天给我念,超度一下我们都去了。

所以,读这个地方要晓得,佛讲真话,没欺骗我们,「身自当之,无谁代者」,求生西方净土是自己的事情,佛菩萨不能代替,要能够代替的话,尽虚空遍法界的众生统统都生西方。要不生西方,佛还叫什么慈悲!佛就不叫大慈大悲了。

佛也没法子,佛只能够把方法、理论教给我们,事情还得我们自己干,这是正理。所以不像其他宗教说是信了就得救;我们佛门是信了不得救,解了也不得救,一定要行,行还要功夫相应才得救,不相应还不得救,这个才是给你讲真话。

所以我们学佛的人,要如理、要如法,不求神通,不求感应,它自然会来。求,就错了;有求的念头,我们的心就不清净了。不求自得,因为你种的是这个因,它当然得这个果报。

我今天种瓜,我天天希望得个瓜,那个希望真是冤枉,多此一举;它当然结瓜,它总不会结成别的,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时节因缘到了,自然就成就,就能够满你的愿。这也就是我们中国俗话说的「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这就对了,这一句也是这个意思。

有一种感应强的,他会给讯息给你,作梦的时候他会告诉你,他已经得度,他会来感谢你。另外一种,大概都是跟他没有什么深厚的关系,他本来就是找你麻烦的,现在你超度他,他走了,他理都不理你。所以以后他不再来,不再梦到的时候,这就说明他已经得利益了,从这里我们能体会得到。

这些是与你有缘的众生,既然这些众生来求你超度,你就要很真诚去替他做。诵经的时候不能有杂念,跟念佛功夫一样,没有疑惑、没有夹杂,认真替他念,给他回向,这些众生就能得到利益。

得到利益的大小,与他自己过去生中所修的善根福德有关系。他有深厚的善根,确实有生极乐世界的,不过这是很少数。大多数都能把自己的境界向上提升一、二级,譬如饿鬼道提升一级就是畜生道,提升二级就到人道来。

这个情形是有的,要认真替他做。印光大师讲得很好,一分诚敬他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他得十分利益。所以你要问接受祭祀得多少利益,完全在自己的真诚心。

学佛者无用庄严形迹,只贵真实修行。在家居士,不必定要缁衣道巾;带发之人,自可常服念佛,不必定要敲鱼击鼓;好静之人,自可寂默念佛,不必定要成群做会;怕事之人,自可闭门念佛,不必定要入寺听经;识字之人,自可依教念佛;千里烧香,不如安坐家堂念佛;供奉邪师,不如孝顺父母念佛;广交魔友,不如独身清净念佛;寄库来生,不如现在作福念佛;许愿保禳,不如悔过自新念佛;习学外道文书,不如一字不识念佛;无知妄谈禅理,不如老实持戒念佛;希求妖鬼灵通,不如正信因果念佛。以要言之,端心灭恶,如是念佛,号曰善人;摄心除散,如是念佛,号曰贤人;悟心断惑,如是念佛,号曰圣人。(莲池大师)

故事:为立牌位,恭敬礼拜

我教同修,為自己的冤家,最讨厌的人,写一个长生牌位,供在佛像旁边。每天拜佛也拜他,把他当佛一样看待,这样很好!所有的冤亲债主都化解了。

有一些同修做了有效,有一些同修告诉我:「我已经做了三年,可是我看到他还是讨厌,这怎么办?」我说,我们再继续拜三年,我们功夫不够。什么时候能把冤亲债主都看作佛菩萨,对那些讨厌、不喜欢的人,也慢慢不讨厌、喜欢他了,修行的功夫才有进步。阿弥陀佛!

超 度

超度含义有三: 一者,令现生中迷妄者、邪见者导归正见,在思想上纠正之、破迷启悟,此为思想之超度; 二者,另现生中能依正见而起修,因修而得悟,得悟而入涅槃,从而得以解脱,此为现生超度; 三者,肉体灭后,家眷以虔诚之心请出家人念佛诵经、做佛事等以求亡灵得以归往生净土,此为善后超度也。至于有没有效果?都在你自己有没有诚意,有没有真正修行,若你有修行功夫,加上诚意,效果就非常显着。

要为亲人超度,首先需要了解何为超度,以及超度的意义。
佛教的超度,广泛来讲是指诵经等使鬼魂脱离苦难。但是一般人却把超度两字,仅拿来当做超度亡灵之说,这种言说不是很正确,超度的实际意义是超越生死,共度涅槃彼岸,是名超度。

超度,重点在度活人。十方三世一切佛所讲的经典,是为活人讲的。超度的意思是什么?就是超越烦恼,度尽烦恼,度尽无明。所有的经典就是要度活人的贪、瞋、痴,把活人的烦恼度到清凉地;把活人的吝啬度到...懂得布施;把活人的瞋恨心度到慈悲;把活人散乱的心度到禅定;把活人的愚痴度到有智慧的地方……

佛教里头没有超度这东西,释迦牟尼佛一生没做过超度佛事;天天教学讲经,他没有开个念佛堂天天带着大家念佛,没有这个记载;他也没有建个禅堂带着大家坐禅。他只是讲学。那修行呢?修行你自己的事情,他不管。

大家集体在一起共修,这是咱们中国祖师发明的、提倡的。为什么提倡?有些人光是学经教自己不干,那你得不到真正受用, 所以祖师才用这个方法,在一起学习,所谓“依众靠众”,你不敢懒惰,逼着你不能不做,是这个意思,也是好意。

什么叫做众生?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叫众生。度众生,是度你心灵上的众生,度你烦恼的心变成清净的心;度犯戒的心变成持戒清净的心;度愚痴的心变成智慧的心……是度你内心里面的众生,不是度那些死亡的人。

不过,现在很多的法会都有写上亡灵的名字,在座各位,佛教要让人家说:世、出世间法都受用。因此,佛教的法会度活人是真的,度死人、度亡灵是附加价值(附带的佛教的一种威德力),佛教的重点是度活人,可是佛教的威德力是无限的,包括亡灵、亡者我们也让他受用,所以人家对佛教就越来越有信心。

但是,如果我们搞错方向了,百分之九十九都放在度亡灵,而我们内在里面百分之九十九的烦恼都没有度,每天都往这个地方跑,这叫舍本逐末,根本(解脱)没有抓到。

佛法的设立是为了活人的解脱、自在;为了转烦恼成菩提;为了转凡成圣。佛法不是每天为死人而忙碌,是为活人现在的解脱打算;为未来的法身慧命打算。对于亡者,我们尽心尽力的给他回向。

如果释迦牟尼佛的佛法是为死人而设立的,那么,释迦牟尼佛讲的三藏十二部经典就失去意义了。释迦牟尼佛讲给五比丘听,请问:五比丘是活人还是死人?是活人;请问:佛在世的时候,讲给一千两百五十个阿罗汉听,这一千两百五十个阿罗汉是活人还是死人?是活人;请问:佛陀为在家居士设八关斋戒,这八关斋戒是为活人设的还是为死人设的?是为活人设的。

正信的佛教,超度工作的主体不是僧尼,而是亡者的家属。亡者的家属,若于亡者死后,要荐拔亡者,乃是供养三宝及布施贫穷,并不一定要求僧尼诵经,僧尼接受布施供养,仅为斋供者祝愿而已;因僧尼诵经是日常的恒课,诵经是一种修持,也是为求明白修持的方法,目的不是超度亡者,施主供僧的功德,是由于成就了僧尼的修持生活而来,不是由于计工折价的诵经而来。

佛教中虽有指示以诵经来超度亡者,那是希望各人亲自诵经,万一自己不会诵经,或以为自己诵的太少,才请出家人代诵。其实,僧尼是为佛法的住世及化世而设,不是专为超度亡灵而设。诵经的功德,是由于信仰佛法并修持佛法而来,所以并不限于僧尼才可诵经,更不是一定要在人死之后,才来诵经。

根据《地藏经》的记载,若要超度先亡眷属,应该恭敬、供养诸佛菩萨,读诵、受持诸种佛经。如果依照《盂兰盆经》的记载,应该布施、供养出家僧众。综合而言,以亡者亲属的立场,用亡者遗留的财物,尽力布施,供养三宝,救济贫穷,利益社会,乃至等施一切众生,使之离苦得乐,都是促成亡者超生离苦,往生佛国的助缘。

超度的期限,最好是在死了七七四十九日之内;因为佛教相信,就凡夫而言,除了福业特别大的人,死后立即上生六欲天;定业深的人,死后立即上生禅定天;罪业特别重的人,死后立即堕地狱;至于一般的人,死了之后尚有四十九日的缓冲期间,等待业缘的成熟,再决定轮回的去向。

在这期间,如有男女家属以供养三宝及斋僧布施的功德为之回向超度,亡者便会由于善业功德的感应而得到超生的帮助,促成生于善道如人间天上之因缘的成熟。过了四十九日之后,已经随著亡者自己的业力而去投生,那时再作超度的功德,只能增加他的福力,或减少他的苦难,但已不能改变他已经投生的处所了。

《地藏经》记载,光目女的修行功夫,没有婆罗门女殊胜,她只达到功夫成片,因为婆罗门女是定中见境界,光目女是梦中见境界,定中境界比梦中境界殊胜,但也算是有成就。

在定中地狱境界现前,看到鬼王,鬼王问她:“你到这儿来有什么事?”她说:“我的母亲在世时,造作种种罪业,现在堕落地狱,请问她现在在什么地方?”鬼王合掌说:“确实你的母亲在地狱,但是因为你发愿超度她,她在三天前,就升到天上去了。”她并没有请法师诵经,拜忏,而是自己念佛念到一心不乱,以此功德回向,母亲就离开地狱,生忉利天。

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清楚,一个人修行证果不容易!她一日一夜能念到一心不乱,是她母亲的功劳,她母亲要是不堕地狱受苦难,她也不会这么恳切念佛。所以,她能念到一心不乱,母亲是增上缘。

她作了菩萨,鬼神对菩萨的母亲就格外看待,所以母亲就生天享福了。

因此,真有心超度家亲眷属,自己一定要认真修行,积功累德,你修行有成就,他才能得超度。譬如在世间,你想让你的父母,家亲眷属,在社会上得到一切大众的尊敬,你一定要成就你的学问、德行。

一般人听到“这是某某人的父母,某某人的眷属”,大家对他就特别尊重,特别照顾,这就是加持,这就是自然的感应。明白这个道理,就懂得《地藏经》讲的原理、原则,超度的确是有功德的,能帮助造作罪业的亡者。

近代倓虚老法师在《影尘回忆录》里,讲了一段超度的故事。当时,他还没有出家,住在天津与几个同参道友一起研究《楞严经》,“八载寒窗读楞严”。他和朋友合伙开了一间中药铺,一天中午,一位刘居士看店时,在柜台上打瞌睡,作了一个梦;梦中见到两个人,是他的冤家债主,这两个人欠他的钱,无法还债,上吊自杀。看到这两个人来很害怕,就问他们:“你们来干什么?”这两个人说:“我们来求超度。”他听是求超度,心就安了,不是来报复的,于是他就问:“要怎么超度?”他说:“只要你答应就行了。”他说:“好!我答应你。”结果看到这两个鬼,踩着他的膝盖,踩着他的肩膀升天了。

这两个走了以后,又来了两个,是他死去的太太跟小孩,跪在他面前求超度。他问:“怎么超度他们?”“你答应就行了。”就看到这两个鬼魂踩着他的膝盖,肩膀升天了。这就说明超度必须自己有修学的功夫。据道安法师说:“超度是怎么来的?”大概起源于唐明皇。那时是安史之乱,郭子仪平定了动乱。

朝廷在每个大战场,建立一个寺庙,都称作[开元寺],目的就是追悼死难的军民。那个超度法会等于现在追悼会,请高僧大德诵经拜忏、回向、追悼、是纪念的意思,由国家来提倡。

以后民间慢慢也就有这种做法,也是请法师大德诵经、拜忏、超度祖先,可能是这么演变的。

但发展到现在,完全变质了。以前超度是寺院附带做的事情,一年也不过一次、二次,寺庙主要是讲经说法,领众修行这称之为道场。

现在一般寺院道场,很少讲经,解门、行门都没有了,最多每年打个佛七、禅七。平时以超度死人为主,这与佛教本质不相符,寺院是度活人的,现在佛教是度死人的,因此将佛教从教育变成了宗教。

这种大规模的超度,有没有效果?不能说没有效果。最重要的是主法的人,如果是有修、有证那个力量就非常显著。从前梁武帝很喜欢的一个妃子造作罪业,堕落在恶道。

梁武帝是佛门大护法,请宝志公主持超度法会,以后记录下来,称为《梁皇忏》。宝志公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将梁武帝的妃子,从恶道超度到忉利天。而现代有修有证的人没有了。希望诸位了解超度的理论与事实,做总比不做好,只要尽心,诚诚恳恳,一定会有感应。阿弥陀佛!

放生要科学

放生的历史由来:以前,古印度有位信奉外道的国王,名叫 车金 ,他喜欢食用新鲜温热的血肉,从而宰杀了数以万计的生命。

后来,堕生在地狱,受到各种痛苦。长者阿难向佛陀禀告了这一情形。佛陀说那是喜食血肉而屠杀了许多生命的果报。之后,阿难专门为此放了许多生命,使此人从恶趣的苦难中解脱了。

放生的根据,最为佛教徒所熟悉的,有两部经。一是《梵网菩萨戒经》,其中提到:“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是故六道众生皆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若世人见杀畜牲时,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常教化讲说菩萨戒,救度众生。”

另一部《金光明经》卷四〈流水长者子品〉,也提到有关释迦世尊往昔行菩萨道的一段记载:当时世尊名叫流水长者子,有一天他经过一个很大的池沼,时逢天旱,而且有人为了捕鱼,把上游悬崖处的水源堵塞,使得池中水位急速下降。

长者子眼见上万大小鱼类濒临死亡边缘,又无法从其上游决堤引水,于是为了救活鱼群,不得已向当时国王请求派二十只大象,用皮囊盛水运到池中,直到池水满足,并且饲以食料,方才救活这些鱼群。

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云:“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诸功德中,放生第一。”藏地的梗桑曲扎大师云:“应断杀生,救护放生,于一切身语之善法中,放生功德最大。” 若能放生,从金刚地狱中也能得解脱。

放生是佛教慈悲的体现,是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体现的是对地球母亲和大自然的热爱之心和绿色意识的体现,是功德无量的事。

放生本是救护众生、修积功德的善举,是奉献爱心的表现,理应得到提倡和支持。但什么物种可以放生,什么物种不宜放生,许多人缺乏放生的相关知识和生态保护常识。普及放生知识和环境保护常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要科学放生。首先要了解放生对象的物种特性、生活习性、食物来源和生存环境,懂得什么物种可以放生,什么物种不宜放生。比如,吃浮游生物的花鲢鱼、白鲢鱼,对净化水质有好处,适合放生。乌鱼(也叫乌棒)生性凶猛,是淡水中的霸王鱼,它不仅吃自己的孩子,还吃其它鱼类的鱼卵和幼鱼,一尾一斤重的乌鱼往往能吃掉三两重的鲫鱼、鲤鱼或草鱼,体型较大的乌鱼危害性就更大,一年能吃掉数百条其它鱼类。鳜鱼就更厉害,一次能吞下自己体长三分之二的其它鱼儿。放生这样的一条鱼,等于一年杀死数百条其它鱼类。由此可见,盲目、不科学地放生,违背自然规律的放生,在很多情况下无疑等于杀生,善举有可能背离初衷,好心可能办成错事。

要选择“土著品种”放生。国家农业部《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规定》要求,要科学放生,要选择适合的时间和地点放生本地品种。就是要选择本地原有的品种放生,对内地来的物种要谨慎选择,对国外引进的外来物种坚决不能放生。作为一个老百姓,无法确定适合的放生品种时,应该请教他人或向有关部门咨询,或暂时不放生。

但现今有些人却只为了做功德而放生,对于放生的动物能否适应环境存活下来,对于其他物种是否存在危害,全然不顾,失去了放生的意义。所以放生前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自然界,弱肉强食,有时非常残忍,所以,不要把羊放生到狼群里,也不要把狼放生到羊群里。我们不要把会吃鱼的龟放到鱼群里,也不要把会被龟吃的鱼放生到龟群里。否则,您将看到的不会是被放生动物重获自由的欢乐,而是被抢食掉的悲惨。那样,就完全失去放生的意义了。所以放生要有智慧,不然,好心会办成坏事。

2、有些动物从小被人养大,有些是生病或受伤了,所以失去了在野外生存的能力。请不要把已经失去在野外生存能力的动物放生到野外,否则,它们不是在野外饿死、病死,就是成为其他动物的食物,即使侥幸活下来了,也会是无家可归的孤儿。

3、放生前一定要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了解它们能够在怎样的环境里生存。不要把只能在盐水环境里生存的动物,放生到淡水的河里、水库、或放生池。也不要把只能在淡水里生存的动物放生到海里。否则虽然您想的是要放生,却造成了伤生的事实。

4、放生的地点应该选在远离可能被再次捕捉到的地方。

5、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不要因为您的放生使原来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结果放了一批,却害死了另一批。

6、要照顾放生地方周围人家的感受,不要把可能对人和家禽造成伤害的动物放生在人家生活工作的地方。

7、放生是一件功德无边的事情。当你去买鱼、鸟等动物时,看到数目不多时,不要心里想我今天要放多少条命,所以要到另一个地方去买才有足够的数量,或去另一个地方买会更便宜。

遇到了就是缘分!而且生命是平等的,在您眼前的众生已经面临被杀死的命运,如果您可以眼睁睁看着眼前众生被杀,您又何必去另一处买动物放生?放生不在于数量或价值,所以也请不要去提前订货。

因为订货造成的直接恶果就是鼓励商贩们去捕捉动物,而在被捕捉的过程中有很多很多动物会被伤害甚至死亡,可以想象如果因为您的放生却反而造成动物的伤害和死亡,那您还怎么能成就放生的功德呢?这是大错特错的一种做法!奉劝人们在想要放生时,自己直接、临时去市场买。您见到的那就是与您有缘的众生,就是可以成就您放生功德的众生。

8、所放生的动物是否是本土物种。例如:巴西龟生育期短,繁殖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生存,价格比较便宜,近年来很多人都爱放生这种龟。

有谁知道巴西龟是食肉的,又没有天敌,粪便对水的污染严重,据有关专家考证后,如果我国允许大量繁殖巴西龟,若干年后它将造成中国好几种物种的灭绝和异化。专家们也许有点耸人听闻,但事实上国家确实在禁止进口这种动物,各大河流湖泊等水域也不许随便放生。

9、不要太注重于仪式。能够完整地做个放生仪式当然好,但是简单地念三遍皈依也是一样可以的。重要的是,不要因为长长的念诵仪式,让众生等不到被放了就先死了。

释迦牟尼佛讲过好多在动物被虐待、被宰杀前救起来放生的故事。比如,鸽子被鹰追,要拿鸽子当食物。鸽子逃到佛陀身旁,佛陀代鸽子求情。可是鹰说,它也需要食物才能活命。鸽子和鹰都是生命,怎么办呢?释迦牟尼就割肉喂鹰,割下和鸽子相同重量的肉,喂给鹰换回鸽子的命。这样舍身放生,是很感人的。

我们首先对放生应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才能够如理如法的放生,让被放的众生和放生的大众得到更大的利益和功德。

我们的心是有求的心还是无私的心,这样差距就太大了。我通过几年来带领大家放生,看到很多放生的人们都有一颗有求的心,不是因为身体不好,成天生病,就是前世杀业太重,生活中多有磨难,大家都想通过放生来有所改变。有如此起心动念,放生是得不到多少利益的,因为你在和一个个动物做交易。

放生心应该是无私心,要知道救度每一个众生,是我们应尽的义务,而不是用几个动物几条鱼来换取你所求的事。我们通过放生要从心上发慈悲心,带动整个社会上所有的人们放生不杀生,吃素不吃肉,人人爱护有情众生,这样的心态放生就能够得到更大的利益和功德,自然就把病给治好了,杀业也就消了,而且身体健康,心想事成,万事如意。我说这些话主要是想让大家在放生时能够如理如法的放生,使放生的大众能够得到更大的利益和功德。

以前交通不便利,放生的鸟、鱼等,都产自本地或附近,放生并没有水土不服或物种差异的问题。但现在很多放生有问题,常在佛诞日或定期举办的放生会,集合很多人、筹募很多钱、买整批鱼、鸟、龟来放;有些动物是人工饲养的,已经失去野外求生的能力,根本不适合野放,放生反成放死。

有专家说,像巴西红耳龟这样的外来物种,它生存力强、适应性广、繁殖速度快,在我国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198亿元,对生态系统、本土物种及遗传资源造成的损失更大。巴西红耳龟能使同类物种的生存受到毁灭性打击,有调查发现,巴西红耳龟出现的地域,大量破坏当地物种生物链,几乎无一例外地使其它本土龟类灭绝,鱼类、虾类和水草大量减产。它还是沙门氏杆菌传播的罪魁祸首,85%携带副伤寒类沙门氏杆菌,这些病菌已被证实可以传播包括人类在内的恒温动物,危害极其严重。

例如鱼塘养大的鱼不能放在河里、海里,它们可能已经不会自行觅食了;或者把海鱼放回河里,没有考虑到鱼类与水质、水深、水温的习性,盲目放生,没有功德,反倒有罪过。

孟子说:“见其生,则不忍见其死,闻其声,则不忍食其肉,是故君子远庖厨。”天主教、基督教提倡爱万物,佛教讲众生平等,是说动物未来也有机会成佛,对动物要慈悲。

2012年6月1日,十余名北京客来到在京冀交界处不远的河北省兴隆县苗耳洞村,将数千条蛇放归野外。长蛇横行一度在当地引起恐慌,村民们便撇下农活,开始了打蛇行动。

而放生客也向村民支付4万余元,用以弥补村民打蛇所带来的误工损失。放生不仅从佛教角度、或是动物保护角度、亦或是人性角度本来都是功德好事一件,缘何近年放生活动屡遭非议,放生变杀生频频出现?不了解放生知识,放生就有可能变成杀生,规范放生已摆在我们面前。

显然,北京的这十余名放生客放生数千条蛇并没有遵循有关规定。这样的放生行为在很多地方屡见不鲜。这种违法行为很容易造成“害生”,体现在几方面:一是对放生动物的伤害,二是对当地居住者可能造成人身伤害,三是对当地生态可能造成危害。

由于不知道被放生的蛇是否有毒,而且担心被放生的蛇伤害,当地苗耳洞村能出动的男人已全部上阵打蛇,且已打死了几百条蛇。这样一来,原本想放生却害死了这些蛇,与放生者的愿望背道而驰。

更重要的是,大量放生的动物如属于引进外来物种,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当地生态和环境的灾难。

蛇既是生物链较高端的动物,也是对人和其他动物有毒有害的动物。它们如果以放生的形式大量地移居到另一个地方,就会成为强势物种。因为,制约它们的天敌,不会成比例增加,它们的出现除了破坏当地生物多样性的平衡外,还可能对农业生产造成灾害。

日前,第二届广东休渔放生节上,“爱心人士”将许多小鱼小虾“小海龟”放生大海。一只不愿下水的“小海龟”被工作人员奋力掷进了南海。这一幕被记者拍下,随后引起了网民的愤怒:照片上那只对人类“恋恋不舍”的小龟,其实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缅甸陆龟(Indotestudo elongata)。

这个小家伙别说不能下海,即便是在淡水里也无法生存。普通民众分不清海龟、陆龟、水龟不稀奇,但放生要用科学来放好不好?保护动物,也要讲科学和规矩,不能仅凭冲动和热情。

本报记者杨晓报道

家住西山八大处脚下的胡先生致电本报说,山上突然出现一大群毛色鲜艳漂亮的小鸟,引来一帮孩子捕捉玩耍,很多小鸟因而死亡。
3月9日下午,记者来到临近八大处的雍王府山区,能看见有大批红嘴、身披蓝绿色羽毛的小鸟停留在山林中,有的在矮丛和草地上蹦,有的在树杈上飞不了几米又落下来,大多不避人。

20多个孩子三五成群地用罩网捕,用车筐扣,甚至用手抓。如果飞到树上够不到,一些男孩就一大把石头扔过去,总有斩获。不一会儿死的活的十多只小鸟成为孩子们的战利品,其中几只被孩子攥在手里几分钟不到竟莫名其妙地死掉了。
记者观察,并不是所有的孩子以捕杀为乐,有些孩子确实想把小鸟们当宠物拿回家养。9岁女孩桂桂(化名)前天下午一个人就逮到30多只。她把小鸟们全拿回家养,喂它们在外面捡的谷子粒吃。

没想到一夜过去,30多只鸟全都死了。今天她只好再过来捕。“捡回来的谷子粒它们不吃,真奇怪,为什么全死了呢?是饿死的么?”
据了解,这群小鸟是前一天由3个人开车带来在此放生的。他们提了几十个笼子,一共放生2000多只小鸟,走之前还在周围撒上谷子粒。
鸟类专家赵欣如说,孩子们捕杀小鸟的行为固然需要加强教育,告诉他们尽量不要干涉动物们的生活。但是这种放生的做法不值得提倡。他告诉记者,这群小鸟学名叫红嘴相思鸟,长年生活在南方地区,在北方气候条件下它们很难生存。他觉得,放生者们用心良苦,但却因为缺少鸟类知识而事与愿违,有时甚至会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破坏。作者:杨晓 稿源:【北京青年报】

电视剧《西游记》中少年唐僧将鲤鱼放生的情节相信很多人记忆犹新。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市民心存善念热衷于放生,希望以此挽救动物生命,也给自己积德。然而,这良好的出发点却在现实中“走了样”。在放生过程中,由于一些人不讲究方式方法,将动物放生在不适合的环境中,导致不久死亡,结果与初衷背道而驰,“好心却办成了坏事”。
放生不当惹的祸: 鱼儿相继“翻白肚” 唐先生经常到海湾大桥一带游泳,附近经常开展的放生活动引起唐先生的注意。经过一段时间观察后,他发现,放进水里的动物很快不适应环境相继“翻白肚”,不久就全部死亡。唐先生说,那些市民将鲶鱼、鳝鱼、甲鱼等淡水鱼投进咸水中,鱼类因水土不服大都浮起来,“看着鱼在不适应的水域中痛苦挣扎,这根本就不是放生,简直是杀生。”放生本是做好事,但不讲究自然规律乱放生,只能适得其反,间接提前结束动物们的生命。
像唐先生描述的情况,在汕头不时可见。在礐石风景区一带经常有人从外地购买禾花雀等鸟类在此放生,这些小鸟放生后扑腾扑腾根本飞不远,也很难在当地觅食存活下来,最终能成功被放生的寥寥无几,可怜的鸟儿们“才出牢笼,很快又遭横死”,令人叹惜。
生态环境遭破坏: 罗非鱼“鸠占鹊巢” 不讲科学方法放生,除了引发放生物集体死亡,有的市民随意放生外来物种,还可能带来破坏原有生态平衡的恶果。
濠江区一家茶园经营者蔡先生前段时间深受龟患困扰。原来,有市民游玩时将宠物小龟放到茶园池塘里放生。蔡先生渐渐发现池里的鱼儿少了很多,相反,乌龟们却“茁壮成长”。直到无意间看到几只乌龟撕食锦鲤的场景,蔡先生才明白这些可爱的小龟竟是巴西龟,池塘的鱼儿就是被它们吃光了。
而让中山公园管理者烦恼的则是罗非鱼。负责人贝先生告诉记者,玉鉴湖除观赏功能外,管理处每年都放有草鱼、鲤鱼等,但经常有市民偷偷将罗非鱼投入放生,其中以罗非鱼繁衍能力最强,很快就“鸠占鹊巢”,成了水中的“主角”。罗非鱼抢去大量食物,放养鱼类因食物不足而成长受滞。管理人员只能放网捕捉,尽量减少它对整个环境的影响。
记者探访: 放生物被“循环利用” 放生市民增多,有需求便有市场,越来越多的商贩打起了贩卖放生动物的生意。
市区金新路金砂公园路段有一条本地市民熟悉的“金鱼街”。近日下午,记者来到“金鱼街”,以顾客身份向一商贩询问什么物种适合放生,商贩随即推荐,生命力较强的金鱼和巴西龟都适合放生,其中巴西龟销路最好,经常有人大量购买用于放生。

随后,记者也提出要购买100只巴西龟来放生的要求,听到如此多的数量,这名商贩似乎见怪不怪,当即表示2天后便可前来提货。对于记者担心如此短时间能否确保有100只巴西龟出售,这名商贩一直说大可放心。
无独有偶,在鮀城老市区,一名水产经营者向记者透露,不时会接到善堂购买大量鱼类、甲鱼的订单,他大概知道购买用途是放生,但对方不问,他也不会告诉这些动物适合生存在什么水域。一次有个善堂竟要买山龟送进海里放生,“摆在这些动物面前是死路一条”,这位经营者“心里明镜似的”,但“人家要买,我就卖给他们,其它我可管不了”。
记者了解到,市民放生动物一般向商贩下订单购买,这一定程度上促使店家根据顾客需求进更多的货物,甚至想办法捕获动物满足订单。有的是放生者前脚刚走,鱼、龟等动物后脚就被人抓走,重新贩卖或上了饭桌。 专家提醒: 几大种类不宜放生 俗话说:“好心做坏事。”不少市民本着善意,将动物放归大自然,却没想到,由于放生的方法不科学,最终导致动物死亡或环境破坏。那么市民该如何放生,才能成为真正的善举?
专业人士张先生告诉记者,放生要讲究科学,比如外来入侵物种、人工驯化物种和生病受伤等身体状况不佳的动物等等都不适合放生。

人工驯化物种大多已不再适应自然环境,白化皮毛动物由于体色醒目很容易成为猎食者的目标,身体状态不佳的动物也容易因行动迟缓成为猎食者的盘中餐,这样一来便使得放生变成杀生。

外来物种如巴西龟、鳄龟、福寿螺等,一旦放生至野外环境,大量繁殖又没有了天敌限制,抢占本土物种的生存资源,并将其逼向绝路,最终严重破坏生态平衡。
张先生说,市民放生前还应该先检查放生的动物是否有伤或生病,若身体状况不佳应当复健后再行放生。如果是候鸟或其他迁徙性动物,则应依据其迁徙线路选择适合的放生地点或放生时机。本报记者林彦恂 杨立轩 摄影报道来源汕头都市报)

没错,放生是好事,感应不可思议。放生要随缘,不要刻意,不要去跟人家说我明天放生,你多抓一点鸟,多抓一些鱼,那你就大错,你就害生,就不叫放生了。所以放生的时候,不要订日期,不要一定有多少,随缘,常常放生。

放生需要随缘。修行与不修行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把握好缘分。该做的时候认真的做好,不该做的时候,坚决不要去犯。怎样才能判断我们所做的事情是不是随缘呢,就要看我们内心是否慈如大海,而不受名利的蛊惑。

印光大师在《复罗智声居士书一》中讲:“生不可乱放。放之于江,则无不可,放之于池,凡害鱼之鱼亦放其中,是放贼于人民之处,则群鱼皆为彼之食料。然欲一一如法,实难做到,是宜极力提倡戒杀吃素,以为根本解决之法。放生之举,事虽为生,意实为人,人若止杀,则固用不着此种作为。”阿弥陀佛!

编后语:上妙下江大和尚是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山西省人大代表,山西省佛教协会会长,五台山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人民书画院高级顾问,五台山广济茅蓬第五代方丈为本书审核。师父慈悲看后说:现在社会节奏快,人们事务繁忙,应酬多,没时间看经论、注解,让我二人每年摘录汇集一册,解决此难题,从而把学佛者之信士急需要了解的佛法展示给大家,令其从中获益。

蒙佛力加持,众同修鼎力,才使我们忐忑的心稍有安宁,我们不希求本书能成为经典,只希望能让学佛之信士修学佛法有所助益,果能如此,余愿足矣。

妙江大和尚慈悲开示:一再告诫我们净土法门念佛是正行,其他都是助行,我们时刻牢记心中,不敢忘怀。阿弥陀佛!

回 向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