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缘网

学诚法师《皈依三宝的意义》

发布时间:2024-07-17 04:09:50作者:佛缘网
学诚法师《皈依三宝的意义》

一、进入佛门第一课,认识皈依须明辨

谈到皈依三宝,大家都非常熟悉,但真正认识皈依的内涵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比如说我们到寺院里来,常常会看到许多人烧香、磕头,拿很多供品去供养佛菩萨,但很难由此判断这些人是不是信佛、是不是佛教徒、有没有受过皈依的仪式。这些人可能信佛,但是并没有受过皈依仪式。如果他们不信的话,不会去供养;说他们信,似乎和我们信的又不一样。因为这样的原因,佛教在家信众的人数难以统计。另外社会上也流传一种讲法“佛祖心中坐”,意思是心中有佛就可以了,不必注重外在的形相。这种人算不算佛教徒?内心到底有没有皈依?又是一个问题。有一次在开会的时候,一位地方宗教局局长告诉我,有一天,遇到一个人拿着念珠在念佛,就问他:“你是不是佛教徒?”那个人说:“我不是佛教徒。”

局长问:“你信不信佛?”他说:“我不信。”局长问:“那你信什么?”他说:“我信皈依。”局长又问:“那你皈依谁啊?”他说:“我皈依某某法师。”原来他把某某法师作为皈依的对象。这种状况非常普遍,他可能信仰的是心里的某一个人,这“某个人”算不算我们佛教里皈依的对象?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皈依其实是一个很深的法门,不是一个简单的法门;它也是一个很高的法门,不是一个很低的法门。很多人常常认为口中念一念就是皈依了,好象很容易。事实上,皈依是进入佛门的第一课,它既是佛教信仰的最低标准,同时也是佛教信仰的最高要求。

二、怖畏轮回恶趣苦,皈依三宝求庇护

我们为什么要皈依呢?最主要的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恐惧感,第二个是求庇护。如《大方便佛报恩经》说:“所归以救护为义。譬如有人有罪于王,投向异国以求救护。异国王言:汝求无畏者,莫出我境,莫违我教,必相救护。众生亦尔,系属于魔,有生死罪,归向三宝以求救护。”就像经中的比喻,比如有人有罪于王,在这个国家犯了罪,然后逃到別的国家去,求那个国家的保护,于是那个国家的国王就告诉他:“你要皈投我免除你的恐惧,可以!怎么办呢?

你不要离开我这个国家。每个国家都有它的国法,你一定要照着我们国家所制的法律,好好地遵守,自然可以得到保护。”其实我们人生也是同样的情況,拿这个比喻来说:众生本来也系属于魔,有生死过,在三界之內生死轮回,无非是苦,所以一心想跳出来,去寻找皈依。

皈依二因中的恐惧感主要是指对六道轮回和三恶道的痛苦产生恐惧。因为我们害怕受苦,才要去求皈依。如果我们不知道这种种的痛苦,那皈依干什么?因此只有对种种恶道的、生死轮回的痛苦产生非常深刻的认识与体会,才会去求庇护。在通常的情况下,我们对于六道轮回和三恶道的痛苦是很难有所感觉的,这只要检查一下自己的内心就可以看得很清楚。原因何在呢?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我们的常执太重,总觉得后世很遥远,因此不知不觉地,我们对于痛苦和快乐的感受与追求都被局限在现世,局限在眼前能够看得到、听得到、感觉得到的事物上面,根本不会想到后世的苦乐。

打个比方,现在社会上有些人,做了坏事、犯了法,当他即将受到法律的惩罚,要被判刑、坐牢的时候,就会去托人情、找关系。为什么呢?他要去求庇护,求保护。当现世种种的报应来临,他必定要去求保护、说好话,希望能够少判几年,或者判了以后,能够早点出来。在现世安乐方面,我们很容易会有真切的感受。但是提起后世来,我们总觉得似乎还有很长的时间,会觉得无所谓:死亡不会这么快来临。我们心里总是这样想:今天我不会死,现在我不会死,心总是执取在不死这方面,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久住现世的心态,这就是我们心中的常执,或叫做常颠倒,它对于佛法的修行是很大的障碍。

事实上有生必有死,这是谁也不能逃避的法则。如《佛说无常经》说:“生者皆归死,容颜尽变衰,强力病所侵,无能免斯者。假使妙高山,劫尽皆坏散,大海深无底,亦复皆枯竭。大地及日月,时至皆归尽,未曾有一事,不被无常吞。上至非想处,下至转轮王,七宝镇随身,千子常围绕,如其寿命尽,须臾不暂停,还漂死海中,随缘受众苦。循环三界内,犹如汲井轮,亦如蚕作茧,吐丝还自缠。无上诸世尊,独觉声闻众,尚舍无常身,何况于凡夫。父母及妻子,兄弟并眷属,目观生死隔,云何不愁叹!是故劝诸人,谛听真实法,共舍无常处,当行不死门。佛法如甘露,除热得清凉,一心应善听,能灭诸烦恼。”

《法句经》也说:“所行非常,谓兴衰法,夫生辄死,此灭为乐。譬如陶家,埏埴作器,一切要坏,人命亦然。如河驶流,往而不返,人命如是,逝者不还。譬人操杖,行牧食牛,老死犹然,亦养命去。千百非一,族姓男女,贮聚财产,无不衰丧。……常者皆尽,高者亦堕,合会有离,生者有死。众生相克,以丧其命,随行所堕,自受殃福。老见苦痛,死则意去,乐家缚狱,贪世不断。咄嗟老至,色变作耄,少时如意,老见蹈藉。虽寿百岁,亦死过去,为老所厌,病条至际。是日已过,命则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老则色衰,所病自坏,形败腐朽,命终自然。是身何用?恒漏臭处,为病所困,有老死患。嗜欲自恣,非法是增,不见闻变,寿命无常。非有子恃,亦非父兄,为死所迫,无亲可怙。”

不仅生者皆死,事实上死无定期,人命无常,谁也不知道自己哪一天会死。如《梵网经》说:“壮色不停,犹如奔马;人命无常,过于山水;今日虽存,明亦难保。”要真正为自己的后世做好准备的话,就必须“念死无常”。而且必须作意自己今天就会死,至少是今天很可能会死,要在内心当中生起面对死亡的逼迫感和恐惧感,如此才能够对治内心的常颠倒,才能够时刻想到规范自己的身语意三业,为后世的安乐作准备。

如《大智度论》说:“如是有为法中,不应弹指顷生信不死心。是身一切时中皆有死,不待老,不应恃是种种忧恼凶衰身,生心望安隐不死,是心痴人所生。身中四大各各相害,如人持毒蛇箧,云何智人以为安隐?”又说:“是故行者不应于无常危脆命中而信望活,如佛为比丘说死相义。有一比丘偏袒白佛:我能修是死相。佛言:汝云何修?比丘言:我不望过七岁活。佛言:汝为放逸修死相。有比丘言:我望过七月活,有比丘言七日,有言六五四三二一日活。佛言:汝等皆是放逸修死相。有言从旦至食时,有言一食顷。佛言:汝等亦是放逸修死相。一比丘偏袒白佛:我于出气不望入,于入气不望出。佛言:是真修死相,为不放逸!比丘,一切有为法念念生灭,住时甚少,其犹如幻,欺诳无智行者,如是等种种因缘念死相。”

知道了人生的真相是无常以后,就应该时刻想到为下一生做准备,就必须去思维三恶趣的痛苦,生起恐惧感。如果我们对三恶道的痛苦不了解的话,就不会害怕。实际上一切众生都是有恐惧感的,只是有时候我们自己不知道而已。真正说起来,我们害怕的事情是很多的。比如说出门的时候,我们坐在汽车上,如果知道这个驾驶员的技术不过关,或者知道这辆汽车里的零部件有问题,我们马上就会害怕,会产生恐惧。事实上,生死轮回中的痛苦,特别是三恶道苦是非常恐怖的,我们如果能真正了解,是没有人不感到恐惧的。

关于地狱中众生的痛苦,如《瑜伽师地论》说:“那落迦(即地狱)有情多分受用极治罚苦……又于众合大那落迦中,多受如是治罚重苦:谓彼有情或时展转聚集和合,尔时便有彼摄狱卒,驱逼令入两铁?头大山之间。彼既入已,两山迫之,既被迫已,一切门中血便流注。如两铁?头如是,两铁羝头、两铁马头、两铁象头、两铁师子头、两铁虎头亦尔。复令和合置大铁槽中,便即压之如压甘蔗,既被压已,血便流注。复和合已,有大铁山从上而堕,令彼有情躄在铁地,若斫若刺,或捣或裂。既被斫刺及捣裂已,血便流注。由此因缘长时受苦,乃至先世所作一切恶不善业未尽未出故。此那落迦名为众合。又于号叫大那落迦中,多受如是治罚重苦:谓彼有情寻求舍宅,便入大铁室中,彼才入已即便火起,由此烧然,若极烧然、遍极烧然。既被烧已,苦痛逼切,发声号叫,由此因缘长时受苦,乃至先世所造一切恶不善业未尽未出故。此那落迦名为号叫。”

饿鬼道众生的痛苦,如《瑜伽师地论》说:“饿鬼有情多分受用极饥渴苦……又饿鬼趣略有三种:一者由外障碍饮食,二者由内障碍饮食,三者饮食无有障碍。云何由外障碍饮食?谓彼有情由习上品悭故生鬼趣中,常与饥渴相应,皮肉血脉皆悉枯槁,犹如火炭,头发蓬乱,其面黯黑,唇口干焦,常以其舌舐略口面,饥渴慞惶,处处驰走。所到泉池,为余有情手执刀杖及以罥索,行列守护,令不得趣;或强趣之,便见其泉变成脓血,自不欲饮。如是等鬼,是名由外障碍饮食。云何由内障碍饮食?谓彼有情口或如针,口或如炬,或复颈瘿,其腹宽大,由此因缘,纵得饮食无他障碍,自然不能若啖若饮。如是等鬼,是名由内障碍饮食。

云何饮食无有障碍?谓有饿鬼名猛焰鬘,随所饮啖皆被烧然,由此因缘,饥渴大苦未尝暂息。复有饿鬼名食粪秽,或有一分食粪饮溺,或有一分唯能饮啖极可厌恶生熟臭秽,纵得香美而不能食,或有一分自割身肉而啖食之,纵得余食竟不能啖。如是等鬼,是名饮食无有障碍。”傍生(即畜生)道众生的痛苦,如《瑜伽师地论》说:“傍生有情多分受用相食啖苦……又傍生趣更相残害,如羸弱者为诸强力之所杀害,由此因缘受种种苦。以不自在,他所驱驰,多被鞭挞,与彼人天为资生具。由此因缘,具受种种极重苦恼。”

刚才我们从经典的论述中知道了生命的真相是无常,死亡随时都会来临,一口气不来,马上就面临下一生。下一生去哪里呢?由业来决定,一旦临终的时候恶业现前,就会投胎到三恶道,那种种的痛苦是我们根本无法忍受的。要避免受这样的大苦,就必须一心一意寻求庇护。

我们求庇护,到哪里去求呢?世间人只能帮助我们解决眼前的一些问题。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没有吃的,亲人朋友会给我们一点东西吃;没有穿的,会给我们几件衣服穿,也就是在物质层面能给我们一些帮助。稍微进一步,当我们心里难过时,父母、朋友可能会给我们一定的安慰,令我们得到一些心灵上的温暖,仅此而已。有时候,世间人甚至连眼前的问题都帮不了我们。比如说,我们生了大病,我们在社会上考试、升学、就业找工作,当自己无力解决时就会去找人帮助,有时候找人找得没办法了,就会去找佛菩萨、找鬼神。很多人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才同佛菩萨、鬼神挂上了钩,因为他有求——求佛菩萨、鬼神的帮助,能够使他升学、就业,解决眼前生活上种种的问题。

可是,对于佛教徒而言,吃、穿、考试、工作等现世的事情都是很短暂的,对我们的意义只是一时的,其作用也许只有几天、几年,顶多几十年。等这一生结束了,下一生去哪里?三恶道、生死轮回的痛苦如何避免?要解决生死的问题、无限生命的苦乐问题,唯有靠佛教。佛教是究竟圆满解决人生苦乐问题的宗教,佛法僧三宝是我们真实的皈依处。如《皈依七十颂》说:“佛法及僧伽,是求脱者依。”唯有三宝才是解脱之依!又如《俱舍论》说:“众人怖所逼,多归依诸山,园苑及丛林,孤树制多等。此归依非胜,此归依非尊,不因此归依,能解脱众苦。诸有归依佛,及归依法僧,于四圣谛中,恒以慧观察,知苦知苦集,知永超众苦,知八支圣道,趣安隐涅槃。此归依最胜,此归依最尊,必因此归依,能解脱众苦。”

三、能除众怖作依怙,真实不虚无他方

我们向三宝求庇护,首先要知道佛法僧三宝的内涵。

佛陀是一个完全解脱了痛苦的圣人,具足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一切智智等圆满的功德,没有任何恐惧感。因为佛出离了生死,解脱了烦恼,因此解脱了所有的痛苦。凡人会有种种的恐惧,比如在大庭广众面前,在比我们学修好的人面前,在职务比我们高的人面前,就会畏惧,这是很简单的一种畏惧,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凡人有分别心。佛就不一样了,具足一切智智,没有这方面的分别心。

法是通往佛涅槃境界的道路,或者说是佛道。凡人只要照着法去修行,就能一步一步达到佛的境界。对我们来讲,要一步一步达到佛的境界,首先必须忏悔业障,同时努力积累资粮。忏悔业障、积累资粮的内容,就是法的内容。要忏除内在的烦恼及恶业,首先要约束自己的身心,反省过去所做的种种坏事、错事,以及所起的种种恶念,从而让内心清净、规范,这样我们才能上路。否则内心一片狂乱,是无法去修行用功的。

僧是出家人,是帮助我们一起达到成佛境界的助伴,也就是经典上说的“不退菩萨为伴侣”。出家人是帮助我们安全、快速、正确到达佛地的最好助伴。如果没有人带路,我们就非常容易迷失方向。因此,在浩瀚无涯的佛法大海里,我们必须依靠善知识作指导,否则修行中遇到的种种障碍是很难解决的。

僧是跟着佛出家、依法修行的人,法是佛所说的修行方法,所以真正的庇护者是佛陀。当然外道也有他们的庇护者,而在佛教里面,真正的庇护者就是佛陀。

佛教徒求庇护为什么找佛陀,不找天魔外道呢?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佛是大觉者,已经解脱了一切恐惧。如果我们的庇护者本身尚未解脱一切恐惧,怎么能解脱其他人的恐惧呢?自顾尚且无暇,怎么可能去帮助别人?如前所说,佛已经解脱了一切烦恼和恐惧。《大智度论》说:“佛一切智火亦如是,烧诸烦恼无复残习。如一婆罗门,以五百种恶口众中骂佛,佛无异色,亦无异心;此婆罗门心伏,还以五百种语赞佛,佛无喜色,亦无悦心;于此毁誉,心色无变。

又复旃遮婆罗门女,带杅谤佛,佛无惭色;事情既露,佛无悦色。转法轮时,赞美之声满于十方,心亦不高;孙陀利死,恶声流布,心亦不下。阿罗毗国土风寒,又多蒺蔾,佛于中坐卧,不以为苦;又在天上欢喜园中,夏安居时坐剑婆石,柔软清洁如天綩,亦不以为乐受。大天王跽奉天食,不以为美;毗兰若国食马麦,不以为恶。诸大国王供奉上馔,不以为得;入萨罗聚落空钵而出,不以为失。提婆达多于耆阇崛山,推石压佛,佛亦不憎;是时罗睺罗敬心赞佛,佛亦不爱。

阿阇世纵诸醉象,欲令害佛,佛亦不畏;降伏狂象,王舍城人益加恭敬,持香华缨络出供养佛,佛亦不喜。九十六种外道一时和合议言:我等亦皆是一切智人,从舍婆提来,欲共佛论议。尔时佛以神足从脐放光,光中皆有化佛。国王波斯匿亦命之令来,(外道)于其坐上尚不能得动,何况能得与佛论议?佛见一切外道贼来,心亦无退;破是外道,诸天世人倍益恭敬供养,心亦不进。如是等种种因缘来欲毁佛,佛不可动。譬如真阎浮檀金,火烧不异,捶打磨斫不败不异;佛亦如是,经诸毁辱、诽谤、论议,不动不异。以是故知佛诸烦恼习都尽无余。”上述公案都是佛陀解脱自身一切怖畏的具体表现。

第二,佛是大智者,具足善巧方便,能够解脱他人的一切怖畏。假使有人能够解脱自身的一切恐惧,却没有善巧方便,不知道如何解救他人,那也救不了任何人,就如同双手残废的母亲救不了落水的孩子一样。然而,佛陀却极能善巧调伏各类有情。在佛陀的弟子中,不论是贪欲极重的难陀,还是瞋恚如鸯崛魔罗一样的大罪人,抑或是愚痴如周利槃陀伽般的钝根,佛陀都能够善巧度化。《大智度论》说:“佛知是人入空门得解脱、是人无相门得解脱、是人无作门得解脱、是人无方便可令解脱、是人久久可得解脱、是人不久可得解脱、是人即时得解脱、是人软语得解脱、是人苦教得解脱、是人杂语得解脱、是人见神通力得解脱、是人说法得解脱;是人淫欲多,为增淫欲得解脱;是人瞋恚多,为增瞋恚得解脱,如难陀、沤楼频螺龙是。如是等种种因缘得解脱。”

第三,佛是大悲者,大悲普度众生无有亲疏。凡夫在利他的时候常有亲疏之别,对于怨敌和与己无关的人,肯定不会像对亲友那样热心地照顾。佛陀则不然,他对所有众生都一视同仁。佛陀对害他的仇人提婆达多和自己的儿子罗睺罗不存有亲疏之别,也没有利益此人而不利益彼人的区别。提婆达多为了与佛陀争胜,吃下了一些药用油,无法消化而得病,佛陀以谛实语祝愿,说他对提婆达多和罗睺罗平等慈爱,因此治好了他的病。

第四,佛是大平等者,无论有恩无恩,佛皆饶益。凡夫在利他的时候,往往有求回报的心态,对方有财物供养等回报时,就欢喜帮他,反之则不欢喜帮忙。佛陀却不如此,无论对方有没有财物供养等回报,都愿意帮助他。而且佛陀真正欢喜的是正行供养,众生能够依照佛陀所说的法去实践,才是佛陀真正欢喜赞叹的。

总之,以上所述的四个条件:自己解脱了一切怖畏;善巧方便解救他人;普利一切无有亲疏,大悲遍转;普利一切有恩无恩,正是我们所皈依的对象应具备的条件。这四个条件只有佛陀具备,天魔外道不具备,因此只有佛陀才是我们的皈依处。也因为这样的原因,佛所说的法、依法行持的僧众也是我们的皈依处。如《瑜伽师地论》中说:“四缘故有尔所归依:一、由如来性极调善故,二、于一切种所调能调善方便故,三、具大悲故,四、以一切财而兴供养未将为喜,要以正行而兴供养乃生欢喜。由如是故,彼所立法、彼弟子众皆可归依。”

有一种说法认为,证得大乘加行道忍位的人,才有把握不堕恶道,而加行道忍位之前的人,都有可能堕三恶道。如果我们没有好好地忏悔、用功,以虔诚心、恭敬心去皈投依靠三宝,那么堕恶道的可能性是很大的。所以皈依对佛教徒非常重要。

四、欲生真实皈依心,于实德能深忍信

我们向三宝求救护,是因为相信三宝有种种不可思议的真实功德,对这些功德认识越多、体会越深,皈投依靠的心就越强。三宝功德是无量无边的,诸大经论开示的主要都是三宝功德。那么,佛、法、僧的功德分别有哪些具体内涵呢?

先说佛功德。佛具足法、报、化三身,有身、语、意、业四种功德。

第一,佛的身功德。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中讲,佛身有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相”代表大丈夫殊胜的形相,“好”是内在无量功德、无量庄严的一种象征和标志。如来种种的相好都是在表法,为什么这么说呢?譬如北京灵光寺的佛牙舍利、陕西法门寺的佛指舍利,千百年来多少人去瞻拜供养,多少人因为佛身的支分生恭敬心、欢喜心、净信心,从而得到庇护,得到解脱!这就是佛陀身功德的一种具体表现。关于佛身的三十二相功德及其成因,《大方便佛报恩经》说:“一者足下平,二者足下千辐轮,三者指纤长,四者足跟傭满,五者指网缦,六者手足柔软,七者傭 肠如伊尼延鹿王,八者踝骨不现,九者平立手摩于膝,十者阴藏相如象马王,十一者身圆满足如尼拘陀树,十二者身毛上靡,十三者一一毛右旋,十四者身真金色,十五者常光各一寻,十六者皮肤细软、尘垢不著,十七者七处满,十八者上身如师子,十九者臂肘傭圆,二十者缺骨平满,二十一者得身傭相,二十二者口四十齿,二十三者齿密不疏而齐平,二十四者齿色白,二十五者颊车方如师子,二十六者味中得上味,二十七者肉髻相,二十八者广长舌,二十九者梵音声,三十者目绀青色,三十一者眼如牛王,三十二者眉间白毫。

如是八十种不可思议相好,一一相好复有无量百千种微妙相好。一一相好,皆是菩萨从初发心坚固菩提、知恩报恩修是妙行,是故今得无上菩提。佛言,如来久于无量阿僧祇劫,至心修持净戒故,得足下平。供养父母、和上、师长、有德之人,以是因缘得足下轮相。于诸众生不生害心,无劫盗想,若见父母、和上、师长、有德之人,远出奉迎,安施床座,恭敬礼拜,破除憍慢,以是因缘得纤长指。具上三行得足跟傭满。以四摄法摄取众生,以是因缘得指网缦。以好酥油摩洗父母、和上、师长、有德之人,以是因缘得手足柔软。修集善法不知厌足,以是因缘得傭 肠。闻法欢喜乐为人说,为法走使,以是因缘得踝骨不现相。

三业清净,瞻病施药,破除憍慢,饮食知足,以是因缘得平立手摩膝相。见分离者善言和合,自修惭愧,亦教人修,以是因缘得马藏相。自净三业,亦教人净,若有众生四大不调,能为疗治,以是因缘得身圆相。闻法欢喜,乐为人说,以是因缘得身毛上靡相。思惟诸法甚深之义,乐修善法,供养父母、和上、师长、有德之人,若行道路,佛塔僧坊,除去砖石荆棘不净,以是因缘得一一毛右旋相。若以饮食璎珞施人,除去瞋心,以是因缘获得二相:一者金色、二者常光。以何业缘得一一毛相,即此业缘得身细软、尘垢不著。常施众生所须之物,以是因缘得七处满相。自破憍慢,调柔其性,随众生心,如法而行,为除不善,教以善法,以是因缘得上身如师子相、得肩圆相、缺骨平满相。以何业缘得纤指相,即此业缘得身佣相。远离两舌,和合斗诤,以是因缘得四十齿相、齿密不疏相、齿齐平相。修欲界慈,以是因缘得白齿相。见有求者欢喜迎送,以是因缘得方颊车相。等视众生犹如一子,以是因缘得上味相。

常施众生无上法味,见有忘者施其忆念,自持五戒转以教人,修集悲心能大法施,以是因缘得肉髻相、广长舌相。实语,法喜语,法软语,非时不语,以是因缘得梵音声相。修集悲心,视诸众生犹如父母,以是因缘获得二相:一者目绀青色、二者眼如牛王。见有德者称实赞叹,以是因缘得白毫相。三十二相,虽复各各说其因缘,真因缘者持戒、精进。何以故?若不持戒、能修精进,尚不得人身,况得三十二相、无见顶及肉髻相等无差别!复次,凡所作事定心不悔,以是因缘得足下平相。若至心作,以是因缘得千辐轮相、第二第三指网缦相、七处满相、细软、肩圆、缺满、身直、广长舌相。若常作者,以是因缘得长指相、平住摩膝、常光一寻相、齿密不疏相。

若净作者,以是因缘获得余相。复次,若于众生生淳善心,以是因缘得手足柔软、肤体细滑、尘垢不著。次第修集、时节修集,以是因缘得第二第三第四相。喜修善法,心无悔退,以是因缘得金色身、常光齿白、眉间毫相。若闻赞叹不生憍慢,覆藏善法不令人知,以是因缘得马藏相。所修善法回向菩提,以是因缘得一一孔一毛相、身毛上靡、口四十齿最上味相。勤精进故,以是因缘得方颊车、上身如师子相。至心爱念一切众生如视一子,以是因缘得齿齐平、绀青目、牛王眼相。修集善法不知厌足,以是因缘获得余相。

菩萨摩诃萨住性行时,修三十二相业;住净行时,虽有如是三十二相,相不具足,未得明净;住十二行,尔乃了了明显,具足一切佛法。虽无量相众生不同,有上、中、下、不可思议,是故佛说三十二相。一切众生所有功德,和合集聚,正与如来一毛相等。一切毛孔所有功德,和合集聚乃成一好。合集众好所有功德,增至百倍乃成一相,唯除白毫、无见顶相。合集其余一切诸相,增至千倍成是二相。和合集聚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所有功德,增至千万亿倍,乃成如来深远雷音,其声闻乎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微尘等诸佛世界。为众生故行大慈悲,知恩报恩,修集此不可思议甚深微妙、不可思议如是相好,一一相好能利益无量百千万亿大地微尘等众生,令发菩提心,次第修集,具足得成三十二相好,具相好已,悉令往趣菩提树,降魔成佛,转正法轮,利益众生,渡渴爱海,到大智岸,成就利益一切众生。”

在《大智度论》中对于佛身相好有这样的叙述:“阿私陀仙人相之告净饭王:是人(即佛陀)足下千辐轮相、指合缦网,当自于法中安平立,无能动、无能坏者。手中德字缦网庄严,当以此手安慰众生令无所畏。如是乃至肉骨髻相,如青珠山顶,青色光明从四边出,头中顶相无能见上,若天若人无有胜者。白毫眉间跱,白光逾颇梨。净眼长广,其色绀青。鼻高直好,甚可爱乐。口四十齿,白净利好,四牙上白,其光最胜。唇上下等,不大不小、不长不短。舌薄而大,软赤红色,如天莲华。梵声深远,闻者悦乐,听无厌足。身色好妙,胜阎浮檀金,大光周身,种种杂色,妙好无比。如是等三十二相具足。是人不久出家,得一切智成佛。佛身功德如是,应当念佛。复次,佛身功德,身力胜于十万白香象宝,是为父母遗体力;若神通功德力,无量无限。佛身以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庄严,内有无量佛法功德故,视之无厌,见佛身者忘世五欲,万事不忆。若见佛身一处,爱乐无厌不能移。观佛身功德如是,应当念佛。”

众生只要见到佛身,就能领受到不可思议的加持,如《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说:“世间所有贪行众生暂见如来身已,即于自身生离贪想;瞋行众生暂见如来身已,即起慈心;痴行众生暂见如来身己,即得智光照耀等;分行众生暂见如来身已,即于己身离诸烦恼;悭吝众生暂见如来身已,即能信解舍法;破戒众生暂见如来身已,即能信解戒法清净;忿恚心众生暂见如来身已,即得忍法;懈怠众生暂见如来身已,即起精进;散乱心众生暂见如来身已,即得寂定;愚痴众生暂见如来身已,即得胜慧。善男子,取要而言,若诸众生暂见如来身者,一切善法皆不舍离,一切不善疑等染法悉得销除,安立善心,然佛如来而常安住无分别舍,此说是名如来身密。”

此外,在《大方广佛华严经》中说:“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众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这表明佛身能够充遍法界。而在《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中,则讲述了一位风持菩萨用神通度量佛身分量边际的公案:

复次寂慧,我不见有世间一切天、人、魔、梵、沙门、婆罗门等,而能观见如来应供正等正觉最胜顶相。所以者何?寂慧,当知我念一时世尊如来成道未久,在波罗奈国仙人堕处鹿野苑中转妙法轮。是时东方有佛世尊,号瞻波迦花色,世界名如幻,国名调冤,彼有菩萨名曰风持,来此娑婆世界,瞻礼亲近世尊释迦牟尼如来。到已头面顶礼佛足,右绕七匝,住立佛前。尔时风持菩萨承佛威神即作是念:今佛世尊身相广大,无量无边,不能观其顶相,我今或可于佛世尊身量边际求以度量。风持菩萨作是念已,自见其身长六万八千由旬,见佛身相长八百四十万由旬。复作是念:我今或以自所得者游戏神力,而可度量如来身相分量边际邪(耶)?

作是念已,即时菩萨承佛威神,以自通力乃往上方,过百俱胝殑伽沙数等佛土,有世界名大莲华,佛号莲华吉祥藏王如来,现住说法,教化众生。菩萨到已,审谛观察,不能得见如来顶相,亦复不能度量佛身分量边际。时风持菩萨,前诣世尊莲华吉祥藏王如来所,头面礼足,右绕七匝,住立佛前,白佛言:世尊,我所来此其远近邪?彼佛告言:善男子,过百俱胝殑伽沙数等佛国土已,到此世界。风持菩萨白彼佛言:世尊,我为不能观彼世尊释迦牟尼如来顶相,亦复不能观彼佛身分量边际,故远来此而伸请问。

彼佛答言:善男子,假使汝今尽其神力,极尽上方一切世界,经于殑伽沙数等劫,亦复不能知彼佛身分量边际。又善男子,假使尽诸喻法,不能譬喻彼佛如来所有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种种功德,若身语心、若色、若相,一切喻法皆不能喻。以彼如来超数法故,唯除虚空而可喻之,所谓如来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悉如虚空故,若身语心、若色、若相,此说一切皆如虚空。是故应知,虚空无量故,如来身相亦复无量。

除上述身功德外,佛还有这样的功德——六根可以互用。所以佛的相好等全身各支分都有说话的功能,都可以宣讲佛法;而佛的顶髻和毛孔等都有心的功能,可以明见一切如所有和尽所有的所知境。因此,凡是佛身周遍的地方,佛语和佛意也同样周遍。例如《佛说阿弥陀经》中说:六方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又如寺院做普佛时念的文疏:“大觉圆满,应迹西乾,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些都表明佛的身、语、意能够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中的众生,如果发心皈依三宝,忆念佛陀的功德,都能够得到庇护。

第二,佛的语功德。我们常讲:“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意思是说,即便各类众生同时向佛陀询问完全不同的问题,如来也能同时以一种声音,根据众生各自的语言和根器来解答一切疑问。如《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说:“复次寂慧,如来语言而能断除一切众生疑惑不决,所谓十方无量阿僧祇世界,普摄一切众生以佛智所知,而众生界多于地界。寂慧,正使一切众生,各各获得智慧具足,与尊者舍利子等无有异,以是缘故,一切众生各各皆以如舍利子所等智慧,以疑惑事于一劫中或过一劫,共相问难、思惟、称量、伺察,而一众生复胜于一,是诸众生以所疑事互思惟已,一时俱来请问世尊,时佛世尊于弹指间应问皆答。

是故世尊随了一众生所起心念,普摄一切众生,咸以一音悉为宣说,断诸疑网,令诸众生得断疑已,咸生欢喜。寂慧,此即是名如来语言,普能断除一切众生疑惑不决,然非如来心及语言有所动转,一切皆是如实所说。寂慧当知,如是等说,皆是如来秘密之语、希有之语,此即名为语业清净。”

此外,佛的声音不分远近都可以听到,谁也无法测定佛语传播的限度。在每一部经典的开头,至少有一千二百五十人俱,还有人、非人、天龙八部等,这么多众生怎么听法呢?现在我们几百人上课,如果没有麦克风,后面就听不清楚。佛说法时动辄上千人,那么大的听众范围,怎么解决让每个人都能听清楚的问题?

但事实是所有人都能听得到!在《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中,讲述了一个目犍连尊者用神通跑到很多地方去测定佛语传播限度的公案:

诸佛如来所有音声无其分量,我不见有世间一切天、人、魔、梵、沙门、婆罗门等,能知如来音声边际及分量者。何以故?我念一时佛在王舍大城鹫峰山中,诸菩萨众而共围绕,宣说音声轮清净法门,广为众生显明宣示。于后一时,以慈氏菩萨摩诃萨加持力故,尊者大目犍连即作是念:如来音声净轮分量,几何远邪(耶)?作是念已,乃于本座隐而不现,以自神力即往须弥山顶,听佛如来音声远近。复运神力遍往三千大千世界,又过须弥山西,复过四大洲界,又过铁围山、大铁围山,乃至世界边际,还住铁围山顶,审听如来音声分量,是声平等无所增减。

尔时世尊知其事已,即作是念:大目犍连意欲度量我之音声所有分量,我于今时宜摄神力。于是世尊摄神通已,大目犍连承佛威神所加持故,以自通力于此世界西之方分,过九十九殑伽沙数佛刹土已,往一世界名光明幢,彼有如来号光明王,现住说法教化众生。是时尊者大目犍连到彼土已,审听世尊释迦牟尼如来音声分量,譬如十肘地方分中此闻彼人所说音声,大目犍连在彼世界听佛音声亦复如是,其声平等无所增减。……

时彼世尊光明王如来告尊者大目犍连言:汝自今而往,勿复再起是心欲度如来声轮分量,谓以如来清净音声无其分量,不可度量故。假使以汝威势神力,极西方分经于殑伽沙数等劫,毕竟不能得彼世尊释迦牟尼如来音声妙轮分量边际,以佛如来音声妙轮无分量故。

尔时尊者大目犍连,礼彼佛足作是白言:世尊,我今悔罪!我今悔罪!我于释迦牟尼如来无量音声清净妙轮,辄欲度量,我斯深罪!又复世尊,我所来此几何远邪(耶)?彼佛答言:大目犍连,汝过九十九殑伽沙数等世界已,到此刹中。大目犍连白言:我此所来而极遥远,身力疲懈,不能还复本刹土中。彼佛告言:大目犍连,于汝意云何?汝勿起是见,谓汝以自神力能到此刹。何以故?但以释迦牟尼如来加持力故,汝能至此。汝今欲还本刹土者,应向彼佛虔伸敬礼。大目犍连,汝今当知,若以汝自通力欲还本土,纵经一劫亦不能往,或复未至彼土中间而入涅槃。大目犍连,汝今至此东西南北,谓何方分邪(耶)?大目犍连言:我心迷昧,不知今时在何方分。彼佛告言:以是缘故,汝今当知,若以汝自通力,纵经一劫,毕竟不能还彼刹土。

大目犍连言:彼世尊释迦牟尼如来今在何方?彼佛告言:大目犍连,彼世尊释迦牟尼如来现处东方。是时尊者大目犍连即向东方五轮著地,至诚敬礼世尊释迦牟尼如来,说伽陀曰:二足圣尊摄受我,人天供养大威德,无边智具无边音,我今欲还于本土。寂慧,今此王舍城鹫峰山中一切众会,以释迦牟尼如来威神力故,悉闻尊者大目犍连号哭之声。尔时世尊释迦牟尼如来告尊者大目犍连言:汝今宜应随光所照,来复此土。

尔时尊者大目犍连,承佛世尊大光明轮,于思念间即时还此娑婆世界,住立佛前,向佛世尊头面礼足,右绕七匝,重复谛诚五轮著地,作是白言:世尊,我今悔罪!我今悔罪!我于世尊无量音声清净妙轮辄欲度量,我斯深罪!故我远适他界听佛音声,既至彼已,所闻佛声与此无异。佛言:目犍连,如汝所说,如来音声无有分量,犹如虚空无其分量,复无边际不可度量。若其虚空可度量者,如来音声亦可度量。何以故?虚空广大故,如来音声亦复广大。当王舍城中,往昔说是大目犍连去来事时,有十千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现在我们用科技也可以说明这一点,你用电脑联网讲话,美国、欧洲彼此间都可以听到,现在人力都可以达到这种水平,佛力就更不用说了!

第三,佛的意功德有两种:一种是智慧,如所有性、尽所有性,一切遍知。佛观三千大千世界就如同看手掌中的菴摩罗果一般,看得非常清楚。众生种种的业、烦恼,法界所有的缘起,佛都能遍知无余,这是智功德,因此佛被称为是“一切智人”。如《大智度论》中引《放牛譬喻经》说:

摩伽陀国王频婆娑罗请佛三月,及五百弟子。王须新乳酪酥供养佛及比丘僧,语诸放牛人来近处住,日日送新乳酪酥,竟三月。王怜愍此放牛人,语言:汝往见佛,还出放牛。诸放牛人往诣佛所,于道中自共论言:我等闻人说,佛是一切智人,我等是下劣小人,何能别知实有一切智人?诸婆罗门喜好酥酪故,常来往诸放牛人所作亲厚,放牛人由是闻婆罗门种种经书名字故,言四韦陀经中治病法、斗战法、星宿法、祠天法、歌舞论议难问法,如是等六十四种世间伎艺。净饭王子广学多闻,若知此事不足为难,其从生已来不放牛,我等以放牛秘法问之,若能解者实是一切智人。作是论已前入竹园,见佛光明照于林间,进前觅佛,见坐树下,状似金山,如酥投火,其炎大明,有似融金散竹林间上,紫金光色,视之无厌,心大欢喜,自相谓言:今此释师子,一切智有无,见之无不喜,此事亦已足。光明第一照,颜貌甚贵重,身相威德备,与佛名相称。相相皆分明,威神亦满足,福德自缠络,见者无不爱。圆光身处中,观者无厌足,若有一切智,必有是功德。一切诸彩画,宝饰庄严像,欲比此妙身,不可以为喻。能满诸观者,令得第一乐,见之发净信,必是一切智。

如是思惟已礼佛而坐,问佛言:放牛人有几法成就,能令牛群番息?有几法不成就,令牛群不增、不得安隐?佛答言:有十一法,放牛人能令牛群番息。何等十一?知色、知相、知刮刷、知覆疮、知作烟、知好道、知牛所宜处、知好度济、知安隐处、知留乳、知养牛主。若放牛人知此十一法,能令牛群番息。比丘亦如是,知十一法能增长善法。云何知色?知黑、白、杂色。比丘亦如是,知一切色皆是四大、四大造。云何知相?知牛吉不吉相,与他群合,因相则识。比丘亦如是,见善业相知是智人,见恶业相知是愚人。云何刮刷?为诸虫饮血则增长诸疮,刮刷则除害。比丘亦如是,恶邪觉观虫饮善根血增长心疮,除则安隐。云何覆疮?若衣、若草叶以防蚊虻恶刺。比丘亦如是,念正观法,覆六情疮,不令烦恼贪欲、瞋恚恶虫刺蕀所伤。

云何知作烟除诸蚊虻?牛遥见烟则来趣向屋舍。比丘亦如是,如所闻而说除诸结使蚊虻,以说法烟引众生入于无我实相空舍中。云何知道?知牛所行来去好恶道。比丘亦如是,知八圣道能至涅槃,离断常恶道。云何知牛所宜处?能令牛番息少病。比丘亦如是,说佛法时得清净法喜,诸善根增盛。云何知济?知易入、易度无波浪、恶虫处。比丘亦如是,能至多闻比丘所问法,说法者知前人心利钝、烦恼轻重,令入好济,安隐得度。云何知安隐处?知所住处无虎狼、师子、恶虫、毒兽。比丘亦如是,知四念处安隐无烦恼恶魔、毒兽,比丘入此则安隐无患。云何留乳?犊母爱念犊子故与乳,以留残乳故,犊母欢喜则犊子不竭,牛主及放牛人日日有益。

比丘亦如是,居士白衣给施衣食,当知节量,不令罄竭,则檀越欢喜,信心不绝,受者无乏。云何知养?牛主诸大特牛能守牛群,故应养护,不令羸瘦,饮以麻油,饰以璎珞,标以铁角,摩刷、赞誉、称等。比丘亦如是,众僧中有威德大人,护益佛法,摧伏外道,能令八众得种诸善根,随其所宜恭敬供养等。放牛人闻此语已,如是思惟:我等所知不过三、四事,放牛师辈远不过五、六事,今闻此说叹未曾有,若知此事,余亦皆尔,实是一切智人,无复疑也!

另一种是慈悲。佛陀的大悲心能缘念一切众生,看到所有众生在轮回中受苦,佛能任运无间恒起大悲心。不论哪一道众生,只要他能够发心皈依,就容易与佛相应,因为佛的意念对此全能了知。如《佛说菩萨行方便境界神通变化经》说:“大王,此沙门瞿昙成就如是三十二种大悲行故,是故无过。如说偈言:无明愚痴大闇黑,见无明壳蔽众生,见众生趣生死狱,是故人尊生大悲。众生常勤造众行,正觉见众生流漂,恒常随顺此流漂,十力常生大悲心。坠堕于极高大山,见众生行于邪道,善安止于圣道中,安寂静处无烦恼。诸邪见者所系缚,爱怒境界无满足,为生老死之所没,是故十力有大悲。种种众苦所逼切,见世三火烧炽然,惊怖畏之被鹿皮,以是缘故十力悲。众生贪著嗜于味,放逸贪著于境界,见其堕于饥饿道,调御能救于怨害。见诸众生互相害,为无明?所覆蔽,犹如芒草蔓滋萁,以是缘故十力悲。淫欲所生诸系缚,见诸众生行难行,行于邪见稠林中,以是缘故十力悲。于不净中有净想,无常有常无我我,见诸众生厌重担,是故十力生于悲。见担负于大重担,凡夫常依止羸劣,常为诸结所污染,是故十力有大悲。见为利养所覆蔽,复次境界无厌足,堕于欲有之大海,是故十力有大悲。多于种种忧愁病,见诸众生苦恼已,为是一切诸苦恼,是故十力有大悲。知于非有亦非无,彼常有于大悲心,一切众生普遍心,是故一切智无过。”

第四,佛的业功德。经典上讲佛的身、语、意业任运无间、饶益一切有情,做一切所应做事,恒常度化众生。所化众生可应度者,佛陀无不令其会遇圆满。通常,八地以下的菩萨在度众生时需要依靠粗显的功用,八地以上的菩萨仍需要微细的动机,因此无法作出同时利益一切有情的事业。佛的事业则不然,佛不需要有“我当饶益有情”这样的动机和功用等,一旦所化众生的心清净了,调伏的时机已到,佛的事业便会不假功用,自然而然地发生作用。

如《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说:“乃至三千大千世界,如殑伽沙数等一切众生皆得人身,彼彼众生各于如来形显色相及威仪事,随所思惟、信解,皆得成办。如一众生,如是信解亦然,彼彼一切众生,皆于如来形显色相及威仪事,思惟、信解皆得成办。又复众生心所信解而各差别,寂慧,以是缘故,如来普令一切众生各随信解威仪事等,心生欢喜,随信解已,令诸众生了知如来威仪事等。亦非如来若身、若心有所动乱,亦无发悟而能善知一切众生往昔行业、心意差别,是故如来随应普现威仪事等。譬如清净圆镜置诸方所,光照众色,随安挂处一切影像悉于中现,所照平等,无增无减,而是圆镜无所思惟,亦无分别。寂慧,如来亦复如是,了知一切众生心意,随所现相悉令欢喜,而佛如来无所思惟,亦无分别,复无发悟,此即是名如来身密。”

“又如如来化所化人作诸佛事,而佛如来心无加行,亦无发悟,复无作意。佛亦不作是念:我能化彼所化人等。然所化众生可应度者,若此世界、若他世界,乃至阿僧祇百千世界一切众生,为成熟故,作诸利益。此说是名如来身密。”

以上是略讲佛的身、语、意、业功德,我们讲这些功德的意义何在呢?就在于知道佛确实有无量功德、无量神通,成佛以后就一直在任运无间、饶益有情。既然佛有这么圆满的功德,我们就应当经常去忆念、思维、串习,如此才能够发起清净的信心,信佛有种种功德,对法功德、僧功德亦复如是。法、僧跟佛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有了佛才有法和僧,谈到佛功德,某种意义上也包括了法功德、僧功德,因为三宝是一体的。

我们对佛的种种功德在内心真正有了感觉和力量,才会有真实的信心,否则佛可能只是一种符号、文字或图案。我们很容易将佛学成一种符号、文字、图案,而对佛的功德没有体会,内心里空荡荡的,信心建立不起来。为什么我们对三宝这样殊胜的福田很难发起清净的信心呢?因为无始以来我们所造的恶业和无记业太多,常常关心那些无意义的、鸡毛蒜皮、无足挂齿的小事,反而对重要的事情不关心。也就是说,我们内心的功夫浅、境界低、忆念三宝的力量微弱,因此对三宝种种的功德,并没有发起真正的信心。这样,一天从早到晚要么做坏事,要么不做事,吃喝玩乐,悠悠度日,这是某些佛教徒所犯的毛病。

关于法功德,我们应当这样思维:佛陀之所以具足上述种种不可思议的功德,是藉由教证二法,证修灭、道二谛而获得的。因此法功德就是灭谛和道谛的功德、教法与证法的功德。

佛最初说四谛——苦、集、灭、道,世间法是苦谛和集谛,出世间法是灭谛和道谛。教法是理论,证法则是实践法门。如果我们由理论指导去实践佛法,不仅能将佛法义理了解得非常清楚,还能够真正用功,这才是法的主要内涵。当然法的范围很广,总的来讲就是十二分教:契经、应颂、记别、讽颂、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希法、论议,而各宗各派对法又有一定的解释;但如果不能将法同自己的身心相结合,并进一步去修行用功,只把法当成是一种原则和规律,那就跟我们没什么关系了。只有依着闻思修、信解行证的次第去用功,才能得到佛法真实的受用。

如《大乘庄严经论》说:“譬如饮药苦,病差则为乐,住文及解义,苦乐亦如是。譬如难事王,因事得威力,如是难解义,因解得法财。譬如见生宝,不别则不爱,如是闻妙法,不觉亦不喜。释曰:此三偈次第显示妙法有三功德:一显断障因功德,二显自在因功德,三显妙喜因功德。问此义云何?答如饮苦药,初时则苦,以难服故,后时则乐,以病差故;此法亦尔,住文时苦,味难得故,解义时乐,障病破故。如事严王,初时则苦,难得意故,后时则乐,与威力故;此法亦尔,思惟时苦,深难解故,思度时乐,长圣财故。如见生宝,未别时则不爱,谓无用故,识别时则深重,知有用故;此法亦尔,修行时则不喜,谓空无用故,修度时则深悦,知有大用故。”

僧功德,就是出家人的功德。在《大智度论》中说:“复次,佛法中出家法第一难修,如阎浮呿提梵志问舍利弗:于佛法中何者最难?舍利弗答曰:出家为难。又问:出家有何等难?答曰:出家乐法为难。既得乐法复何者为难?修诸善法难。以是故应出家。复次,若人出家时,魔王惊愁言:此人诸结使欲薄,必得涅槃堕僧宝数中!”

由此可知,出家人最重要的功德是依照佛法去修行。由于出家人依法修行的缘故,才能令佛法得到传递、流布和弘扬,这便是最重要的僧功德。“佛法二宝,赖僧弘传”,佛法的住世,必须依靠出家人。如《俱舍论》说:“佛正法有二,谓教证为体,有持说行者,此便住世间。论曰:世尊正法体有二种:一、教,二、证。教谓契经、调伏、对法,证谓三乘菩提分法。有能受持及正说者,佛正教法便住世间。有能依教正修行者,佛正证法便住世间。故随三人住世时量,应知正法住尔所时。”当今时代科技很发达,许多居士家中都有佛经,乃至各种版本的《大藏经》都有。有的人就认为,自己既有经典,又有佛像,经也能看懂,因此觉得出家人可能还不如自己懂得多。但是他忘记了一点:在他的家里有一宝没有——没有出家人!有佛,有法,没有出家人,就等于没有三宝!佛法必须靠出家人去解释、弘扬,靠出家人一步一步去引导在家居士。因此僧的意义和功德非常殊胜。

五、既皈依已受学处由知胜利勤修持

我们要皈依三宝,首先必须深刻认识到佛法僧三宝种种功德的本质,要认识到三宝确实具有那么多、那么好的功德,而且这些功德是我们可望可求的。如果可望而不可求、可望而不可及,那么这些功德和我们就没什么关系。可望是能够知道,可求是能够得到,也就是我们可以了解、掌握如何去求才能得到佛法的利益。我们如果不去向三宝求,就容易去求神问卦,求其它鬼神。社会上一些有钱人死后,既请出家僧人去念经超度,又请道士去念经,还请阿訇、牧师、神父。他说这样最保险,不管是天堂还是极乐世界,反正各个宗教的都请来念一念。这实在是莫名其妙!如果说一个人死了以后,通过请人念经就能够升天、能够消业,那社会上的百万富翁、千万富翁们,就根本不用修行,他临终时只要请人来念念经就可以了。这种做法本身就是没有皈依心的表现,有皈依心就不会相信外道,而对外道相信就证明对佛法的内涵有怀疑。所以《大般涅槃经》中讲:“归依于佛者,真名优婆塞,终不更归依,其余诸天神;归依于法者,则离于杀害;归依圣僧者,不求于外道。”这三种应当遮止的皈依学处,都是需要去明确鉴别的。

既然三宝的种种功德可望也可求,那我们如何去求呢?首先要知道皈依的利益,引发我们的希求心。皈依的利益有八种:第一,皈依以后才是真正的佛教徒。如果没有皈依,即使佛教知识懂得再多,也只是门外汉,或者是佛学家,不能算是佛教徒。第二,皈依以后才可以受戒。五戒、八关斋戒、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等,受戒前都要皈依,没有皈依不能受戒,因此皈依是戒律的基础。第三,皈依以后,凭藉佛法僧三宝的力量,我们的罪障会逐渐得到消除。

第四,因为内在有三宝力量的加被,皈依以后我们就不会被其它的魔道鬼神所伤害。第五,皈依以后,能够让我们拥有一种高远的志向和宗教的情怀。如果一个人内心没有真正地皈依,他就没有什么志向,也没有什么愿心,就不会有真正的宗教情怀和宗教情操。佛教的信仰与情怀是内心的自然流露,不是伪装出来的,偶尔装一两次或许可以,但怎么能一生一世装下去呢?一个人内在真正具有慈悲的情怀、三宝的情怀,才会如说而行、如行而说。第六是皈依以后,我们的功德就一直能够得到累积。第七,皈依以后不会堕三恶道。第八,皈依以后学佛会比较容易进步。由上可知,皈依对佛弟子非常地重要。

知道皈依具有这么多的利益,那我们如何去做才能得到这些利益呢?我们经常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但这只是皈依的文词语句;真正的皈依,应像上面所说,是对三宝生起了真实的信心,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佛法僧三宝的救护。我们自己内在的信心如果不具足,外在的佛法僧三宝功德就不能进入我们心里。就如同一个人掉到了泥潭里,如果希望被人救护,首先自己的手要往上伸。同样,在生死轮回的苦海中,要想得到救护,首先要把自己的手伸出来,这样,佛的手才可以把我们拉起来。我们自己信心的手如果不伸出来,那佛也无可奈何。

内在信心的力量是最重要的,这需要慢慢去培养、累积。我们打念佛七,无非就是培养这种信心。我们对三宝的信心应该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对种种苦的恐惧、怖畏,另一方面是很强烈地希望得到三宝的救护。如果说有什么苦我忍一忍就过去了,好象不会出什么大事,就和皈依的内涵相违背了,就不是我们学佛的基本动机,也不是皈依的基本心态和标准。因为没想要得到三宝的救护,我们就很容易以自己的意志去理解佛法,这样往往会依据只言片语断章取义,难成系统,也很难使佛法成为自己内在心田的流露。

《菩提道次第广论》将佛法修行分成三士道,下士道皈依因有两个:第一是畏惧三途苦,第二是信三宝能救护。中士道皈依因有三个:第一是畏惧三途苦,第二畏惧生死苦,第三信三宝能救护。上士道皈依因有四个:畏惧三途苦,畏惧生死苦,具有大悲心,信仰三宝能救护。这些内涵都非常重要。在传授皈依的仪轨里我们会念:“尽形寿皈依佛,尽形寿皈依法,尽形寿皈依僧。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天魔外道;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外道典籍;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外道徒众。乃至命缘亦不舍弃。”这“三皈三结”为什么被反复强调?其实,它正说明了皈依内涵的重要性。对佛教徒来讲,皈依三宝比色身肉体的延续还重要。为什么能这样?

因为有真正的信仰。要是我们今天遇到恐怖分子,他威胁你说:“你如果要继续信佛,我就杀死你!”这时你还信不信?现在先别说遇到恐怖分子这么强的境界,平时住在寺院里,面对佛法僧三宝的境界,我们的信心都生不起来,要是遇到那种非常境界,早就不知道变成什么样了!这正是需要我们认真衡量、对照着:看看我们的皈依心到底有多少?因此平时对于三宝的功德和皈依的利益需要经常思维、忆念,并且要恒常精进地用功修持。佛世时有六念法门: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为什么要这样忆念?因为我们凡夫有很多内在的烦恼,如果不经常忆念三宝,功德就不能累积——内在都是烦恼障、业障,会有什么功德、有什么法?没有功德,内心里现起来的都是烦恼和恶业,自然而然皈依心就生不起来。所以我们信佛也好,皈依也好,面对的都是三宝,三宝是我们皈依的对象、核心、根本。我们学佛,皈依三宝是最为重要的学习内容,也是如法修行的第一课。三宝具足无穷无尽的功德和内涵,怎样与我们的身心相应?又怎样真正融入我们的身心呢?

修行就是要转化我们内心非常强烈的烦恼和业的力量,要在我们内心的深处去扭转,使之同佛法僧三宝相应。寺院里环境比较好,没有太多染污的境界,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修,而在家修行的难度就比较大。大众共修和个人修又不一样。共修的力量非常大,如果个人修,很可能修着修着就不想修了,修着修着就偷懒了,心力弱时、情绪低沉时,就容易放弃。所以我们需要共修,并且是密集地修,一天不停地修。佛七就是这样,大家共同密集地修行,转变比较快,转变的力量也比较大。因此千百年来,汉地祖师一直运用佛七这种密集用功的方式。当然打七、念佛具体的方式方法是很多的,但是密集的修行基本上都是很受重视的。

六、皈依三宝依僧学,应机学法勿偏执

最后谈一谈在家居士修学中容易出现的几个问题。

第一,皈依三宝需要有对三宝的信任,包括对佛的信任、法的信任和僧的信任。其中对僧的信任主要是相信他能够帮助、引导我们去修道、修行。我们要相信出家人真正能引导我们解决修行路上遇到的种种问题和障碍,而不仅仅是彼此结个缘而已。常常见到这样的情况:居士刚开始遇到某位法师,可能会顶礼、供养,也会问一些问题。一次两次比较认真,三次马马虎虎,时间久了就不问了,久而久之可能和这位法师完全不来往了,同这个道场也不来往了。为什么呢?因为他只是随便问一问,有些简单的疑惑想咨询一下,这种意义上的皈依信心和佛教徒的标准是不一样的。甚至有的佛教徒皈依完了,一辈子都没有再去过寺院。还有的人办皈依证的目的是为了免门票,有时候一个人办几十本皈依证,这个寺办一本,那个寺院也办一本,使得佛教徒的人数没办法统计。以上种种现象,都不是正确的皈依心态。反过来说,出家人必须有修行方面的经验,要真正去修持。否则,如果没有内在证悟的功夫,也是不足以引导别人的。

第二,出家法师是代表僧团来举行皈依仪式的,所以皈依不是皈依某一个人,而是皈依三宝整体。如果皈依某一个人,这个人去世了,那皈依的对象就没有了。事实上三宝、寺院是常住的,因此皈依的体能够常住,伴随自己的一生。

第三,我们皈依,是皈依整个佛教,这是很重要的。佛教里面有南传、汉传、藏传三大语系,汉传佛教有八大宗派,藏传佛教又有红教、黄教、白教、花教等种种教派。但是不管哪个语系、宗派,佛陀都说要皈依三宝,没有说皈依哪个宗派。因此不管是什么部派、什么语系、什么宗派,皈依的都是三宝,在这一点上彼此是共通的。

第四,虽然我们皈依的是佛教整体,但在个人修行上必须找到相应的法门,一门深入。因为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八万四千法门不可能什么都学、什么都修。这就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分类,这类人修这个法门,那类人修那个法门,大家分别都好好修行、好好用功,这样才能够解决我们生命的问题。

举一个比喻,一个人生病,到医院不可以随便找医生看。本来你是头痛,找一个看脚的,能看好吗?这两种病本来属于不同的科系,治脚的医生不知道头痛药怎么开。更不可以说,我们有病,到医院随便抓一把药吃就可以了,那肯定会出问题的。这就是说,我们学佛、修行,如同我们是病人,药要一点一点吃,路要一点一点走,资粮慢慢累积,业障天天忏悔。作为出家法师,因为要普度众生,要适应种种根机,可能需要懂比较多的法门、比较多的法类。假如某个人喜欢念佛,就教他念佛;喜欢坐禅,就教他坐禅;喜欢念经,可以教他念经;喜欢持咒,则可以教他持咒,的确要懂比较多的法类才能应机引导。但是自己修行,就不能总是变来变去。一般来讲,根基不够的人就不能修很多法门,否则最终没办法整合,头脑就学乱了。

当然我们也要避免这种情况:学某个宗派,学某一部经论,结果学来学去变得很执著,这也是有问题的。因为佛法没有真正学到心里面去,就很容易在经论上分别,在文字上分别,在人我上分别,在寺院上分别,以为只有自己学的才对,别人学的、修的都不对,于是无意中就会造很多谤法的恶业,无形当中自己就会障碍重重。

上述观念,是需要我们特别注意的。皈依三宝很重要,大家都要好好发心皈依,对出家众来说更是如此。皈依是进入佛门的第一课,是需要我们天天学、日日修的,因此可以说是一个很好、很重要的根本法门,希望大家能够真正发起这种真实的皈依心!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