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创世论:世界结构、天地演化及人类由来
发布时间:2024-07-03 04:09:16作者:佛缘网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天地、日月、雷电、风雨、四时、于前午后以及雄雌、刚柔、动静、显敛,万事万物,莫不分阴阳。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长养百骸。经络、骨肉、腹背、五脏、六腑,乃至七损八益,一身之内,莫不合阴阳之理。
宗教创世论:世界结构、天地演化及人类由来
基督教的创世传说,可谓家喻户晓,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世界,然后上帝用六天创造了万事万物,用一天来休息。中国古代的创世神话,虽说没有基督教的流传那样广泛,但知道的人也不少:宇宙之初,天地一片混沌,在混沌中孕育了一个蛋,蛋中孵化出了盘古,盘古用斧头劈开蛋,就有了天地,而盘古的身体化作了天地间万物......
但很少有人知道,佛教之中也有一套系统的创世理论,而且其规模之宏大,其结构之清晰,远非基督教及道教神话所能企及。奇怪的是,大多数佛教徒甚至某些佛教专家,都对这套都理论知之甚少,前几天和一位攻读宗教学得博士(方向是佛教)谈起佛教的创世理论,他竟然也知之甚少。
本文所讨论的佛教创世论,主要来自于原始的佛教基本经典《长阿含经·世记经》,其他典籍也有零星记载,但佛教典籍浩如烟海,是否还有对这套理论有更深入的阐述,本人就无力窥望了。下文依照《长阿含经》的介绍,对佛教这套创世理论作一个简单介绍。
目录
1.宇宙的结构
2.世界结构之须弥山
3.世界结构之六道轮回
4.世界结构之空居天
5.世界结构之三界
6.世界的演化
7.人类的由来
8.社会的形成
一. 宇宙的结构
无论基督教神话还是道教神话,对“宇宙”的理解大致都是在日月照耀的范围之内,用现代天文学的观念来说,很多宗教描述的世界,无非都是太阳系内的世界。但丁《神曲》之中,但丁依次升入月球天、水星天、金星天、太阳天、火星天、木星天、土星天、恒星天,然后到达第九重天就见到上帝了。而在中国传说之中,最大的概念就是“天地”,盘古化作天地万物之后,其双目就化作了日月——因此盘古开创的世界范围仍然是小于太阳系的。
其实我一直认为,关于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完全抄袭自印度婆罗门教中梵天创世的神话,因为婆罗门教认为梵天诞生之后,双目变为日月,头发变为恒星肌肉变为山川,血脉变为河流,汗毛变为林木.....这个传说与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一般无二,尽管关于盘古的最早记载见于《山海经》,但开天辟地细节的描述则最早见于三国时徐整的《三五历纪》,此时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已达到相当规模,所以有理由怀疑盘古神话受到了印度神话影响——梵天与盘古的关系问题,虽说是题外话,但也说明佛教诞生以前,婆罗门教对“宇宙”的理解,也只是局限在太阳系范围之内。
然而,佛教对宇宙结构的描述远比婆罗门教、基督教及道教都要宏大得多,《长阿含经》中佛对弟子们说,日月所照耀的地方叫做一个世界,世界的中心是须弥山,日月绕须弥山而行。
以须弥山为中心的世界只是宇宙中无穷无尽世界中的一个。按大家容易理解的方式来描述,如果有一千座须弥山,那么就有一千个太阳、一千个月亮、一千所地狱、一千个开创世界的上帝(盘古?梵天?)......一千个这样的世界,就构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就构成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就构成一个大千世界——这就是佛教所说“三千大千世界”的含义。
“三千大千世界”就是一个“佛刹”或“佛世界”,而“佛刹”又有无穷无尽,按照大乘佛教的说法(《阿含经》属于小乘佛教,二者在很多问题上都有差异)每一个“佛世界”都有一个佛在教化众生,如西方有阿弥陀佛,祂所教化的世界称为极乐世界;东方有药师佛,祂所教化的世界称为“琉璃世界”;而我们所居住的“佛刹”称为“娑婆世界”,由释迦摩尼佛教化——所以在中国的寺院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大雄宝殿中供奉着三尊巨佛,由西而东依次是阿弥陀佛、释迦摩尼佛、药师佛,这也被称为”横三世佛“——而宇宙之中有无穷无尽的佛,所以也就有无穷无尽的“三千大千世界”。
可见,婆罗门教、基督教及道教观念中的“宇宙”,其实都只相当于佛教描述的一个以须弥山为中心的小世界,这种日月照耀的世界的数量无有穷尽,在整个宇宙中,连一粒芥子、尘埃都算不上呀。
二.世界结构之须弥山
如前所述,世界的中心是一座须弥山,日月绕须弥山而行。
须弥山的四周是大海,大海之外由飓风将陆地海洋和须弥山托举于无尽虚空之中。大海之中有四块陆地,我们就住在须弥山之南的阎浮提洲。《西游记》中孙悟空就诞生于东方的弗于逮洲,向须菩提老祖求道则是在西面的俱耶尼洲(《西游记》中,四块陆地称之为四大部洲,分别是: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赡部洲、北俱芦洲)。
四大部洲是凡人住的地方,世界中心的须弥山之上则居住着各种神族、仙族。但这里所说的”神仙“并非是法力无边、无所不能的大神,而只是神通比人多一些的仙人而已,这些”仙人“有着种族的区别,如居住在须弥山下部的迦楼罗族就是半人半鸟,《西游记》中的大鹏金翅鸟就属于迦楼罗族;居住在须弥山中部的是称为”持鬘“的夜叉族;而须弥山顶则是一个称之为”三十三天“的地方(因为这地方八个方向各有四处”天“,加上中央,共有三十三处“天”,故有此名),”三十三天“的中央居住着须弥山上最高的神——帝释天,须弥山上所有的神族都是帝释天的部属,听命于帝释天的差遣号令。帝释天的地位颇有些像《西游记》中的玉皇大帝,希腊神话中的宙斯。
从须弥山顶一直到最底层的地狱,都被称之为欲界,这是因为所有众生都有食色之欲,都有喜怒悲忧恐——帝释天也莫能例外。甚至于帝释天还常常率领须弥山上的众神族,和居住在海中的魔族阿修罗发生战争,而二者相互交战的原因,无非是为了美色、美食、权势等等,甚至有时之是为了出口恶气的意气之争。
希腊神话中的宙斯,在很多方面与帝释天的形象都很相似:他们都不是世界的创造者,都居住在神山之巅(宙斯居住在奥林匹斯山顶),都是神山上众神之王,都有妻妾,都会为美色所迷惑,都时常与其他神族发生战争......我有个小小的猜想,或许宙斯与帝释天的神话有着共同的渊源,因为婆罗门教是由迁徙到印度的雅利安人创立,而古希腊人文明毫无疑问的受到过雅利安人深刻影响。
佛教中帝释天的形象显然影响过道教中玉皇大帝观念的形成,甚至后来儒释道三教合一越来越浓厚时,很多人就把玉皇等同于帝释天了——但二者还是有很大差异,道教认为玉皇大帝已经修真得道,不入轮回了,而帝释天还不过是轮回在苦海众生中的一员,如果非要把玉皇大帝纳入佛教的神祗体系中,那至少也应该属于”色界“而非”欲界“。
上面简单介绍了须弥山上的情况。而在海水之中,也居住着很多神灵精怪,如龙族就是很重要的一类。另外,时常与须弥山众神发生征战的魔族“阿修罗”也居住在海中,按《长阿含经》所说,阿修罗居住在北海之底,其生存的空间高八万由旬。八万由旬是什么概念呢?《长阿含经》上说,大地深十六万八千由旬,须弥山入海水中八万四千由旬,出海水上高八万四千由旬——可见魔族阿修罗生活的空间非常广阔,而魔族阿修罗生活的世界亦如须弥山上一般金碧辉煌,满目奇珍异宝、亭台楼阁。
阿修罗族男性面目凶恶丑陋,好斗善怒;而阿修罗女貌美妖艳,以至于让帝释天垂涎而欲得阿修罗女,这也是神族与魔族时常发生战争的原因之一。
须弥山之下,欲界之内,还有一个重要的地方——地狱。在基督教和道教的观念中,地狱都在地下,但《长阿含经》所描述的地狱,则是在海洋之外,按经中所说:在四大部洲之外,又有八千小部洲围绕四大洲,而在八千小部洲之外又有海水围绕,海水之外,就有“铁围山”围绕大海(《阿含经》称为“金刚山”,“铁围山”是《地藏菩萨本愿经》的叫法),铁围山之外又有大铁围山地狱就处于两座铁围山之间。由于铁围山距离须弥山极其遥远,日月之光不能照耀到这里,所以"二山中间窈窈冥冥“,幽暗至极。
按照《十八泥犁经》所说地狱分为十八层,这里的“层”不是指空间的上下,而是在于时间和内容上,每一层地狱比之前一层地狱增苦二十倍,遭受酷刑的时间增一倍。也就是说,如果在第一层地狱受刑的时间是十年,那么在十八层地狱就要受刑二百六十万年,痛苦是第一层地狱的两千万亿亿倍——难怪古代有打入十八层地狱,永世不得超生的说法。而这最低一层地狱,也称之为“无间地狱”,电影《无间道》的名字就来源于此,之所以称为“无间”,是因为:狱中日夜受苦,无有间断;所有酷刑轮番交替,无有间断......
三.世界结构之六道轮回
”六道轮回“是早期印度宗教中十分盛行的观念,所谓”六道“就是”天、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须弥山上居住的众生就属于”天道“,海中居住的魔族阿修罗、四大部洲上居住的凡人,分别就是阿修罗道和人道,这三道称为”上三道“,认为欲界众生如果行善积德,那么死后就可以投生到”上三道“,享受福报;如果作恶多端,死后就会投生到下三道,遭受恶报。
所以佛教最基础的一层教理,就是教人要多行善事,远离恶事,这样死后就能投生到上三道而避免遭受地狱之苦的煎熬,正如一句流传甚广的偈子所言:“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种劝人行善而往生善道的教理在佛教中也称之为“人天道”。
然而,就算投生到天道享受无限的福报,也并非一劳永逸,即便积累下极大的福德,投胎转世之后成为须弥山上的众神之王帝释天,按佛经所说,其寿命也只有天界的一千岁,不过天界的一天相当于人间的一百天,所以帝释天的寿命是人间的十万岁。帝释天享尽福报,寿命快终结时就会显现出“五衰象”:(1)衣服染上灰尘。(2)戴帽子上的鲜花都枯萎凋谢了(3)流汗(4)身体出现臭味(5)坐立不安。出现这五种征兆时,帝释天七天之后就要寿终了,死后又要重新投胎,根据以往作过的善恶诸事,投胎到六道中相应的地方,如果曾经作过大恶,完全有可能直接坠入地狱遭受煎熬。
欲界的众生莫不如帝释天一般,依据自身所作的善行或恶行,在六道之中轮转交替,享受福报或遭受恶报,永无修止。
四.世界结构之”空居天“
须弥山上下所有众生都属于欲界,但欲界的范围并不止于此。过了须弥山顶,在虚空中继续往上走,仍然有属于欲界的四层空间:由须弥山顶上行八万由旬有“夜摩天”、再上行十六万由询有“兜率天”、再上行三十二万由旬有”化乐天“、再上行六十四万由旬有”他化自在天“——相互间的距离呈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其间众生的寿命也呈等比数列:”三十三天“是一千岁,“夜摩天”二千岁,“兜率天”四千岁,”化乐天“八千岁,”他化自在天“一万六千岁,而这里岁都是按他们所生活空间的时间计算,如果与人间的时间换算,也要按2倍的数值增加,例如三十三天的一天相当于人间一百天,那么夜魔天相当于两百、兜率天相当于四百......
由于这里的众生不像前面所说的那些依山、依海、依地而居,他们生活在虚空之中,故将这四个空间称之为“空居天”。”空居“四重天虽然属于欲界,但对欲望的需求已不像须弥山下众生那样浓厚炽烈,并且越往高去,对欲望的追求越淡漠,”夜摩天“男女之间以相抱为淫事,”兜率天“以牵手为淫事”化乐天“以相笑为淫事,”他化自在天“以相视为淫事。所谓”淫事“就相当于凡间的交媾,然后就可以受孕而有新生命诞生,但是,包括居住在须弥山上的很多天神,其生产的方式都和凡间的胎生(如人)、卵生(如鸟)、湿生(如蛆虫)大不一样,称之为”化生“,新生命自然从膝间而出,无有人类生产那样的污秽痛苦。
"天居”四重天中,“兜率天”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因为释迦牟尼的佛法在世间消亡后,他的接班人弥勒佛就要降世重新弘扬佛法,而弥勒现在正居住在兜率天宫之中,给兜率天众生讲法,等待降世——按照佛经中的说法,释迦牟尼佛之前曾有燃灯古佛在世间教化众生,那时释迦摩尼佛也居住在兜率天宫中等待降世,正如弥勒佛所作一样,所以在中国寺院的大雄宝殿中,还有一种三佛的供奉形式,分别是燃灯佛、释迦牟尼佛、弥勒佛,这代表过去、现在、未来,称为纵三世佛。
"天居”四重天中居住的并非都是天神,也居住着 ”天魔“,天魔的神通威力就比居住在海中的魔族阿修罗大得多,他们居住在欲界的最高处——他化自在天的摩醯首罗天宫之中,想方法设法阻止欲界众生脱离欲界,而脱离欲界的方法是行善积德,修习梵行,因此这些天魔就常会用各种办法引人作恶,勾引修行人放弃梵行。例如在释迦摩尼成道的传说中,他在菩提树下苦坐七七四十九天,即将成道之时,天宫魔王深感不安,召集魔众商议对策,先是派妖治异常之魔女前去勾引,然后又派魔众变化各种牛头马面恐怖之状进行恐吓,然后又使用刀叉剑戟轮番攻击,最终都被释迦摩尼降服。
——或许犹太教里勾引亚达夏娃的蛇,基督教中耶稣在旷野中修行时来试探耶稣的魔,都属于佛教神祗体系中的天魔吧。
五.世界结构之”三界“
”欲界“以天魔的宫殿为界限,再往上就进入了”色界“,佛教中“色”字常指物质,色界众生仍然有物质构成的有形之身,但已经没有了欲界众生的七情六欲,所以称之为色界。色界众生没有欲界诸苦,没有男女之别,也不用吃有形的食物,而是”以念为食“,这或许可以理解为以各种精神享受作为食物,佛教中还有”法喜“、”禅悦“的说法,”法喜“就是听闻正法之后心中的喜悦,”禅悦“就是在禅定中体会到的快了,这或许是”以念为食“的一部分吧!
”色界“分为十八层天,其间的众生也有寿命的限制,也应该象”空居天“那样每上一层天寿命就增加一倍,但对凡人来说已经长久得不可思议了。但”色界“众生寿终正寝之后,也有可能依其过去也业力坠入欲界,在六道中永无休止轮回。
那么,人类如何才能往生进入色界呢?除了要行善积德,行十善行之外,还要修习禅定,依据禅定所达到的深度决定往生色界的高度。佛教中通常将禅定的深度分为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对禅定中每一阶段所获得的体验都有说明这里就不详述了,而色界也分为四禅天,与禅定四禅的深度对应,于是修行者禅定达到的深度就决定了他最终能达到的境界。
说到禅定,不得不说一下古印度的“沙门”文化。在佛教创立之前,在印度占主导地位的是婆罗门教,但同时还流行着一种不同于婆罗门文化的沙门文化,佛教中的“六道轮回”“五戒十善”“禅定”“剃发出家”都源自于这种“沙门文化”,与佛教几乎同时产生、现在仍然在印度流行的耆那教属于沙门文化在这些概念上佛教与耆那教是相通的。佛教诞生时的婆罗门教也吸取了“沙门文化”的很多东西,例如从《奥义书》的记载可以看出早期的婆罗门教并无“六道轮回”思想。
在释迦牟尼的传说中,释迦牟尼做王子的时候出游,分别在三道城门之外看到了老、病、死的惨状,于是产生厌离之心,到了第四道城门,看见一个沙门,威仪非凡,这才下决心出家修行。出家之后,释迦摩尼遍访仙山,跟随各种大师修道,但发现都没有找到根本摆脱六道轮回的办法,这才自己独自进入深山中苦行。而释迦牟尼早期跟随的这些师父,就应该属于沙门,而他们教给释迦牟尼的东西中,修习禅定是很重要的一项,其中释迦摩尼跟随阿罗逻仙人学习时,就已经达到了四禅的境界。
因此,修习禅定的传统,应该来自于沙门,而佛教中认为通过禅定而达到色界的观念,应该是对沙门文化的一种发展,或许早期的沙门认为通过修习禅定达到一定的深度,就可以进入色界而得到解脱,而佛教则否定了这种观点,认为进入色界,也终将坠入轮回。
四层禅天,由低到高,其中众生的寿命要以“劫”进行计算。四重天的寿命依次为一劫、两劫、三劫、四劫,有人按佛经的记载推算,一劫大约相当于凡间的十三亿年(目前所知,地球的年龄为五十亿年),当然这应该是指凡间的时间,换算为祂们生存空间的时间,可能就相当于数十万年。
出了四禅天继续往上走就进入了”无色界“。前面说过,佛教中的”色“通常是指物质,所以”无色界“就是指其间众生摆脱了物质的障碍,只有纯粹的精神存在,无拘无束极度自在。”无色界“也分为四重天,分别是: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其间众生寿命皆以万劫计算,也就说其寿命至少相当于凡间的数十万亿年。凡间众生要想往生”无色界“,则需要修习跟高层次的禅定,分别修习到”空无边定“、”识无边定“、”无所有定“、”非想非非想定“的极深禅定状态。
“欲界”“色界”“无色界”就称之为“三界”,此中众生皆因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而在三界之中轮转不休。而小乘佛教修行的目的,就是参破十二因缘之流传,跳出三界修成阿罗汉,不再进入三界轮回。
六.世界的演化
前面花费了大量篇幅描绘世界的结构,只有把世界的结构说清楚,也才能讲清世界的演化。
《长阿含经·世纪经·三灾品》中,开篇佛就告诉弟子们说:”有四件事情,旷日长久,无量无限,不可以用日月来计算“。这四件事就是:世间灾难渐起,天地逐渐毁坏,其间旷日长久不可以日月计算;世间毁坏之后,其间空旷,没有天地,其间旷日长久不可以日月计算;接下来天地开始生成,其间旷日持久不可以日月计算;接下来天地已成,久住不坏,其间旷日长久不可以日月计算。
也就是说,天地的变化,要经历”成、住、坏、空“四个阶段,其间所经历的时间都长久不可思议,并且这样的过程周而复始,循环不休。
接下来,佛又详细描述了世间败坏的三种形式,即分别遭遇火灾、水灾、风灾然而与很多宗教的观念大不相同的是,天地间遭遇各种灾难,并不像《圣经》中说因为人类道德败坏而要惩罚人类,相反,佛经中人为世间之所以出现这些灾劫,是因为人类道德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境界。
《长阿含经》中说,由于世间正法广布,人们都修习善行,持正见而远离邪见这时有人修习禅定,寿终之后跳出欲界,进入色界的光音天(也即二禅天),于是在虚空中向众生宣说正法,宣讲修习二禅的方法,于是越来越多的人闻声之后修习禅定进入二禅,寿终后皆往生于光音天。由于世间正法广布,没有人坠入地狱,而地狱中众生受苦结束,投生人间时,也即跟随修习禅定进入光音天,这样地狱就逐渐空了,饿鬼、畜生也如此逐渐投生人间,然后修习禅定进入光音天。长此以往,经过一个及其漫长的过程,欲界以及色界初禅天中的众生都来到光音天,色界二禅天之下就没有生命了。
由于世间没有生命,世间就要毁坏。这时天上的太阳会越来越多,由一个逐渐增加至七个,于是海水逐渐被蒸干,大地上燃起大火,逐渐将大地烧毁,又将须弥山烧毁,大火一直由欲界烧到梵迦夷天(也即色界的初禅天),大火经过的地方,所有的物质都被烧为虚空,直到众生居住的光音天才结束。这就是世间遭遇火灾逐渐毁坏的过程。
大火息灭之后,光音天之下就会聚起大黑云,开始下大暴雨,雨滴如车轮般大经过无数百千岁月,水逐渐增长,一直漫到光音天之下,接下来就会刮起大风让海水退却,而海水退却的过程中,就会逐渐塑造出每一个空间中新的结构,例如塑造出新的梵天天宫、新的天魔天宫、新的三十三天宫、新的须弥山、新的日月、新的四大部洲、新的铁围山、大铁围山,于是新的世界就形成了。
以上就是天地遭遇火灾而经历的坏、住、成的过程。
天地遭遇水灾,不同之处在于,”水灾”是因为世间之人皆奉行善法,有人修习禅定进入三禅,往生后进入色界的遍净天(即三禅天),他在虚空中广宣修习三禅之道,于是世间所有众生都跟随他来到遍净天,这时遍净天下开始聚起大黑云,然后开始下暴雨,将遍净天以下,包括梵迦夷天和光音天也都被消溶于是大雨停后,三禅天——遍净天以下的所有空间都变为了虚空,这就是世间遭遇火灾逐渐毁坏的过程。
这里有个小小的问题,经过大雨之后,这些雨水都去哪里了呢?佛经上并没有说明这个问题,但我想可以这样理解:前面我们说过,陆地之外是海洋,海洋之外是飓风,海洋、大地以及须弥山都是被飓风托举于虚空之中的,而《长阿含经》中说过,世间被雨水消溶时,托举世界的飓风也随之消散,于是从遍净天落下的雨水就应该落入了无尽的虚空之中。
欲界、色界的初、二禅天完全消溶之后,遍净天之下又会聚起大黑云,下起暴雨,于是水会逐渐增长(当然,按我们刚才的分析,在暴雨降落之前应该已经形成了托举世界的新的飓风),一直漫到遍净天之下,然后又刮起大风让水消退,消退过程中一层空间又逐渐被塑造出来,这与经历火灾之后塑造出新世界的过程是一样的。
天地遭遇风灾的过程也大致相仿,不同之处在于世间众生都修习善行时,有人修到四禅天中的果实天,于是世间众生都跟随他来到果实天,这时果实天之下就会刮起大风,将欲界及色界的初、二、三禅天全部摧毁,接着果实天下就会聚起大黑云,然后降下暴雨,水漫至果实天之后,起大风让海水逐渐退却,于是就塑造出了新的世界。
以上就是世界经历火、水、风三灾而发生坏、空、成的过程。
七.人类的由来
无论是婆罗门教、犹太—基督—伊斯兰教体系还是中国的神话传说 (不说道教,是因为道教的很多理论都是从佛教中抄过来的,所以二者在对天地形成的认识上有着共同渊源),都认为天地是由一个神创造出来的,婆罗门教中这个神叫做梵天,犹太—基督教中就是上帝,伊斯兰教就是真主安拉,中国神话中就是盘古。而人类的起源,婆罗门、犹太、基督、伊斯兰诸教都认为创造了天地的神创造了人,而中国神话中,女娲与盘古的关系并不明确。
显然,佛教的很多观念都直接受到了婆罗门教的影响,前面提到的很多神祗,如大梵天、帝释天、阿修罗、迦楼罗等等都直接源自于婆罗门教。但是,佛教认为婆罗门教所崇奉的最高的神——大梵天,其实级别并不高,祂居住在色界的最低一层:梵迦夷天,也即初禅天。大梵天是初禅天最高的神,他有很多部众,依照级别的高低依次称为梵身天、梵辅天、梵众天。
婆罗门教认为大梵天创造了世界,也创造了梵身天、梵辅天、梵众天及天地间的众生,佛教则完全否定了这种说法。
《长阿含经》中说:世界自色界二禅天——光音天往下毁坏之后,又逐渐形成了新的世界,这时光音天众生之中,有的寿终正寝之后,就投生于新的世界,化生于色界的初禅天——梵迦夷天。第一个来到梵迦夷天的生命,就认为:“我是自然生成的,没有能造我的神,我知道世间所有义理,能够在世界中自在变化,能够造化万物,是世界中最为尊贵的,是众生之父”,其后由光音天投生来梵迦夷天的众生,看到大梵天先来到这里,也就认为:“祂是世界上最先有的,我等众生都是由祂化身而成。”就成为了大梵天的部众。而色界中的生命纷纷由于爱欲染着,投生于新造成的欲界,纷纷变成帝释天、迦楼罗、阿修罗、凡人等等之后,也就相信世界是大梵天创造,自己是由大梵天创造出来的了。
那么,色界众生,如何又会染着爱欲,而逐渐坠入欲界,变为凡人乃至坠入地狱之中呢?《长阿含经·世纪经·世本缘品》进行了详细说明。
新世界刚刚形成之时,众生都还居住在光音天之上,第一个寿终正寝来到梵迦夷天的生命成为了大梵天,其后来到的生命,也都如大梵天一般神通广大,佛经中的描述是:“欢喜为食,身光自照,神足飞空,安乐无碍,寿命长久”。这时没有男女、尊卑、上下的区别。
这时地面涌出一种有如酥油一般的称为“地味”的物质,凝结于地面,其味道甜如蜜。来到新世界的众生,有的以手尝试其味道,开始觉得味道很好,就产生了对这种味道的贪恋执着,不停的用手掬起来吃,其他众生也随之效法。这些贪着“地味”的众生,身体逐渐变得粗糙,本来是身放光明的,这时光明逐渐变暗乃至消失,本来是可以自在飞行的,现在也不能飞了。
这时还没有产生日月,众生身上发出的光明消失,于是天地间又变为一片黑暗直到日月又自然生成为止。
那些最初来到新世界的众生,吃过“地味”之后,就长久的留地面了,“地味”吃得多的,容颜就变得憔悴粗糙,吃得少的,容颜就还光泽润滑。由于有了容颜的优劣,众生之间就有了“你不如我”或者”我比你好“的高下、你我的观念,有了争强好胜的心态。
随后,”地味“逐渐消竭,又露出了地皮,其状如酥饼,色美味香,众生食后身体又变得更加粗糙了。地皮吃完之后,又产生了地肤,颜色如天上的花,柔软如天人穿的衣服,美味如密,众生吃完后身体变得更加粗糙。
地肤吃完后,地面上开始自然生长稻谷,最早的稻谷,不需要烹调就自然具备各种美味,众生吃过之后,身体变得更加丑陋,而且开始有了男女的区别。男女之间相互瞻视,就有了欲望,开始躲在隐蔽处交媾,其他众生看见后就斥责他们,行淫事的男子见有人呵斥他,就开始悔过,伏地不起,而行淫事的女人看见男子悔过伏地不起,就为他送饭食,于是世间就有了夫妻(可能在印度语言中,”丈夫“有”不善之人“的意思,而”妻“有”送饭“的意思,所以佛经中会有这样的说法)
八.社会的形成
从此以后,众生的行为越来越放逸,所作的不善之事越来越多,人们纷纷结成夫妻、建造房屋,此后从光音天命终投生到凡间的生命,也就先进入母胎之中成为胎生,而不像以往都是自然化生,其后就逐渐开始有了村落、城郭。
那时,众生所食的稻谷,早上收割,下午就长出新的了。于是有人想,天天都要收割,太累人了,我把稻谷收回储藏起来,这样就免得天天都那么麻烦。于是人们纷纷效法,竞相储藏稻谷,不久稻谷就不人们收割干净,只留下不会自然生成,需要人们栽种耕作的稻杆了。
于是人们聚在一处,大为懊悔,商议之后,决定将田野分开,个人耕种自己的田地。于是有人开始想:“何不把我种的稻谷藏好,然后去偷别人田里的稻谷?”,他偷盗时被人发现,遭到别人呵斥,但他还是不改,于是就遭到别人杖责。而偷盗者不服气,就向众生申诉说自己被殴打,于是世间开始有了偷盗争讼、仇怨。
于是众生商议,应该立一个国王,能够解决争讼,保护人民,赏善罚恶,我们可以每人分出一部分稻谷供养他。于是众人中有一个身形高大,容貌端正,素有威德的人被立为国王。国王世代父子传承,于是就有了印度四大种姓之一的刹帝利一族。
之后,众生中有一个人想:这世间所有的东西都破败不堪,现在应该舍离。于是入山修行,静坐思虑,日日出山,入村乞食。村子里的人看见了,都倍加敬仰,认为他能够舍弃家庭,入山求道,远离恶法,于是就把这样的人成为婆罗门。
有的在深山修道的婆罗门,不愿意再修习禅定。便离开山林,回到人间,于是世间也有了婆罗门......
宇宙是怎么形成的 宇宙的起源与演化过程解密 宇 宙
宇宙是怎么形成的
宇宙是由时间、空间、物质和能量所构成的统一体,是天地万物的总称。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宇宙是物质世界,在空间上它无边无界,时间上也无始无终。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且处于不断运动和发展之中。一般理解的宇宙是指,我们所存在的一个时空连续系统,包括当中的所有能量、物质和事件,对于这一体系的整体解释构成了宇宙论。
近数世纪以来,科学家建立了宇宙现代科学理论,此项理论是根据天文学和现代物理学建立的,因此把这项理论称为物理宇宙学。根据相对论描述,信息的传播速度有限,所以在某些情况下(如宇宙在发生膨胀),因人类距离的区域非常遥远,所以只能收到一小部分区域的信息,其他部分的信息将永远无法传播到人类的区域。在宇宙中,我们可观测到的时空部分称为“可见宇宙”、“可观测宇宙”或“我们的宇宙”。这里要强调的是,与我们所用的观测设备没有关系这是由于时空本身的结构造成的。宇宙大约是由4.9%的普通物质(构成行星、恒星、气体和尘埃的物质)、26.8%的暗物质和68.3%的暗能量构成。
宇 宙
宇宙的起源与演化过程
宇宙是如何起源的?这是从2000多年前的古代哲学家都到当今的科学家一直都在苦苦思索的问题。关于宇宙起始的争论从古延续到至今,基本上存在两个思想学派。许多早期的传统,以及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都认为宇宙是创生时间距离他们相当近。十七世纪时,邬谢尔主教算出宇宙诞生的日期是公元前4004年,这个数目是把在旧约圣经中人物的年龄加起来而得到的1927年。
而目前在学术界影响较大是1927年由比利时数学家勒梅特提出的“大爆炸宇宙论”。勒梅特认为:“最初宇宙的物质集中在一个超原子的“宇宙蛋”里,在一次无与伦比的大爆炸中分裂成无数碎片,形成了今天的宇宙。 宏观宇宙是相对无限延伸的。”1948年,俄裔美籍物理学家伽莫夫等人,又详细勾画出宇宙由一个致密炽热的奇点于150亿年前一次大爆炸后,经一系列元素演化到最后形成星球、星系的整个膨胀演化过程的图像。关于宇宙的起源的问题,至今还有待人类去探索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