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缘网

定弘法师- 劝发菩提心文(第1集)

发布时间:2024-07-01 04:08:22作者:佛缘网
定弘法师: 劝发菩提心文(第1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下午好。阿弥陀佛!今天是弥陀圣诞,我们趁六和净宗学会十二周年以及新楼开幕典礼这样一个殊胜因缘在一起聚会,吴会长慈悲让我跟大家分享一下佛法。

今天早上我们听了师父上人的一段开示,老人家鼓励我们,现在在这样一个灾难频繁的时期,要求生净土,念念不舍,要求我们早日拿到往生的把握,自救救他。到底我们自己有没有把握往生西方,自己扪心自问,我现在有没有把握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恭喜你,希望你能够保任,不要退转;假如这答案还不确定,那我们就要认真的去反省、去思惟,到底问题出在哪里?《无量寿经》是我们净土宗第一部大经,它是净土的一个概论、一个总指导,我们看到「三辈往生第二十四品」里面讲到,三辈(指上辈、中辈、下辈)往生的条件,有一个共同的条件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八个字也是整部《无量寿经》的宗旨。不少同修念佛念了很多年,不能说不努力、不精进,也是满用功的,但是为什么往生西方还没有消息?本来这个法门是易行道,是很容易,比任何法门都容易,但是怎么对我们来讲这么难?明明《阿弥陀经》上讲若一日至若七日,念到一心不乱,你就能往生西方,我们现在不要说七日,七年恐怕都不止了,那到底怎么回事,原因出在哪里?其实,我们对经教就要深入去体会。你看「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我们只做到一向专念,但是没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比一向专念更为重要,我们却忽略了,所以问题就出在这里,往生没有把握,因为是菩提心没发起来。

所以今天我们趁著这样一个因缘,跟大家一起学习净土宗第十一祖省庵大师的「劝发菩提心文」,希望通过这样的学习,我们能够真正把菩提心发起来,那我们今天下午这四个小时的聚会就没有白过。如果你下午真正把菩提心发起来,那是无量劫来稀有难逢之一刻就在此时此刻,所以这个功德利益就不可思议!这也是末学感六和净宗学会全体同修们的恩德,因为我走向弘法之路、弘法生涯,跟六和是关系非常密切。我在还没有辞去大学教授之前,二00六年二月份,第一次来到六和给大家做「因果轮回科学证明」的专题报告,之后辞了职务,全身心追随我们师父上人学习经教。当时发愿讲「因果轮回科学证明」要讲四十八场,吴会长要求我第四十八场要在这里讲,结果真的也就满了他老人家的愿,第四十八场也在这里完成。之后出家,吴会长跟我约定,出家之后第一场的对外演讲要来我们六和,也满他老人家的愿。现在出了家,七月十五号出的家,还不到半年,也是刚刚受戒,受戒圆满了,披上师父上人赠送我的二十五条衣,又是第一次来六和给大家做汇报。所以六和跟我的缘非常非常的深,我是非常感恩大家对我的护持,所以这次特别来跟大家学习这篇「劝发菩提心文」,也是感恩大家的一点表示。

我们按照讲经的惯例,我们先讲解文题。虽然这篇文章不是经,它是祖师所作的文章,但是它的整个构架跟经典是完全一致的,也是像经开三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所以这个结构非常的条理。而且祖师完全体会得了世尊的本怀,所以字字句句都是如来的真实义。我们应该把这篇文章当作经典一样的读诵、受持,我们的讲解也按照经的方法来讲解。当然因为时间有限,我们很多都省略了,本来讲经,按照天台家的讲法,讲「五重玄义」来解释名题;贤首(就是讲《华严》的)就是讲「十门开启」,那就非常复杂。师父老人家说,现在讲经我们就讲一个名题、一个作者或者是译者(经就讲译者,谁翻译的;这个是讲作者),然后就进入正文的解释,就不耽误大家时间。

我们先看这个名题,是「劝发菩提心文」,分成几个部分,第一个是讲菩提心,第二是讲发菩提心,第三是劝发菩提心。「文」是个通题,我们就不讲了,就是一篇文章。首先讲菩提心是什么?这个名词,学佛同修并不陌生,老是听到要发菩提心,到底菩提心是什么,一问,好像也摸摸头说不出来,模模糊糊的。如果对菩提心都不认识、不知道,那你怎么个发法?菩提心的解释在经典里面有很多种,譬如说马鸣菩萨的《大乘起信论》,讲这个菩提心讲了三个,直心、深心、大悲心。直心,正直、没有邪曲;深心,我们一般讲好善好德之心,这是跟性德相应的这样的心;大悲心,是对众生有大慈悲心。《观无量寿经》里讲也讲三个,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这三个心跟《大乘起信论》里面的三个心是完全相同的,不同的名词讲的是一个内容。至诚心就是直心,诚是真诚,不仅是真诚,是至诚,至是到极处了,对人、对事、对物都是那种至诚的心,这是我们学佛人要养这个心,不能有丝毫邪曲;深心,刚才讲到了;还有回向发愿心,这就是大悲心对一切众生,特别看到眼前地球多灾多难,我们要发大心帮助这个地球上苦难的众生。

怎么样帮助?最好的方法就是弘护正法,因为众生苦难的根源在於造业,造业受苦报。为什么会造业?因为迷惑颠倒,佛法讲惑业苦,轮回里头因为迷惑而造业,造业而受苦报,然后又更加的迷惑,无休止的陷在这样一个泥潭当中,不能够超越。所以我们要帮助众生,就要让他们觉悟,觉悟必须靠正法。所以每个学佛弟子都要有一个使命感,我们既然学习了圣教,就应该不断的在自己提升的过程中帮助一切众生。所以我为什么要出家,是不是为了要求往生才出家?不是,如果求往生,告诉大家,我是不会出家的,因为什么?在家修行比出家修行更方便、更自在。出家人现在挺忙的,不是做法会,就得讲经说法,自己修行的时间反而少。我跟师父老人家到现在整整二十年,从大学二年级开始接触师父老人家的经教,一九九二年,到现在整整二十年,这么多年当中不断的觉悟,那个感恩的心愈来愈重。这么好的佛法我们认识了,有这个必要、有这个使命去向大家推荐,所以我才选择走出家弘法的道路。出家,古人讲要荷担如来家业,如来家业是什么?就是弘法利生。

所以现在确实我比以前更忙,以前在大学里做教授没那么忙。我一个礼拜,大学安排我上六个小时的课,六个小时,其他的时间你自己安排。然后一年有三个月的假期,两个学期全部假期,就是你自己安排,所以要自己修行的时间就比较多。我确实是听经闻法积累都是在出家之前,在辞职以前。师父告诉我们,现在不要轻易出家,你要学成了再出家,你要没学成就出家,往往障碍很多,你自己克服不了。现在出家之后很忙,今天讲课我们就讲差不多五个小时,早上差不多一小时,今天下午四个小时,这对於我来说是一个很正常的工作量。吴会长还挺担心我累到,我一点不累,因为什么?一天讲五、六个小时对我来讲是家常便饭,所以现在一天讲的课程数量等於是以前一个礼拜讲的。还有,现在跟著师父上人,还要为他老人家做秘书的工作,修福兼修慧,这工作量比以前大了。现在又没有工资,没有收入,白干,做义工,为什么要这么做?大概就是菩提心来推动。古人祖师大德教给我们,「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我们有一点不忍之心,这就是跟菩提心相应,这就是慈悲心,这就是回向发愿心。因为菩提是基於觉悟,菩提本意就是觉、觉悟,觉悟的心你才能生起大悲心。觉悟是什么样子的?你看到众生跟自己是一体的,这种人就叫觉悟了。你在跟众生往来的过程中,你起对立、起分别,你就没有觉悟,没有慈悲。

所以我们看了这个菩提心的解释,经典里是这样解释的,但是这三种讲起来,我们感觉到还是没那么踏实。师父上人解释菩提心用了五个词,这就解释得更明白了,这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他讲了五个,就是跟马鸣菩萨或者是《观无量寿经》讲的三个是同样的。真诚就是《起信论》里讲的直心,《观经》讲的至诚心,这是菩提心的体。连儒家《中庸》都讲「不诚无物」,因为你不诚,没有体了就没有物,就什么都没有了,你想成菩提、成佛道,都要基於这个至诚。清净、平等、正觉就是深心,这个深心是自受用,讲深心我们不好理解,讲清净、平等、正觉,这个容易理解。慈悲心就是大悲心,就是回向发愿心。所以师父老人家讲这五个心就是讲菩提心,从五个方面来讲,真诚是讲体,清净、平等、正觉是自受用,慈悲是他受用。这也是从《无量寿经》的经题那里出来的,所以《无量寿经》的经题上也把菩提心的内涵显示出来了。

到底我们发了这个心没有?我们的心是真诚的吗?我们的心清净吗?我们的心平等吗?觉悟吗?慈悲吗?我们要认真的审察,用这篇「发菩提心文」来做审察,所以祖师劝我们要发菩提心。本来人人分上菩提心都圆满的,它是性德,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自性本来就有的性德,你不发,它也本来就有。为什么现在要发?因为我们迷失了自性,性德就不起作用了,现在要发起这个菩提心,这就是修德。「修德有功,性德方显」,你不去发起这个菩提心,你就不能够证得自性圆满菩提心,所以要发。这个发就叫始觉,开始觉悟。本来菩提心是本觉,始觉合本觉,你才能得究竟觉,成佛道靠发菩提心。所以省庵大师劝我们要发菩提心,因为发菩提心,有的人自己能发,但是大部分的人自己不会发,有几个人能够有这么高的根性自己就会?就得劝。所以世尊为什么在世间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为的是什么?《法华经》上讲,为一大事因缘出现於世。这大事因缘,用我们这个文题来讲,就是劝众生发菩提心,因为你不发菩提心,你不能作佛,这是作佛的正因。我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发菩提心也是正因,这《观经》三福里头就讲得很清楚,你看第三福就是,里头有一条「发菩提心」,不发菩提心不能成正觉,不能生净土,要发。这个文题简单就介绍到这,「劝发菩提心文」。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作者省庵大师,他的法号叫实贤,真实的实,贤能的贤,字思齐,我们听到这两个词,就马上想到见贤思齐,很好记,一定是他的师父给他的一个寄语,寄望。至於人的名字,我们在家人的名字是父母起的,像我原来俗名钟茂森,茂盛的森林,父母希望我成为一个栋梁之才。出了家之后,师父老人家给我找了剃度师,上畅下怀老法师,比师父小两岁,跟师父是多年的至交。他给我赐的法号,内号传道,外号定弘,又要传道,还一定得弘法。这是剃度师父给我的一个寄望,这也是净空老法师对我的一个寄望,我们看到这个名字就能想到师长对我们的期望。省庵是他的别号,他是净土宗第十一代的祖师,是一位有修有证的大德。他是江苏常熟县人,江苏常熟,这也是出才子的地方。他父亲是读书人,早年去世了,母亲张氏是一个很贤慧的妇人。所以一个孩子的培养关键是在母亲,母亲贤慧,孩子往往能成圣成贤。省庵大师的母亲很贤慧,也学佛,所以当省庵大师七岁的时候,他母亲知道他宿世有善根,就送他到常熟清凉庵去拜师,后来十五岁剃度出家,二十四岁受具足戒。这都是出家因缘非常的顺利,不像我们这样业障深重。其实像我二十四岁那年就有因缘可以跟我们师父上人出家,那时师父是给最后一批悟字辈法师剃度,很多人就鼓励我,你要不要剃?不剃,以后没机会了。当时我犹犹豫豫,犹犹豫豫就错过机会了。二十四岁到今年三十九岁,十五年光阴虚度,这才剃度出家。剃度之后,师父也叫我赶紧受一个具足戒,这样你上台讲法就可以搭二十五条衣了。这是为了讲经的方便,我们勉强去受一个具足戒,实际上自己不具足,非常的惭愧。

这位大师,省庵大师聪明过人,读的经典过目不忘,而且精进的修持,一天只吃一顿饭,夜不倒单,晚上不睡觉,打坐,习以为常。所以一开始听《法华经》,学习唯识、《楞严》,对性、相两宗都洞明通达。后来有一位崇福寺的住持和尚看到他这么有修行,想把衣钵传给他,请他做住持。他婉言谢绝了,而且就逃离,自己去闭关。闭关三年,白天阅藏,晚上精进念阿弥陀佛。三年期满了,出关的时候,大家请他讲《法华经》,他升座讲法,口若悬河,让大众听了之后深受法益。想必已是开了悟,才有这样的辩才。后来大师到阿育王寺,在那边供有佛的舍利,他去礼拜佛的真身舍利,因为他心非常的虔诚,所以感得舍利放光,这是很殊胜的感应。正好那一天是二月十五日,佛涅盘日,大师就集合四众同修举行了涅盘法会,他自己亲自撰写了涅盘忏仪,带领大家拜涅盘忏,而且燃指供佛,发四十八大愿,效法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就感应非常的殊胜。他在那个时候也特地写了这篇「劝发菩提心文」,勉励大众发菩提心,住持正法。

大师之后结莲社念佛,非常的精进。等到有一年,这是雍正十一年十二月,佛成道日那天,大师就对大家说,明年四月间我就要往生了。你看预知时至。结果到了明年四月,四月十二日,大师就对大众说,我在十天之前就见到西方三圣降临在虚空当中,今天我又见到了,大概我要往生净土了。於是就把寺院的事情交代一下,而且到外面跟这些护法们告辞,这些事都完了,他自己写了一首偈子。这是他的侍者请他,「您往生之前给我们留下首偈子」。他就留下一首偈子说,「身在华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来中事宛然」。从这个偈子我们可以看到,大师的境界非常的高,一定是理一心不乱之人,往生实报庄严土。

他说完这首偈子,沐浴更衣,就不再进饮食了,又过了两天,十四日中午,面西念佛安然而逝。他老人家走的年岁并不大,只有四十九岁,是十三祖师里头走得最早的一位,但是他的示现却是非常殊胜。

更殊胜的事情是他已经断气了,走了,大家看到不免悲痛,一代大师就这样离我们而去了,我们还要依止谁,我们以后怎么修行?大家都悲从中来,就忍不住要掉眼泪哭泣。就在大家悲痛的时候,猛然看到这大师坐在那,忽然睁开眼睛对大家讲,说「你们不要难过,我去去就来。现在有句要紧话对诸位说,生死事大,各自净心念佛」。说完眼睛合起来又走了,这个真的是神通变化,游戏人间。他去了之后,又回来告诉大家这句话就非常要紧,「生死事大,各自净心念佛」,净是清净,以清净心念佛,这是大师留给我们最后一句遗言,我们也要铭记在心。通过他的事迹,我们了解这位大师不是普通人,肯定是再来人。所以我们来一起以真诚、恭敬的心学习这篇「劝发菩提心文」。我们来看第一段:

【不肖愚下凡夫僧实贤。泣血稽颡。哀告现前大众。及当世净信男女等。惟愿慈悲。少加听察。】

这是第一段第一句。我们把整篇文章分成三个大段,第一段属於序分,就是属於前面介绍部分,从开头一直到第二页的第一段最后「如此发心,方得名为真正发菩提心也」,这是第一段;第二段是正宗分,就是主体部分,「此菩提心」,从这开始,一直到最后一个大段之前,就是第五页倒数第二行,「是为发菩提心第十因缘也」,这是第二个部分,主体,叫正宗分;最后一个就是流通分。我们按照这样的三个大部分来学习。

第一句话是大师极其谦卑为我们来示现,他说自己是『不肖愚下凡夫僧』,一般人这样称呼自己说不出口,「不肖」就是我们讲不肖子孙、败家子,说我是如来家的败家子、不肖子。为什么?我们没有能够把世尊当年弘法利生的工作做好,如来家业没能承担起来,所以自己对不起佛陀。「愚下」是讲自己的根性下愚,愚还不止,下愚,愚蠢到最下,根性陋劣,下下根。不过我们在《论语》里面看到有句话,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上等智慧的人,大菩萨,像马鸣、龙树、智者、永明之流,那都是上上根人,他们听了佛法没有任何怀疑,依教奉行,这是上智。下愚,下愚也能够跟上智一样,虽然他对一切佛法不能够解了,可是他听了之后他能相信,你叫他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他不懂什么道理,但是他也不移,坚定不移的念这句佛号,老实、听话、真干,他也能成就。所以这是省庵大师给我们透露的讯息,我们做不了上智,也得做下愚,怎么做法?老实、听话、真干就行了。像师父老人家常提到的刘素云老师,她就是这样的人,她跟大家讲,我就是傻,傻,什么都不会,什么都学不了,反正师父让我们「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我就老实、听话,就真干。她成就了,师父给她印证,念佛三昧了,这决定有把握往生。所以老实重要。

实贤大师说自己是凡夫僧,不是圣贤僧,虽然身披如来袈裟,但是没有修也没有证,这是凡夫僧。但是我们这一生遇到净土法门,虽然是凡夫,虽然根性愚下陋劣,但是靠净土法门,我们这一生也能当生成就;除了净土法门以外,其他的没指望了。省庵大师给我们做这个示现,他都是这样做,那我们还别求什么其他法门吗?『实贤』是他自己的法号,自己称自己的名。『泣血稽颡』,这是哀痛到极处,哭泣,哭是有声音的,泣是没声音,泣出血泪来了;稽颡就是叩头,颡就是额头,额头贴到地上叫稽颡。向谁叩头?向我们大众叩头。『哀告现前大众』,让我们大家能够慈悲听察,不仅是当时在阿育王寺涅盘法会上的大众,还有包括『当世净信男女等』。当世是他那个时代,这些在家出家的同修,当然也包括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也包括坐在此地的你与我。大师对我们那么样谦虚恭敬,祈求我们『惟愿慈悲,少加听察』,你看大师谦卑到何种地步!我们必须也要用至诚的心来领受大师的教诲。我们看下面一句:

【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

『尝闻』,就是讲我曾经听过,这都是大师谦虚。佛这么讲过的,『入道要门,发心为首』,道是佛道,我们要入佛道,我们这一生想成佛。大家想成佛吗?想。好极了!你学佛就得想成佛,你得敢想,敢想就是发心。你不想成佛,你就不可能成佛。世间人也是,我想到美国,我先有个想,还没去也得想,你才能够去得成。我想读书拿到博士,先要什么?立愿,我要发这个愿,才能够做得成这个事。修行更是这样,你不发心作佛,你怎么能成佛?所以这叫要门,你必须通过这个门才能入道。『修行急务』,我们修行就是为了作佛,最紧要的、最紧急的就是立起这个菩提愿,立愿之后才能够度众生。所以菩提心,一般我们讲菩萨四弘誓愿,第一个「众生无边誓愿度」,这是立愿,你才能够度众生;『心发则佛道堪成』,这是菩萨四弘誓愿最后一个「佛道无上誓愿成」;中间这是修行,「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这是讲修行断烦恼,这是开根本智,学法门是开后得智,智慧圆满了这才成佛,你度众生的愿才满。

『苟』,苟就是如果,『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纵然你经过像尘点这么多数的劫(『尘劫』,这是比喻多,数不清的无量的劫),『依然还在轮回』。咱们就是这样的,你看轮回都是无量劫了,为什么依然还在轮回?就是从来没有发大心。所以,『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这就回答了我之前刚刚开课的时候讲到的这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念佛念了那么久,也挺精进、挺用功的,还是徒劳?就是因为没发广大心,立坚固愿。下面:

【故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

《华严经》上有明确的经文告诉我们,你『忘失菩提心』,这还没有说没发菩提心,你已经发了,发了,结果忘失了、退转了。你『修诸善法』,这个善法包括世间善法和出世间善法。世间善法,修桥、补路、济贫、救死扶伤、施粥、施衣,种种的慈善事业,包括你护持佛法,你要是没发菩提心,这都属於世间善。出世间善是什么?你修禅定,乃至证得声闻、缘觉,这小乘是圣人果位。可是你看看《楞严经》里五十种阴魔当中,把声闻、缘觉都列在其中,这就说明什么?修出世善法还都是『魔业』,就是你没有能够证得圆满菩提,这都被佛呵斥。那你想想,『忘失』菩提心『尚尔』,尚尔就是还尚且属於魔业,那何况『未发』?你还没发,那就是更不用说了。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到发心的重要。

『故知欲学如来乘』,我们要发大心,不学小乘,要学如来乘,就是一佛乘,《法华经》上讲,「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方便说来有二乘、有三乘,二乘是大乘、小乘,三乘是声闻、缘觉、菩萨,这些统统都是佛的方便说;真实说就告诉你,只有一佛乘。那我们就要立大志,志取一乘,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就是修一乘道。为什么?因为你一往生西方就不退成佛。这是《无量寿经》里讲得很清楚,人人皆作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就是不退转,圆证三不退的菩萨。所以你也别小看自己,咱们立起这个大心,我要修如来乘,就凭发心来讲超过小乘、超过声闻缘觉,修行的功夫、断烦恼功夫咱们不如他,但是这发心来讲咱们超过他。

这是要大家发这个心,『必先具发菩萨愿』,首先我们要发起菩萨愿,就是菩提心。『不可缓也』,不能够延缓了,不能等待了,现在就得发。特别是现在灾难这么多,再等恐怕没机会了。现在这个马雅预言,大家都讲二0一二年十二月二十一号可能会有世界末日的灾难,咱们信还是不信?那么学佛人信,帮助自己、督促自己,假如它真发生了,我们要有把握往生;假如它没发生,没发生,我们也变得有把握往生了,不挺好的?我们就继续帮助苦难众生。所以现在这些灾难也是我们修行的增上缘,它是提醒我们要用功,不能再等待了。这里属於讲的这一大段,是讲发心立愿的重要性。下来还是序分里头第二小部分,是讲心愿的差别相。先是总说,下面是别说,分别来讲,我们来看经文:

【然心愿差别。其相乃多。若不指陈。如何趋向。今为大众略而言之。相有其八。所谓邪正。真伪。大小。偏圆是也。】

这是总说『心愿差别』,有八个相,心和愿就是前面讲到的「发广大心,立坚固愿」。菩提心是广大心,众生无边誓愿度,没有一众生我不度的,而且这个愿是坚固的、不退转的。这个差别相我们要了解,就可以检验自己到底是不是真发起了广大心、立起坚固愿了。所以『若不指陈』,不给我们讲清楚这么多的相,『如何趋向』,我们怎么能够知道该怎么个发法?所以现在『为大众略而言之』,这个文章言简意赅,其实这里头讲起来可以讲很多,但是省庵大师用极简短的文字把这些都交代清楚了。所以略而言之,这个相有八个方面,总共四对八相,第一是邪和正,第二对是真和伪,第三对是大和小,第四是偏和圆,四对。我们底下看:

【云何名为邪正。真伪。大小。偏圆耶。】

这是提起一个设问,到底这八相是怎么个讲法?我们一对一对的来看,第一是讲邪正这一对:

【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务。或求利养。或好名闻。或贪现世欲乐。或望未来果报。如是发心。名之为邪。】

首先看这个邪的相。这发起菩提心,还会发邪了?还真的。那我自己这心到底邪了没有?邪了还是正,你得检验检验。世间有这类的修行人,他『一向修行』,也挺用功的,可是他不懂得推究自心,就是他没有能够往内求。万法唯心造,修就是修这颗心,不是在外面尘境上去攀缘,他方向搞错了,『不究自心,但知外务』,往外去攀缘。这类人真有,譬如说佛门里面的一些同修很热心,认为修行是什么?我拼命做好事,这就是他但求外务,他没能够好好修自己那颗清净心。还有一个,这更不好的,『或求利养,或好名闻』,就名闻利养都来了。学佛里头也有为追求名闻利养的,特别是讲经说法的人,像我们这类的,干我们这行的,这名闻利养可不得了。

我一出家,没出家之前这名闻利养就很多,到大陆讲传统文化论坛,讲完之后,那听众听了非常感动,痛哭流涕,给你磕头顶礼,送上鲜花,递上红包,然后给你斟茶倒水,真是服务得非常周到。这个时候稍不留神,你就堕落,在这个境界上最容易生起我慢心,以为自己真不错了,可以为人师了,你看人家对我这么恭敬,我一定是很了不起,有这么一念那就完了,堕入名闻利养的深坑里头。所以传统文化到今年上半年邀请的愈来愈多,差不多一个月就得出去走一趟,这样看可不行,我这修行自己还上不去,就被名闻利养拖垮了。一开始好像是能帮助人,帮著帮著自己被拖下去了,就不行,所以我选择出家。出家了,这大陆传统文化论坛,因为出家人是不允许在寺院以外来讲课的,所以没人敢请我了。

当时我出家的时候,两位全国政协委员来找师父,还找了两次,他还写了一封信祈请师父老人家暂缓钟茂森出家。说他现在太重要了,他这一出家,传统文化是一个损失,让他多讲讲,把传统文化再推进推进,再让他出家不迟。全国政协委员,他们写信应该是给胡锦涛的,谈的是国家大事,结果就我们这些事他还这么操心。当然我们非常感恩人家的爱护,师父老人家保护我,他跟那些来祈请的人讲,他说他出了家也能讲。「出了家就不行了,现在他是博士,出了家那就没人会请」。「不要紧」,师父说,「出了家当博士也能讲,他可以以博士的身分讲」。他对方就没辙了,所以马上安排我在香港圆明寺剃度出家。

好了,这就不用参加传统文化论坛了。结果发现出了家之后,也没离开名闻利养,似乎有更多的趋势。反正不出门还好,这一出门人家看到了,肯定就递红包,肯定就给你顶礼,这下就麻烦了。所以要走弘法利生这条路实在是不容易,顺境的考验是名闻利养,你会不会动心?逆境的考验跟顺境是相等的一个考验力,就是嫉妒障碍,你这边得了名闻利养,人家看起来就不高兴,心里不舒服,就会触动很多人的神经。师父老人家一生都是在嫉妒障碍当中走过来的。所以这一边是顺境,一边是逆境,随著你修行境界的不断提升,你修行愈高,魔考就愈高,真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那你不能够逃避,必须得面对,所以只好自己认真的推究自心,不能让自己的心在境界上起贪著、起瞋恚,顺境不能起贪爱,逆境不能起瞋恚。你说你逃避境界修,那你未必修得成,你没有经过魔考,你怎么知道你境界有多高?幸好有师父在,万一要是方向歪了,师父会把我们捉回来。所以我们现在还没成就之前不能离开善知识,非常非常重要!

师父老人家他也不是把你当作一个温室里的盆花那样去栽培,他就让你在大风大浪里去炼。我就体会到师父老人家对我这样的一个安排,总是我意想不到的。譬如说前两年,我一直想找一个安静的地方修学,好好的成就自己清净心,师父就老让我出来参加国际活动。有一天我就急了,我说师父,佛讲不能自度而能度他,无有是处。我现在不能自度,怎么能度他?我得赶快自度。师父就说,你要是等到自度那天,恐怕这个世界都已经不复存在了,现在灾难多,得救世。我当时还有点想不通,我说师父,本来自他不二,自度不就是度他吗?师父讲,对,既然自他不二,那度他不也是自度吗?这没话说了,好,就度他,参加国际活动、参加传统文化论坛。结果师父又说,赶紧回头,不能再参加了,你不能自度,何以度他?好,现在只好把门关起来好好的静修。结果刚没静修几天,师父说梵蒂冈我们得去一趟,净宗学院十周年你也要回去跟大家讲讲课。包括这次来六和净宗学会,我也意想不到,本来我想著这次我单独出来,师父肯定不会让我出来的,结果没想到师父说,你可以去,你要去,就让我来这边跟大家讲课。所以我常常就想不通师父老人家的安排,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别去想,不要想,反正师父叫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那都是练习,都是去经受考验。所以名闻利养要从心底里放下,不是说我事上什么都不做了,躲在深山老林里面,那叫放下吗?没有放下,境界一来,你还会波动,那个没有成就。像师父老人家现在这样,你看再多的名闻利养都是如如不动,这才叫成就。

还有『贪现世欲乐』的,那就更麻烦了,五欲六尘,这都是轮回逃不脱的原因。还有『或望未来果报』,我修善积德,为了将来得福报,为了来世生人天,这都不对,这样的发心都是叫邪;换句话说,这个心里头夹杂著自私自利,所以叫邪。要把自私自利放下了,你这心才正。你看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未来果报,这都是自私自利造成的,把自己要放下,但为苦难众生,但为正法久住。所以底下我们看经文:

【既不求利养名闻。又不贪欲乐果报。唯为生死。为菩提。如是发心。名之为正。】

我不求这些,师父常讲放下十六个字,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自私自利,把这十六个字放下,你这个心才叫正。都放下了,我为什么修行?『为生死,为菩提』,生死包括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阿罗汉断了分段生死,那叫偏真涅盘,但是还不圆满,他还有变易生死;把变易生死都放下,才叫圆证菩提,成佛道,我们这一生修行就是为作佛的。底下再看第二对真伪:

【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闻佛道长远。不生退怯。观众生难度。不生厌倦。如登万仞之山。必穷其顶。如上九层之塔。必造其颠。如是发心。名之为真。】

真就是不退,『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上求下化,这个心是不退转的。虽然『佛道长远』,讲起来可能要三大阿僧只劫,可是我们不能够有退怯心。为什么?这个心真正发起来,长远,再长远,我们都能走到终点,都能达到目的地。更何况圆教讲的发心,一念就能超越三大阿僧只劫,特别是往生净土,这个功德不可思议。你一发起这个往生求生净土的心,你到临命终就能往生净土,那就算成就了,你就圆证三不退。你的境界,你的智慧、能力、相好,跟七地以上的菩萨差不了太多,甚至你能够在十方世界示现成佛。因为阿惟越致菩萨可以做到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而为说法,应以佛身也能够现佛身。所以这一念就圆成,关键这个心要发得真。

『观众生难度,不生厌倦』,众生确实很难度,最难度的是谁?家里人。老公最难度,其他人都好度,就是他难度,为什么?讲白了,他对你的底细最了解,所以你最难度他。所以你要是不做好样子,你就很难度众生。特别是家里人,你不能含糊,不能跟他忽悠,你必须是要做出好样子,你真正自己做大转变了,你才能感化家里人。所以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你从修身开始,自己做好样子,你才能齐家,你才能治国平天下。你要帮助这全世界苦难众生,从家里开始帮助,先帮助自己,这样你就不会厌倦了。如果你不先从修身做起,你就会厌倦,家里人,我怎么这么费心,他还跟我对著干?明明叫他不能吃肉,他偏吃肉;明明叫他不要杀生,还杀生;叫他不要看电视,他还看电视。你看全都管别人,没管好自己,有厌倦的心反而会对立了,这心就不真。《道德经》上都讲,「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你要从自身上修起,你的道德才是真,要不是虚伪的。

所以『如登万仞之山,必穷其顶』,仞是长度单位,周朝的尺是八尺,一尺相当於现在二十三厘米,比我们现在的尺小,八尺就是一百八十四公分。万仞,就是一万八千米那么高,比喜马拉雅峰还高,喜马拉雅山才八千八百多米的海拔,这万仞就要比那个更高。「必穷其顶」,这是我们要立起坚定的决心,虽然佛道长远,虽然修行很难,我们一定不能退怯。还有下面也是比喻,『如上九层之塔,必造其颠』,上高楼,过去九层就很高,现在九层不算高,九十层,叫你爬楼梯锻炼身体。像师父老人家在香港过去住的那房子,住二十九楼,他每天从底下一直爬楼梯爬上去,锻炼身体,爬二十九楼,这也是给我们示现。「必造其颠」,一定要登上去,这样的发心真实,这叫真。

【有罪不忏。有过不除。内浊外清。始勤终怠。虽有好心。多为名利之所夹杂。虽有善法。复为罪业之所染污。如是发心。名之为伪。】

这个菩提心可不能够虚,不能够变得虚伪了。怎么个虚伪法?自己有罪不肯忏悔,有过错不能够去除,就是没有修行。可能修了几十年,最后变成个老油条,说起佛法来头头是道,可是自己的烦恼一丝一毫都没有减除,而且还在增加,内心里的贪瞋痴慢、五欲六尘、自私自利没有减少。这什么问题?说白了,面子问题。这面子可不得了,害死人。我们也真看到师父上人周围的同修,我们相识很久,往生之前还得重病。你说他学佛也不是不用功,能讲经说法,跟著师父几十年,到最后为什么还走得这么不好,这是什么?生前有罪,他不肯忏,要著面子,不好意思,因为做大德做惯了,受人恭敬惯了,现在让我低下头来认罪,这个忏不出来,所以只能是随业流转。

『内浊外清』,心里头污浊,就是烦恼,外面看起来满清净的,像个修行人,其实是装模作样,这真的是最害人,他没有害别人,是害自己。『始勤终怠』,这是另外一类,他倒并没有想去装模作样,装模作样是欺骗别人,「始勤终怠」是自欺。一开始很勇猛,我们也见过不少这样的同修,一说念佛,好,我闭关七天,不吃不喝不睡觉,念阿弥陀佛求往生,还没到一天就出来了,不行不行,始勤终怠,那个心就不真,好高骛远,不行。还有,修行以为是什么?学得很多很多,羡慕别人讲得头头是道、通宗通教,但是不肯在基础上下功夫。师父老人家常提倡要扎三个根,修行得从《弟子规》做起,从《感应篇》做起。他觉得《弟子规》小孩学的,《感应篇》那么简单,又不是佛法,学它干什么?瞧不起。瞧不起,他自己干什么?大经大论,一开口《华严》怎么讲、《法华》怎么讲、《楞严》怎么讲,谁都说不过他,可是他自己烦恼妄想日益增多,别说往生有把握,可能连人天善道都没把握。这就是什么?自欺欺人,修行最忌讳的,最忌自欺。自己要对自己负责任,不能把自己法身慧命当作儿戏,一定要用认真。

还有下一类,『虽有好心,多为名利之所夹杂』,好心帮助人,还想著自己的名利。做一椿好事、弘法利生的事,想想对自己有没有名利,有就拼命干,没有就没有动力了。还有善法,『虽有善法,复为罪业之所染污』。譬如说,我是听说有位法师讲经弘法,女信徒常常来请教问题,这是要帮助众生,善法。於是跟她常常在一起,给她单独解答问题,解答到最后就还俗去了,结了婚,被女信徒给度走了。这是虽有善法,复为罪业之所染污。『如是发心,名之为伪』。这些都是我们,特别是年轻的佛子要非常注意谨慎的。我都是提醒自己,没有讲大家,大家千万不要去对号入座,说我自己。下面第三对是大小:

【众生界尽。我愿方尽。菩提道成。我愿方成。如是发心。名之为大。】

这是发了大心,这个大是什么?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我都要度尽。『众生界尽』,就是一切众生我都度尽,使他们成佛道,我这个愿才叫尽。『菩提道成』,就是成佛道,这个愿才叫圆满,这就是上求下化到最圆满,这个叫大心。所以我们从平常日常生活当中要培养这种广大的平等心,度众生得平等,不能说我喜欢的人我才度,不喜欢的人我就不度,这就不是广大心。「众生无边誓愿度」,那我还有边就不行。特别是自己不喜欢的,跟自己作对的死对头,先得度他,用自己的慈悲心、爱心去感化他。有人说,这我根本没办法感化他,他心如铁石,怎么感化,一见到我,他就龇牙咧嘴,这是冤家,怎么感化?你看,你起这种念头就没办法感化他,为什么?你跟他对立了。你首先不能跟他对立,从心上要跟他合而为一,你才有可能感化他。大家不妨试一试,我觉得这个效果还不错,我是经常实验。发现某个人对你不舒服,他不满意,你可能有意无意得罪他了。怎么办?要化解对立。怎么化?你一出现,他就不高兴,你就别出现,你就在家里给他念佛,阿弥陀佛,仰求阿弥陀佛帮助我跟他的对立关系给融化掉,我要用爱心、慈悲心来跟他交往,我希望把我所有功德都回向给他,让他对我产生好感,让他能接受我。你就这样去祝祷,然后过几天你去跟他交往交往,就不一样,非常灵验。所以怕的是自己不够真诚,古语都讲,诚之所至,金石为开。你真诚到了极处,铁石心肠都能融化,怕的是你不够真诚。下面:

【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怨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如是发心。名之为小。】

这个是小心量,只想自度,不能度众生,这是小乘根性的人。『三界』他看作是牢狱,他要出三界。确实《法华经》也讲,三界统苦,三界是火宅,我们在这里头受尽了苦痛,要出离;生死是冤家,确确实实,它折磨我们,生老病死,八苦、三苦,那都是折磨我们的。如果只求自度,不能度人,这叫小,发心发得小,因小果也小,你只能证得最高的就是阿罗汉,你不能超过阿罗汉。所以佛在《法华经》里面弹偏斥小,要我们发广大心,要度众生,不能只求自度。

现在,尤其是在这个时代,众生造恶多端,杀盗淫妄酒那是空前,不知道会不会绝后,反正空前是肯定的。今天早上我跟大家讲的这个杀,就是杀人堕胎,这也是空前的,还有淫业也是空前,盗、妄、酒这都是一样,所以必然感灾难。我们如果有这个能力,有这种机会可以帮助众生、可以帮助社会,那我们就要舍己为人,不能够只求自度。如果只求自度,说老实话,没有慈悲心,没有慈悲心就没有菩提心,没有菩提心你就没办法往生净土。往生净土首要发菩提心,其次才是一向专念,所以昙鸾大师在注解《往生论》里面就讲到,净土法门「二乘种不生」,小乘种性的生不了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是大乘种性、发广大菩提心的人。除非是我们没有机会去度众生,没有机会我们不攀缘,我们老实念佛早点到西方,然后乘愿再来,那时候就有机会了。倘若现在就有机会,那我们也不能放过,要努力认真的来帮助现前苦难的大众,最殊胜的就是帮助大家念佛求生净土。

我自己就是这一生立下大愿,我就是专门要弘扬《无量寿经》,弘扬净土法门。因为我得到这个益处,对往生净土生决定心,这一生一定得求生净土,现在既然身体还留在世间,就应该帮助更多的同修一起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怎么帮?讲经说法,这是我们的本职工作,君子务本,这是我们的本职工作。其他的,我们不影响本职工作的时候,附带协助一下上课,如果影响本职工作的,那就得谢绝。所以《无量寿经》,将来我就准备一遍又一遍的讲。现在已经讲了两遍,国语一遍,广东话一遍,这次把光盘也带给吴会长这边,请大家多指教,初次学讲。

底下再讲,怎么讲法?师父老人家说,你可以讲《无量寿经》的第三十五品,「浊世恶苦第三十五」,这里面就讲五恶、五痛、五烧,因果教育,现在特别重要,因果教育。所以我正在把第三十五品做成功过格,就跟《太上感应篇》功过格一样。我一看它的分量跟《感应篇》差不多,字数比《感应篇》还多一点,但是这三十五品讲得比《感应篇》更为圆满,五恶是因,五痛是现世报,五烧是来世报,《感应篇》只讲现世,它没讲来世,《无量寿经》讲得就更为圆满。所以,将来我们希望能够把三十五品详详细细的讲一遍,结合《感应篇汇编》,这里头很多故事都可以引用,它跟《感应篇》是完全相通的;还有《现代因果实录》讲进去;还有地狱里头的果报,师父曾经叫我讲《诸经佛说地狱集要》,怎么讲法?我准备就把它融到这里头讲。

地狱,大家都没去看过,我们这里楼上摆著「地狱变相图」,江逸子老师画的,按照道家《玉历宝钞》画的,不够可怕。要真正的地狱,那真的是吓得我们魂飞魄散,佛经里讲的比那个更可怕,所以我们要讲出来让大家觉悟,不能造地狱业,现在造地狱业的人太多太多了!我通过一个偶然的因缘认识了一个同修,这个同修是女同修,已经堕过十次胎,她写了一篇忏悔文,就发表在网路的忏悔室里头。(现在网上有一个忏悔室,谁愿意忏悔,自己在上面写,发露忏悔。)把这个忏悔文也给我看了,忏悔自己这一生造的邪淫、堕胎、杀业无量无边,这都是地狱业。幸亏学佛了,幸亏回头,否则那真的就是很可怕。所以我们有这个能力,应该在社会上尽力的推广因果教育。印光大师讲,要挽救世界劫运,最重要的是靠因果教育。懂得因果了,慢慢提升他,让他认识净土,他这一生才能往生。再看下面一段:

【若於心外见有众生。及以佛道。愿度愿成。功勋不忘。知见不泯。如是发心。名之为偏。若知自性是众生。故愿度脱。自性是佛道。故愿成就。不见一法离心别有。以虚空之心。发虚空之愿。行虚空之行。证虚空之果。亦无虚空之相可得。如是发心。名之为圆。】

这是讲偏圆这一对。发心偏了,是什么?执著。见到心外有众生,这是把外面的境界给著实了,以为真有,以为佛道真有一个什么东西叫佛道,所以要愿成佛道、愿度众生。『功勋不忘,知见不泯』,他执著没放下,不能做到三轮体空,心不清净。知见不泯,泯是放下、灭了。《金刚经》里告诉我们,度众生也不能著度众生的相,这是以清净心来行一切善法。如果有分别、有执著,这叫发偏了。圆满的发心是什么?『自性是众生』,你知道这个事,众生没有离开你自性,『故愿度脱』。所以我这次,昨天离开师父过来高雄之前,我就请问师父,现在灾难这么多,我们怎么去救灾难?师父告诉我,你能救自己就能救灾难。为什么?因为灾难是你自心变现的,你把自己心端正了,你的世界就没有灾难,这就是度脱自性众生。所以我们现在念阿弥陀佛,心清净,我们就能把现在这个五浊恶世转成极乐世界。你信不信?你得相信,你菩提心才能圆发;你不能相信,你就偏了。为什么?你把现在这个世界著实了,以为它真有,你不知道原来这个世界是个虚空幻相,是你自心所现的一个虚妄相。所以你把心换过来,这相也换了,境界也换了,境随心转。

所以,度众生怎么度法?我自己端正心念,我念佛,我求生净土,碰到缘分能帮助众生,我们尽量帮助,帮助也不著相,「作而无作,无作而作」。千万不能够,「我现在做了很多事情」,完了,那不就是说「我烦恼很多」吗?影响修行。为什么会影响修行?因为你著相了。所以,如果著相怎么办?那你就宁愿不做。但是你要知道,你这个功夫提升不了。像师父老人家现在对我的培养,我就有这种感觉,就不能让我著一个相。我想静修了,「不能让你静修,出来」;我想出来,「不能让你出来,进去,静修」。反正就不能让你著任何相,从这里头炼自己真实的功夫。古人讲「但自无心於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你真正能够不著相,那个相对你不会起任何作用。

『自性是佛道』,你愿意成就,所以这不是往外求,都是往自心求,『不见一法离心别有』,一切万法唯心所现。所以『以虚空之心,发虚空之愿』,本来我们的真心是不可得。为什么叫不可得?六根缘不到,所以你要发虚空之愿。你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行虚空之行』,都是虚空,就是不能有一个有所得的心。有同修,「这念佛今天挺有感应的,你看我都闻到香了」,「我见到佛像都放光了」,「昨晚我梦到阿弥陀佛了」……这都是什么?把这些境界著实了。那些感应是自然的,你心清净了它自然有,可是你要一著就麻烦了,最好方法见如不见,不能有一个所得的心。所以你成佛道是什么?《金刚经》上讲,「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你成佛道是无所得;《心经》上也讲,「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你成佛就是无所得,没得到什么,你要有个所得的心,就不能成佛道。所以『证虚空之果』,是一定要把这所谓的果、佛果的相也要放下,特别不能贪著我现在是不是得一心了,我是不是得三昧了?你看师父老人家说刘素云老师得三昧,可是你问刘素云老师,她说我也不知道什么叫三昧,根本没这个相。有这个相,师父就不会说她得三昧了,她就没得三昧。所以《金刚经》里这些话很多,告诉须菩提,如果自己认为自己证须陀洹果了,那你就没证须陀洹果,如来不说你是得须陀洹果;你要是认为自己得菩萨了,如来不会说你是菩萨。都要放下。而且『亦无虚空之相可得』,就没有这个相,连虚空也要空掉,这样就叫圆了。最后一小段,第二页,是讲结劝,我们简单念一念:

【知此八种差别。则知审察。知审察。则知去取。知去取。则可发心。云何审察。谓我所发心。於此八中。为邪为正。为真为伪。为大为小。为偏为圆。】

这是首先讲我们自己要『审察』,观观自己的心,这个菩提心发了没有?是发得正还是邪?发得真还是伪?发得大还是小,是偏还是圆的?在这里可以省察。

【云何去取。所谓去邪去伪。去小去偏。取正取真。取大取圆。如此发心。方得名为真正发菩提心也。】

省察用这个标准,知道自己的心发得怎么样。不如法的要把它去掉,就是邪的、伪的、小的、偏的去掉,那留下的就是正的、真的、大的、圆的,这样发起这个菩提心,叫『真正发菩提心』。

资料恭摘:劝发菩提心文 定弘法师主讲 (第一集) 2011/12/11 台湾高雄六和净宗学会 档名:57-074-0001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