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林长老:万缘放下深参念佛是谁?
发布时间:2024-05-07 04:09:17作者:佛缘网
念佛是谁?高旻寺这个禅堂,作为禅宗道场,从上以来都是专门的禅宗道场,除了参禅打坐,其它的什么都不做,可以说专到极点了。最近几年,那是从一九九七年开始,我们把这个高旻寺的家风宗旨,稍微做了一些调整,称为“冬参夏学”。冬季,就是现在这个季节,着重在参,其它季节也有一些其它的安排。这个参禅也是要有个渐进过程的,比方说,从七月半开始大进堂,八月半请职,九月半加香,十月半起七,从松到紧,从疏到密,从浅到深,我们走的是这条参禅的路。一步一步,这就像运动员跳高跳远,先要热身,慢跑,再快跑,然后起跳,才可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我们参禅就是这个道理。从不懂到懂,从生到熟,熟了就要结果子,所以到冬季打七,叫做克期取证。为了这个,我们还用这个文字,给禅堂里定了个基调,叫做“念佛是谁,照顾话头”,告诉大家这个禅堂是做什么的,是参禅的。具体参什么?就参这个念佛是谁。那门口不是写得清清楚楚的吗?“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我们现在凡来到这禅堂打七的人,恐怕没有像当年六祖那样连几个字也不识得的。既然认得字,那几个字的道理大家就该明白。学无为,无为就是了生死,有为就是生死。再进一步告诉大家,这禅堂门口,有两句话,是高旻寺这个门庭的根本。任何人进入这个禅堂,他都要遵循这一个根本办事,我们参禅也是办事啊,办生死大事。这两句话是什么呢?就是“万缘放下,深参念佛是谁”。万缘放下,就是叫你放下一切事,放下一切心,连放下也要放下。放下做什么呢?放下是个方便,你这个心放不下,这个功是不好用的。万缘放下,深参念佛是谁。
参念佛是谁?对于用功来讲,那是有深有浅的。你今年才接触这个法门,参念佛是谁,和人家十几年前就开始参念佛是谁的,那就不大可能一样。你若想在参念佛是谁这个法门上,得到真实的好处,结出真实的果实,那你就必须一门深入,深参。有参则有悟,没有参你哪来的悟啊?所以禅堂里讲,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就不悟。疑就是参,参就是疑,参念佛是谁就是要起疑情。可我们许多人不晓得怎么参,疑情起不来,也不知道什么叫疑情。
我们禅宗道场,是要讲参禅的,特别是在冬季打七这段时间,可以说是专门参念佛是谁的。为了让大众师父们好好用功,常住上给你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一切处,一切时,出入往返,都给你创造了条件。那真叫茶来伸手,饭来张口,你还有什么事情放不下呢?我们讲用功,为什么要用功啊?从根本上讲,这个用功的目的就是了生死的。我们每一个人,可以问问自己,你自己到底有没有生死?如果你说你自己不管什么生死不生死的,活一天算一天,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应付差事,那还得了啊?那你还来这个禅堂打什么七啊?我们常说一个观念,要时时刻刻挂在我们眉毛尖上,什么观念?就是“痛念生老病死苦,深发无上菩提心”,没有这个观念,你就谈不上用功。你说这个谁不知道啊?谁不晓得生老病死苦啊?可你既然晓得生老病死苦,那你为什么还不会好好用功啊?
用功就是要了生死,参禅,悟道,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就是了生死的。这个话说起来很简单,可就是这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却包含了很深的道理。佛大慈大悲,给我们做了垂范。佛不就是念生老病死苦,而出家修道成佛的吗?我们都是学佛的,既然学佛,就要以佛为榜样,痛念生老病死苦,发大愿真参实证。否则你这个功夫是用不上的,你这个生死也是了不了的,你这个禅堂也是白住了,你这个七也是白打了。不晓得生死之苦,那还打什么七啊?还用什么功啊?不要用功了,怎么都能过嘛!升天堂,下地狱你都不怕。如果你是这么个态度,我就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参念佛是谁,这是禅宗的一个用功之道。这个禅宗用功,也是因人而异,因机而异,佛法都是应机设教的。古代的人和现代的人根性不一样,这个用功之道也不一样。比方说,过去宗门下,讲究用功活学活用,法无定法。这个参念佛是谁虽说是有一段历史的,可也不是一开始就参这个念佛是谁的,参这个话头的方法是后来兴起来的,有其现实原因。过去我们禅宗,历代祖师接人那都是活泼泼的,是随机随缘变化的,并没有一定的规则。禅宗一千七百公案,佛法八万四千法门,哪里一定要参念佛是谁呢?这个参念佛是谁的历史并不长,那是由于到晚近时期,人的根基不一样了,人的根基太活了。太活了,这是个病,妄想多,心散乱定不下来,就需要用这个参死话头的方法来摄住。
学佛的大纲大领就是修戒定慧,息贪嗔痴。这个贪嗔痴是生死的根本,了生死就要从根本上了。熄灭贪嗔痴就必须修戒定慧。戒能度贪,定能度嗔,慧能度痴,戒定慧的修持也是有次第的,也体现一种因果。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戒是手段,定也是手段,慧呢,那是我们的目的。只有智慧能了生死,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修这个定,因定生慧,这是必然的一个道理。那么这个定怎么修法呢?参念佛是谁就是一种修定的方法。禅定禅定,有禅了才有定。古人的根基和现在人不一样,所以古代的祖宗祖师接人,是活的,随机应变,什么赵州茶,是接人的;云门饼,也是接人的;竖一个指头,一指禅,也是接人的;临济喝、德山棒,都是接人的。一千七百公案,接人的方式方法多了,都有效,都能使学人见性悟道。可是现在呢,现在的人心太活了,太聪明了,太习惯耍乖巧了,那就需要一个呆的、固定的法门,参一个死话头来摄心。你可不要瞧不起这个死话头,死话头能了生死的啊,就怕你的心不死,死透了才能活得转。我们参禅为什么开不了悟?就是偷心不死啊。其实话头无所谓死不死,之所以说死话头,是说一成不变一门心思就参这个念佛是谁,死心塌地地参这个念佛是谁。那么到底该怎么参这个念佛是谁呢?就是要在念佛是谁这句话上起疑情。什么叫做疑情?疑情就是不明白。有人问你,你会不会念佛啊?你当然回人家,哪个不会念佛?我当然会念佛。当你念一声佛后,人家又问你,这个佛是谁念的?这就有点意思了。你会想,谁念的?当然是我念的啦,还有别人替我念吗?当然你不会这样回答,佛是我念的。如果你说佛是我自己念的,那你大概是天下第一大聪明人了,人家都不晓得佛是哪个念的,唯独你晓得佛是你自己念的。那这个念佛是谁的话头就该改一改了,改成念佛是我,功夫也就不用做了,天下也太平了。若说念佛是我,我又是什么样子?我在什么地方啊?这个身体是我?还是这个脑子是我?我是什么?
我们的心是散乱的,就要用念佛是谁这个死话头,调理我们这个心,使这个心不再散乱,不再奔走,逐步逐步地趋向禅定。这个定是有深有浅的,所以参念佛是谁一定要深参,参得越来越深,定也就越来越深,因定生慧,定到一定的深度就会开发智慧,打开本来。这个道理,说起来很简单,可是要用起功夫来就不那么容易了,每每有人用不上去。参念佛是谁,贵在起疑情。禅堂里讲开示,每一位班首师父讲的口径也不是都一样的,每个人好像都有每个人的说法。这不要紧,禅堂嘛是参禅的地方,要会参,你信不过,你可以疑,但不要起佛见法见,不要起妄想分别;无论班首师父说的对不对,你都要往道上会,既要懂得不取不舍,又要懂得善取善舍。比如讲有的班首师父说,你念佛是谁不会参,那就先念,先把这个念佛是谁念熟了再说。这个话应该怎么会呢?这个念佛是谁,究竟是要你念呢?还是要你参?什么叫做参?什么叫做念?参禅是参的,念佛是念的,这不是很清楚的吗?可他既然这么说了,你就要往道上会,不必去计较他说的对不对。念的,是念佛;参的,是参禅,他念他参我不分别,我只管照顾好自己的功夫就是了。哪个在参?哪个在念?从这里用心,就错不了路。再说,每个人的用功之道不见得一样,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可以入道。这就是“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都可以,你愿意走哪条路,就走哪条路,可你不能说今天走这条路,明天走哪条路,这样走来走去你不得回家呀。
你说这个念佛是谁我不会参,不会起疑情,那别人怎么会参呢?别人怎么他怎么会起疑情呢?这样讲来话就多了。疑情是什么?疑情就是不明白。众生之所以跟佛不一样,就是他不明白,不明白就是迷,明白了就是悟,悟了就成佛。众生迷了,就要受生死苦,为了解脱这个生死苦,就要学佛,就要参禅,就要从这个不明白处入手。从这个不明白处疑进去,久而久之,疑团打破了,他就开悟了,明白了,这个明白就是从这个不明白的地方来的。你看,这说了许多,明白不明白的,有些人还是听不明白。学佛不容易,参禅不明白啊。你看六七个七打下来,许多人还不晓得什么叫做念佛是谁,这个路头还没有摸到,可怕吧?也不要着急,只要你心在道上,精进不懈怠,总会慢慢做上功夫的。
万缘放下,深参念佛是谁,都要得到一心。念佛讲究念到一心不乱,参念佛是谁,要参到成片成团,那也是一心不乱的另一个说法,都要达到一心不乱。一心,一心是什么心呢?一心就是清净心。参念佛是谁也要参到一心,参到一心不乱,时间长了,时节因缘到了,他就能开悟。
禅宗这一法,参念佛是谁,起疑情,这个用功之道有没有根据呢?有根据的,佛跟祖师,佛与祖,名字不一样,佛宜之道,那是一个鼻孔出气的,不会有两样的。释迦牟尼佛当年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现在有人把这个公案改称拈花微笑,也对,世尊拈花,大迦叶微笑,这也是时节因缘所致。往常大众集会,佛都是开口说法的,唯独这一天,释迦牟尼佛把面前一枝优钵罗花拈在手上,举示大众,没有开口。大家看看佛说法有一定的方式吗?没有一定的方式,他这次没讲话,没讲话也是教,也是说法,就看你能不能有所领悟了。这个法很特别,当时在场的百万人天大众,是举目罔措。罔措,这个心呢,无所置处,就是心不明白,不懂。什么意思啊?不懂。如果懂了,这个心就有措了,不懂,就无措。这个心无所置处,不懂,不明白,都堕入疑网,就是说这百万大众都起疑情了,这个功夫当下就都做上去了。这个疑,就是开悟的因,大家这个开悟的机缘还没到,还没有成熟,不得开悟。这其中,只有一个人打破了疑团,开悟了,这就是大迦叶,只有大迦叶一人破颜微笑,他会得了如来意。什么叫做破颜微笑呢?就是脸面上一种微妙的微笑,粗心的人甚至觉察不到。这叫会心一笑,心有灵犀一点通。大迦叶的心跟释迦牟尼佛的心,相应了,心心相印,感应道交了,就是那种心情,这叫微笑,粗心的人注意不到,佛看得出来啊,佛的眼睛那不得了啊!所以佛说了,“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语言文字,教外别传,现付嘱于摩诃迦叶”。于是大迦叶就成了西天禅宗的第一位祖师。那么既然大迦叶和佛已经心心相印,没有什么两样了,那就是成佛了,可为什么释迦牟尼就称佛,而大迦叶不称为佛而称为祖呢?这是因为一个世界只能有一个教主,这个娑婆世界已经有了释迦牟尼这个教主,别人即使达到了成佛的标准也不能称为佛,只能称为祖。这就像一个国家一样,一个国家只有一个主,不管称为大总统还是主席,只能有一个主,不能有两个主。一个国家,一个家庭,都是这样,娑婆世界当然也是这个样子。释迦牟尼是娑婆世界的教主,三界导师,四生慈父,以释迦牟尼佛为主,这是所有佛弟子们公认的。别人即使也开悟了,也达到佛的境界了,他也不能称为佛,他称为祖,祖祖相传,心心相应,从迦叶到阿难,一代一代传下来,一直传到第二十八祖达摩,达摩祖师是西天的第二十八祖,到我们中国来呢,就成为中国禅宗的初祖。
现在我们这个佛教,宗门下,把这个禅分成两种,一种叫如来禅,一种叫祖师禅,这是流行的说法。那么到底什么是如来禅?什么又是祖师禅呢?却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异说纷纭。我们明年准备应邀到香港打一个七,把高旻寺的规矩、家风、宗旨,全部带到香港去。在香港打禅七期间,他们还想要我到香港大学给大学生们讲一堂课,两个钟点,这堂课的题目是什么呢?就是祖师禅。人家要问了,你们这个禅宗口口声声讲祖师禅祖师禅,到底什么叫做祖师禅呢?
佛教,佛教化众生的方式方法,就叫佛法。十方诸佛教化众生,尽管有无量法门,可大的宗旨都是一样的,常规的五戒十善、四谛、六度、十二因缘,这都是佛法,都是广义的禅法,也就是如来的禅法。还有四禅八定啊,什么数息观啊,白骨观啊,什么十六殊胜啊,在经中都有的,这都是禅,禅多了。无论是大乘法门,小乘法门,凡是用心的法门,都是禅。不是说只有我们禅宗才是禅啊,凡是佛说的法,你说哪个不是禅?再往大里讲,世出世间法,离开禅都不存在,禅是什么呢?这么说起来,有些人就有点摸不着头脑了,那么我们说心可以吧,人人都有心啊,参禅也是修心的,心有病了就要修,什么病?就是妄想,不仅妄想,还有执着。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而不能证得,就是因为这个妄想执着。从释迦牟尼佛拈花示众的那个时候起,宗门下的这个禅法,也就是祖师们建立的这个禅法,就紧紧地抓住了这个根本要点,从这个妄想执着下手,用参禅的这个功夫,去围堵这个妄想执着。我们这个道场参念佛是谁的法门,让学人起疑情,由疑发悟,就是依据这个道理来的。你说这个起疑情从哪里来的?是由祖师们发明的吗?祖师们让我们起这个疑情,和释迦牟尼佛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上大家起的这个疑情,难道有什么两样么?祖师和佛是心心相印的,佛佛道同,祖祖也道同啊!
起疑情,九法界的众生,都在这个疑字的大关之中,困得牢牢的,不得解脱,必须打破这个疑情。可如果没有这个疑情,我们还没法成佛,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一个疑,一个悟,悟则不疑,疑则不悟,那我们从疑到悟,也就是我们从众生到佛了生死,这期间要有多少疑?有没有数啊?有没有一个规定啊?有多少个疑,就要有多少个悟,究竟有多少疑,有多少悟?这在我们禅宗讲,“小悟无其数,大悟十八个”,这也不是一个固定的标准。若按教理上讲,从凡夫位到观行位,从观行位到信位,从信位到住位,又从初住开始,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到妙觉,佛是大彻大悟,大彻大悟了,疑就没有了,完全没有了。没有大彻大悟之前要经过多少悟,要破多少疑,数得过来啊?到底该疑多少次,悟多少次,那是因人而异的。上根利智的,可能一悟就到底,就透彻了,下根钝根的人呢,那就要一步一步地走,小悟无其数。就说我们今年在禅堂打七,你说没有人开悟吗?有啊,不能说没有,可那个悟大不大,彻底不彻底啊,那就要问他自己了。
参念佛是谁,起疑情,疑情,就是不明白,不明白是好事,不允许你有一个明白,你只要没有真正的证悟,你说你明白了,那是世智辩聪,是障道的。有的人,听到念佛是谁这句话,没当回事;或者认为念佛是谁,当然是我念的啦,就轻易滑过去了;或者觉得这有什么难回答的,能念佛的这个就是佛啊!他也轻易滑过去了,若论真实功夫都做不上,当然也就没有什么实际受用了。这两种人都不是参禅的根器。可是也有一种人,他一听到念佛是谁这句话,立即就起了警觉,起了疑情,感觉这是天大的一个事情,是啊,念佛这个是谁啊?一下子就疑进去了,这种人是适合参禅的上根人。就像我们家的来果老和尚,那也是过来人呐。自小他就与佛相应,拜了一个师父,师父叫他念佛,他就老老实实地念佛,非常下功夫,念到睡觉做梦都在念佛,甚至梦中念佛还会出了声,这个师父一看,说这个孩子不错,大有善根,是个法器。于是师父就问他,说你睡觉都知道念佛,可见你念佛已经有了相当的深度,可是你分明在睡觉,那念佛的这个是谁啊?那个时候,我们老和尚年纪还很小啊,他一听师父这个话,就觉得很严重,是啊,念佛是谁啊?若说是我,我分明在睡觉嘛!若说是嘴,嘴听谁的啊?可惜我这么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怎么就被问住了呢,没法回答呀。于是就起了大疑情,这个疑情一直跟着他,放不下,这个样子经过几年时间,直到在金山打七,一槯鱼子开悟以后,才有一个休歇处。你看老和尚,师父一句念佛的是谁,他就起了大疑情,这个疑情好几年一直跟着他,没有间断过,直到开悟,没放松过。正因为这个样子用功,他才能开悟。现在我们这些人怎么样啊?六个七打下来,竟然不晓得念佛是谁这个路怎么走,不晓得疑情怎么起,可见我们这些人的素质和善根还是差的多啊。
我们高旻寺,提倡参念佛是谁。你若说参念佛的是谁既然可以起疑情,那参走路的是谁也可以嘛,参吃饭的是谁也可以嘛,道理是一样的,为什么非要参这个念佛是谁啊?是的,道理是一样的,可是照如今人的根性,今天参参这个,明天参参那个,随随便便参来参去那就乱了。所以祖师才观机设教,规定统一一个口径,共同专参念佛是谁这一个死话头,这是有其用意的。什么父母未生前如何是我的本来面目啊,什么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啊,什么狗子无佛性啊,一概不用,就专参这个念佛是谁。参念佛是谁,假使这一辈子参不通,毕竟我还种一个佛因啊,念佛是谁嘛,还有佛这个因,这个种子种下去,此生即使不结果,后世也会结果。古人立法不是心血来潮随便立的,都是利益众生的。
佛法是观机设教,众生根基浅薄,要想学佛,要想了生死,就必须依教奉行。对于祖师立的这个法门,你必须信得过,要坚信这一法能够开悟,能够了生死。你如果不信这一法,就不要到这个道场打闲岔,你可以到别处找个你信得过的法门用功去。这个信心是很重要的,“信是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信仰信仰,信是仰信。如果你说我要亲自看到,摸到这个东西,我才肯相信,那你就别学佛了。念佛的人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几人去过啊?你说师父,你先带我去看看那个极乐世界好不好,再跟你学念佛,你做得到吗?念佛人凭什么求生西方,首先凭的就是这个信心,一切法从信心生啊!念佛要有信心,参念佛是谁更要有信心。我们这么多人,不妨各自问一下自己,你对参禅这一法有信心吗?你的信心坚固吗?
你若想真正地建立信心,你就必须树立世界观。这个世界观怎么讲?世界观就是观世界,观什么世界呢?并不是单纯叫我们观这个眼前的人生世界,十方法界都要观,过去、现在、未来,都在你的心目当中,一目了然。了然之后,你会发现,十法界都在我的心目当中,我不动心便罢,我心一动,十法界就都现前。怎么来的呢?观来的,就这样建立世界观,然后你在世界观当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找到自己的归宿,找到自己自利利他的方式方法,这样信心就不会退了。有几个具备这样的条件啊?有几个在这样基础上下过功夫啊?难怪现在打了六七个七下来了,不晓得什么叫做念佛是谁,也不晓得这个念佛是谁怎么用。举一反三,那么禅堂难道就一个人是这个样子吗?其它人都明明白白吗?恐怕未必。
根据这个情况,这个话呀,看来还要回头来,从头再讲起。这个禅堂,定下这个调,这个宗旨不会变,万缘放下深参念佛是谁。真要放下那不容易啊,无量劫来在生死轮回中打滚的人,他什么也放不下,放不下,那你就担起来走,能够放下,那太好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你说佛法有多妙,没有别的,只要放下,放下就是歇。大家都熟悉《楞严经》,《楞严经》有十卷,有几万字,到底说了个什么?
就这么一个字:歇。经就是道路,这个修行的道路怎么走法呢?就是把心歇下来。万缘放下,万缘是什么?就是妄想。放下妄想,放下执着,什么都放下,放得干干净净的,那就不要修行了,现现成成的,歇就是菩提嘛!深参念佛是谁,起疑情,是干什么?还是放下。一起疑情,一切妄想自然就都放下了,心跑不出去了,回到了本地,这就是歇。所以说,参念佛是谁,最重要的是起疑情。祖师禅,每一位祖师教我们用功,他根据学人的根基利钝,用这个法那个法,这个话头那个话头,都是一个目的,要你起疑情,有疑情才能开悟。一千七百公案,你可以指出来,哪一则法门不是起疑情的?我这么说,有些人可能不以为然,你看,庭前柏树子,是不是起疑情的?麻三斤,是不是起疑情的?都是起疑情的。有一个日本人,叫山本大夫,当时也有五六十岁了,他母亲一百零五岁,他很孝顺母亲。他喜欢禅宗,他晓得这个禅宗的根在中国大陆。日本人在我们扬州,跟大明寺关系很密切,因为有鉴真大师嘛!这个山本大夫到中国来,到了大明寺,当时大明寺的方丈是瑞祥大和尚,他就向这个瑞祥大和尚请教佛法。看来他也看了不少古代公案,他就问瑞祥大和尚,古代学人向善知识请教佛法大义,怎么善知识却没头没脑地说什么麻三斤呢?什么意思啊?他不理解,莫名其妙。这个瑞祥大和尚不是搞禅的,他也不能回答这个日本人。有一天到高旻寺来,说起这个事,他问我这古代善知识接学人,为什么没头没脑地说麻三斤?到底这个麻三斤是什么意思啊?一般来讲,这叫做无意味语,没得个道理。正因为没道理,就对学人造成一个心态,不明白。不明白就是疑啊,心头堵得难受,这就是做上功夫了。借助这个疑,某个机缘,忽然疑团就打破了,开悟了,就全明白了。禅宗像这样的例子太多了:狗子无佛性、庭前柏树子。柏树子成佛的公案,说甲乙两个和尚,在院子里头的柏树底下转圈子,这柏树结子,柏树子成熟了掉在地上,甲就问乙,他说佛法讲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那么这个柏树子也有佛性,既然这柏树子有佛性,它就应该能成佛,那么它什么时候成佛呢?乙就回答甲,他说柏树子成佛,那要等到虚空落地的时候。这个甲一听就疑了,这个虚空什么怎么落地啊?这虚空没有东西怎么落地啊?于是他又问,那虚空什么时候落地啊?乙就回答他,柏树子成佛虚空就落地了。而要想虚空落地,就要等到柏树子成佛。你看,这话翻来覆去,就是叫你起疑情的,疑情就是这个没有着落的地方,没有着落就没地方可住,没地方可住不就是无住吗?就这样你长期在这个没着没落的疑情中呆着,心就归一了,最终就开悟了。佛法八万四千法门跟禅宗一千七百公案,大都是这个道理,都是方便,都是标月指,都是指月给你看的,你可不能以指为月。佛法很简单啊,懂了,简单得不得了;不懂,就隔着一层纸,这层纸捅不破,那它就跟一堵墙一样,高深莫测,不知道里边有多少名堂,你如果用脑子去研究,那你就有的忙了,一辈子也摸不到佛法的边。
你看看,参念佛是谁,很简单的一件事,难倒了多少人。古大德一听到问念佛的是谁,回答不上了,马上就起大疑情,发大誓愿,一个顶天立地的汉子,这句话不能回答还能称个人吗?立志非把它搞明白不行,他这一辈子就搞这个东西,定要把它搞明白。比比古德,我们现在怎么样啊?疑情在哪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