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的心情
发布时间:2024-04-30 04:07:42作者:佛缘网篇首语
南无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
善导大师观经疏云:
「南无者即是归命
亦是发愿回向之义
阿弥陀佛 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归命就是深信 亦即一句 名号中已具足信愿行)
佛对众生的感情,其实是最亲切的,念佛的心情只是:
「我是阿爸的乖儿女,
阿爸一定会带我去伊的身躯边。
虽然我做的一切事情,有时没孝顺伊的心意,
但,阿爸永远都是疼儿女的,
伊一定会带我去伊的身躯边。」
一、引言
六道中有的或因贪欢乐而不思修,或受苦而无暇修,或迷愚重而不知修,只有我们所处的人道,因为能有慈悲的心怀纯真的感情,来体会佛的慈爱救度,领受佛恩,而念佛成佛,此即所谓「人身难得」的道理。切勿再流落于六道街头妄受轮回。
二、往生是指什么?
「往生」一词出自于无量寿经距今已一千七百余年,对往生的意义如不深入经藏,细心体会佛心,妄以凡夫之识见,用一千七百多年后的现代语意去诠释,岂无荒谬之理?有的人更在打死蟑螂或蚁虫时,随口说一句「给你去往生」,将往生与死亡划成等号,更是荒谬与罪过。
释尊在无量寿经云:「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显而易见,「往生」是可以「即得」,马上得到的,并不是指死亡或临终。
那么「往生」指的是什么?和我们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须从我们的灵性谈起。释尊在悟证得道的时候说:「奇哉!奇哉!此诸众生云何具有如来智慧,迷惑不见,我当教以圣道,令其永离妄想,自於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与佛无异。」我们每个人(包括一切生物,即众生)都本有一种天性,这种天性,有别於现在通称的「天性」(或称为人性)。本来具有的天性,佛教称为「真如自性」、「佛性」、「法性」、「法体」、「实体」、「实相」、「菩提」、「涅盘」、「正觉果体」……等。因为真如自性是非常澄澈纯净没有形体,和宇宙相通的,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为着说明它的存在,不得已才给它一个名字叫「佛性」,但又怕我们执着於名相,所以有时说法性、实相、菩提等等。老子对这种本具的天性也说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无法形容其名状的。孔于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文天祥说:「天地有正气 ,沛乎塞苍冥」,都是在说我们这一个本具的真如自性。
我们的真如自性在难以计数的累世之前,因为无始无明的障蔽,再经累世以来的作恶造业,使本来澄澈纯净的法体,变成污浊的肉体,所以佛教说肉体是业障所累积。肉体是有生灭的,有增减的,这个肉体死后就腐化不存在,被业障再带去穿上另一个肉体,再生生灭灭,佛教称为「轮回」。每个个体都是地、水、火、风四大所组成,而其生灭都经过成、住、坏、空四个阶段,小从一个肉体大到一个星球、宇宙,无不如此。这些都是空幻的,只因我们是用肉眼去看,所以认为是存在的,其实是四大皆空。但,我们的真如自性并不因这些过程而损失或消灭,因为真如自性是真实的,而个体则是虚幻的。
由于对人生真正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各人追求有所不同,或对于生命无常转眼成空体验的不同,所以对追求真正的生命与对生死心的迫切感也就有了差别。
佛教的经典及历代以来的祖师,都是在劝我们都有这份佛性,生死轮回是很苦的,应该赶快了脱生死,返回原来的法性,原来的法体。这个法体是真实永久的生命,其殊胜的境界及真正的快乐才是自然之乐,这种快乐是现有的任何快乐亿亿万万倍都无法能及的,不是我们凡夫的肉体及知见所能理解的。有的人没有这份福气或际遇闻说这个佛法,有的人虽听了却嗤之以鼻,有的人则相信一些「神通」、「外道」可以达成,有的人则依照佛教不同的宗门去修行以求达成。
佛教净土宗则以「念佛成佛」,称念「南无阿弥陀佛」随顺阿弥陀佛的慈悲力量,就能前往他成就开创的极乐世界,并且进而必定成佛。「往」就是前往,「生」就是永久的生命,也就是成佛。简明的说「往生」就是前往成佛。上文印光大师说过,不但我们凡夫俗子信愿持名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可现生了脱生死,和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同为伴侣,就是到了等觉菩萨位邻佛果,都还须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才能往生成佛。
由于我们要破除无始以来的无明以及浩瀚的罪业,证得本有真如自性是非常困难的事,经云:有如用手去举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困难,用其他宗门的修行并非每人可达成,有人就认为单单念佛就可往生成佛,「那有这么简单的一回事?」孰不知净土念佛成佛,在《阿弥陀经》中不但释尊及一切诸佛赞叹为「难信之法」,
这并不是说其太艰深,而是由于其太容易,我们凡夫疑心之故所以才会是「难信之法」。其实,这一句佛号中所包含的,全体是佛的境界,只有佛与佛才能究尽,我们凡夫妄以自己的识见怎能明了?以下是对念佛的真正意义与正信作一个说明。
三、名号与净土
「南无阿弥陀佛」此一名号始出自于《无量寿经》,系法藏菩萨为救度一切众生,于世自在王佛面前发了四十八个誓愿,其中第十七愿「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磋称我名者,不取正觉。」这是名号的由来。法藏菩萨为着所有往生的众生有个食衣住行育乐都非常殊胜的环境,于是「具足五劫,思维、摄取庄严佛国清净之行」以成就极乐净土世界,并且经过「不可思议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而成就了佛道,名「阿弥陀佛」。
我们读《无量寿经》,读到五劫思维,经历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往往只是一句话轻轻带过而已,只是几秒的时间而已,但是,如细心去体会在那不可思议漫长的时间中,其志愿的不退,百折的不挠,千挫之不屈,其艰苦励行为的是什么?为的是一己的成佛吗?这四十八个誓愿又不能单独完成一个愿就可成佛,必须一体完成才能成佛,如果只为自己成佛,单单一个誓愿就够了,何须这么艰苦漫长呢?那么为的是什么呢?为的是救度你我啊!为的让我们能以最简单最容易做到的方式,称念名号获得救度,也就是得到他苦修苦行所完成的无上功德而往生成佛啊!不要让我们再像他一样必须经过不可思议漫长的苦修苦行,也不必像其他佛陀一样,必须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掸定、智慧等六度,或发菩提心、起立塔像、饭食沙门……等等修诸功德累积资量才能获得救度往生,所谓「人成佛成」啊!佛云:「我发此愿,运运增长,犹如虚空,无处不遍,行流无冬,彻穷后际,身无疲倦,心无厌足。」
如此,纯是为救度众生的悲心,我们明乎至此真会毛孔为之竖抖,惊出一身冷汗也。
阿弥陀佛的救度众生,如日照世出没无住,如船渡人往来不停,示生示灭,拼死拼活都是为了救我们,无奈我们凡夫自力劣弱,一再受生而无法了脱生死,于是又为我们开了「净土法门」,称念其名号信受其慈悲愿力就能得救,啊!「南无阿弥陀佛」。
四、名号的因果
名号不但是阿弥陀佛将他苦修苦行所得的一切功德与成就纳入在「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名号内,也是佛成就了正觉果体的所在,众生称念名号时,即是领受佛的正觉果体,而正觉果体即是光明,摄取众生往生极乐世界的真实报土上。也就是说:
佛回施名号给众生--- 因(众生念佛)
佛以光明摄取念佛众生---- 缘
众生念佛往生真实报土---- 果
众生无论何等愚劣,都可由易持易称的名号而获救,此即佛大慈大悲的本愿,深信佛的本愿领受名号抱了过来,就是领受了佛的生命,我们就是获得不生不灭的生命免于轮回。善导大师对这种深信称为「金刚心」,获此金刚心时,人生的根本问题,也就是生死一大事的问题就通通解决了!如此先免于后顾之忧,再回头来走人生,其仁民爱物的积极性和一般教导我们的走向积极的人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两种截然不同的意义。
五、名号是绝对的救度
阿弥陀佛所发的四十八愿中,第十八愿为!「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从字面上读来好像说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往生到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就算只称念十次的名号,若不能往生者,他就不取正觉(成佛)。这「至心」「信乐」「欲生」好像是众生要去做的,可是我们深入去想,法藏菩萨发四十八愿系经过五劫思维,这四十八愿文字不多,怎么需要五劫这么长的时间去思维呢?众生如果不能得到什么利益,怎能会至心信乐而欲生彼阿弥陀佛的国土呢?众生所追逐的是生灭之物,故而一再生死轮回;佛考虑及此,乃代众生完成得以解脱轮回的真实功德送给众生。我们信知这份大悲心,领纳这份大利益,内心自会欢喜踊跃迎向佛所完成的极乐国土。
因之,在法藏菩萨成佛的刹那,众生就都已蒙救度,他把我们所需获救成佛的一切功德都已完成而纳入在名号内,我们只要有信心地全部抱过来就得到正觉果体,现世就入於正定聚(必定成佛),往生再成佛。但,我们却三斤五斤的用手去抓一些过来,甚至三两五两的用手指去拔一些过来,不敢全身去抱,因为没有人教我们知道名号所含的这种无尽的慈爱,有的是被教错了!也有的是因为疑心所致。
再彻底的说,对于佛要救度我们的恩惠有信心,这样的「信心」还有一个「我」存在,是「我」有信心去接受,其实,连这个「信心」也是佛早已成就要给我们,我们只须领受,感激、感谢、感恩就可以了!这样只有谢谢!谢谢!谢谢!......,如此不必修禅定达成「无我」,就已「无我」了!也就是说以这样的心情念佛,即没有「我」的意识存在了。
对于「信心」也是佛赐给我们的,粗想之下很不以为然,细心去追源思考就可明白接受的。我们对佛的极乐世界及佛的慈悲救度不产生怀疑叫做「信心决定」,而这两者我们只要这样信受的去称念名号就可得到,得到的极乐世界及得救都是佛所成就的,也就是说我们的「信心决定」是佛所赐予的。
初信净土法门的时候,总会认为「这是我去信」、「我在念佛」、「我的心去领受」,明明是「我」的自力啊!但深深去吟味体会的时候,回想自己「为什么会信呢?」、「为什么会念呢?」、「为什么会领受呢?」,此时才能真正体会果然一切都是佛恩,佛的慈悲力量了!
印光大师说:「净土法门,实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之通规,亦为未法时代一切众生仗佛慈力,即生了脱之要道。良以如来所说一切法门,无非令众生出生死成佛道耳。但以上根者少,中下根者多,故能于即生了脱者,虽在正、像,尚不多见,况未法人根陋劣,寿命短促知识稀少,邪外纵横之时乎?由是如来预鉴机宜,特开净土一门,俾一切若圣若凡;上中下根同事修持同于现生往生净土。上根则速成佛道,下根亦预圣流。
通宗道教之高人尚多崇尚自力法门,不肯仰仗佛力,其志固高,其事实难即生做到。倘惑业未能净尽,再一受生多半迷失,不但所期皆成画饼,且有因福造业,后生堕落之虞。若不明此义,以仗自力通途法门,疑仗佛力特别法门之益而不肯信受,则其失大矣!佛说难信,盖即指此。」
称念名号不是向佛求救的祈祷,而是我们早已蒙佛救度,生命得救的喜悦。念佛也不是救度的律法,而是我们蒙佛救度的法乐。不是我忆佛念佛,佛才愿保护我的相对性交换。我虽不能常仰佛,佛仍然常在保护我的绝对性摄取不舍。观无量寿经云:「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此即所谓也。母亲以乳育子,母爱子不是相对性的,而是绝对性的。佛救度我们,「名号」如乳,「光明」如腕,哺之拥之唯恐不及。我们忆佛念佛是去感念这份恩情,这份绝对的救度。
六、烦恼就是菩提
佛教所说「无缘大慈」就是阿弥陀佛的大愿船所要载的不分老幼、智愚,无须攀缘任何的造作,与有无学问无关,与有无做功德无关,通通都要载去成佛,因为众生本具佛性之故也。当我们知道他这份的慈爱,安心的坐在船内,反而对于船内及还在船外的一切人、事、物更为慈爱,更加关心,希望大家赶快坐入船内,这就是「同体大悲」的道理,所以愈修净业愈敦伦常,盖契合佛心也。
法华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我们处在这火宅的娑婆世界,一切总是如露似幻,无一物是真实可得的,生命无常转眼成空,唯有佛所赐的名号才是真实的,佛号即是佛的正觉果体,我们念佛信受即是得到这份正觉果体,才能出此火宅离开众苦,这样才是真正的精神上得到寄托,除此之外,通通都是虚幻的。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此即所谓也。
佛的殊胜境界、知见、智慧,不是我们凡夫之身可以了解的,而经典中又仅仅是文字的表达而已,我们亦难体会其万分之一,但我们凡夫能认知三界火宅之苦,故如以殊胜向我们说之,不如以脱苦劝之。可见「苦」是我们成佛的跳板,这也是「烦恼即是菩提」的道理。
凡夫的烦恼是与生俱来的,不能断除烦恼妄念乃是通性也是必然的。佛的慈悲悯爱就是明乎于此,让我们不必去断除烦恼,能以现世之身而得到无上的涅盘。我们因为业障深烦恼重,所以佛特别怜悯而发愿救度,并以忆佛念佛成佛的净土法门,用我们都能做到的方式得到救度。我们有了苦,有了烦恼才会去求佛,才会去称念佛号,也才易全身投入去抱住名号。名号具足无上功德,具足无限慈爱,全心去领受过来即全身是佛,全心是佛,心佛无二,佛凡一体。
人在顺境的时候很难体会人生八苦,所以能遇到逆境始能体会其苦,故苦是良好的诱因,以便能求生於极乐净土。遇到苦境的人就像是你跌倒了,一般都会是教你手脚要如何才能站起来,就像是教你要去作一些形式上的修行和造作,但阿弥陀佛就不必你做这些,他走过去一把抱了你起来。
梵纲经菩萨戒云:「汝是当成佛,我是已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佛视一切众生即是如此,并且如同自己的子女,纵使我们再怎么迷妄恶逆,始终没有一念弃舍之心,时常伺机为之启迪使之能够度脱。因为佛所重视的在于众生都是本具有佛性,这才是最重要的,其他的一切罪过恶逆都无暇去计虑也。
七、正信念佛
生死之迷和涅盘之悟的分界,是在于能不能明信佛智之差别。什么是「明信佛智」呢?就是领信阿弥陀佛的本愿是以名号要救度众生,真实不虚!佛最高兴的是什么呢?
就是我们都能往生成佛是他最高兴的,也就是大家都愿意往生是他最期待的。佛和众生本来就是这么自然亲切的,不知这个道理之时,众生与佛被认为是二者,信知佛和我们本来就是亲切一体时,才是真正契合佛的本愿。这种契合并不是今天才开始,而是法藏菩萨于成佛的刹那就已完成了。
我们会心绪紊乱,没法凝心一意念佛是很自然的事,因为我们毕竟在尘世还要过日子,妄念烦恼本就是老纠缠不放,不必去消灭它;没有妄念就不可能产生正念,没有烦恼就不会想去脱苦,但心中有了正念,妄念就会失其根,虽然老是还会跑出来,但毕竟那是我们生灭的心所发出;而念佛是正念,是真如实体,我们还是「南无阿弥陀佛」的念下去,有了「真如实体」妄念没法生根就很快的消掉,不会长久缠住我们。
佛不必要我们去攀缘种种的修诸功德才愿来救度,也许我们会说修诸功德但在心中并不牵记,也就是离相,但因我们是凡夫之心,是生灭的,是迷妄的,并无法离相,最后终必落入因果,可能会享人天之福,这并不是究竟之道。
我们的生活只要像婴孩躺在父母亲的怀抱中,婴孩会哭会闹会拉大小便,沾在尿布上也会沾在父母的衣服上,可是父母亲仍然疼惜婴孩如宝,佛对众生本来就是如此。我们会哭会闹会拉大小便,就像一会儿作善一会儿作恶,都不必要去管这些,只要赤子之心,放心的、信任的,在佛的慈悲胸怀就可以了。这样每个婴孩就没有高下之分,医院里的婴孩如果没有系上名牌,有时还会分不清哩!这样才是离相,也是无相对不对?日行一善、修诸功德、敦伦五常,这是我们本来要做的事,尽自己能力去做就好,这与了脱生死完全无关。-----(末学:往生不关我们的事,我们插不上手)
我们真实知道,自己已由阿弥陀佛的苦修苦行获得救度,就是「深信」,自己感受到什么程度就是信心到什么程度。天亲菩萨说:「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及莲如上人说:「一心就是若依靠弥陀即与如来的佛心成为一体,所以说做一心」,像这样无疑的信心就是深信,所以说做一心。
很多人读《阿弥陀经》时,对于经文所说「若有善男子、善女子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对于「一心不乱」 「心不颠倒」说得令人惶恐不安,害怕万一到了临命终时,无法「一心不乱」 「心不颠倒」,岂不完蛋?其实整部经典从头到尾无不都是释尊殷殷相嘱极乐国土的殊胜及诸佛称赞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难道我们念了一生的佛号千千万万遍,就是临终或病了,或昏倒了,或发生意外了,没法凝心一意念佛,或心绪紊乱无法念佛,以前念的就通通不算?这难道符合他成就极乐国土的慈悲心怀本意?往生极乐净土并不是在临终的事,而是我们知道佛的慈悲本愿,无疑的信受,在那个刹那的当刻,我们就已被佛以光明摄取,现生就已入他的极乐净土,临终自然而然随顺佛的慈悲本愿力往生。
有的人一闻说阿弥陀佛的慈悲本愿,就好像迷路的小孩看到父母亲一样,迅速扑向父母的怀抱,这样就是全身投入全心领受。有的人一日,有的人二日、三日、四日、五日、六日、七日不等,有的人七老八老还是浑然不觉,有的人念佛是为了增福寿消业障,到了临终还放不开。这些,不知念佛往生成佛才是人生最大的意义,这样岂不是「颠倒」了?
非常可惜。很快就能接受投入的人是很有福气的,很值得羡慕的,但绝大多数的人还是要一点一滴的增进,毕竟感情的培养是要有时间的。
佛的名号就是要我们以感情的培养来代替修行,凭感情真性互契才是念佛之心,念佛就是最大的修行。
其他的杂行、杂善都是「有为法」,都是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是生灭的,所以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名号是佛成就的,他会给我们一个不圆满的成果,而必须我们再去造作其他种种才愿施予吗?我们常说「万德洪名」「具足无上功德」,名号就是无限大的善根福德因缘!「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佛号即是正觉,念佛的时刻我们就已在化生中。
念佛之心须与佛有亲近亲缘的感情。吾人的可贵就是在于有丰富的情感,以情感去归于佛则佛凡一体。若没有这样的感情会与佛疏远不亲,在道心稍起的时候,念佛的心就稍进一些,对往生就稍有信心;但在道心退失时,念佛的心就懒散了!感到往生毫无信心而觉得危难。
我们凡夫妄想乃是本质,终日有不同的烦恼,很难能常常保有道心精进的状况,所以能往生吗?不能往生吗?无法安心下来。这是因为欠缺对念佛的正信,现在知道名号是佛经过兆载永劫不可思议漫长的苦修苦行中,成就了正觉的果体,其目的在于毫无条件绝对的救度我们,而将其正觉果体纳入于名号中,我们只要信受,佛即以光明摄取我们返回净土免于生死轮回,领解这份恩德就是「正信念佛」。然后时时刻刻念佛报答他的恩情,自然就产生亲近亲缘的情感,而我们在信受的刹那,由佛光摄取就已现世决定入于净土,必定往生成佛,心中就有了安全感而大安心大满足。有无正信的念佛就是在这一念的转变而已。对佛的虔诚与热心是可贵的,不过,再以感情、感激、感谢的心灵去接纳佛的救度之恩更能契合佛心。
尽管道心还是会有起昂的时候,也会有消退的时候,我们有了这份对佛的感情就是有了正念在心头,就已是念念相续、心心相爱矣!想到就念,不要执着要怎样念,道心起昂的时候就多念几遍,道心消退的时候忘了念或没有念也不必挂意。有时生病了或痛苦的时候,能念就念,不能念就不能念。佛是绝对慈悲的父母亲,对子女是绝对的包容,所以绝不会责难子女的。如此,久而久之,感情自然会逐渐增长,对人、对物、对事柔软心慈悲心也会渐起,其影响所及不可思议。现代吾人为生活为生计,要我们修什么,做什么,有其困难,佛也不必要我们去做这些,甚至所有时间投入念佛都有其困难,但一日之中七分为生计三分念佛。最少是我们做得到的,请共勉之。有空就念,想到就念,不管口念、心念,一句、十句、百句、千句,不管多少都没有关系。
八、慈悲为本
佛的救度是希望众生以慈悲做本位,不是以智慧做本位,因为慈悲是我们大大小小都能做到的,如果以智慧才能得救我们岂不无望?我们思念佛、忆念佛,要能贴切深情、纯情,必须心中慈悲才能产生那种亲近感、生命感。
我们为人处事行诸善德,心性才能柔软敦厚契合佛心,才易全身投入念佛。我们领受的是佛的大慈悲心,就像慈母送冬衣给儿女,不仅是领受冬衣的温暖,更重要的是领受慈母的疼爱。佛的名号就像冬衣给我们温暖,免于受寒受苦,免于生死轮回,我们领受名号,更重要的是感激佛的慈悲。慈悲是万善之本,于父母曰孝顺,待人接物曰仁义礼智信,佛几一体。西方三圣观世音菩萨象征着慈悲,大势至菩萨象征着智慧,在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中,众所皆知大势至菩萨是以念佛成佛,此亦告诉我们真正的大智慧是念佛。两位菩萨悲智双运,目的是在劝导我们以契合佛心的慈悲及念佛往生弥陀净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