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法师-《五戒相经笺要》第六讲
发布时间:2024-04-22 04:08:37作者:佛缘网
片头字幕:[言持戒,且先守佛两句略戒,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此两句包罗一切戒法,了无有遗。此系如来戒经中语,文昌帝君引而用之《阴骘文》。此两句,泛泛然视之,似无奇特,若在举心动念处检点,能全守无犯,其人已深入圣贤之域矣。凡起心动念,不许萌一念之不善,则诸戒均可圆持。律,不独指粗迹而已,若不主敬存诚,即为犯律。而因果又为律中钢骨,若人不知因果,及瞒因昧果,皆为违律。念佛之人,举心动念,常与佛合,则律、教、禅、净一道齐行矣。]
第六集
佛陀教育网络学院的同学,大家好!阿弥陀佛!
今天这一集,我们要开始跟大家来介绍这部经。我们上一集简单跟大家报告了讲经因缘,采取的是《弘一大师演讲录》里面的一篇文章《律学大意》,我们学习了这篇《律学大意》,对于戒律方面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佛陀在灭度之前,对我们后世的佛弟子交代了两句话[以戒为师,以苦为师]。这两句话非常的重要。佛没有给我们指定以哪一个为老师,给我们指示出来以戒、以苦作为我们的老师。我们人在世间,如果不知道世间的苦,那么就没有出离苦的愿心,离苦这个意愿生不起来,因为不知道这个世间苦,把苦忘记了,看做是快乐的,所谓[人在苦中不知苦,知苦即是善生时]。如果一个人真正体会到这个世间是苦,他的善根就升起来了,他就会发心离苦得乐,他要追求的是离开这些苦,得到永恒的快乐,所以苦是我们的老师,因此我们遇到一些逆境,不如意的事情、苦事情,对一个修行人来讲并不是什么坏事,因为它启发我们觉悟,这个世间的确只有苦没有乐。所以四圣谛第一个就是苦谛。谛是真实的意思,就是告诉我们这个世间苦是真的,乐是假的,乐过去了苦就跟着来了,所以那个乐叫坏苦。,所以有苦苦、行苦、坏苦、三苦、八苦,八苦是生、老、病、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
我们知道了这些苦,也感受了这个世间很苦,想要解脱这些苦。现在在大陆上流行讲解放,什么叫解放,什么是真正的解放,解是解脱,解脱心理的烦恼。八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这个身体有生、老、病、死之苦,这些苦都没有了,就叫解脱。我们现在大家流行讲解放,我们这些苦海存不存在?
这个大家自己想一想也就明白了,如果这些苦还在,一天到晚还是生烦恼,你根本就没有解放,没有得到解脱,你身还是有生老病死。要怎么样才能解脱呢,就是要放下。所以解放,解是解脱,放是放下,放下我们心理的烦恼,贪、嗔、痴、慢、疑、恶见,又叫邪见。邪见就是错误的思想见解,对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说法、做法错了,错误的要把它放下,我们一般讲放下自己的成见,成见是错误的,放下心里的烦恼,因为这些苦怎么来的?烦恼是因,苦是果报。放下从哪里放?在大乘经典里面,佛给我们讲六度,第一个教我们布施,就是放下;第二个持戒,也是放下;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无非是看破、放下而已,分为六个层次来休学。现在我们讲到戒经,学习戒,就是放下恶业。所以我们以苦为师,知道苦你才会发愿离苦,想要离开这些苦,如果你不知道苦,人在苦中不知苦,你就没有愿心想要得解脱,想要离苦得乐。知苦,想要得解脱,要从哪里下手?要从戒,所以戒是清凉法,帮助我们离苦得乐。所以佛给我们讲[以苦为师,以戒为师],就是这个道理。他不是给你指定哪一个人为老师,给我们讲以苦为师,以戒为师,特别我们末法时期的佛弟子,要特别的注意这两句话,佛法八万四千法门的修学,离不开戒定慧三学的总原则、总纲领,不管你修哪一个法门都离不开这个。如果疏忽了戒学,我们一生当中所学的佛法都变成佛学,学了很多经,但是得不到受用,断不了烦恼,都变成佛学。佛学就解决不了问题,得不到受用,因此我们学习了这么多年没有成就,再想一想佛在灭度之前讲的这个话,才知道这是我们学佛的一个根本,因此我们佛弟子一定要重视戒学,不能够疏忽了。
讲到戒,我们前面跟大家简单介绍过,弘一大师是我们近代佛门律宗的祖师,一生在戒律学有很深入的研究修学,他告诉我们,现在末法时期,要得到沙弥戒、比丘戒就很不容易了,实在讲是得不到,所以他劝我们大家,不管在家出家,从三皈、五戒、八关斋戒,如果能学菩萨戒就更好,但是不管在家出家,最基本的就是五戒,所有的戒都是从五戒发展的,所以不管你修学哪一个法门,哪一宗,哪一派,大乘、小乘,乃至世间一般的宗教,想要得人天福报,也离不开五戒十善,这个是最根本的,就像盖大楼,这个是地基,我们要从这个地方来学习。因此这次我们在网路学院选择了这部《五戒相经》,来跟同学们一起学习,我们以佛给我们讲的这部经为老师,终身来奉行,我们修行净土,念佛求往生西方就决定有把握了。
我们下面开始来介绍这部经,一般讲经,首先介绍经题,这部经完整的经题是《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这是具足的经题,简单讲叫《五戒相经》;《笺要》是我们净宗九祖藕益祖师简要的注解。我们先来介绍经题,经题一般分通题跟别题,这是我们学习讲经必须要知道的。[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是别题,别就是个别的,与其他经典不同的,这个题目不同于其他经典的。比如说我们念《佛说阿弥陀经》,[佛说阿弥陀]是别题,别就是个别的,经这个字是通题。凡是佛讲的都称为经。所以经是通题,通用的、共同的。我们先来介绍别题[佛说优婆塞五戒相]。[佛说]这两个字,我们在很多经典都有看到佛说,有的经没有加佛说,有的有加佛说。我们净空老和尚在讲席当中也常常跟我们提到,正宗分第一句话是佛讲的,就加上佛说。如果正宗分第一句话不是佛讲的,就没有冠上佛说,其实经都是佛讲的。我们这次采取的注解是蕅益祖师的《笺要》,还有弘一大师的《补释》,[补]就是补充解释的,另外我们参考了广化老法师他的注解,采取了一部分来跟大家报告。经题在《笺要》里面没有详加注解,广化老法师做了比较详细的注解,我们依照这个注解来跟大家大概报告一下。
[佛说:佛是梵语,此翻觉者,谓觉了性相之者。具有三义 一、自觉,觉知自心本无生灭;二、觉他,觉一切法无不是如;三、觉满, 二觉理圆称之为满。]
我们一般解释佛这个字,常常听经的同学应该都常听过,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就称之为佛,这是佛字的本义,就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己觉悟了,又帮助他人;他人就是帮助众生,帮助别人也觉悟了,自觉和觉他都达到圆满,这个人就叫作佛。此地讲[觉知自心本无生灭],这是自觉,也非常重要,就是要觉悟、知道我们这个心本来就没有生灭的。我们对这个如果没有先认识清楚,我们学佛也就没有方向目标,这个道理都在大乘经里面,特别在《楞严经》,这桩事情讲的非常清楚。我们在此地只能简单跟大家提一提,要进一步了解,当然就要学习这些大乘经教。觉他是[一切法无不是如],如就是真如本性,一切法无非都是真如本性所现的,觉悟之后自他就不二了,就没有对立了,先自己不生不灭,一切法都是如,都是真如自性所现的,你彻底觉悟、明白了就叫圆满,就叫佛。所以佛这个定义,我们每一个佛弟子一定要先搞清楚,如果搞不清楚,我们对于佛这个字总是会产生迷惑。所以一定要搞清楚,我们学佛才有明确的目标、方向。这是讲佛这个字的本义。
下面讲[十方三世皆有佛,诸佛皆为众生说法。此经为释迦牟尼佛金口亲宣,故日佛说。]
这个是讲另外一个意思。前面讲的是每一个众生都有佛性,是通义,共通的。此地讲[十方三世皆有佛],这是讲的已经彻底觉悟的人很多,十方三世都有。我们看《千佛名经》《万佛名经》,佛的名号就很多了,实际上不止这些,实在讲是无量无边。这部经讲[佛说]有别意跟通义,别义就是个别的,特别指哪一尊佛讲的,因为佛那么多;如果以通意来讲,所以一切佛都会说这个经,[十方三世佛],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未来佛他还没有成佛,他将来成佛还是会说这个经,这个就是就通意来讲。此地我们一般跟大家讲经,特别对初学的人来讲,就不要讲的太深入,特别我们刚刚开始学讲经,最好直接了当,[佛就是释迦牟尼佛],他一听就明白了,你就不用给他讲太多了。讲太多了,如果我们讲的不清楚,他听得就更不清楚,所以就直接讲[本师释迦牟尼佛亲口说的],他一听就明白了,[故曰佛说]。
此地讲[为什么开题要标明[佛说]两个字],这里解释为[表示尊重的意思,因为经通五种人说],佛经有菩萨说的,有佛的弟子说,有仙人说,有变化人说。仙人就是其他宗教的。除了佛自己说的这些开示,以外四种人说的,都要经过佛的认可、佛的认同,经过佛的认同,就可以称为经,就是其他宗教讲的跟佛讲的一样,就可以称为经,所以经有五种人说。
[律唯佛说,经随时随地皆可说。郊外、房中、天上、人间等。]
经教随时随地都可以讲,在荒郊野外、在房子里面、在天上、在人间,[等]就是包括其它地方。所以我们看到,佛讲经当然是在人间为主的,但是也有到天上讲的,像《地藏菩萨本愿经》就是在忉利天宫讲的,《佛说十善业道经》是在龙宫讲的。那个都不在人间,所以经讲的地方就很多,不限定。
[律则一定要在比丘僧团中才讲],但是戒律就不一样了,一定在出家众,比丘僧的僧团当中才讲戒律。[故开题标明佛说,这是要注意的。]
他这里有这个意思,所以五戒还是在僧团讲的。虽然五戒主要是对在家居士讲的,但是还是在出家众、比丘僧团里面宣说的。这个是讲[佛说]。下面也很难得,广化老法师把世尊大略的传记也都一条一条列出来了,我们在网站上或许会有一些新的同学,刚刚接触佛教的,我们有这些资料,在这里和大家报告一下,也可以提供给一些刚接触佛教的同学,对本师释迦牟尼佛的身世、他的来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第一个是他的家世。
[释迦牟尼佛,俗名悉达多,父净饭王,母摩耶夫人,妻耶输陀罗,生子罗睺罗。[释迦]意为能仁,[牟尼]意为寂默。]
这是他的家世。[释迦牟尼佛]是他成道之后的佛号,他的俗名叫悉达多。这个是我们要先了解的,佛是明心见性,大彻大悟之后称为释迦牟尼佛的,他有俗名,就是悉达多,释迦是他的姓,释迦族,就像我们现在,佛门四众弟子皈依三宝也有一个法号,也有俗名,也有本名。像我的俗名,我姓林,双木林,我的名字叫正道,八正道的正道,所以我的俗名叫[林正道],出家,师父就给我取[悟道]。跟这个意思是一样的,所以我们不要被这些名相搞糊涂了。我这样一说就很明白了,所以释迦牟尼佛也是跟我们一样,是一个人,你不要想成他是什么仙,越想距离我们越遥远。那就不敢来学佛了,想到最后你就不敢学了。他也是一个人,跟我们一般人一样,他修学可以成佛,我们也可以,这样我们就有信心了,所以这一点非常重要。他的父亲是净饭王,母亲是摩耶夫人,妻子是耶输陀罗。他有结过婚的,他也生了一个儿子,叫罗睺罗。释迦翻译中文的意思是能仁,能够行仁慈的人,就是有慈悲心;牟尼翻译为寂默,寂然、清净的意思,寂是清净,这是释迦牟尼的意思。
第二个[籍贯:佛是北印度迦毗罗卫国太子(今尼泊尔南部提罗里克附近、拉布提河东北),其母分娩前依习俗返娘家天臂城待产,途中于蓝毗尼园无忧树下产下太子(今尼泊尔境内洛明达),即是世尊。]
这是他的籍贯,我们现在讲就是他的国籍,他是那一个国家的人。[佛是北印度迦毗罗卫国太子],这个国家的名称叫迦毗罗卫国,他是这个国家的太子。这个地点是在现在尼泊尔南部提罗里克附近、拉布提河东北。印度有一个习俗,怀孕要回娘家生孩子,所以他的母亲也是跟着当时印度的习俗回娘家待产,还没有回到娘家,路途当中在蓝毗尼园无忧树下就生产了,这个地方也是现在尼泊尔境内,洛明达这个地方。印度有很多习俗,繁文缛节也很多,我弟弟的大女儿去澳洲念书,在那里认识一个印度人,就嫁给印度人了,他们到印度去结婚,拍录像带给我看,真的繁文缛节还很多的,我看了几个小时,他们说已经很简化了,所以印度有一些习俗跟我们中国是不一样的。
第三个[时代:佛陀诞生年代有多种说法,今依南传佛教通用说法为西元前六二三年]。这是现在世界上定的佛陀诞生的日期,就是我们现在讲,佛陀诞生到现在是二千五百五十三年,这个跟我们中国的算法不一样,根据中国的算法到现在大概已经有三千零三十几年了。大概相差五百年。现在两种说法共同存在,我们在中国地区,就按照中国的说法,如果在外国,他们都已经习惯这个说法,我们就随顺他们的说法。
第四个是[出家:太子少时从婆罗门学习文艺及武技],他从小就学习波罗门一些文艺方面的、还有武功方面,可以说文武两方面都有学习,[皆悉通达],不但学了而且非常通达。[后由四城门出游,见老、病、死、沙门,感人生苦痛及无常,遂于十九岁],这里注解也有讲,另外一种说法是二十九岁,出家学道,但是我们一般在中国地区讲都是十九岁,离开家庭出家的。[参访六年,苦行六年,三十一岁成道,说法四十九年,八十岁涅槃]。三十一岁是算虚岁,八十岁也是算虚岁,我们大家现在也都知道,我们中国人算年纪是算虚数,生下来就开始算一岁,外国人的算法是生下来就要满一年,才算一岁。所以现在我们问人家几岁,就要问他是算外国岁还是中国岁,如果算外国岁,你就要减一岁,算中国岁就是多了一岁,有这个差别。所以佛算虚岁三十一岁成道,说法四十九年,八十岁涅槃,如果算实岁,三十岁成道,七十九岁涅槃,依照我们中国人的算法,算虚岁的。修苦行修了六年,因为印度一般宗教,大部分都是修三年苦行,世尊修六年,这是表示对于当时的这些宗教所学的,他都有学过,知己知彼,可以知道自己修的怎么样;第二个方面,表示苦行非成道之因,当时印度很多外道修苦行,认为透过那样的修行会得到解脱(我们现在大陆上都讲解放),那样修会得解放,但是佛去跟他们修,到最后没结果,也没有得到解脱,因此佛才发现,他们这些理论方法是错语的,不对的,这个是无益苦行,所以就放弃了。
第五个是[成佛:太子悟苦行非成道之因,故放弃苦行,至尼连禅河沐浴,接受牧羊女的乳糜供养,而后至伽耶村菩提树下端坐四十九日,于十二月八日破晓时分大悟成佛,时年三十一岁(一说三十五岁)]。
我们一般都是讲三十一岁,另外的说法我们持保留态度就好了,也不需要去否定。这是成佛的经过,他觉悟到修苦行不是成道真正的修因,不是正确的修因,所以他就放弃了苦行,自己到菩提树下去打坐。把过去修的这些都放下了,放弃了。一放下,他就夜睹明星,大彻大悟。我们净老和尚在讲席当中也讲到,为什么大彻大悟都是在凌晨、早上的时候,六祖大彻大悟也是在三更半夜,凌晨,一大早,五祖传法给他。我们净老和尚有解释这个原因,说那个时候比较清静,大家都还在休息,没有什么嘈杂,取这个意思。
[第六、发心],这个发心是讲佛因地的发心,引用《大智度论》卷四、《俱舍论》卷十八:这是讲佛过去生发心的事情。[三大阿僧祇劫前,有佛名释迦牟尼]。释迦牟尼不是现在才有,根据《大智度论》、《俱舍论》讲,三大阿僧祇劫之前,有一尊佛名释迦牟尼。
[世尊为菩萨时逢此佛而发心,且愿如其作佛,此即最初发心。]
所以佛的名号,过去,现在,未来都会有共同的佛号,根据《大智度论》讲,他遇到一尊佛叫释迦牟尼,跟他学习,发心,他发愿将来作佛跟他一样,所以这次到我们这个世界示现成佛,也叫释迦牟尼。这个在大乘经上也看到过,我们在《楞严经》看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他就讲他现在为什么成为观音菩萨,因为很久之前,他过去修因的时期,遇到一尊佛叫观音如来,教他修耳根圆通,所以他现在修成了就变成观音菩萨。所以说佛菩萨的名号是代表他修学的法门以及教学的科目,教化众生的方针,所谓自己修学,还有度众生这两方面的,因此佛号、菩萨名号不是限定某一个人,这一点我们一定要先认识清楚。如果你依照这个法门修,比如说有人修耳根圆通修到明心见性,大彻大悟了,他依照观音菩萨教的方法修成功了,就叫观音菩萨,所以每一个菩萨都代表一个修学的法门,每一尊佛也是这样的,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明白。
[第七、授记:世尊昔行菩萨道,名善慧,于证八地后,得燃灯佛为其授记云:后九十一劫名贤劫,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出自《本行集经》及《瑞应经》]。这个都有经典的根据。这是授记,就是还没有到,事先给你讲,你将来在哪个世界成佛,佛号叫什么,法运有多长,在那一个时期会度多少众生。事先跟他讲,就叫授记。
[八、转法轮:世尊说法,始自鹿野苑,终至拘尸那城,一生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所应度者皆已度讫,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缘。
在我们人间,鹿野苑是最原始的讲经说法,最终是在拘尸那城,一生说法四十九年,讲经有三百余会。他这个阶段,这个时期,所应该得度的弟子都己经得度了,还没有得度的,也给他们种了得度的因缘,我们现在讲给他种了善根,他示现在人间总是有个阶段的,跟我们一般人一样,因缘到了他就走了。所以第九,他就示现圆寂,或者叫涅槃。
[世尊八十岁时,于拘尸那揭罗城(今印度伽西亚近郊,科拉库布尔东方五十四公里处)娑罗双树间,于时中夜,头北面西呈吉祥卧,为弟子作最后教诫后,安详入灭。世尊之最后教诫,南北传说法不同:北传为《大般涅槃经》,南传为《佛遗教经》]。这是佛说法,南北传、大乘小乘的说法有不一样的地方。我们中国地区是属于北传,以大乘为主的,南传以小乘为主。
[中夜圆寂,表中道之义。头北面西]就是头朝北面向西,[则有二种意义:一、北方为尊,南方为卑,故头朝北;二、示人求生西方之意。如《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证齐诸佛后,仍同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求生西方,表示要求生西方才能圆满菩提]。
有个解释也很有道理。一般我们中国人讲盖房子坐北朝南,以前皇帝都是坐北朝南,所以在道家是,北斗是最尊贵的,所以他圆寂的时候头朝北,身向南,脚向南。他的脸向西方,就是表示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也符合我们修学土法门的表法意义,好,[佛说]这两个字,我们依照广化老法师这个集注,就简单跟大家报告到此地。下面我们接着看[优婆塞]这三个字。
[优婆塞:梵名,意译为近事男、清信士。即在家亲近奉事三宝之男居士,与优婆夷同系在家之信仰佛法者]。优婆塞是印度话,翻译成中文是近事男,近是亲近,事是奉事。亲近、奉事,也就是学佛的男众优婆塞,女众叫近事女,叫优婆夷。
《五戒相经》,这个地方没有把经题分为通题、别题。我们后面再来补充说明通题。我们先看别题。五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是五条戒。
[戒相:谓持戒表现之相状差别。如持五戒、十戒,乃至二百五十戒,一一戒中各有差别,按其持犯之轻重,各有不同之相状。而一般指切切实实遵守戒律之相状为[戒相]。戒相,就是戒律在我们生活当中的一些事项。[此乃南山《行事钞》所立戒四别之一。《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一七云:“相有形状,览而可别。前明戒法,但述功能;次明戒体,唯论业性;后明戒行,略示摄修。若非辨相,则法、体、行三,一无所晓。何以然耶?法无别法,即相是法;体无别体,继相为体];行无别行,履相成行;是故学者于此一门,深须研考]。
这个是讲到戒有戒体、戒法、戒行这三方面。但这三方面你没有从事相去分辩,那么什么是戒法,什么是戒体,什么是戒行?我们就不知道了,这里给我们讲了[法无别法,即相是法],法也没有特别的法,就在事相上就是法;体也没有离开这个,[总相为体];[行无别行、履相成行,是故学者于此一门,深须研考],就是我们学习戒这一方面必须要深入研究、考证。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先跟大家学习到此地,后面通题,我们下一次再继续跟大家来学习。
祝大家法喜充满,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