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缘网

悟道法师:《五戒相经笺要》第二讲

发布时间:2024-04-22 04:07:00作者:佛缘网
悟道法师:《五戒相经笺要》第二讲

片头字幕:[言持戒,且先守佛两句略戒,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此两句包罗一切戒法,了无有遗。此系如来戒经中语,文昌帝君引而用之《阴骘文》。此两句,泛泛然视之,似无奇特,若在举心动念处检点,能全守无犯,其人已深入圣贤之域矣。凡起心动念,不许萌一念之不善,则诸戒均可圆持。律,不独指粗迹而已,若不主敬存诚,即为犯律。而因果又为律中钢骨,若人不知因果,及瞒因昧果,皆为违律。念佛之人,举心动念,常与佛合,则律、教、禅、净一道齐行矣。]

佛陀教育网路学院的同学,大家好,阿弥陀佛。

今天我们继续跟大家报告讲经因缘,这次我们选讲的经典是《五戒相经笺要》。在第一集讲经因缘里面,跟诸位同学报告学习了印光祖师在《菁华录》里面,有关持戒的一篇开示。这篇开示文字不多,但是已经把持戒主要的精神,戒律的纲领,很简要详明的给我们说明了,因此我们在《五戒相经笺要》的课程里面,我想也需要把这篇开示作为每一次播出的片头。为什么每次我们都要读一遍?用意主要是时常提醒,我们每一次看,每一次提醒,这样印像才深刻,如果我们只听过一遍,或者看过一遍,印象不深。这个道理也是我们净老教授在讲席当中常常提起的,所谓一门深入,常时熏修,才起作用。如果时间太短,我们熏习的遍数不多,印像不深刻,所起的作用,力量,非常的微弱。我们学习任何东西,都离不开这个原则,就是常讲的专一,要专精,一门深入,我们修学才能有成就。这个方法是非常重要的,自古以来不管世出世间法,教学重点都是在这个原则上,我们同学对修学的要领方法,必须要牢牢记在心里。

印祖给我们开录的戒律的精神,修学的要领。戒律的精神就是佛在戒经上讲的两句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我们简单讲,什么叫戒律,戒律的作用是什么?它教我们什么?就是这两句话,简单讲就是断恶修善。[诸恶莫作]是断恶,[众善奉行]是修善。在戒经上讲,诸恶莫作是止持,止是停止,佛规定不允许我们去做的事情,我们停止,不再做了。恶事、不好的事情,从今以后停止,不再继续做,这个戒就是止持。作持就是好事,善事,你应当要去做,凡是有利益众生的事业,我们有缘遇到了就应当去做。没有因缘做,也要常常存善心。要去帮助众生,这就是作持。所以戒律的精神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两句话我们常听,我们却不可以疏忽或者轻视。我们如果疏忽了,戒就学不好了,戒学不好,就会影响我们得定,心定不下来,就开不了智慧,开不了智慧,就解决不了问题,我们人生的大问题,生死问题,这是最重大的一件事情。其次就是我们现实生活当中,方方面面的一些问题,没有智慧就无法去解决,但是智慧必须由戒定来,戒是第一个条件。我们来看祖师开示这篇文章,我想我们每一次播出,片头字幕都先打出来,我们每一次看一遍,每一次提醒一遍,要领精神抓住后,再来学后面的戒,就有下手处。

今天我们还是把这次讲经的因缘,再做一个报告,我们在第一集,报告印祖的开示。今天第二集,我们跟大家报告的是弘一大师的开示,这篇开示在《演讲录》里面,我把他摘录出来,在《弘一大师演讲录》,有一篇《律学大意》,就是给我们简略介绍戒律的一篇文章,《律学大意》的内容是简单给我们介结三皈、五戒、八戒(八戒是八关斋戒),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佛门的律仪戒,我们学佛的同学也常常听到,但是在现前这个时代,佛门四众弟子,对戒学方面是非常陌生,可以说非常生疏。

主要在我们现前时代,没有真正通达戒律的善知识来给我们指导,另外学习的人对这方面也比较疏忽,知道戒律很重要,但是还是偏重在经教,各种法门的学习比较多。虽然知道戒律重要,但是并没有具体和踏实来学习这个基础课程,因此我们对于戒学这方面,可以说非常的缺乏,不要说去落实,连一些基本概念常识,恐怕我们都不知道,因此我们也有必要作一个概略的认识,弘一祖师的开示,就非常适合我们。下面我们来学习弘一大师的开示,戒律的简介,简单介绍。

首先[三皈、五戒、八戒,皆通在家出家],我自己学佛也几十年,十六岁接触佛法,十九岁接触到净老教授讲经,一直到今年五十九,听经也有四十年的时间,包括前面三年听其它法师大德讲经,前后也有四十三年头,但是对于戒律这方面,实在讲非常陌生,过去我们对戒律的概念,大部分是在听经当中,听净老教授提起,自己并没有进一步深入的理解,所以过去我们总认为,三皈、五戒、八关斋戒,是佛给在家人制定的,过去我们总认为是这样的,看到弘一大师的这篇演讲,我们才明白,三皈、五戒、八关斋戒[皆通在家出家],在家出家通用的。就如同净老教授在讲席中常常提起的[和尚、阿闍梨、法师],这个名称通在家出家,跟这个意思也有相通,我们看到弘一大师这个开示才知道,原来三皈、五戒、八关斋戒不是只有限定在家,而是出家在家都可以去受。下面再给我们进一步说明,[蕅祖从比丘戒退至三皈人],这是举出蕅益祖师得到比丘戒,后来退戒退到[三皈人],退到入佛门的三皈依的一个人,从这个地方我们有一个观念也必须要认识清楚,我们现在很多出家人受了比丘戒,不但受了比丘戒也受了菩萨戒,所谓三坛大戒。第一坛沙弥戒,第二坛比丘戒,第三坛是菩萨戒,受了戒,我们是不是真有戒呢?实在讲是没有,下面大师还会给我们解释,我们去受了戒,没有戒,也谈不上退戒不退戒,你真有了,你做不到你退,这才能叫退戒,如果我们戒都没有得到,你退什么?退都谈不上,这点我们必须要能够理解,这是讲蕅益大师从比丘戒,退到三皈依。

下面讲[只有三皈依亦可算出家人]。我们学佛的人都知道,我们一入佛门要先受三皈依,因此现在道场,很多人来受皈依。受了三皈也就可以剃度,就可以算出家人,没有受戒,你只要受三皈依,也可以剃头圆顶,所以只有三皈依,也可以算是出家人。[又单持五戒,亦可算出家人]。[又],再进一步给我们讲,如果你三皈依,单单受个五戒,也可以算出家人,我们一般在道场,就很少听到这个说法,我们在《律学大意》中,看到弘一大师给我们说明,三皈五戒都可以算出家人。

下面我们讲[因剃发以后,必先受五戒,后再受沙弥戒,未受沙弥戒之前,止是五戒之出家人]。这是讲我们剃头、圆顶,我们剃度那天就要先受三皈依,然后要先受五戒,受了五戒以后学了一段时间,再受沙弥戒,按照顺序是这样。但是我们没有在戒律方面深入的去认识,总是认为一剃头就是受沙弥戒,我们总是这样认为。我们看到《演讲录》才知道,一剃头,是先受三皈五戒,然后再受沙弥戒。这也是有道理。实在讲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包括八关斋戒,都是从三皈五戒这个基础上发展的,这是最基本的戒,最基本的戒学不好,你再学更多的也学不成。这点我们必须要肯定的,这样我们才会重视基础的学习。如果这个不肯定,我们往往会有好高骛远的心态,基础的学习根扎不稳,往后就很难发展,这个非常非常重要。说[未受沙弥戒之前,止是五戒之出家人],你剃头、圆顶先受三皈五戒,还没有受沙弥戒之前,只是持五戒的出家人,[故五戒通于在家出家],就是因为这个缘故,所以才说五戒是通在家出家。不是说五戒只有在家人可以受,出家人就不能受五戒,也不需要受五戒,直接就受沙弥戒,不是这样的。是应该先受五戒,[所以有在家优婆塞,出家优婆塞之别],优婆塞,女众叫优婆夷,是印度话,翻译成中文的意思,优婆塞是近事男,优婆夷是近事女。近是亲近,事是奉事,亲近奉事佛陀教育的男众、女众,就叫优婆塞、优婆夷,已经受了三皈五戒,亲近佛门,这样的男众女众。一般我们看到优婆塞、优婆夷,总认为这个专门对在家众,但看到《律学大意》,里面讲的是通在家出家,所以有出家优婆塞,在家优婆塞;当然也有出家优婆夷、在家优婆夷。下面再举出一个例子,[如明蕅祖之大弟子成时,性旦二师]。这是明朝蕅益大师,我们净宗第九代祖师,蕅益大师两位大弟子,一位成时法师,一位性旦法师。成时法师,他是整理蕅益法师的《净土十要》,性旦法师整理《弥陀经经要解》,他的著作,他的两位弟子帮他整理流通的,包括《蕅益大师全集》,现在《全集》也都有流通,这两位是当时的佛门大德,他的老师蕅益大师,到最后自称[菩萨戒沙弥],他受了菩萨戒,得到菩萨戒。在出家五众,他只有做到沙弥戒,他从比丘戒退戒,到最后定位在菩萨戒沙弥,看到老师只自称沙弥,学生连沙弥也不敢称,觉得自己的道德学问远远不如老师,所以他们只自称[出家优婆塞],是一个受持五戒的出家人。这是举出明朝蕅益大师的两位大弟子的例子,来给我们做证明。

这段就是给我们讲三皈五戒通在家出家。我们净老教授一生就是给人传授三皈五戒,所以我们看皈依证,都印得很清楚。他三皈五戒仪轨,就是采取弘一大师的,弘一大师是采取释加牟尼佛当时给人授三皈五戒的仪轨。我们看到这段开示就明白了,学三皈五戒,不限定在家人,出家人也要学习。

下面一段讲八戒,就是我们一般讲的八关斋戒。[八戒亦通在家出家],《药师经》中说:[比丘亦可受八戒。比丘再受八戒,为欲增上功德故,八戒亦通于僧俗]。这段是讲八关斋戒,也是通在家出家,过去我们认为,八关斋戒是佛为在家居士制定的,一日一夜受持八关斋戒,特别为在家居士制定。现在看到这篇开示,我们才知道也通出家人。大师在此地指出经典里讲的根椐,他也不是随便乱说的,这是在《药师经》当中说的。佛在《药师经》里头说:出家人也可以受八关斋戒。就是你真正得了比丘戒,可以再受八关斋戒。比丘戒各方面,都比八关斋戒要详细、要圆满,有必要再受八关斋戒吗,不是多此一举吗?下面解释。比丘为什么还可以再受八关斋戒,因为比丘再受八戒,[为欲增上功德故]。你真正得到比丘戒,再受一日一夜的八关斋戒,这是在增长你的功德。在佛门戒律讲叫增益戒,[增]就是增加的增,[益]就是利益的益,[戒]在增长,增加你的功德利益,所以他再去受八关斋戒,叫增益戒。从这个地方,[八关斋戒亦通于僧俗],这也通僧俗。

我们综合上面这两段开示,三皈、五戒、八关斋戒,都通在家出家。不是限定在家人学,出家人也是一定要学习,弘一大师是清朝末年民国初年,我们中国佛门,大家公认的律宗祖师,对戒律方面有深入的修学,当然他给我们讲的都有根椐,他不是自己讲的,是有根椐的。他在律学方面下了很深的功夫,因此他所讲的话,也就代表了权威性,绝对不会错。为什么,因为有经典的根椐。我们平常人为什么不知道,因为我们没有深入律藏,也就是经律论三藏,律藏部分,我们没有进一步学习,所以我们看看祖师大德的开示,我们也可以节省一些时间,让我们对于戒学方面的观念,有更进一步认识。我们接着再看下面,是给我们讲三宝,上面两段文,是给我们简单介绍,三皈、五戒、八关斋戒,是通在家出家,先给我们提示这一点,这点也是告诉我们,不但在家同学,出家同学都要从这个地方来学习,这是一个基础。接着后面进一步给我们解释三皈、五戒、八关斋戒,给这些律仪戒作一个简介。

首先三宝。[三宝有四:一、理体三宝,二、化相三宝,三、住持三宝,四、一体三宝].这里给我们讲有四种三宝,我们接着看下面,[住持三宝较浅显],四种三宝单提出住持三宝,为什么?因为大师怕一般人不能体会,不能理解,三宝讲得太深,一般人体会不到。所以在四种三宝里面,只有提出住持三宝,这个比较浅显。皈依三宝是入佛门第一个条件,因此净老教授在为人传授三皈依时,把[皈依佛、法、僧],重要的意义,讲得很清楚,也非常明白。我想我们同学都有看过这本书,或者听到光碟,网络的开示。如果还没有听过,我建议还是要去听,或者请这书来看。如果需要这些资料,可以跟我们网路组连系,这是非常重要。《三皈传授》这本书,把皈依三宝重要的意义给我们说明,弘一大师在这个地方,也是很简单的介绍,

他下一句话很重要,[需明了三皈之意义,受三皈时,师父所说要十分明白,听不明白或有疑,则不得三皈],给我们提示出来,受持三皈依、皈依三宝最重要是需要明了三皈依的真正意义,如果这个意义不懂,甚至误会、错解了,就得不到皈依真实的功德利益,因为你一入佛门,你的方向,你的观念一开始就错了,一错就错到底。要明了三皈之意义,我们还是建议大家多看净老教授《三皈传授》。我们自己明了,也可以再转告别人,辗转的去告诉别人。让大家对于皈依三宝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有一个正确的观念,这样学佛才不至于学错,这个非常重要。另外一本是《认识佛教》,这也非常重要。这是现前佛门四众弟子,责无旁贷的,要让社会大众对佛教本来的面目,有正解的认识和理解,不能再让社会大众产生严重的误会,认为佛教是迷信,这点非常重要。所以我们四众同学要同共发心,这个书要多流通,你认识的亲戚朋友,有缘、有机会都要去告诉他们,我们平常讲机会教育,有机会我们就要把正确的观念,让他们能够明白。

下面讲受三皈仪式的时候,这也非常重要,我们对三皈的意义,要很清楚,很明白,丝毫没有疑惑,知道自己为什么受接受三皈依,受了三皈依之后,应该怎么来修学。这都没有疑惑,明白了,接受仪式的时候[正授时],法师给你正式传授三皈依的时候,就是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最紧要,应十分注意],你要全神贯注,[发心受戒],如果我们发心要去受戒,[应先了知三皈意义],我们还没有受戒之前,应当先明了,知道三皈依的意义,三皈依明了之后,再去受戒。 [又当正授时,要在先[皈依佛]等三语注意,乃可得三皈]。你对三皈意义明了之后,没有疑惑,没有怀疑,正式接受三皈依的时候,阿闍梨给你传授,首先要在 [皈依佛]下面[等三语],[等]是[皈依法、皈依僧]。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这三句话的时候,要特别专注,注意,就是说你心在这当中要非常专注,这个时候心里不能想其它的事情,这样才可得三皈,这是很重要的。

上面我们简单三皈介绍到此地,下面就给我们介绍五戒,[五戒:杀、盗、淫、妄、酒。师说明五戒时切要用白话,浅近、明了、易懂,受戒者听毕应先思量,如是诸戒能持否,若不能全持,或一、或二、或三、或四皆可随意。宁可不受万不可受而不持]。这段话,首先给我们讲五戒的戒相,杀、盗、淫、妄、酒这个五条都要戒除,[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反过来就是杀、盗、淫、妄、酒,要把它戒除。行为不好的,是错的,我们要给它停止下来,戒就是停止,不要继续再造这个业,[师]就是传授五戒的法师,说明五戒的时候,[切要用白话,浅近、明了、易懂].就是要用白话,比较浅显,比较接近,大家听了能够明白,容易懂的,不能讲的太深。讲古文,文言文,现代人都听不懂,他也搞不懂什么意思,他不但得不到戒,还会误会。

所以过去韩馆长在世的时候,也常常给我们讲一个笑话,早年在台湾基隆,八堵海会寺是灵源老和尚的道场,我们净老和尚就是到那个寺院去受大戒的,韩馆长也去受菩萨戒。早年台湾有些学佛的老菩萨,都没有读书,所以普通话也听不懂。后来台湾大家开始学习一句半句,似懂非懂的,当中也常常闹出很多笑话,很多误会。所以韩馆长到海会寺去受菩萨戒,有三坛大戒,有菩萨戒,还有受五戒的。有一些学佛的老菩萨,他也听不太懂普通话,灵源老和尚是大陆过去的,当时的戒师也是外省的,都讲国语。台湾这些老菩萨去受戒,那么戒师要问,[第一条不杀生,能持否?]你要答[能持],就是[我可以持,我可以做到],他才给你受,如果做不到,你就要说[不能持]。那些老菩萨普通话,学的误会,[能持],他听作[能吃]。以前老人家一般都是不吃素的,他也不懂,都是吃肉的。所以戒师说[能持否],有一些老菩萨听大家都说[能持],他误会了说[能吃],[能吃否]?[能吃]。他想到[能吃],应该什么都可以吃,所以什么鸡罐头,鱼罐头,鸭罐头,全部搬到寺院去,所以产生这个误会。

弘一大师这个开示,是在福建泉州讲的,台湾大部分的人,都是从福建泉州,漳州,厦门,包括漳浦这一带移民过去。因此弘一大师到那边开示,也非常注意这一点。当时有一些人没有学普通话,语言沟通上会产生误会,所以他劝大家切要用白话。你讲的越清楚,越明白越好,不然会产生误会,像韩馆长举出那个例子。所以[浅近、明了、易懂],受戒的人听完之后[应先思量,如是诸戒能持否],就是你能不能持这个戒。[若不能全持,或一、或二、或三、或四皆可随意]。五戒不一定要一次全部都受,你可以先受其中一条,或者两条,或者三条,或者四条,都可以随你意愿,你觉得哪条现在我能做到,我先受这条,还做不到的先不要受。所以大师在此地给我们讲[宁可不受],你宁可不去受这个戒;[千万不可以受而不持],不可以去受了之后又不持戒,这样就不好了,不对了,罪过就加重了。

下面给我们讲[且就杀生而论],这是举出杀生这条戒来讲,[未受戒者,犯之本应有罪]。杀、盗、淫、妄这四条戒叫性罪,你没有受戒,犯了本来也都有罪,所以叫性戒。[性]就是说本身的性质就是有罪的,你只要去造了就有罪。不管你受不受戒都一样,都有罪的。[若已受不杀戒者犯之,则罪更加重一倍]。因为本来杀生就有罪,我们现在再受不杀生这条戒,然后再去犯杀生戒,再加一重破戒罪,再加一倍。下面讲[如不能受持,勉强敷衍,实自寻烦恼]。如果不能受持,看到人家受,我们也跟着受,勉强去敷衍,实在讲是自寻烦恼,这就没有必要。

弘一大师讲,五戒当中比较容易持的就是不邪淫,不饮酒,他是建议可先受这两条戒。杀生跟妄语[有大小之分,大者虽不易犯],杀生跟妄语,虽然一般人不容易去犯重大的杀生跟妄语,[小者实为难缠]。但小的方面比如说你踩死蚂蚁,打死苍蝇,这也很难避免。[盗戒最为难持],他讲偷盗这条戒是最难持的,[非于盗戒,戒相研究,十分明了,不可率尔而受,可稍缓]。他说盗这条最微细,最难,先慢一点,等你把戒相研究的十分明了,自己能做到,再去受。这是弘一大师在当时给大家建议的,也是给我们建议的。好,今天我们时间到了,这个简介后面可能还要一次两次才能讲完,我们下一次再来学习。祝大家法喜充满,阿弥陀佛。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