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法师:仁王护国经大意 第2集
发布时间:2024-04-21 04:09:10作者:佛缘网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尊敬的诸位法师,尊敬的孙会长,尊敬的启讲功德主代表上海傅蓉居士,尊敬的诸位同修,及网路前的同修,大家上午好,阿弥陀佛。
今天我们继续跟大家来学习我们导师上净下空老和尚他编的《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大意简介,请大家先看大意简介,在第八页。昨天我们把「甲、讲经因缘」,昨天我们跟大家大概做一个汇报,我们今天接著看「乙、佛教简介」。乙,这个表解下面所列出来的就是简单介绍佛教,这是我们净老和尚一生讲经弘法,第一个要劝导大家认识佛教它的本质、它的内容。佛教的本质是佛陀教育,它不是只有一个宗教信仰。我们一般人总是把佛教列为一种宗教的信仰,这个误会时间有一、二百年,误会的程度相当的严重。特别现代知识分子接受现代科学技术的影响,把佛教认为是迷信,没有科学依据,这个误解非常严重。因此,很多人他不愿意来接触佛教、来学习佛法,这个损失是非常巨大,可以说这个损失是无法用世间法来比较的。佛法这个教育,我们必须要先认识清楚,认识清楚之后,知道它跟我们的关系,我们在现实生活上需不需要,真正认识清楚,我们就乐意来学佛了。
下面是简介,详细的,我们净老和尚他有《认识佛教》,这本书流通很久了,大家可以详细去看,包括还有光碟,此地列出来是个简单的介绍。我们先看下面的缘起,「缘起—释迦少时,观世残暴竞存,老病死苦,兴起修道教化之念。」昨天我们也讲到这一段。「缘起」两个字,缘是因缘,起是发起、生起,凡事不管世出世间法,它都有一个因缘来发起。像我们这次请净老和尚来日本讲经,这个生起的因缘是日本前首相鸠山先生的启请,是这个因缘发起的,这个叫缘起。任何一桩事情都有它的缘起。佛教为什么在我们这个地球上?它的由来是什么?是什么样的因缘生起佛陀教育?把这个因缘给我们简单的说明。
大家看下面,缘起下面这一行「释迦少时」,释迦就是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是我们这个时期佛陀教育的创始人。释迦,他是成佛之后用释迦牟尼佛这个名号,他在家是迦毗罗卫国的太子,他在家的身分是一个王子,他在家的名字叫悉达多,所以释迦就是释迦牟尼佛。他少年的时候还没有出家修道,还没有成佛的时候,就是年轻的时候,当时他观察这个世间「残暴竞存」,这个残就是残忍,暴就是暴力,竞就是现在讲的竞争,弱肉强食,强的欺负弱小,这样生存在这个世间。也就是说,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娑婆世界这个地球上的人类没有慈悲心。没有慈悲心,我们从佛制定的戒来看我们就可以理解。佛教三皈五戒、十善业、八关斋戒、沙弥戒,基本的戒条第一条就是戒不杀生。为什么佛把不杀生放在戒律的第一条?因为杀生这桩事情在我们地球上的人类,除了杀人大家知道有罪过,但是杀人还是很多,杀动物,一般没有学佛的人认为都是正常的,他没有什么错,所以杀生吃肉就变成我们地球上人类,大家认为是应该的、正常的。杀害这些动物来满足我们的口腹,满足我们这个三寸舌头的味觉,吃的时候我们很高兴,吃得很开心,但是没有想到,我们吃众生的肉众生它的感受是什么?这个感受如果你仔细去想一想,你就可以体会到。
以前我们住乡下,家里父母都有养猪、养鸡、养鸭,过年过节看到我父亲要抓鸡鸭来杀,那个鸡都飞到桌子上去了,你要抓它就跑。当时我没学佛,也觉得大家都这样。后来学了佛就想一想,那些动物,你要杀它它知道,它知道才会跑。好像人要抓我们去杀掉,把我们杀死,你会不会跑?你也会恐惧,也会逃跑。当有人要抓我们去杀的时候,你那个时候的心情感受是什么样?你去想一想,是不是非常恐惧?动物也是一样的,一只蚂蚁它都爱惜它的生命,都贪生怕死。但是我们人类就是没有慈悲心,吃众生肉,他就没有想到众生是受什么样的痛苦,所谓「弱肉强食」,我们这个世间的人就是没有慈悲心。
所以释迦翻成中文叫能仁,能够行仁慈的人。怎么样行仁慈?具体的就是不杀生,不但不能杀人,所有的动物都不能杀。这当中有因果的,一刀还一刀,一命还一命,吃它半斤,你将来还它八两,谁也占不了便宜,这桩事情就是冤冤相报没完没了。杀生吃肉是互相吃,互相杀,这一生我们吃它,来生换它吃我们。所以《楞严经》佛跟我们讲得很清楚,「羊死为人,人死为羊」。那只羊,过去世它也是造恶业,堕到畜生道给人宰杀,宰杀,它的业报还清了,在三恶道罪受满了,它会再到人道来。人杀生吃肉,恶业造多了,福报享尽了,也会堕到畜生道去当羊。所以佛在《楞严经》跟我们讲,「人死为羊,羊死为人」,举出这个例子,就是你现在吃羊,将来你这个业造多了,福报享尽了,你死了会去投胎做羊;那只羊在畜生道它的罪业受满了,它又到人道来,到人道来换他再吃你,互相吃来吃去。六道轮回就是这样,互相杀,互相吃。因此佛跟我们讲出这个因果,劝我们不要杀生,杀生会招来天灾人祸。
最近,尼泊尔四月二十五号发生了地震,我接到我们净老和尚的侍者胜妙法师发给我尼泊尔杀水牛那个很残忍的画面,杀了二十几万头水牛。看到这个,我们就知道了,这个灾难不是没有原因的。灾难第一个因素就是杀生,杀害众生,我们要避免灾难,第一条要先把杀生的恶业断掉。所以在《安士全书》有一篇「万善先资」,其中有「因果劝」,这个过去我在上海、在东京都讲过,但是没讲完。《安士全书》印光祖师一生提倡,「万善先资」这一篇,我们有机会要好好来学习,里面讲的因果,我们看了之后真的就触目惊心。
这是世尊少年的时候看到我们这个世间,这个地球上的人类就是没有慈悲心,再看到人类以及一切动物都有生老病死这些苦。看到之后,他回到王宫就一直天天思考这个问题,人类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有生老病死?为什么地球的人类都没有慈悲心?这个问题想也想不出来。后来毅然决然在十九岁那一年就偷偷离开王宫,去出家修道,寻找解决人生生老病死这些痛苦的理论方法。去修行,要得到解脱,解脱生死这个大苦,是这样的因缘来兴起修道,他自己修道。后来他成道了,夜睹明星,大彻大悟,就开始教化众生,讲经说法四十九年。这是缘起,佛教生起的因缘是从这里开始。
下面就讲佛教的宗旨。我们看表解列出来的「宗旨」,下面有「因:破迷启悟—照澈真实不为假诱(不取於相);果:离苦得乐—支配环境了脱生死(如如不动)。复性。」宗旨,我们先讲果,宗是主要的,旨是旨趣,我们现在的话讲,它的目标,主要的目标。佛教主要的目标是什么?就是果这里讲的离苦得乐,离开所有一切的痛苦得到快乐,目标是这个,这个非常重要。如果不能离苦得乐,我们学佛也就没有实质上的意义,有学没有学都没有关系;但是如果能够帮助我们真正离苦得乐,这是非学不可。我们读《弥陀经》看到经上佛跟我们讲的,阿弥陀佛的世界为什么叫极乐世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我们娑婆世界所有的苦在极乐世界听都听不到,所以他那个世界叫极乐。真正彻底究竟圆满得到快乐,所以叫极乐。
我们学佛最终目标就是离苦得乐。苦是果报,乐也是果报,你得到痛苦,你造的因是苦因,得到就是苦果;你得到快乐,乐是果报,你修快乐的因,你得到就是乐的果报。离苦得乐,究竟圆满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能达到究竟。但是还没有达到明心见性之前,他有层次上的离苦得乐,苦减轻一点就感觉比较快乐。比如说堕到地狱道,地狱道有大地狱、有中地狱、有小地狱,还有无间地狱、阿鼻地狱。无间地狱、阿鼻地狱,给他超度,他超生了,到大地狱,那就比无间地狱好一点,减轻他的痛苦。大地狱再超生到小地狱,那就更好一点。小地狱再超生到鬼道,那就比地狱好了。鬼道再超生到畜生道,那比鬼道又好。畜生道再超生到人道,那比三恶道当然好。人道再超生到天道,天就比人好。但是在六道里面离苦得乐,不究竟,不圆满。所以要超越三界,证阿罗汉,入四圣法界。四圣法界在十法界当中比六道法界要好,不要受分段生死之苦,没有生老病死。但是还不究竟,还要超越十法界,入一真法界,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才究竟的离苦得乐。我们念佛人信愿念佛可以带业往生极乐世界,你到极乐世界就一生成佛,就达到究竟离苦得乐这个果报,这是净土它殊胜之处。
我们想要离苦得乐,这是每一个人所希求的。一般没有学佛的人,我们跟他讲离苦得乐,他听也听不懂,他说我现在很快乐,他没有感觉他有痛苦。其实他没有感觉他有痛苦就是他痛苦的地方,为什么?
人在苦中不知苦,那不更苦吗?如果你知道苦,你会去解决这个苦,你想要去解脱这个苦。如果人在苦中不知苦,他连想要解决这个苦的念头都没有,那不是更苦吗?所以迷得深的人,他不知道世间苦。释迦牟尼佛为什么王位不要他要去修道?修道很苦,我们看起来很苦,什么都没有;做国王多好,享受人间的荣华富贵,为什么不要?因为世间人认为很快乐,但是佛他观察到还是苦,做国王还是要生老病死,国王也不能避免。所以他必定要找到解决生老病死的方法,才是真正的快乐。佛给我们示现,也是劝我们世间人觉悟。但是我们世间人,觉悟的人少,《无量寿经》讲「悟道者少」,迷惑的人多,觉悟的人少。「世人共争不急之务」,世间人大家一天到晚在争取的,佛跟我们讲,那都是不重要的,不急的。什么是最急的?这一生遇到佛法,要了脱生死,这桩事情是最急的。但是这桩事情世间人他不重视,重视世间的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这些享受,这个大家争的。但是争到最后,事实上就是一场空,什么都带不走。这个因给我们讲破迷启悟,这里讲的标准是以《金刚经》做标准。「破迷启悟—照澈真实不为假诱」,照澈就是你看到这个世间的相都是虚妄的,不是真的,不会被这些虚妄的假相来诱惑。你能够照澈真实,不为这个假相的诱惑,你必定能够不取於相,你不会著相,就是《金刚经》讲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你就不取这个相。能够不取於相,你修这个因,果报你就得到离苦得乐。现在我们要做到《金刚经》讲的「不取於相」,难度是比较高一点。我们修净土有个方便,叫我们完全什么都不取,我们凡夫无始劫以来取相的习惯、习气很深,自自然然他就会取相。净土的方便就是你换个对象,不要取世间这些假相,你就取阿弥陀佛这句佛号,或者取西方极乐世界这个相。像《观经》讲的,你观想极乐世界,就换个对象,这个对我们一般人就比较方便一点。现在不要取娑婆世界的相,我们取西方极乐世界的相。取西方极乐世界的相,还是不能明心见性,但是我们可以带业往生,往生到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再去不取於相,到那边就很快了,得到阿弥陀佛亲自的指导,我们很快就能达到《金刚经》这个境界。所以净土,他可以分两个阶段来达到不取於相,如如不动,现在我们先取极乐世界这个相。
一般的法门,必定是要依照《金刚经》讲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动」。我们虽然修净土,我们没有达到《金刚经》那个标准,但是能够修学有几分的相应,对我们信愿念佛也是很有需要的。因为修净土法门虽然是带业往生,你可以有取有舍,但是如果你对娑婆世界放不下,你那个愿生不起来,愿生不起来,虽然念佛还是去不了极乐世界。如果你要问为什么?因为你不愿意去,就这么简单,你不愿意去,这个世界你不愿意放下。这个事情要问谁?我能不能往生?问阿弥陀佛都不准,问你自己最准。阿弥陀佛二十四小时欢迎,随时可以来,发四十八愿愿力来接引众生,十方念佛的众生。十方众生愿不愿意去?我们嘴巴讲都是愿意去,但是一到生病的时候,大概就知道想不想去。真正发愿往生的人,生病他绝对不求病好,他绝对我就是一心一意想要赶快往生极乐世界,他的愿非常恳切,那跟阿弥陀佛的愿就相应。
但是我们的信愿不真切,我们对这个世界没有放下,以为放下了。以前我也是这样的,后来生了两次大病,我才知道没放下。虽然出家了,道场没放下,道场事情很多,常常会有这些罣碍。但是道场没放下还是去不了极乐世界,还是在娑婆世界,这个事情谁也代替不了。现在有人说,可以去拜一个师父,然后师父可以代替我们发愿,代替我们背因果。如果真的,赶快给我介绍,我也不用修了,统统给那个师父背,不就好了吗?我们顶多供养他一点钱,那不是很简单吗?如果能够背,十方诸佛大慈大悲,众生这么苦,他为什么不帮我们背?他能够给我们背因果,不给我们背,他慈悲心何在?你想一想,是不是这样?这个事情,这是各人自作自受,谁都代替不了。
所以过去我读《八大人觉经》,《八大人觉经》讲「代众生苦」,我常常在想这句经文,佛菩萨大慈大悲代替众生来受苦。有一次我肚子痛得要命,肚子痛得地都快钻进去了,我说佛菩萨大慈大悲赶快来代替我受肚子痛的苦,让我不要受这个苦。但还是痛,我想这个怎么代众生苦,难道佛菩萨发这个愿是发空愿吗?这个问题在心里想来想去想不通,但是我们信佛的人,学佛的人,三宝弟子,佛在经上讲的一定有他的道理。后来听我们老和尚讲经,他讲到这一段。早期,我们有问题也不太敢问师父,有时候去问了,不但没答案,还被骂了一顿,然后你就干脆不要问,自己去参!后来听师父讲经讲到,代众生苦是什么意思?像老和尚今年八十九岁了,还到日本来讲经,那很累的,我现在六十五岁就感觉满累了。他老人家说,还要去欧洲,还要去英国。本来我想叫我去飞一趟英国我都没有那个念头想去,日本两个多小时还可以,十几个小时,那太辛苦了。他老人家为了弘扬佛法,为了帮助这些苦难的众生,年纪这么大了,还在飞行奔波,我也就不敢再说累了。他八十九岁都不喊累,我能说累吗?当然不可以。看到他老人家的确非常辛苦,这个就叫代众生苦。
代众生苦就是牺牲自己安乐的生活,为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然后不辞辛苦。像佛菩萨在六道十法界度众生都是不辞辛苦,这个叫代众生苦。众生的苦还是要众生自己去解决,佛菩萨他是给你启发、给你指点、给你教导,教到你觉悟,你自己改过来,破迷开悟,你就离苦得乐。但是要教化众生,众生刚强难化,佛菩萨很有耐心,有时候要教化众生还要被众生误会,还要被侮辱,还要被毁谤,甚至还要被陷害,佛菩萨还是帮助众生,不辞辛苦,这个叫代众生苦。后来我才明白,原来不是说我肚子痛,佛菩萨代替我痛,不是这样的,还是要自己去解决的。所以真正解脱自己的苦还是自己,因为迷是自己迷,悟还是要自己悟,都是自作自受。所以六祖在《坛经》里面也讲了一句话,他得了衣钵之后,五祖就连夜送他离开,预备了一条船,五祖给他摇船,六祖说:船我自己来摇。五祖就跟他讲:我来度你,我帮助你这个岸渡到那一岸去。六祖说:「迷时师度,悟时自度」,他说迷惑颠倒的时候,师父来度我们、来帮助我们,觉悟了,弟子觉悟了,那是自己度自己。所以佛菩萨教化众生就是这样的,这个叫代众生苦。
这个非常重要,这个宗旨你没有抓到,你学佛等於是跟佛陀教育它的目标违背了,不相应。所以我们现在听经学佛,你要听真正善知识的,像我们净老和尚是真善知识,他所讲的,所修学的,晚年导归极乐,无非就是要帮助我们这一生解决生老病死这些苦,你往生极乐就解决了。这一点,我自己是听了四十六年的经,我没有听其他法师讲,因为我真正认识到,虽然修学是修得不好,但是我知道这条路是正确的。如果我们还是不能相信真善知识的指导,我们这一生又要空过了,这个就非常可惜。能够做到不取於相,如如不动,「复性」就是恢复你的本性,所谓明心见性,见性就成佛了,这个叫复性。这一段就是先把佛教教学八万四千法门、大乘小乘它的宗旨(宗是重要的、主要的、尊崇的,旨是旨趣)、目标、方向给我们说清楚了。说清楚,我们听的人也要听清楚,也要认识清楚,这样对我们才有真正的帮助。
下面讲治学,事业。「治学—依戒定慧,起闻思修—(破迷启悟)。解行相应。」这个是三学,我们佛法的修学,八万四千法门都离不开依戒定慧起闻思修这个原理原则,如果违背这个原理原则,就不是在学佛。我们一般讲佛学,大家念佛学院,学一些常识,学一些知识,知识很丰富,但是没有戒定慧,伏不了烦恼,断烦恼更谈不上。我们净宗带业往生也要伏烦恼,才能带业往生。现在读佛学院,不但烦恼伏不住,还增长烦恼。过去二十几年前,我还听一个法师跟我讲,他教佛学院,他说学生跟他吵架,考试的分数打得太少。我说那个佛学院不学也罢,佛就不是教我们学这个,怎么学到这个?学西方人那种教学的方式,大学那种教学的方式,学得个个贡高我慢,烦恼增长。
所以,有一年我到日本来,大概二十几年前,台湾一个女学生(大学生)来日本读佛教大学。那一年我在东京遇到她,她说:悟道法师,我不想念佛教大学。我说:你这四年念完。我问她:念几年?她说:念两年。我说:再两年念完。她说:我念不下去了。我说:为什么念不下去?她说:他们那个教授跟他们讲这些考据,考来考去、考来考去,考到最后说对释迦牟尼佛有没有这个人他都存疑。我说:我赞成你不要读了,因为连释迦牟尼佛这个人都有怀疑,到底有没有这个人,还是人家编的?在那边猜了半天。她说:要到大陆去。我说:你赶快去,我赞成你去。那就不是在修戒定慧,学那个没有用,浪费时间,浪费精神,不能破迷启悟。
要破迷启悟,要解行相应,解要去行。我们唱念也是修戒定慧,你看《三时系念》第一个赞就是戒定真香。所以我们唱念法器,它是有讲求的,像我们现在这样唱很难达到戒定慧。这是修定的一种方法,唱念是净土宗修定的一种方法。禅宗他用参禅,教下修止观,净宗用唱念,唱赞都是在修定。所以夏莲居老居士在《净语》讲,「要知节拍即妙用,妄念全凭音节控」,妄念都靠音声、节拍来控制妄念。所以唱赞不能像唱流行歌一样,那叫唱歌,不是在唱赞,唱赞是修定的。我现在念这么多年了,我抓到一点边,所以我唱、我念,咬字、吐字,你们仔细听,因为你要让大家(大众)的心要定下来,如果大家比较昏沉,我会唱轻快的,让你精神提起来。在香港,去年八千多人,天目山开律法师他来当维那,他声音很好,很有磁性。我就跟他讲,我们是唱赞,不是唱抒情歌曲,我说你唱抒情歌曲可能会有女众跑上去。果然不出我所料,一个女众去跟他抢麦克风。他唱出来很有磁性,很好,唱抒情歌曲很好,但是全场压不住。所以他起那个声音轻飘飘的起来,大家心浮动,然后就乱了。所以我不是爱拿麦克风,我要帮腔,我麦克风赶快抢过来,把大家的心给它压下去,不然八千多人乱起来,乱哄哄的,那修什么定?不是修一心不乱,是修一心大乱,那个不对的。
「事业—六度四摄,饶益众生—(离苦得乐)」。我们现在老和尚在做的就是这个,「善财典型」。所以这是善财童子表演给我们看的,老和尚也做给我们看,我们要懂得去学习。
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明天,因为下午老和尚会来,到这边很晚了。明天我是想试录一下系念,做光碟,通用的,明天上午可能要我们大家来练习练习,然后再正式来录。老和尚有三天的时间不在,我们再来学习这部经。这部经,我就这次来的时间多一点,我们可以多跟大家讲一讲,这样大家可能会比较有受用。如果我讲很快,念一念,当然也可以。像念经这样念过去,两个小时全部念完,但是可能大家还是没有办法去理解这个经义。
这里有一份,这个是我们超度非常重要的理论依据,也是我们《仁王经》里面的。我念一念,「大王,国土乱时,先鬼神乱,鬼神乱故万民乱,贼来劫国,百姓亡丧。君臣、太子、王子、百官共生是非,天地怪异,二十八宿,星道日月,失时失度,多有贼起。大王,若火难、水难、风难,一切诸难,亦应讲读此经,法用如上说」。这里有一个字我们要看清楚,讲跟读,不是只有读,还要讲。「大王,不但护国,亦有护福,求富贵官位七宝如意行来,求男女,求慧解名闻,求六天果报,人中九品果乐,亦讲此经」。现在求人天福报的会比较多,也可以满你的愿,也是要讲这部经。这部经这一段最重要就是你这个国家土地乱的时候,什么先乱?鬼神先乱。鬼神乱故,就万民乱,人民就开始乱。贼来劫国,就有盗贼。百姓亡丧,人民会死亡。君臣、太子、王子、百官共生是非,天地怪异,做官的、政治人物,互相攻击,互相说是非,天灾地变,天灾人祸统统来了。现在的灾难就是这样,现在整个地球就是这样。所以你要让这个不乱,第一个先安抚鬼神。所以我们净老和尚用三时系念来超度鬼神,鬼神安定了,他不来干扰,人间这些人才会安定。所以我们超度有这部经的理论依据,我们一定要知道。
好,这部经,我们今天就先学习到此地。等一下我们十点半上午供,我们先回向,休息一下,十点半上午供。好,祝大家福慧增长,法喜充满,阿弥陀佛。
资料恭摘:儒释道多元文化教育网
仁王护国经大意 悟道法师主讲 (第二集) 2015/5/3 日本崎玉县熊谷市HeritageHotel 档名:WD15-006-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