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缘网

惜福法师:出离心、菩提心、修心八颂

发布时间:2024-04-18 04:08:49作者:佛缘网
惜福法师:出离心、菩提心、修心八颂

三乘戒律的共同基础——出离心
一、出离心的重要性
佛经指出不管出家僧众或在家居士,受戒首先必需有出离心,就能否生起出离心而言,得到人身要比得到天人身还要可贵、稀有,因为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中,只有欲界的众生才能生起出离心,欲界又分三恶趣、人趣与欲界六天,三恶趣中的众生或因所受的苦太猛厉,或过于愚痴,而产生不了出离心,欲界六天中的天人则因过于放逸,忙于享乐而不想发起出离心,人类有苦有乐,故才有产生出离心及受戒的可能。但也并非所有的人类都能如此,我们这个小世界中的人类分住在四大洲,北俱卢洲的人因遇不到佛法,没人引导,故被排除在外,其余三洲的人,即使生起出离心后,也需五根具足,且未造五无间罪、非为黄门等才有受戒的资格。由此可见,要学佛修行是多么不容易!我们是经过这么多层筛选后的幸运儿,故应深深珍惜这千载难逢的机遇。
从古至今,宗喀巴大师对戒律的弘扬影响巨大而广泛。他在《三主要道论》中,解释发出离心的理由时说:「无出离心无熄灭,希求有海乐方法,由欲有乐缚众生,故先寻求出离心。」其意为,如无出离心,就不能熄灭烦恼与痛苦,也追求不到轮回中的安乐,更不能获得究竟解脱,正是对尘世的贪着而使众生束缚在轮回中,因此追求解脱必须要发起出离心。
法王在《胜利道歌》中也述说了以出离心为基础受持净戒的功德和破戒的过患:「一切胜生定圆乐,皆从依此而生故,破戒恶趣漂无垠,勿令自迷应取舍。」在《忠言心之明点》中说:「贪着现世无法缘,享受欲乐增贪心,利乐称誉求不得,如梦买卖故舍弃。」
其意为贪着今生的人,没有修学佛法的缘分;追求五欲享受的人,只会无休止的增长他的贪心,人们都追求世间八法中的利乐称誉,但人生不如意事往往十有八九,利乐称誉越被追求就越加远离,导致今生后世感受无量的痛苦,所以对今生的世事有如梦中的买卖一样,应予舍弃。梦中买卖本不存在,醒后有理智的人怎么还会去执着其盈亏呢﹖现在世人对华衣美食、权贵、财富及邪淫等不但不加以扺制,反以为是时尚潮流,大多数人趋之若鹜,导致在生死轮回大海中时浮时沉,永无出期。
我们修行人应反其道而行,依照圣者的教诲,切实认清世间法的过患,进而发起无伪的出离心,再受持净戒,闻思修行,一步一脚印地迈向涅槃圣城。
有一部份人既想得到世间的圆满,又想得到出世间的解脱,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以这种发心,不要说今生,就是千年、万年,甚至上亿劫也不会有解脱的机会,因为世间法和出世间法是两个完全相连的法,凡夫妄想两者兼得是万难成功的,只有褔慧具足的圣者才能实现。就像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所教示的那样──「世上难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所以要做一个真正的三宝弟子,尤其是出家弟子,一定要常常观照自己的相续,是否已经真正产生皈依心和出离心,是否对上师三宝生起了不退的信心,戒律是否清净等等,希望各位有志出离解脱的学法人对此三思。
如修学佛法的同时不放弃贪恋世间八法,如此下去,其相续中终将产生邪见,丧失正知正见及对佛法的信心,此时就会出现许多违缘,破根本戒也在情理之中,今生后世都会感受剧烈的痛苦,以后无法得到暇满而修学佛法,所以今生发起出离心,守持净戒极为重要,这是后世安乐之因,应祈祷上师三宝加持守持净戒、不遭受违缘。
现在我们已得到暇满的人身,完全具足了修法的顺缘,如果不趁此机会发出离心守持净戒,设法调伏自相续的烦恼分别心,过了这一世到了中阴或后世时,就根本没有机会得到解脱,到时后悔莫及。
从修法感受方面而言,依靠强烈的出离心而守持清净戒律的人,因为了知轮回中的万法都是无常、无实,都是业障幻化所成,所以会自然断除无始以来对色声香味触这五种欲乐的贪求。华智仁波切的弟子乌金丹增仁波切(莲师化身)曾说:「世间八法如云,出离心如风,以强烈的出离心受持净戒,就像狂风吹散云雾一般,能自然摧坏对世间八法的染污执着和一切修行障碍。这时他仅仅依靠持戒的功德,在内心就已经感受到帝释天一样的安乐,他实际上已成了世界上地位最高、声誉最广、财富最多、最为幸福的人了,他因放弃了对一切的贪求,无勤地获得了世人终日奔波而仍不能圆满得到的东西。从长远来看,帝释天远不及清净持戒的修行人,因为帝释天对轮回没有强烈的出离心,在褔报享尽后,还将堕入恶道中受苦,但依出离心而清净持戒的人,却会进而获得出世的解脱安乐之果。
如果没有出离心,就不可能会有自始至终都全心全意皈依三宝的决心,得不到大士和中土的皈依戒,甚至只是一种盲从的行为而已。
在家居士同样也应对轮回生起厌离心,对解脱生起希求心,就像去拉萨,无论是徒步的乞丐或乘坐飞机的富翁,都是朝向拉萨的目标前进,否则连别解脱戒的戒体都无法获得。这样学了几年佛,其实都在稀胡里胡涂中度过,得不到收获,还怨天尤人,抱怨上师三宝不给加持。在智者看来,则是自己没有如理如法修行,不按佛法所要求的方法去努力,甚至对上师三宝的皈依心与信心都未得坚定,这便是自己欺骗自己的结果。
寂天菩萨曾说,世间最悲哀的莫过于自己损害自己。虽然一般人以为只有别人才会损害我,但正是因为自己生不起真正的出离心、菩提心及无法护持净戒之故,才从无始至今一直流转于轮回中,受尽了无量痛苦的折磨。如此看来,损害自己的难道不正是自己吗?如果能反省自己,找出缺点恶习,并勇于自我否定、自我改造,则自心逐渐澄净而感受到佛陀、菩萨们大清净、大光明的智能境界。
反观现在很多修行人,没有强烈的出离心和受持清净戒律的基础,虽然看了不少书,依止许多上师,但在修证方面,甚至连些许功德也没有生起,这并不是佛法没有加持力,而是他们尚未在佛法的道路上迈出过一步。现在明白了教理,还不想生起出离心精进修持的人,在诸佛菩萨眼中,无疑是最可怜的人了。
二、生起出离心的方法
谈到这里,我们应该了解出离心是依靠什么方法产生的。宗喀巴大师在《三主要道论》中说:「暇满难得寿无常,修习能除此世欲,业果不虚轮回苦,思维能除后世欲。」
一个修行人真正想要遣除对轮回的贪执,就要修三乘共同的四个加行,即暇满难得、寿命无常、因果不虚、轮回痛苦,能经常修持这四个加行,自然就生起对轮回的强烈厌离心,进而对解脱生起猛厉的希求心。这样就生起了出离心,也唯有如此,修法的功德才会很快显现,无明的种子及习气会很快清净,就好象十方诸佛都在为他一人加持一样,所以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这四个加行,切莫以为是无关紧要而加以搁罝,否则就难以生起出离心。
以强烈的出离心来守持戒律,这是佛法的根本学处,否则,甚至连三乘佛法的相似功德都无法生起。之所以称「共同前行」,是因为无论小、大乘,显宗、密乘都共同以此为基础,只有修好共同前行,才能修好不共加行。修好不共加行后,才能进入修持正行的阶段。所以我们一定要多观察、多思维、多修持这个共同外前行,再加上多阅读高僧传记,使我们对轮回世间八法产生不退的厌离心,这样才能保证真正的出离心能够顺利生起。
修加行对修大圆满同样有极大的帮助。也许有人会疑惑,这种基础修法怎能对这么高深了义的大圆满修法产生帮助呢?缘起力确实是不可思议的,凡如理修行过的人,对此都会产生很深的体会。此共同外前行在藏地各个教派都极为强调,如格鲁派的《菩提证道次第广论》、噶举派的《解脱庄严宝论》、萨迦派的《道果前行》、宁玛派的《龙钦心髓前行》等论典都对共同外前行的系统论述,并有具体的修法仪轨。
三、出离心生起之量
具体出离心生起的量是怎样的呢﹖宗喀巴大师在《三主要道论》中确定出离心生起之量时说,修已于轮回盛事,不生剎那之希望,昼夜唯求解脱心,起时是生出离心。也就是说,对轮回的世间八法没有丝毫希求心,时时刻刻只有追求解脱之念,这才是真正生起了出离心。
现代的众生烦恼日益深重,贪欲迅速增长,故法王如意宝的《胜利道歌》中,提及出离心生起之量时说:「于诸轮回盛世富,不起羡慕之心念。」
这是说,对世间八法的贪求已经淡薄,对解脱则产生了很强的希求心。宗喀巴大师针对当时弟子的根基意乐,故要求较高,而法王则针对现代众生的根基,故要求较低。
生起清净的菩提心
佛陀以其遍知的智慧而向我们证明并指出——一切众生都曾经做过我们的父母,可悲的是众生们出于对儿女(即我们)的疼爱而造下种种恶业而辗转于轮回之中;更可悲的是我们竟然对于众生由我们而生的痛苦视而不见;最可悲的是,甚至在成佛这件事情上,修行者还要在自己与众生之间,分一个孰先孰后!所以具备大慈大悲,拔除一切众生轮回烦恼及给予他们以解脱成佛的目的与动机,是你自己拔除轮回烦恼并且解脱成佛的关键要诀。
因为在所有修持所获得的功德之中,身、语的功德并非最大,且由于分别妄念的作用,由之产生的功德也是无常的。所以真正的善良绝不能掺杂世法八风的目的,不能为了世法八风的利益而去建立功德,这样的功德也是不足以令人解脱的。想要建立不是无常并且清净恒久地为自己所把握的功德,除非是内心深处生起了真正的慈悲心与菩提心。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无一不是由菩提心的摄持而获成就的。以此发心的殊胜,努力兑现让众生成佛的誓言并实践上师恩赐的教授,以维护菩提心的善根。在相续中不间断的行持,以至于逐渐破除了修行与不修行时的界限,于日常生活,任何功用中不断修行,形成三昧的力量。然后终有一日,得见并安住于本性之中,这便是正行的殊胜。就所建立的功德而言,无论做任何大或小的好事,若心中只有自己,仅能获得相应的一份功德;若心中有十个人,则所获功德会自然增长至十倍;若心中有百千万亿人,所获功德则是百千万亿倍。可想而知,当把功德发心回向于无量众生时,内在产生的功德,即便是佛菩萨也难以描述和称量了的。故而修行者在回向时,要观想十方诸佛菩萨在自己的面前,将自己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一切身语意的功德,以及一切修法中安住而生胜义菩提心的无漏功德,回向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一切宗派之师尊三宝,祈其长久住世、永转法轮;回向一切众生解脱成佛。发心正行与回向时,都应有世俗菩提心摄持的部分及胜义菩提心摄持的部分。由前者而引发自己与一切众生成就化身与报身的功德,由后者成就证悟法身的境界。故胜义菩提心的回向(即安住于清净本性之中)是最殊胜的回向。这样的话,由于从始至终都有菩提心所摄持故,建立了修道的发心殊胜,正行殊胜与回向殊胜。这三种殊胜的直接利益便是将自己所做的一切功德最大程度地利益了师佛众生及自身的解脱成佛,否则,它们会成为有漏的人天福报,沦为无常的牺牲品。
在远离慈悲心的修持中,修行者会逐渐生起三种障碍解脱的过失:首先,会将所学习到的知识当做自己谴责他人的资本,反而将信仰用来增加了自己伺察他人过失的习气;其次,由于经常观照到他人的不好而滋养对于自我的骄傲我慢;然后,又由于修行者内心充满对于自我的执着而越修行越难以与法相应,并滋生许多烦恼与贪嗔痴了。修行的目的,即修好自己的内心并引发正确的行为以致于解脱。而当你流于越修越烦恼的弊端时,就要切切警醒自己是否远离或尚未生起真正的慈悲心,并且要清楚地明白自己又为何不能解脱了。
假如你是一个充满慈悲的人,势必会破除自己对一切好与坏,是与非的概念心的执着。因为当你遭遇到逆境与不幸时,出于慈悲你会欣然利用这种痛苦而发愿说“我今受此苦,众生不复受”,并以代受众生的痛苦而为美事。一个真正的修行者绝不会只追求生命中好的层面而拒绝不好的层面。当你在相续中不断修习“自己的一切好供养众生,众生的一切坏愿自己代受”的自他相换时,将会净除自己无始劫来无量的业力障碍。这样做的话,即便此生不能究竟解脱,来生也会成为一个有智慧并具备救度众生能力的人。一切好与不好都将成为自己对众生产生更大更强烈的慈悲的泉源,而慈悲心会自然消除你对于自我的执着,这样,你距离得见清净本性的机会,还会远吗?
发心和证果的刹那,可以获得相同的功德。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就是因为生起了清净的菩提心,并由这种让一切众生成佛的愿力使得自己生起广大精进的勇猛之心。以观见无常而无畏于修行的劳顿辛苦,以相续的悲心而断除我执与法执,终于以圆满证悟本性而救度了无量众生。故而你们要爱护一切父母众生胜过于爱护自己,千万不要做任何伤害众生利益的事情。我们藏族可能是祖先有罗刹血统的缘故,有吃肉的习惯。而实际上在你未能有使这个动物趋往解脱的能力前,出于口腹之欲而不惜杀生,啖食,乃至取其皮毛,这种贪心的果报会使你至少在五百世中做这样的动物而被人宰割、屠戮。汉族佛教徒在饮食上多数食素,这是非常具备慈悲心的。一切众生都曾经是我们的父母,你又如何忍心去吞咽因为疼爱我们而造业受苦的父母的肉呢?
发菩提心的意义与修法
有没有菩提心,是判定大乘或小乘的根本依据,同时也决定了今后修行成就的大小。小乘的罗汉只顾自己出离轮回,而大乘菩提心是无私地去帮助一切众生都能解脱的大慈悲之心。菩提心是整个佛法的精髓。
没有发菩提心的人,就算他正在修行密宗大法,实际上也已落入小乘。为什么呢?从因果的观点来看,发心是成就的因,发的心越广大,成就的果就越广大。反之一个人如果只是为了谋求个人快乐为目的去学佛,就是一种自私的发心。为满足私欲去学佛,怎能结出无上的佛果?!因此,一些大成就者干脆精辟地说:“佛教就是慈悲”。发菩提心应建立于一切修法之前,就算一个人修的法是小乘,如果他有广大的菩提心,那么他实际上已是在修大乘佛法,所作皆是菩萨行。
很多佛教徒喜欢大谈空性、中观这些他们认为很高深的理论,而往往忽视了慈悲心的修行。如果没有菩提心,根本无法通达空性,一旦具备了广大的菩提心,慈悲心会自然地将你带入空性的体悟。所以想了解空性,最好的方法是修菩提心。
莲师说得好:“殊胜之道就是服务于他人,任何厌倦‘无我地服务于他人的心’增长时,证悟的路途就加长了。”
如何才能发出菩提心呢?传统的方法是先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
慈:愿一切众生都能具足快乐和快乐之因;
悲:愿一切众生都能永离痛苦和痛苦之因;
喜:愿一切众生永远都不离无痛苦的妙乐;
舍:愿一切众生都能远离贪爱嗔恨的分别,心住于平等。
四无量心是菩提心的种子,因此可以通过以上的发愿来开启和扩展自己的菩提心。
发心又可分为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两种。比如有人落入水中又不知水性,马上有性命之危,你看到之后,出于对他的的慈悲,立即想去救他上岸,这个愿望是愿菩提心。当你决心已下,跳入洪水中奋不顾身地救起溺水者,这一举动就是行菩提心。只有先发出愿菩提心,才会生起行菩提心。
关于愿菩提心的修持,有三个方法:
一、修自他平等;二、修自他交换;三、修重他逾已。
把自己看得比较优越,把别人看得比较低贱的傲慢心理,是发展慈悲利他的主要障碍。所以要明白众生在本性上是平等的--真正的慈悲心是平等的心境。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将自己的快乐、美好施予众生,并且去承担他们的所有痛苦,进而才会产生尊重、爱护众生超过自己。如此,善良的品质就可以增加。以上这三个方法都有具体的修法,在此恐繁不录。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很善巧的方法。
比如有一次,巴珠仁波切和他的心子纽舒龙多在山中闭关,一天,他们收到了一大块上好的酥油,原来是纽舒龙多年迈的母亲,日复一是积攒下来,然后托人从遥远的家乡带来的。巴珠仁波切对纽舒龙多说道:“你看看,你妈妈是多么疼爱你呀!你在修法时,是否经常想到她老人家。”
纽舒龙多诚实的回答:“我是想到了妈妈,但不是常常想到。”巴珠仁波切喊道:“你真是没有人性啊!她把你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给了你一切。你却不曾为她多作祈祷!真是丢脸啊!我给你七天时间,你在七天中必须专门思维妈妈无比的慈爱和恩德。
依照上师的嘱咐,纽舒龙多在七天里对她母亲的恩德与慈爱有了深刻而清晰的体会。他将这种感恩之情扩大,无始以来一切众生都曾做过自己的母亲。一种利益众生的菩提心在他心中绽放开来,他比任何时候都强烈地生起了去救渡众生的愿望。
至于行菩提心,就是把对众生的关爱慈悲,真实地付诸于行动之中,包括: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般若六个方法(六波罗密)。真正的菩提心不但应在心中生起,更应付诸行动之中。
有个老喇嘛喜欢独自在山间的一潭清水前观修,那正好有一块平坦的大石头,他可以坐在上面,可是每次当他刚坐好,准备开始修行的时候,却发现有几只小飞虫落入水中挣扎,他慈悲地弯下腰去,将它们一一捞起,放到安全的地方,当他再一次调整好盘座的姿势准备开始修法时,再一次地发现又有其它的小虫飞到潭水里,在无助的挣扎。
他就这样日复一日,从来没有安静的坐着,他把修法的时间都用在打捞落水小虫的事情上了。他的师兄弟知道以后,都来劝他:“你可以到别的地方去,远离这些琐事的干扰。”一位好心的师兄说到:“那样就可以很快进入甚深的禅定,开悟的时间就指日可待了!”另一位师弟接着说:”你可以试着闭上眼,不要被世间纷乱的幻像所吸引。”另一位师兄干脆说到:“你这样反复坐下、站起、坐下、站起,怎么能够修行成功呢?”
……
老喇嘛听完了他们你一言我一语的善意关怀,对大家说到:“各位师兄说得很对,如果我能安静的观修,那么我的修行功夫一定很有进步,可是我每天诵经,反反复复发愿要帮助一切众生,并不断地念诵观音菩萨无私的大悲心咒,怎么能够忍心眼睁睁地看着这些可怜的小生命溺死在我眼前而装着没看到呢?就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他的那一群师兄弟竟不知如何作答。
所以,菩提心不要仅仅在嘴上说说而已,这样是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的。应从最小的事做起,尽力去帮助众生。现在很多人就是这样的,看到别人都要病死或饿死了,本来是可以帮助他们,给点药品或吃的东西,就可以很直接有效地解决了,可他们却不愿意去做,却躲在自己的佛堂前发愿、祈祷、颂经,还貌似慈悲地说把一切功德回向给众生,这其实是为自己的自私找借口而已。
从发心的自相来说,可分为世俗谛菩提心和胜义谛菩提心。前者在资粮道与加行道上所修,一旦到了五道中的第三层位--见道的时候(初地菩萨),即可生出胜义谛菩提心。这种菩提心依靠修持证得自然流露,毫无造作,离一切戏论。此时,就有能力直接去利益众生。当然目前给你们讲胜义谛菩提心还为时尚早,只是让大家能明白修行的整个路径。但要达到更高层次需要一个过程,就象上楼梯,只能一级一级地上,不可好高鹜远。
为加深对菩提心的了解,可以学习寂天菩萨的《入菩萨行》及各教派对此书注疏,以及噶当派大成就者朗日塘巴的《修心八颂》和萨迦派无著贤的《佛子行三十七颂》等,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也有专门教授。寂天菩萨是这样赞美菩提心的:
它是驾驭死亡的甘露,
它是消除贫苦的无尽宝藏,
它是扑灭疾病的灵丹妙药,
它是漂流于生死苦海众生的庇荫大树,
它是驱散妄念乌云的明月,
它是根除幽暗无明的艳阳,
它是觉悟者的慈悲心。
我们应先了解发心的种类。我们要修大乘佛法,都有各自的动机,但不外乎以下三种:
1.国王式发心,2.船夫式的发心,3.牧童式的发心。
所谓国王式的发心,就好象国王先摧毁一切外敌,清除一切国内的隐患,自己先坐稳王位,再尽君主的义务,安抚一切百姓。比喻修行人想自己先成佛,然后再渡一切众生到佛位。
而船夫式的发心,是指修行人想自己和一切众生能同时成佛,同时获得解脱的妙乐,就如同在江河上摆渡的船夫,他的目标与努力都是为了自己和所有乘船的人能一起到达河对岸。
最殊胜的发心就是第三种牧童式的发心。牧童为了牛羊能吃到嫩草和饮水,并防止虎狼等野兽的伤害,于是将羊群赶在前面,他自己走在后面。就象地藏菩萨所发的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修行人只有发这样的心,为了先将一切众生都安置于佛位之后自己才成佛,才会有最高的成就。但千万不要私下里偷偷地想:“只要能快点成佛就发第三种心吧,反正也不可能所有人都真的成佛。”如果你有这种念头,实际上就没有牧童式的发心了。牧童式的发心应是从心底里真真切切地发出的,完全是出于慈悲轮回中的苦难众生而生起的,只有这样,才会有无与伦比的巨大心力。
因此发牧童式的菩提心,应贯穿于修行的始末。开始时依靠念诵仪轨,思维法义并在皈依境(代表你誓言的见证人)前长期地反复修持。直至进入见道位后,能通达法尔真如,悟入空性就产生了无造作的的胜义谛菩提心。到了那个时候,也不需要仪轨来引发,自然而然的,时刻不断地就有远离戏论的无伪菩提心。
发菩提心,在大圆满前行里被列为不共五加行其中之一,原理是在上师三宝前思维和念诵发菩提心的仪轨,把上师三宝圣众作为你誓愿发心的见证人,在他们面前至诚地发愿,誓愿生起无我利他的菩提心,以此不断引发、扩大自己对众生的大悲心。修发心时也应观想皈依境,与修皈依大礼拜的方法相同。观想六道一切众生遍布四周,思维他们从无始以来生生死死轮回中,没有哪一位不作过自己的父母亲。
因为我们的痴太深了,不知道前世是怎么样,不知道一切众生都做过自己的父母亲。比如说你这辈子从出生一直到十岁之间做过什么事,你现在去想一下,完完全全都忘记了,就好象没做过一样。我们是一个月两个月,一岁两岁三岁……这样长大的,可是十岁前做过什么,都不知道的。这是因为我们太愚痴了。无始以来我们常常做着贪嗔痴的工作,这个痴就越来越深,前生前世就不知道了,下一辈子就更不用说了。
因果是很清楚明白、很实实在在的,但我们的痴太深了,所以就觉得因果很神秘。从前,释迦牟尼佛有个弟子叫嘎打耶那,是位成就者。印度所有的出家人,一到中午,就托着钵,到有人住的地方乞食。不可以乞过三家,如果三家都不送吃的给你,那这一天是不能吃饭的。也不能开口讨,出家人一到门口,就振响锡杖,在家的人听到声音就来供养。然后,出家人就回到休息的地方,打坐修行。嘎打耶那已经修成阿罗汉了,当他和几个弟子一起乞食时,见到一个女人抱着一个小孩在那里吃猪肉,旁边来了一只狗,女人就用骨头来打狗。阿罗汉就笑得不得了。弟子们问他为什么笑?嘎打耶那说轮回确实是很可笑的,他以智慧和神通知道轮回是真的很可笑。轮回就象是无知小孩玩的游戏,就象我们正常人看疯子,觉得他做事是很不正常很可笑的。真正的大成就者看着我们在轮回中做着贪嗔痴的工作,不停流转,也是象疯子一样的。嘎打耶那就给弟子说,这个女人前世的仇人就是她现在的小孩,她这辈子的父母亲都落入了畜生道,妈妈就是那条狗,她吃的猪肉就是爸爸的肉。这个愚痴的女人,吃她的父亲,打她的母亲,抱着自己的仇人。这不是很可笑吗?
一切众生都是这样的,大家都吃肉,就是吃自己的父母亲,知道吗!!我们经常伤害别人、动物和很多众生,狗也好,蟑螂也好,随便就打死它,那也是打你的父母亲。轮回真的很可笑,但也没有办法的,因为我们的痴太深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发菩提心,要帮助一切众生,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
对我们来讲,这辈子除了自己的根本上师外,最大的恩德就是自己的父母亲。大家都要清楚,父母亲的恩德是比不上根本上师的。如果你在这辈子跟根本上师学佛,真正修到大圆满的法,消除了贪嗔痴和业障,你就从轮回中解脱了,这不是最大的恩德吗?所以说父母亲的恩德不及三宝和上师的恩德大。从世间法来讲,除了三宝和上师,没有一个人比得上自己的父母亲。你从出生一直到长大,都是父母亲养育的,这个恩德非常非常大,是难以表达的。所以,一定要报答父母亲的恩德。
我去过很多地方,对这些事比较了解。以前我们中国人都是非常讲孝顺,非常恭敬父母亲的。

现在情况就不同,很少有人崇尚孝道。你们看,你从小上学交的学费,你吃饭穿衣,都是父母亲供养的。如果你有小孩,你就思考一下,只要小孩快乐,我再苦再累都无所谓。你小时候你的父母也对你这么好的。毕业了,父母就帮你找工作,找到工作,就有工资了,你开始自己生活。这全都是父母亲的恩德,你知道吗?你们完全都不知道,认为这是他们应该做的。你们离开家自立了,就把父母亲丢在以前住的地方,几个月甚至一年都不去看他们,有钱了就认为这是我自己赚到的,应该是我自己享有。现在很多人都是这样想的。国外很多人就是这样,只管自己生活,不管父母亲死活。可是,碰到比较困难的事呢,又想到父母亲,又去找父母亲帮忙。你快乐的时候就不用父母亲,困难的时候就需要父母亲。父母亲真的很慈悲,你去找他们,他们一次又一次无条件的帮助你,没有什么舍不得的,很多钱财和好东西都慈悲地给我们,要自己用就很舍不得,这都是为了自己的小孩好。
要这样思维:一切众生和现在的父母亲一样,他们也曾对我百般关心,万般呵护,有好吃的先给我,有好衣先给我穿,极其慈爱地将我养育成人,他们对我的大恩大德比山更高,比海更深。然而,这一切恩重如山的父母,却无一不是深陷轮回泥沼之中难以摆脱,深受种种痛苦,但他们却因往昔的恶业,没有智慧,分辨不出什么是正法,什么是邪法,没有人去帮助他们,救护他们,他们自己也希望能寻找到一点快乐,每个人都不想受痛苦,但心里想的和现实往往是相反的。这都是因果报应。就象无依无靠的盲人漂泊在荒郊野岭。这些父母众生,都还在轮回之中受种种大苦,我怎能忍心弃之不管?!却想自己先解脱成佛,这岂不是太自私,太无情了!因此,我要向过去的大菩萨们学习,学习他们为帮助一切父母众生离苦得乐的而行种种菩萨行,只有修行佛法,才可以报答一切众生的恩德和帮助一切众生。我们都是凡夫,完全都没有办法真正帮助到众生。比方说,一个母亲和一个小孩同时都掉到河里,两人都不会游泳,两人相互都很慈悲对方。母亲想:“啊,我的小孩一定要得救。”她连自己都不顾。小孩想:“啊,我妈妈一定要得救。”也很慈悲他的妈妈。但两人都不会游泳,都在水里,两个都互相帮不了的,所以没有办法得到解脱。我们都是在轮回里的凡夫,想帮助众生,想帮助一切父母亲,却没有很大的力量,所以是帮不了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发菩提心:我一定要报答父母众生的恩德,一切众生我都要帮助,一切众生都要得到快乐,一切众生都要得到成就。我做功课、修心、打好大圆满的基础,就是为了一切众生而修行。要牢牢记住只有一个真切的愿望:为了轮回中的所有众生都能全部获得解脱而精进修法,同时念诵仪轨中的发心四句颂:
伙!(希有难得啊,无比殊胜啊,赞叹之意)
种种显现水月幻化相轮回相续飘泊众有情
自心光明法界中休息发四无量大乘菩提心
尽力多诵(五加行中要求至少应念十万遍),同时应了解句义:在六道中一切显现出来的境象,都如同水中月、镜中花一样虚幻无实的,众生却因愚痴执幻象为实有,造下种种恶业而在轮回里不断地生生死死,枉受轮回之苦不能出离。为了他们都能在自心本觉的法身光明中休息,永得妙乐,我从此生起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并使之扩大,升华至菩提心,发誓一定要将众生一个不留地度脱轮回苦海,直至他们都成佛。
同时对皈依境中的上师三宝圣众应生起虔诚的信心与无比的恭敬,每次结束修法时,观想一切圣众都化为虹光,融入中间的上师心中,上师又化成一道虹光融入自己的身上。以这个殊胜的因缘,上师三宝一切圣众心中的胜义菩提心传递到了自己的心中,我的心中也生起了与他们无二无别的胜义菩提心!
于是发愿:“如果珍贵的至宝菩提心,在我的心中尚未生起,愿急速生起;若已生起,愿它能不断扩大增长,并且永不退失。”最后以回向功德结束。
如果一定要找出八万四千个修行方法之中有什么可以固定套用的模式的话,那么这个模式就是前行的发菩提心,正行的无执着地住于空性和结行的功德回向。这是至关重要的三个神圣的原则,适用于任何修法。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最初我们强调修法动机,是为了要去帮助一切的众生,这是我们真真切切的出发点。在正行的修法是,应了知“一切有为法,皆梦幻泡影”而修,如看电视,尽管电视机里的一切人、事都是这么活灵活现的,与我们如此接近,却全都是了无自性的幻像而已。每次修行结束,哪怕仅仅念一句六字大明咒,也应把由此产生的善缘、利益、安乐等等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
修发心仪轨时,很重要的是要有实际效果。古德说:“发菩提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生起菩提心。”所以念诵四句颂时,自己心里一定要生起对众生真实的慈悲心,帮助、救护他们的真实心态,不然就是自欺欺人了。嘴巴上是念诵了十万发心颂,心里却没有菩提心,如此只是浪费了自己的时间,没有一点点的实际意义。
况且,你反反复复不断地在上师三宝前信誓旦旦去帮助众生,去慈悲众生,但却从没在行动上有任何表示,这难道不是在十万次地欺骗佛菩萨吗?还有什么比这种行为更罪业深重的呢?所以应当断除这种欺骗上师三宝,欺骗众生,欺骗自己的行为,时刻精进地修发心,努力让菩提心在心里真实地生起。
就这样修,菩提心就会越来越强大。
发菩提心是佛陀所说八万四千法门一切精髓的总汇心要。有菩提心的人就好象拥有如意摩尼宝珠一样,一切自当满足,没有菩提心的人一切修法都缺失了,也不可能开悟成佛。一切生圆次第的法门如:忏罪、集资、持咒、修本尊、上师相应法等等的目的也是在于能通过修法令你生起菩提心。
因此要明白,为你讲授菩提心窍诀的上师比起为你讲授其他法要的上师恩德更大。有一次,阿底峡尊者在提到他的各位上师时皆合掌当胸,但说到他的根本上师金洲大师时,双手合什于头顶上并流下眼泪,呼唤上师的尊名。他的弟子不解地问:“尊者,为何偏偏在说金洲大师时合掌于头顶,难道其它诸上师都比不上金洲大师的功德大吗?”阿底峡尊者答道:“我的所有上师都与佛无别,功德没有任何的差别,只是对我的恩德不一样。我现在心中有的这一点点菩提心,全都有赖于金洲大师的恩德而得到的,因此,他对我的恩德最大。”现在的众生大多喜欢去追求名气很大的上师,很大的法,对于修行来说,这完全是错误的。萨迦班智达曾说:“愚蠢的人追求名气,以名气恒量人;有智慧的人不轻信名气,他会先作深入细致的了解再作决定是否可行。”
什么才是我们需要的上师呢?不管他的名气是大是小,只要通过他的教导,我们能在身心中生起对慈悲、菩提心的了解与真实的体悟,这就是得到了最大的加持,这个上师就是对你恩德最大,也是你真正需要的上师。
所有的大成就者,都是没有什么差别的,名气大小只是他们的愿力,与众生的因缘不一样。有很多的上师生前都默默无闻,平凡得不能再平凡,有的甚至不名一文,被世俗人视为异类,可死的时候示现了虹光化身,这时所有人都去朝拜。那还有什么用呢?他生前你不去请问法益,等他去世了你才有信心,为时晚矣。而现在的末法时代,许多名师并不是明师,这是要千万小心的啊!所有好的上师传的法皆为你能产生菩提心,对菩提心避而不谈的所谓大法,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思惟三苦修持悲心

复有三苦,一苦苦,二行苦,三坏苦。
此三苦可摄一切苦。佛说三苦,是要指示苦的三个方面:与苦受相应的状态,与乐受相应的状态,与一切有漏受相应的状态。所以,不能认为苦只是苦受,不然就无法成立“有漏皆苦”、“轮回周遍是苦”,也无理由对色无色界天产生悲愍心。
佛说的苦谛非常深刻。在外道眼里,升天是究竟,而以苦谛衡量,逍遥的神仙、安住在喜乐中的禅天,都等同于无间地狱。
如何认识苦苦、行苦和坏苦呢?
所谓苦苦,即生起时的逼恼苦受,与苦受相应的心王、心所以及所缘境。
换言之,当下苦受生起时,心识显现的身心世界全是苦苦。一切唯识自现,心识正在逼恼中,哪有安乐可得呢?所以,正有苦苦时,即使有丰富的五欲六尘,也感受不到快乐。
第二行苦,指一切有漏法苦的本性。即从因缘上观察,有漏法唯一是他(业惑)自在转,有漏蕴每一刹那的显现都受业惑的支配,一直被动地迁流,叫行苦。
从未来方面观察,当下一刹那并不是安乐性,因为这一刹那粗重随逐——带着无量业惑的种子、苦苦和坏苦的种子,遇缘就会产生苦苦和坏苦,这是极不安稳性,并非安乐性。五取蕴每一刹那都是苦的因位,如同等待引爆的炸弹。
反面观察,如果有漏法是安乐性,则不应辗转出生苦恼,因此成立有漏法是苦性。
第三坏苦,包括一切有漏乐受,与乐受相应的心王、心所以及所缘境。
坏苦并不是指坏时痛苦(这是苦苦),而是以“有漏乐是坏灭性”为苦。有漏快乐一定是和痛苦相连,一旦乐受失坏,就会引起不堪接受的忧苦。
只要在轮回中,就可以断定:不论享受何种快乐,最终都难逃坏灭的结局。由此观察轮回中的快乐都是坏苦性。
人间庆祝孩子诞生、男女结婚、事业兴隆、竞选成功,都有一种欢乐的气氛。这只是凡夫执苦为乐罢了。这些法如石火电光,转眼即逝,有什么可乐呢?
比如,一群孩子在海滩上用沙子堆成一座漂亮的城堡,他们为此而欢呼,但这不是安乐性。一阵海浪冲上来,城堡顿时化为乌有,留下来的只有哭泣。
同样,升官发财、娶妻成家、买车、住洋房,最初显现这些圆满时,人们都认为坚固、永久,其实都是坏灭的本性。
所以,追求世间,终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智者深知这一点,对有漏法不存任何希望,因为没有一法不像泡沫般终归破灭,不如现在就放下,省却很多麻烦。
凡夫愚人都是做一些无实义的事。想想看,以一种执苦为乐、执生灭为永恒的颠倒心,所做、所领受的会有实义吗?能不最后希望破灭、陷入苦恼吗?所以,凡夫的思想、行为一概是迷乱的,整个轮回何其荒唐可笑。
看到世间众生欢乐时的状态,就像疯子为眼前的幻觉欢唱一样,让人深深怜悯。
在思惟众生的三苦时,把众生观想成大毒疮,非常形像。
天地间的有情,其实是一个个本性为苦的“大毒疮”。每个毒疮中充满了“毒素”——业惑的种子,此即行苦性。“大毒疮”不论以什么修饰,用什么缓解,不论有没有发作,都是充满毒素的性质。
了知这一点后,再看有情吃饭、睡眠、入禅定都只见苦相,令人悲愍。
每天中午全世界有几十亿人吃饭。为什么要吃饭呢?原因就在毒疮是苦性,为了缓解饥饿之苦,必须在肠胃里塞一点东西,就像在热毒疮上要洒冷水一样。到了深夜,家家户户床上都卧着毒疮,需要以睡眠缓解疲劳。睡眠不足,“毒疮”就会剧烈反应。所以,吃饭、睡眠并不是安乐,而是苦恼逼人、需要缓解的苦的表现。
再看苦受,如在毒疮上浇热水。五蕴大毒疮,饿它、冷它、累它、恼它,则痛苦不堪。让它吃好、穿好、住好、睡好,才不痛苦。在毒疮上洒上冷水就感到舒服,所谓轮回中的快乐,也是仅此而已。如此一看,三界有情谁不苦恼呢?
每位有情拖着五取蕴的皮袋,从过去拖到现在,还要拖到未来。一天带着皮袋,就有一天的苦恼,决不会从此处出现真安乐。
比如,大城市里人山人海,就似一个个皮袋走在大街上。打开皮袋,只有三十六种不净物、刹那不断的邪念和无量业及烦恼的种子,这是安乐性吗?有什么清净的智慧、无漏的功德、解脱的安乐?
这些皮袋最大的本事,是刹那不停地生产烦恼和业,为生生世世的受报作准备。我们不能单看外表的包装很好,就认为众生很安乐,即使成仙升天,也是彻头彻尾的苦性。
佛教的苦谛很深刻,我们要依苦谛教法认识轮回的真相,再观照有情无不堕在三苦之中,生起大慈大悲。
有人问:为什么说“悲悯有顶天等同悲悯无间地狱”?
答:如果只看短暂一生,有顶天无苦无乐,无间地狱感受剧苦,二者迥然不同,但把生死流转的全程展开来比较,二者完全相同。比如,多劫之后,有顶天引业穷尽堕入地狱,无间地狱的众生受尽果报上升人间,前者转成痛苦,后者转成安乐,未来谁的痛苦更大呢?再向前或向后无尽展开生死的全过程,可观见二者流转的自性以及苦乐的总和并没有不同。
这样看生死流转,才知道应同等悲悯三界凡夫,应如悲悯乞丐一样悲悯富豪,如悲悯旁生一样悲悯天王。
这不同外道的认识。外道将六道分成两层,认为下层的牛马等是束缚、是苦难,升天到了上层,就彻底解脱,他们以升天为究竟。佛教看六道是上下轮转,上去的要下来,下堕的会回升,整个三界平等是轮转苦性。
懂得这一点后,就知道:只悲悯感受苦苦的有情并不合理,理应悲悯上至有顶、下至无间的一切有情。对此若能生起胜解,发悲心时,决不肯遗漏上界诸天、人间尊主,三界凡夫都平等成了大悲救拔的对象。
修心八颂
不管我遇到什么人,不管我走到那里去,我总是劝人要帮助他人,要有一颗善良的心。从我开始思考的时候,一直到今天,我总是在培养这种利他的态度。这是宗教的要素,这是佛法的要素。
我们必须把这种善良的心、这种利他主义,当作是修行的基础和内在结构,我们必须把我们所做的一切善行用来提升它。我们必须心心念念不可须臾离,我们也必须使用文字或者著作来提醒我们修行。这些文字便是噶当巴格夏 朗瑞当巴所写的<修心八偈>;即使只是以热诚的兴趣这个层次来修习,它们也有很大的功德。

1.发心为一切众生
完成最高的利益
便比如意宝殊胜
我今善持最无上

决不可以忽略其他的众生,你必须把他们当成宝,如此便可以完成暂时和最终的目标;你必须一心一意珍惜它们。你必须把其他众生看得比你还可爱、还重要。一开始,你必须依赖其他众生来产生利他的大愿,以证得最高的开悟。在中间的阶段,你必须以你与其他众生的关系,来逐渐增加这种善心,同时修习善行,以便达成开悟。最后,你是为了其他众生而成佛的。因为众生是这种殊胜修行的目标和基础,他们甚至比如意宝重要,必须待之以尊敬、仁慈和爱心。 你必须思惟:“我的心如此充满烦恼,我该怎么办才好呢?”不过,心还是依其习气而行,但只要纯熟了,过去的难事也变得容易。因此,寂天的<入菩萨行>说:“时间久了,没有什么事情是不能习惯的。”

2.每次与人相往来
就从我心最深处
把自己看得最低
恭敬别人为最尊
如果你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自己寻求快乐,而培养爱心和慈悲,你还是落在自私的观点之内,终究不能得到好的结果。相反的,你必须从内心深处,发心利益别人,寻求别人的福祉。
把自己看得比较优越、把别人看得比较低贱的傲慢心理,是发展利他态度(尊敬别人和看重别人)的主要障碍。因此,我们必须依赖对治傲慢的良药,不管你是跟谁在一起,都要把自己看得比别人还低贱。如果你的态度谦逊,你的善良品质就可以增加;反之,如果你傲慢自大,就永远不会快乐。你会变得嫉妒别人,嗔怒别人,因此会产生不愉快的气氛,社会的不快乐就随著增加。
由于错误的理由,我们对自己感到骄傲,觉得自己比别人优越;反之,我们可以藉著思惟别人的优点和自己的缺点来对治骄傲。譬如,就以这只嗡嗡叫飞舞在我四周的苍蝇为例吧!从某个角度而言,我是人,我是比丘,当然比这只小苍蝇还重要。不过,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毫无疑问的,这只弱小低等的苍蝇,一直被业障所牵引,无法从事宗教修持,但也不会凭藉精密的技巧而造恶业。另一方面,我是人,我拥有人的一切潜能和精密的心,却可能会误用我的能力。我自命为修行人,自命为比丘,自命为人,自命为发愿利他的修行人,如果误用了我的能力,就比苍蝇差多了。如此思考,自然会有所帮助。
不过,为了对治骄傲而对自己采取谦卑的观点,并不表示你必须接受修行错误者的影响。对于这些人,有必要加以阻止和回答;然而,即使要对某个人采取强烈的反应,也必须出之以尊敬的态度。

3.一切行动要观心
每当烦恼生起时
自他两皆受伤害
坚定面对求改变
当你在修习这么一种良好的利他态度时,如果你让烦恼自由发展,就会产生问题,因为嗔怒、骄傲等等都是发展利他心理的障碍。因此,你不可以任其滋长,却必须依赖它对治良药,立刻加以抑制。诚如我前面所说,嗔怒、骄傲、竞争的心态等等,都是我们真正的敌人。我们的战场并不在外面,而是在里面。
因为没有人不曾对别人发怒过,我们可以凭藉自己的经验而知道嗔怒不能产生快乐。谁能够在嗔怒的态度下保持快乐?医生治疗嗔怒的处方是什么?谁说发怒可以使你更快乐?因此,我们千万不要让这些烦恼有机会生起。虽然没有人会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但如果我们受制于嗔怒的影响,就会动气到想自杀。
认出了各式各样的烦恼之后,即使是最微细的烦恼生起时,也不可以这么认为:“这可能不会有什么问题。”因为它会变得越来越强烈,就好像房子开始燃起小火一样。西藏有句谚语说:“不要结交‘可能不会有问题’的朋友。”因为这是危险的事。
一旦你开始生起烦恼时,你就必须想起相反的品质,利用理性产生相反的态度。譬如,当你开始生起欲望时,就要做不净观,或在你的心中做身观想或受观想。当你发脾气时,就要培养爱心;当你生起骄傲时,就要想起十二因缘或各种缘起法。对治这些心态的基本药方是空性智慧,将于最后一偈讨论。
在烦恼生起的当下,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对症下药,在它增强之前完全加以克制。不过,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至少要把你的心从烦恼移开——出外散散步,或观出入息。
生起烦恼又有什么不好呢?心一旦受到烦恼的影响时,你不仅在当下就会觉得浑身不舒服,还会招来身和口的恶业,将来必会产生痛苦。譬如,嗔怒会使语言粗暴,最后变成暴力的行为,使别人受到伤害。这些行动会在心中产生先入为主的观念,将来就会产生痛苦。

因此有一句话说:“如果你想知道过去你做了些什么,看看你现在的身体就知道;如果你想知道未来你会发生什么事,看看现在你的心在做什么就知道。”佛教的业报理论认为,我们目前的正报和依报,都是过去的业所形成;我们未来的苦乐则掌握在我们当下的手中。因为我们只要乐不要苦,因为善业会生乐而恶业会生苦,我们必须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虽然你不可能在几天之内就完全止恶行善,但你必须慢慢习惯于止恶行善,把修行推到更高的境界。

4.愿珍惜恶性众生
及重罪苦逼众生
一如难遇珍贵宝
我今有幸皆得遇
当你遇到品格不好的人、患有特别重病或其他问题的人,你绝对不可以忽视他们,也不可以在你和他们之间产生距离,觉得他们是外国人;相反的,你应该产生一种特别强烈的同理心,珍惜他们,疼爱他们。在过去的西藏,修这种心的人,负起照顾麻疯病人的任务,很像今日的基督教教士。因为在照顾这些人的时候,才可以培养利他的心,作为开悟的资粮,同时也是忍辱的修持,自愿承担种种痛苦,与他们接触,就好像发现宝物一般。

5.当别人出于嫉妒
羞辱詈骂亏待我
一切损失我承担
胜利全皆送给他
如果有人莫名其妙、毫无理由地侮辱你,而你强烈地反应,即使在世间法上没有错,仍然与为求开悟而发的利他心不相应。除非有特殊目的,否则强烈反应是不对的。如果有人因为嫉妒或不喜欢你而臭骂你或甚至打你,你不应该以牙还牙,反而要承担挫败,允许别人享受胜利。这种作法不切实际吗?这种修持方法确实很难做到,但对于一心想发起利他心的人而言,却必须做到。
这并不表示在佛教中,你只能时时刻刻吃亏,故意寻找苦日子过。这种修持的目的,在于吃小亏而获大成就,你不可以怀有任何怨恨,却要以慈悲的动机,做强烈的反应。
譬如,在菩萨戒的四十六轻戒中,有一条戒是要对做错事的人,做合宜的回应和阻止。如果有人正在做某件坏事,确实有必要加以阻止。释迦牟尼佛在他的前世中,曾经示现为慈悲的船长。在他的船上有五百位商人,其中有一位被认为阴谋杀害其他的四百九十九位,以攫取所有财物。船长尝试很多次劝他不要做这种坏勾当,但都无效。船长对四百九十九位有生命之虞的商人满怀慈悲,亟想拯救他们,他也对那位谋杀者满怀慈悲,深恐他因而造了极重恶业。因此,既然无
法阻止那位谋杀者,他就做了决定,由自己承担业报,把那位谋杀者杀掉,免得他犯下杀害四百九十九条人命的罪业。由于他的慈悲动机,船长甚至因为杀一个人而积聚了大功德。这个例子说明菩萨为了阻止别人做坏事,该做些什么合宜的动作。

6.以大愿利益者
忘恩负义亏待我
我要恒持平常心
尊为无上殊胜师
当你很仁慈地对待一个人,也帮助他很多忙,那个人确应该投桃报李,以仁慈对待你。但如果他不知感恩图报,却以怨报德,对你粗鲁无礼,那确实是很令人伤心的局面。然而,在利他的前提下,你甚至要以更大的仁慈来回报他。寂天的<入菩萨行>说,如果有人把你当成敌人,他便是你的最好老师。在依赖上师之中,你可以明了忍辱的意义,却没有修习的机会;在你遇到敌人时,才是真正修习忍辱的时候。
为了培养纯正而大公无私的爱心和慈悲,你必须培养忍辱,同时要付诸实践。因此,修持利他主义的人,必须把敌人当成最好的上师,当成仁慈的人,以恭敬心相待。
如果某人或某事以好的动机对待你,你很容易就会产生尊敬和珍惜的感觉。譬如,我们努力想达成的教法,苦的真正息灭等等,一点都不需要什么动机,我们还是会非常珍惜、看重和尊敬它们。因此,如果有什么东西有助于增益德性和积聚功德的话,有没有动机就毫差别了。
即使如此,伤害别人的动机,却仍然是决定某一个人是不是敌人的基础。譬如,医生在动手术的时候,可能会使我们感到痛苦,但我们不会把他当成敌人。只有在面对想伤害我们的敌人时,我们才能真正修持忍辱,因此敌人是绝对需要的;你不可能对你上师修持忍辱。
有一个西藏故事说,有一个人正在绕寺,看到另一个人结跏趺坐。他就他就问那位坐禅的人在干什么,坐禅的人回答:“我正在修忍辱。”那位绕寺的人,立刻以非常粗鲁的话骂那位坐禅的人,那位坐禅的人就愤怒的顶了回去。为什么会有这种反应呢?那是因为虽然他在修持忍辱。却从来没有遇见伤害他或辱骂他的人;他根本没有机会“修持”忍辱。因此,修持忍辱的最佳时机是敌人;修持菩萨行的人,必须非常恭敬敌人。你必须培养真正的爱心和慈悲,当然要把爱心和慈悲扩展到想伤害你的人,就必须有与敌人相交往经验。人生中最艰困的时
期,便是获得真正经验和内在力量的最好机会。如果你的生命一帆风顺,你就变得软弱了;只有在经历最悲剧性的环境中,你才能发展真正的力量——面对它们的勇气,而心中纹风不动。谁教你这一点呢?不是的朋友,不是你的上师,而是你的敌人。

7.一切大众无例外
全力协助给安乐
众生我母诸苦难
我皆恭敬愿承担
这首偈拈出“与”和“取”的修行方法——出于慈心,你把你的快乐和快乐的原因给予别人;由于悲心,你把别人的痛苦和痛苦的原因拔除。这些是菩萨的两个主要态度:悲心是关怀别人的痛苦,慈心是希望别人快乐。在修习慈悲心的时候,
你会遇到痛苦不堪的人,这时候就必须修持“与”和“取”的方法,作如此的思惟:
这个人正在非常痛苦的情况中,虽然他希望离苦得乐,却不知道如何止恶行善,因此他就不会有快乐可言。我发愿承担他的痛苦,并且把我的快乐给他。
也许有少数才能出众的人真正做到这点,但会很困难;我们大多数人只能想像做到。即使心理观想拔除了别人的痛苦而由自己承担,对心理也是很有帮助的,可以增加实际采取行动的决心。这种修行法可以配合呼吸来做--吸进别人的痛苦,呼出你的快乐给他们。

8.我愿此等修行法
不受八风所染污
了知世事如幻影
即得解脱诸牵绊
就方法而言,这些修行都必须出之于一心一意寻求别人的利益;你不应该受到八风的影响——八风就是爱憎、利衰、称讥,誉毁。如果这些修行的动机是为了膨胀你自己、让别人认为你是宗教家、获得名声等等,那么这种修行就不纯净了,已经被世间法所污染。修行不应该这个样子,必须完全是为了别人。
这首偈子的后半部谈到智慧:在你做这些修行的时候,必须三轮体空,了知一切现象包括慈悲本身、修持慈悲的人和慈悲的对象,都像魔术师的幻影,似乎是存在著,事实上却不存在。为了了知三轮体空,就必须明了这三样东西虽然表面上像是存在,实质上却空无一物。
譬如,如果有人想以慈悲布施来开悟,却把自己看成是独立存在的,或把开悟之后想要救度的对象看成是实质存在的,或把开悟这回事也看成是实质存在的,如此一来,就会妨碍到修行者的开悟。相反的,你必须把你自己(修行慈悲利他的人)、你所寻求的开悟本身、一切众生(你是为他们而寻求开悟的)都看成实质上是不存在的,有如梦幻泡影,以某种方式存在,却以另一种方式呈现。由于将这些现象都看成是梦幻泡影,也就否认了它们有不变的实体。
这种体性空无一物的认识,并不是把从前存在的东西一笔勾销。反之,你只是在肯定从未存在过的东西确实并不存在而已。由于我们无知,一切现象似乎确实在,虽然它不存在;由于这种表象,我们就认为万法是以它们所表现出来的样子存在
著;由于这个原因,就产生了我们的种种烦恼,因而被糟蹋了。譬如,你们看到我,就这么想:“那是嘉瓦仁波切。”突然间,亳不做作的,你的心生起一个念头,另有一个独立于嘉瓦仁波切的身体或甚至心灵之外的嘉瓦仁波切。要不然,就以你自己为例子吧!如果你的名字叫大卫,我们会说:“大卫的身体,大卫的心。”你似乎会认为:另有一个大卫拥有大卫的身体和心灵,也有一个大卫所拥有身体和心灵。难道不是这个样子吗?我们说嘉瓦仁波切是一个出家人,一个人,一个西藏人。当你这么说的时候,难道不是在指另一个与他的身体或心灵无关的独立主体吗?
人确实是存在的,但只是在名分上存在,也就是说透过假名而存在。然而,当他们呈现于我们的心之前,他们就似乎不是透过假名而存在,而是独立存在,自己能够独立自足而存在。虽然现象并不能够自己独立存在,而是依存于其他因缘,但我们却把它们当成是独立存在的。
如果事情确实是以它们所呈现的方式而存在著,也就是说确实如此具体存在著,那么当一个人加以考察研究时,这种本身所具有的存在应该变得更清晰、更明显才对。不过,当你寻找那指定的对象时,在分析之下你并不能发现它。譬如,一般都认为有一个“我”在经验苦乐,在累积业力等等,但当我们以分析的角度来寻找它时,却无法发现它。不管是内在或外在的现象,不管它是一个人身体或任何其他型式的现象,当我们想办法要发现那个假名所代表的现象时,我们无法发现它到底是什么东西。
使“我”得以呈现的是心和身,但当你把“我”分成心和身,并且寻找“我”时,你却不能发现它。此外,“身体”这个假名依存于身体各部位的集合;如果你把身体分成它的各个部位,而且寻找那个身体时,你也不能发现它。
即使是身体内最微小的分子,也有各种层面,因此有各个部位。如果有什么东西是无分子的话,它也许是独立存在的,但没有那一样东西是无分子。反之,每样东西都是依于它的各个部位而存在,都是透过观念作用的力量,依存于它的各个部位而立假名(各个部位是假名的基础);没有那一样东西是经过分析之后可以被发现的。没有那一个整体可以离开它的各个部位而存在。
不过,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这些东西,却好像是客观独立存在的。因此,事情在我们心上呈现的方式,跟它们实际存在的
方式,或当我们分析时所看到它们呈现的方式,两者之间就有差距。如果它们确实是以独立存在的方式而呈现时,那么在我们分析时,这种存在的型式应该变得越来越清晰才对。不过,我们可以透过经验获得如下的结论:当我们寻找这些东西时,一经过分析就无法发现它们。因此,它们被称为梦幻泡影。
因为现象呈现在我们心上的是一个方式,经过分析之后又是另一个方式,证明它们的外相是来自我们内心的错误作用。在你了解这些似乎是独立存在的现象并不存在于它们所呈现的方式时,你就体悟了现象如同梦幻泡影,一方面知道现象的外观,另一方面了知它们并不以它们所呈现的方式存在著。
了解这一点又有什么好处呢?在们的贪瞠等种种烦恼之所以产生,是因为我们在现象之上加以分别善恶,而这种分别又不是它们所确实拥有的。譬如,当我们非常生气或欲望很强的时候,我们就会对那个东西产生强烈的善恶感,等到这些情绪平静之后再来看它们,甚至会发现我们早先的想法很可笑。智慧的利益或帮助就是:它能够让我们不致于对一切事物妄加非它们所本有的善恶分别,因而得以止息欲望和瞠恨。
因此,这个统一的修持法门包含方便和智慧两方面--方便是培养爱心和慈悲的利他态度,智慧是了解一切现象皆空无实质的观点。
每天我都诵持<修心八偈>,当我遇到困难的情境时,我就思索它们的意义。这样子做,对我有所帮助。因为我想到它们对别人可能也会所帮助,所以就在这儿加以解释了。如果没有什么帮助的话,也不必争辩,顺其自然吧!佛法并不是用来争辩的。这些教法都是大师们所开示的,目的在帮助别人,而不是让大家彼此争辩。身为佛教徒的我,如果还和其他宗教的信徒争辩,假设佛陀今天就在这儿,他一定会斥责我。佛法必须烙入心念之中,才能将心降服。
总之,我请求大家,呼吁大家:尽一切力量培养慈悲心、爱心和恭敬心,分担其他众生的痛苦,对其他众生的痛苦多一分关怀,自私心要少一些。不管你是不是信仰上帝,不管你是不是信仰佛陀,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要有一颗善良的心、温暖的心。这才是生命的原则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