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缘网

念佛得生西方净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发布时间:2024-04-22 04:08:45作者:佛缘网
念佛得生西方净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念佛得生西方净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蕅益大师《阿弥陀经要解》:

【信愿持名。一经要旨。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故慧行为前导。行行为正修。如目足并运也。…同居一关。最难透脱。唯极乐同居。超出十方同居之外。了此。方能深信弥陀愿力。信佛力。方能深信名号功德。信持名。方能深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议也。具此深信,方能发于大愿。文中应当二字。即指深信。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合此信愿。的为净土指南。由此而执持名号。乃为正行。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

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大本阿弥陀经。亦以发菩提愿为要。正与此同。…】

印光大师开示:

须知西方极乐世界,莫说凡夫不能到,即小乘圣人亦不能到,以彼系大乘不思议境界故也。小圣回心向大即能到。凡夫若无信愿感佛,纵修其余一切胜行,并持名胜行,亦不能往生。是以信愿最为要紧。蕅益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乃千佛出世不易之铁案也。能信得及,许汝西方有分。(印光法师增广文钞卷一 复高邵麟居士书三)

“刀砍不入”一段,原无可疑。以阁下将自力、他力,禅宗、净宗之界限未分,致成一大疑团耳。念佛一法,乃仗佛力出三界,生净土耳。今既不发愿,亦岂有信(有真信者,必有切愿)?信愿全无,但念佛名,仍属自力。以无信愿,故不能与弥陀宏誓,感应道交。若见思惑尽,或可往生。若全未断,及断未净尽,则业根尚在,何能即出轮回?五祖戒、草堂青等,即是确证。须知去却信愿念佛,与宗家之参究无异。若得往生,则因果不相符契矣。蕅益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乃铁案也。经云“一心不乱”,远承前文依正功德,即是教令生信。近承上文“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即是教令发愿。又况下文劝信、劝愿,不一而足。阁下截断前文,止执一句,故有“不贵发愿”之疑。又以无信愿之一心,与有信愿之一心,敌体同观。故有刀砍不入,岂非纯一,何以无愿不得往生之疑。

又念佛之外,第二念,夹杂,难以枚举。举其正者,如求大彻大悟、得大总持等。非指发愿为第二念,为夹杂也。须知净土一法,以信愿行三法为宗。行如车牛,愿如御者,信如前导。导与御者,正成就其车牛之进趣耳。是以朝暮必须向佛发愿。又不念佛时,亦不可泥。纵令一念万年,不妨日有起止。若谓有不念时,有发愿时,便成间断夹杂,便难成办。试问此一心念者,亦曾见色闻声、着衣吃饭、举手动足与否?若有,彼既不间断夹杂,此何独间断夹杂?若无,除非法身大士。然法身大士,端居一处,而现身尘刹。其间断夹杂,将不胜其多矣。心具众理、应万事,岂止佛、愿同时而已?约常途修持,发愿当在朝暮。亦有念佛一进毕,即发愿者。阁下深通性相,谓佛念、求生念,不能两具,似于事事无碍之圆理,未能彻信。又谓有则此念当剖为二,一半归佛,一半归愿,如此,一人应成两佛。阁下于日用之中,眼见色时,耳鼻舌身意便不闻声及缘法等耶?若一时并行不悖,何独于此而疑之?须知一念心体,其用无量。八识非一心之体用乎,彼既不成八佛,此何以成两佛也耶?

平生绝无信愿者,临终决定难仗佛力。既云善恶俱时顿现,且无论“阿弥陀佛”四字不现者,不得往生。即现,亦不得往生。何以故?以不愿生故。以不求佛,因不得蒙佛接引故。《华严经》云:假使恶业有体相者,十方虚空不能容受。古德云:如人负债,强者先牵;心绪多端,重处偏坠。今善恶皆现,由无信愿,便不能奈恶业何矣。须知仗自力,则恶业有一丝毫,便不能出离生死,况多乎哉?又无信愿,念至一心,无量无边之中,或可有一二往生。决不可以此为训,以断天下后世一切人往生净土之善根。何以故?以能仗自力,念至业尽情空,证无生忍者,举世少有一二。倘人各依此行持,置信愿而不从事。则芸芸众生,永居苦海,无由出离,皆此一言为之作俑也。而其人犹洋洋得意,以为吾言甚高。而不知其为断佛慧命,疑误众生之狂言也。哀哉!(世间善业,不出轮回。若对信愿具足之往生净业,则彼善业,仍属恶业。)净土一法,须另具只眼,不得以常途教义相例。使如来不开此法,则末世众生之了生死者,不可得而见之矣。

蕅益大师《弥陀要解》,理事各臻其极,为自有此经以来之第一注解。当以之为的,则他日往生品位,咸不得与阁下齐肩矣。古人修行,皆能证道。今人修行,少见明心。岂人根之不等耶,抑亦敬慢之所致耳。历观传记高人,咸皆视经像如视活佛。其敬畏之迹,虽忠臣之奉圣主,孝子之读遗嘱,何能仿佛一二。因其恭敬之极。故能断惑证真,超凡入圣。观于二祖立雪、程门立雪,可见矣。今人视佛像如土木,视佛经如故纸。纵有信心,读诵受持,亦不过供其口头滑利而已,有何实益之可论也。虽种远因,而亵慢之罪,有不堪设想者。愿阁下以博学宏词,提倡佛法时,必须常以此普利一切。则法门幸甚,众生幸甚。(印光法师增广文钞卷一 复濮大凡居士书)

附:净空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菁华》节录

【信愿持名。一经要旨。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

最重要的宗旨,宗旨就是修行的纲领,修行的大纲。这一段蕅益大师的开示是了不起的开示,我们一定要把它记住。一般人往往没有深入研究净土,因此很容易对净土产生误会,以为念佛人(因为一心不乱)也许修点小定,认为念佛没有智慧,这是大错特错。真信发愿是第一等的智慧,“慧行”!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没有智慧吗?正因为他有大智慧,所以他才相信、他才发愿。持名是行行,所以我们信愿持名就是定慧等学,定慧同时完成,这一定要知道。

【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这两句话讲得太好了,蕅益大师以前的古大德没有说出来。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你肯不肯信、肯不肯发愿,真信、真愿,就恭喜你,你决定得生。生到西方世界,品位高下是你念佛功夫的浅深,要注意“浅深”两个字,不是说念佛多少。我念佛念得多的,品位就高;念得少的,品位就低,不见得。要有功夫,什么叫功夫?佛号能把烦恼伏住是功夫。我烦恼起来、妄念起来了,“阿弥陀佛”,压下去,烦恼妄想没有了,这叫功夫。如果没有这个功夫,虽然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一面念佛一面生气,那有什么用?那个没用处,那个品位就很低了。所以你要晓得,那个念得少的,一天念十念法,念几声佛号,他一天当中他都能把他的情绪、烦恼控制得很平静,这是功夫。所以蕅益大师讲的好,功夫的深浅,不是在佛号多少。可是我们平常人,佛号还是愈多愈好。但是佛号里头一定要讲求有功夫,没有功夫,佛号再多都没有用处。为什么?一般平常人不念佛他就胡思乱想,所以用这一句佛号把胡思乱想打掉,这也是功夫,要懂得这个道理。

【同居众生。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

这是讲凡圣同居土的众生。我们念这一句阿弥陀佛,真信、真愿,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功德不可思议。为什么?把阿弥陀佛的功德变成我们自己的功德,这是难信之法,这是真的,不是假的。阿弥陀佛修了无量劫,我们才修几天,我们就沾阿弥陀佛的光,把阿弥陀佛的功德变成我们自己的功德。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