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缘网

慈善是佛教承担的社会责任

发布时间:2024-03-28 04:06:07作者:佛缘网

  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副所长温金玉

  建国以来,包括我们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宗教界以及佛教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大陆中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实,也给中国宗教的健康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以及发展远景。  我们看到在当代社会中,佛教所承担的社会职责是越来越多,宗教以及包括佛教成为社会舞台中最为活跃的一种社会角色。比如在召开的十七大的报告中,明确的把中国的宗教关系列为当代中国的五大关系之一,这就说明我们党和政府把中国的宗教问题,真正的提到了社会关系层面中,已经在公共领域中,公开的认同、认可宗教。  那么在当代社会中,佛教应该承担怎样的一种社会角色,应该起到怎样的一种社会作用?这恰恰是我们现在政府以及我们学界,还有佛教界共同来思索考虑的一个重大课题,或者是重大问题。  佛教讲它的本怀,就在于慈悲济世,弘法利人。佛教里有一句很著名的话,叫“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

”那另外一种表达方式,就是“不忍圣教衰退,不忍众生苦。”就我自己来理解,弘法为什么是一种家务?就是说佛法要通过提升人性,平定人的贪瞋痴的欲望,来使得灵性提高,使得人格提升。  “利生是事业”,就是要用一种慈悲的心态,去做慈善的事业,使得众生能够感恩、感受到佛法对世人的一种教化以及知恩报恩的一种情怀。  我们看到中国佛教界从建国以来,一直在秉持着这种宗旨。抗美援朝时期,佛教界植树造林,绿化山河大地,佛教界在当时做了许许多多这方面的工作。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佛教界维修长城,拯救大熊猫等,在历次大灾大难中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尤其比较特殊的,就是2008年的雪灾以及这一次“5·12”的汶川大地震,使得我们看到了,佛教界所秉持的慈悲救人的情怀得到充分的展现。  而它的这种社会角色,也承担的非常好。我们看到社会给宗教,包括佛教的慈善事业,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大的社会空间,事实也证明宗教界在慈善方面,有其他领域无可替代的、独到的作用,能起到安抚人心,拯救人心,给众生安慰的积极的慈善作用。同时也看到佛教界在这方面,确确实实有更广、更大的空间,去展现这种慈悲情怀,开展慈善事业。从佛教界所做的这些工作中,我们看到佛教从古至今,恰恰是秉持了与社会和谐相处,不弃众生,不离众生,不离世间觉的佛法的本怀。  慈善工作的展开展现了佛教的主旨所在。我们可以回头来反省以及回顾一下,这么多年佛教所做的慈善工作。我们看到其中有许多可歌可泣而让人流泪动情的方面。但是我们也看到在今后的佛教慈善工作中,还有许多可完善,有待建设的一些层面。就我的个人理解,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第一点,我认为,慈善恰恰是佛教通向社会的一个窗口,或者是使得僧团与社会民众相互沟通的一个桥梁。现在许多人对宗教其实还有很大的陌生感,佛教的这种慈善活动,也是当前国家宗教局,包括中国佛教协会所提出的一个道风建设,更重要是叫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的战略任务的落实。佛教所展现给世人面前的到底是怎样一种形象?这个涉及到佛教在未来社会中,如何健康发展以及社会民众如何来接纳它,认可它的一个关键问题。  社会民众只有接纳、认可佛教,理解佛教的真实教义,理解佛陀当年创教的本怀,才能够更好的去认识佛教,更好的达到宗教与社会相促进,相统一,相信大家都愿意看到这种结局。所以慈善工作的展示,佛教慈善工作的开展,恰恰是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展现,使得更多的人去认可、接纳以及认同佛教的这些慈悲理念,所以我说在当代社会中,佛教所承担的慈善的角色,爱心大使的这种角色,也是使得佛教在当代社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之一。  所以在这一点上,我觉得佛教的弘法可以与佛教的慈善利生相等同,可以把慈善认为是佛教在当代社会的一个宣教之路,弘法之路。它是使得民众更多的去理解宗教,沟通宗教,认识宗教的一个关键,这是我想说的第一点。  第二点就说佛教自古以来,其实就有慈悲济世的传统,不是说我们今天来谈宗教的慈善,或者佛教慈善,它是一个新课题,不是。它是一个历久而弥新的课题,从佛陀创教开始,就把慈悲观作为最主要的核心理念之一,许多大乘经典都记载,慈悲就是佛本性,就是佛的本怀。  但是在今天我们如何去诠释,重新定位佛教的慈悲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所以我们觉得佛教在当前经济发展的环境下,已经有了许多的财力、物力来展现自己慈悲力量的时候,除了弘扬佛法以外,慈善应该走的更有规模,更有声势,所以在这点上,我想提的就是说,中国佛教要建立一种常规的佛教慈善制度,而不是像目前我们看到的听风就是雨的,一个被动式的,跟进式的方式。  所以在这点上,政府可以从政策上给予一些配套,研究是否能够推出中国宗教慈善法这样的一些尝试,这已经在各地的一些法规政策中,在逐步尝试。政府可以为寺院以及宗教团体提供一些可行的、可探讨的一种模式。  另一个方面我们看到,当前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在世界上已经受到了许多人的瞩目。尤其在这次金融风暴面前,中国政府以及中国所拥有的实力,受到了世人的瞩目。那在这一点上我们也看到,随着国家经济的起飞,随着国力的强盛,寺院的布施,寺院的财力也越来越多。如果建立一个常规的,长期性的慈善,可以使得寺院的经济有合理的流向,使得更多人明白,钱从何处来,钱又向何处去。像我们当前的社会中流传的这样的一种慈善制度,可以避免佛门善款增多而缺乏监督的猜测,所以老百姓中传一句话就是“慈善制度的展开,慈善事业的展开”,可以使得寺院的形象更为阳光化,更为公开化,这叫做给方丈师父一个这个清白,还方丈师父一个清白,给广大信众一个明白,给媒体舆论监督一个交代。所以我们看到,佛教寺院经济的兴盛,它是好事,但是如果处理不好,它又会走向负面。  历史上多次的法难,其实就给我们一种警示,如果寺院经济庞大,而不能够使它能有个合理的出路,造成寺院经济与社会经济处于不平衡状态的时候,就会引起社会的集体不安意识。  这种集体不安意识,会给佛教带来灭顶之灾,所以在这点上,我们佛教界一定要有一种清醒的认识,而社会要给佛教非常宽广的一个舞台,使它雄厚的资金有个合理的流向。  社会宗教关系是社会五大关系之一。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发挥宗教界人士以及宗教团体的积极作用来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那宗教界如何来参与经济社会的建设?有人预测,在未来的几年里,宗教慈善力量会构成建设和谐社会的主要力量,成为主体队伍之一。也就是说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宗教慈善事业的展开,会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所以我觉得学界、教界,应该认真的去学习、反思,或者是去探讨,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这个课题:宗教界参与经济社会应该用一种什么方式,什么模式进入?慈善可能是它最直接,最现实,最能够体现参与经济社会的一个工作,这是我想谈的第二点。  第三点我想说的就是,在当代社会中,我们看到社会面临的问题很多,有失业问题,有劳保问题,包括许许多多的贫富两极分化问题,这些问题使得社会的矛盾点越来越多,冲突点也越来越多。而从大的国际环境中我们看到,民族宗教真的是无小事,许多地方的情绪、情况、局面,其背后都有民族宗教的因素。  其实在这个问题中,我觉得宗教界要去发挥自己的主动作用,去为社会承担,要有大承担的职责跟大愿,要为社会分忧,要为民众解苦。所以在这点上要把佛教的慈善模式,进行一个大的创新。我们不仅仅是局限于救灾、救难,而要更多的从心里,从社会安定,从抚慰民众心灵这个角度去拓宽它的服务领域,服务平台,使得佛教真正在现代社会中起到安抚人心的作用。  所以在这点上我对佛教界想说的是,我们一定要去理解当年佛陀创教的本怀,就是诸佛菩萨出世的一大因缘到底是什么?令众生开始悟入佛之知见,我觉得我们不仅要解除众生之生苦,也要去解脱他的辛苦。如果用佛教的话来概括,我的这点想法,那就是佛教经常说的一句话,叫“法住法味”。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