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求雨的方法
发布时间:2024-10-23 04:09:11作者:佛缘网大自然是人类的衣食父母。 特别是作为一个农业民族,水涝求晴,天旱求雨,这是一种很正常的心理。但是,在古代,在人们对于支配他们的茫茫大自然并没有科学的认识时,面对天旱,他们并非无所作为,他们根据自己对自然的认识(尽管在现代人看来是幼稚的认识),以自己所能够做到的方式,乞求上苍,求得甘露。 所以,求雨在现代人用现代科学价值衡量时,显得可笑,似乎充满了无知和迷信,而求雨在大多数情况下也并不能成功,但参加者至少是在本来束手无策的环境中能够做些事情,这种行为本身就是积极的,虽然并不是科学的。同时,求雨行为所带来的人能胜天的感觉也使人们能够更好地面对旱灾的现实。 求雨习俗并非中国所独有,在世界上的很多地区,不同文明的民族中都曾有过求雨习俗。求雨是万物有灵观念的产物,也是人们使用某种类似的巫术的方法希求上苍满足自己愿望的古传习俗。 翻开史籍,天下大旱,耕地干裂,赤地千里,颗粒无收,这些触目惊心的记载,在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在中国的北方比比皆是。地处黄土高原的山西,十年即有九旱,农民们多以为天旱是得罪了龙王爷,为求得龙王爷开恩,赐雨人间,就举行一系列形式各异的祭祀,祈祷仪式,这就是求雨。 此种习俗在中国北方的河南、山东、河北、山西、东北、西北都流行甚广,但尤以山西为最。 由于中国是个农业国,粮食收成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库的收入与王朝的稳定。所以,求雨也为朝廷所重视,从皇帝到知县,每遇天旱,都要设坛祭祈。如山西,每逢岁旱,设坛于城隍庙。先期,县公服诣庙、行二跪六叩首礼毕,复跪拈阄,请某处龙神取水。传示乡地洒扫街道,禁止屠活命,各铺户、家户门首,供设龙神牌位、香案。僧众、架鼓吹手,出城取水迎龙神。知县率僚属素服步行出城外,迎接入城,供奉雨坛,行二跪六叩首礼。每日辰、申二时,行香二次,乡老、僧众轮流跪香,讽经、典史监坛,利房照料香烛。如是者,三日,得雨,谢降撤坛,派乡老送水;旱甚,率僚属斋戒,出祷风去,雷雨,山川坛,进遍祷群庙。(光绪:《榆社县志》)天子向龙王下跪、并作为一种典章仪式,有专门的规范载于典籍。 与官方求雨不同的,民间求雨是一种习俗,作为一种颇为庄重的仪式,民间求雨也有一套办法、规矩,形式也多样多种,因地而异。 解放前,山西农村一般的村子里都建有龙王庙,即使没有专门的龙王庙,也要在娘娘庙中供奉一尊龙王神位。在有些村庄,一般的家庭里自己也供奉有龙王小神位。解放后,特别是文革期间,各种庙宇神位被摧毁者不少,但目前许多旧庙旧神都被逐渐恢复。所谓求雨,就是农民们对于其所供奉的、崇拜的龙王神位的请求与祭奠。 一、龙——中国人的雨神 龙是中国人发挥想象力幻想出来的动物神,在古代神话传说中受到格外的重视,后来又成了中国人象征祥瑞的四灵——麟、凤、龟、龙之一。由于龙的叱咤风云和独特的威力,它能够化身为天子和伟人。因而是又成为天子和帝王的象征,富有神力,威风无比。 其实,龙在古代神话中,往往具有降雨的神性,如《山海经》中的应龙和烛龙就是这样,汉代祈雨也常用土龙。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因佛经称诸大龙王莫不勤力兴云有雨,随着《华严经》的流行,后人求雨也就专祈龙王了。 唐、宋以后,人间帝王又封龙神为王,在世俗权力的推动下,龙王信仰便在民间遍传开来。在佛教中,求雨者请观世音、使用龙镜、施符念经等方式。唐、宋以后,道教除了斋蘸祈祷、画符录、念咒等求雨方法外,又吸收了龙王信仰,称有诸天龙王,四海龙王,五方龙王等。后来在民间原始信仰及巫术的推动下,根据同类及外推法,大凡有水之处,大至江河湖海,小到塘井潭渊,莫不驻有龙王,专门负责当地的水旱丰歉。 古代传说中的龙王神爷,虽然有种种神性,但它不是地方神,并无守疆护土之责,它是无水不在的。而水在人们的生活与生产中又是如此重要。这样一来,龙王便安家于各地,无论大江南北、高山平原,龙王庙林立,龙王神遍布,与土地神、城隍庙、关公嗣同尊共处,相提并论,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神灵。 当然,在诸多掌管雨水的神灵中,龙王并非绝无仅有。中国人的求雨起源很早,西汉刘安等著的《淮南子》载:汤之时,七年旱,以身祷于桑林之际,而四海之云凑,千里之雨至。西汉时仲舒治国,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故求雨,闭诸阳,纵诸明,其止雨反是。(《汉书·董仲舒传》) 民间认为,玉皇、雷公、风伯、雨师、龙王等神灵都主司降雨,所以人们为求风调雨顺,采用各种办法求助于这些神灵,其方式多种多样,有以牲畜供献的,有以人祷者,还有抬着神位神像游乡展示以娱神的。此外,还有专门用于惩罚旱魃的象征性表演;有求雨神的,有扎泥龙、草龙挥舞,也有在大门垂柳插技、还有的捕捉蛇、鱼、蛙等戏水动物作祈雨生物。二月二在民间是为龙抬头之日,在山西各村疃社醵钱献牲,谓之‘龙抬头’。提壶汲水注之,曰‘引青龙’。(道光:《大同县志》) 目前,残存于山西民间的求雨习俗仍然继承了古代求雨的一般的基本做法。相传每年阴历五月以后,上苍才开始授予龙王行云布雨的权力,以后才可以举行求雨活动,五月以前是不能求雨的。由于环境不尽相同,山西各地的求雨方式也有一些微妙的差别。 二、女性求雨 利用女性,特别是年轻貌美的女子作为牺牲,贡献给神灵作为祭品,这在中国是有传说的。因为神灵多为男性,人们便根据现世间男性喜欢年轻女性的奉献而常常施用于神界。古时候中国有所谓河伯娶妻,人们把年轻女性投于江中献于河神的传说。宗教中的尼姑,修女之类,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女子牺牲自己在现世间的青春,把自己奉献给上帝及宗教的产物。 利用女子求雨,反映了人们这样一种心迹,似乎也是历史上上述作法的某些遗传。 在山西晋中一带,习俗中有所谓七女祈雨法。在祁县一带,天旱时,由村里挑选出七个聪明伶俐、品性兼优、家门兴旺的年轻少女进行求雨。其办法是:先把这七个少女家中所用的蜡烛搓配在一起,再以这七家的蜡和七家的炉灰用水调成稀泥,抹在村中一块光亮的方块石头上,上面放一大罐,盛满清水。之后,由七个少女扶着罐子的边沿,一边扶着一边转圈行走,嘴中念着类似于咒的求雨辞:石头姑姑起,上天把雨去。三天下,唱灯艺,五天下,莲花大供。村里所有人的愿望都由这七个少女向龙神表述。 在吕梁地区,每逢天旱不雨时,村中的长者就从村里选出七个寡妇,由她们代表村民求雨,她们带上馒头、瓜果、香火与纸钱,到庙中龙王塑像前烧香叩头。祈祷还愿。用寡妇求雨,大概是少女的延伸。 在临县一带求雨颇具艺术色彩,一般届时要杀猪一头,按全村人的平均分摊肉钱。杀猪之前刀手们要先把猪拉到村口,用土堆起一个小土堆,让猪嘴拱几下,土堆被拱向哪个方向,说明雨神就在那里,村民就朝那个方向敬戴龙王爷,行叩拜请求之礼。完后把猪肉分与村民吃,吃肉之前要先敬拜天地爷,土地爷,龙王爷,以示心诚,使老天降雨。 晋中一带还有的村庄用七位守寡的老太太求雨,当地称之为七婆婆洗十八罗汗。每遇天旱,由村里选出七个守寡老太太,要求是本份,德性好。她们要手拿新毛巾到庙中为十八罗汉的神像抹面洗身,洗去罗汉身上的污垢,边洗边说:三天下,唱灯艺,五天下,莲花大供。在当地,唱灯艺即唱戏,莲花大供即指蒸上莲花型白面大馍,供献给十八罗汉。 三、善人求雨 善人求雨在山西各地农村也是较为普遍的。每逢天旱,一般是到了农历六月六这天,从本村里选出七个德行好、品格优异的成年男子履行求雨仪式。这些人被称之为善人。求雨时,善人们头戴用柳枝编好的帽子,上身赤裸两腿高挽,赤搏双脚。他们把龙王神像和禹王娘娘的神像从庙中抬出,沿本村大街小巷游行示众。让它看看旱灾的苦难和人们对它的敬意与期待。 神像行游时,村中每户人家都要在家门口放一口大瓮,瓮中盛满水,水中插一棵较粗的柳枝,当善人们抬着龙王、禹王的神像走过各家门口时,善人们齐声高喊:搬倒水瓮,并口念哪摩否的咒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