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缘和合这事,一定要看清楚
发布时间:2024-09-24 04:08:07作者:佛缘网宏海法师讲述《楞严经》第28课
阿难,吾今复以前尘问汝,汝今犹以一切世间妄想和合,诸因缘性,而自疑惑,证菩提心和合起者。则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和,为与暗和,为与通和,为与塞和。若明和者,且汝观明,当明现前,何处杂见,见相可辨,杂何形像。若非见者,云何见明。若即见者,云何见见。必见圆满,何处和明。若明圆满,不合见和。
见必异明,杂则失彼性明名字。杂失明性,和明非义。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复次阿难,又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合,为与暗合,为与通合,为与塞合。若明合者,至于暗时,明相已灭,此见即不与诸暗合,云何见暗。若见暗时,不与暗合,与明合者,应非见明。既不见明,云何明合。了明非暗。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我思惟,此妙觉元,与诸缘尘,及心念虑,非和合耶。
佛言:汝今又言觉非和合。吾复问汝,此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和,为非暗和,为非通和,为非塞和。若非明和,则见与明,必有边畔。汝且谛观,何处是明,何处是见,在见在明,自何为畔。阿难,若明际中,必无见者,则不相及,自不知其明相所在,畔云何成。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又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合,为非暗合,为非通合,为非塞合。若非明合,则见与明,性相乖角。如耳与明,了不相触。见且不知明相所在,云何甄明合非合理。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这段经文,是在讲别业妄见和同分妄见之后又折回来,说到前面十番显见到第十番的时候,不是最后离见末尾。关于真如法性是因缘还是自然而有呢?这个佛已经开示了,已经悟了。在这里开始又讲到,不是还落了一个小口,就是非和合及不和合生这个道理犹未明了。
所以在这里他起了一个疑情,因为刚才前段文里面讲到: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但是如果觉性它和合生,就跟离一切相就相违了。反过来,这个觉性是非和合有,就跟即一切法又相违。所以这一段经文大概的意思就是说要开其未开,正显非和合及不和合的本义,显万法一体之旨。
一般在我们的理解上,和合下意识就是,比如:真如是不生灭的,幻相是生灭的,生灭和不生灭两相夹杂起来,就好比用手给捏在了一起一样,这就称之为和合。不和合的话,就是会生灭和不生灭的相和性又绝不相干,可是确实它是不可以分开的,好比手挽着手,非得令此掰开一样,这也不行。
所以总归是属于戏论分别。佛知道阿难在此没有开这个见地,在此又开始开示阿难。所以上一段的末尾是讲到说:阿难,你虽然已悟妙心非自然非因缘,但是尚还不知道觉元妙心是非和合及不和合的,在这里再开示你。接着这一段开始就讲到说:阿难,我现在再就着以前的这种尘境之相,就是六尘和外在的境界来问你。
说你现在还以这个一切世间的妄想,执著而怀疑觉性,从戏论是和合有还是非和合有,无异于执著觉性。妙觉明心它是本体不动的,可是他觉得要么是因缘的,或者他自己能感知到证无上妙心的心是从和合而起的,是这样的一段经文的前奏。
则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和,为与暗和,为与通和,为与塞和。
现在你认为妙觉明心,和合和不和合。首先从和合来讲,从和来讲,你是跟明暗还是跟通塞之和。经文是:若明和者,且汝观明,当明现前,何处杂见,见相可辨,杂何形像。大概意思是说,如果妙净觉性的见精是和明杂和的话,你看到跟明相和之时,当明相现前,确定杂和,那么此时的明相在何处跟见性掺杂在一起?
也就是说,明相是在哪里和见性和呢?
你去观察、寻找,找不到这两个本位的东西在哪里和。因为见精属于心法、见性,可是明相它属于外境。所以见精明相我们都是分开而辨的,这里杂和,究竟从哪里和合,而有什么色相呢,怎么体现呢?我们这里但凡讲到言和,它一定是一个什么状态呢?就是说两个东西把它相投,和成一块不分了,方成和,和在一起。我们现在讲的这个和,就跟世间一样,你把朱砂跟面粉两个东西和在一块,可是朱砂是红的,面粉是白的,和在一块就既不是红的,也不是白的,它就成粉的了。
你现在见精和明相和起来,做何形像呢?这是第一个过失。其次,你看若非见者,云何见明?若即见者,云何见见?如果你说和合了以后,有见相存在的话,还怎么能够见到见相呢?如果和合了以后,你哪里去找见相呢?我们想的和合了以后,见相、明相、见性,明相和见性和起来,明相即是见精了,现在明相已经不存在了,见精怎么还去见明相呢?应没有见到明相,但实际上可以见到,这是又一处。
再一个,从必见圆满,何处和明,若明圆满,不合见和。就是见,我们也说了见性它是周遍圆满的,你什么地方留给与明来和的空间在哪里呢?明相它也是圆满的、光明的,哪里去找一个地方,跟见性来和呢?因为直观来看,见与明都是周遍的,但凡言和,一定是两个东西不圆满,有所亏,才融和到一起,给对方留空间,所以这个也是说不通的。
见必异明,杂则失彼,性明名字,杂失明性,和明非义。经文绕来绕去,最后一段这话就是说有情,见性它是有情的,当然和无情的明相如果杂和,它们都得去掉本有的名字。
见性和名相杂和,失去它的本名以后,怎么去称谓它呢?一个是有情,一个是无情。一般因为言和合,是两个东西不同而后和合,一定它就会失去原来的本名了。比如:水和土,水土和了,加在一起就成泥,不能叫水,也不能叫土。现在见与明你都没有失去它的本名,怎么说它杂和到一起呢?
总总而言,从和上来讲,我们在讲和气的和,是什么呢?是说不通的。这个道理也适用于除了明之外的暗,还有通塞之相皆是如此。再从另一个方面,前面是破了和气的和,现在是破了和合的合。第二个合,合在一起,又是提出来一个设问。阿难,又你现在的妙净见精是与明合呢?还是与暗合?是与通合呢?还是与塞合?这是又是一个设问。
关于这个破到了合的问题。若明合者,至于暗时,明相已灭,此见即不与诸暗合,云何见暗?就是如果见性是跟明合的,合在一起了,等暗相现前的时候,明相就灭了,因为你跟明相合在一起,明相灭了,见性应当随着明相也一块灭。
在这种情况下,就不会跟暗有和合。既不跟暗和合,就见不着暗。问题是我们可以见暗。若见暗时,不与暗合,与明合者,应非见明,既不见明,云何明合?了明非暗。这段经文又说:如果你见暗时,见性你没有跟暗合,跟明合的话,暗来了你就见不到暗了,可是你现在能见暗。
反过来,如果你见暗之时可以见暗,但是又还这个见性是跟明合的。既然不与暗合跟明合,先前见明合的时候,反过来也可以见明的时候,也可以说是我正在跟暗合。跟暗合的话,你就不能够见明了。现在既不见明的话,怎么可以现前的见性与明相相合的时候你却能了了分别,知道这是明,这是暗呢?你应该见不到。
从这个例子来讲,除了明之外的暗、通、塞,也是这个道理。这是从和合的角度来讲。从非和合的角度来讲。这时阿难又改变了主意了,阿难在这白佛言了:世尊,如我这样想的话,此妙觉明心与诸尘境等等这些心念处它是不和合,非和合,不是和合的吗?
佛又说了:你说这个不和合的话是跟哪个不和合?是跟明暗通塞?就以明为例,这是我们在说到它不和合也不行。我们现在在破,不是要确认它到底是和合和不和合,怎么成呢?现在就是破它和合和不和合全是戏论。前面和是不对的,合也是不对的,这里就破不和合也不对。若非明和,则见与明,必有边畔。汝且谛观,何处是明?何处是见?在见在明,自何为畔?
如果见性跟明,按你说的不和合的话,那么这个见性和明相它是天隔一方,各在一方的。就跟我和你咱们俩是分开的。分开的话,肯定各有各的边际,我在这儿,你在那儿,中间咱们有个桌子。那么这个边畔在哪里呢?
你不妨仔细地观察,到底何处是明相,到此为止?何处是这个见性,从此开始?见性跟明相两者之间,自哪里开始作为那个?
小时候读书的时候,男同学和女同学有三八线。在哪里呢?你找不着,说它非和合。接着阿难,若明际中,必无见者,则不相及,自不知其明相所在,畔云何成?如果在明相的边际中必定没有见性,就是找不着见性,明相的范畴内找不着见性的话,彼此互不相涉。互不相涉,自然见性就不知道明相的所在之处。现在还要在这分说,分不出边畔如何能够,又怎么在哪里,又如何成立?这都是搞不清楚的。一旦不和合了,一切都没办法搞明白,这是从非和。
再从非合上来讲,又妙见明精,它又是一个设问,是跟明暗通塞,跟哪个不合?若非明合,则见与明,性相乖角,如耳与明,了不相触。
既然说见性它不与明相合的话,见性和明相就是两个东西,一个属于心性,一个属于外境,彼此两个是乖违的,是对立的。为什么这里讲到性相乖角呢?就像两个角一样,它是分开的,又互相抵触,对着长的。现在,如果已经不和合了,就是这个状态了,就像耳朵跟明相一样,见性跟明相之关系就如同耳根跟明相的关系一样。
在这种情况下,耳根它只能辨别声音,它对明相没有感觉的,了不相触。问题是我们现在能够用见性见到明相,怎么说这个不和合呢?
见且不知明相所在,云何甄明合非合理?讲到这个地步了,你见性尚不知明相在哪里不合呀,还能够说什么去鉴别明白它们两个是和合呢是不和合呢?不搭嘎,风马牛不相及。
所以整个这一段是补回来了前面十番显见末尾中留下一个缺口,就是了因缘自然跟如来的真如法性是不关联,不是这么所成的,结果留了一个说和合和非和合下面没有辨析。
所以如来在这一段法义说了两种同分妄见、别业妄见以后,再把和合和非和合给阿难进一步甄明。就是这样一段大意。那么从下一讲开始,我们就要迈入一个全新的板块,就是从这个四科,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整个色心二法、身心世界的这个妙真如性,这个见精。我们在此前一直在不断地审它的这个,从妄相上来立它的这个真性,下一讲开始就要从一切的妄相上来融这个真性,当体就是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