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论坛硕果累累:40位高僧大德宣示正见
发布时间:2024-05-15 04:08:48作者:佛缘网庐山论坛 佛教与中国文化峰会隆重开幕()
编者按:2017年4月23日下午,由中国文化院、北京三智文化书院、九江市佛教协会联合主办的 庐山论坛 佛教与中国文化峰会 在江西九江圆满落幕。论坛共提交学术论文30篇,参与研讨及演讲的相关领导、学者、法师共计40多人。与会嘉宾紧紧围绕佛教与中国文化自信以及九江佛教演化的相关问题展开热烈讨论,论坛闭幕式上,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博导温金玉教授做了论坛学术总结。划分为以下四点:
关于佛教与中国文化自信的研究
庐山论坛组委会主席、中国文化院院长、第九、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先生在论坛说: 佛教所倡,乃在内求诸心,度己度人。 明心见性 、 度脱众生 二语,或可括其教理。而此尤为世界新格局所亟需者。世界此一巨变,正乃佛教之一大因缘;娑婆之浊乱,人欲之恣肆,远超中国汉、唐之末,我辈岂可不奋力为之? 梳理中国文化史,许先生更提出 继六朝佛学与玄学结合(包括慧远大师所倡 沙门不敬王者 等论),宋、明融三教而有理学、心学,以及近代太虚大师据地藏等菩萨法音而力倡人间佛教之一脉,则今之佛法顺应数百年来之思维自单极、二元对立转向因缘和合、大慈大悲、人人般若的新境界,则当为中国佛教之第四次思想解放之机。所谓思想解放,姑列我以为首要者数端,以供参考:一为佛理与当今科学发现相印证、以其时其地人人可解之语词表述佛之所说;一为回归佛教原初无神、且以言神说鬼为外道之论(不排斥世俗之以佛为神);一为可沿格义之经验,创造出新时代之 新格义 ,以便佛法广布;一为主动与世界其他宗教对话切磋。 。
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魏道儒教授指出: 如果没有中国人对佛教文化的贡献,佛教就不可能从一个地方性宗教发展成为亚洲宗教,乃至世界性宗教;今天的世界佛教就不可能具有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以及如此诱人的外在风貌与内在精神,我们对漫长的佛教历史记忆会留下不可填补的巨大空白。 魏教授从 中国人保存了佛教资料 、 中国人弘扬了佛教 、 中国人直接参与佛教文化的丰富和发展进程 等方面,指出中国人提出新思想、倡导新教义、撰写新典籍、建立新宗派、打造新圣地、创造新艺术。 我们应该用世界的眼光审视中国佛教,从中国佛教的立场考察世界佛教,对中国佛教在世界佛教中的地位、作用、价值要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这有利于为中国新文化走向世界提供重要的历史借鉴和思路,有利于我们树立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觉、自信和自尊,有利于深刻认识佛教在当前中国对内构建和谐社会,对外构建和谐世界方面的重要性。 杨曾文先生的《佛教是中国化和禅宗》与董子竹先生《普度众生与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也从文化交融演进、化世导俗功能的视角提出佛教对人类文明的重大意义。
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福建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本性法师《佛教伦理可为全球伦理构建之基石》指出:从佛教伦理有构建全球伦理取之不尽的资源出发,提出了佛教伦理的中心主轴以及10大核心理念,即慈悲与智慧、忍让与包容、自省与忏悔、中道与圆融、和合与共生,以此十大理念为全球伦理的 金规则 。吕建福教授《佛教是中国文化自信的三大资源之一》明确提出佛教属于汉藏语系民族文化体系,因此中国是佛教的主人,佛教与儒道一样同是中国文化自信的三大资源之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思想源泉。刘元春教授《中国佛教精神与文化自信》认为, 一带一路 的提出与推进,为当代中国佛教走向世界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中国佛教界不仅要志存高远,还要有文化自信,更要提升自身素质,在走出去与请进来的 民间外交 中,将纯正的信仰转化成自立立世的实践,更好地发挥积极维护世界和平和发展的独特作用。
李利安教授《认识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学习习近平系列讲话中有关佛教文化的论述》,从习近平主席于2014年3月27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出发,深入探讨了中国特色佛教文化的精神底蕴,并提出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的形成是中印多彩文明交流互鉴的结果,印证的是中印文明交流互鉴的平等性和包容性。邱高兴教授《佛教与中国文化自信》提出,佛教以圆融的思想、自信的精神植根在中华大地上,并以一种思想和信仰的力量在不断影响着现代人的观念与行为,这些佛教精神是建立当今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资源。王丽心先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佛教界大有可为 谈佛教对九江区域文化、经济的促进作用》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着手,详细论证了佛教界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进程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发挥宗教界的作用。在这一组讲演中,既有从世界格局的角度对中国佛教自身建设与走出去的反思,也有从全球伦理构建立场对佛教文化资源共享的展望,更有从传统文化弘扬的视角提出佛教文化对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积极作用。这些论文标志着对佛教与中国文化自信这一主题研究的深化与拓展。
九江佛教对中国佛教的影响
杨曾文教授《宋代在庐山的著名禅师》,对宋代云门宗善暹、居讷、了元和临济宗常总等著名禅僧在庐山传法事迹及他们与士大夫的交游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研究,认为不少儒者、理学家皆有与佛僧或道士交往的经历,因此宋代文化的繁荣得益于儒释道三教的交流和会通。曹国庆先生《历史上的庐山佛教与文人们》主要从不同历史时期文人雅士与庐山高僧的交往情况进行论述。纯闻法师《九江禅宗法脉衍扬及历史》以五宗七家法脉衍演为主线,分述各宗门庭肇立弘传历史,褒扬历代祖师大德九江德化之盛隆。末后综述近代禅门泰斗虚云和尚中兴云居祖庭的伟绩丰功,以及当前云居丛林修学体系。徐文明教授《大觉怀琏禅师生平事迹略述》对大觉怀琏禅师的生平事迹进行了研究,认为他是当时政治地位最高的佛教大师,由圆通居讷推荐,自江州圆通赴东京,住持净因,是从庐山走出来的最为著名的禅师之一,也是宋代九江佛教的代表人物。
陈剑锽教授《庐山慧远大师的 结社念佛 对后世的影响》研究了慧远大师 结社念佛 的演变进程,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提出 结社念佛 不仅引领净土法门的发展方向,还逐渐演变成临终助念团体,成为净土法门特有的内涵,并成为临终助念的策源地。杨维中教授《庐山慧远弟子考》对庐山慧远的著名弟子道祖、僧迁、道流、昙顺、昙诜、僧翼、慧观、道温、昙邕、僧济、法安、僧彻、法庄、慧要等进行了系统研究。黄国清教授《九江佛教对佛经汉译的贡献》认为,东晋时代,九江地区的庐山与长安和建康并列三大译经中心,主要环绕着慧远在庐山推动的佛典汉译事业,包括经典的汉译、律典的汉译和论典的汉译,慧远对佛经汉译的贡献,除了在庐山的译经,其影响力更扩及庐山之外。
王邦维教授《慧远与 南国律学道士 : 佛影铭 撰写因缘考》对慧远《佛影铭》涉及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考证,从五个方面论证了慧远讲的 南国律学道士 就是东晋法显。麻天祥教授《偶然、必然与无尽因果、慧远的果报哲学》对慧远的果报哲学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认为无尽因果的三报论是慧远对中国佛教哲学的突出贡献。慧远的果报哲学不仅是对中国古代承负说的批判吸收,更是对佛教果报思想的丰富和细化。他把普遍的因果转换为人生的因果,由是而成为 扬善弃恶 的伦理依据,使它在中国社会的影响源远流长,家喻户晓。张雪松教授《梁 高僧传 作者慧皎与九江佛教 兼论六朝僧人的墓葬》对《高僧传》作者慧皎与九江佛教之间的因缘关系以及六朝僧人的墓葬进行了详细研究,认为慧皎因躲避侯景之乱,来到江西九江湓城,去世后葬在庐山。南朝北时,许多佛寺有专属墓地供该寺僧人亡故后安葬,并且出现了对名僧墓地的崇拜现象。以上研究紧紧围绕九江佛教的核心主题,多层面、全方位对九江进行梳理,既有对高僧影响力的破译,又有对民众佛教社团的解析;既有对宗派辐射圈的阐述,又有对义理教学的哲学解读;既有对典籍文本的分析,又有对译经事业的溯源。论文在强化问题意识凝望的同时,又折射出理性思辨的光彩。
禅法与止观修习
普钰法师《白云守端生平及其禅法思想》对白云守端的禅法和思想进行了剖析与探讨,认为他在中国禅宗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他上承杨歧开山宗祖方会禅师,居其十二位嗣法弟子之首,下启五祖法演禅师,为临济宗杨歧派在后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心皓法师《智者大师及其弟子在庐山的弘化和修行》对智者大师两次上庐山的因缘行迹进行了探讨,并对随同智者大师一起上庐山的弟子灌顶、普明、智锴、大志等人在庐山的弘化和修行活动进行了研究。陈坚教授《智者大师庐山之行对于天台宗的意义》从智者大师两次上庐山的行迹出发,深入研究了东林寺佛教社团模式对天台宗创立的根本性影响,并把天台宗与净土宗之间的关系界定为 教宗天台,行归净土 。彭瑞花博士《智顗菩萨戒思想研究》提出菩萨戒在中国的流传得益于天台宗的弘扬,天台宗祖师智顗之所以弘扬菩萨戒,思想根源在于他的止观思想体系,从一心三观发展出空观持戒、假观持戒、中观持戒的观心持戒理念。《菩萨戒义疏》集中体现了智顗的菩萨戒思想,奠定了天台宗弘扬菩萨戒的基础。龚隽教授《中国初期禅门中的 维摩经 》从思想史的视角探究了《维摩经》与中国初期禅学思想的关系,认为《维摩经》作为禅宗的方便通经之一,从早期达摩禅,再到北宗及其保唐禅系、南宗及其菏泽系,都对禅宗思想产生了影响。温金玉教授《庐山弌咸与 禅林备用清规 》对丛林清规的演化、佛教制度建设的中国化推进进行了剖析,梳理了《禅林备用清规》的内容,揭示了清规之演变乃是印度戒律制度在中国本土化的变现。进而提出建立现代僧制,制定现代清规,是这一时代道风建设的一项迫切任务,应禀承契机契理之圣训,因应时代之机,创设新世纪的新清规。段玉明教授《东林常总与圆悟克勤禅法合论》。对宋代的东林常总和圆悟克勤两人的禅法特点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东林常总禅法以平常实在为基本特征,重点在于自悟。圆悟克勤的禅法是公案禅,特点在于汪洋恣肆而又和风细雨。
常总和克勤两人的禅法特点反映了宋代庐山地区临济宗的特点。在这一组研究中,既有对禅法的解析,又有对天台谱系的追溯;既有对菩萨戒律的分析,又有对丛林清规的展望;既有对禅师个案解剖,又有对弟子团队的分析;既有思想史的跟进,又有文献学的辨析。净土、唯识与中国传统文化
大安法师《净土与中国文化》以恢弘的视域,开演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的殊胜。世出世间思维遍,不念弥陀更念谁。黄公元教授《仿效东林遗事的庐山净土结社活动拾影》分别对宋代归宗寺青松社、元代东林寺莲社、明代五乳七贤峰下逸老社、开先寺丫山社、归宗寺莲社和东林寺重开之莲社,清代开先秀峰寺莲社、归宗寺梅社念佛会,近现代青莲寺莲社等净土结社活动进行了系统研究,从侧面论证了东林结社对九江庐山佛教的深远影响。韩焕忠教授《憨山德清的 观老庄影响论 》认为,憨山《观老庄影响论》站在佛教的立场上,对涉及《老子》与《庄子》的诸多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具体包括叙意、论教源、论心法、论去取、论学问、论教乘、论工夫、论行本、论宗趣等九个方面,对老庄思想的总看法后来在对《老子》和《庄子》的注解和疏释中得到落实和体现。王联章教授《中国都市佛教发展的可行模式 以慈氏文教基金的经验为例》从慈氏文教基金的现实经验出发,探讨了慈氏文教基金传播与弘扬慈宗理念实践,总结了慈氏学会及慈氏文教基金对中国都市佛教发展所具有的启示意义。李宁宁教授《虎溪三笑的文化成因及民间想象》研究了 虎溪三笑 的本事、图像与传说的象征寓意, 虎溪三笑 传说背后的历史和文化成因,该传说的精神实质以及僧讲与俗讲等四大问题。李勤合博士《海印老人与海会寺净土宗风》认为,海印法师清末居庐山50余年,由《普贤行愿品》导归净土,继承莲社传统,结社以广度有缘,因应末法时代机缘,教人老实念佛,高扬净土宗风,是近代卓越的净宗大德。海印法师中兴庐山海会寺,建成十方道场,使之成为近代著名的净土道场。九江禅净之风,天下翕从。以上论文多以净土影响入手,回应中国社会 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 的信仰平台,以及佛教于外三教合一,于内诸宗融合的气象。这一组论文既有历史演进的审视,更有现实人生的关怀。
在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建设精神家园的历程中,佛教不能缺位,应有宽广的眼界与胸怀,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不断滋养和丰富自己,并自觉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和守护者。深入挖掘佛教文化中有利于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以自身特有的文化优势,营造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氛围,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