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缘网

弥陀疏钞新白话版43

发布时间:2024-05-08 04:06:24作者:佛缘网
弥陀疏钞新白话版43

22明悉奉行

【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所谓欢喜,就是庆幸听到的。所谓信受,就是领纳听到的。所谓作礼,就是重视听到的。所谓去,就是听到后退出法会去修持啊。也就是前面讲的三资粮,以及三慧啊。

所谓庆幸听到的,就是多劫飘零,正是因为没有听到这个法。现今知道持名往生,可以说是久病在床,忽然遇到神奇药方,久在他乡作客,忽然听到家信,欣喜庆幸不止,所以叫庆啊。所谓领纳听到的,就是信了就不怀疑,接受就不失去,如奉王令,如遵父命,所以叫领啊。所谓重视听到的,就是心中感激,殷切盼望,如蒙受到至极的恩,拜谢不止,所以叫重啊。所谓修持,就是古人进而听老师教导,退而自己修道,不像今天的人入耳出口啊。所谓三资粮,就是如前面讲听了就信,就是信资粮。信了就接受,就是愿资粮。接受就去行,就是行资粮啊。所谓三慧,就是听了就是闻慧,欢喜信受就是思慧,去而修持就是修慧啊。

又这个欢喜,也具有清净的三个意义,如《观经疏》中说的。

所谓三个意义,就是《观经疏》的“一是能说的人清净,二是所说的法清净,三是依法得果清净”,具有这三个意义,所以是欢喜。这里持名念佛往生,是佛说的,佛是一切智人,不是其他四种人(佛弟子、仙人、诸天、化人)说的啊。那么人清净,遇到这样的人,哪能不欢喜?持名念佛往生,就证了三昧,是圆顿教,不是权法啊。那么法清净,听到这样的法,哪能不欢喜?持名念佛往生,就是不退转,直到成佛,不是小果啊。那么果清净,证这样的果,哪能不欢喜?

又这个欢喜,也通深浅,各有所得不同。

所谓深浅是,如《华严经》说初地,名叫欢喜地,文中说具有三十欢喜。一是当得十句。如所谓念诸佛所以生欢喜,念诸法所以生欢喜等。现在听到这部《阿弥陀经》,庆幸我将来也能如阿弥陀佛一样,我将来也得阿弥陀佛这样的妙法啊。二是现得十句。所谓转离一切世间境界,所以生欢喜;亲近一切佛,所以生欢喜等。现在听到这部《阿弥陀经》,现得转离娑婆五浊境界,现得往生净土,亲近阿弥陀佛,以及诸佛啊。这个欢喜属于十地阶位中的菩萨,而初行也名叫欢喜,初住文中,也说获得无边欢喜等。所以说深浅。如果浅了又浅,那么随各自的分量,也得法喜的乐而已。

又归结在信受上,因为从始至终,信为根本。

所谓始终,就是首先标出“如是”,是信顺的辞,这里最后又说信受,可知因信生愿,因愿起行。从初发心,然后得往生,究竟成佛,都是因为信的力量。所以说始终信为根本。

大本《无量寿经》结尾,陈述众生获益,龙天降下祥瑞,这里不说,是文字省略啊。

大本《无量寿经》说:“佛说这部经后,无量众生,发无上正觉心。一万二千那由他人,得法眼净。二十二亿诸天人民,得阿那含果。八十万比丘,漏尽意解(圆教第七信位)。四十亿菩萨,得不退转。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大光普照十方国土,百千音乐,自然演奏。无量妙华,芬芬而降。以及色究竟天,都作种种微妙供养。”又说:“二十五亿众生,得不退忍(圆教十信位)。四万亿那由他众生,对无上菩提没有过发心,这时才初发,种下善根,愿生极乐世界。他们都应当往生,各在不同地方,依次成佛,都叫妙音。八万亿那由他众生,得授记法忍(圆教初住位)。”

又大本《无量寿经》嘱咐反复持经的功德,这里持这部《阿弥陀经》,也应当如此。

大本《无量寿经》中佛告诉弥勒:“现今这个法门,嘱咐给你,在大众中,。为他们开示,要他们书写执持。在这部经中,生导师想。”又说:“无量亿诸菩萨,都求这微妙法门,不要违背佛教,而弃舍这部经,让你们,沦没在长夜中,受尽危苦。所以我现今大嘱咐。”这里这部《阿弥陀经》不说,都是文字省略。

又大本《无量寿经》以及《法灭经》,都说法灭的时候,唯独留下这部经,所以知道这部经,总持末法,如《华严论》中说的。

大本《无量寿经》说:“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特留这部经一百年,众生能遇到,没有不得度的。如果有众生,对这部经典,书写供养,受持读诵,为人演说。临命终时,佛与圣众,出现在那人面前,经须臾间,就往生极乐剎土。”《法灭经》说:“尔时《首楞严经》先灭,然后诸经,全都灭尽。唯独留下《无量寿经》,度诸众生。”《华严论》说:“正法灭时,因为总持其余尊法,作为教理流转的因。”这里说诸经都灭,这部经独存,念佛一门,广度群品,那么诸经已灭而不灭,就是因为用一部经作为余留,流转无尽,正是总持的意思啊。一切众生,应当尊重恭敬,信受奉行。经在的地方,如佛还在。问:“独留这部经,这部经指的是大本《无量寿经》吗?”答:“前面不是说了吗?文字有繁简,意义没有胜劣。详细说就是大本《无量寿经》,简略说就是这部《阿弥陀经》了。不是有二本啊。”

按理说,那么自性无恼,是欢喜信受的意义。自性无住,是作礼而去的意义。

烦恼本来寂静,欢喜也是空,那么苦土哪里不是乐土?来其实没有来,去又哪里去?

那么往生毕竟无生,因为这无生,往生极乐国土,不是往生极乐净土,实际是往生自心啊。然后无问自说,世尊避免空谈,独任当机,舍利弗不孤负重托。这是真欢喜,这是真信受,这是真法作礼如来。如果认为外在有极乐九品莲花净土,偏说唯心,舍了阿弥陀佛的万德洪名,另求自性,就好比正在渡口而问码头,对着灯光寻找火光了。

三结释咒意

【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

所谓释咒意,就是因为咒附在经后,经有咒而更明显。因为经在咒前面,咒有经而更灵验。交相作用,应当解释啊。这个咒详见《不思议神力传》。持这个咒的,灭罪往生,所以用“拔业障生净土”为名。所谓陀罗尼,意思是总持啊。

所谓业障,共有三种。一是烦恼障,二是业障,三是报障。这里说业障,就是包括了前后。烦恼是业的因,报是业的果啊。业必有因,业必招果,所以包括二障。除障贵在除根本,如根绝了就不生芽,芽不生,那么枝叶华果,都不生了。这里持这个咒,就是烦恼不起,这是拔业障的根本啊。如《不思议神力传》说“日夜各持三七遍,灭五逆谤法等罪”就是啊。所谓得生净土,就是轮回娑婆世界,都是由于业障,业障既然空了,秽土的种子就灭掉了,随愿往生,所以能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所谓总持,就是总统摄持,没有遗失,就是咒的别名啊。传名《不可思议神力》,就是经名《不可思议功德》啊。持咒持名,就能往生,所以都名叫不可思议。

【宋元嘉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所谓宋,就是南北朝的国名。所谓元嘉,就是年号。所谓天竺,就是西域国名。求那跋陀罗,意思是功德贤。

所谓宋说南北,就是当时正是南北分王。宋王在江南,叫做刘宋啊。所谓元嘉,就是文帝元嘉末年啊。天竺,另一名叫身毒,有五天竺,都是西域啊。求那跋陀罗博通三藏,尤其专精大乘,号称摩诃衍,神异很多,有传记记载,太多不叙述了。有一版本陀后面没有罗字,有人怀疑是求那跋摩,因为二位大师同时代,不清楚是谁翻译的啊。

【咒语:

南无阿弥多婆夜,哆他伽多夜,哆地夜他,阿弥利都婆毗,阿弥利哆,悉耽婆毗,阿弥唎哆,毗迦兰帝,阿弥唎哆,毗迦兰多,伽弥腻,伽伽那,枳多迦利,娑婆诃。】

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能诵读这个咒,阿弥陀佛,常住他的头顶,日夜拥护,不让怨家有机可乘,现世常得安稳,临命终时,自然往生净土。

各版本句读稍有差异,这里依据古本,神咒不翻译,不必强求解释。

所谓各版本不同,如“南无阿弥多婆夜”,有一版本是“南无阿弥多婆夜多”,因为下一句“多”字连接属于上一句了,所以说稍有差异。这里不必苦究是非,只依一个版本,至心诵持,自成利益。又有认为“南无阿弥多婆夜”,意思是皈命无量寿,“多他伽多夜”,就是多他阿伽度,意思是如来。“哆地夜他”,新译是,“他的也挞”,旧译是“怛绖他”,绖,音念迭,就是地夜二个间合念啊。这里说“即说咒曰”,然后才是密语。但是神咒从古以来不翻译,大略有五个意义。一是如王的密旨,不要妄自宣传,只应当钦奉。二是或一句话含义很多,如仙陀婆(《涅槃经》)。三是或这一方没有,如阎浮提。四是或顺古文,如阿耨菩提。五是或尊重,不是汉语相应对的,如般若。另有一说,也可以勉强翻译。既然是勉强,不如不翻译。

经咒相联,正是显密圆通的意义。

详细陈述极乐国,依正庄严,信愿行门,如经上说明的,这是显。遵从佛的秘教,只持这个咒,就能往生,这是密。所谓显,就是显这个密啊。所谓密,就是密这个显啊。兼持就是两全其美,单持也是交互不遗漏,所以叫圆通。

虽说交互,而专持名号,还是胜过持咒,也胜过其余的咒,也胜过一切其他功德。

偏赞持名啊,一、胜过本咒,因为咒说,念诵三十万遍,就见阿弥陀佛。而持名号,一日一心,佛就现前。又咒说,昼夜六时,各念诵二十一遍,能灭五逆等罪。而持名号,至心念佛一声,就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二、胜其余咒,专持名号,就是大神咒,大明咒,无上咒,无等等咒。因为十念便能往生,一往生便得不退地位,威灵不可测,就是大神咒,其余可知了。问:“准提功德,至广至大,如何只持佛名,就能胜过它?”答:“准提是因地菩萨,阿弥陀佛是果位如来,持准提既然有神功,念阿弥陀佛难道没有妙应?所以经上说,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号,不如念一声观世音菩萨,那福德正相等。又说,持无量无数观世音菩萨名号,不如念一声地藏菩萨,那福德正相等,何况如来呢?”三、也胜过其余功德,六度万行,法门无量。而专持名号,那种种功德,都包括了,因为不超出一心,如前文中的广说。愿净业弟子,专注信,不二心,如经上说的:“如果有一法,超过涅槃,也不顾及。”禅宗的善知识,有教人只持话头,一切不作。所以知道原本修其余法门的,尚且应当改修念佛,何况原本念佛的人,却要改变初衷,又去学别的?心怀二路,志不归一,谈什么三昧,而能成就?直至无常(命终),空无收获,不思自己的过,反而生起诽谤的言论,呜呼错了啊。

按理说,那么自性空,是拔业障的意义。自性有,是陀罗尼的意义。自性不有不空,是往生净土的意义。

找心根本找不到,一切业障,谁是根本?这个心没有不具足,一切功德,哪有不总持?当总持而不立纤尘,有就是这个空的有。没有根本而出生万法,空就是这个有的空。这个有就不空,这个空就不有,不空不有,惟有这一心。不超越一心,就是净土。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