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东
发布时间:2023-10-26 04:06:31作者:佛缘网
山西:王小东,高级建筑师,1963年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系,并于同年进入新疆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先后从事过技术员、建筑师、高级建筑师、院长。2007年12月29日,中国工程院公布了增选的33名新院士的名单,当选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工程院院士.
提倡有文化、有个性的建筑,认为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和建筑师本人的素质非常重要,建筑师应是学者型的人,尊重人、尊重社会、尊重环境使建筑能够和人、社会、环境协调对话。自然地表现出对传统、地域、民族文化的内在的流露。目前,还是新疆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名誉院长。1980年,乌鲁木齐烈士陵园设计获自治区奖励;1981年,吐鲁番招待所新客房获自治区优秀设计奖;1985年,新疆友谊宾馆三号楼获新疆优秀设计奖,次年获建设部优秀设计奖三等奖;1986年,新疆昆仑宾馆新楼获新疆优秀设计一等奖;1995年,库车龟兹宾馆获新疆优秀设计一等奖。主要论著有:《文化对建筑困境的拯救》、《新疆伊斯兰建筑的定位》、《群衍性》、《论原初》等数十篇论文。现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系博士生导师等工作。 王小东:追逐建筑群落里的风景 那些错落有致令多少人着迷的喀什高台民居,如何抵御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的侵袭?那举世闻名的喀纳斯旅游风景区,什么样的建筑才最与她旖旎的风姿相匹配? 新近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王小东,要做的事情够他忙乎一段时日。 在躁动的“欧美风”、“抄袭风”劲吹建筑领域的时候,这位建筑大师的目光始终朝向他脚下这片广袤的土地。他的建筑作品,是新疆建筑群落里令人眼前一亮的风景。熙熙攘攘、人声鼎沸的著名商业圈和旅游地——新疆国际大巴扎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2月15日,记者与王小东约谈,他儒雅的书卷气质与谦和风度,令人印象深刻。 坐在办公桌前,王小东手握一支笔,一边和我聊,一边在纸上划着,记几个要点。我心里想,真不愧是学者,什么时候都很有条理。 采访结束的时候,我无意中看到王院士刚刚记录过的那张纸,已然是一幅建筑物速写画…… 到新疆,缘于一颗浪漫的心 有意思的是,在新疆44年,王小东画水彩画一直没有间断。似乎惟有画笔和颜料可以酣畅地宣泄他对新疆的钟情。 他毕业志愿填写“新疆”,缘于一颗浪漫的心。被新疆奇异的戈壁、雪山、森林、牧场所吸引,他放弃了留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机会。 “记得刚到新疆不久,我画了一幅以天山博格达峰为背景的城市水彩画,当然其中有不少建筑是我虚拟的,画名为《一个建筑师的梦》。想到自己亲手画的图纸变成现实,就有一种冲动感。有时一些未完成的图纸竟会以建成的情景出现在梦中。” 怀揣着彩色的梦想,一踏上新疆这片热土,他就时常背着画夹,四处写生。大街小巷、风土人情、自然风光,都成了他笔下的一幅幅流光溢彩的图画。他的情感也在日日描摹中变得愈发醇厚炽热。这些情感为他自成一体的建筑设计理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石。他的执着,他的探寻,他的理想主义,都在他的建筑创作中得以展现。 1980年,是王小东建筑设计生涯的一个重大拐点。他首次在吐鲁番招待所及外贸楼的设计中,对新疆建筑的风格、地域性等作了初步的探讨,开始注重捕捉传统中最具有生命力、最本质、最敏感的因素,融化于新建筑中,从而使作品既富有浓厚的传统特色,又具有较强的时代风貌。 他的探索,受到了国内外建筑大师的肯定,这又促使王小东在自己的建筑创作中坚定了一种信念,自觉地将现代建筑和地域特点、民族文化结合起来。 在设计中找回家园、童心、诗意、幻想 看电影,是王小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以往的《红高粱》《黄土地》《秋菊打官司》和正在热映的《集结号》《投名状》,他都看过。我们可能会为一个忙碌的建筑师为什么会花时间去看电影而有些不解。其实,看电影,还是与他喜爱的建筑设计有关。他是要在电影里体察当代社会思潮的变化,关注社会审美观的发展。 他还喜欢拍照,走到哪里,都带着一架照相机。几十年来,他去过世界上许多国家,每到一个国家,往往会拍上二三千张照片。他也走遍了广袤的新疆大地,一栋很不起眼的民居,一段摇摇欲坠的土墙,都有可能因其与久远历史的联接、与当地民俗的瓜葛而留在了他的照相机里,成为他建筑设计和研究的宝贵参照物。 这些年,他拍的照片太多了,以至于需要一个助手来帮助整理。那一本本已经出版的厚厚的著作和译著《西部建筑行脚》《伊斯兰建筑史图典》等,都折射出这位建筑师沉潜于建筑设计研究领域的一种可贵的治学姿态。 “我从小受到的教育不是升官发财,而是成为著名学者。”王小东说。 走进他的办公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几个摆得满满当当的书柜,而他家里的藏书摆满了客厅和书房。 1963年,王小东从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建筑专业毕业,坐火车来新疆的时候,甚至连衣服被褥都没带,他的行囊里是一捆捆的书。 王小东随手从书架上取下一本书,我一看,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美学原理》,发黄的扉页上写着:1962年于学校。 读书,是王小东每天生活中必有的一部分,不论多忙多累,每天早上和晚上,他都坚持读书。“阅读很重要。”他说,文化的积淀决定了一个人的价值观和鉴赏力。每天读书一小时,日积月累就很可观。当然他读书的时间往往远不止一个小时,内容涉及古今中外的文化艺术、历史哲学诸多领域。我快速地浏览了一下他的书架,《世界文明史》《龟兹文化研究》《达尔文的黑匣子》《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伊斯兰建筑史》等等,有中文,也有英文。 “根据我几十年来的观察,一个成功的建筑师,并不完全是由学校培养出来的,他应该从小受到良好的全面的素质教育,有丰富的知识,善于和人交流,同时还应是一个学者型的理想主义者———即通过建筑关心和造福社会,造福人类。由此我体悟到所谓文化的建筑主要是指建筑师的整体文化素养和社会文化素养。而建筑师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出尊重人、尊重环境、尊重社会、尊重历史的同时,还应具有积极的价值观和高水平的鉴赏力。”王小东如是说。
提倡有文化、有个性的建筑,认为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和建筑师本人的素质非常重要,建筑师应是学者型的人,尊重人、尊重社会、尊重环境使建筑能够和人、社会、环境协调对话。自然地表现出对传统、地域、民族文化的内在的流露。目前,还是新疆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名誉院长。1980年,乌鲁木齐烈士陵园设计获自治区奖励;1981年,吐鲁番招待所新客房获自治区优秀设计奖;1985年,新疆友谊宾馆三号楼获新疆优秀设计奖,次年获建设部优秀设计奖三等奖;1986年,新疆昆仑宾馆新楼获新疆优秀设计一等奖;1995年,库车龟兹宾馆获新疆优秀设计一等奖。主要论著有:《文化对建筑困境的拯救》、《新疆伊斯兰建筑的定位》、《群衍性》、《论原初》等数十篇论文。现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系博士生导师等工作。 王小东:追逐建筑群落里的风景 那些错落有致令多少人着迷的喀什高台民居,如何抵御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的侵袭?那举世闻名的喀纳斯旅游风景区,什么样的建筑才最与她旖旎的风姿相匹配? 新近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王小东,要做的事情够他忙乎一段时日。 在躁动的“欧美风”、“抄袭风”劲吹建筑领域的时候,这位建筑大师的目光始终朝向他脚下这片广袤的土地。他的建筑作品,是新疆建筑群落里令人眼前一亮的风景。熙熙攘攘、人声鼎沸的著名商业圈和旅游地——新疆国际大巴扎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2月15日,记者与王小东约谈,他儒雅的书卷气质与谦和风度,令人印象深刻。 坐在办公桌前,王小东手握一支笔,一边和我聊,一边在纸上划着,记几个要点。我心里想,真不愧是学者,什么时候都很有条理。 采访结束的时候,我无意中看到王院士刚刚记录过的那张纸,已然是一幅建筑物速写画…… 到新疆,缘于一颗浪漫的心 有意思的是,在新疆44年,王小东画水彩画一直没有间断。似乎惟有画笔和颜料可以酣畅地宣泄他对新疆的钟情。 他毕业志愿填写“新疆”,缘于一颗浪漫的心。被新疆奇异的戈壁、雪山、森林、牧场所吸引,他放弃了留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机会。 “记得刚到新疆不久,我画了一幅以天山博格达峰为背景的城市水彩画,当然其中有不少建筑是我虚拟的,画名为《一个建筑师的梦》。想到自己亲手画的图纸变成现实,就有一种冲动感。有时一些未完成的图纸竟会以建成的情景出现在梦中。” 怀揣着彩色的梦想,一踏上新疆这片热土,他就时常背着画夹,四处写生。大街小巷、风土人情、自然风光,都成了他笔下的一幅幅流光溢彩的图画。他的情感也在日日描摹中变得愈发醇厚炽热。这些情感为他自成一体的建筑设计理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石。他的执着,他的探寻,他的理想主义,都在他的建筑创作中得以展现。 1980年,是王小东建筑设计生涯的一个重大拐点。他首次在吐鲁番招待所及外贸楼的设计中,对新疆建筑的风格、地域性等作了初步的探讨,开始注重捕捉传统中最具有生命力、最本质、最敏感的因素,融化于新建筑中,从而使作品既富有浓厚的传统特色,又具有较强的时代风貌。 他的探索,受到了国内外建筑大师的肯定,这又促使王小东在自己的建筑创作中坚定了一种信念,自觉地将现代建筑和地域特点、民族文化结合起来。 在设计中找回家园、童心、诗意、幻想 看电影,是王小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以往的《红高粱》《黄土地》《秋菊打官司》和正在热映的《集结号》《投名状》,他都看过。我们可能会为一个忙碌的建筑师为什么会花时间去看电影而有些不解。其实,看电影,还是与他喜爱的建筑设计有关。他是要在电影里体察当代社会思潮的变化,关注社会审美观的发展。 他还喜欢拍照,走到哪里,都带着一架照相机。几十年来,他去过世界上许多国家,每到一个国家,往往会拍上二三千张照片。他也走遍了广袤的新疆大地,一栋很不起眼的民居,一段摇摇欲坠的土墙,都有可能因其与久远历史的联接、与当地民俗的瓜葛而留在了他的照相机里,成为他建筑设计和研究的宝贵参照物。 这些年,他拍的照片太多了,以至于需要一个助手来帮助整理。那一本本已经出版的厚厚的著作和译著《西部建筑行脚》《伊斯兰建筑史图典》等,都折射出这位建筑师沉潜于建筑设计研究领域的一种可贵的治学姿态。 “我从小受到的教育不是升官发财,而是成为著名学者。”王小东说。 走进他的办公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几个摆得满满当当的书柜,而他家里的藏书摆满了客厅和书房。 1963年,王小东从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建筑专业毕业,坐火车来新疆的时候,甚至连衣服被褥都没带,他的行囊里是一捆捆的书。 王小东随手从书架上取下一本书,我一看,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美学原理》,发黄的扉页上写着:1962年于学校。 读书,是王小东每天生活中必有的一部分,不论多忙多累,每天早上和晚上,他都坚持读书。“阅读很重要。”他说,文化的积淀决定了一个人的价值观和鉴赏力。每天读书一小时,日积月累就很可观。当然他读书的时间往往远不止一个小时,内容涉及古今中外的文化艺术、历史哲学诸多领域。我快速地浏览了一下他的书架,《世界文明史》《龟兹文化研究》《达尔文的黑匣子》《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伊斯兰建筑史》等等,有中文,也有英文。 “根据我几十年来的观察,一个成功的建筑师,并不完全是由学校培养出来的,他应该从小受到良好的全面的素质教育,有丰富的知识,善于和人交流,同时还应是一个学者型的理想主义者———即通过建筑关心和造福社会,造福人类。由此我体悟到所谓文化的建筑主要是指建筑师的整体文化素养和社会文化素养。而建筑师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出尊重人、尊重环境、尊重社会、尊重历史的同时,还应具有积极的价值观和高水平的鉴赏力。”王小东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