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缘网

圣凯法师:佛法谈做人

发布时间:2024-10-16 04:05:02作者:佛缘网
圣凯法师:佛法谈做人

佛法谈做人

现代的心理学研究指出,当一个人有良好的人际关系,遇到问题时,有人可以和其讨论,或伸出援手,此人通常较能应付压力,不易被危机击倒。进一步看,如果要维持“社会支持”的系统(良好的人际关系),你必须具有“爱与被爱”及“付出”的能力。

一个人在事业或生活不顺利的时候,因为内心比较脆弱,所以很容易对他人产生期待。我们自己时常在这种情绪低落的时候,把我们见到的每个人都当是我们自己的朋友,向他倾诉我们的不幸,并渴望获得安慰与同情。

其实,世界上的许多人都是以自己为中心,每个人的视角也完全是被自己先天或后天形成的思维框架所左右的,所以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注意力,喜欢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之上。因此,这样就会影响人类选择自己的群体,这就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是每个人都是我们可以依赖的朋友,有些可能是你痛哭流泣的事情,可是别人可能觉得你想得太多、小题大做或能力不够等。

因此,人类需要真正的朋友,能够同喜同悲、同苦同乐,共同承担生命的痛苦,享受生命的快乐。

同时,事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人际关系,但不应牺牲自己的追求与理想,去随波逐流。所以,在人际关系中也会经常出现“不合群”的现象。

我就是一个不太会合群的人,在中国佛学院读书时,我总是一个孤独的人,一个躲在房间里看书、写作,从来不会跟同学聊天。唯一跟同学玩的机会只是打羽毛球,除此以外,连看电视都是一个人。记得,我一般不会到教室里看电视,但是如果心血来潮,我会自己一个人坐在电视机前,从晚上八点到凌晨五点,也不用换频道。然后,五点半上早殿时,竟然跑去敲磬,大脑一片空白,但是磬位是不会错的。

到了南京大学后,刚入学时,我努力地跟同学相处,可是这种造作的融洽让我十分痛苦。半年后,我又回到自己的世界,一个人读书、上课,偶尔打打羽毛球。

有时候,为了合群必须牺牲自己的爱好、时间,甚至前途为代价,其实这是媚俗。还有一种原因,是因为性格孤僻、自我封闭,或是人品道德上低劣而让大家疏远。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我记得我师父曾经说过:“我就是我,谁也代替不了我”、“走自己的路,让他们说去吧”。最主要的是,必须有自己的追求与理想。佛陀出家时,肯定是不合群的表现;比尔·盖茨中途从哈佛退学,也不同于大家心目中的“好学生”标准一致……

但是,我们强调这种不合群并不是傲慢,反而应该去处理好人际关系。佛法的人际关系学是以四摄为中心,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佛法中经常讲“布施结缘”,并且讲布施时应该三轮体空,即没有施者、受者、所施物的相,即没有图回报的心。其实,现代情绪管理学对布施是极为重视的,即是培养一个人的爱心,一个充满爱心的人,才能快乐地生活。而且这种爱心是无所求地给予,与别人并无所约定。加州心理治疗师的维史考特医生说:“有期望的爱就是有条件的爱,你若需要别人的爱,才会觉得好过,你便迫切地期望他,你是在‘害怕’的心情下付出你的爱,你不断担心他会不爱你。这不是爱,是依赖,其中少有快乐和喜悦。”


佛法中经常提到的一句话“施比受更有福”,如果你想借付出获得回馈,那么不必了。付出者真正的收获来自心中的善,而非需求。只有心胸宽大的人才能快乐,在助人时能引发自己对生活的热爱,于是能安妥度过逆境。

布施不限金钱布施,还有劳力、欢喜、智慧等布施。唯有懂得布施的人,才是最富有的人。不管用语言、力量、精神、物质来布施,主要的是布施结缘,是人际间最好的善意表现。

对于自私的人来说,即是在谈话中经常提到“我”的人,较易得冠心病。自私的人,过度注意自己,可能使孤独感和隔离感加强,而寂寞对人来说,是致命的。

一个拥有爱心的人,要从各个方面能关心别人,爱语即是用柔和语、无诤语、质实语等,以鼓励代替责难,使人能从语言中得到益处。每一个人都喜欢别人的赞助、别人的爱护,所不幸的是人世间常发生吵架和误会,乃是不懂爱语所致,若能善用爱护人的话,不但与人结缘,还会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同事即是要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慈爱的母亲,喂自己的小孩,本来是要把放置汤匙内的食物喂至小孩的口中,可是自己的嘴巴也跟着张开,这是由于内心的慈悲,引发出来同事的现象。多站在别人立场设想,如果好事好话,就说你如何、如何;假如欲要讲训诫的话,就说我们以后如何、如何。

利行即是尽自己的能力,去做利益他人的行为。俗语说,给人方便,就是给自己方便,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有时候说一句话帮助别人,别人也会帮助你。我们从帮助别人的时候获得对自己的信心,从而更能爱自己,现代社会学指出利他主义可能是我们生存本能的一部分。

佛陀在《善生经》中对人际关系给我们很清楚的指导,而且将父母、师长、妻儿、亲友邻居、奴仆、沙门六种关系,列为佛教徒应该敬仰的对象。

第一、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子女在双亲年老时负起扶养之责,代表双亲尽他们应尽的本分,保持家庭传统于不坠而光大门楣,守护双亲辛苦积聚的财富勿令散失,双亲死后妥为殡葬。父母对子女也有责任,避免子女堕入邪恶,教令从事有益的活动,予以良好的教育,为他们从良好的家庭中择配,并于适当时机付与家财。

第二、师长与弟子的关系。弟子对师长必须恭敬服从,师有所需,必须设法供应,并应努力学习。另一方面,老师必须善巧训练弟子,使成良好模范;应当谆谆善诱,并为他介绍朋友;学业完成之后,更应为他谋职,以保障他生活的安定。

第三、夫妇关系。夫妇之爱在佛经中称为“居家梵行”,也就是说这种关系是应当付予最高敬意的。夫妇应当彼此忠实,互敬互谅,向对方尽其应尽的义务。丈夫应当礼遇其妻,决不可对她不敬。他应当爱她,对她忠实,巩固她的地位,使她安适,并赠以衣饰珠宝,以博取她的欢心。佛陀甚至不忘记提醒丈夫应以礼物赠与妻子,足见他对凡夫的情感是何等了解,同情而具有人情味。妻子应当照顾家务,接待宾客、亲友和受雇的佣工;对丈夫爱护、忠实,守护他的收入,并在一切活动中保持机智与精勤。

第四、亲邻关系。对于亲友邻居,彼此之间均应殷勤款待,宽大慈惠。交谈时应当态度愉快,谈吐优雅。应为彼此之福祉而努力,并应平等相待,不可争论。遇有所需,应互为周济,危难不相背弃。

第五、主仆关系。主人或雇主对他的雇工或奴仆也有好几种义务:应视其人的能力才干而分配工作及给以适量的工资,并应提供医药服务,并应随时酌发奖金。雇工应勤勿惰,诚实服从,不可欺主,尤其应该忠于所事。

第六、僧俗关系。在家众应当敬爱出家众及供养他们的物质需要。出家人应以慈心教在家众,以智识学问灌输他们,引导他们远离邪恶而走向善道。

所以,对于在人际关系上,佛法与现代情绪管理学,结果与方法都有一定的相同之处。但在本质上,现代情绪管理学是从自我的快乐出发,因为我们能从帮助别人而获得快乐;而佛法则从他人出发,这是同体大悲的表现。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