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代建筑精华之 峻极神功
发布时间:2024-06-18 04:07:15作者:佛缘网
●照相馆为啥给梁思成寄照片? ●六百多件奇珍是如何发现的? ●西南风真把偌大木塔吹斜了?
初识应县木塔,是在教科书里——应县木塔全名佛宫寺释迦塔,楼阁型建筑,平面呈八角形,位于应县县城内西北角的佛宫寺院内,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 (公元1195年)增修,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古建筑中的瑰宝,世界木结构建筑的典范。1961年,成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月27日,当我再一次走近这座神秘木塔,许多往事,扑面而来。 民谣“牵出”宝塔 “你要看木塔,走大运高速,一出应县出口,就到了木塔脚下。”电话里,应县旅游局赵畅局长中气十足,“要说古建精华,可不能少了咱这个国宝啊。” 从太原出发,车过雁门关半个来小时,右拐上“应县、浑源”方向,雄浑的木塔便扑入眼帘。从应县高速出口出来,沿笔直的迎宾路南行几公里,就到了木塔景区,有花有草有树,秋意醉人。 木塔建造在四米高的台基上,塔顶作八角攒尖式,上立精美铁刹。塔每层檐下装有风铃,恰有微风吹来,叮咚作响,十分悦耳。仰望木塔,心中陡生敬畏。 赵畅早已等待在此。他说,在华北地区,有一首古老的民谣广为流传:“沧州狮子应州塔,正定菩萨赵州桥”。民谣流传了不知道多少代,人们拿它当儿歌教孩子,但很少有人注意歌谣中说的这些文物。上世纪30年代,有一个人听到这首民谣后惊喜异常,立即将它记到了本子上,这个人就是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 当时通讯很不发达,交通也不便利,如果从北京贸然去山西应县,而如果寻访不到塔,那就会浪费一两个月的时间。梁思成想了一个非常聪明的办法,他写了一封信,寄往的地址是“应县最大的照相馆”,请照相馆的摄影师帮助拍一张应县木塔的照片,信中还附了一元钱。当时,一元钱足够照几张相了。同时,梁思成还承诺,如果摄影师帮助拍照,他可以送摄影师一份礼物。这一招还真管用,应县“白云斋照相馆”的摄影师按他的要求,拍了木塔照片寄过去,大喜过望的梁思成立即回赠给摄影师几件文具。 1933年夏天,梁思成和同事刘敦祯、莫宗江从大同下火车后,搭驴车赶往应县。在离城大约还有好几里地时,梁思成突然发现,前面群山环抱中,一座红白相间的宝塔映照着金色的落日,他惊叹道,“好到令人叫绝,半天喘不出一口气来。” 通过多次实地考察,梁思成发现,应县木塔建于辽代(1056年),高67.13米。“木塔现在的高度是65.838米,”赵畅说,“这是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今年的测量结果。” 一座斗拱博物馆 登上木塔台基,赵畅说,木塔的设计,全靠斗拱、柱梁镶嵌穿插吻合,不用钉不用铆,“全塔共用斗拱54种,是我国古建筑中使用斗拱种类最多,造型设计最精妙的建筑,堪称一座斗拱博物馆”。 木塔每个斗拱都有一定的组合形式,有的将梁、枋、柱结成一个整体,每层都形成了一个八边形中空结构层,“上世纪20年代,西欧才将中空式结构作为最新科研成果使用,比咱的祖先晚了800多年哩。” 单从外表看,木塔第一层立面重檐,以上各层均为单檐,共五层六檐。实际上,各层间夹设暗层,实为九层。因底层为重檐并有回廊,故塔的外观为六层屋檐。各层均用内、外两圈木柱支撑,每层外有24根柱子,内有八根,木柱之间使用了许多斜撑、梁、枋和短柱,组成不同方向的复梁式木架。“有人计算过,整个木塔共用红松木料3000立方,约2600多吨重。”赵畅说。 进入底层,南北各开一门。11米高的释迦牟尼像坐北朝南,神态怡然,座下八角各饰力士一尊,威猛中不失可爱。顶部穹窿藻井给人以天高莫测的感觉。壁面有六尊如来画像,如来顶部两侧的飞天则活泼丰满,门洞两侧壁上也绘有金刚、天王、弟子等壁画,色彩鲜艳,栩栩如生。 拾阶上二层,方形坛座上塑一主佛、两位菩萨和两位胁从排列,姿态生动。二层以上周围设平座栏杆,二至五层每层有四门,每层装有木质楼梯,游人逐级攀登,可达顶端,只是近年为保护木塔,仅允许游人登临二层。赵畅说,三层有坛座呈八角形,上塑四方佛,面向四方;四层塑佛和阿傩、迦叶、文殊、普贤像;五层塑释迦坐像于中央,八大菩萨分坐八方。站在二层凭栏远眺,恒岳如屏,桑干似带,心旷神怡,应县县城尽收眼底。山门前,121幢具有辽金风情的古色古香的楼房排列有序,后面是0.7万亩的塔北生态公园,东面新修的民居红墙碧瓦,西面是保护起来的古城墙,叙述着沧桑。 “想当年,木塔被包围在一片低矮的民居中,有的房龄已近二百年,椽檩朽烂,墙体剥落,东歪西斜,生火做饭的烟囱就在木塔下。塔底下,夏天是蚊蝇园,冬日成垃圾场,坑洼不平的街道几乎没有基础设施,雨水污水全靠蒸发。接待个客人,还得拣天气,要不无处下脚。”赵畅眯着眼,陷入回忆,“2004年,县委县政府仅用13个月的时间,就把应县的老城拆掉三分之二,把木塔从危险的境遇中解放出来。” 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现在,从中央到地方,对木塔的重视程度是空前的,申遗工作已经全面铺开。”他随后建议记者,“你再和木塔文管所马玉江所长好好聊聊,咱木塔里发现的宝贝他最清楚。”
旷世珍宝藏木塔 马玉江所长比赵畅更健谈。说起木塔,眉飞色舞,如数家珍。 木塔建成后,历代名人挂匾题联,寓意深刻,弥足珍贵,为木塔增色不少。其中,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率军北伐,驻宿应州,登城玩赏时亲题“峻极神功”;明武宗朱厚燳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督大军在阳和(阳高县)、应州一带击败入侵的鞑靼小王子,登木塔宴请有功将官时,题“天下奇观”。塔内现存明、清及民国匾、联54块。对联也有上乘之作,如“拔地擎天四面云山拱一柱,乘风步月万家烟火接云霄”、“点检透云霞西望雁门丹岫小,玲珑侵碧汉南瞻龙首翠峰低”。 1966年10月19日,一游客登塔游览,在三层佛坛座下,捡起一个花式银盒,打开一看,里面装着佛家七珍与佛牙舍利,一共35件,交给时任木塔管理员保存。1974年7月28日,由国家文物局古建专家祁英涛主持,国家、省、地、县7位文物专家对木塔的各层塑像自上而下检查残破状况研究保护措施,意外从四层主佛像发现大批辽代秘藏。研究断定,1966年发现的花式银盒,亦为四层主佛像所出,是十年动乱之初有人从四层主佛像胸部凹槽内移藏于三层佛座下,但最后未能取走。 1974年的木塔实施抢险加固工程,工作人员发现四层主像释迦牟尼佛像胸背部开洞。以木棍探测,觉得有物深藏于内。经设法提取,得到卷轴两件,一为刻经,一为绘画《神农采药图》。后经清理,又发现一批卷轴文物和刻经。当年9月,检查人员发现二层主佛像被人撬开,维修人员及时报案,抓获嫌犯木匠王某,共追回银盒、水晶石、水晶葫芦、沉香木及佛牙舍利等共计36件;1974年11月18日,在二层主佛像腹内取出佛经30卷,残卷两包;1977年9月10日,在一层清理出佛经30卷,残卷12包,手抄本4包。至此经过前后5次发现清理,共得佛牙舍利两颗,佛经75卷,佛画四幅,员 刘亚飞
初识应县木塔,是在教科书里——应县木塔全名佛宫寺释迦塔,楼阁型建筑,平面呈八角形,位于应县县城内西北角的佛宫寺院内,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 (公元1195年)增修,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古建筑中的瑰宝,世界木结构建筑的典范。1961年,成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月27日,当我再一次走近这座神秘木塔,许多往事,扑面而来。 民谣“牵出”宝塔 “你要看木塔,走大运高速,一出应县出口,就到了木塔脚下。”电话里,应县旅游局赵畅局长中气十足,“要说古建精华,可不能少了咱这个国宝啊。” 从太原出发,车过雁门关半个来小时,右拐上“应县、浑源”方向,雄浑的木塔便扑入眼帘。从应县高速出口出来,沿笔直的迎宾路南行几公里,就到了木塔景区,有花有草有树,秋意醉人。 木塔建造在四米高的台基上,塔顶作八角攒尖式,上立精美铁刹。塔每层檐下装有风铃,恰有微风吹来,叮咚作响,十分悦耳。仰望木塔,心中陡生敬畏。 赵畅早已等待在此。他说,在华北地区,有一首古老的民谣广为流传:“沧州狮子应州塔,正定菩萨赵州桥”。民谣流传了不知道多少代,人们拿它当儿歌教孩子,但很少有人注意歌谣中说的这些文物。上世纪30年代,有一个人听到这首民谣后惊喜异常,立即将它记到了本子上,这个人就是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 当时通讯很不发达,交通也不便利,如果从北京贸然去山西应县,而如果寻访不到塔,那就会浪费一两个月的时间。梁思成想了一个非常聪明的办法,他写了一封信,寄往的地址是“应县最大的照相馆”,请照相馆的摄影师帮助拍一张应县木塔的照片,信中还附了一元钱。当时,一元钱足够照几张相了。同时,梁思成还承诺,如果摄影师帮助拍照,他可以送摄影师一份礼物。这一招还真管用,应县“白云斋照相馆”的摄影师按他的要求,拍了木塔照片寄过去,大喜过望的梁思成立即回赠给摄影师几件文具。 1933年夏天,梁思成和同事刘敦祯、莫宗江从大同下火车后,搭驴车赶往应县。在离城大约还有好几里地时,梁思成突然发现,前面群山环抱中,一座红白相间的宝塔映照着金色的落日,他惊叹道,“好到令人叫绝,半天喘不出一口气来。” 通过多次实地考察,梁思成发现,应县木塔建于辽代(1056年),高67.13米。“木塔现在的高度是65.838米,”赵畅说,“这是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今年的测量结果。” 一座斗拱博物馆 登上木塔台基,赵畅说,木塔的设计,全靠斗拱、柱梁镶嵌穿插吻合,不用钉不用铆,“全塔共用斗拱54种,是我国古建筑中使用斗拱种类最多,造型设计最精妙的建筑,堪称一座斗拱博物馆”。 木塔每个斗拱都有一定的组合形式,有的将梁、枋、柱结成一个整体,每层都形成了一个八边形中空结构层,“上世纪20年代,西欧才将中空式结构作为最新科研成果使用,比咱的祖先晚了800多年哩。” 单从外表看,木塔第一层立面重檐,以上各层均为单檐,共五层六檐。实际上,各层间夹设暗层,实为九层。因底层为重檐并有回廊,故塔的外观为六层屋檐。各层均用内、外两圈木柱支撑,每层外有24根柱子,内有八根,木柱之间使用了许多斜撑、梁、枋和短柱,组成不同方向的复梁式木架。“有人计算过,整个木塔共用红松木料3000立方,约2600多吨重。”赵畅说。 进入底层,南北各开一门。11米高的释迦牟尼像坐北朝南,神态怡然,座下八角各饰力士一尊,威猛中不失可爱。顶部穹窿藻井给人以天高莫测的感觉。壁面有六尊如来画像,如来顶部两侧的飞天则活泼丰满,门洞两侧壁上也绘有金刚、天王、弟子等壁画,色彩鲜艳,栩栩如生。 拾阶上二层,方形坛座上塑一主佛、两位菩萨和两位胁从排列,姿态生动。二层以上周围设平座栏杆,二至五层每层有四门,每层装有木质楼梯,游人逐级攀登,可达顶端,只是近年为保护木塔,仅允许游人登临二层。赵畅说,三层有坛座呈八角形,上塑四方佛,面向四方;四层塑佛和阿傩、迦叶、文殊、普贤像;五层塑释迦坐像于中央,八大菩萨分坐八方。站在二层凭栏远眺,恒岳如屏,桑干似带,心旷神怡,应县县城尽收眼底。山门前,121幢具有辽金风情的古色古香的楼房排列有序,后面是0.7万亩的塔北生态公园,东面新修的民居红墙碧瓦,西面是保护起来的古城墙,叙述着沧桑。 “想当年,木塔被包围在一片低矮的民居中,有的房龄已近二百年,椽檩朽烂,墙体剥落,东歪西斜,生火做饭的烟囱就在木塔下。塔底下,夏天是蚊蝇园,冬日成垃圾场,坑洼不平的街道几乎没有基础设施,雨水污水全靠蒸发。接待个客人,还得拣天气,要不无处下脚。”赵畅眯着眼,陷入回忆,“2004年,县委县政府仅用13个月的时间,就把应县的老城拆掉三分之二,把木塔从危险的境遇中解放出来。” 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现在,从中央到地方,对木塔的重视程度是空前的,申遗工作已经全面铺开。”他随后建议记者,“你再和木塔文管所马玉江所长好好聊聊,咱木塔里发现的宝贝他最清楚。”
旷世珍宝藏木塔 马玉江所长比赵畅更健谈。说起木塔,眉飞色舞,如数家珍。 木塔建成后,历代名人挂匾题联,寓意深刻,弥足珍贵,为木塔增色不少。其中,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率军北伐,驻宿应州,登城玩赏时亲题“峻极神功”;明武宗朱厚燳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督大军在阳和(阳高县)、应州一带击败入侵的鞑靼小王子,登木塔宴请有功将官时,题“天下奇观”。塔内现存明、清及民国匾、联54块。对联也有上乘之作,如“拔地擎天四面云山拱一柱,乘风步月万家烟火接云霄”、“点检透云霞西望雁门丹岫小,玲珑侵碧汉南瞻龙首翠峰低”。 1966年10月19日,一游客登塔游览,在三层佛坛座下,捡起一个花式银盒,打开一看,里面装着佛家七珍与佛牙舍利,一共35件,交给时任木塔管理员保存。1974年7月28日,由国家文物局古建专家祁英涛主持,国家、省、地、县7位文物专家对木塔的各层塑像自上而下检查残破状况研究保护措施,意外从四层主佛像发现大批辽代秘藏。研究断定,1966年发现的花式银盒,亦为四层主佛像所出,是十年动乱之初有人从四层主佛像胸部凹槽内移藏于三层佛座下,但最后未能取走。 1974年的木塔实施抢险加固工程,工作人员发现四层主像释迦牟尼佛像胸背部开洞。以木棍探测,觉得有物深藏于内。经设法提取,得到卷轴两件,一为刻经,一为绘画《神农采药图》。后经清理,又发现一批卷轴文物和刻经。当年9月,检查人员发现二层主佛像被人撬开,维修人员及时报案,抓获嫌犯木匠王某,共追回银盒、水晶石、水晶葫芦、沉香木及佛牙舍利等共计36件;1974年11月18日,在二层主佛像腹内取出佛经30卷,残卷两包;1977年9月10日,在一层清理出佛经30卷,残卷12包,手抄本4包。至此经过前后5次发现清理,共得佛牙舍利两颗,佛经75卷,佛画四幅,员 刘亚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