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本大般涅槃经 第十一卷
圣行品第十九之一
尔时 , 佛告迦葉菩萨 :“ 善男子 , 菩萨摩诃萨应当于是 《 大般涅槃经 》 专心思惟五种之行 。 何等为五 ? 一者 、 圣行 , 二者 、 梵行 , 三者 、 天行 , 四者 、 婴儿行 , 五者 、 病行 。 善男子 , 菩萨摩诃萨常当修习是五种行 。 复有一行是如来行 , 所谓大乘 《 大涅槃经 》。
“ 迦葉 , 云何菩萨摩诃萨所修圣行 ? 菩萨摩诃萨若从声闻 , 若从如来 , 得闻如是 《 大涅槃经 》, 闻已生信 , 信已应作如是思惟 :‘ 诸佛世尊有无上道 , 有大正法 、 大众正行 , 复有方等大乘经典 。 我今当为爱乐贪求大乘经故 , 舍离所爱妻子眷属 、 所居舍宅 、 金银珍宝 、 微妙璎珞 、 香华伎乐 、 奴仆给使 、 男女大小 、 象马车乘 、 牛羊鸡犬猪豕之属 。’ 复作是念 :‘ 居家逼迫犹如牢狱 , 一切烦恼由之而生 。 出家闲旷犹如虚空 , 一切善法因之增长 。 若在家居 , 不得尽寿净修梵行 , 我今应当剃除鬓发出家学道 。’ 复作是念 :‘ 我今定当出家修学无上正真菩提之道 。’ 菩萨如是欲出家时 , 天魔波旬生大苦恼言 :‘ 是菩萨复当与我兴大战诤 。’ 善男子 , 如是菩萨云何当复与人战诤 ? 是时菩萨即至僧坊 , 若见如来及佛弟子 , 威仪具足 , 诸根寂静 , 其心柔和清净寂灭 , 即至其所而求出家 , 剃除须发 , 服三法衣 。 既出家已 , 奉持禁戒 , 威仪不缺 , 进止安祥 , 无所触犯 , 乃至小罪心生怖畏 , 护戒之心犹如金刚 。
“ 善男子 , 譬如有人带持浮囊欲渡大海 , 尔时海中有一罗刹 , 即从此人乞索浮囊 。 其人闻已 , 即作是念 :‘ 我今若与 , 必定没死 。’ 答言 :‘ 罗刹 , 汝宁杀我 , 浮囊叵得 。’ 罗刹复言 :‘ 汝若不能全与我者 , 见惠其半 。’ 是人犹故不肯与之 。 罗刹复言 :‘ 汝若不能惠我半者 , 幸愿与我三分之一 。’ 是人不肯 。 罗刹复言 :‘ 若不能者 , 施我手许 。’ 是人不肯 。 罗刹复言 :‘ 汝今若复不能与我如手许者 , 我今饥穷众苦所逼 , 愿当济我如微尘许 。’ 是人复言 :‘ 汝今所索诚复不多 , 然我今日方当渡海 , 不知前道近远如何 。 若与汝者 , 气当渐出 , 大海之难 , 何由得过脱能 ? 中路没水而死 !’
“ 善男子 , 菩萨摩诃萨护持禁戒亦复如是 , 如彼渡人护惜浮囊 。 菩萨如是守护戒时 , 常有烦恼诸恶罗刹语菩萨言 :‘ 汝当信我 , 终不相欺 。 但破四禁 , 护持余戒 , 以是因缘令汝安隐得入涅槃 。’ 菩萨尔时应作是言 :‘ 我今宁持如是禁戒堕阿鼻狱 , 终不毁犯而生天上 。’ 烦恼罗刹复作是言 :‘ 汝若不能破四禁者 , 可破僧残 , 以是因缘 , 令汝安隐 , 得入涅槃 。’ 菩萨亦应不随其语 。 罗刹复言 :‘ 卿若不能犯僧残者 , 亦可故犯偷兰遮罪 , 以是因缘 , 令汝安隐 , 得入涅槃 。’ 菩萨尔时亦复不随 。 罗刹复言 :‘ 卿若不能犯偷兰遮 , 可犯舍堕 , 以是因缘 , 可得安隐 , 入于涅槃 。’ 菩萨尔时亦复不随 。 罗刹复言 :‘ 卿若不能犯舍堕者 , 可破波夜提 , 以是因缘 , 令汝安隐 , 得入涅槃 。’ 菩萨尔时亦复不随 。 罗刹复言 :‘ 卿若不能犯波夜提者 , 幸可毁破突吉罗戒 , 以是因缘 , 可得安隐 , 入于涅槃 。’ 菩萨尔时心自念言 :‘ 我今若犯突吉罗罪不发露者 , 则不能渡生死彼岸而得涅槃 。’ 菩萨摩诃萨于是微小诸戒律中 , 护持坚固 , 心如金刚 。 菩萨摩诃萨持四重禁及突吉罗 , 敬重坚固 , 等无差别 。 菩萨若能如是坚持 , 则为具足五支诸戒 , 所谓具足菩萨根本业清净戒 、 前后眷属余清净戒 、 非诸恶觉觉清净戒 、 护持正念念清净戒 、 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戒 。 迦葉 , 是菩萨摩诃萨复有二种戒 : 一者 、 受世教戒 , 二者 、 得正法戒 。 菩萨若得正法戒者 , 终不为恶 ; 受世戒者, 白四羯磨然后乃得 。
“ 复次 , 善男子 , 有二种戒 : 一者 、 性重戒 , 二者 、 息世讥嫌戒 。 性重戒者 , 谓四禁也 。 息世讥嫌戒者 , 不作贩卖轻秤小斗欺诳于人 、 因他形势取人财物 、 害心系缚 、 破坏成功 、 燃明而卧 、 田宅种植 、 家业坐肆 , 不畜象 、 马 、 车乘 、 牛 、 羊 、 驼驴 、 鸡 、 犬 、 猕猴 、 孔雀 、 鹦鹉 、 共命及拘枳罗 , 豺狼 、 虎 、 豹 、 猫狸 、 猪豕及余恶兽 , 童男 、 童女 、 大男 、 大女 、 奴婢 、 僮仆 , 金银 、 琉璃 、 玻瓈 、 真珠 、 砗磲 、 玛瑙 、 珊瑚 、 璧玉 、 珂贝诸宝 , 赤铜 、 白镴 、 鋀石 、 盂器 、 氍毹毾 [ 登 + 毛 ]、 拘执毦衣 、 一切谷米 、 大小麦豆 、 黍 、 粟 、 稻 、 麻 、 生熟食具 ; 常受一食 , 不曾再食 , 若行乞食及僧中食 , 常知止足 , 不受别请 ; 不食肉 , 不饮酒 , 五辛荤物悉不食之 , 是故其身无有臭秽 , 常为诸天 、 一切世人恭敬供养 , 尊重赞叹 , 趣足而食 , 终不长受 ; 所受衣服 , 才足覆身 , 进止常与三衣钵具 , 终不舍离如鸟二翼 ; 不畜根子 、 茎子 、 节子 、 接子 、 子子 , 不畜宝藏若金若银 、 饮食厨库 、 衣裳服饰 ; 高广大床 、 象牙金床 、 杂色编织 , 悉不坐卧 ; 不畜一切细软诸席 , 不坐一切象荐马荐 , 不以细软上妙衣服用敷床卧 , 其止息床不置二枕 , 亦不受畜妙好丹枕 、 安黄木枕 ; 终不观视象斗 、 马斗 、 车斗 、 兵斗 、 若男若女牛羊鸡雉鹦鹉等斗 , 亦不故往观视军阵 ; 亦不故听吹贝 、 鼓角 、 琴瑟筝笛 、 箜篌歌叫 、 伎乐之声 , 除供养佛 ; 摴蒲围棋 、 波罗塞戏 、 师子象斗 、 弹棋六博 、 拍鞠掷石 、 投壶牵道 、 八道行成 , 一切戏笑悉不观作 ; 终不瞻相手足面目 , 不以爪镜 、 芝草 、 杨枝 、 钵盂 、 髑髅而作卜筮 , 亦不仰观虚空星宿 , 除欲解睡 ; 不作王家往返使命 , 以此语彼 , 以彼语此 , 终不谀谄邪命自活 , 亦不宣说王臣 、 盗贼 、 斗诤 、 饮食 、 国土饥馑恐怖 、 丰乐安隐之事 。 善男子 , 是名菩萨摩诃萨息世讥嫌戒 。 善男子 , 菩萨摩诃萨坚持如是遮制之戒 , 与性重戒等无差别 。
“ 善男子 , 菩萨摩诃萨受持如是诸禁戒已 , 作是愿言 :‘ 宁以此身投于炽然猛火深坑 , 终不毁犯过去 、 未来 、 现在诸佛所制禁戒 , 与刹利 、 婆罗门 、 居士等女而行不净 。’ 复次 , 善男子 , 菩萨摩诃萨复作是愿 :‘ 宁以热铁周匝缠身 , 终不敢以破戒之身而受信心檀越衣服 。’ 复次 , 善男子 , 菩萨摩诃萨复作是愿 :‘ 宁以此口吞热铁丸 , 终不敢以毁戒之口而食信心檀越饮食 。’ 复次 , 善男子 , 菩萨摩诃萨复作是愿 :‘ 宁卧此身大热铁上 , 终不敢以破戒之身受信心檀越床卧敷具 。’ 复次 , 善男子 , 菩萨摩诃萨复作是愿 :‘ 宁以此身受三百鉾 , 终不敢以毁戒之身而受信心檀越医药 。’ 复次 , 善男子 , 菩萨摩诃萨复作是愿 :‘ 宁以此身投热铁镬 , 终不敢以破戒之身受信心檀越房舍屋宅 。’ 复次 , 善男子 , 菩萨摩诃萨复作是愿 :‘ 宁以铁椎打碎此身 , 从头至足令如微尘 , 不以破戒受诸刹利 、 婆罗门 、 居士恭敬礼拜 。’ 复次 , 善男子 , 菩萨摩诃萨复作是愿 :‘ 宁以热铁挑其两目 , 不以染心视他好色 。’ 复次 , 善男子 , 菩萨摩诃萨复作是愿 :‘ 宁以铁锥周遍刺身 , 不以染心听好音声 。’ 复次 , 善男子 , 菩萨摩诃萨复作是愿 :‘ 宁以利刀割去其鼻 , 不以染心贪嗅诸香 。’ 复次 , 善男子 , 菩萨摩诃萨复作是愿 :‘ 宁以利刀割裂其舌 , 不以染心贪著美味 。’ 复次 , 善男子 , 菩萨摩诃萨复作是愿 :‘ 宁以利斧斩斫其身 , 不以染心贪著诸触 。’ 何以故 ? 以是因缘 , 能令行者堕于地狱 、 畜生 、 饿鬼 。 迦葉 , 是名菩萨摩诃萨护持禁戒 。 菩萨摩诃萨护持如是诸禁戒已 , 悉以施与一切众生 , 以是因缘 , 愿令众生护持禁戒 , 得清净戒 、 善戒 、 不缺戒 、 不析戒 、 大乘戒 、 不退戒 、 随顺戒 、 毕竟戒 、 具足成就波罗蜜戒 。
“ 善男子 , 菩萨摩诃萨修持如是清净戒时 , 即得住于初不动地 。 云何名为不动地耶 ? 菩萨住是不动地中 , 不动不堕 , 不退不散 。 善男子 , 譬如须弥山 , 随蓝猛风不能令动堕落退散 ; 菩萨摩诃萨住是地中亦复如是 , 不为色声香味所动 , 不堕地狱 、 畜生 、 饿鬼 , 不退声闻 、 辟支佛地 , 不为异见邪风所散而作邪命 。 复次 , 善男子 , 又不动者 , 不为贪欲恚痴所动 ; 又不堕者 , 不堕四重 ; 又不退者 , 不退还家 ; 又不散者 , 不为违逆大乘经者之所散坏 。 复次 , 善男子 , 菩萨摩诃萨亦复不为诸烦恼魔之所倾动 , 不为阴魔所堕 , 乃至坐于道场菩提树下 , 虽有天魔不能令其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亦复不为死魔所散 。
“ 善男子 , 是名菩萨摩诃萨修习圣行 。 善男子 , 云何名为圣行 ? 圣行者 , 佛及菩萨之所行故 , 故名圣行 。 以何等故名佛菩萨为圣人耶 ? 如是等人有圣法故 , 常观诸法性空寂故 , 以是义故 , 故名圣人 ; 有圣戒故 , 故名圣人 ; 有圣定慧故 , 故名圣人 ; 有七圣财 , 所谓信 、 戒 、 惭 、 愧 、 多闻 、 智慧 、 舍离故 , 故名圣人 ; 有七圣觉故 , 故名圣人 。 以是义故 , 复名圣行 。
“ 复次 , 善男子 , 菩萨摩诃萨圣行者 , 观察是身 , 从头至足 , 其中唯有发毛爪齿 、 不净垢秽 、 皮肉筋骨 、 脾肾心肺 、 肝胆肠胃 、 生熟二藏 、 大小便利 、 涕唾目泪 、 肪膏脑膜 、 骨髓脓血 、 脑骸诸脉 。 菩萨如是专念观时 :‘ 谁有是我 ? 我为属谁 ? 住在何处 ? 谁属于我 ?’ 复作是念 :‘ 骨是我耶 ? 离骨是耶 ?’ 菩萨尔时除去皮肉 , 唯观白骨 , 复作是念 :‘ 骨色相异 , 所谓青黄白色 、 鸽色 , 如是骨相亦复非我 。 何以故 ? 我者亦非青黄白色及以鸽色 。’ 菩萨系心作是观时 , 即得断除一切色欲 。
“ 复作是念 :‘ 如是骨者从因缘生 。 依因足骨以拄踝骨 , 依因踝骨以拄 [ 跳 - 兆 + 尃 ] 骨 , 依因 [ 跳 - 兆 + 尃 ] 骨以拄膝骨 , 依因膝骨以拄髀骨 , 依因髀骨以拄臗骨 , 依因臗骨以拄腰骨 , 依因腰骨以拄脊骨 , 依因脊骨以拄肋骨 ; 复因脊骨上拄项骨 , 依因项骨以拄颔骨 , 依因颔骨以拄牙齿 , 上有髑髅 ; 复因项骨以拄肩骨 , 依因肩骨以拄臂骨 , 依因臂骨以拄腕骨 , 依因腕骨以拄掌骨 , 依因掌骨以拄指骨 。’ 菩萨摩诃萨如是观时 , 身所有骨一切分离 , 得是观已即断三欲 : 一 、 形貌欲 , 二 、 姿态欲 , 三 、 细触欲 。
“ 菩萨摩诃萨观青骨时 , 见此大地 , 东西南北 、 四维 、 上下悉皆青相 。 如青色观 , 黄白鸽色亦复如是 。 菩萨摩诃萨作是观时 , 眉间即出青黄赤白鸽等色光 。 菩萨于是一一诸光明中见有佛像 , 见已即问 :‘ 如此身者 , 不净因缘和合共成 , 云何而得坐起行住 、 屈伸俯仰 、 视瞬喘息 、 悲泣喜笑 ? 此中无主 , 谁使之尔 ?’ 作是问已 , 光中诸佛忽然不现 。 复作是念 :‘ 或识是我 , 故使诸佛不为我说 。’ 复观此识 , 次第生灭犹如流水 , 亦复非我 。 复作是念 :‘ 若识非我 , 出息入息或能是我 。’ 复作是念 :‘ 是出入息直是风性 , 而是风性乃是四大 , 四大之中 , 何者是我 ? 地性非我 , 水火风性亦复非我 。’ 复作是念 :‘ 此身一切悉无有我 , 唯有心风 , 因缘和合 , 示现种种所作事业 。 譬如咒力幻术所作 , 亦如箜篌随意出声 。 是故此身如是不净 , 假众因缘和合共成 , 当于何处而生贪欲 ? 若被骂辱 , 复于何处而生瞋恚 ? 如我此身三十六物不净臭秽 , 何处当有受骂辱者 ?’ 若闻其骂 , 即便思惟 :‘ 以何音声而见骂耶 ? 一一音声不能见骂 , 若一不能 , 众多亦尔 , 以是义故 , 不应生瞋 。’ 若他来打 , 亦应思惟 :‘ 如是打者 , 从何而生 ?’ 复作是念 :‘ 因手刀杖及以我身故得名打 。 我今何缘横瞋于他 ? 乃是我身自招此咎 , 以我受是五阴身故 。 譬如因的则有箭中 , 我身亦尔 , 有身有打 。 我若不忍 , 心则散乱 ; 心若散乱 , 则失正念 ; 若失正念 , 则不能观善不善义 ; 若不能观善不善义 , 则行恶法 ; 恶法因缘 , 则堕地狱 、 畜生 、 饿鬼 。’ 菩萨尔时作是观已 , 得四念处 ; 得四念处已 , 则得住于堪忍地中 。 菩萨摩诃萨住是地已 , 则能堪忍贪欲恚痴 , 亦能堪忍寒热饥渴 、 蚊虻蚤虱 、 暴风恶触 、 种种疾疫 、 恶口骂詈 、 挝打楚挞 , 身心苦恼一切能忍 , 是故名为住堪忍地 。”
迦葉菩萨白佛言 :“ 世尊 , 菩萨未得住不动地净持戒时 , 颇有因缘得破戒不 ?”
“ 善男子 , 菩萨未得住不动地 , 有因缘故可得破戒 。”
迦葉言 :“ 唯然 , 世尊 , 何者是耶 ?”
佛告迦葉 :“ 若有菩萨知以破戒因缘 , 则能令人受持爱乐大乘经典 , 又能令其读诵通利 , 书写经卷 , 广为他说 , 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为如是故故得破戒 。 菩萨尔时应作是念 :‘ 我宁一劫若减一劫 , 堕阿鼻地狱受此罪报 , 要令是人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迦葉 , 以是因缘 , 菩萨摩诃萨得毁净戒 。”
尔时 , 文殊师利菩萨白佛言 :“ 世尊 , 若有菩萨摄取护持如是之人 , 令不退转菩提之心 , 为是毁戒 , 若堕阿鼻地狱 , 无有是处 。”
尔时 , 佛赞文殊师利 :“ 善哉 ! 善哉 ! 如汝所说 。 我念往昔 , 于阎浮提作大国王 , 名曰仙预 , 爱念敬重大乘经典 , 其心纯善 , 无有粗恶 、 嫉妒 、 悭吝 , 口常宣说爱语善语 , 身常摄护贫穷孤独 , 布施精进无有休废 。 时世无佛 、 声闻 、 缘觉 。 我于尔时爱乐大乘方等经典 , 十二年中事婆罗门供给所须 。 过十二年施安已讫 , 即作是言 :‘ 师等今应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 婆罗门言 :‘ 大王 , 菩提之性是无所有 , 大乘经典亦复如是 。 大王云何乃欲令人同于虚空 ?’ 善男子 , 我于尔时心重大乘 , 闻婆罗门诽谤方等 , 闻已即时断其命根 。 善男子 , 以是因缘 , 从是已来不堕地狱 。 善男子 , 拥护摄持大乘经典 , 乃有如是无量势力 。
“ 复次 , 迦葉 , 又有圣行 , 所谓四圣谛 , 苦 、 集 、 灭 、 道 。 迦葉 , 苦者逼迫相 , 集者能生长相 , 灭者寂灭相 , 道者大乘相 。 复次 , 善男子 , 苦者现相 , 集者转相 , 灭者除相 , 道者能除相 。 复次 , 善男子 , 苦者有三相 : 苦苦相 、 行苦相 、 坏苦相 ; 集者 , 二十五有 ; 灭者 , 灭二十五有 ; 道者 , 修戒 、 定 、 慧 。 复次 , 善男子 , 有漏法者有二种 , 有因有果 ; 无漏法者亦有二种 , 有因有果 。 有漏果者 , 是则名苦 ; 有漏因者 , 则名为集 ; 无漏果者 , 则名为灭 ; 无漏因者 , 则名为道 。
“ 复次 , 善男子 , 八相名苦 , 所谓生苦 、 老苦 、 病苦 、 死苦 、 爱别离苦 、 怨憎会苦 、 求不得苦 、 五盛阴苦 ; 能生如是八苦法者 , 是名为集 ; 无有如是八法之处 , 是名为灭 ; 十力 、 四无所畏 、 三念处 、 大悲 , 是名为道 。
“ 善男子 , 生者出相 , 所谓五种 : 一者 、 初出 , 二者 、 至终 , 三者 、 增长 , 四者 、 出胎 , 五者 、 种类生 。
“ 何等为老 ? 老有二种 : 一 、 念念老 , 二 、 终身老 。 复有二种 : 一 、 增长老 , 二 、 灭坏老 。 是名为老 。
“ 云何为病 ? 病谓四大毒蛇互不调适 , 亦有二种 : 一者 、 身病 , 二者 、 心病 。 身病有五 : 一者 、 因水 , 二者 、 因风 , 三者 、 因热 , 四者 、 杂病 , 五者 、 客病 。 客病有四 : 一者 、 非分强作 , 二者 、 忘误堕落 , 三者 、 刀杖瓦石 , 四者 、 鬼魅所著 。 心病亦有四种 : 一者 、 踊跃 , 二者 、 恐怖 , 三者 、 忧愁 , 四者 、 愚痴 。 复次 , 善男子 , 身心之病凡有三种 。 何等为三 ? 一者 、 业报 , 二者 、 不得远离恶对 , 三者 、 时节代谢 。 生如是等因缘 、 名字 、 受分别病 。 因缘者 , 风等诸病 ; 名字者 , 心闷肺胀 、 上气嗽逆 、 心惊下痢 ; 受分别者 , 头痛 、 目痛 、 手足等痛 。 是名为病 。
“ 何等为死 ? 死者 , 舍所受身 。 舍所受身亦有二种 : 一 、 命尽死 , 二 、 外缘死 。 命尽死者亦有三种 : 一者 、 命尽非是福尽 , 二者 、 福尽非是命尽 , 三者 、 福命俱尽 。 外缘死者亦有三种 : 一者 、 非分自害死 , 二者 、 横为他死 , 三者 、 俱死 。 又有三种死 : 一 、 放逸死 , 二 、 破戒死 , 三 、 坏命根死 。 何等名为放逸死 ? 若有诽谤大乘方等般若波罗蜜 , 是名放逸死 。 何等名为破戒死耶 ? 毁犯去来现在诸佛所制禁戒 , 是名破戒死 。 何等名为坏命根死 ? 舍五阴身 , 是名坏命根死 。 如是名曰死为大苦 。
“ 何等名为爱别离苦 ? 所爱之物破坏离散 。 所爱之物破坏离散亦有二种 : 一者 、 人中五阴坏 , 二者 、 天中五阴坏 。 如是人天所爱五阴分别校计有无量种 , 是名爱别离苦 。
“ 何等名为怨憎会苦 ? 所不爱者而共聚集 。 所不爱者而共聚集亦有三种 : 所谓地狱 、 饿鬼 、 畜生 。 如是三趣分别校计有无量种 , 如是则名怨憎会苦 。
“ 何等名为求不得苦 ? 求不得苦亦有二种 : 一者 、 所希望处求不能得 , 二者 、 多用功力不得果报 。 如是则名求不得苦 。
“ 何等名为五盛阴苦 ? 五盛阴苦者 , 生苦 、 老苦 、 病苦 、 死苦 、 爱别离苦 、 怨憎会苦 、 求不得苦 , 是故名为五盛阴苦 。
“ 迦葉 , 生之根本 , 凡有如是七种之苦 , 老苦乃至五盛阴苦 。 迦葉 , 夫衰老者 , 非一切有 。 佛及诸天 , 一向定无 。 人中不定 , 或有或无 。 迦葉 , 三界受身 , 无不有生 , 老不必定 , 是故一切生为根本 。 迦葉 , 世间众生颠倒覆心 , 贪著生相 , 厌患老死 ; 菩萨不尔 , 观于初生 , 已见过患 。
“ 迦葉 , 如有女人入于他舍 。 是女端正颜貌美丽 , 以好璎珞庄严其身 。 主人见已 , 即便问言 :‘ 汝字何等 ? 系属于谁 ?’ 女人答言 :‘ 我身即是功德大天 。’ 主人问言 :‘ 汝所至处 , 为何所作 ?’ 女天答言 :‘ 我所至处 , 能与种种金 、 银 、 琉璃 、 玻瓈 、 真珠 、 珊瑚 、 琥珀 、 砗磲 、 玛瑙 、 象马车乘 、 奴婢仆使 。’ 主人闻已 , 心生欢喜踊跃无量 :‘ 我今福德故令汝来至我舍宅 。’ 即便烧香 , 散华供养 , 恭敬礼拜 。 复于门外更见一女 , 其形丑陋 , 衣裳弊坏 , 多诸垢腻 , 皮肤皴裂 , 其色艾白 。 见已问言 :‘ 汝字何等 ? 系属于谁 ?’ 女人答言 :‘ 我字黑闇 。’ 复问 :‘ 何故名为黑闇 ?’ 女人答言 :‘ 我所行处 , 能令其家所有财宝一切衰耗 。’ 主人闻已 , 即持利刀 , 作如是言 :‘ 汝若不去 , 当断汝命 。’ 女人答言 :‘ 汝甚愚痴 , 无有智慧 。’ 主人问言 :‘ 何故名我痴无智慧 ?’ 女人答言 :‘ 汝家中者即是我姊 , 我常与姊进止共俱 。 汝若驱我 , 亦当驱姊 。’ 主人还入问功德天 :‘ 外有一女 , 云是汝妹 , 实为是不 ?’ 功德天言 :‘ 实是我妹 。 我与此妹行住共俱 , 未曾相离 。 随所住处 , 我常作好 , 彼常作恶 ; 我作利益 , 彼作衰损 。 若爱我者 , 亦应爱彼 ; 若见恭敬 , 亦应敬彼 。’ 主人即言 :‘ 若有如是好恶事者 , 我皆不用 , 各随意去 。’ 是时二女便共相将 , 还其所止 。 尔时 , 主人见其还去 , 心生欢喜 , 踊跃无量 。 是时 , 二女复共相随至一贫家 。 贫人见已 , 心生欢喜 , 即请之言 :‘ 从今已往 , 愿汝二人常住我家 。’ 功德天言 :‘ 我等先已为他所驱 , 汝复何缘俱请我住 。’ 贫人答言 :‘ 汝今念我 , 我以汝故复当敬彼 , 是故俱请令住我家 。’ 迦葉 ,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 , 不愿生天 , 以生当有老病死故 , 是以俱弃曾无受心 。 凡夫愚人不知老病死等过患 , 是故贪受生死二法 。
“ 复次 , 迦葉 , 如婆罗门幼稚童子 , 为饥所逼 , 见人粪中有庵罗果即便取之 。 有智见已 , 呵责之言 :‘ 汝婆罗门 , 种姓清净 , 何故取是粪中秽果 ?’ 童子闻已 , 赮然有愧 , 即答之言 :‘ 我实不食 , 为欲洗净 , 还弃舍之 。’ 智者语言 :‘ 汝大愚痴 , 若还弃者 , 本不应取 。’ 善男子 ,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 , 于此生分不受不舍 , 如彼智者呵责童子 。 凡夫之人欣生恶死 , 如彼童子取果还弃 。
“ 复次 , 迦葉 , 譬如有人四衢道头器盛满食 , 色香味具而欲卖之 。 有人远来 , 饥虚羸乏 , 见其饭食色香味具 , 即指问言 :‘ 此是何物 ?’ 食主答言 :‘ 此是上食 , 色香味具 。 若食此食 , 得色得力 , 能除饥渴 , 得见诸天 ; 唯有一患 , 所谓命终 。’ 是人闻已 , 即作是念 :‘ 我今不用色 、 力 、 见天 , 亦不用死 。’ 即作是言 :‘ 食是食已若命终者 , 汝今何为于此卖之 ?’ 食主答言 :‘ 有智之人终不肯买 。 唯有愚人 , 不知是事 , 多与我价 , 贪而食之 。’ 善男子 ,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 , 不愿生天 、 得色 、 得力 、 见于诸天 。 何以故 ? 以其不免诸苦恼故 。 凡夫愚痴 , 随有生处皆悉贪爱 , 以其不见老病死故 。
“ 复次 , 善男子 , 譬如毒树根能杀人 , 枝干 、 茎节 、 皮叶 、 华实悉亦能杀 。 善男子 , 二十五有受生之处 , 所受五阴亦复如是 , 一切能杀 。
“ 复次 , 迦葉 , 譬如粪秽多少俱臭 。 善男子 , 生亦如是 , 设寿八万下至十岁 , 俱亦受苦 。
“ 复次 , 迦葉 , 譬如崄岸 , 上有草覆 , 于彼岸边多有甘露 , 若有食者 , 寿天千年 , 永除诸病 , 安隐快乐 。 凡夫愚人贪其味故 , 不知其下有大深坑 , 即前欲取 , 不觉脚跌堕坑而死 ; 智者知已 , 舍离远去 。 善男子 ,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 , 尚不欲受天上妙食 , 况复人中 ? 凡夫之人乃于地狱吞啖铁丸 , 况复人天上妙肴馔而能不食 ?
“ 迦葉 , 以如是譬及余无量无边譬喻 , 当知是生实为大苦 。
“ 迦葉 , 是名菩萨住于大乘 《 大涅槃经 》 观于生苦 。
“ 迦葉 , 云何菩萨摩诃萨于是大乘 《 大涅槃经 》 观于老苦 ? 老者 , 能为嗽逆上气 , 能坏勇力 、 忆念进持 、 盛年快乐 、 憍慢贡高 、 安隐自恣 , 能作背偻 、 懈怠懒堕 、 为他所轻 。
“ 迦葉 , 譬如池水 , 莲华满中 , 开敷鲜荣 , 甚可爱乐 , 值天降雹 , 悉皆破坏 。 善男子 , 老亦如是 , 悉能破坏盛壮好色 。
“ 复次 , 迦葉 , 譬如国王 , 有一智臣善知兵法 , 有敌国王拒逆不顺 , 王遣此臣往讨伐之 , 即便擒获将来诣王 ; 老亦如是 , 擒获壮色 , 将付死王 。
“ 复次 , 迦葉 , 譬如折轴无所复用 ; 老亦如是 , 无所复用 。
“ 复次 , 迦葉 , 如大富家 , 多有财宝 、 金银 、 琉璃 、 珊瑚 、 琥珀 、 砗磲 、 玛瑙 , 有诸怨贼若入其家 , 即能劫夺悉令空尽 。 善男子 , 盛年好色亦复如是 , 常为老贼之所劫夺 。
“ 复次 , 迦葉 , 譬如贫人 , 贪著上膳细软衣裳 , 虽复希望而不能得 。 善男子 , 老亦如是 , 虽有贪心欲受富乐 , 五欲自恣而不能得 。
“ 复次 , 迦葉 , 如陆地龟 , 心常念水 。 善男子 , 人亦如是 , 既为衰老之所干枯 , 心常忆念壮时所受五欲之乐 。
“ 复次 , 迦葉 , 犹如秋月所有莲华 , 皆为一切之所乐见 , 及其萎黄 , 人所恶贱 。 善男子 , 盛年壮色亦复如是 , 悉为一切之所爱乐 , 及其老至 , 众所恶贱 。
“ 复次 , 迦葉 , 譬如甘蔗 , 既被压已 , 滓无复味 ; 壮年盛色亦复如是 , 既被老压 , 无三种味 : 一 、 出家味 , 二 、 读诵味 , 三 、 坐禅味 。
“ 复次 , 迦葉 , 譬如满月 , 夜多光明 , 昼则不尔 。 善男子 , 人亦如是 , 壮则端严形貌瑰玮 , 老则衰羸形神枯瘁 。
“ 复次 , 迦葉 , 譬如有王 , 常以正法治国理民 , 真实无曲 , 慈愍好施 。 时为敌国之所破坏 , 流离逃迸 , 远至他土 。 他土人民见而愍之 , 咸作是言 :‘ 大王往日正法治国 , 不枉万姓 , 如何一旦流离至此 ?’ 善男子 , 人亦如是 , 既为衰老所坏败已 , 常赞壮时所行事业 。
“ 复次 , 迦葉 , 譬如灯炷 , 唯赖膏油 , 膏油既尽 , 势不久停 。 善男子 , 人亦如是 , 唯赖壮膏 , 壮膏既尽 , 衰老之炷 , 何得久停 ?
“ 复次 , 迦葉 , 譬如枯河 , 不能利益人及非人 、 飞鸟走兽 。 善男子 , 人亦如是 , 为老所枯 , 不能利益一切作业 。
“ 复次 , 迦葉 , 譬如河岸临崄大树 , 若遇暴风必当颠坠 。 善男子 , 人亦如是 , 临老险岸 , 死风既至 , 势不得住 。
“ 复次 , 迦葉 , 如车轴折 , 不任重载 。 善男子 , 老亦如是 , 不能咨受一切善法 。
“ 复次 , 迦葉 , 譬如婴儿 , 为人所轻 。 善男子 , 老亦如是 , 常为一切之所轻毁 。
“ 迦葉 , 以是等譬 , 及余无量无边譬喻 , 当知是老 , 实为大苦 。
“ 迦葉 , 是名菩萨摩诃萨修行大乘 《 大涅槃经 》 观于老苦 。
“ 迦葉 , 云何菩萨摩诃萨修行大乘 《 大涅槃经 》 观于病苦 ? 所谓病者 , 能坏一切安隐乐事 , 譬如雹雨 , 伤坏谷苗 。
“ 复次 , 迦葉 , 如人有怨 , 心常忧愁而怀恐怖 。 善男子 , 一切众生亦复如是 , 常畏病苦心怀忧戚 。
“ 复次 , 迦葉 , 譬如有人形貌端正 , 为王夫人欲心所爱 , 遣信逼唤与共交通 。 时王捕得 , 即便使人挑其一目 , 截其一耳 , 断一手足 。 是人尔时形容改异 , 人所恶贱 。 善男子 , 人亦如是 , 先虽端严耳目具足 , 既为病苦所缠逼已 , 则为众人之所恶贱 。
“ 复次 , 迦葉 , 譬如芭蕉 、 竹苇及骡 , 有子则死 。 善男子 , 人亦如是 , 有病则死 。
“ 复次 , 迦葉 , 如转轮王 , 主兵大臣常在前导 , 王随后行 ; 亦如鱼王 、 蚁王 、 蠡王 、 牛王 、 商主在前行时 , 如是诸众悉皆随从无舍离者 。 善男子 , 死转轮王亦复如是 , 常随病臣不相舍离 。 鱼 、 蚁 、 蠡 、 牛 、 商主 、 病王亦复如是 , 常为死众之所随逐 。
“ 迦葉 , 病因缘者 , 所谓苦恼愁忧 、 悲叹 、 身心不安 , 或为怨贼之所逼害 , 破坏浮囊 , 拨撤桥梁 , 亦能劫夺正念根本 , 复能破坏盛壮好色力势安乐除舍惭愧 , 能为身心焦热炽然 。 以是等譬 , 及余无量无边譬喻 , 当知病苦是为大苦 。
“ 迦葉 , 是名菩萨摩诃萨修行大乘 《 大涅槃经 》 观于病苦 。
“ 迦葉 , 云何菩萨修行大乘 《 大涅槃经 》 观于死苦 ? 所谓死者 , 能烧灭故 。
“ 迦葉 , 如火灾起 , 能烧一切 , 唯除二禅 , 力不至故 。 善男子 , 死火亦尔 , 能烧一切 , 唯除菩萨住于大乘大般涅槃 , 势不及故 。
“ 复次 , 迦葉 , 如水灾起 , 一切漂没 , 唯除三禅 , 力不至故 。 善男子 , 死水亦尔 , 漂没一切 , 唯除菩萨住于大乘大般涅槃 。
“ 复次 , 迦葉 , 如风灾起 , 能吹一切悉令散灭 , 唯除四禅 , 力不至故 。 善男子 , 死风亦尔 , 悉能吹灭一切所有 , 唯除菩萨住于大乘大般涅槃 。”
迦葉菩萨白佛言 :“ 世尊 , 彼第四禅 , 以何因缘 , 风不能吹 , 水不能漂 , 火不能烧 ?”
佛告迦葉 :“ 善男子 , 彼第四禅 , 内外过患 , 一切无故 。 善男子 , 初禅过患 , 内有觉观 , 外有火灾 ; 二禅过患 , 内有欢喜 , 外有水灾 ; 三禅过患 , 内有喘息 , 外有风灾 。 善男子 , 彼第四禅 , 内外过患 , 一切悉无 , 是故诸灾不能及之 。 善男子 ,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 , 安住大乘大般涅槃 , 内外过患一切皆尽 , 是故死王不能及之 。
“ 复次 , 善男子 , 如金翅鸟 , 能啖能消一切龙 、 鱼 、 金银等宝 , 唯除金刚不能令消 。 善男子 , 死金翅鸟亦复如是 , 能啖能消一切众生 , 唯不能消住于大乘大般涅槃菩萨摩诃萨 。
“ 复次 , 迦葉 , 譬如河岸所有草木 , 大水瀑涨 , 悉随漂流入于大海 , 唯除杨柳 , 以其软故 。 善男子 , 一切众生亦复如是 , 悉皆随流入于死海 , 唯除菩萨住于大乘大般涅槃 。
“ 复次 , 迦葉 , 如那罗延 , 悉能摧伏一切力士 , 唯除大风 。 何以故 ? 以无碍故 。 善男子 , 死那罗延亦复如是 , 悉能摧伏一切众生 , 唯除菩萨住于大乘大般涅槃 。 何以故 ? 以无碍故 。
“ 复次 , 迦葉 , 譬如有人 , 于怨憎中诈现亲善 , 常相追逐如影随形 , 伺求其便而欲杀之 。 彼怨谨慎 , 坚牢自备 , 故使是人不能得杀 。 善男子 , 死怨亦尔 , 常伺众生而欲杀之 , 唯不能杀住于大乘大般涅槃菩萨摩诃萨 。 何以故 ? 以是菩萨不放逸故 。
“ 复次 , 迦葉 , 譬如卒降金刚瀑雨 , 悉坏药木 、 诸树山林 、 土沙瓦石 、 金银琉璃一切之物 , 唯不能坏金刚真宝 。 善男子 , 金刚死雨亦复如是 , 悉能破坏一切众生 , 唯除金刚菩萨住于大乘大般涅槃 。
“ 复次 , 迦葉 , 如金翅鸟 , 能啖诸龙 , 唯不能啖受三归者 。 善男子 , 死金翅鸟亦复如是 , 能啖一切无量众生 , 唯除菩萨住三定者 。 何谓三定 ? 空无相愿 。
“ 复次 , 迦葉 , 如摩罗毒蛇 , 凡有所螫 , 虽有良咒 、 上妙好药 , 无如之何 , 唯阿竭多星咒能令除愈 。 善男子 , 死毒所螫亦复如是 , 一切医方无如之何 , 唯除菩萨住于大乘大般涅槃咒 。
“ 复次 , 迦葉 , 譬如有人 , 为王所瞋 , 其人若能以软善语 , 贡上财宝便可得脱 。 善男子 , 死王不尔 , 虽以软语 、 钱财 、 珍宝而贡上之 , 亦不得脱 。
“ 善男子 , 夫死者 , 于险难处无有资粮 , 去处悬远而无伴侣 , 昼夜常行不知边际 , 深邃幽闇无有灯明 , 入无门户而有处所 , 虽无痛处不可疗治 , 往无遮止到不得脱 , 无所破坏见者愁毒 , 非是恶色而令人怖 , 敷在身边不可觉知 。
“ 迦葉 , 以是等譬 , 及余无量无边譬喻 , 当知是死真为大苦 。
“ 迦葉 , 是名菩萨修行大乘 《 大涅槃经 》 观于死苦 。
“ 迦葉 , 云何菩萨住于大乘 《 大涅槃经 》 观爱别离苦 ? 爱别离苦能为一切众苦根本 , 如说偈言 :
“ 因爱生忧 , 因爱生怖 。
若离于爱 , 何忧何怖 ?
“ 爱因缘故 , 则生忧苦 ; 以忧苦故 , 则令众生生于衰老爱别离苦 , 所谓命终 。 善男子 , 以别离故能生种种微细诸苦 , 今当为汝分别显示 。
“ 善男子 , 过去之世人寿无量 , 时世有王 , 名曰善住 。 其王尔时 , 为童子身 、 太子治事及登王位各八万四千岁 。 时王顶上生一肉疱 , 其疱柔软如兜罗绵 、 细软劫贝 , 渐渐增长不以为患 。 足满十月 , 疱即开剖 , 生一童子 , 其形端正 , 奇异少双 , 色像分明 , 人中第一 。 父王欢喜 , 字曰顶生 。 时善住王即以国事委付顶生 , 弃舍宫殿 、 妻子 、 眷属 , 入山学道满八万四千岁 。
“ 尔时 , 顶生于十五日 , 处在高楼沐浴受斋 。 即时东方有金轮宝 , 其轮千辐 , 毂辋具足 , 不由工匠自然成就而来应之 。 顶生大王即作是念 :‘ 我昔曾闻五通仙说 , 若刹利王于十五日 , 处在高楼 , 沐浴受斋 , 若有金轮千辐不减 , 毂辋具足 , 不由工匠自然成就而来应者 , 当知是王即当得作转轮圣帝 。’ 复作是念 :‘ 我今当试 。’ 即以左手擎此轮宝 , 右执香炉 , 右膝著地而发誓言 :‘ 是金轮宝若实不虚 , 应如过去转轮圣王所行道法 。’ 作是誓已 , 是金轮宝飞升虚空遍十方已 , 还来住在顶生左手 。 尔时 , 顶生心生欢喜 , 踊跃无量 , 复作是言 :‘ 我今定作转轮圣王。’
“ 其后不久 , 复有象宝 , 状貌端严 , 如白莲华 , 七支拄地 。 顶生见已 , 复作是念 :‘ 我昔曾闻五通仙说 , 若转轮王于十五日 , 处在高楼 , 沐浴受斋 , 若有象宝 , 状貌端严 , 如白莲华 , 七支拄地而来应者 , 当知是王即是圣帝 。’ 复作是念 :‘ 我今当试 。’ 即擎香炉 , 右膝著地而发誓言 :‘ 是白象宝若实不虚 , 应如过去转轮圣王所行道法 。’ 作是誓已 , 是白象宝从旦至夕周遍八方 , 尽大海际 , 还住本处 。 尔时 , 顶生心大欢喜 , 踊跃无量 , 复作是言 :‘ 我今定是转轮圣王 。’
“ 其后不久 , 次有马宝 , 其色绀艳 , 髦尾金色 。 顶生见已 , 复作是念 :‘ 我昔曾闻五通仙说 , 若转轮王于十五日 , 处在高楼 , 沐浴受斋 , 若有马宝 , 其色绀艳 , 髦尾金色而来应者 , 当知是王即是圣帝 。’ 复作是念 :‘ 我今当试 。’ 即执香炉 , 右膝著地而发誓言 :‘ 是绀马宝若实不虚 , 应如过去转轮圣王所行道法 。’ 作是誓已 , 是绀马宝从旦至夕周遍八方 , 尽大海际 , 还住本处 。 尔时 , 顶生心大欢喜 , 踊跃无量 , 复作是言 :‘ 我今定是转轮圣王 。’
“ 其后不久 , 复有女宝 , 形容端正 , 微妙第一 , 不长不短 , 不白不黑 ; 身诸毛孔出旃檀香 ; 口气香洁如青莲华 ; 其目远视见一由旬 , 耳闻鼻嗅亦复如是 ; 其舌广大出能覆面 , 形色细薄如赤铜叶 ; 心识聪哲有大智慧 , 于诸众生常有软语 。 是女以手触王衣时 , 即知王身安乐病患 , 亦知王心所缘之处 。 尔时 , 顶生复作是念 :‘ 若有女人能知王心 , 即是女宝 。’
“ 其后不久 , 于王宫内 , 自然而有宝摩尼珠 , 纯青琉璃 , 大如车毂 , 能于闇中照一由旬 。 若天降雨 , 渧如车轴 , 是珠势力能作大盖覆一由旬 , 遮此大雨不令下过 。 尔时 , 顶生复作是念 :‘ 若转轮王得是宝珠 , 必是圣帝 。’
“ 其后不久 , 有主藏臣自然而出 , 多饶财宝 , 巨富无量 , 库藏盈溢无所乏少 。 报得眼根 , 力能彻见一切地中所有伏藏 , 随王所念皆能办之 。 尔时 , 顶生复欲试之 , 即共乘船入于大海 , 告藏臣言 :‘ 我今欲得珍异之宝 。’ 藏臣闻已 , 即以两手挠大海水 , 时十指头出十宝藏 , 以奉圣王而白王言 :‘ 大王所须 , 随意用之 , 其余在者 , 当投大海 。’ 尔时 , 顶生心大欢喜 , 踊跃无量 , 复作念言 :‘ 我今定是转轮圣王 。’
“ 其后不久 , 有主兵臣自然而出 , 勇健猛略策谋第一 , 善知四兵 , 若任斗者则现圣王 , 若不任者退不令现 , 未摧伏者能令摧伏 , 已摧伏者力能守护 。 尔时 , 顶生复作是念 :‘ 若转轮王得是兵宝 , 当知定是转轮圣王 。’
“ 尔时 , 顶生转轮圣帝告诸大臣 :‘ 汝等当知 , 此阎浮提 , 安隐丰乐 。 我今已有七宝成就 , 千子具足 , 更何所为 ?’ 诸臣答言 :‘ 唯然 , 大王 , 东弗婆提犹未归德 , 王今应往 。’ 尔时 , 圣王即与七宝一切营从 , 飞空而往东弗婆提 。 彼土人民欢喜归化 。 复告大臣 :‘ 我阎浮提及弗婆提 , 安隐丰乐 , 人民炽盛 , 悉来归化 , 七宝成就 , 千子具足 , 复何所为 ?’ 诸臣答言 :‘ 唯然 , 大王 , 西瞿陀尼犹未归德 。’ 尔时圣王复与七宝一切营从 , 飞空而往西瞿陀尼 。 王既至彼 , 彼土人民亦复归伏 。 复告大臣 :‘ 我阎浮提及弗婆提 , 此瞿陀尼 , 安隐丰乐 , 人民炽盛 , 皆以归化 , 七宝成就 , 千子具足 , 复何所为 ?’ 诸臣答言 :‘ 唯然 , 大王 , 北郁单越犹未归化 。’ 尔时 , 圣王复与七宝一切营从 , 飞空而往北郁单越 。 王既至彼 , 彼土人民欢喜归德 。 复告大臣 :‘ 我四天下安隐丰乐 , 人民炽盛 , 咸已归德 , 七宝成就 , 千子具足 , 更何所为 ?’ 诸臣答言 :‘ 唯然 , 圣王 , 三十三天 , 寿命极长 , 安隐快乐 。 彼天身形端严无比 , 所居宫殿床榻卧具悉是七宝 , 自恃天福未来归化 , 今应往讨 , 令其摧伏 。’ 尔时 , 圣王复与七宝一切营从 , 飞腾虚空上忉利天 。 见有一树 , 其色青绿 。 圣王见已 , 即问大臣 :‘ 此是何色 ?’ 大臣答言 :‘ 此是波利质多罗树 。 忉利诸天 , 夏三月日 , 常于其下娱乐受乐 。’ 又见白色犹如白云 , 复问大臣 :‘ 彼是何色 ?’ 大臣答言 :‘ 是善法堂 , 忉利诸天常集其中 , 论人天事 。’ 于是天主释提桓因 , 知顶生王已来在外 , 即出迎逆 , 见已执手 , 升善法堂分座而坐 。 彼时二王形容相貌等无差别 , 唯有视眴为别异耳 。 是时圣王即生念言 :‘ 我今宁可退彼王位 , 即住其中为天王不 ?’
“ 善男子 , 尔时帝释受持读诵大乘经典 , 开示分别 , 为他演说 , 唯于深义未尽通达 。 以是读诵受持分别为他广说因缘力故 , 有大威德 。 善男子 , 是顶生王于此帝释生恶心已 , 即便堕落还阎浮提 , 与所爱念人天离别生大苦恼 , 复遇恶病即便命终 。 尔时 , 帝释 , 迦葉佛是 ; 转轮圣王 , 则我身是 。 善男子 , 当知如是爱别离者 , 极为大苦 。 善男子 , 菩萨摩诃萨尚忆过去如是等辈爱别离苦 , 何况菩萨住于大乘 《 大涅槃经 》, 而当不观现在之世爱别离苦 ?
“ 善男子 , 云何菩萨修行大乘 《 大涅槃经 》 观怨憎会苦 ? 善男子 , 是菩萨摩诃萨 , 观于地狱 、 畜生 、 饿鬼 、 人中 、 天上 , 皆有如是怨憎会苦 。 譬如人观牢狱系闭枷锁杻械以为大苦 ;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 , 观于五道一切受生 , 悉是怨憎合会大苦 。 复次 , 善男子 , 譬如有人 , 常畏怨家枷锁杻械 , 舍离父母 、 妻子 、 眷属 、 珍宝 、 产业而远逃避 。 善男子 ,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 , 怖畏生死 , 具足修行六波罗蜜入于涅槃 。 迦葉 , 是名菩萨修行大乘大般涅槃观怨憎会苦 。
“ 善男子 , 云何菩萨修行大乘大般涅槃观求不得苦 ? 求者 , 一切尽求 。 尽求者有二种 : 一 、 求善法 , 二 、 求不善法 。 善法未得苦 , 恶法未离苦 。 是则略说五盛阴苦 。
“ 迦葉 , 是名苦谛 。
尔时 , 迦葉菩萨摩诃萨白佛言 :“ 世尊 , 如佛所说 , 五盛阴苦 , 是义不然 。 何以故 ? 如佛往昔告释摩男 :‘ 若色苦者 , 一切众生不应求色 。 若有求者 , 则不名苦 。’ 如佛告诸比丘 :‘ 有三种受 : 苦受 、 乐受 、 不苦不乐受 。’ 如佛先为诸比丘说 :‘ 若有人能修行善法 , 则得受乐 。’ 又如佛说 :‘ 于善道中 , 六触受乐 , 眼见好色是则为乐 , 耳鼻舌身意思好法亦复如是 。’ 如佛说偈 :
“ 持戒则为乐 , 身不受众苦 ,
睡眠得安隐 , 寤则心欢喜 。
若受衣食时 , 诵习而经行 ,
独处于山林 , 如是为最乐 。
若能于众生 , 昼夜常修慈 ,
因是得常乐 , 以不恼他故 。
少欲知足乐 , 多闻分别乐 ,
无著阿罗汉 , 亦名为受乐 。
菩萨摩诃萨 , 毕竟到彼岸 ,
所作众事办 , 是名为最乐 。
“ 世尊 , 如诸经中所说乐相其义如是 , 如佛今说 , 云何当与此义相应 ?”
佛告迦葉 :“ 善哉 ! 善哉 ! 善男子 , 善能咨问如来是义 。 善男子 , 一切众生 , 于下苦中横生乐想 , 是故我今所说苦相与本不异 。”
迦葉菩萨白佛言 :“ 如佛所说 , 于下苦中生乐想者 , 下生 、 下老 、 下病 、 下死 、 下爱别离 、 下求不得 、 下怨憎会 、 下五盛阴 , 如是等苦亦应有乐 。 世尊 , 下生者 , 所谓三恶趣 ; 中生者 , 所谓人中 ; 上生者 , 所谓天上 。 若复有人作如是问 :‘ 若于下乐生于苦想 , 于中乐中生无苦乐想 , 于上乐中生于乐想 。’ 当云何答 ? 世尊 , 若下苦中生乐想者 , 未见有人 , 当受千罚 , 初一下时 , 已生乐想 。 若不生者 , 云何说言于下苦中而生乐想 ?”
佛告迦葉 :“ 如是 , 如是 , 如汝所说 , 以是义故 , 无有乐想 。 何以故 ? 犹如彼人当受千罚 , 受一下已 , 即得脱者 , 是人尔时便生乐想 。 是故当知 , 于无乐中 , 妄生乐想 。”
迦葉言 :“ 世尊 , 彼人不以一下生于乐想 , 以得脱故而生乐想 。”
“ 迦葉 , 是故我昔为释摩男说五阴中乐 , 实不虚也 。 迦葉 , 有三受 、 三苦 。 三受者 , 所谓乐受 、 苦受 、 不苦不乐受 。 三苦者 , 所谓苦苦 、 行苦 、 坏苦 。 善男子 , 苦受者名为三苦 , 所谓苦苦 、 行苦 、 坏苦 ; 余二受者 , 所谓行苦 、 坏苦 。 善男子 , 以是因缘 , 生死之中 , 实有乐受 。 菩萨摩诃萨以苦乐性不相舍离 , 是故说言一切皆苦 。 善男子 , 生死之中实无有乐 , 但诸佛菩萨随顺世间说言有乐 。”
迦葉菩萨白佛言 :“ 世尊 , 诸佛菩萨若随俗说 , 是虚妄否 ? 如佛所说 :‘ 修行善者 , 则受乐报 ; 持戒安乐 , 身不受苦 ; 乃至众事已办 , 是为最乐 。’ 如是等经所说乐受 , 是虚妄否 ? 若是虚妄 , 诸佛世尊久于无量百千万亿阿僧祇劫 , 修菩提道已离妄语 。 今作是说 , 其义云何 ?”
佛言 :“ 善男子 , 如上所说诸受乐偈 , 即是菩提道之根本 , 亦能长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以是义故 , 先于经中说是乐相 。 善男子 , 譬如世间所须资生 , 能为乐因 , 故名为乐 。 所谓女色 、 耽湎饮酒 、 上馔甘味 、 渴时得水 、 寒时遇火 、 衣服 、 璎珞 、 象马车乘 、 奴婢僮仆 、 金银琉璃 、 珊瑚 、 真珠 、 仓库谷米 , 如是等物世间所须 , 能为乐因 , 是名为乐 。 善男子 , 如是等物亦能生苦 。 因于女人生男子苦 , 忧愁悲泣乃至断命 。 因酒甘味乃至仓谷 , 亦能令人生大忧恼 。 以是义故 , 一切皆苦 , 无有乐相 。
“ 善男子 , 菩萨摩诃萨于是八苦 , 解苦无苦 。 善男子 , 一切声闻 、 辟支佛等不知乐因 , 为如是人于下苦中说有乐相 。 唯有菩萨住于大乘大般涅槃 , 乃能知是苦因 、 乐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