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婆舍那禅 第一章 快乐来自正确的了解
发布时间:2020-03-30 17:06:09作者:佛缘网第一章
快乐来自正确的了解
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想要快乐和平静,这是人们寻找「止息痛苦之道」的原因,由于这种诉求,各种宗教因而出现在世间,其中一种是佛教,佛教教导人们如何使痛苦止息。
苦的原因
佛陀发现苦(dukkha)的原因,根据佛陀的教导,一切事物的生起都有其因缘。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有它的原因;如果没有原因,什么也不会生起。当佛陀想要去除痛苦时,他必须找出原因。当苦因被根除时,就不再有痛苦。当无所不知的佛陀开悟时,他发现痛苦的原因是渴爱、贪爱(tanha)。Tanha这个字有贪婪、贪欲、欲望、渴望等意思。许多佛教学者将tanha译为执取,因为它包括各种的欲望。在英语,我们将tanha译为「执着」(attachment)。
执着是痛苦的原因。当有贪爱、执着时,就有痛苦;如果一个人能去除贪爱、执着,他一定能去除苦。「贪爱」的生起也有原因,没有原因,贪爱不会生起。「贪爱」是一种心的生灭过程。
佛陀发现贪爱的「因」是错误的观念(wrong view),也就是对「我、自我、你、人」错误的见解,也就是所谓的「身见」(sakkaya-ditthi,萨迦耶见)或「我见」(atta-ditthi)。因此「身见」和「我见」是贪爱的因;而贪爱是苦的因。那么什么是错误的见解(身见或我见)的因呢?
佛陀指出:对身心的自然(生灭)过程的无知或无明是「我见」的因。因此透过对身心生灭过程的了解,了解他的本质,我们就能去除无明。
我们了解「因果律」后,就可以了解这种因果循环:无明是因,错误的见解(身见或我见)是果;执着、贪爱是因,苦是果。因此,我们知道:如果我们正确的了解身心的生灭过程,这种正确的了解(正见)可以去除无明。当无明已经根除时,就没有「灵魂、自我、我、人」的错误观念。当这种错误的观念被摧毁时,贪爱、执着就不会生起;当贪爱、执着被去除时,就没有痛苦烦恼了;此时,所有的痛苦都止息了(Nirodha- sacca,灭谛)。
错误观念的原因
我们应该思考:「对身心生灭现象的无知」如何产生「自我、人或你我」等错误的观念,以及这错误的观念如何产生执着。由于我们不了解身心生灭现象的本质,我们认为它是「人」或自我。于是这个「人」或「你、我」,有想要致富的欲望,或想成为国王、王后、总统、总理或百万富翁。这种想成为王后或总统等等的愿望就是执着。这种执着是因为有「人」或自我,或「你、我」等错误的观念而产生的。
如果我们想要去除这种欲望或执着,我们必须摧毁它的因。它的因是什么?欲望、执着的因是有「人」或自我等错误的观念。因此,当错误的观念被去除时,就不会有想成为富翁、国王、总统等执着。这种想要成为,想要获得某种东西的愿望,是由于有「人」、有你、我等错误的观念而产生的。当生起这种愿望或执着时,它会给我们带来各种的痛苦。
当我们执着我们的房子时,我们会担心我们的房子。如果我们的房子着火了,我们会伤心,伤心是主要的痛苦之一,这种痛苦是由于我们对房子的执着而产生。此外,我们执着我们的亲戚、朋友,我们的孩子、父母,这种执着也会使我们受苦。当我们执着我们的孩子时,我们会担心孩子的健康、教育等等。如果我们的孩子没有通过考试,我们会焦虑、难过、伤心,这种苦是心苦,是因为我们对孩子的执着而产生的,所以这种执着是苦因。这种执着从何生起?这种执着来自于我们对身心生灭现象的错误的观念,我们把身心生灭现象视为「个人」或自我,或你我。当这种个人和自我观念被去除时,就没有任何执着;没有任何执着,就没痛苦。
如实观察
佛陀指出:借着保持正念,如实观察身心生灭的过程,我们可以正确了解它的本质。如果我们想要如实了解某些东西,我们应该观察它,以正念观察当下发生的现象,不去分析它,没有逻辑推理,没有哲学思考,没有成见。我们应该非常专注和有正念的如实观察。
例如,看一只手表,当我们不是很仔细的观看一只表时,我们无法如实的知道这只手表。当我们非常仔细的看时,我们会看到它的品牌,它的设计和上面的图案,我们才知道这只手表的品牌是Seiko,上头有一张国际时间表等等。如果我们没有如实观察这只手表,我们的观看含有成见,如:「我以前见过这种手表,它的品牌是Omega。」因此,乍看之下,我们会认为这只手表是Omega,为什么?因为我们没有仔细的看。当我们看时,我们心中已有成见,而这种成见使我们对这只手表有了错误的判断。如果我们把成见放在一边,仔细的观察这只手表,我们会如实得知,这是一只Seiko表,是日本制的,上面也有国际时间表。我们能够如实的观察是因为:当我们看这只表时,我们先把Omega表的成见放在一边。
同样的,当我们想要观察身心生灭的现象时,我们不可以去分析或思考,我们不可去推理或用任何知识、任何已有的观念;我们必须将这些搁置一旁,幷如实的观察身心生灭的现象,那么,我们就能如实的看到我们的身心生灭的过程。当我们的身体感到热时,我们应该观察热的感觉;当身体感到冷时,我们应该观察冷的感受。当我们感到痛苦时,我们应该观察痛苦;当我们感到快乐时,我们应该观察快乐;当我们生气时,我们应该观察愤怒,让愤怒消失;当我们悲伤时,我们应该以正念观察悲伤;当我们感到悲哀或失望时,我们应该觉知我们的悲哀或失望的情绪。
我们必须如实观察每一个身心生灭的过程,以便能正确了解它的本质。正确的了解能使我们去除无明;当无明(ignorance)已经去除时,我们就不会把身心生灭的现象视为「人」或自我。如果我们把这些身心生灭的现象视为只是自然的过程,就不会产生任何执着。当执着被摧毁时,我们就没有痛苦,痛苦已经止息了。因此,以正念观察身心生灭现象,观察它们的本质是灭苦之道;这是佛陀所开示的「四念处」(The Four Foundations of Mindfulness)的内容。
在这次的开示中,佛陀教我们要以正念观察身心生灭的现象,要如实的观察。对身心生灭的现象,我们以正念观察的方法有许多种,兹胪列如下︰
1.身念处(Kayanupassana Satipatthana) .
2.受念处(Vedananupassana Satipatthana)
3.心念处(Cittanupassana Satipatthana) .
4.法念处(Dhammanupassana Satipatthana)
无选择的觉知(Choiceless Awareness)
当我们以正念观察身心的生灭过程时,我们无须选择任何身心生灭现象做为禅修的目标(object),心会自行选择所缘境(禅修的目标);如果我们选择任何身心生灭现象做为禅修的所缘境,这表示我们有所执着。禅修时,「观察的心」会自行选择所缘境,所缘境或许是我们成功时的快乐感受,或是痛苦的感受,或是腹部的起伏。
虽然我们想要把心放在腹部的起伏上,但是如果疼痛更明显,心不会停留在腹部的起伏上,「观察的心」会去观察疼痛,因为疼痛非常强烈,观察的心自然会朝向它,所以我们无需选择观察的目标,而应该去观察心所选择的所缘境。
当痛苦因专注的观察而消失时,那么心会选择另一个更明显的目标。如果在背部痒的感觉比腹部的起伏更明显,心会去观察这痒的感觉,知道「痒、痒、痒」。借着强大的正念和深定(观察痒),痒的感觉消失后,心会选择腹部的起伏作为观察的目标,因为腹部的起伏比其它目标更明显。如果「快乐」比腹部的起伏更明显,心会选择「快乐」作为观察的目标,观察它是「快乐、快乐、快乐」。
所以毗婆舍那禅或念处禅的原则是去观察、观看,或如实的以正念观察身心生灭的现象。这种念处禅(mindfulness meditation)不仅非常简单容易,而且在止息痛苦方面也非常有效。
当我们吃东西时,我们应该觉知每一个与吃有关的动作;当我们伸开手臂时,我们一定知道伸展的动作;当手接触汤匙或米饭时,我们必须观察这接触的感觉。当我们拿这只汤匙时,必须观察这拿的感觉;当我们把汤匙浸入咖喱中时,我们必须观察这浸入的动作;当我们用汤匙舀起咖喱时,必须观察舀的动作。我们必须以这种方式,如实的观察与吃有关的每一个动作。身体的每一个动作必须一一观察,以便去除无明;而无明是错误观念的原因。同样的,当我们在洗澡,在办公室或家里工作时,我们必须觉知所有的动作。
在禅修营中行禅时,脚的动作,例如提起、推前和放下,必须如实的仔细确实的观察。
标明或默念(Labelling or Mental Noting)
当我们以正念观察任何所缘境时,我们可能需要标明或称名;当我们把脚提起要走的时候,我们应该标明:「提起」;当我们把脚向前推时,我们应该标明:「推」(pushing);当我们把脚放下时,我们应该标明:「放下」。以这种方式「提起,推前,放下;提起,推前,放下」。标明或称名可以使心确实的放在禅修的目标上,这对禅修者把心专注在禅修的目标也非常有帮助。有些禅修者对禅修的目标无需标明或称名,他们只需直接观察,他们会观察脚的动作,从刚开始提起的动作,到结束时放下的动作,心必须非常仔细跟着脚的动作,如实观察,不去思考或分析。以这种方式,禅修者可以培养比以前更深的定。
在开始禅修时,心经常跑掉;每当心跑掉时,你应该跟着心并且观察它。如果你在想家里的事,要如实观察你的念头,心里默念:「想,想,想。」当念头消失后,你应该继续行禅,幷如往常般默念:「提起,推前,放下。」
止禅和观禅
我们应该知道止禅(Samatha meditation)和观禅(Vipassana meditation)的不同。止禅(奢摩他)指定、平静、沉静。当心深深的专注于禅修的目标,心变得平静、安静。止禅的目的是在单一的目标上获得深定,因此,止禅的结果是获得深的定力,例如安止定(appana-samadhi)或近行定(upacara- samadhi)。当心深深的专注于禅修的目标时,所有的烦恼,例如贪欲、贪婪、嗔恨、欲望、慢心、无明等等,均已远离,此时的心全神贯注于所缘境。
当心没有烦恼或干扰时,我们会感到平静、轻安、快乐,所以,止禅是透过观察单一的目标而达到深的定力,例如安止定(absorption concentration)或近行定(access concentration)而获得某种程度的快乐,然而止禅无法使我们了解身心生灭的现象,无法止息痛苦。
透过正确了解的快乐
《清净道论》提到止禅有四十种业处(禅修的目标),修习止禅的禅修者可以用其中任何一种作为禅修的所缘境,例如,禅修者可以以红色作为禅修的所缘境,他可以划一个红色的圆圈在离地约两呎高的墙上,如《清净道论》所叙述的一样。红圈应该像盘子一样大,颜色应该是纯红色,平滑的。当所缘境已经准备好时,他必须坐在大约离墙两呎的地板上,很专注的看着红圈。如果心跑掉了,他不可以让心到处跑,他必须把心带回禅修的目标:红圈;他必须使心专注在红圈上,观察它是红的。简言之,这是止禅的方式。
至于毗婆舍那禅的目的是:透过正确了解身心生灭现象的本质,使痛苦止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需要某种程度的定。透过「对身心生灭现象保持持续的观察」可以获得这种定,因此,我们有许多禅修的目标︰快乐是禅修的目标,生气、悲伤、痛苦的感受、僵硬、麻等都是禅修的目标;任何身心生灭的现象都是禅修的目标。
止禅和观禅的禅修方法不同,所以目的和结果也不同。
我们应该回到之前我所说的:当我们走路时,我们观察脚的动作:提起、推前和放下。在开始禅修时,我们的心没有非常专注在脚上。当心跑掉时,我们必须跟着它,如实的观察它,直到它消失为止。当它消失后,我们像往常一样观察脚的动作。当心非常专注观察脚的动作时,我们观察到的是提起、推前和放下的动作,而不是脚或身体的形状。当我们把脚提起时,观察脚在提起;当脚向前推时,观察脚正向前推;当脚放下时,知道脚在放下。当我们知道这些动作是很自然的过程时,我们也认识到这颗观察脚的心。
因此,我们了解:脚提起的动作是一个过程,而正在观察的心是另一个过程;推前的动作是一个过程,而观察的心是另一个过程。以这种方式,我们彻底了解身心生灭现象的过程。我们了解:身心生灭的现像是自然的过程,我们不会把身心的生灭现象当做「人」或你我;那么就不会有「个人、自我」等错误的观念。当这种错误的观念被摧毁时,就不会产生任何执着或贪欲;而这些执着和贪欲是痛苦的因,所以没有执着就没有痛苦,痛苦是执着的结果。当我们体验到脚的提起、推前、放下只是自然的过程,此时,我们的痛苦是止息的。
当我们继续禅修时,我们的正念变得持续和强大;当正念变得更持续强大时,定力会变得更深更强;当定力变得更深更强时,我们深入观察身心生灭的现象会变得更清楚。因此,我们了解:一系列「提起」的动作一个接一个的生起又消失;一系列「推前」的动作一个接一个的生起又消失;一系列「放下」的动作一个接一个的生起又消失。在这种体验下,我们会了解:没有任何现像是永久、持续的,每一个过程必定是无常的,非常快速的生起又消失,所以这不是一个好的过程,是不好的,那么我们就会了解身心生灭过程的三种特性之一的「苦」。
当我们了解到:身体的生灭现象的本质是无常和苦时,我们就不会视身体为永久的实体;这是了解身心生灭现象的本质:无我,没有自我。因此,我们就会了解身心生灭现象的三个特质:无常、苦、无我。
了知四圣谛
以这种方式,禅修者获得一个又一个的观智:观察身心生灭现象所生起的智慧。禅修者达到最后一个阶段后,就获得须陀洹道(Sotapatti- magga)。禅修者在获得初果时,也了知四圣谛︰
一. 苦谛(Dukkha-sacca):有关苦的真谛。二. 集谛(Samudaya-sacca):有关苦因的真谛。三. 灭谛(Nirodha-sacca):有关灭苦的真谛。四. 道谛(Magga-sacca): 有关灭苦之道的真谛。
当禅修者了解到身心生灭的现象不断改变时,这表示他已经了解苦谛。因此,痛苦的因---执着已被去除,此时,禅修者的痛苦已经止息了。
八正道
就在这时,禅修者已圆满完成八正道:
1、正见(Right Understanding)
2、正思惟(Right Thought)
3、正语(Right Speech)
4、正业(Right Action)
5、正命(Right Livelihood)
6、正精进(Right Effort)
7、正念(Right Mindfulness)
8、正定(Right Concentration)
当禅修者的心专注在所缘境时,也就是能专注在身心生灭的过程时,他就是在力行八正道(虽然尚未圆满)。
禅修者如何修持八正道?当他专注在脚的移动时,他必须聚精会神,而这聚精会神就是「正精进」。由于非常用心,他的心专注在脚的移动上;这种专注的观察就是「正念」(Samma-sati),由于以正念观察,使禅修者能正确了解身心生灭的现象。当他的心专注在脚的移动时,这是瞬间的专注;当他的定力持续不断,又强又深时,这种定是「正定」(Samma-samadhi)。
刚开始禅修时,心经常跑掉是很自然的,无论禅修者多努力,起初,心没有跟着脚的移动;然后,随着正念生起,把心专注在禅修的目标上,也就是脚的移动。把心朝向禅修的目标的心念即是「正思惟」(Samma-savkappa);正思惟的特性是把心朝向禅修的目标。以这种方法,心变得更专注于禅修的目标---脚的移动;然后深入了解身体移动过程的本质,知道这是一种自然的过程。了知身体的生灭现像是自然的过程,这是正见(Samma-ditthi)。因此,当我们专注于脚的移动时,我们也修习了八正道中「五种与心有关的正道」。这五种是︰
1.正精进
2.正念
3.正定
4.正思惟
5.正见
这些与心有关的五种正道被归入「正念」:如实观察身心生灭过程的正念。当修习念处禅时,我们必须戒除不当的言语、错误的行为和不当的生计。戒除不当的言语是「正语」(Samma-vaca);戒除错误的行为是「正业」(Samma-kammanta);戒除错误的谋生方式是「正命」(Samma-ajiva)。因此,当我们专注于身心生灭的过程时,我们同时具足八正道。
我们修习八正道,透过八正道中正见的力量,我们可以去除错误的观念(身见或我见)。因此当禅修者获得须陀洹道(Sotapatti-magga)时,他已圆满具足八正道。八正道是灭苦之道,这是禅修者如何借着修习念处禅,以正念观察身心生灭的本质来了知四圣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