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卷第十四
发布时间:2020-04-28 09:50:55作者:佛缘网杂阿含经卷第十四
三四二、本经叙说众外道出家人问浮弥尊者,苦、乐为谁所作,浮弥言从缘起生,众外道不悦。后浮弥尊者以所答前往请教舍利佛尊者,舍利佛告其所说为如法说。阿难尊者又将二尊者之问答具白于佛,为佛所印可。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当时,尊者浮弥比丘住在耆阇崛山中。
那时,有很多外道出家人来到浮弥尊者住处,彼此互相问讯庆慰,问讯庆慰后,退坐一边,告诉浮弥尊者说:「想要向您请教,不知您可有时间为我们解答么?」
浮弥尊者告诉那些外道出家人说:「随你们提问,我将为你们解说。」
这时,那些外道出家人就问浮弥尊者说:「苦乐是由自己造作的吗?」
浮弥尊者答说:「众外道出家人说苦乐是由自己造作的见解,世尊说这是属于边见,不可记说。」
又问:「苦乐是由他人造作的吗?」
答说:「说苦乐是由他人造作的见解,世尊说这是属于边见,不可记说。」
又问:「苦乐是由自己与他人共同造作的吗?」
答说:「说苦乐是由自己与他人共同造作的见解,世尊说这是属于边见,不可记说。」
又问:「苦乐是既非自己也非他人,是无因而生起的吗?」
答说:「说苦乐是既非自己也非他人所造,是无因而生起的见解,世尊说这也是属于边见,不可记说。」
那些外道出家人又问:「您意见怎样呢?浮弥尊者啊!我们问说苦乐是由自己造作的吗?您答说这是不可记说的。问说苦乐是由他人所造作吗?您也答说这是不可记说的。问说苦乐是由自己与他人共同造作的吗?您仍答说这是不可记说的。问说苦乐是既非自己也非他人,是无因而生起的,您还是答说这是不可记说的。那么沙门瞿昙他说苦乐是怎样生起的呢?
浮弥尊者答说:「各位外道出家的行者!世尊说苦乐是由因缘聚合而生的。」
当时,众外道出家人听闻浮弥尊者的说法后,心里很不高兴,批评责骂之后就离去。
那时,舍利弗尊者就在距浮弥尊者不远的一棵树下坐着。
这时,浮弥尊者知道那些外道出家人离去后,他去到舍利弗尊者坐处,到了之后,与舍利弗彼此互相庆贺慰勉。庆贺慰勉后,就拿那些外道出家人所问的事情,详细地向舍利弗尊者禀告说:「我这样的回答,难道没有毁谤世尊?是否依世尊所说而说呢?是否依正法而说呢?可说是随顺法行(如法修行)、法说(对正法论议解说),不会被其他来论说法义的道友批评呵责吗?」
舍利弗尊者回答说:「浮弥尊者啊!您所说的话,实在就如佛陀所说,没有毁谤如来,是依世尊所说而说,依正法而说,是合于世尊的法行、法说,不会被其他来论说法义的道友批评呵责。为什么呢?因为世尊就是说苦、乐皆从缘起法而产生的。浮弥尊者啊!那些沙门、婆罗门所问苦、乐是自作的说法,那也是从缘起法而产生的;如果说这不是从缘起法产生的,那是没有道理的。就是所问苦、乐是由他人所作、由自己与他人共作、既不是自己也不是他人是无因而作等说法,那也是从缘起法而产生的;如果说这些不是从缘起法产生的,那是没有道理的。浮弥尊者啊!那些沙门、婆罗门所说苦乐是由自己所作,也是由觉触(指六触)而生起的; 如果说这不是从觉触产生,那是没有道理的。就是所问苦、乐是由他人所作、由自己与他人共作、既不是自己也不是他人是无因而作等说法,那也都是由觉触而生起的;如果说这些不是从觉触产生,那是没有道理的。」
当时,阿难尊者在距舍利弗不远的一棵树下坐着,他听到了舍利弗尊者和浮弥尊者所谈论的事理。听后,就从座席起来,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把刚才浮弥尊者和舍利弗尊者一起谈论的事理,一一详细地向世尊禀告。
佛陀告诉阿难说:「说得真好啊!说得真妙!阿难啊!舍利弗尊者凡是有人来向他请教问题,他随时都能给予解答。真好啊!舍利弗!由于他具有随时应答的智慧,所以有人来向他请教问题,他都能随时回答。我的声闻弟子们,如果有人随时来请教此问题的话,也应随时回答,就如同舍利弗所说的一样。
阿难啊!我以前住于王舍城山中的仙人住处,曾有许多外道出家人也拿这样的法义、这样的法句、这样的法味来问我,我为他们解答,也是用这样的法义、这样法句、这样法味,就像舍利弗尊者所解答的一样。
阿难啊!如果那些沙门、婆罗门说苦、乐是由自作,我就前往问说:『你真的说苦、乐是由自作的吗?』他如果回答说:『是这样。』我就会问他:『你能坚持这种说法吗?』说我的见解才是真实正确,别人所说都是愚痴不实;但这是我所不能允许的。为什么?因为我说苦、乐生起的原因不是这样。他如果又问我:『什么是瞿昙您所说苦、乐的生起与我们所说不同之处呢?』我将回答说:『是从缘起法而生起苦、乐。』同样地,对那些说苦、乐是由他人所作、由自己与他人共作、既不是自己也不是他人是无因而作等说法,我也是去到他那儿,所问说的内容就如前面一样。」
阿难禀告佛陀说:「世尊您所说的道理,我已经了解了,就像由于有受生,所以就会有老死,这不是由于其它的原因;由于有受生,所以就会有老死,……乃至由于愚痴无明,所以有诸业的造作,这不是由于其它的原因;由于愚痴无明,所以有诸业的造作,如果愚痴无明息灭,诸业的造作就会随之息灭,……乃至受生息灭,那么老、病、死、忧、悲、恼苦就会息灭,如此纯粹大苦结聚的五蕴身心也就息灭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阿难尊者听闻佛陀的说法,欢喜不已,向佛陀行礼后离去。
三四三、本经叙说摩诃拘絺罗尊者向舍利弗尊者问法,一再追问,最后舍利弗告之只要断除无明而生明,便无须更求。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那时,舍利弗尊者与摩诃拘絺罗尊者就住在耆阇崛山中。
当时,摩诃拘絺罗尊者在下午时分从襌定中出定,去到舍利弗住处,彼此互相庆贺慰问,互相庆贺慰问后,退坐一边,告诉舍利弗尊者说:『想向您请教问题,不知您可有时间为我解答?』
舍利弗尊者告诉摩诃拘絺罗尊者说:「尊者您请发问,我知道的话,当会为您解答。」
摩诃拘絺罗尊者问舍利弗尊者说:「多闻圣弟子在此佛陀的正法与戒律中要修习成就什么法,才叫做正见具足、直见成就,而完成对于佛陀坚定不移的净信,进入正法,得到正法,证悟正法呢?」
舍利弗尊者告诉摩诃拘絺罗尊者说:「多闻圣弟子对于不善之法要如实知道,对于不善之根也要如实知道;对于善法要如实知道,对于善根也要如实知道。
怎样叫对不善之法如实知道呢?有不善的身业、口业、意业,这些就叫不善之法,对这些不善之法都要能如实知道。怎样叫对不善之根如实知道呢?有三种不善之根││贪不善根、恚不善根、痴不善根,这些就叫不善之根,对这些不善之根都要能如实知道。
怎样叫如实知道善法呢?就是说有良善的身业、口业、意业,这些就叫善法,对这些良善之法都要能如实知道。怎样叫对善根如实知道呢?就是说有三善根││无贪、无恚、无痴,这些就叫三善根,对这些良善之根都要能如实知道。
摩诃拘絺罗尊者啊!就像这样,多闻圣弟子对不善法能如实知道,对不善根也能如实知道;对于善法能如实知道,对于善根也能如实知道,所以能在此正法、戒律中,正见具足,直见成就,而完成对佛陀坚定不移的净信,进入正法,得到正法,证悟正法。」
摩诃拘絺罗尊者告诉舍利弗尊者说:「确实是这样,可是还有其它的吗?」
舍利弗说:「有的,就是多闻圣弟子对于长养身命之食要如实知道,对于食之集、食之灭、食灭的方法也要如实地知道。
怎样叫如实知道食呢?就是说有长养身命作用的四种食。是那四种呢?第一种叫粗抟食(日常茶饭饮食),第二种叫细触食(摄益精神的各种觉触),第三种叫意思食(意识思所欲之境,生希望之念,以资助诸根),第四种叫识食(执取身心与爱染相应的识),这些就叫能长养身命之食,对这些食要能如实地知道。怎样叫如实知道食的集起呢?就是说有渴求未来永存的自体爱、对现在已得境界的贪喜俱行爱、对未来欲得每一境界的爱,这就叫食的集起。像这食的集起,能够如实地知道。怎样叫如实知道食之灭呢?就是说把这渴求未来永存的自体爱、对现在已得境界的贪喜俱行爱、对未来欲得每一境界的爱断除无余、舍离、唾弃净尽、离欲、使它寂灭、息止、不再生起,这就叫食之灭,像这食灭能够如实地知道。怎样叫如实知道食灭的方法呢?就是指八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这就叫食灭的方法,像这食灭的方法能够如实地知道。
由于多闻圣弟子能够如实知道食、如实知道食的集起、如实知道食的息灭、如实知道食息灭的方法,所以多闻圣弟子能在佛的正法与戒律中,正见具足,直见成就,完成对佛陀坚定不移的净信,进入正法,得到正法,证悟正法。」
摩诃拘絺罗尊者又问舍利弗尊者说:「确实是这样,可是还有其它的吗?」
舍利弗尊者说:「摩诃拘絺罗尊者啊!是还有其它也要如实知道的,那就是多闻圣弟子要如实知漏(烦恼)、如实知漏集、如实知漏灭、如实知漏灭的方法。
怎样叫如实知道漏呢?就是说有三漏││欲漏(除无明外之欲界一切烦恼)、有漏(除无明外色界、无色界之一切烦恼)、无明漏(三界之痴烦恼),这些就叫做漏,对这些漏要能如实地知道。怎样叫如实知道漏的集起呢?就是说有无明(愚痴没有智慧)的集起于是就有漏的集起,这就叫如实知道漏的集起。怎样叫如实知道漏的息灭呢?就是说如果把无明息灭,于是漏也就会随之息灭,像这漏的息灭能够如实地知道。怎样叫如实知道漏息灭的方法呢?就是指八正道,它的内容就如前面所说,像这漏息灭的方法要能够如实地知道。
由于多闻圣弟子能够如实知漏、如实知漏的集起、如实知漏的息灭、如实知漏息灭的方法,所以多闻圣弟子能在佛陀的正法、戒律中,正见具足,……乃至证悟正法。」
摩诃拘絺罗尊者又问舍利弗尊者说:「确实是这样,可是还有其它的吗?」
舍利弗尊者告诉摩诃拘絺罗说:「是还更有其它要如实知道的,多闻圣弟子要能如实知道苦、如实知道苦的集起、如实知道苦的息灭、如实知道苦息灭的方法。
怎样叫如实知道苦呢?就是说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与恩爱的人别离苦、与怨憎的人聚会苦、所欲愿求不得苦,简要地说就是五受阴苦,这些就叫苦,像这些苦能如实地知道。怎样叫如实知道苦的集起呢?就是说有渴求未来永存的自体爱、对现在已得境界的贪喜俱行爱、对未来欲得每一境界的爱,这就叫苦的集起,像这苦的集起要能够如实地知道。怎样叫如实知道苦的息灭呢?就是说把这渴求未来永存的自体爱、对现在已得境界的贪喜俱行爱、对未来欲得每一境界的爱断除无余,……乃至使它息止不再生起,这就叫苦的息灭,像这苦的息灭要能够如实地知道。怎样叫如实知道苦息灭的方法呢?就是所谓的八圣道,它的内容就如前面所说,这就叫苦息灭的方法,像这苦息灭的方法要能够如实地知道。由于多闻圣弟子能够如实知苦、如实知苦的集起、如实知苦的息灭,如实知苦息灭的方法,所以像这类的圣弟子能在我佛的正法、戒律中,具足正见,成就直见,完成对佛陀坚定不移的净信,进入正法,得到正法,证悟正法。」
摩诃拘絺罗尊者又问舍利弗说:「确实是这样,可是还有其它的吗?」
舍利弗尊者答说:「是还有其它也要如实知道的,就是说多闻圣弟子要如实知道老死、如实知道老死的集起、如实知道老死的息灭、如实知道老死息灭的方法。就如前面分别经所说。怎样叫如实知道老死的集起呢?就是说生的集起,就是老死的集起;生若息灭,老死就息灭,老死息灭的方法,就是指八正道,就如本经前面所说。多闻圣弟子对这老死要如实知道,乃至老死息灭的方法也都要如实知道。像这样的圣弟子在我佛的正法、戒律中,必能具足正见,成就直见,完成对佛陀坚定不移的净信,进入正法,得到正法,证悟正法。
同样地,对于生(受生),有(未来的业报)、取(追求执取)、爱(爱欲)、受(感受)、触(觉触)六入处(六根)、名色(六根未具之胚胎)、识(业识)、行(造作诸业)等法,乃至圣弟子对于行能如实知道,对于行的集起、行的息灭、行息灭的方法也都能如实知道。怎样叫如实知道行呢?就是说行有三种││身行(行为造作)、口行(语言造作)、意行(心意的造作),像这些行都能如实知道。怎样叫如实知道行的集起呢?就是说无明的集起,于是就有行的集起,像这样的行集能够如实知道。怎样叫如实知道行灭呢?就是说无明息灭,于是行也就跟着息灭,像这样的行灭能够如实地知道。怎样叫如实知道行灭的方法呢?就是指八圣道,内容就如前面所说。摩诃拘絺罗啊!这就叫圣弟子对于行能够如实知道,对于行的集起、行的息灭、行息灭的方法也都能够如实地知道。在我佛的正法与戒律中,具足正见,成就直见,完成对于佛陀坚定不移的净信,进入正法,得到正法,证悟正法。
摩诃拘絺罗尊者又问舍利弗尊者说:「确实是这样,可是还有其它的吗?」
舍利弗答说:「摩诃拘絺罗尊者啊!你为何不断地追问呢?你终不可能追究完一切的论题。如果圣弟子能断除无明而生起明(清明的智慧)的话,何须再去逐求呢?」
当时,二位正士议论完毕后,便各自回到本处。
第三四三经解释
1、四食:可长养有情身心之四种食。一、粗抟食││又名段食,即日常茶饭等饮食。以印度人一般食法,以手取食,故谓之抟食;又所食可分餐次段落,故叫段食。二、细触食││即由根、境、识三者和合而生之诸触。对其所取之境而生喜乐等爱,可摄益心、心所,由此而长养诸根、四大。三、意思食││意思是意欲思愿,即思心所相应的意欲。意思愿欲,于有情的生命延续,有强大的作用。四、识食││识指「有取识」,即执取身心与染爱相应的识。此识执取身心,众生的生命才能维持,人死,即是识不执取人体。
2、「云何有漏如实知?谓三漏」:漏,原作「病」,下例。印顺导师「杂阿含经论会编」依「正见经」及「论」,改为「漏」字;今查「中阿含经」中与本经相对的第二十九「大拘絺罗经」,皆作「漏」,故应改为「漏」字才是。
3、如前分别经:指第三三六经分别十二支中老死之内容,或其它经中有关阐述老死的经文。
三四四、本经叙说世尊以偈语问舍利弗,舍利弗乃善为解说尽法数的圣者与修学者之行持。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舍利弗尊者说:「就如我所说的,在波罗延耶(彼岸道)经文中阿逸多所问:
『那些得到一切法的圣者,或者还需作种种修学的行者;这些人所具备的威仪与行持,请为我详细分别解说。』
「舍利弗啊!什么叫做学(作种种修学的行者)呢?什么叫做法数(已尽一切法的解脱圣者)呢?」
当时,舍利弗尊者默然不作答,第二次,第三次追问,他也都默然不作答。
佛陀便说:「你就讲说这因缘所生的现象吧!舍利弗啊!」
舍利弗回答佛陀说:「我就来讲说这因缘所生的现象,世尊!世尊啊!如果比丘察见因缘所生的现象,他就会对此生厌、离欲、向于灭尽。由于食集而生起时,那些比丘就会因这食而生起之故,对它生起厌嫌、离欲、向于灭尽。那食的息灭,这因缘所生的现象就会息灭,能有这样的觉知后,那比丘便会对此产生厌嫌、离欲、向于灭尽,这就叫做修习圣道的学者。」
佛陀又说:「其次,请再讲说已了解一切法相的圣者因缘所生的现象,舍利弗!」
舍利佛回答佛陀说:「我就来讲说已了解一切法相的圣者因缘所生的现象,世尊!世尊啊!如果比丘察见因缘所生的现象,他就会对此生厌、离欲、向于灭尽,不生起一切烦恼,心灵得到完善的解脱。那些由食集而生起的事物,如果是因缘所生的现象,那么就是会灭尽的事物,觉知此理后,比丘会对此必灭的事物生厌、离欲、将其灭尽,不起一切烦恼,心灵得到完善的解脱,这就是已了解一切法相的圣者。」
佛陀告诉舍利弗说:「是的!是的!就像你所说的,如果比丘对这因缘生起的现象能够生厌、离欲、灭尽,这就叫了解诸法实相的圣者了。」说完这段话后,世尊就离座,走进室内坐禅了。
这时,舍利弗尊者知道世尊已离去。过了一会儿,他告诉众比丘说:「各位尊者!我不明白世尊开始是问我什么,所以我保持沉默。不久,世尊又欢喜地问我,我就悟解了这样的法义。即使世尊一日一夜,乃至七日七夜,以不同的法句、不同的法味来问这个义理,我也一样能够像这样解说,乃至以七日七夜,以不同的法句、不同的法味来解说它。」
当时,有一位比丘听后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啊!舍利弗尊者他做了未曾有过的奇特说法,在大众中,他一向如狮子吼般的大声宣说:『我对于世尊的初问,因为全不明白,所以世尊连续三次发问,我都保持静默不答。不久,世尊又做欢喜的发问,我立刻就悟解了。即使世尊以一日一夜,乃至七日七夜,拿不同的法句、法味来问这个义理,我也都能像这样地解说,乃至以七日七夜,用不同的法句、不同的法味来解说它。』」
佛陀告诉那位比丘说:「舍利弗比丘他确实能对我一日一夜,乃至七日七夜,以不同的法句、不同的法味,来问他这个义理时,他都能解说,乃至他也能以七日七夜,用不同的法句、不同的法味来加以解说。为什么呢?因为舍利弗比丘已完善地进入法界中的缘故。」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那位比丘听闻了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愿遵奉修行。
第三四四经注释:
1、波罗延耶阿逸多所问:波罗延耶,意译「彼岸道」,为南传小部经集之第五品。阿逸多,又作阿耆多,为一婆罗门弟子。「阿逸多问」为彼岸道品之第二章。
2、得诸法数:指穷究诸法或已证悟诸法之阿罗汉。
3、学:又称「有学」,指正在修行而未解脱的行者。
4、真实,舍利弗:真实,此指一切因缘所生的事物。本经南传相对经文「汉译南传大藏经」译文极生涩难明,考英国巴利圣典协会英译本此处作See you,Sariputta,that‘ this hascome to be’?(舍利弗!你察见到「这因缘生起的现象」吗?)
5、「比丘真实者,厌、离欲、灭尽」:巴利圣典协会南传英译本相对经文此处作‘This has come to be, lord│thus by right insight he sees, as it really is; and seeing it in this way he practises revulsion from it, and that it may fade away and cease。(世尊!这因缘生起的现象,比丘藉由正确地观照,他如实地知见了。如是察见之后,他心生厌离,于是这些现象就会逐渐消失、息灭。)
6、「彼食灭,是真实灭」:食,即食物,是长养身命的东西,佛教有所谓的四食││粗抟食、细触食、意思食、识食。但细味本经文意,此「食」字文意双关,特别是指生起一切现象的「因缘」而言。真实,即指因缘生起的现象。全句谓那食(能生的因缘)息灭了,这真实(由因缘所生的现象)也就会息灭。
7、「彼从食集生,若真实即是灭尽……心善解脱,是法数」:巴利圣典协会南传英译本相对经文此处作(He sees by right insight, as it really is, continual becoming from a certain sustenance, and seeing that in this way, because of resulsion at continual coming to be from a sustenance, because of its fading away and ceasing, he becomes free, grasping at nothing. From the ceasing of a certain sustenance, that which has come to be is liable to cease ─ thus he sees by right insight as it really is, And seeing that in this way, because of revulsion at that which is liable to cease, because of its fading away and ceasing, he becomes free, grasping at nothing.Of such, lord, is the man who has ‘mastered well the truth of things.’)(比丘藉由正确如实地观照,他察见由于食而有不断的生起,如是察见之后,因为对这由食而不断生起的事物感到厌嫌,也因为这由食而不断生起事物的逐渐消失、息灭,他得到了解脱,无所执着。比丘藉由正确如实地观照,他观察到由于食的息灭,那由食生起的事物就一定会息灭,如是观察之后,由于对这一定会息灭的事物感到厌嫌,也由于这终会息灭的事物的逐渐消失与息灭,他成为一位无所执着的解脱者。世尊啊!像这样的比丘就是已了知诸法实相的圣者。)
三四五、本经叙说佛以十种三法,为诸比丘说法。一、老、病、死。二、贪、恚、痴。三、身见、戒取、疑。四、不正思惟、习近邪道、懈怠心。五、失念、不正知、乱心。六、掉、不律仪、不学戒。七、不信、难教、懈怠。八、不欲见圣、不欲闻法、常求人短。九、不恭敬、戾语、习恶知识。十、无惭、无愧、放逸。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三种现象是世间人所不可爱、不可念、不可意的事儿。是那三种呢?就是衰老、生病、死亡。假如我们世间没有这三种不可爱、不可念、不可意的事儿,如来、应供、等正觉也不会在这个世间降生,世间众生也将不会知道有如来、应供、等正觉的知见,以及他所说的正法、律仪。正因为这个世间有衰老、生病、死亡三种不可爱、不可念、不可意的现象,所以如来、应供、等正觉才会降生在这个世间,而世间众生也才知有如来、应供、等正觉的知见,以及他所说的正法与律仪。
由于有三种现象没有断除,所以就无法远离衰老、生病、死亡。是那三种现象呢?就是贪欲、瞋恚、愚痴的习气。又由于有三种现象不断除,所以就无法远离贪欲、瞋恚、愚痴。
是那三种现象呢?就是对自身执为实我的『身见』、迷取非理戒禁的『戒禁取见』、对于真理怀着犹豫不决的『疑见』。又由于有三种现象不断除,所以就无法远离身见、戒禁取见、疑见。是那三种呢?就是不能正确思惟、习近于邪道,及有懈怠之心。又由于有三种现象不断除,所以就无法远离不正确思惟、习近于邪道,以及懈怠之心。是那三种现象呢?就是失去正念、不正知、心散乱。又由于有三种现象不断除,所以就无法远离失去正念、不正知、心散乱。是那三种现象呢?就是掉举(令心高举不得安静之烦恼)、不守律仪、不学戒。又由于有三种现象不断除,所以就无法远离掉举、不守律仪、不学戒。是那三种现象呢?就是不信、难教、懒惰。又由于有三种现象不断除,所以就无法远离不信、难教、懒惰。是那三种呢?就是不想拜会圣者、不想听闻正法、常找别人的缺点。又由于有三种现象不断除,所以就无法远离不想拜会圣者、不想听闻正法、常找别人的缺点。是那三种现象呢?就是不知恭敬、说粗暴话、习近恶知识。又由于有三种现象不断除,所以就无法远离不知恭敬、说粗暴话、习近恶知识。是那三种现象呢?就是无惭、无愧、行为放纵。这三种现象不断除的话,那么就无法远离不知恭敬,说粗暴话,习近恶知识。
为什么呢?因为众生一旦无惭、无愧,就会行为放纵;行为放纵,所以就不知恭敬;不知恭敬,所以就会习近恶知识;习近恶知识,所以就不会想去拜见圣者、不想听闻正法、经常找别人缺点;经常找别人缺点,所以就导致不信、难教、说粗暴话、懒惰;由于懒惰,所以就导致掉举、不守律仪、不学戒;由于不学戒,所以就导致失去正念、不正知、心散乱;由于内心散乱,所以就导致不能正确思惟、习近于邪道、懈怠心理;由于有懈怠心理,所以就导致身见、戒禁取见、疑见;由于对真理产生疑见,所以就无法远离贪欲、瞋恚、愚痴;由于无法远离贪欲、瞋恚、愚痴,所以就不能远离衰老、生病、死亡了。
由于能断除三种现象,所以就能远离衰老、生病、死亡。是那三种呢?就是贪欲、瞋恚、愚痴。这三种现象断除后,就能远离衰老、生病、死亡了。又由于断除了三种现象,所以就能远离贪欲、瞋恚、愚痴。是那三种呢?就是身见、戒禁取见、疑见,这三种现象断除后,就能远离贪欲、瞋恚、愚痴了。又由于断除了三种现象,所以就能远离身见、戒禁取见、疑见。是那三种呢?就是不正确的思惟、习近于邪道、生起懈怠的心理。这三种现象断除后,就能远离身见、戒禁取见、疑见了。又由于断除了三种现象,所以就能远离不正确的思惟、习近于邪道,以及懈怠的心理。是那三种呢?就是失去正念的心、不正知、散乱的心。这三种现象断除后,就能远离不正确的思惟、习近于邪道,以及懈怠的心理了。又由于断除了三种现象,所以就能远离失去正念的心、不正知、散乱的心。是那三种呢?就是掉举、不守律仪、犯戒。这三种现象断除后,就能远离失去正念的心、不正知、散乱的心了。又由于断除了三种现象,所以就能远离掉举、不守律仪、犯戒。是那三种呢?就是不信、难教、懒惰。这三种现象断除后,就能远离掉举、不守律仪、犯戒了。又由于有三种现象断除了,所以就能远离不信、难教、懒惰。是那三种呢?就是不想拜会圣者、不乐听闻正法、喜好找人缺点。这三种现象断除后,就能远离不信、难教、懒惰了。又由于断除了三种现象,所以就能远离不想拜会圣人、不想听闻圣法、喜好找人缺点。是那三种呢?就是不知恭敬、说粗暴话、习近于恶知识。这三种现象断除后,就能远离不想拜会圣者、不想听闻圣法、喜好找人缺点了。又由于有三种现象断除了,所以就能远离不知恭敬、说粗暴话、习近于恶知识。是那三种呢?就是无惭、无愧、放纵行为。
为什么呢?因为能知惭愧就不会放纵行为,行为不放纵就能态度恭敬,话语柔顺,成为一位善知识;由于是善知识,所以就会乐于拜会贤圣者,乐于听闻正法,不找别人缺点;由于不找别人缺点,所以就会生信,话语柔顺,精进修学;能知精进修学,所以就能不掉举,守住律仪,学习戒律;由于学戒,所以就能不失正念,有正知,保持不散乱的心;由于心不散乱,所以就能正确的思惟,习近正道,心不懈怠;由于心不懈怠,所以就不会偏执身见,不会偏执戒禁取见,度越疑惑;由于度越疑惑,所以就不会生起贪欲、瞋恚、愚痴了;由于远离了贪欲、瞋恚、愚痴,所以就能断除衰老、生病、死亡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三四六、本经叙说因归依恭敬供养佛法僧者多,外道故而穷于衣食等,欲遣须深盗佛教法为世间宣说,后须深反而归依佛,并向佛陀悔过。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那时,国王、大臣、婆罗门、长者、居士及其余世人都共同恭敬、尊重、供养佛陀,佛陀及众声闻弟子得到了很多的利养││衣服、饮食、卧具、汤药;然而他们却都不恭敬、尊重、供养众邪外道,以致众邪外道得不到衣服、饮食、卧具、汤药的供养。
当时,众多的外道出家人在「未曾有讲堂」里聚会,这样地谈论着:「我们从往昔以来,经常被国王、大臣、婆罗门、长者、居士、以及其他世人所奉事,受他们恭敬供养衣服、饮食、卧具、汤药。可是这些供养现在都断绝了,他们只恭敬供养沙门瞿昙和他的声闻弟子们,给予他们衣服、饮食、卧具、汤药。现在我们诸位之中,那一位有智慧、大力(优秀的能力),可以秘密地去到沙门瞿昙的僧团中假冒出家?等他听闻了佛法之后,回来为我们解说,我们就用所听闻的佛法来教化那些国王、大臣、婆罗门、长者、居士,使他们相信而又心悦,就可恢复以前的供养了。」
这时,有人提议说:「有一位年轻人,名叫须深,他聪明又有智慧,可以暗中前往沙门瞿昙僧团中假冒出家,等他听了佛法之后,再回来为我们宣说。」
当时,众外道出家人就去拜会须深,向他说:「今天我们大伙儿聚集在「未曾有讲堂」里,这样地讨论着:『我们从往昔以来,一直都被那些国王、大臣、长者、居士,以及其他世人的恭敬奉事,供养衣服、饮食、卧具、汤药。可是现在全都断绝了,那些国王、大臣、长者、居士,以及其他世人,他们都共同去奉事沙门瞿昙以及他的声闻弟子们。在我们众人当中,那一个人有聪明智慧,能暗中前往沙门瞿昙的僧团中假冒出家学道?等他听闻佛法后,再回来宣说,我们就用那种教法来教化那些国王、大臣、长者、居士,使他们恢复以前那样的恭敬、尊重、供养我们。』其中有人提议说:『只有须深聪明又有智慧,能够暗中去到沙门瞿昙的僧团中假冒出家学道,听闻佛陀说法,全部都能受持了,再回来为我们宣说。』所以我们来请求您,您必定能去。」
当时,须深静默地接受众人的请求,就去到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有众多的比丘走到僧房外的空地上经行。这时,须深就去拜会这些比丘。这样地问说:「诸位学者!我现在可以在佛陀正法中出家受具足戒,修持梵行吗?」
当时,那些比丘就带着须深去见世尊,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啊!现在我这个外道须深要请求在您的正法中出家受具足戒,修持梵行。」
这时,世尊已知悉了外道须深心里所想的,于是就告诉众比丘说:「你们应当度化那位外道须深,使他出家。」那时,众比丘都愿帮忙度化须深出家。
出家半个月后,有一位比丘告诉须深说:「须深你该知道:我们都已了尽生死,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知不受来世的轮回果报了。」
当时,须深就问比丘们说:「尊者啊!您们是学习离欲界邪恶不善法,内心有觉、有观,脱离欲界而生起喜乐,具足初襌定力,不起一切烦恼,而心灵得到完善解脱的吗?」
比丘答说:「不是的,须深!」
又问:「那么您们是学离去觉、观,内净(内心信相明净)一心(心住一境),无觉无观,由襌定而生起喜乐,具足第二襌的定力,不起一切烦恼,而心灵得到完善解脱的吗?」
比丘答说:「不是的,须深!」
又问:「那么尊者您们是修学厌离喜念,摄心不受,有正念正智,身心感受三禅的妙乐,而此妙乐唯圣者能说出,且又能舍离喜念,具足第三禅的定力,不起一切烦恼,而心灵得到完善解脱的吗?」
比丘答说:「不是的,须深!」
又问:「那么尊者您们是修学离苦息乐,忧喜先断,而得四禅四支:不苦不乐、行舍(舍喜乐,摄心不受)、念清净、心住一境,具足第四禅的定力,不起一切烦恼,而心灵得到完善解脱的吗?」
比丘答说:「不是的,须深!」
又问:「那么尊者您们或者是修学寂静解脱,从色界定进入无色界定,自身能具足作证,不起一切烦恼,而心灵得到完善解脱的吗?」
比丘答说:「不是的,须深!」
须深又问:「为什么尊者您们所说与所答的都不同,前后相矛盾呢?为什么您不得禅定,而又能记说呢?」
比丘答说:「我们是修学由慧力克服烦恼的慧解脱。」
作这样的结论后,众比丘各自从座位起身离去。
当时,须深知道众比丘已离去后,他这样地想着:这些尊者所说与所答的都不同,前后相矛盾,他们说没有得到正受(禅定),然而却又记说自己知道作证(自证阿罗汉)。他思惟完后就去见佛陀,向佛陀顶礼后,退立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啊!那些比丘们在我面前记说:『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不再有来世的轮回了。』我就问尊者们说:『您们是修学离欲界邪恶不善法,……乃至自身知道作证,不起一切烦恼,而心灵得到完善解脱的吗?』他们回答我说:『不是的,须深!』我就又跟他们说:『您们所说与所答的都不相同,前后相矛盾。您们说不入禅定,然而却又记说自己能证成阿罗汉。』他们答说:『我们是修学由慧力克服烦恼的慧解脱。』作这样的结论后,就各自从座位起来离去。我现在请问世尊您:『为什么他们所说与所答的都不同,前后互相矛盾,不入于禅定,然而却又记说自己能证成阿罗汉呢?』」
佛陀告诉须深说:「那些比丘是先了解缘起的法住智,后再了解趋向寂灭的涅槃智。那些比丘他们已能独一静处,专心思惟,不放逸懈怠,离于偏执有我的我见,不起一切烦恼,心灵得到完善的解脱。」
须深禀告佛陀说:「我现在还是不了解您所说:『那些比丘是先了解缘起的法住智,后再了解趋向寂灭的涅槃智。那些比丘他们已能独一静处,专心思惟,不放逸懈怠,离于偏执有我的我见,不起一切烦恼,心灵得到完善的解脱。』是什么意思?」
佛陀告诉须深说:「不管你知不知道这句话的意思。你且先了解这缘起的法住智,再来了解那趋向寂灭的涅槃智。那些比丘们已能独一静处,专心思惟,不放逸懈怠,离于偏执有我的我见,不起一切烦恼,心灵得到完善的解脱了。」
须深告诉佛陀说:「希望世尊为我说法,使我了知这缘起的法住智,见证这缘起的法住智。」
佛陀就告诉须深说:「我现在问你,你就随意回答我。须深啊!你意见怎样呢?是先有了生才会有老死,不离生才有老死,对吗?」
须深答说:「是的,世尊!」
「有生才有老死,不离生才有老死;像这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无明等法的关系也是如此。是有了无明才会有行,不离无明才有行。对吗?」
须深回答佛陀说:「是的,世尊!是有了无明才会有行,不离无明才有行。」
佛陀告诉须深说:「所以没有了生也就没有老死;不离于生灭,然后才有老死灭。对吗?」
须深回答佛陀说:「是的,世尊!没有了生也就没有老死;不离于生灭,然后才有老死灭。」
「像这样,……乃至没有了无明,也就没有行;不离无明灭了,然后才有行灭。对吗?」
须深回答佛陀说:「是的,世尊!没有了无明,也就没有行;不离无明灭了,然后才有行灭。」
佛陀告诉须深说:「有这样的认知,这样的见解时,就是已经离欲界邪恶不善之法,……乃至自身可具足作证了吗?」
须深回答佛陀说:「不是的,世尊!」
佛陀告诉须深说:「这就叫先知缘起的法住智,后再了解趋向寂灭的涅槃智。那些比丘们已能独一静处,专心思惟,不放逸懈怠,离于偏执有我的我见,不起一切烦恼,心灵得到完善的解脱了。」(意即比丘们已具缘起法的智慧、不放逸修行,而得到心灵的解脱。)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须深尊者就远离了尘垢,得到清净的法眼。当时,须深知见了正法,得到了正法,觉证正法而超越了疑惑,这不是由他说而信,也不是由他人而救度,他在正法中得到了无畏之心,于是向佛陀顶礼,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我现在要向您悔过,我是为了盗取佛法才秘密出家的,所以我要忏悔我的过错。」
佛陀告诉须深说:「你为什么要盗取佛法而秘密出家呢?」
须深告诉佛陀说:「世尊啊!是因为有很多外道出家人来拜会我,他们告诉我说:『须深你该知道:我们从前都是被国王、大臣、长者、居士,以及其他世人所恭敬供养,然而现在却断绝了,他们都已改去供养沙门瞿昙及他的声闻弟子们。你现在就秘密前往沙门瞿昙及声闻众中假冒出家,听闻佛法后,再回来为我们宣说,我们再拿所听闻到的佛法去教化世间人,使他们能恢复以前一样的恭敬供养我们。』所以,世尊啊!我才会在您的正法、戒律中为了盗法而假冒出家,今天我就向您悔过。希望世尊您能哀怜我,原谅我的过错。」
佛陀告诉须深说:「我愿接受你的悔过,但你应该更详明忏说:『我往昔因为愚痴、不善、无智,在正法、戒律中为了盗法而假冒出家。今天悔过,自己见到了罪过,自己知道了罪过。在未来世中我愿成就律仪,功德增长,不再退减。』为什么呢?因为凡是人有罪,能自见、自知而悔过的人,在未来世中必定可成就律仪,功德增长,不再退减。」
佛陀告诉须深说:「我现在将说个譬喻,有智慧的人,就可从譬喻中得到理解。就好比国王有位巡捕,他捉捕到了盗贼,捆绑着送到国王之前说:『大王!这人抢劫窃盗,希望大王治他罪。』国王说:『把罪人带下去,反绑两手,在城中每个地方游行示众,宣告他的恶行。然后再带他到城外刑罚罪人的场所,在全身刺一百矛。』于是那典刑官接受国王的教令,就将那罪人反绑着双手,在城中每个地方游行示众,宣告他的恶行。然后再带他到城外刑罚罪人的场所,在全身刺上百矛。到了日中时分,国王就问:『罪人还活着吗?』臣下禀报说:『还活着。』国王又下命令:『再刺一百矛。』到了下午,又再刺了一百矛,而那罪犯仍然不死。』」
佛陀告诉须深说:「那位国王治罪,刺了犯人三百矛,那罪人的身体,是否还有如手掌大的完肤吗?」
须深回答佛陀说:「没有完肤了,世尊!」
又问须深:「当时那位犯人被刺三百矛,是否受到极大的痛苦了呢?」
须深回答佛陀说:「是极痛苦,世尊!只刺一矛就痛苦难当了,更何况是被刺三百矛,怎能忍受得了?」
佛陀告诉须深说:「受三百矛刺的剧痛尚可忍受,如果你在正法、戒律中为了盗法而假冒出家,盗了教法而向人宣说,将来受报的痛苦,将倍于受三百矛刺的痛苦!」
佛陀说此正法时,外道须深便即灭尽烦恼而得意解脱。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须深尊者听闻了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愿遵奉修行。
第三四六经解释:
1、须深:又作「须尸摩」,入悲三昧成就本业第一比丘。
2、初禅:即四禅定之始。四禅谓:初禅││谓人修禅定,离欲界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定观均齐,其心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二禅││人修禅定,从初禅入二禅时,一心无觉无观,由定而生喜乐,其心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也。三禅││谓人修禅定,从二禅入三禅时,离喜行舍(厌离二禅大喜动散,摄心不受),而受身乐,唯圣人能说,又复舍念行乐(舍喜念行三禅之乐),其心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也。四禅││谓人修禅定,从三禅入四禅时,断喜乐故,不喜不乐,其心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若就四禅总体而言,则以十八支分别。初禅五支││觉支、观支、喜支、乐支、一心支(定支)。二禅四支││内净支(内心信相明净)、喜支、乐支、一心支。三禅五支││舍支、念支、慧支、乐支、一心支。四禅四支││不苦不乐支、舍支、念支、一心支。
3、慧解脱:解脱分心解脱、慧解脱。圣者有的得心解脱(由定力克服烦恼);有的得慧解脱(由慧力克服烦恼);有的得心解脱、慧解脱,则名俱解脱。请参阅第一经注解十一。
4、知法住:即法住智,由此智可知晓一切世间因果道理。
5、知涅槃:即涅槃智,由此智可觉了涅槃寂灭的道理。
三四七、本经叙说比丘若能依如来真实教法精勤修行,即能成就善逝、正觉。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如来成就了十种智力,得四种无畏的心,知道以往诸佛的行持,能够转动清净的大*轮,在大众中震狮子吼说:『这里的存在,所以决定那里的存在;这里的生起,所以决定那里的生起。就是说由于愚痴无明,所以才会造作诸业,……详细地解说,乃至纯粹大苦结聚的集起;……纯粹大苦结聚的息灭。』众比丘啊!这是真实教法的显现,可截断生死之流,……乃至其人都是往善趣的显现。像这样真实教法的显现,能截断生死之流,足以令善男子生起正信,出家学道,运用方法修习,不放逸懈怠,在正法与戒律中精勤苦行,形销骨立,血肉枯竭;假如他还未达到他所当达到的境界的话,他是不会舍弃运用方法殷勤精进的,他能坚固地修习不退。为什么呢?因为懈怠就会常住于痛苦中,能生起种种邪恶不善之法,招感未来炽然结缚烦恼的果报,以致增长未来世的生、老、病、死苦报,这是退失了佛法的要义之故。如果能够精进修习,而又乐于独住的话,就不会生起种种邪恶不善之法,不会招感未来炽然结缚烦恼的苦报,也不会在未来世增长生、老、病、死,圆满了佛法的要义,得以成就第一教法之境界(即涅槃境界)。也就是所谓的在大师面前,亲承说法,证得涅槃寂灭,正向菩提,成为善逝(自在好去入于涅槃)、正觉(成佛)的圣者。所以,比丘啊!你们应当要观察这自利、利他、自他俱利的教法,精勤修学。思惟我现在出家学道,不再愚痴迷惑,有善果、有胜乐,所有供养我衣服、饮食、卧具、汤药等资具的人,将来也都能获得大果、大福、大利。你们应当这样地去修学。」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三四七经解释:
1、十种力:即如来之十种智力。一、知觉处非处智力││即能知一切事物的道理和非道理的智力。二、知三世业报智力││即能知一切众生三世因果业报的智力。三、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即能知各种禅定及解脱三昧等的智力。四、知诸根胜劣智力││即能知众生根性的胜劣与得果大小的智力。五、知种种解智力││即能知一切众生种种知解的智力。六、知种种界智力││即能普知众生种种境界不同的智力。七、知一切至所道智力││即能知一切众生行道因果的智力。八、知天眼无碍智力││即能以天眼见众生生死及善恶业缘而无障碍的智力。九、知宿命无漏智力││即知众生宿命及知无漏涅槃的智力。十、知永断习气智力││于一切妄惑余气,永断不生,能如实知之智力。
2、四无畏:指佛四无畏。一、一切智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我为一切智人而无畏心。二、漏尽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我断尽一切烦恼而无畏心。三、说障道无所畏││佛于大众中说惑业等诸障法而无畏心。四、说尽苦道无所畏││佛于大众中说戒定慧等诸尽苦之正道而无畏心。
3、有果:依瑜伽师地论说:「谓出家已,由其二相,说明有果:一者、证得烦恼离系究竟涅槃;二者、能起世间胜乐,谓往善趣乐异熟果。」
4、「诸所供养衣服、饮、卧具、汤药者,悉得大果、大福、大利」:「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依此我等受用衣服、饮食、卧具、病药资具。此等虽为卑下之物,然于我等为大果、大利。」但依瑜伽师地论则说:「又能令他于己所作(指信施),得大果报,谓于当来往善趣故;得大胜利,谓当获得财宝、仆从皆圆满故;得大荣胜,谓当获得寿命、色、力、乐、辩才等自圆满故;得大修广,谓即于上所得三处,长时随逐无间断故。」白话译文参考瑜伽师地论。
三四八、本经叙说善来比丘得生圣处,诸根具足,堪解如来说法,故当自利、利他、自他俱利。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诸位善来比丘(善出家比丘)!你们美好地走上出家之路,很殊胜地获得了自己的利乐,生生世世都能降生在神圣之处,诸根完备,不愚不痴,不须以手代言,好话、恶话都能了解它的义理。我现今在这个世上作佛,成为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讲说佛法,使人证得寂灭、涅槃、正向菩提、成为善逝、等正觉的圣者。就是所谓由于这里的存在,所以决定那里的存在;由于这里的生起,所以决定那里的生起。也就是说由于愚痴无明,所以造作了诸业;由于造作了诸业,所以就会有业识,……乃至纯粹大苦结聚。如果把无明灭除,诸业的造作就会灭除,……乃至纯粹大苦结聚的息灭。
众比丘啊!你们难得之处今已得,生在这个圣处,六根完备,……乃至纯粹大苦结聚的集起;……纯粹大苦结聚的息灭。所以,比丘啊!你们应当这样地修学教法,自利,利他、自他俱利。像这样的出家,不愚不痴,有善果,有胜乐,有安乐的果报。而那些供养你们衣服、饮食、卧具、汤药等资具的人,将来也都能获得大果、大福、大利。所以,比丘啊!你们应当像这样地去修学。」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三四八经解释:
1、善来比丘:善来,本印度比丘欢迎来人之辞。善来比丘,是由当人之愿力与佛之威神力,由佛向愿出家之人称善来比丘,便为沙门,剃发染衣之相自备,身成具足戒。「增一阿含经」十五:「诸佛常法,若称善来比丘,便成沙门。是时世尊告迦叶曰:『善来比丘,此法微妙,善修梵行。』是时迦叶及五百弟子所着衣囊变作袈裟,头发自落,如似剃发,以经七日。」瑜伽师地论则说:「具四圆能生圣处。若随有一成此圆满,于善说法毗奈耶(律)中正修行时,名曰善来、善出家者。云何名为四种圆满?一、增上意乐圆满(于般涅槃,极净修治增上意乐方乃出家);二、根圆满(六根完具无缺);三、智圆满(不愚不痖,离各种智愚痴障);四、即于圣处有佛出世得值圆满。」
三四九、本经叙说多闻圣弟子都能了知缘起法而无疑。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多闻圣弟子不做这样的想法:什么存在了,所以这个才存在的呢?什么生起了,所以这个才生起的呢?什么不存在了,所以这个才不存在的呢?什么息灭了,所以这个才息灭的呢?然而那些多闻圣弟子却知道所谓:由于这里的存在,所以决定那里的存在;由于这里的生起,所以决定那里的生起。就是说由于愚痴无明才会去造作诸业,……乃至纯粹大苦结聚的集起;由于愚痴无明息灭了,所以诸业的造作就息灭了,……乃至纯粹大苦结聚的息灭。」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三五0、本经叙说那罗尊者、茂师罗尊者、殊胜尊者、阿难尊者,就「知见缘起法是否就得阿罗汉果」等问题提出问答。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那罗尊者、茂师罗尊者、殊胜尊者、阿难尊者都住在舍卫国的象耳池畔。
那时,那罗尊者问茂师罗尊者说:「有不依信仰,不依爱好,不依传闻,不依对诸法行相的思考、推求,不依见解、审虑的方法,然而却有像这样正确的自觉而产生知见,所谓有生,所以就会有老死,不离于生就会有老死。有这样的说法吗?」
茂师罗尊者答说:「不依信仰,不依爱好,不依传闻,不依对诸法行相的思考、推求,不依见解、审虑的方法,然而却有像这样正确的自觉而产生知见,所谓有生,所以就会老死,不离于生就会有老死。像这样的说法是有的。」
「茂师罗尊者啊!有不依信仰,……乃至不依见解、审虑的方法,然而却能自觉而产生知见,所谓未来的业报息灭了,那么就会寂灭不生,达到涅槃的境地吗?」
茂师罗尊者答说:「是有不依信仰,……乃至不依见解、审虑的方法,然而却能自觉而产生知见,所谓未来的业报息灭了,那么就会寂灭不生,达到涅槃的境地了。」
又问:「茂师罗尊者啊!能知见未来的业报息灭了,那么就会寂灭不生,达到涅槃的境地。这么说来尊者您现在便是一位灭尽一切烦恼的阿罗汉了吗?」
茂师罗尊者听了默然不答,第二次、第三次的请问,他也一样静默地不予回答。
这时,殊胜尊者告诉茂师罗尊者说:「您现在且暂停说话,让我来为您回答那罗尊者的问题。」
茂师罗尊者说:「我现在暂且不说话,请您为我回答吧!」
那时,殊胜尊者就告诉那罗尊者说:「是有不依信仰,……乃至不依见解、审虑的方法,然而却能自觉而产生知见,所谓未来的业报息灭了,那么就会寂灭不生,达到涅槃的境地了。」
这时,那罗尊者便又问殊胜尊者说:「有不依信仰,……乃至不依见解、审虑,然而却能自觉而产生知见,所谓未来的业报息灭了,就会寂灭不生,达到涅槃的境地,那么尊者您现在便是一位灭尽烦恼的阿罗汉了吗?」
殊胜尊者答说:「我说未来的业报息灭了,就会寂灭不生,达到涅槃境地,然而我并不是已灭尽烦恼的阿罗汉。」
那罗尊者说:「您所说和所答的不同,前后相矛盾。依照尊者您的说法:『能知见未来的业报息灭,就会寂灭不生,达到涅槃境地。』可是您为什么又说:『我并不是尽除烦恼的阿罗汉』呢?」
殊胜尊者告诉那罗尊者说:「我现在将说个譬喻,有智慧的人就会因譬喻而了解。比如说在旷野的路边有一口井,没有绳子也没有瓶罐,好用来取水。这时,有一位路人被热渴所逼,来到井边绕着这口井找水喝,可是没有绳子也没有瓶罐,他仔细观察这口井水,如实地看见知道那井水,然而身体却碰不到水。同样地,我虽能知见而说未来的业报息灭,就会寂灭不生,达到涅槃寂静;然而自己却不是灭尽烦恼的阿罗汉。」
这时,阿难尊者问那罗尊者说:「那位殊胜尊者的说法,您觉得怎样呢?」
那罗尊者答阿难尊者说:「殊胜尊者善于讲说真实之法,我既已了解,还要说什么呢!」
当时,那四位正士各自说完后,就从座席起来离去。
三五一、本经叙说若沙门、婆罗门于因缘法不如实知,则非沙门、婆罗门;反之则是。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假如那些沙门、婆罗门对于法不能如实知道,对于法的集起、法的息灭、法息灭的方法,也都不能如实知道,那么他就不是沙门或沙门的一份子,也不是婆罗门或婆罗门的一份子;他们也不知道沙门的目的或婆罗门的目的,不能在现世中自己知道作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受生死的轮回果报了。怎样叫不能如实知道法呢?怎样叫不能如实知道法的集起呢?怎样叫不能如实知道法的息灭呢?怎样叫不能如实知道法息灭的方法呢?就是说对于老死之法不能如实地知道,对于老死的集起、老死的息灭、老死息灭的方法也都不能如实知道;同样地,对于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等法都不能如实地知道,乃至对于六入处的集起、六入处息灭的方法,也不能如实地知道。就像这样,对于诸法都不能如实知道,对于诸法的集起、诸法的息灭、诸法息灭的方法也都不能如实知道。如果那些沙门、婆罗门对于法能够如实知道,对于法的集起、法的息灭、法息灭的方法也都能够如实知道,就该知道这位沙门或婆罗门,这沙门是沙门中的一份子,这婆罗门是婆罗门中的一份子。他们能知道沙门的目的、婆罗门的目的,在现世中自己知道作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受生死的轮回了。
到底是什么法要如实知道呢?到底是什么法的集起、息灭,以及它息灭的方法要如实知道呢?就是对老死之法要如实知道,对于老死的集起、老死的息灭、老死息灭的方法都要如实知道;同样地,对于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等法都要如实知道。乃至对于六入处的集起、六入处的息灭、六入处息灭的方法,也都要如实地知道。就像这样,对于诸法能够如实地知道,对于诸法的集起、诸法的息灭、诸法息灭的方法,也都能如实地知道。」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三五一经解释:
1、「彼非沙门、沙门数,非婆罗门、婆罗门数,彼亦非沙门义、婆罗门义」:「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彼等沙门、婆罗门者,即于沙门而非正沙门,于婆罗门而非正婆罗门。又彼尊者等,对沙门之义、或对婆罗门之义,于现在为非自知者。」沙门义,指作为沙门的目的。
2、「当知是沙门、婆罗门,沙门之沙门数、婆罗门之婆罗门数。彼以沙门义、婆罗门义、见法自知作证」:「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彼等沙门、婆罗门,于沙门为正沙门、于婆罗门为正婆罗门。彼尊者等,对沙门之义,与婆罗门之义,于现在为自知者,为住入实证者。」
三五二、本经叙说若沙门、婆罗门于六入处及其集、灭、灭道不如实知,便不能知触及其集、灭、灭道;反之则可。于缘起系列,宜如实知前支,而随后之缘起支,乃可如实知。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如果沙门、婆罗门对于法不能如实知道,对于法的集起、法的息灭、法息灭的方法也都不能知道的话,要知道这位沙门或婆罗门,他就不属于沙门中的一份子,也不是属于婆罗门中的一份子。他也不知做一位沙门的目的,也不知做一位婆罗门的目的,不能在现世中自己知道作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是对什么法不能如实知道呢?是对什么法的集起、法的息灭、法息灭的方法不能如实知道呢?就是说对六入处法不能如实知道,对六入处的集起、六入处的息灭、六入处息灭的方法不能如实知道。(对六入处法等不能如实知道,)然而对于觉触却能如实知道,那是不可能的事;乃至说对于觉触的集起、觉触的息灭、觉触息灭的方法也能如实知道,那也是不可能的事。同样地,说对于受、爱、取、有、生、老、死等法也能如实知道,一样是不可能的事。
如果沙门、婆罗门对于六入处能够如实知道,对于六入处的集起、六入处的息灭、六入处息灭的方法也能如实知道的话,那么说他对于觉触能如实知道,这才是真的;同样地,说他对受、爱、取、有、生、老、死等法也能如实知道,这也是真的。」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三五三、本经叙说若沙门、婆罗门于六入处不如实知,而欲超度因缘法者,无有是处;反之则可。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的内容,就如前面的经文所说的一样,差别的是:「假如那些沙门、婆罗门对于六入处不能如实地知道,然而竟想要超越觉触,那是不可能的;乃至想要超越觉触的集起、觉触的息灭、觉触息灭的方法,那也是不可能的。同样地,想要超越受、爱、取、有、生、老、死等法,那一样是不可能的;乃至想要超越老死的集起、老死的息灭、老死息灭的方法,也都是不可能的。假如那些沙门、婆罗门对于六入处能如实知道,对于六入处的集起、六入处的息灭、六入处息灭的方法,也能如实知道,那么要超越觉触,这样才有可能。同样地,要超越受、爱、取、有、生、老、死等法,这也才有可能;乃至要超越老死息灭的方法,这才有可能。」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就如老死,乃至六入处等三经的经文所说;同样地,自老死乃至行等三经的经文,也是像这样的说法。
三五四、本经叙说应当觉知老死,乃至行,以及行之集、行之灭、行之灭道迹。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应当要觉知老死,觉知老死的集起、老死的息灭、老死息灭的方法。就像这样,……乃至应当要觉知行(造作诸业)、行的集起、行的息灭、行息灭的方法。
应当如何觉知老死呢?就是说要觉知由于有生,所以就有老死,要像这样觉知老死。要如何觉知老死的集起呢?就是说要觉知有生的集起,所以就有老死的集起,要像这样地觉知老死的集起。要如何觉知老死的息灭呢?就是说要觉知生灭了,老死就会息灭,要像这样地觉知老死的息灭。要如何觉知老死息灭的方法呢?就是要觉知八圣道是老死息灭的方法,要像这样地觉知老死息灭的方法。……乃至如何觉知行呢?就是说有三行(造作三种业)││身行、口行、意行,要像这样地觉知行。要如何觉知行的集起呢?就是说有无明的集起,就会有行的集起,要像这样地觉知行的集起。要如何觉知行的息灭呢?就是说无明息灭了,行就会息灭,要像这样地觉知行的息灭。要如何觉知行息灭的方法呢?就是说八圣道是行息灭的方法,要像这样地觉知行息灭的方法。」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三五五、本经叙说有四十四种智。(即缘起十二支,除无明外,对其它十一支,及各支的集、灭、灭道的认知)。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四十四种的知识。你们要仔细听!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们解说。是那四十四种知识呢?就是说对于老死的知识、老死集起的知识、老死息灭的知识、老死息灭方法的知识。同样地,对于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等的知识,乃至对于行集起知识、行灭的知识,行灭方法的知识,这就叫四十四种的知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三五六、本经叙说有七十七智。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七十七种知识。你们要仔细听!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们解说。什么是七十七种知识呢?就是由于生而有老死的知识,不是由于无生而有老死的知识;过去由于生而有老死的知识,过去不是由于无生而有老死的知识;未来由于生而有老死的知识;未来不是由于无生而有老死的知识;以及缘起法的知识,知道世间法都是无常的有为法,是缘于心而产生的,是会灭尽之法、变易法、离欲法、应将它断除使寂灭不生。同样地,像这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等法,乃至由于无明而有行的知识,不是由于有明而有行的知识;过去由于无明而有行的知识,过去不是由于有明而有行的知识;未来由于无明而有行的知识,未来不是由于有明而有行的知识;以及缘起法的知识,知道世间法都是无常的有为法,是缘于心而产生的,是会灭尽之法、变易法、离欲法、应将它断除使寂灭不生,这就叫七十七种的知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三五六经解释:
1、「云何七十七种智?……灭法断知智。」:「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诸比丘!七十七智事者何耶?缘生而有老死之智,无生无老死之智;过去缘生而有老死之智,无生无老死之智;未来缘生而有老死之智,无生无老死之智;有法住智处,亦有尽法、败坏法、离贪法、灭法之智。」所谓七十七智即缘起十二支中前后二支相关可分成十一组,每一组又如经中所述有七法,合计共七十七法智。法住智,指如实知见无明、行等十二支缘生法之智。
三五七、本经叙说随增烦恼的增法与随减烦恼的减法。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会随增烦恼的增法和随减烦恼的减法。你们要仔细听!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们解说。怎样叫增法呢?就是所谓由于这里的存在,所以决定那里的存在;由于这里的生起,所以决定那里的生起。也就是说由于愚痴无明,所以造作了诸业;由于造作了诸业,所以就有业识,……乃至纯粹大苦结聚的集起,这就叫增法。怎样叫减法呢?就是说由于这里不存在,所以决定那里也不存在;这里息灭,所以那里也息灭。也就是说无明息灭,那么诸业的造作就会息灭,……乃至纯粹大苦结聚的息灭,这就叫减法。」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就如「增法、减法」的经文所说;同样地,生法、变易法、集法、灭法等经文也如上面所说一样。
就如「当说」等三经,有应当知等三经也如上面所说一样。
三五八、本经叙说若思量、妄想生,则会生未来世苦。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如果生起思量或妄想的话,就会被结使(随眠,潜伏的烦恼种子)及攀缘的识所依止;由于有攀缘的识依止,所以就会有未来世的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此纯粹大苦结聚的集起了。如果不生思量、不生妄想的话,那么就不会有结使,也不会有攀缘识的依止;由于没有攀缘识的依止,所以在未来世的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就会息灭,如此纯粹大苦的结聚也就息灭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三五九、本经叙说意同第三五八经,唯加「名色」部份。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如果生起思量或妄想的话,就会有结使及攀缘识的依止;由于有攀缘识的依止,所以就会进入名色之中;由于进入名色中,所以就有未来世的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此纯粹大苦结聚的集起。如果不生思量、也不生妄想,就不会有结使及攀缘识的依止;由于无攀缘识的依止,所以就不会进入名色之中;由于不进入名色之中,所以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就会息灭,如此纯粹大苦的结聚也就息灭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三六O、本经叙说意同三五九经,唯加「往来」及「生死」部份。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如果有思量、妄想的话,就会有结使及攀缘识的依止;由于有攀缘识的依止,所以就会进入名色之中;由于进入名色中,所以就会有往来;由于有往来,所以就会有生死;有生死,所以就有未来世的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此纯粹大苦结聚的集起。如果没有妄想的话,就不会有结使及攀缘识的依止;由于无攀缘识的依止,所以就不会进入名色之中;由于不进入名色中,所以就没有往来;没有往来,也就没有生死;既没有生死,所以在未来世的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就会息灭,如此纯粹大苦的结聚也就息灭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三六一、本经叙说若有比丘闻十二因缘而生厌、离欲、灭尽,是名多闻比丘。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多闻的比丘。什么是如来所施设(安立)的多闻比丘呢?」
众比丘禀告佛陀说:「世尊您是正法的根本、正法的眼目、正法的凭依,希望您能为我们解说什么是多闻比丘,众比丘听闻后,当会接受奉行。」
佛陀告诉比丘们说:「你们要仔细听啊!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们解说。众比丘啊!如果有比丘他听闻老、病、死等法,于是对它生厌、离欲、要使它灭尽的话,这就叫多闻比丘。同样地,当他听闻到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等法时,也是对它生厌、离欲、要使它灭尽的话,这就叫多闻比丘,也就是如来所施设的多闻比丘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三六二、本经叙说若有比丘说十二因缘法是生厌、离欲、灭尽法,则为说法比丘。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所谓的说法比丘。怎样叫说法比丘呢?怎样才是如来所施设的说法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