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顺法师金刚经讲解
发布时间:2022-12-25 18:06:44作者:佛缘网一、﹙p.1﹚《金刚经》流行于中国佛教界之原因:
1.三论、天台、贤首、唯识、禅各宗,都有注疏。
2.中国佛教的特点:一、重实行;二、好简易。本经既重般若的悟证,卷帙又不多,恰合中国人的口味,所以能特别的盛行起来!
二、﹙p.2﹚本经的文义次第,是极为难解。
1.无着:「今刚难坏句义聚,一切圣人不能入。」
(《金刚般若论》卷上,大正25,757a8)
2.世亲:「法门句义及次第,世间不解离明慧。」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卷上,大正25,781a7)
甲、释经题﹙p.2-p.15﹚
三、﹙p.2﹚「金刚」
A、世间的金刚有三特点:
1.坚常
2.明淨
3.快利
B、金刚之种类
1.金刚宝
2.世间金刚石之类
四、﹙p.3﹚须菩提在般若会上提出四个问题:
1.何者般若?
2.何名般若?
3.般若何用?
4.般若属谁?
A、《大品般若经》卷3〈集散品第9〉大正8,236b:「菩萨摩诃萨欲行般若波罗蜜,应如是思惟:何者是般若波罗蜜?何以故名般若波罗蜜?是谁般若波罗蜜?」
B、《大般若经》卷409﹙第二分﹚〈胜军品第八之2〉,大正7,49a6~9:「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应当如是审谛观察:何者是般若波罗蜜多?何故名般若波罗蜜多?谁之般若波罗蜜多?如是般若波罗蜜多为何所用?」
C、《大智度论》卷43,大正25,369b-371a
五、﹙p.3﹚何谓般若?
﹙一﹚实相般若,﹙二﹚观照般若,﹙三﹚文字般若。
六、﹙p.3-p.6﹚实相般若
﹙一﹚《大智度论》卷40说:「般若者,即一切诸法实相,不可破,不可坏。」(大正25,370a-b)
﹙二﹚《经》中说:「菩萨应安住般若波罗蜜。」
参见:《大般若经》卷3,初分〈学观品第二之一〉,大正5,11c15~29:
「佛告具寿舍利子言:舍利子!诸菩萨摩诃萨,应以无住而为方便,安住般若波罗蜜多,所住能住不可得故。诸菩萨摩诃萨应以无捨而为方便,圆满布施波罗蜜多,施者、受者及所施物,不可得故。诸菩萨摩诃萨,应以无护而为方便,圆满淨戒波罗蜜多,犯无犯相不可得故。诸菩萨摩诃萨,应以无取而为方便,圆满安忍波罗蜜多,动不动相不可得故。诸菩萨摩诃萨,应以无勤而为方便,圆满精进波罗蜜多,身心勤怠不可得故。诸菩萨摩诃萨,应以无思而为方便,圆满静虑波罗蜜多,有味无味不可得故。诸菩萨摩诃萨,应以无着而为方便,圆满般若波罗蜜多,诸法性相不可得故。」
﹙三﹚《大智度论》卷11,大正25,139c:
「般若如大火聚,四边不可触。」
﹙四﹚古德说:「说似一物即不中。」
参见:《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卷1,大正48,357b19~29:
「怀让禅师,金州杜氏子也。初谒嵩山安国师,安发之曹溪参扣。让至礼拜,师曰:甚处来?曰:嵩山。师曰:什麽物?恁麽来?曰:说似一物即不中。师曰:还可修证否:曰: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师曰:只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西天般若多罗谶,汝足下出一马驹,踏杀天下人,应在汝心,不须速说。让豁然契会,遂执侍左右一十五载。日臻玄奥,后往南岳,大阐禅宗。(敕諡大慧禅师)」
﹙五﹚《法华经》卷1,〈方便品第2〉﹙大正9,5c﹚
「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
﹙六﹚《中论》说:「空则不可说,不空不可说,空不空叵说,但以假名说。」
参见:《中论》卷4〈观如来品第22〉﹙大正30,30b22~24﹚
「空则不可说 非空不可说 共不共叵说 但以假名说」
﹙七﹚「不坏假名而说实相」
A、参见:《大品般若经》卷8〈散花品第29〉,大正8,277b4~13
「尔时释提桓因心念:是慧命须菩提,其智甚深,不坏假名而说诸法相。佛知释提桓因心所念,语释提桓因言:如是如是,憍尸迦!须菩提其智甚深,不坏假名而说诸法相。释提桓因白佛言:世尊!大德须菩提云何不坏假名而说诸法相?佛告释提桓因:色但假名,须菩提不坏假名而说诸法相。受想行识但假名,须菩提亦不坏假名而说诸法相。所以者何?是诸法相无坏不坏故。」(《大智度论》卷55,452a9~18)
B、《大智度论》卷55:
「释曰:释提桓因欢喜言:须菩提其智甚深,不坏假名,而说诸法实相。……菩萨知一切法假名,则应般若波罗蜜学。所以者何?一切法但有假名,皆随顺般若波罗蜜毕竟空相故。」(大正25,453a3~14)
﹙八﹚《中论》说:卷3〈观法品第18〉(大正30,24a)
「一切实非实,亦实亦非实,非实非非实,是名诸佛法。」
﹙九﹚依《智论》说:「观是一边,缘是一边,离此二边说中道。」
A、《大智度论》卷43,大正25,370 c4~7:
「是菩萨入不二入法门,是时能直行此般若波罗蜜,不分别是因、是果,是缘、是知,是内、是外,是此、是彼等,所谓一相无相,以是故不应难。」
B、《大智度论》卷63,大正25,507a7-21
「是淨甚深者,淨有二种:一者智慧淨,二者所缘法淨。此二事相待,离智淨无缘淨,离缘淨无智淨。所以者何?一切心心数法从缘生,若无缘则智不生。譬如无薪火无所然。以有智故知缘为淨,无智则不知缘淨。此中智淨、缘淨相待,世间常法。是中说离智离缘,诸法实相本自清淨,为心心数法所缘则污染不清淨。譬如百种美食与毒同器则不可食。诸法实相常淨,非佛所作,非菩萨、辟支佛、声闻、一切凡夫所作,有佛、无佛,常住不坏相。在颠倒虚诳法及果报中则污染不淨。是清淨有种种名字,或名如、法性、实际,或名般若波罗蜜,或名道,或名无生、无灭,空、无相、无作、无知、无得,或名毕竟空等,如是等无量无边名字。」
七、﹙p.6-p.8﹚观照般若
﹙一﹚《智论》说:「从初发心求一切种智,于其中间,知诸法实相慧,是般若波罗蜜。」
参见:《大智度论》卷18,大正25,190a
﹙二﹚《大智度论》卷43,大正25,370c7~16:
「复次世间三种智慧:一者、世俗巧便,博识文艺,仁智礼敬等;二者、离生智慧,所谓离欲界乃至无所有处;三者、出世间智慧,所谓离我及我所,诸漏尽声闻、辟支佛智慧。般若波罗蜜为最殊胜,毕竟清淨无所着故,为饶益一切众生故。声闻、辟支佛智慧虽漏尽故清淨,无大慈悲,不能饶益一切故不如,何况世俗罪垢不淨欺诳智慧!三种智慧不及是智慧故,名为般若波罗蜜。」
﹙三﹚《学佛三要》p.169~170
「世间智」、「出世间智」、「出世间上上智」,这是从凡夫到佛果位而分类的三种智慧。世间智,指一般凡夫及未证圣果的学者,所具有的一切分别抉择慧力。出世间智,指二乘圣者超出世间的,能通达苦空无常无我诸法行相的证慧。出世间上上智,佛与菩萨所有的大乘不共慧,虽出世间而又二谛无碍、性相并照,超胜二乘出世的偏真,故称出世间上上智。这种分类,与龙树智论的:外道离生智、二乘偏真智,菩萨般若智,意义极为相近。
(四)《智论》说:「般若是一法,随机而异称。」
参见:《大智度论》卷18,大正25,190c3-4
「般若是一法 佛说种种名 随诸众生力 为之立异字」
﹙五﹚《智论》说:「未成就名空,已成就名般若。」
参见:《大智度论》卷35﹙大正25,319a﹚
「成就者名为菩提,未成就者名为空。」
﹙六﹚「因名般若,果名萨婆若。」
A、《大智度论》卷11,大正25,139c7-10:
「复有人言:从初发意乃至道树下,于其中间所有智慧,是名般若波罗蜜;成佛时是般若波罗蜜,转名萨婆若。」
B、《大智度论》卷18,大正25,190a20~24:
「佛所得智慧是实波罗蜜,因是波罗蜜故,菩萨所行亦名波罗蜜,因中说果故。是般若波罗蜜在佛心中变名为一切种智。菩萨行智慧求度彼岸故,名波罗蜜;佛已度彼岸故,名一切种智。」
C、《大智度论》卷43,大正25,371a1~7:
「凡夫人虽复离欲,有吾我心着离欲法故,不乐般若波罗蜜。声闻、辟支佛虽欲乐般若波罗蜜,无深慈悲故,大厌世间一心向涅槃,是故不能具足得般若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菩萨成佛时转名一切种智,以是故般若不属佛,不属声闻、辟支佛,不属凡夫,但属菩萨。」
D、《大智度论》卷58,大正25,471b6~16:
「诸佛一切种智,应从般若中求者,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具足故,得佛时般若变成一切种智故,言一切种智当从般若中求。佛能说般若波罗蜜故,言般若波罗蜜当从一切智中求。譬如乳变为酪,离乳无酪,亦不得言乳即是酪。般若波罗蜜变为一切种智,离般若亦无一切种智,亦不得言般若即是一切种智。般若与一切种智作生因,一切种智与般若作说因,因果不相离故,言不二不别。」
E、《大智度论》卷72,大正25,563c9~11: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是般若波罗蜜,但名字异,在菩萨心中为般若,在佛心中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七﹚罗什说:「萨婆若即是老般若。」
A、参见:吉藏《淨名玄论》卷4,大正38,879c29~a5:
「菩萨形二乘则大,望佛则般若为小,故在佛心中,变名萨云若,宁言体性大耶?
答:般若是因中之极,功在十地,故名为大,不望佛也。又般若通因果,果地般若,则最上无过,故体性是大。如什公云:萨般若即老般若也。」 首页12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