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缘网

悉达多贵为太子,为何要出家修佛

发布时间:2024-03-10 04:09:04作者:佛缘网
悉达多贵为太子,为何要出家修佛

悉达多贵为太子,为何要出家修佛

文·风花雪月的岁月

释迦牟尼为什么要出家,这是一个拥有高度智慧的人,对于人生的另一种选择方式。初学佛法之人,当然要在释迦牟尼佛的传记中认识世尊为什么要出家修行佛法。出家以后的释迦牟尼是如何修行的,又是如何为了众生讲法的。什么时候世尊离开了世间,为什么要去涅槃,这是一个初学佛法的人都应该了解的。如果你不看释迦牟尼传记,对于佛教或者说是世尊的了解业仅仅只局限于原始的佛教之中了。那么这样的话你可能会对“法”的认识会有一些误导和偏见,这样是不应该的。

释迦牟尼佛确实是出生在两千五百年前的古印度,当时的释迦牟尼是以一个凡人的样貌示现的,在出家修道之前,一直贵为一国的太子。

生活的环境奢华而又舒适,而这种生活对于一个天赋异禀,并且拥有着极高的智慧的人来说,却是对他生命中的一个困扰,是他思考生命起源的一个根本原因。激发了他对现实人生的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当一个人感到眼前的这一切荣华富贵不过是过眼云烟,是虚幻的存在的时候,他就会去寻找另外的一条道路,去寻找心灵之旅,开发内在精神生命的开始。

释迦牟尼佛是这个一个拥有高度智慧的人,拥有常人所没有的探索力,和思考能力。身边美女如云,权贵至高无上,可是却丝毫不为其所动。在美好的生活中没有迷失了自我,因为他明白,再美好的事物,都会消失的无影无踪。随着时光的流逝,都比不上对真理的追求和对生命真谛的探索。悉达多太子正式见到了凡人的病,老,死。从而感受到了人的生命的短暂。从而发心出家修行。

一般的人都会在困境中思考人生,发现了痛苦的根源,因为生活太过于困苦,贫穷,才会想着发心出家去修行。但是对于一个从小衣食无忧,生活极其奢华,生活在皇宫中的太子,为什么会想着发心要出家去修行呢,如果没有异于常人的大智慧,大担当,是不容易觉悟的,而悉达多太子却是在这样的生活当中,却着眼看到了奢华糜烂的皇宫生活不过只是过眼云烟,死亡,才会是人生最后的归属。

生活在这个婆娑世界的大部分人,都是在和妻儿老小恩恩爱爱的虚度一生的,一般都只是在生命马上走到了尽头的时候,才会对今生的生命起源和生命的意义做一个简单的检讨和反省,才会对自己身边周围的人和事情做一个回顾和省悟。佛经上有讲到,人只有在尝到苦的滋味以后,才知道苦才是人生的真相,一个自出生以来,就会对生命有着假想异于常人的观察力,在他观察出原来这一期生命中充满了许多身心交织而产生了无数不是世人现有的凡常思虑所能解决的痛苦烦恼时,正确的运用他敏捷的分辨力,改变他的人生观,转变自己的人生轨迹,扭转这一生现实生命将要造作、形成的现实因果。

三十岁的时候,这是一个那人正值壮年的时候,一个人到了三十岁,这是拥有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能力的时候,可以说已经真正的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世尊在三十岁的时候选择了出家,便说明他在三十岁的时候,就已经明白自己要和世俗王朝中的一切因果划清界限,明白了要解决人生的烦恼,就不应该沉迷于世俗中的纸醉金迷。要在今生证的生命的真理,就一定要出家,远离尘世去修行。佛陀用最实际的行动,向世人证明了,荣华富贵和权势都无法改变一个人对于人生真谛的追求。暗示了人生最大的“投资”就是对生命的追求。唯有从现实中发现苦难,才可让自己了断情缘,然后不断的精进修行,得到人生起源的答案。

悉达多太子以后,是如何修行的成就的呢,在经卷中告诉们说;悉达多太子在出家以后,曾经追求过外道仙人苦修的阶段,曾经日食一麦,精进修行。但是始终不能超脱三界生死之苦,最后在菩提树下修禅,深入四禅之中,最终证得了十二因缘法中形成与还灭的真理而了脱了生死,证得涅槃。

在悉达多太子成道以后,在古印度宣传佛道,并且广纳僧众,比丘,组成了五百僧团,进行传教说法,其中十大弟子各有所长,在世尊涅槃以后,待佛传法,渡化世人。真正的为了佛教现身的弟子也是不计其数,在佛陀的经典教义中,践行佛陀的理念,为了证得佛果,渡人渡己,成就无上正觉。这是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为了渡化世人,用自己的理念来劝人向善,最终用自身的成就,证得了自己的理念所言不虚。

本文由作者,风花雪月的岁月原创,喜欢记得关注收藏,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