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隋唐时期佛教造像题记研究——李晓敏
发布时间:2023-11-11 04:10:57作者:佛缘网三、造像题材与民众崇奉对象
造像的题材是民众信仰的重要内容。
民众信奉、崇拜的是释迦,观音,弥勒,还是其他神祗,这在造像记中有直接的记载。他们信奉不同的佛或菩萨,造像时就会有不同的选择。造像记中所记载的应该是造像者崇奉对象的直接反映。本文即是以造像者在造像记中的自我陈述为准,探讨民众心目中的崇拜对象,许许多多没有造像题记的题材没有列入本文统计范围,而且本文也不涉及实际的造像型制。根据统计得知,隋唐时期河南造像较多的有以下几种:阿弥陀佛、无量寿佛(165例)、观音(90例)、像(88例)、菩萨(76例)、佛(48例)、经幢(34例)、释迦如来(30例)、浮图塔(27例)、地藏(22例)、弥勒佛(14例)、药师佛(9例)、优填王造像(13例),其他还有大势至、卢舍那、四面像、造像碑、多宝、思惟、天宫、业道、天王、力士、圣僧、天龙八部、须菩提等,出现次数很少,另有一些因为造像记残缺或没有记载而不能得知造像题材。
以下是河南隋唐时期较为流行的十种造像题材。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是这一时期最为流行的造像题材,数量遥遥领先。阿弥陀佛也称作无量寿佛,北朝信徒的称呼以无量寿为主,永安三年(530年)之后才有阿弥陀佛的名称出现。隋唐时期绝大多数称为阿弥陀佛,在165例中,只有1例称呼为无量寿。初期信徒以为无量寿与阿弥陀佛为二佛,而非一佛之不同称呼。故有武平三年(572年)造像碑同时刻有无量寿佛与阿弥陀佛,而大业三年(615年)河南博爱县仍有为父母造阿弥陀佛与无量寿佛者。
阿弥陀像是平民中最为流行的题材,在地域上主要是龙门120例,巩县30例。
阿弥陀佛造像的流行与净土信仰在这一时期的流行是分不开的。人们为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和弥勒兜率净土,不惜财力地“敬造阿弥陀佛”,祈求“往生净土”。阿弥陀佛的数量显著增多了,释迦造像却明显减少。
观音菩萨
观音菩萨在中国民间受到最普遍最广泛的崇拜,从北朝到隋唐一直拥有比较稳定的信徒数量。所收集的河南隋唐时期观音造像共90例,是一种非常流行的造像题材,而且持续整个隋唐时期都比较稳定。其更多受到个人和家庭的欢迎。
造像记中多称为观音,称为“救苦观音”的28例,主要在显庆元年(656年)至贞元二年(786年)间出现。还有千手千眼观音、大悲观音等称呼。有单独称造观音像的,还有作为胁侍的观音,多为弥陀佛+观音(救苦观音),还有观音与地藏合造的。
纵观唐代全国的观音造像,从天宝元年(742年)起绝大多数的观音造像都出现在四川,在这之前则集中于河南,特别是从文宗朝大和三年(829年)后,所有观音造像无一例外都来自四川。
不明确造像
有部分信徒只用“佛”、“像”、“菩萨”来命名所造题材,并不书具体名号,这些信徒既不重视、不关心所造像的具体名号与佛教含义,也无确定的崇拜对象,只是简单膜拜“像”而已。造成的是佛就拜佛,是菩萨就拜菩萨,无论型制如何,只要是像就可。换言之,他们看重的主要是膜拜像的行为,至于像的具体型制并不在意。这些造像者是在社会造像风气驱动下造像供养的,对佛教的了解尚很浅。
像:河南隋唐时期此类造像88例,集中在开皇元年(581年)到天宝九年(750年)间,750年之后再无此类造像出现。大多数信徒直接称呼为“像”,或称为“石像”、“铜像”,此外还有称为尊像、玉石像者。“像”是平民信徒中最为流行的造像题材,是官吏造像中比例最低的。前期主要出现在巩县(23例),集中在586年-677年,后期集中在龙门(49例),出现在641年-704年间。比较受家庭、社邑的欢迎。
菩萨:河南造像记中,造菩萨的大多是作为佛的胁侍出现的,有64例是分别作为佛、阿弥陀佛、释迦、弥勒等的胁侍。有指出了具体的名号的,更多则只称为“菩萨”而没有具体名号。作为胁侍的指出了主尊的名号,而胁侍只称“菩萨”,也并不明白胁侍菩萨的名号,因此把这类造像也作为不明确造像中的一类进行分析。这类造像在平民中是比较流行。分布最多的地区是是龙门44例,巩县23例,其次荥阳、洛阳、洛川、滑县。
佛:有的信徒对所造像只称为“佛”,这类造像在北朝不甚流行,而到了隋唐时期则数量猛增。主要是分布在龙门(34例)。有只单独造“佛”或“佛像”的,有称作佛龛、石佛、七佛、千佛的。还有带胁侍的“佛+菩萨”,通常是一佛二菩萨,还有佛、菩萨+弟子(迦叶、力士、天龙八部、天王)等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