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缘网

诸子百家为何在后世只剩下了儒家和道家?

发布时间:2023-03-28 09:31:26作者:佛缘网
诸子百家为何在后世只剩下了儒家和道家?

尚有不少人并不认为诸子百家均已消逝,而是觉得其学说不过是化整为零的存在于传统文化之中。这种观点自然不能说是谬误,而是对“百家”定义不同导致的见解分歧,故此讨论问题之前,先定义好名词概念及其内涵,才能避免鸡同鸭讲。所谓“百家”,是指代百家学派,是乃主修学问之派别,所谓“诸子”,乃某一派别之开创者、或继承者、或集大成者。诸子百家是后世对先秦学术思想人物和派别的总称。

至于诸子百家消失于历史长河中的说法,乃是此一流派在后失去流派特征,再无主修某一学问而大行于世的学术流派。譬如孔门三千,均以儒家思想为正,墨门近千,均以墨子教诲为准。而稷下学宫的道家祖述黄帝,推崇老子。各家均有形成规模不小的组织,而旗帜鲜明的进行思想交流,学术碰撞。

如此说来,便不难理解“只剩下道家和儒家”的说法了,西汉黄老盛行于朝野之上,士林还有公羊学风靡。董仲舒所谓的儒家,早已不再是孔子所所主张“不语怪力乱神”的儒家了,甚至还反其道而性质,董儒还偏偏喜欢以谶纬学说批评朝政,因将高庙失火归结于行政有失而天将灾异为汉武帝所不喜,险些被斩首。

很多推崇儒学的人喜欢以“内圣外王之道”为封建剥削主粉饰,据史而论,可有任何一个皇帝是因为个人品行极好而天下大治?子曰:“为政以德”,孔学的逻辑是“仁”是“礼”的根本,“孝”是“仁”的根本,故此“孝为天下第一大德”,后世君主以“孝治天下”进行自我标榜。即是如此,自当天下归礼,何来流血漂橹,横尸遍野,人相食之记载?

孔子之所以“臭名昭著”,并非是这个老头有多么坏,而是被人绑架了。西汉武帝在继承家族事业之后,注册了一个叫做“孔子”的商标,于是开始行销兜售三纲五常、尊尊亲亲那一套价值观。刚开始孔子后人是拒绝的,但是任谁也受不了“永世为官”的诱惑啊!故人已逝,但凡有一点影响力,能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产生价值的人事物,都在朝廷的鹰犬炒作之下把剩余价值发挥的淋漓尽致。这一现象在现代可以很好的做个比喻:一个产品出现问题了,除了找厂家售后之外,形象代言人也会陷入舆论之中。

孔子的悲哀,从去世的那一刻就开始,自从没了“最终解释权”,之后的见解便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儒门八派在战国之世就已经因为见解不同互相攻伐了,后儒想到一个绝好的办法,便是定于一尊。自从有了官方的权威解释之后,大家就可以喜笑颜开的同聚一堂了。恰恰这也是要害所在,官方代表皇帝官僚集团的利益,虽圣贤之书,体现的确实统治者的意志,伴随着统治阶级对思想舆论的钳制,老子、孔子二人双双被送上神坛,学人士子只管朝拜罢了,谁人敢非议神圣之人?“食君之禄,忠君之事”的官吏书生也决然不会客观的转述圣贤思想。比如:先儒专门讲解禅让制度优越性的《唐虞之道》若非从坟墓里挖掘出来,今人绝无可能知晓早期儒家公天下之心如此。

至于道家学派在后世的存在,很多人不愿意接受一个事实。在犬儒弄权的时代,天下读书人无不以儒家经典为必读课目,说凡有入仕为官之心者均是儒生也不为过。道家学派在行政系统坐冷板凳之后,转而像民间流传,黄老道家和方仙术士为黄老道,黄老道再吸纳儒家、墨家、医家等学术形成了早期道教的雏形。而再后世的近两千年里,道士充当了道家学派传承的主力军。

不难发现,道家早已不是先秦的道家,儒家也早已不是先秦的儒家。至于百家为什么都合流到儒道两家之中,笔者认为有如下几方面的原因:首先是有信仰,儒家改革了西周时期的天命观,道家开创了“道体独尊”的客观信仰,他们都不在寄希望于飘渺虚无的牛鬼蛇神,而是认为事件存在不以个人意识为转移的某些东西。儒家说是命,道家说是道。再者两家均有极强的包容性,无论何种学问,均能取长补短。法家、兵家、纵横家(外交家)他们虽说也有形而上的思考,但总体是以做事为实务,停留在“术”的层面,而缺少对终极意义的思考。于是各家术之所长,便为儒道两家所取。

事实上,大一统之后的各家学派均是杂家。不同的是终极信仰的问题,于是便各自站队,终归形成了儒道与外来佛教三教并力的局面。不难发现,佛教虽为出世之说,但同样具备儒道两家的特点,有信仰,能兼收并蓄其他学派的学问。至于各家学派退出历史争鸣的舞台,各有原因。比如战国时期风靡一时的农家许行,他认为剥削是可耻的,君主官僚体系要自己种地自力更生。如此主张,倘若我是秦皇,亦将焚其书,坑其学人。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如何客观的评价各家学说?

儒家十三经,道教十三经,佛教十三经,包括哪些经书?

《儒家十三经》分别都讲了些哪些内容?

(插图源于互联网,侵删)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