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缘网

第十九卷 第五十五章 行阴区宇十外道论之一

发布时间:2023-03-14 14:48:04作者:佛缘网

楞严经白话解 第十九卷 第五十五章 行阴区宇十外道论之一

内容提要:

行阴区宇十外道论:一无因论,二、圆常论,三、一分常论,四、有边论,五、颠倒不死矫乱遍计虚论,六、五阴死后有相论,七、五阴死后无相论,八、五阴死后俱非论,九、五阴死后断灭论,十、五阴中五现涅槃论。这十种对禅定所显现的境界作出的荒唐见解,都由于对行阴作用无知,愚痴迷乱,遇到这些景象,不识其真相,却说大妄语,自称已登圣境,因此堕无间地狱。

原文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地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销灭,寤寐恒一。觉明虚静,犹如晴空。无复粗重前尘影事。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明,来无所黏,过无踪迹。虚受照应1,了罔陈习,唯一精真。生灭根元2,从此披露。见诸十方十二众生,毕殚其类。虽未通其各命由绪,见同生基。犹如野马3熠熠清扰,为浮根尘究竟枢穴。此则名为行阴区宇。

(温陵曰:通叙想灭行现也。浮动妄习,昼明则想,夕瞢则梦。汨乱性真,莫得而一,扰动觉明,莫得而净。故想阴尽者,梦想消灭,寤寐恒一,觉名虚静,犹如晴空也。五阴前粗后细,故想尽则无粗重影事。虽观万象而无想念,故如镜鉴明,无黏无迹,虚受照应,了无陈习。惟一精真,明极如此,故阴隐行阴,于是披露也。行为万化生灭根源,故起相披露,则十二类之元,无不殚见。各命由绪,识也。见同生基,行也。扰动幽隐,故譬野马。乍生乍灭,故曰熠熠。无复粗影,故曰清扰。根尘运止,皆本于此,故曰究竟枢穴也。)

【注】

1虚受照应观而不着。譬如有事上街,听到有汽车开过来的声响,或见到有人行过来的影子,知道有这回事就算了。不去瞧那车是什么型号,更不想它载着什么东西;不去瞧那人是什么样子,更不想他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就是虚受照应。

2生灭根元这生灭根元即是能兴造一切业的妙如来藏心。想阴已尽,意识不动,但不思议熏习成的如来藏种子与现识结合,便有不思议变的变易生死。这便是幻相的根元。

3如野马阳焰远处浮尘在阳光反衬下,如野马奔驰般瞬息变幻,用野马阳焰比喻这种变幻的情景。

白话解

佛说:“阿难,修三摩地的善男子,想阴已尽的,消灭了三界的梦想,睡时醒时,都觉明虚净,眼前万里晴空,再无粗重前尘影事。静观心中世间大地山河,如明镜照物,来不沾滞,去不留迹,虚受照应。了悟网像乃唯一精真如来藏所变。从此披露了生灭根元,十方十二类众生纷纷现相。虽未通达其根本元由,知其所生共性,犹如野马阳焰,扰动清幽,熠熠万变,这是浮根妄尘的究竟枢穴。这便是处于行阴区宇的状态。

原文

若此清扰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习。如波澜灭,化为澄水,名行阴尽。

是人则能超众生浊。观其所由,幽隐妄想以为其本。

白话解

若这清扰熠熠之性,已得澄明,灭除了无始妄想微细习气,心似一泓清水,波澜不兴,便说行阴已尽。

这人能超越众生浊。引起行阴作用的因由,根源在于幽隐妄想。

(温陵曰:行阴习扰成性,故称元性、元习。能灭扰习,则归元澄之本,而迁流相尽矣。故如波澜灭,化为澄水也。生灭不停,业运常迁,名众生浊,故行阴尽则超之。行阴密移,曾无觉悟,故曰幽隐妄想。)

一无因论

原文

阿难当知,是得正知奢摩他中诸善男子,凝明正心,十类天魔不得其便。方得精研穷生类本。于本类中生元露者,观彼幽清,圆扰动元。于圆元中,起计对贿,是人坠入二无因论。

一者、是人见本无因。何以故?是人既得生机全破。乘于眼根八百功德,见八万劫所有众生,业流湾环,死此生彼。只见众生轮回其处。八万劫外,冥无所观。便作是解,此等世间十方众生,八万劫来,无因自有。由此计度,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白话解

阿难,应当知道,在奢摩他中已离种种妄想的善男子,正心不乱,十类天魔不得其便。若面对清扰熠熠的幻相,推究根元,于静观中,又起思维计度,马上又扰动原来已得清净的根元,便将坠入两种无因论:

第一种,这人见本来无因。什么理由?认为想阴已尽,所有众生业相,都是因眼根八百功德所见,只见八万劫所有众生,无非彼灭此生,如车轮转,周而复始。而想寻求八万劫外的本根,寻求不得。便下结论,认为世间十方众生,八万劫来,本来无因自有。计着这种观点,亡失正遍知,堕落外道,不得正觉。

原文

二者、是人见末无因。何以故?是人于生既见其根。知人生人。悟鸟生鸟。乌从来黑。鹄从来白。人天本竖。畜生本横。白非洗成。黑非染造。从八万劫无复改移。今尽此形,亦复如是。而我本来不见菩提,云何更有成菩提事?

当知今日一切物象,皆本无因。由此计度,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一外道,立无因论

白话解

第二种、这人见终究还是无因。什么理由?认为既见其声的根源,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人生人,鸟生鸟。乌鸦是黑的,鸿鹄是白的。人是竖的,畜生是横的。白色不是洗成的,黑色不是染就的。八万劫来,原来就是这样的,不会改变,最终变不了。以此类比,认为我本来不见菩提,怎么会有修成菩提的事?

当知今日所见一切事物现象,都是本来无因而有。计着这种观点,亡失正遍知,堕落外道,不得正觉。这是第一种外道论,称为无因论。

二圆常论

\

原文

阿难,是三摩中诸善男子,凝明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圆常中起计对贿,是人坠入四遍常论。

一者、是人穷心境性,二处无因。修习能知二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生灭,咸皆循环,不曾散失,计以为常。

二者、是人穷四大元,四性常住。修习能知四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生灭,咸皆体恒,不曾散失,计以为常。

白话解

阿难,在三摩提中的善男子,已离种种妄想,正心不乱,天魔不得其便。若于静观中,面对幻相又动心计着圆常,这人便将坠入四种遍常论:

第一种,这人认为自心无因,外境无因,经过修习,能知二万劫中,十方众生都是生灭循环,这生灭性不曾散失,便计着生灭之性是常。

第二种,这人认为四大本性常住不变,通过修习,能知四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生灭变化,四大体性恒在,不曾散失,计着四大是常。

原文

三者、是人穷尽六根末那执受,心意识中本元由处,性常恒故。修习能知,八万劫中,一切众生,循环不失,本来常住。穷不失性,计以为常。

四者、是人既尽想元生理,更无流止运转,生灭想心,今已永灭。理中自然成不生灭。因心所度,计以为常。

由此计常,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二外道,立圆常论。

白话解

第三种,这人认为六根及末那识的执持摄受功能是生起心意识的本元,这个本元恒常不变。通过修习能知,八万劫中,一切众生,循环不失,本来常住。认为始终不失,便计着众生本性是常。

第四种,这人认为想阴已尽,不再会生起什么形相,不会再有生灭流转,已经永灭了,顺理自然成不生不灭,便计着不生不灭是常。

计着这种种常性,亡失正遍知,堕落外道,不得正觉。这是第二种外道论,称为圆常论。

三一分常论

原文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自他中起计对贿,是人坠入四颠倒见,一分无常,一分常论。

一者、是人观妙明心遍十方界,湛然以为究竟神我。从是则计我遍十方,凝明不动。一切众生,于我心中自生自死。则我心性名之为常。彼生灭者,真无常性。

二者、是人不观其心,遍观十方恒沙国土。见劫坏处,名为究竟无常种性。劫不坏处,名究竟常。

白话解

又在三摩提中的善男子,已离种种妄想,正心不乱,天魔不得其便。若于静观中,面对幻相,又起心动念计着自他,这人便将坠入四种颠倒见,一分无常、一分常论。

第一种,这人认为妙明本心,遍十方界,自我心中,有一个主宰生灭的神我。于是计着这神我亦遍十方,凝然不动。一切众生,都是于我心中自生自灭。便计着我的心性是常,众生的生灭性无常。

第二种,这人不观自心,遍观十方国土恒沙数国土之相,见有坏有不坏;便计着能坏之相究竟无常,不坏之性究竟是常。

原文

三者、是人别观我心,精细微密,犹如微尘。流转十方,性无移改。能令此身即生即灭。其不坏性,名我性常。一切死生从我流出,名无常性。

四者、是人知想阴尽,见行阴流。行阴常流,计为常性。色受想等,今已灭尽,名为无常。

由此计度一分无常一分常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三外道,一分常论。

白话解

第三种,这人观察自心微细变化,犹如流转十方的微尘,本性不改。这本性能令此身即生即灭,此性不坏,则我的本性有常;而一切生灭都从我本性流出,则我的本性有无常。

第四种,这人见想阴已尽,行阴常流不息,认为行阴的流转是常,色、受、想三阴,生已还灭,这三阴无常。

计着这种种一分无常一分常的观点,亡失正遍知,堕落外道,不得正觉。这是第三种外道论,称为一分常论。

四有边论

原文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分位中生计对贿,是人坠入四有边论。

一者、是人心计生元,流用不息。计过未者,名为有边。计相续心,名为无边。

二者、是人观八万劫,则见众生。八万劫前,寂无闻见。无闻见处,名为无边。有众生处,名为有边。

白话解

又在三摩提中的善男子,已离种种妄想,正心不乱,天魔不得其便。若于静观中,面对幻相又于整体与部分动心计着,这人便将坠入四种有边论。

第一种,这人观察时间迁流,计着过去或计着未来,说是有边。计着幻相相续迁流不息,说是无边。

第二种,这人观察八万劫的众生有形相,思量八万劫前,却寂无闻见。见有众生处,便说是有边。无闻见处,便说是无边。

原文

三者、是人计我遍知,得无边性。彼一切人现我知中,我曾不知彼之知性。名彼不得无边之心。但有边性。

四者、是人穷行阴空。以其所见心路筹度一切众生一身之中,计其咸皆半生半灭。明其世界一切所有,一半有边,一半无边1。

由此计度有边无边,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四外道,立有边论。

【注】

1一半有边一半无边有与无,生与灭,都是存在于一个统一体中对立的两边,持“有见”、持“无见”,都是边见。认为世界一部分是实有,因为“有”,便生出了“无”。半有边,半无边,不离“有”和“无”二种边见,所以名为有边论。

白话解

第三种,这人认为我心得遍知,我知无边。我见一切人,在我的知见中,我不能遍知那些人之所知,说他们不得无边之心,只是有边。

第四种,这人穷究行阴中所显现的众生相,以他自己的所知所见去衡量众生身心,认为都是半生半灭,进而推论一切世界所有,都是一半有边、一半无边。

计着这种种有边无边的观点,亡失正遍知,堕落外道,不得正觉。这是第四种外道论,称为有边论。

五颠倒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原文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知见中生计对贿,是人坠入四种颠倒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一者、是人观变化元。见迁流处,名之为变。见相续处,名之为恒。见所见处,名之为生。不见见处,名之为灭。相续之因,性不断处,名之为增。正相续中,中所离处,名之为减。各各生处,名之为有。互互亡处,名之为无。以理都观,用心别见。有求法人,来问其义。答言:我今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于一切时皆乱其语。令彼前人遗失章句。

白话解

又在三摩提中的善男子,已离种种妄想,正心不乱,天魔不得其便。若于静观中,面对幻相又于知见中起心动念计着,这人便将坠入四种颠倒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第一种,这人观察幻相迁流,把迁流说是变,而又始终保持相续性,把相续说是恒。见有所见处,就说是生,见无所见处,就说是灭。把相续因缘不断的现象说是增,把相续因缘中断的现象说是减。把各各生出处说是有,把互互泯灭处说是无。这人如此把本来圆融之理,处处用心分别计着。有求法之人来问义,便回答说,我今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他什么时候,语言都是如此矫乱,令前来问义的人不知所云。

原文

二者、是人谛观其心,互互无处,因无得证。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无。除无之余,无所言说。

三者、是人谛观其心,各各有处,因有得证。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是。除是之余,无所言说。

四者、是人有无俱见,其境枝故,其心亦乱。有人来问,答言:亦有即是亦无,亦无之中,不是亦有,一切矫乱,无容穷诘。

由此计度矫乱虚无,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五外道,四颠倒性,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白话解

第二种,这人审察自心念念无生,因无而证定境,便认为一切皆无。有人来问义,总答一个无字,除说无之外,别无话说。

第三种,这人审察自心影像,各各有相,从有证入定境,便以为一切皆有。有人来问义,总答一个是字,除是之外,别无话说。

第四种,这人或时见有,或时见无,所见境界支离,从而心识混乱。有人来问义,答得含糊,说亦有即是亦无,亦无不是亦有,简直胡言乱语,互相矫乱。

由于计着这些矫乱虚无的观点,亡失正遍知,堕落外道,不得正觉。这是妄心颠倒的第五种外道论,称为颠倒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