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七就要破本参
发布时间:2024-02-18 04:08:49作者:佛缘网
下面这段文章是雍正皇帝写的《御选语录序》里面的一段话,打七的时候最好把这段话背下来,这样对自己用功的程度就会有一个很明确的鉴别。当然这也是一种妄想,但是在我们还没有“曝”地一声响的时候,妄想也是需要参考的。因为打七的目的就是破本参,这里的本参、重关、牢关定义得非常有意思。
夫学人初登解脱之门,乍释业系之苦,觉山河大地,十方虚空并皆消殒,不为从上古锥舌头之所瞒,识得现在七尺之躯,不过地水火风,自然彻底清净,不挂一丝,是则名为初步破参。
前后际断者,破本参后,乃知山者山,河者河,大地者大地,十方虚空者十方虚空。地水火风者地水火风,乃至无明者无明,烦恼者烦恼,色声香味触法者色声香味触法,尽是本分,皆是菩提,无一物非我身,无一物是我已。境智融通,色空无碍,获大自在,常住不动,是则名为透重关,名为大死大活者。
透重关后,家舍即在途中,途中不离家舍,明头也合,暗头也合,寂即是照,照即是寂,行斯住斯,体斯用斯,空斯有斯,古斯今斯,无生故长生,无灭故不灭。如斯惺惺行履,无明执著自然消落,方能踏末后一关。虽云透三关,而实无透者,不过如来如是,我亦如是。从兹方修无修,证无证,妙觉普明,圆照法界,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大中现小,小中现大,坐微尘里转大(佛)法(之)轮,于一毫端现宝王刹,救拔众生,利用无尽。佛佛祖祖皆为此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达摩西来,历代授受,古德传灯,无尽光中,大圆镜里,日往月来,以至于今。
古代打七的时候考功非常严格,如果某个人破了本参是要挂破参牌的。现在考功基本上只剩下形式了,甚至连形式也没有了。在晦山戒显《的禅门锻炼说》里面有讲如何锻炼人才,所谓炉鞴宏开,陶铸龙象,现在已经很难做到了。师父也说,不是不想这样锻炼人才,而是现代的人经不起锻炼,现在的人一打可能就被打跑了。所以,打七也只剩下形式而已,那么对于上面这些本参、重关、牢关等话越来越模糊了。这几句话,自己最早听自于云居山打七时候班首的开示,觉得受益很大,回到庙里面就到处找这段话来看。这几年,每到打七就会想起这段话,当然成为自己做功夫的一面镜子。所谓人以铜为镜可以整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古德的尺读为镜就明白如何向圣贤靠拢。而且,这几句话本身就是雍正皇帝自己打七的亲身体会,是前人用功的结果写照。这给我们这些后人留下了一些非常珍贵的资料。我们这些幸运的后人,正好可以在前人种下的树荫下面乘凉,还不如获家珍,爱不释手?!当然这是别人的境界,不能执着,只能参考。
自己经过几年的试验,不但对文章中的内容,体会一次比一次深,也还印证到了一些文章中话的境界。当然不光是在禅修中体会到的,在读书、看经、拜忏等也常常会体会一些境界。这些体会虽然不如自己在禅坐上面的体会来得真实。但是,感受或者说是理解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因为这些理解或者说感受没有违背自然规律或者叫因果规律。所谓“知根应现”就是如此,知道了事情的原因,明白了因果发展的规律,我们就能够明白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这是不用说的,事实如此或者叫法尔如是。只是雍正皇帝用了很贴切的语言,把这些描述出来了。
夫学人初登解脱之门,乍释业系之苦,觉山河大地,十方虚空并皆消殒,不为从上古锥舌头之所瞒,识得现在七尺之躯,不过地水火风,自然彻底清净,不挂一丝,是则名为初步破参。
前后际断者,破本参后,乃知山者山,河者河,大地者大地,十方虚空者十方虚空。地水火风者地水火风,乃至无明者无明,烦恼者烦恼,色声香味触法者色声香味触法,尽是本分,皆是菩提,无一物非我身,无一物是我已。境智融通,色空无碍,获大自在,常住不动,是则名为透重关,名为大死大活者。
透重关后,家舍即在途中,途中不离家舍,明头也合,暗头也合,寂即是照,照即是寂,行斯住斯,体斯用斯,空斯有斯,古斯今斯,无生故长生,无灭故不灭。如斯惺惺行履,无明执著自然消落,方能踏末后一关。虽云透三关,而实无透者,不过如来如是,我亦如是。从兹方修无修,证无证,妙觉普明,圆照法界,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大中现小,小中现大,坐微尘里转大(佛)法(之)轮,于一毫端现宝王刹,救拔众生,利用无尽。佛佛祖祖皆为此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达摩西来,历代授受,古德传灯,无尽光中,大圆镜里,日往月来,以至于今。
古代打七的时候考功非常严格,如果某个人破了本参是要挂破参牌的。现在考功基本上只剩下形式了,甚至连形式也没有了。在晦山戒显《的禅门锻炼说》里面有讲如何锻炼人才,所谓炉鞴宏开,陶铸龙象,现在已经很难做到了。师父也说,不是不想这样锻炼人才,而是现代的人经不起锻炼,现在的人一打可能就被打跑了。所以,打七也只剩下形式而已,那么对于上面这些本参、重关、牢关等话越来越模糊了。这几句话,自己最早听自于云居山打七时候班首的开示,觉得受益很大,回到庙里面就到处找这段话来看。这几年,每到打七就会想起这段话,当然成为自己做功夫的一面镜子。所谓人以铜为镜可以整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古德的尺读为镜就明白如何向圣贤靠拢。而且,这几句话本身就是雍正皇帝自己打七的亲身体会,是前人用功的结果写照。这给我们这些后人留下了一些非常珍贵的资料。我们这些幸运的后人,正好可以在前人种下的树荫下面乘凉,还不如获家珍,爱不释手?!当然这是别人的境界,不能执着,只能参考。
自己经过几年的试验,不但对文章中的内容,体会一次比一次深,也还印证到了一些文章中话的境界。当然不光是在禅修中体会到的,在读书、看经、拜忏等也常常会体会一些境界。这些体会虽然不如自己在禅坐上面的体会来得真实。但是,感受或者说是理解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因为这些理解或者说感受没有违背自然规律或者叫因果规律。所谓“知根应现”就是如此,知道了事情的原因,明白了因果发展的规律,我们就能够明白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这是不用说的,事实如此或者叫法尔如是。只是雍正皇帝用了很贴切的语言,把这些描述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