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内心之美
发布时间:2020-04-11 11:19:18作者:佛缘网追寻内心之美
人都喜欢听到别人的赞美,但是太喜欢他人赞美,连美也会变得庸俗。应该学会把心灵的美看得比形体的美更珍贵。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难以保持的。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自古以来,对于什么是美一直争论不休,而禅者主张美在内心。
有位女施主家境很富裕,无论财富、地位、能力、权力,还是容貌,都没有人能够比得上她,但她却仍然郁郁寡欢,连个谈心的人也没有。于是她就去请教无德禅师,询问如何才能具有魅力以及赢得别人的喜爱。
无德禅师告诉她:“你能随时随地和各种人合作,并具有与佛一样的慈悲胸怀,讲些禅话,听些禅音,做些禅事,用些禅心,那么你就能成为有魅力的人。”
女施主听后,发问:“禅话怎么讲呢?”
无德禅师回答:“禅话,就是说欢喜的话,说真实的话,说谦虚的话,说利人的话。”
女施主又问:“请问禅音怎么听呢?”
无德禅师回答:“禅音就是化一切声音为美妙的声音,把辱骂的声音转为慈悲的声音,把诽谤的声音转为帮助的音声,哭声闹声,你都能不介意,那就是禅音了。”
女施主再问:“那请问禅事怎么做呢?”
无德禅师回答:“禅事就是布施的事,慈悲的事,服务的事,合乎佛法的事。”
女施主更进一步问:“禅心怎么用呢?”
无德禅师回答:“禅心就是包容一切的心,普利一切的心。”
女施主听了之后,一改从前的骄气,在人前不再夸耀自己的财富,不再自恃美丽,对人总是谦恭有礼,对眷属体恤关怀,不久之后人们都称赞她是“最具魅力的施主”!
“充内形外之谓美。”人的美丽可爱,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容貌,首先决定于他的精神面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永远是年轻和美丽的。要评判美,就要有一颗有修养的心。
有一位小尼姑去见师父,悲哀的对师父说:“师父!我看破红尘,遁入空门已经多年,每天在这青山白云之间,茹素礼佛,暮鼓晨钟,经读得愈多,心中的个念不但不减,反而增加,怎么办啊?”
师父对她说:“点一盏灯,使它不但能照亮你,而且不会留下你的身影,就可以体悟了!”
几十年过去了。而此时,有一所尼姑庵远近闻名,大家都称之为万灯庵;因为那里点满了灯,成千上万的灯,使人走入其间,仿佛步人一片灯海,灿烂辉煌。
这座万灯庵的主持就是当年的那位小尼姑,虽然年事已高,并拥有上百的徒弟,但是她仍然不快乐,因为尽管她每做一件功德,都会点一盏灯,但是无论把灯放在脚边,悬在顶上,乃至以一片灯海将自已团团围住,却总还是会见到自己的影子,甚至可以说,灯愈亮,影子愈显;灯愈多,影子也愈多。她困惑了,却已经没有师父可以问,因为师父早已死去,自己也将不久人世。
后来,她圆寂了。据说就在死之前她终于体悟到了禅理的机要。她没有在万灯之间找到一生寻求的东西,却在黑暗的禅房里悟道,她发觉身外的成就再高,如同灯再亮,却只能造成身后的影子。唯有一个方法,能使自己皎然澄澈,心无挂碍。那就是,点亮一盏心灵之灯。
世间万物没有比人的心灵更美、更好的东西了。
有个财主有七个女儿,个个花容月貌。每当家里来了宾客,财主总要把女儿们叫出来展示一番。他最想听到的就是客人们的赞叹声,而实际上也确实这样。
有一天,来了一位客人,财主照样让他看自己的女儿,然后问他:“我的女儿们美吗?”
那个人说:“这样吧,让你的女儿披上盛装,到各地的街上行走,如果每个人都说她们美,我就给你五百两黄金,只要有一个人说不美,你就输给我五百两黄金,您看怎么样呢?”
财主欣然同意了。于是,他带着女儿们在各地游走,每个人都说他的女儿们漂亮,眼看五百两黄金就要到手了,财主又带她们来见佛祖,得意洋洋地问:“佛祖,你说我的女儿美吗?”
佛祖不屑地答道:“不美!”
财主很不高兴,问:“城里的每个人都说她们美,怎么就你一个人说不美呢?”
佛祖回答:“世人看的是面容,而我看的是心灵。在我看来,身能不贪钱财,口能不说恶言,意能不起邪念,这样才是美!”
财主听了佛祖的话,灰溜溜地走了。当然,他也输了五百两黄金。其实,那个和他打赌的人正是佛祖的弟子,他知道佛祖是怎样看待美的,而到佛祖这里来是他为财主安排的最后一站。
一个少年去拜访一位年长的和尚,人们都称他为智和尚。少年问:“我如何才能变成一个自己愉快,也能够带给他人愉快的人呢?”
智和尚笑着对他说:“孩子,你有这样的愿望已经是很难得了。有很多比你年长的人,从他们问的问题本身就可以看出,不管给他们怎样解释,都不可能使他们真正明白重要的道理,就只好随他们去了。”
少年满怀虔诚地听着,脸上没有丝毫得意之色。
智和尚接着说:“我送给你四句话。第一句话是:把自己当成别人。你能说说这句话的含义吗?”
少年回答说:“您是不是说,在我感到忧伤的时候,就把自己当成是别人,这样痛苦就自然减轻了;当我欣喜若狂之时,把自己当成别人,那些狂喜也会变得平淡一些?”
智和尚微微点头,接着说:“第二句话,把别人当成自己。”
少年沉思一会儿,说:“这样就可以真正同情别人的不幸,理解别人的需求,而且在别人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
智和尚两眼发光,继续说道:“第三句话,把别人当成别人。”
少年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是说,要充分地尊重每个人的独立性,任何情形都不可侵犯他人的核心领地?”
智和尚哈哈大笑:“阿弥陀佛,孺子可教也。第四句话是,把自己当成自己。这句话理解起来太难了,留着你以后慢慢品味吧。”
少年说:“这句话的含义,我一时体会不出。但这四句话之间有许多自相矛盾之处,我用什么才能把它们统一起来呢?”
智和尚说:“很简单,用一生的时间和阅历。”
少年沉默了很久,然后叩首告别。
后来少年变成了壮年,又变成了老人。再后来在他离开这个世界很久以后,人们都还时时提起他。人们都说他是一位智者,因为他是一个愉快的人,而且也给每一个见到过他的人带来了快乐。
从前,在一座山上,有一座香火很盛的庙宇,庙里有一位和尚。这位和尚已年近花甲,加上有些积蓄,便思量着物色一个老老实实、品德端正的小和尚为徒。
一天,一个小青年来到庙里,求见老和尚,表示愿意出家。老和尚没有表态,先叫他在太阳底下站两个时辰再说。这时正值盛夏,赤日炎炎似火烧。一会儿,小青年便汗流浃背。他终于熬不住了,趁老和尚不在,偷偷溜下山去了。
过了几天,又有一个后生来到庙里,诚恳地要求出家,并请老和尚收他为徒。老和尚也没有马上答应,先叫他到小溪里洗两个时辰木炭再说。后生觉得洗木炭是捉弄人,当场丢下木炭扬长而去。老和尚见了,不由得连连摇头。
又过了一段时间,又来了个年轻人。他一踏进庙门,就一头拜倒在老和尚面前,发誓出家终生,不再纠缠尘世,恳求老和尚开恩收下他。老和尚见他出家之心如此坚决,而且又这盘有礼,心里已有五分欢喜。于是,他便吩咐他先在太阳底下站两个时辰,之后再进庙里面谈。年轻人二话不说,真的在烈日下站了两个时辰,身上晒脱一层皮。老和尚见了,心里又增加了三分欢喜。接着老和尚又叫他去洗木炭,年轻人毫无怨言地足足洗了两个时辰。老和尚见这位年轻人如此循规蹈矩,彬彬有礼,诚实听话,庆幸遇到了一个好徒弟,当下便收进门来。
却说小和尚进庙后确实十分出众,一月有余,所做的事件件都令老和尚称心如意,老和尚人前人后好几次都说:“收了这么个贤明老实的徒弟,老衲我真是前世修得的缘啊!”
又是一月过去了。这天老和尚要下山化缘,简单地交待了小和尚几句,就放心地走了。可是待老和尚三天后归来,庙里却被洗劫一空,小和尚也已不知去向。
据《大庄严论经》第十五卷记载,释迦牟尼说过这样一个充满哲理的故事:
有一个富家媳妇,因为常被婆婆责骂,便赌气走进林中,想自杀了结性命。自杀没有成功,她便爬到树上,想暂时安歇一个晚上。树下有一个池塘,她的身影倒映在水中。
这时走来一个婢女,挑着水桶准备取水,看见水中的倒影,以为就是自己,便自言自语地说道:“我长得这样美丽端庄,为什么替别人挑水呢?”立即打破水桶,回到主人家中。
她对大家说:“我长得这样端庄美丽,为什么还让我干挑水这种粗活?”
大家议论道:“这个婢女大概是被鬼魅迷住了,所以才会说此蠢话、干此蠢事。”也不理睬她,又交给她一个水桶,再叫她去取水。婢女重新来到池塘边,又看到了富家媳妇的倒影,便再次打破水桶。
富家媳妇在树上目睹这发生的一切,忍不住笑了。婢女见水中之影笑了,便有所觉悟,抬头一看,见一个妇女坐在树上微笑,她容貌端庄,服饰华丽,非己可比,觉得很羞惭。
释迦牟尼说:“我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呢?是因为世上有倒见愚惑之众。”
于是释迦牟尼说了一首偈语:
“末香以涂身,并熏衣璎珞。
倒惑心亦尔,谓从己身出。
如彼丑陋婢,见影谓己有。”
释迦牟尼所说之偈,是从婢女误认富家媳妇之倒影为自己的角度来阐述的,他把这种现象,称作“倒惑”。
倒影所看到的假象,实质上是一种心理活动,或者说是一种潜意识。婢女为什么会“见影谓己有”呢?因为在她的潜意识中,就是希望自己长得漂亮,摆脱粗重的劳动。她上当了,她是上了水中倒影的当吗?不是。她是上了自己眼睛的当吗?不是。她是上了自己求美之心、怕苦之心的当。
一条青竹杖,
操节无比样。
心空里外通,
身直圆成相。
——宋·汾阳善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