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缘网

浅谈止与系心一处(图文)

发布时间:2023-11-14 04:11:11作者:佛缘网

psb.jpg

  <大学>里讲: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先说:”止于至善“,至善是什么,个人理解绝非我们所说的慈善的世间善行,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世间没有绝对的善恶,一切皆有定数!顺应自然,随缘而行,念念善念,才是至善!这个随缘而行,不是毫无约束的做事情,也不是修养所指挥的善念,而是从内心迸发出来的第一念!修行也就是修的这个第一念。  然而这第一念的至善是不容易做到的,需要长时间的锻炼与修行。所谓:”知止而后有定“。止“即戒!以戒为师。  1,从”身“的角度:”止”即是规矩,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不造杀盗淫等罪业,长久持戒下去,如同从一名新手变成老司机,把生涩的操作流程变成自然而然的流畅!行为也如此,历经时日,入识入心,变成自然而然的事情。  2,从“语”的角度:“止”即是止语,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止语并非不说,而是止两舌、恶口、绮语、妄语。另外,言语是不究竟的表述,释迦佛说法49年,然最后讲我什么也没说过!任何言语在某一个时空点都有对错两个方面。2500多年,释迦佛的教言辗转传到你的耳朵里可能已经完全不是他要表达的意思;再有,语言是一种感觉!出您的口入对方的耳,要经过如下流程:您想表达的意思--您认为可以准确表达的语言--表达--对方对您语言的接收--对方用自己的知见理解消化您的语言--对方理解的意思,从上面的流程可以看到,您想表达的和对方理解的可能完全不是一回事!这里还忽略了双方的成见,语气,表情等会产生影响的因素。

故体悟大于言讲。  3,从“意”的角度:截断妄念的河流!所谓妄念,即是贪嗔痴而带来的无量无边的杂念。初修总在为自己汹涌的杂念而烦恼,”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当意识到杂念存在已经是巨大的进步了!很多方法诸如:打坐数息、念佛口念耳听、颂经专心把字颂正确、经行关注脚掌与地面接触的每一丝毫的感受,甚至书法专注于笔画与间架结构、太极拳专心于动作的准确……都是训练系心一处,减少妄念的好方法。当意识到念头出现,不压不随,回到以上你专注的事情上,它会转瞬消失。  无论修行什么法门,止观都是必不可少的路径!知止而后能定,至于时时处处皆在定中,那是更深的功夫了,在此不赘述。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