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缘网

活着需要个理由

发布时间:2023-11-13 04:06:33作者:佛缘网
活着需要个理由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中关于消极与积极、悲观与乐观的内容,让末学看清了世人之乐和出家人之乐的差异:世人积极追求的是现世之乐,出家人所追求的是殊胜解脱之乐,但这也造成了一些人对佛教的误解。

通过这一章法义的学习,让末学明白了一个道理:凡事不要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并妄加评判,应该要学会多方位乃至全方位地思考问题,萃取经验。孔子说亲眼看到的都有不实,何况是未曾看见就大言不惭的?这就需要有佛法智慧的高度来作引导,否则很难摆脱自己固有的错误观念。

导师开示说:“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对待不同的事,人们会作出各自的选择。至于选择什么,受到认识和经历的影响,也包括环境的因素。这种选择决定了我们的人生道路,也决定了生命的意义。”真是一语道破人生历程的真实写照。

由于人生是短暂的,精力又十分有限,不可能什么都要,所以我们时时都在面临选择。人生在世,我们需要有意义的理由去支撑。面对家庭中的吵吵闹闹,以及看到家家都有难念之经,末学就想:难道我也要向其他人那样,对生命不加思考地成家立业吗?然后生个孩子,就可以知足?或者让生活更加富足,孩子出人头地,事业一帆风顺?一切的一切又真能如己所愿吗?答案是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显然是否定的多。是故这样的需求并不是末学所向往的。

末学从小就是一个性格比较孤僻的人,时常都能体会到人生苦多乐少的无奈。由于一系列的困惑缠绕着末学,令我时常不得安宁。

于是承蒙母亲的影响,终于在众缘驱动下出家寻求解脱之道。然而,由于智慧不足,福报太浅,身虽出家已久,却终未找到门路,很是焦虑不安。

在偶然的一次因缘里,末学参加了一次同学的读书会,又让我对佛法修学生起了信心,直至找到了修学上不去的根源所在,又逐渐重新燃起了解脱的希望。现在每次通过法义的学习,都能让末学体会到佛法智慧的殊胜处,以至在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也能很快地解开心结。

比如:和同修间看法不同时,不妨先放下自己的观念去迎合她人的看法,这样既不触恼她,又可以培养自己不急不燥的性格,皆大欢喜、受益多多。佛法不再是高高悬挂只做摆设之用。末学觉得每天思维法义就是出家人必不可少的功课,只有靠日常点滴的积累,才能慢慢扭转固有强烈的错误观念,而不是只参加早晚课诵才算修行。 

望着历代高僧为法忘躯的背影,我忏悔自己在生活中多半只考虑自己的自私自利及小心小量。明白作为佛弟子,我们也要见贤思齐,承担内修外弘的使命。因为佛法智慧是具有普世价值的,是一切众生都需要的。不能仅将自己的解脱之乐作为目标,这样的动力是不够大的,自然也就走不远。

芸芸众生都有困惑和烦恼,他们只是无暇顾及或尚未意识到。应当在遍一切境缘上发起无上的菩提之心长养慈悲,积累福德智慧之资粮,互相成就、相互加持。《华严经》也告诉我们,不发菩提心的修行是名魔业。导师也开示道:“佛法博大精深,但在具体行持中,无非是断除不良心行,长养慈悲智慧。”

末学总算是遇到良师益友,找到了活着的理由,那就是要懂得如何止恶行善、无我利他地在生活中学会成长,将那颗躁动不安的心调柔,变得越来越有力量。惟愿学习佛陀无我利他的精神,在有限的生命中播下慈悲大爱的汗水和泪水来灌溉菩提种子。俗话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人生不能如同上好弦的钟,盲目地行走。一切只听命于生存意志的摆布,应该要为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目标而活下去。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就看我们如何抉择。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