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少林寺的禅宗法脉 [李嶷]
发布时间:2024-02-20 04:09:06作者:佛缘网中国禅宗宗徒,不可不知达摩慧可;追慕禅宗先贤,不可不去嵩山少林。禅宗源自南天竺菩提达摩所传禅法。禅宗之旅,当首选少林;而少林之旅,当首选达摩洞。
一
天竺高僧菩提达摩历经3年寒暑,远渡重洋来到中国,梁武帝迎请至金陵(南京)。
《景德传灯录》记载了两人对话的情景,梁武帝以功德、圣谛第一义等问题相询,达摩以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廓然无圣相应——结果是帝不领悟。于是达摩北渡,在少林寺旁的一个石洞中禅修。他每日面壁而坐,两腿曲盘,双目下视,心平如镜,入定从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坐就是9年。
中国佛教之前没有这种禅修之法,旁人问他,他应之为坐禅。当时僧人则称为壁观,称达摩为壁观婆罗门。每日出定,达摩都会站起来做一些活动,他舒展筋骨的方法流传至今,称为八段锦,又叫做达摩易筋经。
这个石洞,如今被称为达摩洞,就在距离少林寺常住院1.3公里的五乳峰峰顶下。达摩洞面向西南,洞口由青石块砌成拱门。深约7米,高宽约3米,寒冽清冷。里面的台阶上有三尊石像,中间即为达摩祖师。洞外有明代的石坊,内外额刻分别为默玄处和东来肇迹。
达摩9年面壁,身影印入了面壁的石上,就连衣服的褶皱纹路都隐约可见,宛如一幅淡淡的水墨画。这块石头被称为达摩面壁影石,后来被凿下,收藏在少林寺的藏经楼上,可惜在上世纪30年代毁于战火。
沿达摩洞往下有初祖庵,正是为了纪念禅宗东土初祖达摩而建。
达摩庵三面临壑,背依五乳峰。初祖庵的建筑群规模不大,但是古老而精致。初祖庵大殿建于宋宣和七年(1125),尽管经过了多次修整,但是仍然保持着许多原有结构的特征。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初祖庵大殿的建筑结构,与宋代官方所颁布的《营造法式》非常一致。这座大殿堪称一座艺术宝库,除古朴严谨的建筑形制值得玩味欣赏外,大殿内精美的宋代石雕,以及四壁在清代所绘的23幅禅宗祖师彩色壁画,既是难得一见的艺术珍宝,也是研究少林寺宗派源流不可多得的资料。大殿前有六祖手植柏,相传为六祖慧能于唐初用钵盂从广东带来的一株柏树苗,种植于此,表示对达摩的崇敬与怀念。
二
达摩在洞中壁观,终于等到了他的衣钵传人慧可(当时名为神光)。
《景德传灯录》记载了师徒相见时的情景:神光晨夕参承,但是达摩端坐面墙,莫闻诲励。时值冬日,天降大雪。神光坚立不动,迟明时积雪过膝。达摩问:汝久立雪中,当求何事?神光为表求道决心,取刃断左臂。师知是法器,赐名慧可。慧可请师安其心。达摩说:将心来与汝安。慧可说:觅心了不可得。达摩曰:我与汝安心竟。慧可言下大悟,最终成为达摩传法弟子。是为禅宗断臂求法、臂断心安的公案。
慧可立雪断臂后,至钵盂峰顶养伤修行。为纪念慧可,此处建有二祖庵。
二祖庵与初祖庵相对,创建于北宋,是少林地区地势最高的一座古建筑。今存的二祖庵大殿为明嘉靖年间重修,供二祖塑像。院内古柏参天,有四眼水味各异的井,相传为慧可卓锡而成,故称卓锡井。
庵南约500米处有一高突的山崖,即为慧可养伤的经行处,又称养臂台、炼魔台。此处有一块巨石,石平如桌案,慧可当时就是在这块巨石上修养栖息,面壁坐禅。
三
而少林寺常住院中,禅宗胜迹有很多。
进了山门,西侧即是达摩西来堂。西来寓意佛从西方而来,内供达摩像。自马祖道一之后,开始参究祖师西来意的话头——如果明白达摩祖师西来的意旨,就可以释然自得宗门心法之要。禅宗史记载,众多禅师的回答各不相同。这并非故弄玄虚,目的只是指示要害,然后让参禅者历经艰苦,自寻解悟。一旦豁然觅得,才知原是自家故物,没有须臾离开。不经历这个过程,即使辩若悬河,也不过是承虚接响,流于口头禅。
在大雄宝殿月台西侧,则有六祖殿。六祖殿始建于金代,供奉大势至、观音等五大菩萨,以及禅宗从达摩到慧能的6位祖师。
在方丈院北,有立雪亭,原名初祖殿,又称达摩亭,是为了纪念二祖立雪求法而建。始建于元代,明清之际多有维修。立雪亭平而近方,是少林寺常住院中唯一的单檐庑殿式建筑。此殿虽小,但是外形秀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殿内悬挂有清乾隆皇帝御题的雪印心珠匾额,供奉着明代铜铸达摩坐像。
自慧可以来,少林禅法师承不绝,传播海内外。少林寺在晚唐五代之际,为禅宗临济宗所住;金、元以降,则成为禅宗曹洞宗道场,一直都是北方禅宗重镇。只不过因为达摩、慧可二位祖师开宗于此,其他高僧名不得显而已。
寺内历代禅宗高僧辈出,如元代福裕禅师,中兴少林,传曹洞宗正脉;明代幻休常润禅师,继席少林,力荷禅法,入室者达270人;明代文载禅师,住持少林16年,参徒云集,后人称为嵩少祖。这些都是各个时代极富盛名的高僧。少林寺常住院西南280米的塔林中,现存唐代以来的古塔228座,塔铭、塔额以及墓塔碑记,记载着大量佛教历史,是研究少林寺禅宗发展的珍贵资料。
达摩初祖依据大乘教义,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的禅法,以探究心性本源、见性成佛为目的。从达摩到慧能的二百余年,禅宗逐渐形成;从南岳怀让、青原行思到唐末五代的二百余年,南宗禅发展到鼎盛;两宋至清代三百年,禅宗更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这种格局一直绵延至今。
达摩曾有预言: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后来一一印证。追溯前因,若没有达摩面壁、慧可求法,何来今日禅宗在中国的流传!事固有必然,又岂不是人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