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缘网

漫谈“禅与我”

发布时间:2023-11-15 04:07:43作者:佛缘网
漫谈“禅与我”


漫谈“禅与我”

《圆觉经》:“修习禅法,十方如来因此成佛;十方菩萨皆依随顺;若得圆证,即成圆觉”。《大智度论》:“何等善根不堕六道、声闻、辟支佛,亦不堕顶?行不贪欲(财色名食睡),深入禅定;行不瞋厌,深入慈悲;行不邪痴,深入智慧。如是禅定、慈悲、智慧,无事不得,何况此四事”。禅(静虑)是佛教之魂;定力安住慈悲和智慧,称作正定或三摩地(粗音译:三昧);禅是法体,三摩地是体性。禅的最高境界是心中无我: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中观真智,无相空慧。星云大师教诲:“欲行正道,须运悲智;欲证正道,须悟无我”。《金刚经》:“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无我”是大乘菩萨的精神境界;不是小乘罗汉的执“空”。“心中无我”并非离心,而是不着心相(我、人、众生、寿者);亦有称谓“无心”或“心空”,词殊理同。相对无我:如来一百、菩萨九十、辟支佛八十、罗汉七十、预流六十、无色五十、有色四十、天人三十、好人二十、普通一十和痴人零分。有我即迷,无我即觉;迷觉凡圣,念念迁变。精修无我,离欲弃相;动态趋静,升上高层。佛性本有,痴于执我(自我意识);念念无我,悲发智明。志愿捐献器官者(意外死亡或寿终),阎王给提高福报一个等级。目前众生,急需器官;佛子救难,义不容辞。德优往生,功在生前;不在临终,诵经念佛。佛教不是“死”和“鬼”的宗教;而是“人生”和“人间”的宗教。笔者怀揣字条:“如果我意外死亡,所有器官无偿捐献给需要的人”。
利我向内,利他向外;内增外减,内减外增;眼前利益,如何分配?人之大小,随之改变;超过极限,色相就变。我大悲小,悲小人小;小到最后,退化禽兽。我小悲大,悲大人大;大到最后,进化成佛。量变质变,因果定律;身心相应,转世变相。人我不同,人是抽象概念(无相、不可数);你我他她,具体形象的人(名相、可数)。举个例子:你看见过人吗?你没见过人;你看到的是个体:张三、李四……。张三是人,但人不是张三;因为张三不具有各种人的别相。张三具有各种人的共相,所以被认为人,而不是狗。人的大小是用精神优劣衡量的,不是财富、相貌、权力、地位、名气……;因为精神是物种转化的推动力,达尔文的进化观念“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也不例外。业由心造,形随业转;色相差别,自心造就。雷锋我小,人就变大;普贤无我,充满宇宙。明彻此理,解悟见道;若能做到,证悟成佛。普贤菩萨:“因为心于众生平等,则能成就圆满大悲;因为大悲心系众生,则能成就觉者如来”。考虑问题,先人后己;利益分配,利人觉己。多做善事,成为好人;加行菩提,升华人格。好人成佛,佛是大好;好人未做,岂能成佛。星云大师:“说好话,行好事,存好心,做好人”。雅言称赞:高尚之人;高在精神,尚于无私。世善归属初级佛法;佛法兼融世间善法。世出入法,一脉相承;三法融合,圆成佛法。佛教通天,根植人间;慧果升天,福种人间。遁世成佛,如篮提水;空中楼阁,虚幻不实。学诚大师:“出离心是小乘佛法的根本,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根本。…… 真正的菩提心,包含利他心和出离心两个方面,两种心都圆满才是菩提心。出离心使利他心更加清净,利他心使出离心更加深广(人人出离)。如果没有出离心,利他心就等同世俗的仁爱心,或其它宗教的爱心;如果只有出离心,没有广大的利他心,那么就是(小中)二乘了”。净慧大师:“善用此心,善待一切;觉悟人生,奉献人生”。无私奉献,佛语布施;讲经说法,与时调整。再来之人当学普贤菩萨:难行能行,难忍能忍,难舍能舍,心中无我。因由慈悲,不住涅槃;因由智慧,方便度生;因由禅定,不贪五欲;因由愿力,苦行不懈。《维摩诘经》:“虽行三界(欲界、有色、无色),而不坏法性,是菩萨行。虽行于空,而植众德本,是菩萨行。虽行无相,而普度众生,是菩萨行”。达摩大师称之为“大禅定”:四相除尽,人间涅槃(不二法)。不来人间,何以还愿,何以度生,何以成佛。了断尘缘,并非无缘;心定菩提,身行功德。
菩萨不畏五浊艰 救苦度生信念坚
世间成佛泥生莲 佛教生来在人间
烦恼困境似山涧 激发菩提登峰巅
烦恼菩提并蒂莲 佛道从来跋无间
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和命浊。
《楞严经》:“当度众生,灭除度相”。无相(我人物行果无)布施,心中无私;不求福乐(世法),不证涅槃(出法)。《十轮经》:“不见施者(人我相)、不见受者(人相)、不见施物(我所)、不见施行(德相)、不见果报(法我相)、不见无所得行(法相)”。《金刚经》:“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慧律大师:“为而不有,善而不居”。世善(人天乘)人我执,自利(五欲)利他;出世(小中乘)法我执,利他利我(涅槃)。文殊菩萨:“净施之报是涅槃道之资粮”。我相差别:先我后他,先他后我;私我变小。行为差别:为我为他,为他为我;作为变大。世间痴人:利己无人;私我最大,作为最小。入世菩萨(大乘):利人舍己;私我殆尽,作为无量。星云大师:“有己无人,是十足小人;先己后人,是世间凡夫;先人后己,是正人君子;有人无己,是大乘菩萨”。入出世痴四类同在,心性差别亦可喻为:大善无私,中善小私,私我小善,唯私无善。有为法(世善)利欲,无为法(出世)利涅;作为法(入世)双利,不求而获得。发愿菩提,全数回向;普施法界,救苦度生。往复增上,其德谁测;“不为己乐,但求众脱”。《大智度论》:“如是回向不堕声闻、辟支佛地”。出法小乘,我相法执,滞于涅槃;入法大乘,无相中道,彻悟解脱。人小大乘,应机选修;逐次提高,精进不懈。《十轮经》:“唯修大乘,能得究竟”。尤其居士,适修大乘;持戒不足,功德弥补。求法于上,得乎其中;求法于中,得乎其下;求法于下,必然落空。修学大乘,优先往生;诸佛欢喜,众生祈盼。《佛说出生菩提经》:“自发菩提心,复脱多众生;为世作利益,成就自利益;复令他解脱,此彼无差别”。“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如此小气,岂能成佛。佛祖教诲:“不修众善,不达真心”。
因果不昧归自体 利他利己本一体
心中无我行菩提 十界生灵不分体
大悲无相,所谓觉悟;“内无所得,外无所求”。行不着相,修学要诀:自利利他,不求果报;自觉觉他,行菩萨道。力修无我,六十及格;诸佛加持,寿终往生。亿万佛土闻禅法喜;弥勒净土禅修为主。华藏世界普度众生的正法是禅法,主流大法;尊重人格,开发悲智,人人成佛。
小乘无为,执“空”成相;神识不灭,实为半空:弃虚相我(阳界),执实相我(阴界)。无欲无求,涅槃寂静;十善十恶,是非全无。在阴界称法身,入涅槃称报身,附阳胎称应身,变现身称化身。方便讲法,立诸假名;阴阳合一,实为一体;肉胎生死,法身永存。无常之相是虚相,恒常之相是实相;有相之相是虚相,无相之相是实相。世间愚人,贪着有为;幻妄色身,虚相之我。尘恋五欲,爱恨情长;十恶十善,苦海沉浮。有为浊法,生死轮回;欲求解脱,当行菩提。星云大师:“发财不如发心,改运不如改心”。执虚和执实,都是我执(自私):人我执(事障)和法我执(理障)。大乘(菩萨)悲智,心系众生;即不执虚,也不执实。往来阴阳,不住不离(中道);如此空“空”,即是真空。弃相发心,常来人间;救苦度生,实践大愿。无相之我,念念度生;心中十界,同体大悲。小中二乘,已除事障;未破理障,闭关自守。自修其乐,自我解脱;舍离众生,情断菩提。涅槃自恋,心难安隐;十界一体,相互影响。心性无常,变化之中;复员退转,不乏其人。私我不除,万佛无奈;药师如来,亦无良方。生命若灭,一了百了;生命永恒,却不守恒。唯有度尽众生,消灭物体阳界,方可避免退转;此即大乘作为。
众生情欲贪有为 小乘情涅执无为
大乘禅者二不为 发心菩提行作为
海涛大师称之为“大我,宇宙之我”;悲愿之大,菩萨情怀。此种提法适应现代人的自我、人权、平等意识,契入当前社会关注:人生价值,价值取向,人生意义,人与人关系,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地球村,宇宙探索,不明飞行物,外星人等热点话题。“私我(无明)”固然是灵性生命的属性和本能(固体),但可通过“爱心”扩大(液体),再由“慈悲”蒸发(气体);大我至极,就是“无我”。将人生观放大到社会观(庄严国土,利乐众生),将世界观上升至宇宙观(觉悟众生,皆出苦海)。由离欲无为的小我,膨胀成弃相作为的大我;与天地众生融为一体,成为宇宙超人(大圆镜智)。学诚大师:“我们要在有限的人生当中,去体现无限生命的价值;在有限的时空因缘下,去实践和完成最宽广的佛法事业,去描绘自己生命的蓝图”。慧律大师:“人的价值,在于奉献与牺牲。学佛不是对死亡的一种寄托,而是当下就活得自在和超越”。“信者能入,智者能度”;正信正修,无愿不成。世法活在情欲热恼,尘劳之中;出法活在无情冷清,闲呆之中。
修学不正,垢病生成;怪来怪去,都怪有我。
心中有我,尚未觉悟;心中无我,大彻大悟。
此即四空,明悟彻解:净心慈悲,灵性智慧。
于尘不贪,于涅不执;悲智度生,圆满正觉。
涅槃法相,执实有漏;尘恋情欲,执虚邪修。
四大五蕴,本空无我;一念妄执,堕入六道。
原本无我,何必执我;执我有我,不执无我。
无我修成 正见正信;有我修成 邪见邪信。
无我修成 真智空慧;有我修成 邪痴邪慧。
无我修成 大悲菩萨;有我修成 戚戚小人。
无我修成 菩提正果;有我修成 三途苦果。
我我我我,有我害我!无无无无,无我救我!
通则不痛,不通则痛;离欲弃相,通通通通。
持戒布施,离欲慈悲;戒定忍辱,弃相智慧。
精进修学,五度督察;慈悲智慧,成佛善因。
无始劫来,众生无明,伴随佛性,同时存在。
心源净心,本无贪心;尘识情欲,引发贪心。
性源净性,本无邪性;三毒久熏,习成邪性。
无明妄想,转化内因;物境诱惑,转化外缘。
觉着智性,悟着悲心,无邪无私,即是觉悟。
初始法身,单纯无慧;心性未定,尚未开悟。
佛之法身,久修除垢;心性觉悟,慈悲智慧。
净心发悲,即是明心;智慧不惑,即是见性。
无私奉献,即是发悲;不着四相,即是不惑。
欲修见性,须增智慧;明辨正邪,弃恶扬善。
欲修明心,先净染心;不贪五欲,不恋六尘。
我执无明,烦恼之根;六情五欲,痛苦之源。
欲断烦恼,唯破我执;欲出苦海,唯泯情欲。
持戒生定,禅定增慧;定慧观解,当发菩提。
私欲情感,人我痛苦;无私慈悲,人我快乐。
人生之乐,莫过奉献;发心之后,即感愉悦。
明心见性,升华人格;守本真心,圆满佛格。
心净身净,言净行净,与佛相应,方入净土。
净心思正,明心乐善:无时不善,无处不善。
染心思邪,私心造恶:无时不造,无处不造。
善恶业报,如影随形;离欲行善,即出轮回。
佛教生来,专净人心;有我无我,皆由自心。
诚心修学,定能往生;诚与不诚,都在于我。
达摩大师:“迷时在此岸(众生),悟时在彼岸(中乘辟支佛),不迷不悟在中流(小乘罗汉)。如来菩萨不在此岸,不在彼岸,亦不在中流”。《维摩诘经》:“心常安住无碍解脱”。
此缠缚彼隐愧 不迷此不执彼
心无妄即涅槃 真解脱在不二
当菩萨行菩提 救苦难度众生
身在此心思彼 来无碍回无碍
在五欲行不贪 恋即迷回无期
当大悲莫逍遥 众生尽入涅槃
这是一个中观法(中道)的例子。非有非无,即有即无;跳出边中,不即不离。中观法的表相是动态的,法无定法;酌情视需,对症下药,不拘一法。中观法的第二个要点:促进事物转化,升上新高境界。比如社会进步;不是因循守旧,更不是倒退。中庸,合二而一,只是诸法之一;恒即不离,即成法执;翻手演出“一分为二”。合事佬,和稀泥;无原则,无正邪。究其因由,我相作祟;消极好人,由此产生。中庸法念治理社会,必然导致“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换汤不换药。万法性空,缘起平等;妄执边中,逆理违法。世法道德,利益共享;人人克己,随顺公理。“家天下,皇权至上(人治)”之私我,实在太大了。践踏民权,亵渎神明;违背情理,天地难容。社会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亦是不合情理。私心私有,邪恶之源;自私自利,必然堕落。
悠悠封建五千冥 痛定思痛革皇命
发家致富又摇铃 五欲拼命无止境
贫贱富贵皆无明 出离轮回真革命
到达彼岸莫忘情 再来人间度百姓
妖魔叫嚣:恢复君主封建制度;痴心狂妄,不得人心。遮掩粉饰:“不坏国制”;不过是张画皮,何必再立牌坊。要断新中国的命,不自量力,不识时务;革自小命,遗臭万年。人类思维已趋向理性、民主和法治,社会必然向合理化调整。钱文忠教授:“儒学是宗教”。有关伦理道德的学说,都属于宗教范畴;宗教与实际生活密不可分。宗教不可以参与政治和干涉法律;只能协助政府:净化人心,救苦救难,和谐社会,建设国家,保卫和平。钱文忠教授:“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摒弃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儒、道、佛三教,属于中国的传统文化;都有去伪存真,弃劣纳优,与时俱进的任务。教门本应无私,何劣不弃;为了强国富民,何优不纳。
佛祖讲法,如指(法)标月(涅槃);法性本空,应机设教。领会要旨,灵活用法;切勿执法,观指忘月。到达彼岸,证悟法空;即当弃船,勿寝法船。如病与药,病愈弃药;如敲门砖,门开弃砖。着相修学,难于见性;执法无慧,难尽愚痴。中道修学,不即不离;即不固执(法我相),也不无法(寿者相)。“如来说法,皆是方便,引导,权宜之说”;不可死执,或者盲从。比如现今妖魔炒作“末法时代”和“世界末日”。大乘菩萨,人间修行,人间成佛,岂有末法。释法的继承人,弥勒菩萨将来成佛,岂有末法。过去百年,法虽弱期,往生人数,反增不减。多事乱世最显真心,菩萨生于烦恼之中。激发菩提,提高觉悟,增加悲智,断除烦恼。大乘佛教,人间佛教;众生未尽,岂能中辍。佛说万年后,他有末法;但没说接嘱人地藏有末法;地藏没有末法,除非众生度尽。佛说末法,用心良苦;意在加快,救度众生。提醒后人:外道乱法,妖魔灭法,严加防范。其二激励,精进修行;莫止小乘,修学大乘。其三绸缪,居安思危;有备无患,应对突发。正如做事:坏处预防,好处努力,方为上策。末法可有,亦可化无;懈怠即有,精进即无;小乘即有,大乘即无;邪法即有,正法即无。顺逆境缘,不可避免;但可转化,事在人为。一切心造,心转万物;人生历史,是心造就。万法无常,佛运能转;万众发心,就能转变。佛法弱期已经过去,切勿再传末法时代。人云亦云(众生相),缺乏智慧;或迷心窍,邪信难改。大小妖魔制造末法,其罪恶目的:毁佛正法,阻佛度生,误导邪痴,神权控制。正法兴盛,四众受益;四众精进,正法兴盛。法界佛子,齐心行愿;弘扬正法,开悟愚蒙。中观思维:佛法无边,岂有末法;即无末法(断),亦无恒法(常)。套用《金刚经》里面的透三句:佛说末法,即非末法,是名末法。第一个“法”是抽象概念,无相;第二个“法”针对实相而言;第三个“法”指虚相,名义上的末法。明了中观法、具体与抽象关系、虚实概念和无我观念,就能理解《金刚经》的全部义理。对于佛的权宜之说,应取中道:不即不离。《楞严经》:“即一切法,离一切相;唯即与离,二无所著”。《金刚经》:“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悟明真相,万法性空;借(法)相离(我)相,无相升空。勿执一法,勿着一相;执法非法,着相有相。
发愿出离者,都倡导“空慧(般若)”。文殊菩萨:“当知般若度即是佛,……。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皆从般若度中学,得正觉及高胜梵行人。…… 善男子、善女人,若求佛道,若求辟支佛道,若求声闻道,皆应供养般若度,恭敬、尊重、赞叹,华香乃至幡盖”。“空慧”即空性智慧,要求内外皆空:内不着心相,外不着事相;公正客观地看待一切事物的现象和本质,及分析相互间的缘起关系。慧别万相,无事不知(俗谛);智识机性,无理不解(胜谛)。法不自生,缘起心现;连锁妄执,尘识所变。法性虽空,缘起不空(事相);正因缘起,所以性空。
凡事皆有因和缘 有缘无因如等闲
有因无缘难如愿 因缘会合梦方圆
转入阴界回头望 痴狂人生泪汪汪
尘劳苦尽梦一场 五欲世事皆虚妄
“无见之见是正见”。“无见”即不着四相,没有成见;“正见”指事物的本来面目。正如不带有色眼镜,才能看清物体的颜色。若有成见,正见不生;如镜有垢,色像不现。净心虚寂,空灵观照;六识不生,慧鉴无穷。四皈依法,即是般若智慧具体的应用:“依智不依识(情感),依法不依人(佛尊在内),依义不依语(表相),依了义不盲从(迷信)”。世法讲:不要感情用事,要理智。即使是爹娘,也不能家族犯罪;孝法高于孝人,孝国大于孝家。中国自古就有“大义灭亲”和“忠孝难能两全”。大孝小孝,境界不同;孝果优劣,空慧分晓。“正见”是学佛修行的保障。“四皈依法”和“学佛八正道”等一切正法,都出自无我的空慧;“四相”及一切邪执,都出自私我的心识。有了正见,才有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而“无我”是产生正见的基因。先启无我,后有正见;一次无我,一次正见。又“正见”是产生正信的前因;先有正见,后有正信。海涛大师:“信而无智,增长邪痴;智而不信,增长邪见”。佛教信仰应该理性智信;不该感性轻信,更不该盲从迷信(众生相)。星云大师:“信仰要以正见深入体验”。《维摩诘经》:“无见无不见”。此句中的“无见”,即要无成见;又要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不被其迷惑。“无不见”指看清事物的表相和实质(真相),及与它事物的缘起关系。比如“人间佛教”是大乘佛法的表相;目的是加快救度众生。弥勒菩萨:
手把秧苗插满田 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成稻 退后原来是向前
净土何处?就在心中,就在身边,就在人间。依报随正报转;环境随心境转。心净土净,心浊土浊;天地一如,净浊在心。心心净土,人间净土;天地同净,融合一土。如此行愿,早日度尽;诸佛众生,皆大欢喜。再如,正法佛教从一开始,就重视学习各种科技知识和应用;提倡五明:声明(语言)、工巧明(科技)、医方明(医学)、因明(逻辑学)和内明(大小乘佛法)。学习科学,是为了深入了解宇宙和人生的真相;有助于解除蒙昧,破除迷信,辨别正邪,理解佛法,定心离欲,发愿菩提,救苦度生。妖魔反对阅读正法佛经,反对现代白话文和简化字,反对众生了解科技,反对医学研究;用尽愚民伎俩,目的是继续扮演假善人,哄骗众生,神权控制。广学多知是开发智慧,选择正法和保障正修的需要;“有比较才有鉴别”。妖魔害怕众生广学多知,增加智慧;因为知识和智慧能看破它们的阴谋诡计。缺乏知识和智慧,是人类深陷苦难的原因之一;只有消除邪痴,人类才能获得解脱。现今妖魔披上佛衣,打着佛的招牌,讲些似是而非的“佛法”;其实宣扬邪法,误导众生走入歧途;同时高调“僧赞僧,佛法兴”。悲心弱者易上其当;智慧低者易受其骗。世智:“当事者迷(迷痴表相),局外者清(清楚实质)”。大众学法,要用空性智慧辨别正邪,不可轻信甜言蜜语。佛教是理性和科学的宗教,是破除迷信的宗教;使人进化,提高觉悟,增加智慧;不该退化,变成邪痴。科学与佛教中的正法,并不矛盾;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反过来讲,经得起科学检验,理性判别和逻辑推理的佛法,才是正法;“真金不怕火炼”。进一步讲,经不起科学检验,理性判别和逻辑推理的佛法(无论哪位佛说),就是邪法;“假的真不了”。佛教是开放的宗教,主张人佛平等,反对个人崇拜和神化神权。欢迎科技工作者和各界人士,参与鉴定佛法;“真理越辩越明”。尤智表(科学家):“科学造诣愈深者,愈能解释佛经中素不能解的真义”。要做到“无见”,首先要做到“心中无我”,念念无相。慧律大师把般若智慧比作“透视”;这是对“空慧”最恰当、最简练的喻释。所有“不二法”的范例,都是般若智慧透析的结果。比如人间(妄想)和涅槃(无妄):身在人间,心无妄想(五欲),何异涅槃;身在涅槃,心有妄想(执“空”),何异人间。执“空”和五欲都是妄想,只是环境和内容不同罢了。

因此,菩萨不住涅槃,不恋人间;行愿菩提,救苦度生。学诚大师:“四智菩萨不住涅盘”。心中无妄,何须入涅;涅槃意境,实在心中。又如爱和恨,相对比较存在;有爱就有恨,反之亦然;皆从“私”起,都是无明。因此,我们布施时要慈悲,不要有人相(喜厌)分别;平等对待,按需给予帮助(平等性智)。《十善业道经》:“一切所有,悉以慧舍”。无缘大慈,意即在此:不择冤亲,同样济度。“佛度有缘”;我相人相,爱憎分别,悲小乘小。仁爱固态,博爱液态;我相神相,皆漏不满。慈悲气态,无相无界;于陆水空,普济万物;如天广覆,如地尽载。太上老君,入世不俗;弃丹发愿,习位菩萨。道家寡欲,一字禅功;勿执五蕴(色受想行识),莫恋神通。欲过五阴,唯凭“无我”;慈悲智慧,无关不过。普度众生,一切含识;天堂地狱,十界一体。
星云大师拆字:“知识如果得病了,就是痴”;病在慈悲不足,痴在邪慧造业。跟大师对一句:慈悲如果得病了,就是愚;病在智慧不足,愚在姑息邪恶。慈悲是一切知识的指南;没有慈悲,知识就会被邪用,造恶业。现在高智商犯罪,屡见不鲜。知识一旦用于造恶业,就是邪痴,不是智慧;因为智慧的属性是慈悲。慈悲本身就是一种智慧,而且是所有智慧的主心骨。老百姓讲:“善有善报”和“吃亏是福”;至少可以消灾和避祸。慈悲也是智慧增长的原动力;慈悲越大,智慧才能越高。智慧增长的直接动力是菩萨行;烦恼促生智慧。世法讲:“实践出真知”。慈悲减少,智慧降低;减少越甚,降得越低。《大丈夫论》:“有智无悲,障菩提道”。智慧减少,慈悲变愚;减少越甚,愚得越蠢。比如娇惯子女,溺爱不得好报。星云大师:“爱的净化是慈悲,爱的升华是智慧”。慈悲应受智慧调控;没有智慧,慈悲可能滋生坏结果。“坏结果”和“造恶业”都是罪行;但量刑轻重不等,因为动机不同。慈悲喻手,智慧喻眼;悲智双修,手眼并用;缺一非法,不成正果。学佛历来就是慈悲和智慧的实践,菩提愿的落实。《佛说演道俗业经》:“大慈大悲,不舍权慧”。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和四摄(布施、慈语、利行、同事)等善巧方便,都是普度众生(劝人学佛)的智慧(成所作智)。妖魔宣传:“慈悲培养祸害;方便培养下流”。正性发令,所谓良知;慈心主行,所谓良心。如此宣传,用意何在;如此自私,是否禽兽。应机讲法(世出入法),因人施教(妙观察智);适时劝进,修入大乘。大慈、大悲、大愿、大行和大智,都源自“心中无我”:反过来讲,着我相者不可能有此五大。心中无我,才有大慈;因有大慈,激发大悲;大悲心起,始发大愿;大愿力促,起动大行;六度万行,方得大智。五大同根,即串亦并;相互促长,圆融一体。俗语:“艺高人胆大”。《优婆塞戒经》:“若有说言,离于慈悲得善法者,无有是处”。星云大师教诲:“以空慧修道,以慈悲进德,以忍辱养力,以布施培福”。发心学佛,先学慈悲;慈悲心起,自然布施。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和四摄,皆以布施(慈悲)为首;纲举目张。《大智度论》:“如佛说布施是助道因缘。复次,人命无常,财物如电;…… 以是应施,作助道因缘。复次,财物是种种烦恼罪业因缘,常应自舍;何况施得大福而不施”。慧律大师:“认为拥有是错误的;认为失去亦是错误的”。
光着身子坠 裸着身子回
何物舍不得 善报如影随
《佛说善生子经》:“凡人富有财,当念以利人;与人同财利,布施者升天;得利与人共,在在获所安”。今世精神贫乏,来世物质贫乏;今世精神富有,来世物质富有。学诚大师:“自他相关受恩益,慈善施财合情理”。衣食住行,谁能独处;累劫父母,谁无双亲。三布施(佛法、无畏、钱物)中,财施最易。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法出法,递增圆融。学诚大师:“慈善是行更是心,自他不二即和谐”。随力而行,尽心而为;布施在行,更在于心。同情是心态,异体同悲;慈悲是行愿,同体大悲。同情在先,慈悲继后;由心到行,突破私我。中间过渡:感同身受;一念之差,凡夫菩萨。无力之时,心存行念;有力之时,即当奉献。家里家外,济困解难;力所能及,无论何善。献血救灾,扶贫助残;志愿爱心,当仁不让。勇于实践,投身公益;洒给人间,真情实意。佛教要求上报四恩(父母恩、众生恩、国家恩、三宝恩),下济三苦(畜生苦、饿鬼苦、地狱苦)。星云大师:“人之惑,惑于私,除私则明;人之病,病于惰,去惰则勇”。心主表意,性主内情;表里如一,落实于行。虚情假意,沽名钓誉,参私谋利,不是佛子。修心修行,实实在在;虚的假的,欺骗自己。法界佛子,人间师表;身语意行,一定表帅。普贤菩萨:
若有所施,当愿众生,一切能舍,心无爱着。
自皈依佛,当愿众生,发菩提心,传法兴教。
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见路无尘,当愿众生,常行大悲,具诸善法。
若见众会,当愿众生,广宣法要,不行恶法。
若见桥道,当愿众生,广度一切,犹如桥梁。
绕塔三匝,当愿众生,勤求佛道,心无懈歇。
触景生情,见物发愿;情愿皆系,修心修行。起心动念,言行依教;起心动念,布施度人。久之成习,明心见性;自然流出,真如佛性。修心修行,不在嘴上;而在心上,更在行上。未信佛者,劝其信佛;已信佛者,劝修大禅。一人带十,十人带百;我行你行,积少成形:菩萨人间,社会正气。正气冲天,十界合一;灭尽邪恶,人人成佛。“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菩提之道,行于布施。从我做起,现在做起;从小做起,身边做起。三施并用,尽心尽力;“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勿因小善,而不为之;量变质变,人佛转变。一点慈悲,一点功德;一砖一瓦,垒起佛塔。雷锋点滴,真诚真行;人前人后,不为名利。如此修行,当下菩萨;感动诸佛,何须求生。普贤大悲:“众生苦难,我来代受”。小处着眼,乃大智慧;小事着手,乃大愿心。《大丈夫论》:“智慧不与慈悲相应,障菩提道”。促长智慧的必要条件是知识;直接感知或间接得知。我们不可能事事亲自实践;借鉴别人的经验,是获得知识的捷径。星云大师的力作《佛光菜根谭》,函括世间、出世(小乘)和入世(大乘)三法,精辟绝伦。该书凝聚了大师一生的血汗,积聚了大师无量劫来大行、苦行得到的智慧。学诚大师:“菩萨所缘,缘众生苦;悲心深切,理想崇高”。只要是人(佛尊在内)就该研习此书;无论其信仰。大师的“饭”真香!恶人吃了变善,愚人吃了长智,凡人吃了转圣,小乘吃了增大,菩萨吃了成佛,佛尊吃了无顶。无顶无堕,无极无反;学海无涯,修行无尽。
妖魔宣传:“念阿弥陀佛,即是修禅,即是戒定慧,即是六度”;离奇神化,邪法邪痴,外道迷信。大乘佛教是自救和度人,基础上的接引法门;简称自度或六度。星云大师:“应该增加第七度:自度”。意在告诫:自救保险,邪易危险;当靠自力,勿求外力。禅修实证,自救度人;切莫虚妄,自欺欺人。自度是信心的体现;信心是定力的体现;定力是悲智的体现。信心不足,缘由定力不足;定力不足,缘由悲智不足。万法心生,当求明心;见自佛性,何忧无救。所谓开悟,明鉴真理;所谓修学,开发悲智。达摩大师:“若了心修道,少力而易成;不了心修道,费功而无益”。修十善(不贪欲、不瞋恨、不邪痴、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秽语)得上品者,升忉利天(第二层天,天人),享天福一千年。从第三层天(夜摩天,天神)向上,只能靠禅定功夫;否则,会从天上掉下来。鬼神身体含有一些物质成分,约重二百克。弥勒净土暂处第四层天(兜率天),正是为了近接大乘禅者;帮助他们展开十三经,升过二十八层天,出离六道轮回。修学始末自救度人,方能感得诸佛超度;修学始末自强不息,方能感得天上消息。心系众生,佛心系你;救度众生,佛力度你。佛力公正,即有亦无;自度即有,外求即无。学诚大师:“慈悲智慧无障碍,自利利他本一体”。智慧低者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怪修。自身禅定功夫不够,岂能悬浮于天外,岂能遨游于太空。高僧们感叹:“没有正见,出不了六道轮回”。海涛大师从菩提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角度指出:“大小乘的悲愿不同;应该内求解脱,外学菩萨。利人既是利己,度人既是度己;大乘自度,于度人中实现圆满”。小乘悲小自闭,导致智慧低下。“空”滞识阴,独闯二十八层天,费时费力。急于自了,失道寡助;力单势弱,欲速难达。远水解不了近渴,何必舍近求远。应修大乘,行菩萨道;有佛加持,易出轮回。两腿快走,胜过单跳;自救不成,还有飞船。人身难得,一失万劫;人生苦短,转瞬百年。机不可失,时不我待;空慧观思,明鉴立断。不妨先行,行中体悟;其中益处,入道便知。救苦救难,普度众生;善有善报,于涅何缺;万法虽空,因果不空。退一步想,还有福德;来世人身,还能再冲。大乘自度优于小乘自救。十地入涅,较少退转;大乘禅法,真实度生。《成实论》:“多善多慧,必能得定;少善少慧,必不能得。多善少慧、少善多慧,增上调适,则可得定”。达摩大师:“出世不离入世;无妄既是涅盘”。若欲出世,先行入世;积德消业,坚固定力。入世修行,烦恼促进;遁世修心,闲逸懈缓。星云大师:“应该增加一戒:不懈怠”;意在强调“精进”的重要性。长苦短苦,反正是苦;不如精苦,尽早离苦。小乘持戒,安如万吨磐石;增戒我相,即成金刚护法。妖魔惑扰小乘禅者,目的神权控制:人永远是人,神永远是神,佛永远是佛;人要服从神的奴役,神要服从佛的指使,宇宙永恒不变(自然外道)。星云大师:“佛教的主张是超越神权的控制,掌握自我的命运;世间,永远是正法与邪魔斗争的世间”。大乘禅者,不受惑扰;心系众生,得道多助。《楞严经》:“无量金刚于佛前发愿:我们诚心保护修菩提者,得成菩提,永无魔事”。妖魔宣扬:“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世法“为己”指五欲;天魔地鬼吸人的精气和精血,自然希望人们沉迷欲乐。妖上妖,魔上魔,要的就是无妖魔;私内私,己内己,修的就是无私己;天外天,地外地,目的就是无天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前者明心,后者见性。明心缘慈悲,见性需智慧,守本真心靠定力,归根在无我。目标虽高远,行进须稳健,大乘禅者有护佑,出离的确快。星云大师教诲:“愚痴来源是我执,学佛须先学无我。
念身非我,多行善事;念口非我,常出爱语;
念意非我,受持大悲;念财非我,广济贫乏;
念名非我,清净生活;念权非我,救度羸弱;
念利非我,兼善天下;念色非我,正念喜舍;
念生非我,勇猛精进;念死非我,自在无忧;
念念非我,妙契佛心”。
“心中无我”是学佛修心的关津。离欲无为,始破无明(小乘净心);弃相作为,始入觉明(大乘明心)。净心能自救,明心更全救;小乘能自了,大乘更全了。《华严经》:“诸佛如来,以大慈悲心为体,于众生起大悲;因由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而成正觉”。让我们发愿、互助;遵照佛陀的教诲,修入“无我”的精神境界。

释地藏
佛历2553年(公历2009年)秋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