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缘网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二十三集)

发布时间:2023-01-25 09:26:34作者:佛缘网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二十三集)

尊敬的法师,各位同修大德,大家早上好。我们继续来学习《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请大家打开经本第二品的第八页,经本第八页第一行。我们今天继续来讲参加《无量寿经》大会的菩萨众他们的利他之德。第四小段叫做「悲演济度」,经文是:

【兴大悲。愍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于诸众生。视若自己。拯济负荷。皆度彼岸。】

这里讲的是这些法身大士,也是慈悲智慧差不多跟果地如来相同,他们对一切的众生『兴大悲』,兴起大慈悲心,『愍有情』这个「愍」是哀悯、怜悯,众生非常苦,所以菩萨兴起慈悲同情的心,兴起平等的大悲心。这个大是讲平等,它不是大小对待的大,这个大是没有相对的,是完全对一切众生平等的慈悲。他没有怨亲爱憎等等的分别,不会说他是我的亲人,我就对他比较慈悲;他跟我没有什么关系的,我就对他没有慈悲;甚至他是我的敌人,我就一点慈悲都没有了。这个是有爱憎、有分别,这个不是大悲。

大悲是什么?怨亲平等。他跟我是至亲眷属,我要对他大悲;他跟我是深仇大恨的,他有深仇大恨,我是没有的,他要来折磨我、要来伤害我,我还是对他要兴起大慈悲心,这才是菩萨。凡夫这个做不到,凡夫就有分别、有执着,喜欢的人就慈悲,不喜欢的人就远离,甚至排斥、讨厌。这些我们要放下,学佛就要向菩萨学这种大悲心。

怜悯有情,有情众生是包括十法界的众生。六道的众生很苦,所以一定要去帮助。而出了六道,入四圣法界,所谓是净土了。六道是秽土,污秽的、浊恶的,贪瞋痴非常多,这个秽土;净土没有贪瞋痴,但是还没有完全觉悟,所以他们还有苦。法身大士已经出离十法界了,既不在六道,也不在四圣法界,出离十法界,他们怜悯一切有情众生,所以又回到十法界来广度众生。

广度众生最主要的方法是什么?下面讲的『演慈辩,授法眼』,就是讲经说法,帮助众生开悟。众生的苦是怎样来的?完全就是迷惑颠倒,没有认清事实的真相,迷在这里面,所以就会造业,就会受果报,果报就会有苦。所以菩萨度众生一定是要帮助他们破迷开悟。这里讲「演慈辩」,是从慈悲心里面发出来的救度众生的悲愿,为他们说法就叫做演慈辩。这个辩是辩才,从慈悲心发出来的辩才,叫慈辩。其实慈悲是性德,自性本有的性德,辩才也是性德。你怎样才能够得到辩才?你一定要有慈悲心,辩才不是学回来的,不是练出来的,是真正从大慈悲心里显发出来。

所以我们要发这个心,要讲经说法,无论是出家、在家,四众弟子都有这个使命,都有这个义务,为一切众生介绍正法,帮助他们破除烦恼,得到快乐。你自自然然就有三宝的加持,这个辩才你不用学,自然就有。我经常是上台讲法,上了台之后讲什么,下了台你叫我复述出来,我复述不出来。上了台之后讲是什么?三宝加持,有时别人把我讲的光盘重新播出来让我去看,我看到觉得很惊讶,为什么他讲得那么好?这个是我讲的?不敢相信。真是有这个情况,这个情况很多。所以不是我本人有什么辩才,我讲广东话也是不咸不淡的,但是为什么大家听了之后觉得还有一点受用,还得到一些利益?这个是三宝加持、阿弥陀佛加持。

而怎样才得到佛菩萨加持?无他,你要发出这个慈悲心。古德有讲,「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你不忍心看到众生这么苦。这个苦其实可以不用受的,他就因为迷惑颠倒,冤枉受苦,你只要能够帮助他觉悟了,他不用受这个苦。所以你要有这一种不忍之心,这个就是怜悯心。

你就要学圣教,佛陀的教育是圣教,学就是为了什么?帮助众生。你要帮助众生,首先你自己要觉悟,自觉然后才能够觉他。如果是自己都不会游泳,你见到别人掉到水里喊救命,你想救也救不了,跳下去,白搭一条命。所以你明白这个道理,现在要拼命来用功,先求自己觉悟,然后你就有能力帮助众生觉悟。众生遇到什么困难,你自然就懂得怎样去开导他,这个就是慈辩。

「授法眼」,法眼就是智慧。如来有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其实这五眼人人本来具足,你也有,不是说只有如来才有,你也有。讲句真实话,你就是如来。为什么你现在没有这个法眼?没有这个慧眼,没有智慧了,没天眼,隔一堵墙就看不出去,没有天眼。原因就是我们自己有障碍,这个障碍概括起来就是我们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将这些都放下了,你自然就五眼具足。

法眼是讲能够选择法门的智慧。我们众生在六道里面很苦,想出离,又不知道什么方法,所以佛菩萨到六道来帮助众生,授法眼,为他们显示出离六道的道路。我们现在处在末法时期,用什么方法才能够平平安安出离六道?祖师大德跟我们讲得很多,唯有是念佛求生极乐世界。除了这个法门之外,你想去试试其它法门,看能不能够出六道,能不能够成佛道,比登天还难!所以在末法时期,我们要授予众生什么法门?净土法门。这个要有智慧,懂得去选择。所以法眼是能够看出众生的根器,众生适合修什么法门,你选择一个最善巧的、最契合众生根器的方法,这种智慧就叫做法眼。

我们教导众生对于佛法首先要有正知正见,他要懂得辨,分辨正法跟邪法。佛法,我们之前在介绍佛陀教育的时候就讲到,现在佛教存在六种形式。第一种,释迦牟尼佛传下来的教育,这个是正宗的,正法,佛陀教育。第二种,变成宗教的佛教,寺院、庵堂不再讲经了,不讲课了,办一些法会、超度、祈祷、回向,这些属于宗教。宗教是什么?是变了质的佛教,但是还不算太离谱。要知道释迦牟尼佛当时传的教是教育的佛教,他从来不带弟子做一场法会,或者是打一个禅七,他不会搞这些,他每天的工作就是讲经说法,经里面讲「二时说法」。这个时是印度的时,印度一时等于我们四个小时,他二时说法,就是八个小时讲经,全职教育,弟子是八个小时听经。你看这不就是典型的教育!跟现在世间学校没有什么两样。但是他这个学校没有固定的地点,走到树下就在树下教,走到恒河边就在恒河边教。有时候国王、大臣供养一个精舍出来,譬如说祇园精舍,释迦牟尼佛也很开放、很活泼,他也都接受,就在这个精舍里面教,但是教育的内涵没有改变。

法会是什么时候兴起来的?根据我们老法师的讲法,他是听道源老法师的道源老法师对佛教很有研究,他说法会大概是什么时候兴起的,应该是唐朝唐明皇的时候。我们知道历史上有安史之乱,安禄山造反,几乎把唐朝推翻,后来幸好郭子仪带兵平定内乱。当然这一场战乱死伤的军民非常多,皇帝他是佛教徒,他也为了表示哀悼,所以在每一个战场建起一个寺院,叫做开元寺(开元年间,唐明皇那个时候)。所以我们现在见到很多寺庙叫开元寺,一听到开元寺,你就知道是唐朝的时候留下来的,好像潮州有个开元寺,很多地方都有开元寺。然后请了一些法师到那里来举办法会来超度亡灵,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其实这个法会是个追悼会,表示自己的这种哀悼。因为皇帝都这样做了,民间立刻就流传开来,所以从唐朝开始,这个法会民间就开始愈来愈普遍。

一直到清朝,佛教主流还是教育。两百年前的寺院,主要的工作还是讲经说法,法会是附带的,不是说主要超度死人的,不是这个。但是清朝末年慈禧当令的时候,她对佛法不重视了。你看她自己自称为老佛爷,比佛还高,她是佛的爷,你说麻不麻烦。所以上行下效,国家领导人对佛法不尊重了,下面的百姓更加愈来愈不尊重,文武百官也不尊重,所以到最后,佛陀教育就不再兴盛,变成寺院只是搞法会、超度。一直到现在,这个风气还是这样。

所以你看在中国海内外寺院里面,有几多寺院可以说定期讲经说法的?这个不多。我们圆明寺算是很难得的,正法道场,讲经说法,每个礼拜都讲。但是每个礼拜才讲一天不够,古时候天天都开讲,而且是什么?大丛林有很多个堂口,你喜欢学哪部经,你就去那个堂口听。譬如说你喜欢听《华严经》,就在这个讲堂;喜欢听《法华经》,在那个讲堂;喜欢学净土的,这里有讲堂。每一个宗它有个讲堂。大的丛林里面都是一千人以上,出家人一千人,还有附近的居士在一起,可能听课都有几千人,我们现在看这个规模就好像大学一样。所以丛林是中国佛教的一个特色,是什么?就是佛教的学院,佛教的大学。

所以要兴佛法,我们首先要将佛法是什么、佛教是什么跟大家讲清楚,要大家认识佛教,佛教是佛陀的教育,不是宗教。刚才讲的佛教两种,一个教育,一个宗教。其它更变质的佛教是什么?企业的佛教,将佛教当企业来办,办佛教事业,可以赚钱的,还可以开分支机构,好像分店一样,全世界可以连锁的,都有,这个是更加变质了。

第四种,是旅游的佛教。现在中国大陆非常多,寺院、佛教协会跟当地旅游局合作,开发建一个大寺院,然后吸引游客,增加当地财政收入,旅游佛教。当然这个只要对社会没有大伤害,我们也不需要反对。旅游佛教,人家来旅游,看看佛像,看看寺院,如果有人懂得佛教的,在里面跟他们讲解,机会教育,这个也是好事。如果没有人讲解,只是看,看不明白的。譬如说天王殿里面,弥勒菩萨这个像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这样画这个像,有什么表法,你要讲清楚;四大天王他们是什么表法的意思,要讲清楚。所以佛教协会、宗教局跟旅游局合作,应该怎样?起码要培养一批导游,要他们至少要懂得最基本的佛教常识,游客来了之后跟他们讲,讲了之后也都受教育,这个是旅游的佛教。

第五种,就变成了邪教的佛教,打着佛教的旗号,来骗取自己的名闻利养。这个是造无间地狱的罪业。别人看到他在打着佛教的旗号,以为佛教就是这样,这是断人的法身慧命。

所以佛教有不同种的形式,现在在这个世间也有。还有一种,是学术的佛教,总共六种。学术的佛教,大学里面以佛教做为专业,开班、开研究所、开博士班,你可以得到博士学位,可以将来做佛学的教授,写论文、评职称,这个完全是世间大学学术的模式。

所以这六种佛教的形式我们看清楚之后,自己要选择,我想学哪一种佛教。我出家是为了学正统的佛陀教育,我不希望搞宗教的佛教。因为我不懂,你说要我去打法器,这些我不懂,连给人家做场皈依我都不懂。要皈依,一定要请我们师父畅公给你皈依,我不懂的。敲法器,打个引磬都打不好。宗教不懂。学术,我搞了八年学术,在大学里面做教授,我觉得如果我变一个科目,不教金融,搞佛学的研究,也没有意思。其它旅游佛教、企业佛教更加没有兴趣,邪教更加不会了。我们是学正统佛陀教育,释迦牟尼佛当年就是这种教育。

众生你跟他讲清楚了,他明白之后,他学,他就有正确的方向。佛教是为了什么?为什么要教你佛陀教育?为了出三界,为了成佛道,我为这个目的来学佛的。这样一开始走上了正路,一直到最后,就可以达到你圆满的目标。如果一开始就搞错了,一错就错到底,很可惜。

这些都叫做授法眼,帮助众生懂得怎样选择。他认识佛教之后,想发心来学佛,学佛是什么?学作佛,这个是学佛的目的,不是其它的。不是为了你拿个佛学博士学位,也不是说为了你平时有空没有事干,可以消遣一下,不是这样的。更加不是说,将来希望我讲经说法,做个大法师,个个都可以尊重我、供养我,更加不是这样,这个搞名闻利养。真正目的是你要成佛。

怎样才能够成佛?我们现在身处末世,唯一能够当生成佛的法门就是求生极乐世界。你看两个阶段的人,不认识佛教的,帮助他们认识佛教;入了佛门了,帮助他们认识净土法门,这一生就能够往生极乐世界。

所以我们授法眼,首先自己要有这个法眼。依教奉行,佛教给我们这个殊胜的法门,我们能够信,能发愿求生净土,能行,能如法修行,你才叫做有法眼,然后你才能够授予众生这个法眼。

下面经文讲的『杜恶趣,开善门』,「杜」是堵塞,就是塞住它,止住恶趣之门。恶趣是指三恶道,畜生、饿鬼、地狱,这三恶道是苦不可言,太痛苦了。经上讲三途,就是三恶道,出来很难,进去很容易,一进去就是五千劫,不是五千年,是五千劫,一劫等于十二点七亿年;如果堕了地狱,那就更加苦了。所以这些大菩萨看到众生造恶,容易堕恶道,就要帮助他们堵塞堕落三恶趣的门。

三恶趣的门在哪里?就在你的心里面。你的心如果起了贪瞋痴这些烦恼,三恶道门就打开了。一念贪心起来,饿鬼门就打开了,将来我们要堕饿鬼道;一念的瞋恚心起来,看人不满意,生气了,地狱的门就打开了。你看如果一个人生气的时候,整个脸上通红,这个是什么?火烧地狱,这些怒火积累多了,地狱的业报就现前。地狱里面的火是谁点的?自己的怒火点出来的,积累出来的。所以学佛人一定要放下这些贪瞋痴。愚痴就是畜生的门。

所以法身大士要堵塞我们这些三恶趣的门,就是帮助我们、调教我们,使我们能够放下贪瞋痴。我们不起贪瞋痴很难,在座的各位这一生从来没有起过贪瞋痴的,请你举手看看。从来没有生过气,从来没有怨气、从来没有不平,从来不贪心,不贪财、不贪色、不贪名、不贪吃、不贪睡,从来不愚痴,念念都觉悟的,这就叫没有贪瞋痴。我都没有胆量举手,我贪瞋痴也很多。麻烦了,三恶趣的门不就肯定进了?

确实,如果我们得不到净土法门,靠其它的方法,估计很难脱离三恶道。这句话不是我自己有胆量讲的,谁讲的?印光大师,佛门高僧大德,净土宗第十三祖。他自己提醒自己,他说:你将死了,快点念佛,若不往生净土,必堕地狱,连饿鬼、畜生都难求。印光大师自己清楚,因为自己的阿赖耶识里面的贪瞋痴的种子太多,无始劫来熏习,已经成为习惯,一遇到境界,很自然就会起贪瞋痴,你不想起都不行。所以你想要得定、想要开智慧,非常难。而你不开智慧,你就出不了六道,更加出不了十法界。

我们靠净土法门,不是靠自己有什么力量,自己的定慧力不够,不是不够,不够都太好听了,根本就没有。但是我们为什么这一生有希望能够出离?靠阿弥陀佛的愿力加持。你看《无量寿经》第六品,请大家看第六品,四十八大愿,阿弥陀佛发的愿。第二个愿就讲得很清楚了,你看第二十三页倒数第二行,「所有一切众生,以及焰摩罗界」,焰摩罗就是地狱,「三恶道中,来生我剎,受我法化,悉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的众生无论你是不是在六道,还是三恶道,讲老实话,我跟大家讲,我自己也是三恶道众生,为什么?贪瞋痴经常会起来,那将来就是三恶道。但是我靠阿弥陀佛,我有信心,因为这个愿在这里。我要发愿求生极乐世界,即使我现在在三恶道中,「来生我剎」,去到极乐世界,就受阿弥陀佛的教化,我可以成无上正等正觉,「不复更堕恶趣」。所以我们曾经造过很多罪业的,杀盗淫妄、贪瞋痴慢,将来一定会堕恶趣的,但是能够念佛求生净土,阿弥陀佛第二条愿就给你做保证了,你可以不复更堕恶趣。你不会再堕到三恶道,你可以横超三界,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能够成佛,极乐世界不退转。

所以看到这一愿,我们心里面就安了。以前造罪业,现在不要再造就行了。从今以后重新做人,以前那些就不算了,阿弥陀佛也不会跟我们计较,你看这里讲得很清楚,他不会计较我们。

但是你现在还在造罪业,那就不行了。你还在做的,说明你没有诚意,你不想去。你不想去,阿弥陀佛没有办法。你一定想去才去得了;你不想去,阿弥陀佛怎样拉你都拉不走。你跟六道、跟三恶道结下了不解之缘。什么是不解之缘?所谓「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地狱有五条根,将我们牢牢的绑在地狱里面。

所以我们想要出离,一定要放下欲望。贪财、贪色、贪名、贪食、贪睡一定要放下;不放下,阿弥陀佛想来拉你也拉不走。所以杜恶趣,我们现在就要把恶趣的门堵塞住,每天就要下功夫,反省自己、检点自己,看看一天下来,我有没有起贪瞋痴,有没有造作杀盗淫妄酒,五戒有没有犯,十善有没有做到。十善是身不做杀、盗、邪淫,口不能讲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意不起贪、瞋、痴。如果有,要忏悔,忏悔就是改过自新,从今以后不再造,要努力去修,这个就叫做修行。

修行没有什么很奇巧的地方,就是每天改过自新。行是行为,行为有错误就要修正,这叫做修行。谁没有错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你能够改,你就是大善,《阿弥陀经》讲上善。极乐世界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这上善不是说生来就是上善的,不可能,是他们能够改他们的恶,就变成上善。

所以「开善门」怎样开?改过自新,断恶修善,首先要把十善业道做到。《无量寿经》这里也都对十善业道讲得非常详细。在二十五品里面有提到纲目,在三十五品里面整品,最长的经文,就是讲十善、讲五戒,说明你修净土断恶修善是非常重要。

善门不仅是六道里面的善,如果你只是修十善,你不肯求生极乐世界,只是六道里面的善道,你出不了六道,得到人天福报。这里的善不是那么简单的,开善门是开什么?「菩提涅盘之门」,成佛之门,也就是你求生极乐世界,你就能够不退成佛,这个就真真正正叫做开善门。在本经里面讲,「必得超绝去,往生无量清净阿弥陀佛国」,这个就是开善门。

佛国非常容易去,但是经上讲「易往而无人」,容易去,但是没有人肯去。为什么没有人肯去?不认识、不了解,当面错过,这些人太多了。所以我们为什么要在这里讲《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是净土五经第一经,整个净土法门所依据的修行的理论、方法,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阿弥陀佛的本愿,在这部经是讲得最详细,其它的经都没有提到这么详细。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五经里面只有这部经讲。我们每天早晚课念佛之前唱赞佛偈,「四十八愿度众生」,四十八愿是什么?不读《无量寿经》你怎么会知道,只有《无量寿经》才讲四十八愿。《阿弥陀经》没有提到,《阿弥陀经》是什么?你将《无量寿经》读得很熟了,用《阿弥陀经》来提纲挈领,你很容易契入。

《阿弥陀经》太简单、太简短了,一般人不容易理解,太深了。很多人觉得《阿弥陀经》很简单,好像童话故事一样,释迦牟尼佛跟大家讲一个极乐世界,那里面太深了。你想要真正将《阿弥陀经》深入了解,必须对《华严经》要有深入,你才懂理事无碍的境界、事事无碍的境界。一花一草,鸟说法、水声说法,无非都是圆融无碍的华严境界。《华严经》又太长了,《无量寿经》是最合适,中本《华严》。你对《无量寿经》有深入理解之后,你看《阿弥陀经》就全部能够明白了。

所以《无量寿经》一定要去讲解,而且要很细致的讲解,我们这一次讲得非常细。反正没有时间限制,慢慢来。不用长时间详细讲解,很难将经文里面的深义阐发出来,很难。都是随口滑过,经文读是会读,但是里面的深义不懂。有人问,为什么《无量寿经》这么重要,在我们中国祖师大德里面没有人去提倡?祖师大德都是提倡《阿弥陀经》,你看净土宗十三祖,唯有第一祖慧远大师提倡《无量寿经》,之后没有人提倡。批注,莲池大师、蕅益大师都是批注《阿弥陀经》,没有人去弘扬《无量寿经》,为什么?这个原因很简单,因为《无量寿经》千年来没有一个善本。

《无量寿经》翻译历史上曾经有十二次,翻译那么多,所有经典里面,这部经翻译得最多。为什么翻译经的译经师那么重视这部经,翻了又翻?因为它太重要了,而且它在末法时期是我们众生依之得度的经典。《无量寿经》里面讲得很清楚,当来一切含灵皆因此法而得度脱,释迦牟尼佛亲口所说。所以译经师对这部经翻译了很多次。可惜十二个译本,七种已经遗失了,剩下五个译本,原译本只有五个。

但是因为这部经佛讲了很多次,所以原译本可能本身所依据的梵文版本都不同,因为每一次讲的是不同的内容,所以你要读遍五种原译本,你对这部《无量寿经》才能够有全面的理解。这个当然很麻烦,所以祖师大德就没有去批注它了,太麻烦。莲池大师批注《阿弥陀经》的时候,有引用宋朝王龙舒居士会集的《大阿弥陀经》,幽溪大师批注《阿弥陀经》是《圆中钞》,他是全部引用的就是《大阿弥陀经》。《大阿弥陀经》就是《无量寿经》第一次会集的版本。王龙舒居士会集的确实非常难得,第一次尝试。你不去会集它的原译本,你要大家去读五种原译本,很难。你说在座,包括我在内,哪个将五种原译本全看过?一个都没有,太难,太麻烦了。我自己都没有看过,专门研究《无量寿经》都没有看过,看是看些片段,不是全部去研究,花时间太多了。所以一定要会集,会集是便于我们学习、便于我们受持,这个是应该去做的。

莲池大师引用《大阿弥陀经》,幽溪大师引用《大阿弥陀经》。蕅益大师莲宗第九祖,印光大师最赞叹的人物,法身大士再来,当时他是亲自为《大阿弥陀经》做一个序言,刻本流通,蕅益大师提倡会集本。

所以现在人反对会集本,等于跟祖师作对,跟莲池大师作对,跟蕅益大师作对。印光大师虽然对《大阿弥陀经》这个会集有批评,是因为它的会集不够圆满,有瑕疵、有不足的地方,印光大师不是说不可以会集。就是因为他会集有些问题,所以后面还有第二次、第三次的尝试。魏源居士第二次会集,希望能够解决前人的问题,但是他还是不圆满。

到了夏莲居老居士,民国时期,一百年前,他第三次会集《无量寿经》,这一次真真正正将《无量寿经》会集出来,非常圆满的会集本。每一句、每一个字都出自于原译,没有自己加一个字,大家自己有兴趣可以去研究。我就研究过,我有一本书是五种原译本跟夏莲居老居士会集本相比较,一个字一个字可以从原译本里面找出来,绝对没有新添一个字。而且意思会集得那么圆满,经文的语言那么流畅,所以真是叫做最善本,远远超过王龙舒和魏源的会集本。这个近代的大德都称为最善本,包括谁?慈舟律师,近代很有名的律宗的大德,他不仅赞叹,他亲自还讲这部经,还为这部经做一个科判,我们现在就看得到。还有梅光羲老居士,虽然是居士,但是佛门的大德。还有当时开悟的慧明老法师,亲自为这部经认证。

台湾李炳南老居士也亲自讲这部经。李炳南老居士是我们师父的老师,所以李炳南将这部经交给我们师父净空老法师,净空老法师一生就弘扬这部经。每一个地方的人看到这部经都欢喜无量,这个是什么?真是佛光注照,众生有福,能够遇到《无量寿经》最善本。《无量寿经》曾经尘封于《大藏》一千年,从慧远大师之后就没有人再提倡。一千年来都没有人去提倡,现在终于重放光明。我们刚刚遇到这个时代,你说我们的福报有多大!

而这部经,就是将来末法时期九千年度化众生、帮助他们能够往生净土这个经典,就是这个会集本。这句话是净空老法师讲出来的,我非常相信。以后还用不用会集?不需要了,这个是圆满了。夏莲居老居士是大菩萨再来,才能把这个工作做得那么好。所以这个《无量寿经》就是帮助我们「杜恶趣,开善门」,永离三恶趣,当生往生成佛。

下面经文讲,『于诸众生,视若自己』,将一切的众生都看成是自己,你才能够发出同体大悲。跟众生是一体的,这个慈悲心是自然的。就好像我们自己的身体,如果有一个器官有病痛,是不是全身都要去帮助它?譬如说你的左手有个伤口痛,你的右手就要去抚摸它,对它的爱护是无条件的,叫做无缘大慈,缘就是条件,没有条件的慈悲。为什么没有条件?因为是一体的,左手跟右手讲什么条件?我要给你多少钱,你才跟我做;你对我有恩,我怎么回报你,它不讲这些,同体大悲。不仅不讲价钱,而且没有起心动念,是自然反应。这里痛,立刻去摸它,这个自然反应,不用经大脑。

菩萨对众生就是这样,他把众生就看成自己,不是看成自己,就是自己,这个是事实真相。讲看成自己都已经隔一层了,事实就是一个自己,十方一切众生跟自己同一个法身。觉悟的人他知道,遍法界、尽虚空就是一个自己,开悟的人他明白。迷惑颠倒的人,在这个一体里面分自分他,分别执着,这个是我,那个是他,我跟他是水火不容,损人利己。他忘记了,人就是自己,损害他人就是损害自己,利益他人才是利益自己。菩萨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才能够「兴大悲,愍有情」。你没有这种觉悟,硬来你做不出来,做得很不自然。他有这个觉悟了,他知道他就是自己,你也是自己,个个都是我,我是为我自己,不是为其它人,所以利他就是自利。

在《涅盘经》里面有两句偈讲,「一切众生受异苦,悉是如来一人苦」,佛菩萨他就是这一个心态。我们说世界观、宇宙观,这个观念是什么?一切众生就是自己。一切众生受苦,就是自己一个人在受苦,所以才要发心救度众生,帮助众生离苦得乐。

所以下面经文说『拯济负荷,皆度彼岸』,这个「拯济」就是救度,「负荷」就是荷担、担负。菩萨发誓、发愿要担负、要救度一切众生出离六道、出离十法界。佛看我们一切众生,好像看自己的独子一样,无微不至的关怀、爱护,众生需要什么,佛恨不得将自己的全部都拿出来,所以头目骨髓与众生共。你要我的头,我就把头给你;你要我的眼,我就把眼给你;你要我的骨髓,我就把骨髓给你。什么都可以贡献给众生,他没有自己,这个人真正觉悟。

凡夫做不到,为什么?他迷惑,他认为身就是自己,对这个身体执着放不下。对身的执着;接着就对身外物的执着,我的钱、我的东西、我的家亲眷属,这些就放不下,就有控制的念头、占有的念头、支配的念头,在这里面造业。到最后,你想控制、想占有的,什么都带不走,带走的是你曾经做过的控制、占有、支配的业,所谓「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能够带走的就是你造的这些业。这个业讲得简单点就是,你曾经做过的事情留下的印象,就是你的业,佛法讲种子,这个种子将来遇到缘就会起现行,现行就会受果报。

所以菩萨看到众生迷惑颠倒,发心救度,「皆度彼岸」,这个彼岸是无余涅盘,就是成佛道。佛道是彼岸,凡夫在此岸,从此岸到彼岸要经过一段中流,中流是什么?是烦恼。要度彼岸,就是要将烦恼克服、放下、超越,这样你才能够到彼岸。这些都要通过讲经说法、教学,才能够达到目标。众生你不教他,要他自己悟,悟一万年都未必悟得出来,一定要教。教之后,他明白了,他才开始改,发心去修行。而念佛法门是最快速的方法,只要能够真信切愿求生净土,你就一定可以往生,就皆度彼岸。下面经文,讲完「德用无方」了,就讲「德慧齐佛」:

【悉获诸佛无量功德。智慧圣明。不可思议。】

这个也是赞叹参加《无量寿经》法会的诸大菩萨,这些菩萨都是具有如来觉悟、如来功德的人。前面经文说,这些法身大士很多都是乘愿再来的。这里说『悉获诸佛无量功德』,「悉」是全部,所有这些法身大士菩萨统统都有诸佛的功德。换句话来说,他们就是佛,现在示现一个菩萨来参加释迦牟尼佛的法会,来做影响众,他们的本迹就是如来。

『智慧圣明』,「智慧」是如来的智慧。这个智慧是明白实相的智慧,我们又叫做般若智慧,它不是世间那些世智辩聪。你懂得很多,很懂得想,头脑很好、很聪明、很灵活、很敏捷,那些是世智辩聪,不是这里讲的如来智慧。如来智慧是什么?能观照实相。「圣明」这个就是作用,智慧的作用是圣明。什么叫做圣?对于一切的事都能够通达,就叫做圣。所以中国古人就叫圣人,圣人是什么人?对于一切事物真相通达明了,这个就叫做圣人。佛是大圣,尽虚空遍法界没有一样他不懂,没有一样不知。明是什么?明就是照了,灵明觉照。

众生如果有问题、有疑惑,他求佛菩萨,佛菩萨就立刻用智慧来帮助他们。他们帮助众生不需要起心动念,自然就照了。好像一个镜子,镜是能照,照的时候有没有起心动念?没有起心动念,但是它照得很清楚、很明白,完全照出事实的真相,绝对不会扭曲。菩萨的智慧就是这样,照的时候心还是清净无染;照完之后,物体移开了,镜子里面什么都没有,心是空的。其实照的时候镜子里面也是什么都没有,它还是空的,不是照的时候镜里面真是有一样东西,不是。这个就是智慧,智慧照了,就叫做圣明。

『不可思议』,不能够用语言跟思惟可以去形容或者明白这种境界,一定要放下我们的起心动念,才能够忽然明白。你用思惟去推理、去研究,永远都研究不出一个结果。所以学佛说难也很难,说容易也很容易,难在哪里?难在你已经打妄想、用你的思惟形成了习惯,要你放下你就放不下,难在这里。容易在哪里?你一放下就得到了,妄想、分别、执着一放下,你就成佛了。问题就是看你放不放得下。要放下必须要看破,看破就是对事实的真理要明白,叫做看破。所以经教一定学,学经教的目的就是看破,为了放下,不是说为了增长一些什么常识。所以学经,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

我们不重视语言文字,不重视这些名词术语。我们不是在大学教书,也不需要考试,你来这里也不是说得学分,什么都没有。来这里做什么?学不起心、不动念、不妄想、不分别、不执着,这样你才能够契入,能够明白如来的真实义。

所以这里讲不可思议,也是提醒我们不可以用思、不可以用议。思是用思惟,议是用语言,这个是离语言、离思惟。讲离也不可以说完全离,你不用语言、不用思惟也得不到;但是用,不可以执着它,不着文字相、不着言说相、不着心缘相,心缘就是思惟。这样你就能够得诸佛无量功德。

我们凡夫这个做不到,又想得到诸佛无量功德,怎样才能够得?唯一一个方法,介绍给你们听,《文殊般若经》里面讲,能够念一佛,念一个佛名,这个功德与十方诸佛功德无二。文殊菩萨为我们讲,你能够念一句阿弥陀佛,你的功德就是悉获诸佛无量功德。

有没有这么厉害?我不信。你不信就没有了,你就获不了。怎样才能悉获诸佛无量功德?一定要靠信心。信是最重要的,信为能入。古德讲,「才入信门,便登祖位」,你这个信心坚固不退,你就做祖师了,这个就是讲信心重要。为什么?你以真正深厚的信心念一句阿弥陀佛的佛名,确确实实跟一切诸佛功德没有任何差别。你肯不肯信?你肯信的人一定是念佛,这句佛号不会间断的;你还有间断,还有想这样、想那样的,说明你还是不信。佛的功德你都不想得到?你不去修行、不去努力,就是因为你不信。那怎样?来听经,给你开解,讲到你信为止。什么时候你一信入,不需要听经了,就入念佛堂,一天二十四个小时全就浸在里面念佛,得念佛三昧,在里面成佛了。

经文下面是总结:

【如是等诸大菩萨。无量无边。一时来集。】

这个是参加法会的大菩萨『无量无边』,『一时』都来齐了。这个「一时」,我们在刚刚开经时讲的「一时」是一样的意思。时间是假的,你千万不要说,到底是什么时候,是公元前多少年、多少日、多少时才来到?你这样是执着了。这个时间是不一定的,现在物理学家都对这个没有任何疑问了,时间是由于运动物体相对速度决定的,相对速度不同,时间就可以变化。所以哪有一个统一、固定的时间!

而佛法讲得更加明白,一切的时空就存在于你当下这一念,一念中具足。一念的时间有多长?弥勒菩萨讲,一弹指三百二十万亿个念头,那一念等于是多少?如果是一秒钟可以弹五下,再乘以五的话,就是一千六百万亿个念头,也就是一个念头一千六百万亿分之一秒,这个是一时。一念之时全来了,所以整个宇宙就在你一念。你还问几时,就在你现在,就是现在。当我们具足信愿的时候,就在这个时候。

所以你现在能够具足信愿,信心坚固、愿力坚固,当下这一时你就在释迦牟尼佛耆阇崛山中的法会当中,当下你就入极乐世界,亲自听阿弥陀佛讲经。你现在因为有怀疑,所以你有时空的隔碍;没有这些疑惑、没有这些烦恼妄想的时候,时空统统突破,一念变成无量劫,无量劫可以缩成一念。

所以这些大菩萨一时来集,集合齐了,帮助释迦牟尼佛弘扬净土法门,这个都是这些大菩萨的本愿。这些菩萨都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能够帮助十方三世一切有情,十方是尽虚空遍法界,不仅是地球上的众生,其它星球、他方世界众生都要因这个净土法门得度。

所以我为什么要选择弘扬《无量寿经》?就凭这个,一定是法缘殊胜,个个都合适,有佛力加持。原来我是用国语讲经,听的人很多;现在用广东话讲,也是很多;将来,师父上人叫我用英文来讲《无量寿经》,我相信听的人也会很多。这个是什么?阿弥陀佛加持,因为十方三世的众生都契合这个法门。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过去的人合适,现在的人合适,未来的人也合适,只要有缘遇到这个法门,没有不得度的。

所以这些大菩萨跟释迦牟尼佛同心同德、同愿同行,见到释迦牟尼佛来讲经,他们也来护持,所谓「一佛出世,千佛拥护」。来听经闻法的,底下坐的很多是大菩萨,甚至是如来再来。

所以我在台上讲经,我对你们都很尊敬,你们都是大菩萨。不是我在这里教你,是你们给我这个机会,督促我上台来讲经、来分享。讲经是什么?分享我学习的心得。如果你们不来听,我就懒了,不想讲了;你们来听了,逼着我一定要讲,所以你们成就我。

下面经文又讲:

【又有比丘尼五百人。清信士七千人。清信女五百人。欲界天。色界天。诸天梵众。悉共大会。】

这个是讲人天众,首先讲四众里面的『比丘尼』。前面讲比丘一万二千人。「比丘尼」是女众,受了比丘尼戒,有『五百人』。『清信士』就是在家男居士,这个术语叫做优婆塞,优婆塞就是在家受五戒的男居士,有多少人?『七千人』,人数很多。因为这个法门很适合在家。『清信女五百人』,这个是在家女居士。当时正法时期听法的人,男的比女的多;现在末法时期颠倒过来,女的比男的多。这个比例可能跟我们现在讲堂里面的比例差不多,等于是七十比五,或者是十四比一,差不多这个比例。

末法时期做女身容易得度,为什么?这个法门适合妳。末法时期得度,确确实实,净土法门是唯一法门。你再搞其它的,没有这个时间、没有这个精力,你也都不是这个根性。男居士也要努力迎头赶上,希望我们将来的男居士愈来愈多,希望出家人也要多一点。好像我们这里还没有出家人,刚才有两位,走了,这是末法时期。

所以真正希望能够兴旺佛法,一定要多听经。你看这些大菩萨怎样来护法?来听经就是护法。可能在下面听经人的水平,比讲经的人水平还要高,他为什么要来听?就是来护持。

还有诸天大众,『欲界天,色界天』,三界里面这两界。无色界他没来,为什么?无色界没有身体,无色,色是物质,没有身体,他是在深度的禅定里面。所以他们也是有好、有不好,好是什么?他们很快乐,在禅定里面。但是不好是什么?错过了闻法的机会。好像人睡着了,睡过头了,佛已经走了。所以唯有「欲界天、色界天」来听。

『诸天梵众』,这个「梵」是梵天,他们都来听经闻法,『悉共大会』,所以这个大会殊胜庄严的场面大家可想而知。你看人数就两万人,一万二千比丘,五百比丘尼,七千男居士,五百女居士,加起来总共两万人。比起我们四月份那个三时系念大法会还要人多,那时才一万二千,这里两万人,博览馆都装不下,那个场面广大。除了人之外,非人、诸天梵众更加多。这里还没有提到,后面有提,天龙八部,八部鬼神无量无边,统统来齐;还有大菩萨众、诸佛如来,从他方世界来的,跟《华严经》这个法会没有什么两样。

这个是当时法会这么殊胜。我们现在?我相信,可能没有释迦牟尼佛那么殊胜,至少我们也有它的百分之一。你看我们这里两百人,它是两万人,一百分之一。一百分之一也不错,这些诸天梵众、天人众、菩萨众也有一百分之一,比例相对。你就想想,这个讲经说法的场合多么殊胜!你在这里面听经,得到佛光加持,业障能消除,智慧能够打开。

我们第二品经文就讲完了,这个是通序,就讲到这里。下午我们再跟大家讲发起序。谢谢大家。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