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然上人法语
发布时间:2023-11-19 04:11:23作者:佛缘网法然上人法语
1、正定之业者 即是称佛名 称名必得生 依佛本愿故。(发帖人: 独脚曌翔)
2、上人常向人云:“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并云:闻名不信如不闻,虽信不称如不信,唯应常称弥陀名。 又云:《玄义分》所言“要门”者,定散二善也;定者息虑凝心,散者废恶修善。 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 此善导和尚之释也,如予者,不堪前之要门,故唯全凭弘愿也。
3、善导和尚释第十八愿云:“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即得往生。”
4、拜见善导和尚之释,法然眼中,三心、五念、四修,皆具见南无阿弥陀佛也。
5、我是不足取之男也,十恶之法然,愚痴之法然,唯念佛欲往生也。 我是不足取之法然也,如不知黑白之童子、不知是非之愚人,唯念佛仰信往生也。 弥陀劝念佛必来迎,释迦劝念佛必往生。唯信此一事,余事皆不知也。
6、法然以智德化人犹不足也,法性寺之空阿弥陀佛虽愚痴,是念佛之大先达,化导普广。我若再受人身,愿受大愚痴之身,以成勤行念佛之人。
7、有“法尔”之道理:如炎升空、水下流,果中亦有酸有甘;此皆“法尔”之道理也。 阿弥陀佛之本愿者,是以名号引导罪恶众生之誓愿故,唯一向念佛者,即蒙佛之来迎,是法尔之道理,无可疑也。
8、虽然怀疑,若念佛者,即得往生。(边疑边念佛,即得往生。)
9、念佛虽有种种之义,称六字之中,一切皆含。
10、不知其义、不知其文也无妨,唯依称名,必得往生。
11、念佛无甚深义,念佛之人,但知”念佛必往生”而已。
12、唯思“本愿不虚,称念必生”之外,心无所系也。
13、念佛无别样,称名号之外,无一切样也。 唯知“称念必生”而尽心念佛者,即得往生也。
14、念佛者,以无样为样也。 唯常念佛者,临终佛必来迎而往生极乐也。
15、欲往生者,念佛第一也,不用学问。 但,若为信“念佛往生”之理,可学之也。
16、若未知“念佛往生”之义,学而知之,粗知则足矣。 设得广学,凡智无几。莫徒好智解,废称名之光阴。
17、我门徒不可喜好义理,不可喜好理论。 称名之行者,应成一文不识、黑白不辨之身而朝夕念佛。 吾身既是愚痴卑贱,则不可妄论其它法门也。 若成学者骨,则失念佛矣!
18、但知“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则自然具足三心(信心)。
19、虽不知一向专修之理,亦不知弥陀本愿之由; 唯思“称念必生”,是自然具足三心也。
20、虽知三心,不念佛无益;纵虽不知三心,若一向念佛者,则具足三心,必生极乐。
21、言“南无阿弥陀佛”者,不可思有别事,知是救度我之语也。 心思阿弥陀佛之救度,口称南无阿弥陀佛,名三心具足之名号也。
22、阿弥陀佛之净土者,是念佛往生之净土也,自然具足三心。 若高夸三心,乃可怕之无道心人所言也。
23、弥陀本愿乃为救度极恶最下之恶人、为救度愚痴浅识之诸机, 故以“上尽一形、念念不舍”为正意。 不可立无行之一念义而舍弃念佛。
24任凭佛说而念佛者,乘佛本愿必得往生。 此外若另有所知,则失往生矣!
25、净土宗之心要者,在于“不论是谁,但念佛皆往生。” 虽世间无类之恶人,若念南无阿弥陀佛者,乃至一念亦得往生也。 此外若另有所知,则失往生矣!
26、不顾烦恼厚薄,不论罪障轻重;唯口称南无阿弥陀佛,应思决定往生。
27、不论罪之轻重,唯念佛者即得往生,无别样。 无智罪人之念佛往生,是本愿之正意也。
28、罪恶重障凡夫之出离,若不依弥陀难思愿力,何得契乎! 虽斯恶业强身,若念佛者,不违阿弥陀佛大慈大悲因愿之誓约,决定来迎也。
29、若人造五逆 得闻六字名 火车自然去 莲台即来迎 若有重业障 无生净土因 乘弥陀愿力 得生极乐国 极重恶人 无他方便 唯称弥陀 得生极乐
30、念佛人,心所存者:恐惧后世,愿生极乐,称念弥陀,临终佛必来迎。 如是存心而念佛外,无他事也。
31、我等久留生死,由昔未曾厌此秽恶之土; 是故,欣净土之人,应先厌此秽土。
32、纵营余事,应思念佛而工作,勿思工作而念佛。
33、言“众生称念”者,我岂非此众生乎! 言“必得往生”者,我岂独漏来迎乎!
34、“一声一念等”之释者,信念佛之样也; “念念不舍者”之释者,行念佛之样也。
35、信“罪虽十恶五逆亦得往生”,而不犯小罪;罪人尚生,何况善人。 信“行虽一念十念尚且不空”,而应无间修;一念尚生,何况多念。
36、知罪业虽五逆不障,而思不犯小罪; 知往生虽一念亦足,而思累积多念。 信取一念往生,行勤一生多念。
37、以一念十念亦得往生故,而疏于念佛者,即是信妨碍行也; 以念念不舍故,而思一念往生不定者,即是行妨碍信也。 信者信一念亦生,行者勤一形称念。 思一念往生不定者,念念之念佛,则成不信之念佛也。其故者:阿弥陀佛发起一念契当一次之往生之愿故,念念皆成往生之业也。
38、本愿之念佛者,独立不插助也。插助之人者,生于极乐边地。 言插助者:以智慧插助、以持戒插助、以道心插助、以慈悲插助也。善人即以善人念佛,恶人即以恶人念佛,唯以天生本性而念佛之人,谓之念佛不插助也。 然而改恶成为善人而念佛之人者,则契合佛意也;因不能契合故,而思此思彼;如是不起决定心之人者,往生不定之人也。
39、往生思一定则一定,思不定则不定。
40、有十人念佛,虽九人以为临终不能往生;亦应思我一人决定往生。
41、从他人手中获物,已获得与未获得,何者为胜? 法然已以获得之心而念佛也。
42、若住自力者,一声十声犹自力也; 若住他力者,声声念念皆他力也。
43、人皆以为临终正念故来迎也,法然不尔,临终正念者,依佛之来迎也,是故《称赞净土经》言:“慈悲加佑,令心不乱。” 信本愿而念佛之人,不可怀疑临终正念,佛之来迎,正为临终正念,是故应当,常勤念佛。
44、念佛行者,弥陀如来、观音、势至等,常来守护,如影随形,不暂舍离,余行不然。 又,念佛行者,舍命以后,决定往生极乐世界,余行不定。 运念于帷帐之内,决证于尘剎之外,其不如念佛。
45、念佛草庵虽隘,而恒沙圣众云集,同庵罗园之华座; 三昧道场虽狭,而无数贤圣侧塞,等灵鹫山之苔筵。 十万亿剎,宛如咫尺;容膝丈室,殆如太虚。 若人不念佛,则恒沙圣众,一个不接;无数化佛,一佛不来。 念与不念,得失天渊,行者应知。
46、信空问:古来先德皆有遗迹,然今未建一宇之精舍,入灭之后,以何处为遗迹乎? 上人答:若卜一庙为遗迹,则遗法不普遍;我之遗迹遍满诸州。何故?兴行念佛是愚老一期之劝化,因此,不论贵贱,山夫村妇之柴扉,海人渔父之茅舍,有念佛 处,皆我遗迹。 我往生之后,不造墓塔;我之遗迹者,有念佛处,皆我之遗迹也。 又,为祈冥福而造墓塔者,轮回之人所作之事也。
47、生则积念佛之功,死则往生净土。 不论如何,此身若无忧恼,则死生皆无忧恼。
48、待晓天之商客,惊鸡鸣犹喜;
欣净土之行人,得病患偏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