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缘网

由于佛教制度而来的误解

发布时间:2023-10-13 04:08:44作者:佛缘网
由于佛教制度而来的误解

佛教是从印度传来的,制度方面跟中国的儒家文化观念有一些不合。例如出家与素食,许多人不理解,产生误会。

(一)“出家”为印度佛教的制度,传入我国,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儒家观念形成对立。有人对一位法师说:若大家都信佛去出家,人类社会不就灭亡了吗?

这位法师反问他:你愿不愿出家?他答:不愿。法师又问:你妻子愿意出家吗?他答:不愿。法师幽默地说:这就对了,人类就不会绝种了。

这是个荒唐的问题,因为这是不可能的。世间的年轻人,绝大部分都要结婚生子,很少有人要去出家的,即使在隋唐中国佛教鼎盛时期都是如此,何况现在末法时代,人们根本不知道信仰为何物。从生理学方面看,儒家说“食色性也。”性欲是动物的基本生理要求,这是人与生俱来的“情执”。要对佛法有深刻的理解,有坚定的信仰,深信因果,有大决心,为了弘法利生,有不惜牺牲一切的奉献精神,才会逐渐淡化、消解欲火。当修到三果阿那含果时,禅悦之乐大大超过淫欲之乐,才会视淫乐如敝履。何况出家要有宿世因缘,要有现世条件,善根、慧根深厚,真正为信仰而出家乃大丈夫之所为。

佛教徒分两大类:出家住寺的僧尼与在家修持的居士,前者是专业学佛,后者是业余学佛。出家可以修行了生死,在家也同样可以修行了生死,并不是学佛的人一定都要出家,绝大部分都是在家学佛,出家人在整个学佛群体中占的比例极少。如汉传佛教出家僧尼不到10万,而在家学佛的居士却有数千万之多。

出家与在家,既然都可以修行了生死,为什么还要出家呢?因为要将佛教传下去,要弘扬佛教,必须有少数人主持佛教。出家人,既没有家庭负担,又不做其它种种工作,可以一心一意修行,一心一意弘扬佛法。佛教要存在这个世界,一定要有这种人来推动他,出家人是佛教中的核心份子,是推动佛教的主体,有出家人存在,表示佛教存在,佛法存在。所以从来就有此出家的制度。

汉传佛教出家人示现三大特点:僧装、素食、独身。有许多科学家、哲学家,为了事业,守独身主义,不为家庭琐事所累,而去为科学、哲学努力。佛教出家制,也就是摆脱家庭欲累,而专心一意地修学佛法,弘扬佛法。所以出家是大丈夫的事,要能真切发心,要正信特别坚定,对佛法要有深刻的理解,能够持守出家戒,能勤苦修行,努力弘扬佛法,才不愧为出家。如随便出家,出家而不作出家事,甚至犯戒,那非但没有利益,反而害了自己,又给佛教带来恶劣影响。

有的人,一学佛便想出家,似乎学佛非出家不可。有的居士一见年轻人学佛,就劝别人出家,使人不敢来学佛。这两种作法都是错误的,对佛教的正常发展极其不利。

出家不易,应先做在家居士,搞清楚佛教基本道理,依法修学,自利利他。如真能发大心,各方面条件具备,愿意献身佛教,再来出家,这样自己既稳当,对社会也不会发生不良影响。

现在独生子女家庭多,独生子女出家了,怎样孝敬父母?

出家,并非六亲不认,父母依然是父母,出家人对父母之孝心是更超越的。一位出家的孩子如何报父母恩呢?佛陀曾说:即使亲手扶养父母百岁,或令父母过着君王般、有权有利养的生活,也不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于万分之一。真正能报父母恩的,乃是精进修习佛法,再度化有缘众生,缘最深的当然是父母。报恩的最佳方式是使父母增长善法善行:不懂布施的,令懂得布施 ;不持戒的,令能持戒;生命没有归依的,令找到真正的归依。如此彻底的令父母生命品质提升,才是真正的报父母恩。在这一方面,出家的形象,加上出家所累积的善法功德,最容易影响父母,感化父母。

父母,永远是爱孩子的;因孩子的出家,平日再吝啬的父母,在孩子出家的仪式上,总会献上一点供品。布施的种子就从此播下。出家,是一种更超然的报恩方式,让父母亲获得生命归依处。无论此生或来生,生命都会更有价值。佛陀成道后归国度化父母眷友,便是最好的例子。著名歌手李娜出家后,苦口婆心度化母亲,让母亲学佛信佛,这是现实中的例子。

依佛陀的教导,出家修道,是以德行的提升来感化度化父母,共同修善向上。这是比一般世间的孝道观更为超越的。

可见,出家并非是一般人所误解的“离家出走”,不是消极厌世,而是出离自私烦恼,解放狭隘的“心”家,他们探索、求证人生的根本问题,是不同于世俗的积极奋进,是更崇高、更美好的人生追求,这要有高尚的情怀和坚韧的毅力。通过生活形态的转变,为修行带来突破与助缘,最终自度度人,度父母。这比起离乡背井,远赴异国他乡追逐世间名利的游子而言,给父母的利益更大。

有人说:出家人抛妻别子,太不人道,太不懂感情。

未婚就出家的僧尼少牵挂,有利于专心办道。正常情况下应该是这样。由于各种原因,一些人半路出家,实不得已,为了追求人生的终极真理,为了明白宇宙人生的实相,为了救众生脱离生死苦海,只有辞亲割爱,舍小家为大家。这是一种崇高的牺牲精神,不是小仁而是大仁。

至于感情,佛教认为:男女之情以性爱为基础,与性欲紧密相联,表现出强烈的占有欲、排他性,属于有染污的贪爱。男女互相好奇,互相迷惑,互相吸引,互相利用,互相占有,又互相给对方制造烦恼和痛苦,俗话说:不是冤家不聚头。贪爱,被作为佛陀四圣谛中“集谛”的主要内容,过患甚多。贪爱令人热恼不安,欲火焚身,十分难受。由贪爱造业,纠缠不清,因业受报,跳不出六道轮回。贪爱、淫欲障碍禅定、神通,使人难以开发出潜在的功能。《四十二章经》佛言:“人怀爱欲不见道。”这种情执是生死轮回的根本,不能执著。出家人要想彻底、快速了生死,必须断男女欲,必须斩断情执。

有人说:现在有些大学生、研究生出家,自己不是白学了?社会和家庭不是白培养了吗?

这些知识他们没有白学。佛教要求行菩萨道的大乘行者,必须学习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有用的知识,所谓的“五明”。为什么?世法(世间学问)和出世间法(佛法)是相通的,是一不是二,世法掌握得越好,对佛法领会就越深。这就是现代科学之父爱因斯坦、脑电专家、诺贝尔奖得主艾克理等一大批著名科学家容易理解佛法的原因。另外,学位高,也便于去度化同类的人,佛法叫同事摄。

他们没有白学,社会和家庭当然也就没有白培养。现在物质文明相对发达,而精神文明大大滞后,道德沦丧,世风日下,更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宗教家为挽救世风、人心贡献毕生的精力和智慧。

(二)“吃素”:汉传佛教,特别重视素食,出家人素食是守戒。学佛的居士,常常误会学佛就得吃素,不能吃素就不能学佛。其实,学佛与吃素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并不同步。一般人看到有些学佛的,没有学到什么,只学会吃素,家庭里的亲人感觉讨厌,以为素食、荤食,一家两锅太麻烦。

学佛的居士,先要了解佛教的道理,在家庭社会,依照佛理做去,使自己的德行好,心里清净,使家庭中其它的人,觉得你在学佛后改变了以前的坏习气,贪心淡,瞋恚薄,对人慈爱,做事更负责,使人觉得学佛在家庭、社会上的好处,那时候要素食,家里的人不但不反对,反而生起同情心,渐渐跟你学,如一学佛就学吃素,不学别的,一定会发生矛盾,引起讥嫌。

虽然学佛的人,不一定吃素,但吃素确是汉传佛教良好的德行,值得提倡,佛教说素食可以培养慈悲心,不忍杀害众生的命,不忍吃动物的血肉。不但减少杀生业障,而且对人类苦痛的同情心会增长。大乘佛法特别提倡素食,说素食对长养慈悲心有很大的功德。吃素而不能长养慈悲心,只是消极的戒杀。

以世间法来说,素食的利益极大,较经济,营养价值也高,可以减少高血压、冠心病、脑血栓、高血脂等病痛,可以减肥。现在世界上,有国际素食会的组织,无论何人,凡是喜欢素食都可以参加,可见素食是件好事,学佛的人更应该提倡,但必须注意的,就是不要把学佛的标准提得太高,认为学佛就非吃素不可。遇到学佛的人就会问:你吃素吗?为什么学佛这么久,还不吃素呢?这样把学佛与素食合一,对于弘扬佛法是有碍的,吓得许多人不敢来学佛。

(三)持戒。有人说:学佛不自由,戒律太多。他们不敢学佛,怕受戒,怕犯戒。他们以为:不学佛不受戒可保自由,学了佛受了戒就不自由了。那等于是说:学佛受戒后不可以造恶业,不学佛不受戒便可以造恶业了。

其实,不论受戒不受戒,做错了事,便要负责,便要承担后果。这是自然规律,造了恶因,必有恶果。若不学佛受戒,对因果律不了解,做坏事的可能性更多,造下了恶因自己还不知道,其后果就可怕了,其下场就可悲了。若学佛受戒,懂得因果律,就会不造恶因。即使犯戒,赶快忏悔,及时回头,以免越陷越深。所以戒行是不造恶因的保证,是获得善果的前提,是修习定慧的防护网。

受了戒,虽会偶尔犯戒,总比不受戒而经常作恶好得多。因为受戒,便有持戒的功德,受一戒便有一戒的功德,受一天便有一天的功德,受一分钟有一分钟的功德。犯戒仅对某一时段特定的对象有害,持戒则尽形寿对一切众生有功德。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