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缘网

戒学之重要性之三

发布时间:2024-02-21 04:09:00作者:佛缘网

  英国人认为国会议事制度和英文,是他们对现代文明社会的最大贡献,并引以为骄傲。其实早在两千五百年前,佛陀建立僧团时,便创立了这种民主议事制度。所以严格地说,佛陀是世界上创立国会民主议事制度的第一人。本讲座从佛教的立法、施法和执法三方面探讨戒律的精神与特色。

立 法

  天地日月,按自然规律运行;鸟兽虫鱼,按自然规律成长;草木花卉,按其规律生长;大到国家、组识、团体;小至学校、家庭,都有一种有形或无形的制度运作。家有家规,国有国法,即使是小孩玩游戏,也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否则,游戏便没法玩。同样,僧团或佛教徒,为了使大众和合相处,获得最高的解脱,也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戒律便是佛教的根本大法。  为了达人生社会的最善、最高的快乐和最高理想境界,进入涅盘城,佛陀讲经四十五年,说法三百余会,指示给我们八万四千法门,其目的不外乎教我们烦恼众生如何:少欲知足、断恶修善、自净其意、勇猛精进、自利利他等等,这些精神不仅是佛陀制订佛教的根本大法──戒律的依据,也是整个佛教教义的精要所在。所以过去七佛偈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换而言之,断恶、修善和利他是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一切诸佛教诲的精要所在,戒律的制订当然也不会离开这些精神(见表一)。

戒律未制定前──止恶、行善和利他是僧人的行为准则

  佛陀成道後最初十二年,并未给僧团制定任何戒条,他只随机宣说他所悟证的法。利根者在听闻佛法时,即闻即悟,当下心与道合,获得“道共戒",因此就不用制定任何戒律。在佛陀的弟子中,很多是以听闻佛法的当下即大彻大悟。譬喻:佛陀在鹿野苑中初转法轮,马胜比丘当下即证阿罗汉果;当舍利弗看到马胜比丘仪表庄严,非同凡响,生欢喜心,立即上前向马胜比丘请教:“尊者,你的老师是谁?你修何种法?为甚麽你如此安祥?"马胜比丘回答说,“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舍利弗听後当下证得初果,立即去听佛讲法,当下证阿罗汉果。所以对利根人来说,一念正念生,当下就能达到断恶,修善和利益众生的目的,因而获得解脱。这是佛陀说法度众生的第一阶段。

止恶、行善和利他是佛陀制戒之依据

  十二年後,等到佛法广大弘传,出家的愈来愈多,不免有流品杂滥(动机不纯,赖佛以求生活),问题也多了,不得不在德化(法治)的基础上,融入律治的精神,正如中国古代,以礼法治国,而後来却不得不颁布刑法一样。佛陀因此也开始因事制戒,向大众公布,要大家忆持,并理解其意义。随著时间的流逝,制定的戒条越来越多,分类也越来越细,最後因人而异,守持的戒条也各不相同。由於学佛的人共有七众: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正学女)、优婆塞、优婆夷,他们各自所遵守的戒也不相同。在家二众为优婆塞、优婆夷,均可受持三归、五戒、八戒。出家五众为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尼、比丘、比丘尼。其中,沙弥、沙弥尼受十戒;式叉摩那尼受六法戒;依据四分律,比丘戒、比丘尼分别受持二百五十戒、三百四十八戒。  《恒水经》云:“持五戒者还得人生中,持十善戒者得生天上,能持二百五十净戒者,现世可得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泥洹大道果。

“现将佛门七众所受持之戒简述如下。(见表一)   七众受持诸戒一览表(表一)  戒律之精神──止恶、行善、利他   菩萨三聚戒──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   摄律仪戒──止恶   优婆塞/优婆夷——三归——在家五戒——八戒  沙弥/沙弥尼——声闻别解脱戒——式叉摩那──六法戒──十戒  比丘——250具足戒  比丘尼——348具足戒  在家菩萨戒条──六重二十八轻戒  出家菩萨戒条──十重四十八轻戒  摄善法戒——行善  定共戒  道共戒饶益有情戒──利他 

持五戒者得人生中

  五戒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 ,不妄语和不饮酒。本来,五戒并不仅是在家人应守之戒,而是一般佛教信者应守之道德,不过,後来却把这五戒,与出家的戒律对比,而认为它是在家之戒,但在出家戒律中,当然也包含这五戒的内容。五戒不单是佛教所说,同时是印度诸宗教均有所说的,而其内容却也大体一致。所以说,这五戒是诸戒之母,能够严持五戒,即得无量无边的功德,确保人生。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诱惑太多,强调持五戒有更大的现实意义(详见“五戒的现代意义")。

八关斋戒(astan-samanvagatopavasa)

  八关斋戒,又名八关戒、八戒,是指在家学佛之士,必须修持的八条戒。“关"是禁闭的意思。其意为,若能受持八关斋戒,则能灭除诸罪,离诸恶法,便可关闭恶道之门。“斋"原可通作齐,是谓齐摄一心,统诸根门,因为人心,自无始劫来,一味趋向散漫多欲,不得而齐,古人说:“祭必先斋戒沐浴,以自齐洁",在大乘义章也说:“洁清故名为斋"。  据斋的本义。梵语谓布萨,或布沙陀(Posada),译为净住,或长养等。意思是:依照布萨法受持,则能去恶修善,得清净而住。由清净住於善法,而得养成诸善根,更使善根增长,所以称为长养。但,修持布萨法,有出家、在家的分别:若依律藏,半月说戒,犯则忏悔,使诸比丘,住於净戒之中,增长善法,为出家的布萨法;在家二众,即在六斋日(每月八,十四,十五,廿三,廿九,三十)受持八戒,就是修布萨法。  由此观之,斋的含义,并非只是世人所谓的素食为斋的解释而已。若以素食为斋的说话,这是只偏於乘的别义,与斋的本义无关。在小乘律的解释,凡是午前的食品统称为斋,不限定素食品,他们是说:“过午不食,则能得身心清净",於是就称中食为斋食,道宣律师也说:“过午不食,能得清心,恶法可离。"斋的解释,更可含摄清净的意义,谓清净能摄其心,速断一切恶非,不为欲邪所染,所以很多的隐士,题其闲静之室谓“斋"。  在家人平常是容易坠落於爱欲与物欲的生活中,或为事业、子女、应酬、家务所累,不能如出家人那样的专心进精修行,为了让在家弟子也有机会体会出家戒,过一天清心寡欲、远离物欲的生活,令在家学佛者熏习长养出世善根,使其来世,得大安乐,所以佛陀才制定每月的六斋日1,使在家人实行禁欲,奉行八戒,效法出家人的清净生活,藉习离尘解脱的良因。受八关斋戒者必须一日一夜远离家居,最好在寺院中受持,以便有机会亲近僧伽或证果之圣者,过著像出家人的那种禁欲生活,以靠近宗教的境界,所以圈这叫做“近住",而此戒叫做“近住律仪"。这是靠近佛道而住的意思。 设定一个日期,以宗教的信念来过著克己、禁欲的生活,是很有意义的,犹其如今日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社会中,八关斋戒更具有其现实意义。  八关斋戒的内容为:1、不杀生;2、不偷盗;3、不淫;4、不忘语;5、不饮酒;6、不著香华 歌舞观听戒;7、不卧坐高广大床;8、不非时食(见表二)。  五戒、八戒和正学女戒对照表(表二)  现将八关斋戒的有关内容解释如下  3、不淫,励行禁欲的生活。  6、不著香华 歌舞观听戒,这是将涂饰香华和观听歌舞两项,合而为一的戒律。说到以华作 ,或是涂抹香油,这是所有的女人们最爱好的行为,近来的男人们,也有以香油著身等等的装饰,这有浓厚的诱惑性,是以佛陀才制定:凡是修道的信众,只宜穿著常服,以朴素,清洁为标准,能维持礼貌就够了,如果存有丝毫爱好华丽的心理,这是甚不适宜的。至於观听歌舞一项,这是世人为耳目之娱而设,也是很容易使身心放纵,是以修道之士,必当戒绝,所谓:“色声之尘,不可染近",近还不可以,那可亲自去作为,这当然更不行了。在《大毗婆沙论》载:“昔某,已得五种神通,时常出入於宫内,听著宫女奏乐,音声美妙,忽生起邪念,致五通全失。"由斯看来,不合宜的观听,凡是佛教徒,应该要予以戒绝的。   7、不坐高广大床。戒床席是一种息身的工具,只要能够供身卧下,平稳适宜,就行了。如果定要席丰履厚,重褥 ,那便是纵逸躯体,而容易生出 慢心来。所以,佛制的床座,“高不过如来八指"(约合一尺六寸),”广不过如来三肘“(约为五尺四寸),超过了这种限度,就是不合宜的了。  所谓床的高大,还有一种的解释,凡是华丽的床座,虽是不大,也作高大看。例如:曾用金银牙角,彩漆雕刻,以及纱绢帐褥,细软殊妙的床,虽没有超过佛制的规定高广度,但是佛门弟子,为养成道力,使身心不予放逸,却也是不宜坐卧的。  8、不非时食戒此戒,儒家的孔夫子,也曾说过:“不时不食"的话。是说非是合宜吃的时候,就不可以吃,这与佛制的“不非时食"戒的制订,是如出一辙的。不过,孔夫子所说的比较简略,而佛陀的制戒,那就特别的详尽了。  佛陀所谓“食时",是指从日出以至日中,所谓“非时",是指日影过一发一,乃至翌晨日出之初,都叫作非时,所以《毗罗三昧经》便说:“早起诸天食,日中三世诸佛食,日西畜牲食,日暮鬼神食,如欲断六趣,令人入道中,故制令同三世佛食。"    这是就六趣(六道)的食时不同而加以说明的,我们既是佛门弟子,当然就应该遵守佛陀的制戒,与三世诸佛的食时,采取一致的行动,那才算是合理合仪的食法,否则,便是犯戒了。  对此戒的说明,藕益大师曾著有:“非时食戒十大益论",叙述受持此戒的功过甚详,兹为末法的学人著想,谨录於次,以资参考。夫斋法是十方三世诸佛弟子通行大道,出生死之要津也。愚夫遂逐口腹,甘为饮食之人,既畏此律检,岂辨其利益?今原如来立制本意,尽善尽美,何能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