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缘网

浅谈藏传佛教史,了解历史,了解西藏!

发布时间:2023-11-16 04:07:12作者:佛缘网
浅谈藏传佛教史,了解历史,了解西藏!

在佛教传入之前,吐蕃盛行苯教。公园7世纪中期松赞干布时期佛教开始传入吐蕃,从汉地和尼泊尔引进了一批佛像,并建立了一些供奉佛像的神殿,开始翻译少量的佛教经典。7世纪后半期苯教在吐蕃的地位重新上升,直到8世纪上半期重新引进佛教,佛苯斗争渐趋激烈。8世纪上半期赤松德赞时期邀请高僧寂护和莲花生大师等,培养了翻译人才,大量翻译经典,建立了桑耶寺,建立了僧伽制度,佛教大盛。到赤德松赞和赤祖德赞时期,佛教在吐蕃有了继续的发展。但赤祖德赞因过度强调佛法遭到强烈的反对而被杀害,其兄弟朗达玛继位后强烈打击佛教,佛教在吐蕃的地位走向衰微。

一、佛教在吐蕃的开始传入

据藏族传说吐蕃第二十八代王拉脱脱日年赞时期,一日从雍布拉康宫顶的空中降下一个宝箧,内装有金塔、经书、咒语等,命名为“玄秘灵物”,因而将其视为佛教传入吐蕃的开始。但是因为这些“玄秘灵物”对当时的藏人没有产生明显的影响,佛教从拉脱脱日年赞时期传入西藏这一说法有待验证。绝大多数藏文文献认为佛教真正传入吐蕃是吐蕃第三十三代王松赞干布(617-650)时期,松赞干布通过与尼泊尔和唐朝进行联姻并创制藏文文字,为佛教在吐蕃的传入作出了贡献。

(一)引进佛像、建立佛像神殿

松赞干布是吐蕃政权的真正缔造者,他从军事、政治、文化、法律、宗教等各方面对吐蕃王朝的兴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巩固和提高吐蕃的地位,松赞干布对工艺技术较为先进的尼泊尔和经济文化较为先进的唐朝采取了政治联姻的措施,以提高吐蕃的生产技术,丰富吐蕃的文化生活。他先后与尼泊尔赤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通婚,两位公主笃信佛教,两人都带了一些佛像、法物、经典以及供佛的僧人到吐蕃。在这样的情况下,松赞干布在吐蕃开始重视起了佛教,但是当时吐蕃民众信仰苯教,因而佛教在当时吐蕃的影响也是有限的。

赤尊、文成两位公主带去的两尊释迦摩尼佛像是最早引入吐蕃的佛像,安奉释迦摩尼佛像的大小昭寺是吐蕃最早修建的佛寺。文成公主主持修建小昭寺,将其带进吐蕃的释迦摩尼十二岁等身像安奉在此;赤尊公主带来佛陀八岁等身像,修建大昭寺将其安奉于大昭寺。后来由于战争将两尊佛像调换位置,现安奉在大昭寺的是文成公主带进吐蕃的佛陀十二岁等身像,而安奉在小昭寺的是赤尊公主带来的佛陀八岁等身像。关于修建大、小昭寺的原因和过程,不同的藏文史料和藏族民间传说有不同的解释,在此不详细阐述。

(二)创制文字、开始译经

松赞干布在吐蕃历史上的贡献之一是创制了藏文。松赞干布时期,出于吐蕃与他国的交流协作,松赞干布派吞米阿努之子吞米桑布扎等十六位青年前往印度学习文字。但因天气炎热、语言不通等因素,大多数青年返回吐蕃,唯有吞米桑布扎顺利抵达印度,在班智达神明狮子座前学习声明学,与吐蕃原有语言结合,创制了三十个辅音字母和四个元音字母,并参照迦湿弥罗字体,在拉萨帕彭卡创造出藏文文字和八种声明论。松赞干布以身作则在帕彭卡随吞米桑布扎闭门专学四年,并鼓励广大藏人学习藏文。此时,随着藏文文字的创制和学习,佛经的翻译事业也在吐蕃逐渐开始,所译出的佛经有《集宝顶经》、《月灯经》、《宝云经》等,主要译出大悲显密经21种。

创制文字之后,松赞干布不仅开始了翻译佛经的事业,同时还按照佛教教义制定了十善法规和十六条道德规范。松赞干布制定十六条纯正大世俗法,尤其是戒十恶法(不杀生、不拿不予之物、不饮酒、不诳言……)和十善法(皈依三宝、报恩于父母、知恩图报、不犯上、借债应还……)对吐蕃以及至今为止藏人社会的行为规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定程度上也塑造了藏人的民族性格。但是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这种受制于佛教教义的民族性格具有一定的消极性,对藏民的思想和社会发展产生着一定的阻碍作用。

二、佛教在吐蕃的建立和兴盛

松赞干布去世后,芒松芒赞(650-676年在位)和都松芒布杰(650-704年在位)两代赞普约半个世纪内,佛教在吐蕃杳无音讯。直到赤德祖丹(740-755)即位,与唐朝联姻迎娶金城公主后,才把文成公主带去的释迦摩尼十二岁等身像移供于大昭寺,分别派人赴印、尼、东赴唐取来佛经,建立神殿,接纳外来僧人。赤德祖丹去世后,因赤松德赞(742-797)年幼,崇苯的大臣开始压制佛教,制定禁佛的法令。赤松德赞成年后,在崇佛大臣的支持下,从印度迎请高僧,开始发展佛教。但又因天灾,崇苯势力重新崛起,导致了佛苯斗争,随后赤松德赞迎请莲花生大师,使其战胜苯教势力,并为了佛教地位的稳固,开始修建规模宏大的桑耶寺,组织青年学习梵文,培养了一批翻译人才,与外来的大僧合作大量地翻译了佛教经论,度僧出家。

(一)赤德祖丹与金城公主复兴佛教

据《巴协》记载:赤德祖丹(740-755)在秦浦宫的仓库中见到先祖松赞干布的遗稿文书,有一文由大臣噶尔东赞写于铜板上的文书上写有:“我的子孙中名有‘德’者,这时将会有圣法出现,会有多人出家……”。赤德祖丹寻思名有“德”者当即是自己,于是派勃阑伽和尼雅两人去印度求法,听说班智达佛密语佛寂二人在冈底斯修行,迎请失败,仅迎回《律分别品》、《金光明经》等经卷。赤德祖丹修建五座神殿,即拉萨的卡扎寺,红岩的真桑寺,秦浦的那拉寺,红岩的葛曲寺和玛萨宫以存放经书。

金城公主(?-739)进藏后,西域于阗等地曾发生排挤佛教的情况,不少佛教徒逃到当时吐蕃控制的区域,由于金城公主的建议,赤德祖丹下令收容这些佛教徒,安顿在五座寺庙里,允许他们进行宗教活动。这些僧人在吐蕃期间使得吐蕃对佛教的了解起到推动作用,对吐蕃社会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期间因吐蕃有瘟疫流行,吐蕃贵族声言是由于外地佛教徒触怒了苯教神祗引起的瘟疫,因此把这些僧人驱逐出境,从此开始了苯教徒和一部分贵族反对佛教的斗争。

到赤德祖丹晚年,派桑希等人到长安取经,开始重视佛教。但是还没有出家人,也没有有规模的寺院。

(二)赤松德赞时期吐蕃佛教的兴盛

1.佛笨斗争

赤德祖丹去世后,赤松德赞(742-797)幼年即位。当时反佛大臣掌权,他们制定了禁绝佛教的禁律,同时想扶植苯教来抵制佛教。据《巴协》记载:“父王米阿聪(赤德祖丹)坠马身亡,赤松德赞年仅八岁,刚刚即位尚未成年,舅相尚玛尚仲巴杰说:‘赞普寿短是因为佛法,所以不吉祥。所谓转世后生是妄语,为了消除今生今世的灾难,应该奉行苯教,于是制定禁绝佛教的禁律。尚玛尚等人说小昭寺的释迦摩尼佛像是汉地的神像,应该送还汉地。但因过重而不能举动,于是将其置于皮条编织网内,由千人拖动,未能抬起,于是只好将其埋在沙坑内。真桑神殿被拆毁,钟被送往秦浦乱石山中。

这样毁灭佛法,拉萨比噶尔护法神殿改为作坊,将屠宰牲畜的皮改在泥塑神像之上。”

赤松德赞长大后,在一部分崇佛大臣的支持下,铲除了尚玛尚,开始发展佛教,同时派巴赛囊等人到长安取佛经、情汉僧,但是由于吐蕃集团内部反佛势力仍然雄厚,赤松德赞在几年内仍然没能扶持佛教。巴赛囊回到拉萨后,由于反佛大臣的排挤,被贬到芒域做地方官。巴赛囊利用这个机会,经过尼泊尔去到印度,归途中遇到了当时印度著名佛学者寂护,寂护通过他的关系,与赤松德赞会晤。赤松德赞延请寂护在吐蕃宣讲佛法。但因当时正值吐蕃发生饥馑,疾疫流行,反佛势力以此为借口,将寂护送回尼泊尔。

寂护在吐蕃传法受阻,推荐莲花生来吐蕃降魔(对付苯教势力)。莲花生是整个整个藏传佛教史上神通最广大的法师,后世不仅将其奉为宁玛派密教的鼻祖,其他各派对他也几位额敬重。关于他制服魔怪,使之转为佛教护法的传说故事极多。这也反映了他与当地原有的宗教势力曾经有过非常激烈的斗争。在多次激烈的斗争后,赤松德赞采取公开辩论的措施,虽然这一措施表面上公平公开公正,而事实上是赤松德赞为了废除苯教实行的巧计。

2.修建桑耶寺、培养翻译人才、翻译佛经

佛教在公开辩论中取得胜利后,为巩固佛教在吐蕃的地位,赤松德赞开始主持修建藏传佛教史上著名的桑耶寺。桑耶寺是吐蕃第一座寺院,由莲花生勘察决定地形,由赤松德赞主持奠基,由寂护设计寺庙规模。据《巴协》记载:“决定从芒域将释迦摩尼像取回,安奉在小昭寺。决定于兔年兴建桑叶寺。阿杂拉说:‘今天在扎玛修见桑耶寺,是瞻部洲中加持极大的一座寺庙,应该与经、律、论显乘一切诸藏,以及一切密咒续部相符,以象征须弥山、四大部洲和诸小洲,及日月形状的欧丹达菩黎寺为蓝本。”因而桑耶寺实际上是用佛教中的宇宙结构建筑的基本概念。桑耶寺的主殿有三层楼房,因此它也叫三样寺。下层房屋建筑的样式采用藏族建筑形式,其中塑像的面貌是仿照藏人面貌塑的;中层是采用汉式建筑形式,塑像是仿照汉人面貌塑的;上层是采用印度式建筑形式,塑像是仿照印度人面貌塑的。此外还修建了白、红、黑、蓝四色梵塔,多角围墙金刚步之处有一百零八座梵塔,每一座塔内有一粒如来佛舍利。

桑耶寺建成后,赤松德赞派人到印度请来了十二位根本说一切有部的僧人,协助寂护开始试度吐蕃贵族青年出家。相传第一次受戒的人共有七个人,也有资料说共为六个人。最著名的为益西旺布(即巴赛囊)、毗卢遮那和仁钦乔等四、五人。为培养翻译人才,赤松德赞又派毗卢遮那等二人为一批,南卡宁波等五人为一批先后去印度留学。又先后从印度请来无垢友、法称等人。也在当地培养了一批译经人才,并传授了一些秘法。如仁钦乔、噶瓦白孜、觉如路易坚参等人,开始翻译佛经。

3.建立僧伽制度

赤松德赞修建桑耶寺后,经过慎重的试验阶段,正式建立起了僧伽制度。据《巴协》记载:“这时颁布大令,制订佛教的法律。往后对其下属百姓,男不挖眼,女不削鼻,废除死刑,所有人听从王命,赞普与一切百姓均应对出家人顶礼供奉,以上所有,是颁布的‘佛教大法’。为此,除了赞普父子及首辅外,大臣以下所有首领均持剑发誓,并兴建佛证盟碑。”关于僧伽的生活来源,先是由政府供应,各级僧人的衣、食、住、行以至文具都有不同的标准,后来又规定“三户养一僧”的制度,将若干土地及属民划归寺院,寺院成了领主,并与其子孙臣下一再盟誓、存券、刻碑。这些都是佛教在吐蕃正式建立起来的标志,关于盟誓刻碑的详细历史,在《贤者喜宴》里有明确而详细的描述。

三、吐蕃佛教最终的兴衰

赤松德赞以后的40年间,吐蕃佛教经历了一个盛极而衰,剧烈动荡的过程。赤松德赞到赤德松赞之间的赞普世系较为混乱,唯有牟尼赞普的三次平均贫富一事。赤德颂赞和赤祖德赞两代约40年之间继续发展了译经事业,赤德松赞建立了寺院、经院和道院多数,订立了“七户养一僧”的制度,给赞普诸子任命师僧,两代师僧掌握政权,最终引起掌权大臣的反感。直至朗达玛时期,苯教势力重新抬头,导致朗达玛灭佛,吐蕃佛教发展中断。

(一)牟尼赞普的“平均财富论”

赤松德赞去世后,其长子牟尼赞普(约797-798在位)即位,赞普继续奉行赤松德赞发展佛教的政策。供养僧人,翻译经典。藏文史料称在桑耶寺内创办供养三藏的法会,法会上看到他的臣民们供物多少悬殊,曾经下令平均属民财富。据《巴协增补本》:“牟尼赞普十五岁执政,规定每年举行四大供养,命民众供奉,发现所供之物好坏差别甚大,知众人贫富不齐,于是派人去各地平均财富与财物。到四月举行经藏供养时,供物仍有好坏,于是再平均了一次。然后再秋季之月供养时,供物仍有好坏。赞普于是知道这些都是各自的业果。赞普在位期间,吐蕃境内的商贩行旅,旅途中无需携带干粮,都有官府供给,随处可以饮食,没人杀生盗窃,国泰民安。”但是也有史书对此提出疑问,这一传说背后是怎样一个事实无从知之。牟尼赞普不久被他的母亲用药毒死,究其原因或者是背后有反佛贵族的主使,或者是赤松德赞去世后诸子争位的继续。

(二)赤德松赞继续发展佛教

牟尼赞普被杀害后,牟迪赞普在位极短暂,其幼弟赤德松赞(约798-815年)即位后,继续发展佛教政策,鼓励大量译经,兴建噶琼寺。据《巴协增补本》:“牟迪赞普去世后,其幼弟赤德松赞尚未成年,对于是否立他为赞普,众云纷纷,最终决定现行试验,付之国政,命良臣辅佐,不设摄政。”因此在他在位期间受到了有势力的僧人和一部分大臣的拥戴,因此他更为重视僧人。尤其是其师僧班第娘定增桑波更得到他的信任,对政治有一定的发言权。从此,造成僧人干预吐蕃政事的先例。

(三)赤祖德赞兴佛被弑

赤德松赞后,其子赤祖德赞(约815-838在位)继续兴佛,完成了统一佛经译例的工作,仍然继续支持大量译经,贡献很大,他与松赞干布、赤松大赞三位赞普被称为“祖孙三法王”。

“热巴坚(赤祖德赞)十八岁执政,修建了有九层金顶楼房得到温江多宫。甚至将升斗的大小,称秤的两、钱等,也一律改用印度的度量衡制度。给每一出家僧人,配给属民七家以作服役。将头巾置于地上,让出家人置双脚与其上。诸王臣所见寺庙有一千零八处多,由赞普将国政贡献于出家僧众,引起贵族和人民的忿恨。”赤祖德赞对僧人的恭敬供养做到了极端的地步,最终引起贵族和人民的反对。尤其是崇信苯教的巴杰脱热和没卢列扎等密计铲除赤祖德赞。他们私自将已出家为僧的藏玛王子(赤祖德赞的哥哥)流放到边缘;随后又传流言说贝吉云丹(班第娘定增桑波,当时的教法大臣)与赞普的妃子昂祖玛私通,私自将贝吉云丹处死,赞普王妃自杀;最后,赤祖德赞31岁时(841)趁机赞普酒醉,二人击断赞普的颅骨,将其扼杀在床上。

(四)朗达玛灭佛

赤祖德赞去世后,巴杰脱热等人立朗达玛悟东赞(约838-842在位)为赞普,巴杰脱热自任为大臣,开始压迫佛教,并尽一切可能恢复苯教势力。将大昭寺、桑耶寺的寺门封砌,上绘僧人饮酒图,并宣称文成公主是罗刹女。许多佛像被被撤下来埋在砂中,一些移不动的佛像用绳加以捆绑。译出来的经书或投于水,或投入火。留下来的藏僧被勒令还俗或弃佛归苯,不愿者强迫他们拿上弓箭去打猎。灭佛活动从拉萨河桑耶逐渐向外推行。842年,被迫打猎的僧人到拉垄地区的路上,偶遇在当地修行的僧人白吉多吉,他听说灭佛的情况,暗藏弓箭,感到拉萨,正赶上赞普读碑文,箭中赞普额头,赞普亡,白吉多吉成功逃脱。朗达玛被弑后,吐蕃处于混乱并迅速分裂的状态。吐蕃作为一个统一的政权从此灭亡,佛教也在吐蕃从此中断了百余年。

参考文献

一、布顿-仁钦竹 《布顿佛教史》 藏文 中国藏学出版社 1988

二、巴-赛囊 《巴协》 藏文 民族出版社 1982

三、巴卧-祖拉辰瓦 《贤者喜宴》 藏文

四、根敦群培 《白史》 藏文 民族出版社 2007

五、王森 《西藏佛教发展史略》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

六、黄信明 《吐蕃佛教》 中国藏学出版社 2010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